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分网络和网络药理学探讨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用药规律和作用机制
1
作者 李琦 李保珍 +2 位作者 马艳苗 梁傲雪 吕艳华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1228-1237,共10页
目的 系统性深入挖掘清宫痹症医案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频数分析获得医案治疗痹症的常用药物和常见证型,在检验数据质量的基础上构建“方剂-中药”及“方剂-证型”二分网络,并构建“证-药... 目的 系统性深入挖掘清宫痹症医案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频数分析获得医案治疗痹症的常用药物和常见证型,在检验数据质量的基础上构建“方剂-中药”及“方剂-证型”二分网络,并构建“证-药-方”三分网络,针对挖掘结果,从中医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下载核心中药的成分和靶点并通过UniProt数据库对靶点进行标准化,从GeneCards数据库获取RA靶点,利用微生信平台取交集靶点后,应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PPI),并筛选核心成分和核心靶点,完成GO、KEGG富集分析。结果 共梳理清宫痹症医案347例,包括203种药物和137类证型,频次最高的10种常用药物为当归、茯苓、白芍、生甘草、生地黄、白术、黄芩、川芎、香附、陈皮,以及11种常见证型包括气血亏虚证、风寒束表证、湿盛着痹证、气机郁滞证、湿热蕴结证、肝阴不足证、血不荣筋证、湿热下注证、表寒里饮证、湿热阻络证、饮溢四肢证;多分网络挖掘出重要药物组合为当归-白芍-白术,治疗RA主要是当归中2个有效成分、白芍中13个有效成分、白术中7个有效成分,治疗RA的关键作用靶点有12个,主要涉及MAPK信号通路。结论 医案治疗RA用药方向主要为缓解疼痛、除湿、益气补血,当归-白芍-白术组合对RA具有潜在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分网络 类风湿性关节炎 清宫医案 网络药理学 用药规律 痹症
下载PDF
王孟英医案中的医患关系评析 被引量:3
2
作者 于凌 《中医药文化》 2022年第6期524-530,共7页
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的医案充满了叙事风格。通过对王孟英医案中的医患沟通内容进行解读,探究王孟英医案临证场景的医患关系,为清代医患关系的研究提供借鉴。从王孟英医案的医患沟通内容分析可见:仁心厚德、性格坚毅、言辞动人、方法灵... 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的医案充满了叙事风格。通过对王孟英医案中的医患沟通内容进行解读,探究王孟英医案临证场景的医患关系,为清代医患关系的研究提供借鉴。从王孟英医案的医患沟通内容分析可见:仁心厚德、性格坚毅、言辞动人、方法灵活等层面都是医患沟通顺畅、医患关系和谐的核心要素。王孟英医案中的医患沟通内容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清代医生临证场景的种种困境,也揭示了当时社会比较普遍的医患关系表现形式。王孟英传世医案,不仅是宝贵的医学资料,更是鲜活的医患互动与沟通的教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孟英 王氏医案 清代医案 医患关系
下载PDF
清代伤寒医案267人次的舌象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前进 梁嵘 +2 位作者 姚叙莹 王盛花 王召平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269-2273,共5页
目的:探讨清代伤寒病舌诊的共性特征。方法:阅读46部伤寒病舌诊医案著作,获得伤寒病舌诊医案214例,267人次,统计舌质与舌苔的出现率。并分析舌象记录在清早期、中期、晚期的变化规律。结果:在267人次中,对舌苔的记录最多(91.39%)。清代... 目的:探讨清代伤寒病舌诊的共性特征。方法:阅读46部伤寒病舌诊医案著作,获得伤寒病舌诊医案214例,267人次,统计舌质与舌苔的出现率。并分析舌象记录在清早期、中期、晚期的变化规律。结果:在267人次中,对舌苔的记录最多(91.39%)。清代不同时期的舌象记录比较显示:与清代早期比较,苔质的记录数量明显增加(P<0.01)。苔色的记录以清早期为多,清中期减少(P<0.01),清晚期又显著增加(P<0.01)。清晚期,腻苔和红舌的记录显著增加(P<0.01)。结论:对古代伤寒病舌诊的共性特征以及演变规律分析,能够为现代急性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辨证,以及伤寒、温病方药的准确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医案 伤寒病 舌诊
下载PDF
清宫医案中止咳类方药临床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婧 辛莉 +1 位作者 吴立旗 徐凤芹 《吉林中医药》 2014年第3期289-291,310,共4页
清宫医案是清朝太医院太医为满清皇室、贵族等治病的历史文献医案记载,反映了清代的中医临床学术水平,其中载有大量治咳嗽痰喘的临床医案,其辨证论治思路清晰、方法理论独特,方剂加减变化应用灵活,剂型的种类繁多,内容描写论述详尽。清... 清宫医案是清朝太医院太医为满清皇室、贵族等治病的历史文献医案记载,反映了清代的中医临床学术水平,其中载有大量治咳嗽痰喘的临床医案,其辨证论治思路清晰、方法理论独特,方剂加减变化应用灵活,剂型的种类繁多,内容描写论述详尽。清宫医案中止咳类方药临证运用效果显著,归纳清宫医案治疗咳嗽经验,提出以下治疗原则:注重肺气的宣降,宣发肺气与化痰降气并重;加强对于肺脏与其他脏腑间的辨证;注重祛风化痰、活血化瘀止咳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咳嗽 清宫医案 止咳
下载PDF
伤寒舌诊对腻苔概念形成的贡献
5
作者 张前进 梁嵘 +2 位作者 姚叙莹 王盛花 王召平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274-2277,共4页
目的:探讨伤寒舌诊中腻苔概念的形成。方法:查阅46部伤寒病舌诊医案,摘录与滑、腻相关的医案,并以"腻"为关键词,检索《中华医典》中有关腻苔的著作,并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伤寒舌诊医案中对滑苔的记录呈下降的趋势... 目的:探讨伤寒舌诊中腻苔概念的形成。方法:查阅46部伤寒病舌诊医案,摘录与滑、腻相关的医案,并以"腻"为关键词,检索《中华医典》中有关腻苔的著作,并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伤寒舌诊医案中对滑苔的记录呈下降的趋势,而腻苔的记录呈增长的趋势。明代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是最早在滑苔中描述苔"腻"的著作。经过滑、腻并存的时段后,腻苔成为一个独立的舌象。结论:腻苔是从滑苔中分化出来的舌象,是伤寒舌诊研究的成果之一,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伤寒舌诊与温病舌诊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医案 舌诊 伤寒病 腻苔 滑苔
下载PDF
清透法在清代温病医案温热证用药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丁鑫 王乐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9期2240-2242,共3页
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析清透法在清代温病医案中温热类证候的用药特点及规律。结果显示:清透法贯穿于温病温热证卫气营血全过程。"透邪"药物首选的是味辛、性凉(寒)、质轻的药物;辛温/辛微温的药物在温病卫分证中根据邪气郁闭... 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析清透法在清代温病医案中温热类证候的用药特点及规律。结果显示:清透法贯穿于温病温热证卫气营血全过程。"透邪"药物首选的是味辛、性凉(寒)、质轻的药物;辛温/辛微温的药物在温病卫分证中根据邪气郁闭的程度和邪气性质及患者的体质等可与辛凉类药物相配伍,增强辛凉透表之功;"清法"的用药多注重脏腑和病位浅深,药物多归肺、胃、肝胆、心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透法 清代医案 温热证 用药规律
下载PDF
清代舌诊医案外感病与内伤病的舌象特征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梁嵘 王盛花 +2 位作者 李燕 侯杨方 李方玲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76-79,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清代医案中外感病与内伤病的舌象构成比,获知两类疾病的舌象表现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从51部清代医案著作中获得舌诊医案3059例,其中明确诊断为外感病医案者计1397个,内伤病医案者计1110个。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类疾病的舌... 目的:通过分析清代医案中外感病与内伤病的舌象构成比,获知两类疾病的舌象表现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从51部清代医案著作中获得舌诊医案3059例,其中明确诊断为外感病医案者计1397个,内伤病医案者计1110个。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类疾病的舌象构成。结果:外感病与内伤病在舌色、苔色、苔质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外感病的舌象特征为绛舌、黄苔、黑苔、燥苔的出现率高;内伤病的舌象特征为淡白舌、薄苔、腻苔、剥苔的出现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医案 舌诊 外感病 内伤病 构成比
下载PDF
清透法在清代温病医案湿热证用药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丁鑫 王乐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1-134,共4页
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析清透法在清代温病医案中湿热类证候的用药特点及规律。结果显示:清代医家治疗湿热卫气分证常用的透邪药物以芳香化湿类药物为主;辛温不峻烈的药物在湿热卫分证中可与芳香类药物相配伍,助阳化湿透邪;辛凉质轻味薄... 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析清透法在清代温病医案中湿热类证候的用药特点及规律。结果显示:清代医家治疗湿热卫气分证常用的透邪药物以芳香化湿类药物为主;辛温不峻烈的药物在湿热卫分证中可与芳香类药物相配伍,助阳化湿透邪;辛凉质轻味薄之品在湿热证卫气营血全过程始终配伍,透达热邪。治疗湿热证始终注重脏腑功能和三焦气机,祛湿是主要目标,湿去气畅则热易外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透法 清代医案 湿热证 用药规律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清宫医案集成》止咳方药的应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婧 吴立旗 +1 位作者 童文新 徐凤芹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70-273,共4页
目的: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的方法,对《清宫医案集成》中止咳类方药进行初步归纳并总结临床经验论治规律,并对其咳嗽的治疗经验进行探讨。方法:筛选清宫医案113首止咳方剂,统计其中各药的使用频率,利用数据挖掘分析不同药味在治疗咳... 目的: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的方法,对《清宫医案集成》中止咳类方药进行初步归纳并总结临床经验论治规律,并对其咳嗽的治疗经验进行探讨。方法:筛选清宫医案113首止咳方剂,统计其中各药的使用频率,利用数据挖掘分析不同药味在治疗咳嗽中的使用规律。结果:常用止咳中药出现频率前5位:甘草、茯苓、桔梗、半夏、陈皮。止咳中药按类型统计,使用频率前5位:理气药、清热化痰、补气药、止咳平喘药、温化寒痰药。关联性分析结果得出:陈皮与其他多种药物关联性最强,其次是甘草、茯苓、半夏等,而陈皮+桔梗、桔梗+茯苓、茯苓+半夏药对关联性明显强于其他两两药物之间的关系。置信度和支持度分析:陈皮+枳壳+茯苓、陈皮+黄芩+茯苓、陈皮+半夏+茯苓、陈皮+半夏+甘草+茯苓的置信度为100%。结论:咳嗽的病机在《清宫医案集成》中以"肺气不宣肺失宣肃"为主,组方多用理气、行气、化痰之法,佐以疏风清热、活血化瘀等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关联性 止咳药 组方原则 清宫医案集成
原文传递
《清宫医案集成》中熏洗方运用初探
10
作者 唐逸 李茗香 +3 位作者 王伟夷 范颐超 李佳颖 张子龙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50-357,共8页
[目的]探究《清宫医案集成》中熏洗方治疗疾病的特殊性和有效性,为现代临床外治法提供参考。[方法]以《清宫医案集成》中117首熏洗方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软件,对清宫熏洗方的组成、剂量、药性、功效进行整理统计,并结合该书中的相关医... [目的]探究《清宫医案集成》中熏洗方治疗疾病的特殊性和有效性,为现代临床外治法提供参考。[方法]以《清宫医案集成》中117首熏洗方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软件,对清宫熏洗方的组成、剂量、药性、功效进行整理统计,并结合该书中的相关医案及按语,对熏洗方在清宫中的特色运用进行系统整理。[结果]《清宫医案集成》中的117首宫廷熏洗方在遣方用药上展现出种类繁多、质量上乘,方简药精、效专力宏,随证加减、用药灵活,治病为先、不拘药量,善用风药、不避毒药等多种特色;且另有受众广泛、方式独特、器具考究、药液制备过程细致等其他优势。[结论]《清宫医案集成》中的熏洗方颇具宫廷特色及优势,对其运用展开探索能够获得独特的见解和启示,有助于发扬宫廷用药特色,促进中医药外治疗法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宫医案集成 清代 宫廷医疗 中药熏洗 用药特色 遣方用药 中医外治法
下载PDF
秦伯未与《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诊治咳嗽的经验挖掘与对比研究
11
作者 陈一凡 李雁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9期1745-1751,1765,共8页
目的探析中医名家秦伯未与其所编著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诊治咳嗽的经验,通过对比尝试寻求其学术渊源及特点,并为现代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查阅、筛选并录入现存于东直门医院病案室的秦伯未查房记录、出版书籍及《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目的探析中医名家秦伯未与其所编著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诊治咳嗽的经验,通过对比尝试寻求其学术渊源及特点,并为现代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查阅、筛选并录入现存于东直门医院病案室的秦伯未查房记录、出版书籍及《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的咳嗽医案,统计医案与处方数量、临床表现与药物出现频次、频率等信息,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再结合清代名医医案文本内容及秦伯未著作中对咳嗽的认识,与挖掘结果互参、互证、互补,从而总结秦伯未与清代名医诊治咳嗽的思路与经验。结果共获得秦伯未治疗咳嗽的医案51份,处方81首以及《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7位医家治疗咳嗽的医案73份,处方91首。通过挖掘分析结合内容分析,可将秦伯未诊治咳嗽的主要思路总结为:咳分外内脏腑,治需标本兼顾;标在痰阻气逆,宣肺降气化痰;本于外感内伤,尚应审因论治。清代名医诊治咳嗽则亦重顺气化痰,多用培土生金;亦分外内脏腑,重视五行生克。结论秦伯未与清代名医诊治咳嗽均重视外邪、内伤、脏腑咳的分类以及顺气化痰法的使用,秦伯未以理气化痰止咳为核心,并细分病因而治;清代名医则多用培土生金之法,并重视五行生克。二者的诊疗经验对现代临床较少关注的伤暑、伤湿及外寒内热等外感咳嗽,食积、瘀血、心火、肝气、胃寒、肾虚等内伤咳嗽以及脏腑咳的辨治可提供有益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咳嗽 医案 秦伯未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下载PDF
清宫天花诊治经验文献研究及对猴痘诊疗的启示
12
作者 梁锦娉 刘果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1059-1067,1072,共10页
[目的]探讨清宫医案中天花的诊治经验,以期对猴痘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搜集和整理《清宫医案集成》中的天花病案,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WEB端的数据挖掘模块,对分期、中药、证素等进行频次统... [目的]探讨清宫医案中天花的诊治经验,以期对猴痘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搜集和整理《清宫医案集成》中的天花病案,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WEB端的数据挖掘模块,对分期、中药、证素等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并结合古代文献梳理和归纳。[结果]纳入的71则医案中,共涉及6个分期,其中见点、起胀、灌浆的病案最多。病案中的71首处方共涉及141种中药,高频中药有连翘、山楂、紫草、当归、生地黄等。中药属性统计发现,甘味运用最多,归经以肺经为主,寒性药使用最多。除了内服汤药之外,71则医案中共出现10种中成药。病案共涉及32个证素。将分期与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发掘出10组关联项。对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对18组。利用复杂网络分析,得到一核心处方,共13味核心药物,分别为连翘、山楂、牛蒡子、生地黄、当归、赤芍、桔梗、甘草、荆芥穗、木通、防风、酒黄芩、紫草。[结论]对于天花诊治,清宫御医常结合全身与局部辨证,治则以透毒为第一要义,凉血散血法贯彻始终,治疗过程中尤其注重顾护正气、调畅气血。总结和归纳清宫御医的天花临证经验,对于现代猴痘的诊治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有助于补充猴痘指南的辨证和治法方药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宫医案集成 天花 诊治经验 猴痘 启示 文献研究 数据挖掘
下载PDF
《清宫医案集成》中外感热病治疗中成药的运用
13
作者 梁錦娉 姬永宽 +1 位作者 陈国森 刘果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5662-5669,共8页
该文通过收集和整理《清宫医案集成》运用中成药治疗外感热病的医案,统计病证、中成药种类、中成药类别、中成药剂型,得出外感热病医案的中成药使用概况。患者发病与体质、饮食、情志密切相关,故以感冒、暑温、冒暑等外感热病多见并常... 该文通过收集和整理《清宫医案集成》运用中成药治疗外感热病的医案,统计病证、中成药种类、中成药类别、中成药剂型,得出外感热病医案的中成药使用概况。患者发病与体质、饮食、情志密切相关,故以感冒、暑温、冒暑等外感热病多见并常兼夹湿、积滞、痰、郁热等内因,而在用药上以益元散、六一散为代表的清热祛暑剂最多,其次是消食导滞剂、五官科和外科用药等。通过分析常用中成药的组成配伍及运用特点,将收集的中成药与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共有中成药进行对比,寻找异同点,对现今中成药的运用有启发作用。在中成药研究开发中,应重视炮制工序对成药功效的影响,充分挖掘经典古方的应用价值;研究传统配方中金石、矿物类药的配伍意义对于现代中成药组方优化和疗效提升非常重要。在临床运用方面,总结清朝宫廷中成药的适应症、服法和临床使用模式对于当今临床有重要借鉴意义。参考清朝宫廷的防疫政策并且发掘具有防疫功能的代茶饮,为疫病的防治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宫医案集成》 外感热病 中成药 运用 启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