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管-纵隔瘘:食管覆膜内支架与经鼻经食管引流管置入治疗 被引量:24
1
作者 韩新巍 吴刚 +3 位作者 李永东 马南 王艳丽 高雪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目的 探索食管覆膜内支架与经鼻经食管引流管置入治疗食管 纵隔瘘的价值。方法 10例食管 纵隔瘘采用 5F直头侧孔导管经鼻腔经食管和瘘口置入纵隔脓腔 ,并利用食管覆膜内支架封堵瘘口。经引流管定时冲洗脓腔 ,复查脓腔造影 ,及时调... 目的 探索食管覆膜内支架与经鼻经食管引流管置入治疗食管 纵隔瘘的价值。方法 10例食管 纵隔瘘采用 5F直头侧孔导管经鼻腔经食管和瘘口置入纵隔脓腔 ,并利用食管覆膜内支架封堵瘘口。经引流管定时冲洗脓腔 ,复查脓腔造影 ,及时调整引流管的位置和拔出引流管。结果 进食顺利 ,引流 10~ 2 5d引流管完全拔出 ,脓腔消失。结论 食管覆膜内支架与经鼻经食管引流管置入治疗食管 纵隔瘘 ,可有效治疗纵隔脓肿 ,操作技术简单、费用低、创伤小 ,患者易于接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纵隔瘘 覆膜内支架 置入治疗 引流管 经食管 侧孔导管 封堵瘘口 纵隔脓肿 有效治疗 操作技术 脓腔 经鼻腔 拔出
下载PDF
经胸、腹放置纵隔引流管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舒适度的比较及护理探讨 被引量:14
2
作者 郭瑾 蒋恩社 +3 位作者 李印 陈静儒 王登云 刘东英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8年第14期1050-1054,共5页
目的对比经胸、腹放置纵隔管对食管癌术后患者疼痛及舒适度的影响并进行护理探讨。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收治的108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胸部组和腹部组各54例。所有... 目的对比经胸、腹放置纵隔管对食管癌术后患者疼痛及舒适度的影响并进行护理探讨。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收治的108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胸部组和腹部组各5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微创食管癌根治治疗,术后分别经胸、腹放置纵隔引流管。比较2组患者术后带管时间、总引流量、拔管前后换药次数、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RS)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舒适度评分及引流管故障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带管时间、总引流量及引流管故障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部组患者在拔管前、后换药次数为(2.8±1.0)、(1.9±0.6)次,明显少于胸部组的(4.5±1.2)、(3.6±1.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41、9.377,均P〈0.01);腹部组患者术后导管处第1~4天及拔管时的NRS疼痛评分和VAS舒适度评分均明显低于胸部组,腹部组分另0为(3.2±1.0)、(2.7±0.8)、(2.3±0.7)、(1.9±0.7)、(1.5±0.6)分和(3.7±0.8)、(3.4±1.4)、(3.0±0.7)、(2.6±1.0)、(2.6±1.0)分,胸部组分别为(3.7±1.3)、(3.3±1.1)、(2.8±0.8)、(2.3±0.8)、(2.3±0.7)分和(5.0±0.9)、(4.3±1.4)、(4.1±1.3)、(3.3±1.2)、(3.6±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3~7.247,P〈0.01或0.05)。结论微创食管癌根治术中经腹放置纵隔管,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治疗依从性,减少拔管前后换药次数,不仅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而且有效避免了医疗资源浪费,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根治术 加速康复外科 纵隔引流 舒适护理
原文传递
纵隔引流管在防治经右胸上腹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沈毅 庄翔 +2 位作者 肖平 戴维 李强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5年第3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讨纵隔引流管在防治经上腹右胸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011年5月到2014年12月,我科一个治疗组共行经右胸上腹食管癌手术405例,同时术后单纯放置胸腔引流管(对照组)149例,同时放置纵隔引流管和胸腔引流管(研究... 目的:探讨纵隔引流管在防治经上腹右胸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011年5月到2014年12月,我科一个治疗组共行经右胸上腹食管癌手术405例,同时术后单纯放置胸腔引流管(对照组)149例,同时放置纵隔引流管和胸腔引流管(研究组)256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对照组吻合口瘘确诊平均时间(10.4±1.2)天,显著长于研究组(6.4±1.1)天(t=-4.010,P<0.05);对照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7.8±9.6)天,显著长于研究组(18.2±1.6)天(t=-4.010,P<0.05);对照组发生吻合口瘘患者平均体温(38.7±0.5)℃,显著高于研究组(36.8±0.3)℃(t=8.162,P<0.05);对照组发生吻合口瘘患者平均白细胞计数(16.2±2.0)×109/L,显著高于研究组(6.4±1.8)×109/L(t=9.214,P<0.05);对照组发生吻合口瘘患者带管时间(35.0±7.2)天,显著长于研究组(17.6±0.9)天(t=5.335,P<0.05);对照组心律失常和肺部感染发生率与研究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留置纵隔引流管能早期发现吻合口瘘,并有效地控制纵隔感染,避免二次开胸手术,缩短平均住院时间,降低吻合口瘘的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引流 食管癌 吻合口瘘
原文传递
纵隔置管引流在胃食管胸内吻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程飞 何玉华 +1 位作者 刘术尧 谈燚 《中华全科医学》 2015年第7期1063-1064,1084,共3页
目的 探讨预置纵隔引流管在胃食管胸内吻合口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6月—2014年6月收治食管癌、贲门癌患者402例,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预置纵隔引流管,n=204)和对照组(未预置纵隔引流管,n=19... 目的 探讨预置纵隔引流管在胃食管胸内吻合口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6月—2014年6月收治食管癌、贲门癌患者402例,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预置纵隔引流管,n=204)和对照组(未预置纵隔引流管,n=198)。贲门癌及食管下段癌均行左侧进胸胃食管胸内吻合术、食管中段癌均行右侧进胸腹胸胃食管胸内吻合术。在吻合口下方食管床1~2 cm放置乳胶引流管沿食道床向下从前胸壁引出。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住院费用分别为(30 141±2213)元与(36 569±2435)元,住院天数分别为(18±3)d与(24±3)d,2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并发吻合口瘘12例(5.88%,12/204),对照组发生吻合口瘘10例(5.05%,10/198),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吻合口瘘患者最高体温、白细胞极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吻合口瘘患者经禁饮食、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处理后均痊愈出院;对照组10例吻合口瘘患者中3例行二次开胸行纵隔引流而治愈,3例经禁饮食、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处理后好转出院,4例死于肺部及纵膈感染。结论 预置纵隔引流管可以降低胃食管胸内吻合口术患者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虽不能降低胃食管胸内吻合口术中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但在吻合口瘘早期发现和后续治疗中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贲门癌 吻合口瘘 纵隔引流
原文传递
纵隔引流管在防治食管胸内吻合口瘘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葛锦峰 郑世营 +2 位作者 赵军 马海涛 蒋东 《中国综合临床》 2009年第11期1178-1180,共3页
目的探讨纵隔引流管在防治术后食管胸内吻合口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8年180例食管癌及贵门癌患者(A组)手术中使用纵隔引流管对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同期选择我院2004年至2006年154例手术患者(... 目的探讨纵隔引流管在防治术后食管胸内吻合口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8年180例食管癌及贵门癌患者(A组)手术中使用纵隔引流管对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同期选择我院2004年至2006年154例手术患者(B组)作对照比较。结果A组180例患者术后共发生食管胸内吻合口瘘3例,发生率为1.67%(3/180);B组7例,发生率4.55%(7/154),2组食管胸内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1.4807,P〉0.05)。A组确诊吻合口瘘的平均时间为术后(6.7±0.6)d,明显早于B组(10.0±2.1)d(t=2.62,P〈0.05);A组平均发热持续时间(5.3±1.5)h,明显短于B组(43.0±20.9)h(t=4.39,P〈0.01)。预后比较,A组3例患者全部行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日(23.7±5.9)d,少于B组(45.3±5.0)d(t=4.86,P〈0.01)。B组7例患者2例保守治疗,皆死亡;5例行二次手术,其中3例成功,2例失败。该组病死率为2.60%(4/154),明显高于A组(0,Fisher概率法,P〈0.05)。结论纵隔引流管的有无与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发生与否无关,术中留置纵隔引流管的临床意义在于能早期发现吻合口瘘,并有效地控制纵隔感染,避免二次开胸手术,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 引流管 吻合口瘘 食管切除术
原文传递
纵隔引流管对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心肺并发症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8
6
作者 何荣琦 张万飞 +1 位作者 庄建良 许荣誉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年第23期1866-1868,共3页
目的探讨纵隔引流管防治食管癌切除术术后吻合口瘘、心肺并发症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1年160例食管癌患者(研究组)手术中放置纵隔引流管对术后吻合口瘘、心肺并发症的影响;同期选择2007年至2009年的158例食管癌手术患者... 目的探讨纵隔引流管防治食管癌切除术术后吻合口瘘、心肺并发症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1年160例食管癌患者(研究组)手术中放置纵隔引流管对术后吻合口瘘、心肺并发症的影响;同期选择2007年至2009年的158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对照组)作对照比较。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3.1%(5/160)和3.8%(6/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2.5%(20/160)和25.6%(41/158),心脏并发症发生率为16.9%(27/160)和35.4%(56/1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大于60岁和有合并症的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与≤60岁和无合并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照组中患者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在性别、肿瘤部位、TNM分期及切口类型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放置纵隔引流管虽然不能降低食管癌切除术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但是有助于减少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对高龄或具有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食管切除术 纵隔引流管 并发症
下载PDF
纵隔引流管在诊治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7
作者 姜炜 吕必宏 +2 位作者 何健明 朱卫东 杨军 《新医学》 2014年第10期680-682,共3页
目的探讨纵隔引流管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61例食管癌切除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的患者的资料,于术中常规放置胸管加放纵隔引流管的28例被设为引流组,仅常规放置胸管的另外33例被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确诊吻合口瘘... 目的探讨纵隔引流管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61例食管癌切除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的患者的资料,于术中常规放置胸管加放纵隔引流管的28例被设为引流组,仅常规放置胸管的另外33例被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确诊吻合口瘘的时间、发热持续时间、继发肺部感染的发病率、住院日数以及预后等情况。结果引流组确诊吻合口瘘的时间为术后(6.2±0.5)d,短于对照组的(10.7±2.3)d(P<0.05);引流组发热持续时间为(7.2±1.5)h,短于对照组的(45.3±18.5)h(P<0.01)。引流组与对照组吻合口瘘后继发肺部感染的发病率分别为18%和42%(P<0.05)。引流组经保守治疗后全部痊愈出院,术后住院日数为(24.5±5.6)d;对照组1例死于肺部感染,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住院日数为(43.5±5.8)d,明显长于引流组(P<0.05)。结论食管癌术中留置纵隔引流管有利于早期诊治吻合口瘘,减低继发肺部感染的发病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吻合口瘘 纵隔引流管 并发症
下载PDF
纵隔引流管在诊治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智光 任民 +2 位作者 胡芸海 马骏 陈志远 《黑龙江医药》 CAS 2017年第2期388-390,共3页
目的:探讨纵隔引流管在防治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食管癌患者122例,术后同时放置纵隔引流管和胸腔引流管(试验组)64例,单纯放置胸腔引流管(对照组)58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其中,食... 目的:探讨纵隔引流管在防治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食管癌患者122例,术后同时放置纵隔引流管和胸腔引流管(试验组)64例,单纯放置胸腔引流管(对照组)58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其中,食管下段及食管胃交界部癌均行经左胸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弓下吻合术,食管中段癌均行经上腹右胸食管癌切除,胃食管胸内吻合术。结果:试验组发生吻合口瘘8例(12.50%,8/64),对照组发生吻合口瘘7例(12.06%,7/5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确诊吻合口瘘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热持续时间为(12.8±3.2)h,短于对照组的(41.0±12.5)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吻合口瘘后继发肺部感染的发病率分别为25%(2/8)和71%(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吻合口瘘患者带管时间(22.8±4.3)天,显著长于试验组(18.4±1.4)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吻合口瘘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全部痊愈出院,术后住院天数为(22.6±2.5)天;对照组1例死于呼吸衰竭,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住院天数为(41.7±6.8)天,明显长于试验组(P<0.05)。结论:纵隔引流管的有无与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发生无明确关系,吻合口瘘的早期诊治,术中留置纵隔引流管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继发肺部感染的发病率也具有明显减低作用,还可以缩短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吻合口瘘 纵隔引流管 并发症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包及纵膈引流液量的变化
9
作者 于仁斌 《大医生》 2020年第6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包及纵膈引流液量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85例心脏瓣膜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首先给予患者入院常规用药,安排行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术后给予常规...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包及纵膈引流液量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85例心脏瓣膜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首先给予患者入院常规用药,安排行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术后给予常规用药,并密切监测引流液变化以及引流液中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压积(HCT)变化。结果85例患者中,术后心包、纵膈引流液量显著的持续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引流液量的下降最为显著,术后6 h后,引流液量的下降逐渐趋于平缓。术后6〜8 h引流血RBC、Hb、HCT水平显著低于术后3 h引流血(P<0.05),术后6〜8 h循环血RBC、Hb、HCT水平均高于同期引流血(P<0.05)。结论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1〜2 h的心包及纵膈引流液量最高,是术后出血的高发时期,随后引流液量逐渐减少,术后6h后出血风险随之减小,表明术后应当加强1〜2 h出血风险的监测,做好预防性诊断,避免引起严重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 心包 纵膈 引流液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