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FDG-PET与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对比研究——一项基于SROC的1999-2002年文献的Meta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杨衿记 吴一龙 +3 位作者 颜杰 张国桢 屈婉莹 唐安戊 《循证医学》 CSCD 2003年第3期132-141,共10页
目的 用Meta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比较18FDG-PET与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作用。材料与方法 收集1999-2002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18FDG-PET和/或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文献,按Meta分析的要求和诊断试验公认... 目的 用Meta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比较18FDG-PET与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作用。材料与方法 收集1999-2002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18FDG-PET和/或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文献,按Meta分析的要求和诊断试验公认的质量标准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原始研究进行质量评估。以汇总的方法计算出18FDG-PET和C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诊断试验Meta分析特有的SROC分析方法定性和定量地比较两者的准确性。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共12篇文献,其中10个18FDG-PET研究(769例患者),9个CT研究(1 408例患者);完全对比的18FDG-PET研究和CT研究各7个。汇总的诊断指标和SROC分析均显示18FDG-PE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明显高于CT,P<0.001。18FDG-PET和CT总的敏感性分别为0.85(95%CI 0.75-0.94)和0.47(95%CI 0.36-0.58);总的特异性分别为0.92(95%CI 0.87-0.96)和0.83(95%CI 0.79-0.87)。加权的最小二乘同归法显示18FDG-PET和CT的准确性分别是0.88±0.03和0.68±0.03,P<0.001。18FDG-PET和CT的对数优势比分别是4.01±0.54(95%CI 2.78-5.23)和1.47±0.30(95%CI 0.80-2.14),P<0.001。在18FDG-PET与CT不完全对比和完全对比两种情况下,结果是相似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DG-PET CT 诊断 非小细胞肺癌 纵隔淋巴结转移 META分析
下载PDF
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10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4
2
作者 王永连 王忠民 +3 位作者 王毅 陶义鹏 陈志军 李嵩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6年第13期2078-2080,共3页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胸外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的患者100例。采用双腔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胸腔镜下操作纵隔肿瘤切除术。记录纵隔肿瘤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胸外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的患者100例。采用双腔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胸腔镜下操作纵隔肿瘤切除术。记录纵隔肿瘤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疼痛评分。术后随访0.5~3.0年,统计其复发率及远期疗效。结果:100例纵隔肿瘤患者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胸病例,手术成功率100%。手术时间(75.6±5.2)min;术中出血量(60.10±7.8)ml;术后胸腔引流时间1~4天;术后住院时间3~7天。9例合并重症肌无力者症状无改善,2例合并单纯障碍性贫血患者贫血症状无改善。结论: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手术,具有微创、安全、减少患者痛苦及缩短术后康复时间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纵隔肿瘤 淋巴结清扫 疗效
下载PDF
^(18)F-FDG-PET纵隔淋巴结高代谢的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徐白萱 尹大一 +4 位作者 姚树林 陈英茂 李波 付鹏 田嘉禾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10期1482-1483,共2页
目的 分析亚临床感染和肺癌转移所致的18F FDGPET纵隔淋巴结高代谢的不同特征。方法 对 3 0 0例健康体检者和 15例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进行FDGPET显像 ,以肉眼和SUV相结合的方法对纵隔淋巴结进行分析。结果  9.67... 目的 分析亚临床感染和肺癌转移所致的18F FDGPET纵隔淋巴结高代谢的不同特征。方法 对 3 0 0例健康体检者和 15例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进行FDGPET显像 ,以肉眼和SUV相结合的方法对纵隔淋巴结进行分析。结果  9.67%的健康查体者见纵隔淋巴结浓聚 ,年龄 5 1~ 90岁 ,淋巴结分布较规律 ,SUV 2 .0 6± 1.0 1;纵隔转移淋巴结分布规律性较差 ,SUV 3 .16± 1.3 4。结论 肺癌转移和老年亚临床感染均可致纵隔淋巴结FDG摄取增高 ,须根据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淋巴结 葡萄糖代谢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脱氧葡萄糖
下载PDF
手术前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4
作者 林动 何志勇 +5 位作者 陈雪芳 张杰平 林根 许凌 林景辉 陈誉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4年第2期190-193,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PET-CT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8月间进行手术根治或纵隔淋巴结活检的25例NSCLC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PET-CT检查,并根据手术或纵隔镜结果进行诊断及分期,计算PET... 目的探讨术前PET-CT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8月间进行手术根治或纵隔淋巴结活检的25例NSCLC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PET-CT检查,并根据手术或纵隔镜结果进行诊断及分期,计算PET-CT对诊断纵隔淋巴结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25例患者中,纵隔淋巴结阳性率为28.0%。PET-CT对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0%、57.1%、83.3%、57.1%和83.3%。3例假阴性患者的纵隔最大淋巴结短径分别为1.0、0.9和0.7cm。3例假阳性患者均为炎性增生。结论 PET-CT对NSCLC手术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灵敏度较低,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较高。因此,PET-CT显示为阳性的纵隔淋巴结,有必要行纵隔镜检查;而阴性者则可不需行纵隔镜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CT 非小细胞肺 纵隔淋巴结
原文传递
甲状腺癌纵隔淋巴转移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杰 徐震纲 +3 位作者 王晓雷 刘绍严 祁永发 唐平章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7-280,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纵隔淋巴转移的发病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85年1月—2004年10月诊断为甲状腺癌纵隔淋巴转移1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基本情况、诊断、术式、病理结果、并发症和预后,并比较胸骨劈...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纵隔淋巴转移的发病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85年1月—2004年10月诊断为甲状腺癌纵隔淋巴转移1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基本情况、诊断、术式、病理结果、并发症和预后,并比较胸骨劈开(34例)和颈部入路上纵隔清扫(88例)两种术式的并发症、生存率和复发情况。结果按美国胸科协会纵隔分区,上纵隔(2R/2L 区)受累最为常见,占98.4%(120/122)。有20.5%(25/122)病例有下纵隔受累,主要是左、右下气管旁淋巴结(4R/4L)区。胸骨劈开组并发症发生率38.2%(13/34)高于颈部入路组28.4%(25/88),但与纵隔手术有关的并发症仅有胸腔积液3例、纵隔感染1例、上腔静脉损伤1例,均痊愈。全组病例随访时间12~24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0个月。失访9例,随访率92.6%。采用 Kaplan-Meier 法计算生存率。劈胸骨劈开组(34例)5年生存率中,分化型甲状腺癌(22例)90.9%,髓样癌(12例)87.1%;颈部入路组(88例)5年生存率中,分化型甲状腺癌(76例)85.4%,髓样癌(12例)92.3%,两种病理类型组间的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分别为0.252和0356)。胸骨劈丌组3年、5年复发率为3.8%、12.2%,颈部入路组为7.9%、14.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4)。结论甲状腺癌纵隔淋巴转移的病例下纵隔受累并不少见。这部分患者颈部入路手术困难,应积极行胸骨劈开纵隔清扫术。对于仅局限在上纵隔的病灶,胸骨劈开入路纵隔清扫未能明显改善生存率,但因其术野暴露好,适用于转移淋巴较多,或与大血管关系密切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纵隔肿瘤 淋巴结清扫
原文传递
经支气管镜穿刺针吸活检术在纵膈或肺门淋巴结肿大疾病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1
6
作者 吴勇德 何德全 +1 位作者 唐治君 汪治山 《西部医学》 2020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镜穿刺针吸活检术(TBNA)在纵膈或肺门淋巴结肿大疾病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于南川区人民政府医院就诊的70例纵膈或肺门淋巴结肿大且行常规支气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显示管腔未见明显外压及肿...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镜穿刺针吸活检术(TBNA)在纵膈或肺门淋巴结肿大疾病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于南川区人民政府医院就诊的70例纵膈或肺门淋巴结肿大且行常规支气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显示管腔未见明显外压及肿物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纵膈淋巴结针吸活检,涂片后送检。完成TBNA后,穿刺点处采用毛刷刷检,如发现充血水肿与局部黏膜增厚再进行活检。比较TBNA与黏膜活检联合刷检的诊断率差异,分析不同淋巴结大小以及不同部位淋巴结TBNA诊断率的差异,评价TBNA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果 70例患者经TBNA检查确诊43例,诊断率61.43%,其中17例小细胞癌,14例未分型,6例腺癌,5例鳞癌;黏膜活检联合刷检确诊15例,诊断率21.43%,TBNA显著高于黏膜活检联合刷检(P<0.05);淋巴结直径>2cm者的TBNA诊断率显著高于淋巴结直径≤2cm(P<0.05);隆突下淋巴结患者的TBNA诊断率显著高于非隆突下淋巴结者(P<0.05);41例患者穿刺点少量出血,5例出血量较多,但未特殊止血出血自行停止,无纵膈气肿、出血、纵膈感染、气胸等并发症发生,各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TBNA对纵膈或肺门淋巴结肿大疾病,特别是淋巴结直径>2cm和隆突下淋巴结肿大患者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且穿刺活检安全,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支气管镜穿刺针吸活检术 纵膈淋巴结肿大 肺门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直径 隆突下淋巴肿大
下载PDF
艾滋病并发纵隔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及临床特征 被引量:11
7
作者 薛明 李晶晶 +4 位作者 吕志彬 崔涛 陈七一 张紫欣 谢汝明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581-586,共6页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并发纵隔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及临床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的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1月北京地坛医院经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艾滋病并发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132例(并发组)...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并发纵隔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及临床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的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1月北京地坛医院经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艾滋病并发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132例(并发组)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并与同时期北京地坛医院确诊的132例无免疫损伤的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特征。结果并发组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率(10.6%,14/132)明显低于对照组(47.0%,62/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57,P〈0.01);并发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196×10^6(10^6~307×1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86×10^6/L(435×10^5~977×10^6/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75,P〈0.01)。并发组并发肺结核较常见(69.7%,92/132);并发血行播散性肺结核、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腹腔淋巴结结核及肝脾结核的比率分别为24.2%(32/132)、30.3%(40/132)、21.2%(28/132)、13.6%(18/132)、12.1%(16/13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3%(11/132)、15.9%(21/132)、8.3Ko(11/132)、6.1%(8/132)、3.8%(5/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25、9.90、8.70、4.27、6.26,P值分别为G0.01、G0.01、G0.01、0.039、0.012)。并发组累及3组以上淋巴结、淋巴结融合、淋巴结直径≥2.0cm及不均匀强化的发生率分别为80.3%(106/132)、72.0%(95/132)、65.2%(86/132)、84.8%(112/13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2.4%(56/132)、34.8%(46/132)、32,.6%(43/132)、40.9%(54/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y。值分别为39.94、36.55、28.03、54.59,P值均Go.01)。并发组淋巴结均匀强化、无强化及淋巴结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纵隔疾病 结核 淋巴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对比研究
下载PDF
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对纵隔及肺部疾病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10
8
作者 朱钟鸣 胡杰贵 《临床肺科杂志》 2008年第9期1156-1157,共2页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对纵隔淋巴结肿大及支气管腔外肺肿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胸部CT检查发现的24例单纯纵隔淋巴结肿大、18例肺部病变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及37例新生物生长在管腔外的患者进行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和常规检查...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对纵隔淋巴结肿大及支气管腔外肺肿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胸部CT检查发现的24例单纯纵隔淋巴结肿大、18例肺部病变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及37例新生物生长在管腔外的患者进行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和常规检查(病变处活检、刷检),观察其诊断阳性率结果常规检查确诊21例,诊断阳性率为26.58%,针吸术确诊68例,诊断阳性率为86.08%;两种方法联合确诊70例,诊断阳性率为88.61%。其不良反应较少,43.0%的患者穿刺部位有少量出血。结论认为针吸术用于诊断以上纵隔及肺部疾病具有创伤小、阳性率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 纵膈淋巴结 肺肿瘤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及规律的探讨 被引量:11
9
作者 朱斌 柳仓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115-1118,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年龄、性别、吸烟指数、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规律及分布特点。方法:对96例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年龄、性别、吸烟指数、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规律及分布特点。方法:对96例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淋巴结转移与年龄、性别、吸烟指数无关,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中、低分化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8%、47.8%和59.0%,肿瘤分化程度越低,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5)。病理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鳞癌、腺癌的N_2转移率分别为13.6%、34.0%。肺腺癌较鳞癌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P<0.05)。中心型肺癌与周围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跳跃性N_2有12例,跳跃式纵隔转移共9例。肺癌常跨区域纵隔转移,肺下叶癌跨区域纵隔转移与肺上叶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细胞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与年龄、性别、吸烟指数、病理类型、原发肿瘤大小无关;肺腺癌较鳞癌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多数肺癌的淋巴结转移遵循由近及远、自上而下、由肺内经肺门再向纵隔的顺序转移规律;部分纵隔淋巴结的转移呈"跳跃式";肺切除术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纵隔淋巴结 转移
下载PDF
肺癌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基因诊断及其对预后的意义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洲 刘相燕 +1 位作者 刘凡英 陈景寒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204-1208,共5页
背景与目的:常规病理检查漏诊的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小转移可能与肺癌的预后有关。本研究旨在探索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诊断,并评价其对预后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对58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病理检查阴性... 背景与目的:常规病理检查漏诊的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小转移可能与肺癌的预后有关。本研究旨在探索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诊断,并评价其对预后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对58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病理检查阴性的242组纵隔淋巴结(pN_0)进行研究,检测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表达,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对全部病人随访3年,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有、无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患者的生存差别。结果:16例患者的23组纵隔淋巴结中检测到MUC1基因mRNA表达,诊断为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占全部患者的27.6%。患者的TNM分期由Ⅰ_A~Ⅱ_B期上调为Ⅲ_A期。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组3年生存率为43.7%(7/16),无转移组的3年生存率为73.8%(31/42)。两组的生存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纵隔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的表达与pN_0患者预后不良有关。提示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MUC1基因mRNA阳性表达,可以作为判断可能存在淋巴结隐性微转移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 基因诊断 预后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在肺部及纵隔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11
作者 赵军 杨瑞青 郑法德 《临床肺科杂志》 2013年第3期509-511,共3页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TBNA)在肺部及纵隔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肺部及纵隔病变进行针吸活检,观察阳性率。结果 42例均针吸或活检成功,确诊率76.2%,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TBNA对肺部及纵隔疾病诊断率高,并发症少。
关键词 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 纵隔淋巴结 肺肿瘤
下载PDF
^(18)F-FDG PET对肺癌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2
作者 徐白萱 关志伟 +3 位作者 陈英茂 曹宝林 姚树林 田嘉禾 《中国肿瘤》 CAS 2009年第7期581-583,共3页
[目的]评价18F-FDGPET对肺癌诊断及纵隔淋巴结分期的作用。[方法]周围型肺部肿块患者109例,其中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79例;健康体检300例。FDGPET显像后,目测和标准摄取值(SUV)相结合判断病灶良恶性,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 [目的]评价18F-FDGPET对肺癌诊断及纵隔淋巴结分期的作用。[方法]周围型肺部肿块患者109例,其中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79例;健康体检300例。FDGPET显像后,目测和标准摄取值(SUV)相结合判断病灶良恶性,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PET显像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8%和76.2%;对纵隔淋巴结分期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和95.7%;9.67%(年龄51~69岁)的健康体检者纵隔淋巴结高摄取。[结论]18F-FDGPET对肺癌诊断及分期有较高临床价值。结合年龄、病史及其它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FDG PET 肺肿瘤 纵隔淋巴结
原文传递
CT引导下隆突下淋巴结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袁小冬 汪建华 +1 位作者 左长京 田建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0-313,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隆突下淋巴结穿刺活检的安全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7月-2010年7月17例CT引导下隆突下肿大淋巴结穿刺活检的病例资料,穿刺结束后即时CT复查及短期随访,了解并发症情况,评估穿刺安全性。活检标本行病... 目的探讨CT引导下隆突下淋巴结穿刺活检的安全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7月-2010年7月17例CT引导下隆突下肿大淋巴结穿刺活检的病例资料,穿刺结束后即时CT复查及短期随访,了解并发症情况,评估穿刺安全性。活检标本行病理学检查,评估穿刺活检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7例患者中14例首次穿刺活检针即准确进入隆突下淋巴结内,并获得组织学标本;3例首次穿刺活检针未能进入隆突下淋巴结内,其中2例因患者咯血,放弃活检术,1例于1周后行第2次穿刺成功。本组技术成功率为88.2%(15/17)。15例穿刺成功者中13例获得病理学诊断,2例未能定性,本组病理活检阳性率86.7%(13/15例),其中肺癌转移性淋巴结10例,炎性反应性增生性淋巴结2例,结核1例。主要并发症有气胸和肺出血,其中2例咯血量较大,给予消炎和止血治疗后症状消失,并发症发生率23.5%(4/17例)。结论 CT引导下经皮隆突下淋巴结穿刺活检术成功率和准确性高,在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的基础上,按照分布法操作安全性好,对指导临床治疗有很大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纵隔淋巴结 活检 病理学检查
下载PDF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肺及纵隔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侯刚 王玮 +1 位作者 李振华 康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513-2514,2518,共3页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在肺及纵隔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6例常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管腔内未见肿物及明显外压但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进行纵隔淋巴结针吸活检,直接涂片...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在肺及纵隔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6例常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管腔内未见肿物及明显外压但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进行纵隔淋巴结针吸活检,直接涂片后送检。TBNA完成后,再以毛刷在穿刺点处刷检,如果可见局部黏膜增厚或充血水肿需另行活检。比较TBNA与黏膜活检联合刷检的诊断率,评价TBN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56例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经TBNA确诊34例,诊断率为60.7%,高于支气管黏膜活检联合刷检的16.1%的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BNA诊断率受淋巴结大小影响,直径大于2 cm的淋巴结的TBNA诊断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TBNA诊断率还受淋巴结部位影响,7组淋巴结的TBNA阳性率为76.9%,高于非7组淋巴结46.7%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NA并发症少,绝大多数患者仅穿刺点有少许出血。结论 TBNA是一项有效、安全的检查手段,对支气管管腔外病变或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确诊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管腔通畅的情况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 纵隔淋巴结 肺肿瘤
下载PDF
^(18)F-FDG PET/CT SUVmax及CT值双定量分析在肺癌纵隔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8
15
作者 马文超 徐文贵 +4 位作者 朱湘 戴东 宋秀宇 朱磊 朱研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84-287,共4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对肺癌纵隔淋巴结的定量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5年4月至2009年10月间142例肺部病变患者手术前的CT、PET、PET/CT显像结果。142例患者行PET/CT检查前均未进行抗肿瘤治...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对肺癌纵隔淋巴结的定量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5年4月至2009年10月间142例肺部病变患者手术前的CT、PET、PET/CT显像结果。142例患者行PET/CT检查前均未进行抗肿瘤治疗,行PET/CT检查后1个月内行手术或活检取得病理。手术淋巴结分区以1997年美国AJCC为标准。对CT、PET、PET/CT显像结果进行定量分析,比较纵隔淋巴结阳性及阴性者SUVmax、CT值、CT短径的差异,绘制SUVmax值、CT值的ROC曲线,找到最佳诊断界点。分别计算单纯PET、单纯CT值、单纯CT短径及PET/CT双定量分析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等指标,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卡方检验比较单纯PET、单纯CT值、单纯CT短径以及PET/CT SUVmax、CT值双定量分析对纵隔淋巴结的诊断效能。结果:SUVmax、CT值、CT短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UVmax取2.45,CT值取38.5Hu为诊断诊断界点。当SUVmax≥2.45时短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SUVmax≥2.45且CT值<38.5Hu,^(18)F-FDG PET/CT显像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50.9%、96.5%、92.8%、72.5%、77.0%,其准确性高于单纯PET、单纯CT值及单纯CT短径(χ~2=19.192,P=0.000)。结论:PET/CT显像对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具有明显价值,其准确性优于单纯PET或CT;当SUVmax≥2.45且CT值<38.5Hu时,提示转移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FDG PET/CT 双定量 纵隔淋巴结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超声支气管镜在肺门及纵隔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宜根 陈焕 +2 位作者 王志国 昝银花 徐小兵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84-87,共4页
目的:分析肺门及纵隔病变中超声支气管镜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检查,记录穿刺淋巴结位置、穿刺时间,计算超声支气管镜检查对肺门及纵隔病淋巴结肿块... 目的:分析肺门及纵隔病变中超声支气管镜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检查,记录穿刺淋巴结位置、穿刺时间,计算超声支气管镜检查对肺门及纵隔病淋巴结肿块的诊断结果及效能,比较不同直径淋巴结肿块恶性病变诊断情况。结果:50例患者共穿刺87处淋巴结肿块,其中淋巴结包括4R组19例(38.00%)患者共30处(34.48%)肿块,4L组6例(12.00%)患者共11处(12.64%)肿块,7组25例(50.00%)患者共46处(52.88%)肿块;平均操作时间为(21.06±1.34)min;病理检查结果显示,50例患者中良性病变患者11例(22.00%),恶性病变患者39例(78.00%);超声支气管镜对全部患者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2.00%、89.74%、100.00%,与病理结果一致的Kappa值=0.794;淋巴结肿块直径>2 cm组诊断阳性率为86.21%,高于淋巴结肿块直径≤2 cm组的51.72%(P<0.05)。结论:超声支气管镜对肺门及纵隔病变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且穿刺活检无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门淋巴结 纵膈淋巴结 超声支气管镜
下载PDF
胸腔镜辅助与传统肺癌根治术中纵隔淋巴结清扫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7
17
作者 吴科杰 方万强 +2 位作者 方子文 付春利 邓国敏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6年第10期1503-1505,共3页
目的:比较胸腔镜辅助下(VATS)与传统开胸行肺癌根治术在纵隔淋巴结清扫方面的效果。方法选择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6例,并根据患者接受的手术方式分为开胸组和 VATS 组,比较两组清扫出纵隔淋巴结的数量,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 目的:比较胸腔镜辅助下(VATS)与传统开胸行肺癌根治术在纵隔淋巴结清扫方面的效果。方法选择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6例,并根据患者接受的手术方式分为开胸组和 VATS 组,比较两组清扫出纵隔淋巴结的数量,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胸管放置时间、总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的差别。结果通过对照分析,在 VATS 组和开胸组中,解剖出的总纵隔淋巴结数为:(27.2±7.4)个和(28.8±10.6)个(P =0.507),而 N1组肺淋巴结数为:(9.4±4.0)个和(8.3±4.6)个(P =0.323),N2组纵隔淋巴结数为:(18.5±6.9)个和(21.3±9.9)个(P =0.20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而在术后住院天数、胸管留置天数方面:开胸组分别为(8.1±3.9)d 和(7.3.±4.4)d,VATS 组分别为(6.8±3.5)d 和(5.6±3.5)d,均显示出 VATS 组较开胸组有明显的优势(均 P <0.05),而在术中出血量(≥400 mL)及围术期输血率方面:开胸组分别为27.38%和25.00%,VATS 组分别为7.03%和8.60%,开胸组均较 VATS 组高。结论在成熟的开展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在纵隔淋巴结清扫方面,VATS 下的肺癌根治术可以达到与开胸下的肺癌根治术同样的效果,而在并发症方面有更好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纵隔淋巴结 VATS 开胸
原文传递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疾病中的早期诊断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燕 徐大敏 王浩凌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0期4219-4221,共3页
目的研究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BUS-TBNA)在肺疾病的早期诊断中的高效性、安全性和并发症。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胸部CT提示胸内包块或纵隔淋巴结肿大的28例患者行EBUS-TBNA,穿刺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28例... 目的研究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BUS-TBNA)在肺疾病的早期诊断中的高效性、安全性和并发症。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胸部CT提示胸内包块或纵隔淋巴结肿大的28例患者行EBUS-TBNA,穿刺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28例患者中23例行EBUS-TBNA检查,EBUS-TBNA诊断出肺癌患者10例,转移性肿瘤4例,淋巴瘤3例,结核病3例,结节病2例,炎性患者1例。EBUS-TBNA诊断恶性肿瘤率高达74.0%,比预期诊断率明显升高(53.2%,P<0.01)。EBUS-TBNA诊断准确率:肺癌91.0%;淋巴瘤100.0%;转移性肿瘤75.0%;结核75.0%,结节病50.0%,炎性病变100.0%。所有行EBUS-TBNA检查患者,仅有2例出现轻度缺氧,1例出现出血症状。结论 EBUS-TBNA针对早期诊断呼吸疾病特别是纵隔肿块,是一种高效、微创、安全的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内超声检查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 胸内肿块 纵隔淋巴结
下载PDF
术前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19
作者 张磊 米玉霞 王建业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MLNM)中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SCT三期增强扫描,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MSCT三期增强...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MLNM)中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SCT三期增强扫描,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MSCT三期增强扫描在术前诊断MLNM的诊断效能。结果术后病理检查证实80例NSCLC患者中,N0期31例,N1期24例,N2期25例,其中MLNM 25例(31.25%);术前MSCT诊断N0期34例,N1期24例,N2期22例,术前MSCT对NSCLC患者N分期诊断与术后病理一致性一般(Kappa=0.735);25例合并MLNM患者中,术前MSCT确诊19例,其对NSCLC患者MLNM的诊断与病理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531),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00%、80.00%、78.75%、63.33%和88.00%;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在不同肿瘤直径、胸膜凹陷与否、不同肿大淋巴结位置、累及粗大肺静脉与否以及不同淋巴结短径的NSCLC患者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MS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NSCLC患者MLNM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结合原发病灶大小、胸膜凹陷、肿大淋巴结位置、累及粗大肺静脉等多方面信息可为淋巴结清扫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多排螺旋CT 增强扫描 纵隔淋巴结 转移
下载PDF
Combining machine and deep transfer learning for mediastinal lymph node evaluation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20
作者 Hui XIE Jianfang ZHANG +2 位作者 Lijuan DING Tao TAN Qing LI 《虚拟现实与智能硬件(中英文)》 EI 2024年第3期226-238,共13页
Background The prognosis and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are likely to deteriorate with metastasis.Using deep-learning in the detection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can facilitate the noninvasive calculation of ... Background The prognosis and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are likely to deteriorate with metastasis.Using deep-learning in the detection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can facilitate the noninvasive calculation of the likelihood of such metastasis,thereby providing clinicians with crucial information to enhance diagnostic precision and ultimately improve patient survival and prognosis.Methods In total,623 eligible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from two medical institutions.Seven deep learning models,namely Alex,GoogLeNet,Resnet18,Resnet101,Vgg16,Vgg19,and MobileNetv3(small),were utilized to extract deep image histological features.The dimensionality of the extracted features was then reduced using the 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r≥0.9)and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Eleven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namely Support Vector Machine,K-nearest neighbor,Random Forest,Extra Trees,XGBoost,LightGBM,Naive Bayes,AdaBoost,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Linear Regression,and Multilayer Perceptron,were employed to construct classification prediction models for the filtered final features.The diagnostic performances of the models were assessed using various metrics,including accuracy,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ensitivity,specificity,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Calibration and decision-curve analyses were also performed.Results The present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using deep radiomic features extracted from Vgg16,in conjunction with a prediction model constructed via a linear regression algorithm,effectively distinguished the status of mediastinal lymph nodes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The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was evaluated based on various metrics,including accuracy,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ensitivity,specificity,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which yielded values of 0.808,0.834,0.851,0.745,0.829,and 0.776,respectively.The validation set of the model was assessed using clinical decision c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hine learning Deep transfer learning EVALUATION mediastinal lymph node lung cancer pati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