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层气成藏机理及气藏类型划分——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为例 被引量:36
1
作者 李勇 孟尚志 +1 位作者 吴鹏 牛鑫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2-30,共9页
随着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定义和归纳赋存状态多样化的煤层气藏,并据此指导煤层气有利勘探目标优选就显得愈发重要。为此,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煤层气富集成藏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地质规律,借... 随着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定义和归纳赋存状态多样化的煤层气藏,并据此指导煤层气有利勘探目标优选就显得愈发重要。为此,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煤层气富集成藏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地质规律,借鉴常规油气藏按照圈闭成因进行分类的方法,提出了煤层气圈闭的概念和煤层气藏类型的划分方案。研究成果包括:①结合煤层、砂岩、泥岩和石灰岩在垂向上的组合关系,刻画了"泥裹藏、砂通煤、水包气"的气体封闭样式,"泥裹藏"即以泥岩等致密岩层封闭煤储层而成藏,"砂通煤"即上覆砂岩与煤层连通而与煤层统一形成气藏,"水包气"即在水力封闭和水力封堵作用下,气体在煤层中富集而成藏;②阐释了物性封闭、气压封闭、水压封闭和吸附封闭在煤层气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指出气藏开发的上、下限分别为风氧化带和地应力转折带;③提出了以构造、岩性、水动力和复合型圈闭为主导的气藏类型划分方案,并分别解剖了背斜、断层、向斜、地层—岩性、水力封堵和水力辅助型煤层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东缘 煤层气 成藏机理 气藏类型 圈闭 气体封闭 风氧化带 地应力转折带
下载PDF
页岩纳米孔隙气体流动的滑脱效应 被引量:30
2
作者 葛洪魁 申颍浩 +5 位作者 宋岩 王小琼 姜呈馥 史鹏 王晖 杨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6-54,共9页
页岩具有超低基质渗透率及纳米尺度的孔喉结构,天然气在页岩纳米孔隙中的流动不再遵循达西定律,受到较常规储层更加显著的滑脱效应影响,研究页岩纳米孔隙气体流动的滑脱效应,对于指导页岩气的压裂设计、产能预测、气藏数值模拟等都具有... 页岩具有超低基质渗透率及纳米尺度的孔喉结构,天然气在页岩纳米孔隙中的流动不再遵循达西定律,受到较常规储层更加显著的滑脱效应影响,研究页岩纳米孔隙气体流动的滑脱效应,对于指导页岩气的压裂设计、产能预测、气藏数值模拟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对比了目前页岩中气体流动的多尺度流动规律,并着重分析了评价滑脱效应对气体在页岩中流动的影响规律,以及气体解吸对于页岩纳米孔隙滑脱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Klinkenberg方程无法准确地描述页岩的滑脱效应,孔隙尺寸越小,滑脱效应对于气体流动影响越大,且页岩受到滑脱效应影响的压力范围更大,这不仅仅局限于低压范围内,如果在页岩气产能预测与气藏数值模拟过程中,不考虑滑脱效应将会带来更大的计算偏差;有机质孔隙表面的气体吸附、解吸会改变气体的流动通道,对纳米孔隙中气体滑脱效应存在重要的影响;最后指出,多尺度流动效应和基于孔喉分布的应力—温度—流动耦合模型是页岩气储层渗流机理的下一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纳米孔隙 流动规律 滑脱效应 气体吸附 生产能力 预测 储集层渗流机理
下载PDF
非常规天然气成藏体系 被引量:19
3
作者 金之钧 张金川 唐玄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8-68,共11页
有别于常规天然气,非常规天然气在成藏条件、富集机理、分布模式、预测方法及勘探应用技术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从成藏系统的角度分析非常规天然气成藏过程和主控因素,对于非常规天然气评价和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基于成藏... 有别于常规天然气,非常规天然气在成藏条件、富集机理、分布模式、预测方法及勘探应用技术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从成藏系统的角度分析非常规天然气成藏过程和主控因素,对于非常规天然气评价和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基于成藏机理和分布模式,将非常规天然气成藏体系划分为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碳酸盐岩气、致密砂岩气、水溶气及天然气水合物共6种主要类型;按照成藏体系“元素—功能—结构”的研究思路和“气源岩—输导体系—成藏分布”的组配关系,将非常规天然气成藏体系划分为6类“源—位结构”关系,分析了除天然气水合物以外的其余5种类型非常规天然气成藏体系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①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碳酸盐岩气均属于源内型非常规天然气成藏体系,具有生供气能力强、无输导体系、缺乏二次运移、生储盖一体、原地成藏等结构特点;②致密砂岩气和水溶气属于源缘型非常规天然气成藏体系,具有生气类型多样、邻层近源聚集、储层内部运移、就近成藏富集等结构特点;③盆地演化、沉积环境和后期构造运动控制了非常规天然气成藏体系的类型。结论认为,我国南方古生界海相沉积有利于页岩气和致密碳酸盐岩气成藏体系的形成;南、北方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沉积则有利于煤层气、页岩气及致密砂岩气成藏体系的发育;中、东部中新生代深水陆相沉积有利于深层致密砂岩气和页岩气成藏体系,浅水陆相盆地则对煤层气、致密砂岩气及页岩气成藏体系的形成更为有利;水溶气则广泛见于新生代富有机质浅层区或邻近气源岩的高压储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天然气 聚集机理 成藏体系 分布模式 源—位结构 成藏特征 主控因素 沉积相
下载PDF
微构造对煤层气的控藏机理与控产模式 被引量:17
4
作者 闫霞 徐凤银 +4 位作者 张雷 聂志宏 张伟 冯延青 张双源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93-905,共13页
煤层气单井产量差异性强,实际开发效果与预期差距较大。分析微构造对煤储层地质条件和对煤层气开发生产的影响,剖析不同微构造部位压裂改造效果、压降漏斗形态、煤粉产出、气水动态对地质-工程因素的响应,讨论“动态气藏”形成及微构造... 煤层气单井产量差异性强,实际开发效果与预期差距较大。分析微构造对煤储层地质条件和对煤层气开发生产的影响,剖析不同微构造部位压裂改造效果、压降漏斗形态、煤粉产出、气水动态对地质-工程因素的响应,讨论“动态气藏”形成及微构造控藏机理,明确了微构造的控产特征。研究表明:微构造、煤层气地质条件与开发动态特征的耦合作用,造就了不同微构造部位产气效果的明显差异。在长期开发过程中,不断解吸的煤层气顺着优势降压方向运移汇聚至微构造高部位形成“动态气藏”。与常规天然气圈闭控藏机理不同,“动态气藏”是开发生产过程中气水分异和运移聚集形成的新生气藏,这一机理得到生产实践验证。正是受控于这一机理,即使浅埋藏泄压区或背斜轴部煤层含气量不高,但若处于微构造高部位也可能获得高产。因此,相比其他地质因素,微构造对开发过程的影响更为重要。煤储层流场(气场和水场)在不同解吸阶段的变化规律与微构造形态有关:在浅埋藏和正向微构造条件下,煤储层将优先解吸产气;在正向构造背景的负向微构造、独立负向构造、地下水径流区、断层及陷落柱附近、开放性围岩或压裂连通高含水层的井,其产水量较大;在正向构造背景的负向微构造部位,煤层气井可为周边井做贡献且后期高产,形成高产水高产气型井;在独立向斜部位,煤层气井可为周边井做贡献,形成高产水低产气型井;其他4种地质条件下的井为“无效排水”的高产水低产气型井。据此,划分出6类煤层气井,其中5类井与微构造密切相关。在正向微构造与斜坡,以高稳产和缓慢递减A型井为主;产量突停B型井起源于煤粉卡泵,主要分布在构造陡变部位;在负向构造部位,以持续高产水低产气D型井为主;在采空区、断层附近,以间断产气E型井为主。该成果改变了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微构造 控藏机理 动态气藏 控产特征
下载PDF
南堡凹陷断裂带构造演化及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曹守连 《断块油气田》 CAS 1997年第2期13-16,共4页
论述了南堡断裂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平衡复原了过去该构造带的主干剖面,结合地震剖面反射结构及全区总体构造格局资料,分析了该构造带的演化历史,探讨了其形成机制。从生储盖组合、构造圈闭与排烃期的配置以及油气运... 论述了南堡断裂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平衡复原了过去该构造带的主干剖面,结合地震剖面反射结构及全区总体构造格局资料,分析了该构造带的演化历史,探讨了其形成机制。从生储盖组合、构造圈闭与排烃期的配置以及油气运移通道等方面论述了该构造带与油气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构造演化 形成 油气藏 南堡凹陷
下载PDF
富有机质页岩中石英的成因及对储层品质的指示意义——以四川盆地东南部及周缘龙马溪组龙一_(1)亚段为例 被引量:19
6
作者 郭雯 董大忠 +3 位作者 李明 孙莎莎 管全中 张素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5-74,共10页
石英是海相富有机质页岩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矿物之一,其成因及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同页岩气储层的可压裂性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相关性,但目前对于其成因机制及对页岩气储层品质影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尚缺乏统一的认识。为此,以四川盆地东南... 石英是海相富有机质页岩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矿物之一,其成因及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同页岩气储层的可压裂性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相关性,但目前对于其成因机制及对页岩气储层品质影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尚缺乏统一的认识。为此,以四川盆地东南部及周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龙一_(1)亚段页岩气储层为研究对象,在对该区5个典型野外露头剖面37块页岩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观察、能谱分析、阴极发光分析以及主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石英显微形貌观察;结合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厘清石英的硅质来源;分析石英的成因机制,定量表征不同成因石英的占比及变化;进而探讨了石英对页岩气储层品质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龙一_(1)亚段页岩发育陆源碎屑石英、生物遗骸转化形成的自生石英、黏土矿物转化形成的陆源石英次生加大部分和黏土矿物转化形成的微米级石英颗粒共4类石英。②其中陆源石英指示陆源碎屑输入;生物石英形成大量的粒间孔,同时构成坚硬的格架避免原生孔隙的压实,为有机质的注入提供空间,对有机质孔起到保护作用,增加储层的脆性与可压裂性,并且生物石英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成正比;黏土矿物转化石英形成于成岩作用中期,通常成为胶结物减少储层孔隙,同时增加储层的硬度与密度。③生物成因石英在龙一_(1)亚段底部占总石英含量的50%~80%,并且向上生物成因石英数量逐渐减少,陆源石英与黏土矿物转化石英数量逐渐增多。结论认为,龙一_(1)亚段最底部厚度为2~4 m的页岩段生物石英含量高,含有丰富的有机质,页岩气储集能力与可压裂性最好,是最优质的页岩气储层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 硅质来源 成因机制 页岩气 储集层品质 四川盆地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龙一_(1)亚段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滨海断鼻断-砂组合模式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18
7
作者 周立宏 韩国猛 +7 位作者 董越崎 石倩茹 马建英 胡瑨男 任仕超 周可佳 王锦程 司维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69-882,共14页
基于地震、测录井等资料,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滨海断裂下降盘的滨海断鼻为对象,开展断裂特征、砂体展布及断-砂组合与油气成藏分析,揭示断陷湖盆断裂发育区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滨海断鼻新生代构造特征具有东西分带性,西段断... 基于地震、测录井等资料,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滨海断裂下降盘的滨海断鼻为对象,开展断裂特征、砂体展布及断-砂组合与油气成藏分析,揭示断陷湖盆断裂发育区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滨海断鼻新生代构造特征具有东西分带性,西段断裂主体区构造简单,东段帚状断裂区构造复杂,发育多组断裂。断裂演化的差异控制了砂体的空间展布,砂体在断鼻中段顺港东断裂下降盘的断槽带呈大面积连片分布,形成顺向型断-砂组合模式,而断鼻东段断裂活动时期较晚,砂体受古地貌控制呈多期次北南向指状展布,与断裂匹配形成垂向型断-砂组合模式。断裂与砂体、油源及盖层的配置关系决定了油气的垂向输导能力、平面展布及纵向分布特征,在断鼻中段及东段分别形成了单条主断裂供烃-断砂顺向匹配-多层系立体含油和断裂系复式输导-断砂垂向匹配-条带状叠置含油两种油气成藏模式,控制了滨海断鼻油气分布和富集程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歧口凹陷 滨海断鼻 控砂机制 断-砂组合 油气成藏 控藏机理
下载PDF
盐城凹陷朱家墩泰州组气藏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祝厚勤 刘平兰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20-223,共4页
分析了朱家墩泰州组天然气的成藏条件和成藏特征、成藏类型和成藏模式。通过分析认为 :泰州组气藏是古生界生成的天然气沿断层运移至泰州组聚集成藏的 ;泰州组气藏具有充足的气源和良好的盖层条件 ,但储集条件相对较差 ;泰州组气藏具有... 分析了朱家墩泰州组天然气的成藏条件和成藏特征、成藏类型和成藏模式。通过分析认为 :泰州组气藏是古生界生成的天然气沿断层运移至泰州组聚集成藏的 ;泰州组气藏具有充足的气源和良好的盖层条件 ,但储集条件相对较差 ;泰州组气藏具有成藏晚、区域上存在良好的盖层和受控于断层等特点 ;泰州组气藏具有深盆气藏的显著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城凹陷 泰州组 气藏 形成机理 成藏模式 古生界 盖层
下载PDF
Tight sandstone gas accumulation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models 被引量:13
9
作者 Zhen-Xue Jiang Zhuo Li +4 位作者 Feng Li Xiong-Qi Pang Wei Yang Luo-Fu Liu Fu-Jie Jia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587-605,共19页
Tight sandstone gas serves as an important unconventional hydrocarbon resource, and outstanding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through its discovery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given its great resource potential. However, he... Tight sandstone gas serves as an important unconventional hydrocarbon resource, and outstanding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through its discovery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given its great resource potential. However, heated debates and gaps still remain regarding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of tight sandstone gas, and critical controlling factors, accumulation mechanisms, and devel- opment modes of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are not deter- mined.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s in China are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tight strata, widespread distri- bution areas, coal strata supplying gas, complex gas-water relations, and abnormally low gas reservoir pressure. Water and gas reversal patterns have been detected via glass tube and quartz sand modeling, and the presence of critic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without buoyancy-driven mecha- nisms can thus be assumed. According to the timing of gas charging and reservoir tightening phases, the following three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 types have been identified: (a) "accumulation-densification" (AD), or the conventional tight type, (b) "densification-accumulation" (DA), or the deep tight type, and (c) the composite tight type. For the AD type, gas charging occurs prior to reser- voir densification, accumulating in higher positions under buoyancy-controlled mechanisms with critical controlling factors such as source kitchens (S), regional overlaying cap rocks (C), gas reservoirs, (D) and low fluid potential areas (P). For the DA type, reservoir densification prior to the gas charging period (GCP) leads to accumulation in depres- sions and slopes largely due to hydrocarbon expansive forces without buoyancy, and critical controlling factors are effective source rocks (S), widely distributed reservoirs (D), stable tectonic settings (W) and universal densification of reservoirs (L). The composite type includes features of the AD type and DA type, and before and after reservoir densification period (RDP), gas c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 features Accumulation mechanism Type classification Development mode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复杂气-水关系形成和分布主控因素及分布模式 被引量:8
10
作者 曾溅辉 张亚雄 +9 位作者 张在振 乔俊程 王茂云 陈冬霞 姚泾利 丁景辰 熊亮 刘亚洲 赵伟波 任克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67-1083,共17页
近年来大量勘探开发实践发现,致密砂岩气藏普遍产水,气-水关系非常复杂,“避水找气”已成为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开发的关键问题。基于简单平缓构造区(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和大牛地致密砂岩气藏)、简单平缓-复杂隆起构造过渡区(鄂尔多斯盆地... 近年来大量勘探开发实践发现,致密砂岩气藏普遍产水,气-水关系非常复杂,“避水找气”已成为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开发的关键问题。基于简单平缓构造区(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和大牛地致密砂岩气藏)、简单平缓-复杂隆起构造过渡区(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和复杂隆起构造区(四川盆地川西地区致密气藏)气-水关系的综合地质分析,结合岩心和孔隙尺度致密砂岩气-水关系形成和分布物理模拟,明确了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关系的类型和特征,揭示了砂体、岩心和孔隙尺度复杂气-水关系形成和分布主控因素,建立了气-水分布模式。研究指出: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关系在砂体尺度上主要存在纯气无水型、上气下水正常型、上水下气倒置型、气-水同层混合型、气包水孤立型和纯水无气型等6种类型。在砂体尺度下,生烃强度控制了气-水分布范围,储层非均质性控制了气-水分布样式,源-储压差和构造活动联合控制了气-水分布边界;在岩心尺度下,渗透率和充注动力耦合控制了气-水关系形成和分布的临界条件;在孔隙尺度下,孔喉大小和配位数与充注压力耦合控制了流体赋存和渗流特征,决定了气-水关系形成和分布的临界条件。不同源-储组合的致密气藏,受砂体、岩心和孔隙尺度主控因素共同作用及其差异的影响,其气-水分布模式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主控因素 形成机制 分布模式 气-水关系 致密砂岩气藏 四川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页岩气藏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被引量:10
11
作者 于荣泽 卞亚南 +4 位作者 齐亚东 张晓伟 李洋 晏军 王玫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1-137,共7页
从页岩气藏气体赋存方式和流动机理、气藏建模方法及数值模拟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3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页岩气藏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进展,为该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最后,对页岩气藏数值模拟研究进展进行总结,认为存在4个有待于改进和... 从页岩气藏气体赋存方式和流动机理、气藏建模方法及数值模拟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3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页岩气藏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进展,为该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最后,对页岩气藏数值模拟研究进展进行总结,认为存在4个有待于改进和研究的问题:①完善储层模型以考虑有机质的影响;②需要阐明单相气体解吸附、扩散和渗流过程的运移规律和主控因素,并建立气、水两相流动数学模型和数值模型;③天然裂缝和压裂诱导裂缝的准确建模是页岩气藏数值模拟的关键,实际应用中应综合考虑其他监测技术的结果;④针对页岩气藏数值模拟,还需要形成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以便更好地指导该类气藏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流动机理 数值模拟 气藏模型 页岩气
下载PDF
硫在天然气中的溶解机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曾平 杨满平 +2 位作者 胡海燕 李治平 罗天雨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33,共3页
通过对天然气中硫溶解度的室内实验模拟,发现温度、压力和气体组成是影响硫在天然气中溶解度的主要因素。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升高,硫的溶解度增大;同时气体中硫化氢以及重质组分的含量也是也影响其溶解度大小的组分因素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通过对天然气中硫溶解度的室内实验模拟,发现温度、压力和气体组成是影响硫在天然气中溶解度的主要因素。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升高,硫的溶解度增大;同时气体中硫化氢以及重质组分的含量也是也影响其溶解度大小的组分因素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前者的作用说明了硫在天然气中的化学溶解的存在,而后者则说明天然气中的重质组分是硫的天然物理溶剂,重质组分含量越高硫的溶解度越大,且随着组分中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大。因此,硫在天然气中的溶解机理既包括化学溶解也包括物理溶解,是二者的有机结合。这对认识和防止高含硫气藏开发过程中在地层发生元素硫沉积,合理高效地开发含硫气藏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溶解度 温度 压力 成藏分析 溶解度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成藏机制类型及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昂 丁文龙 +2 位作者 何建华 赵威 代鹏 《吉林地质》 2014年第2期8-12,共5页
致密砂岩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并且在我国其储量占全国天然气总储量的比例较大。系统的研究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机制有助于划分气藏类型,确定勘探方向,提高天然气产量。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对比分析不同致密砂岩气藏在成... 致密砂岩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并且在我国其储量占全国天然气总储量的比例较大。系统的研究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机制有助于划分气藏类型,确定勘探方向,提高天然气产量。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对比分析不同致密砂岩气藏在成藏过程中天然气的运移模式,根据气体运移动力的种类,提出了"活塞充注型致密砂岩气藏"、"混合驱替型致密砂岩气藏"及"置换聚拢型致密砂岩气藏"三种成藏类型,并阐述其地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 运移动力 成藏机制 气藏类型 地质特征
下载PDF
渤中19-6深部潜山高温气层保护钻井液技术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一凡 邱正松 +5 位作者 李佳 赵欣 钟汉毅 刘书杰 邢希金 冯桓榰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6-481,共6页
针对渤中19-6深部潜山高温气层特点,通过岩心分析和敏感性评价实验,分析了渤中19-6储层主要损害机理,并优化出了一套综合性能较好的抗高温水基钻井液配方。实验表明,该气层基质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黏土矿物含量较少,微裂缝较发育,具... 针对渤中19-6深部潜山高温气层特点,通过岩心分析和敏感性评价实验,分析了渤中19-6储层主要损害机理,并优化出了一套综合性能较好的抗高温水基钻井液配方。实验表明,该气层基质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黏土矿物含量较少,微裂缝较发育,具有强速敏性、中等偏弱应力敏感性,水敏性、盐敏性和碱敏性较弱,无酸敏性损害等。储层微裂缝发育易导致外来固相侵入损害,微裂缝内颗粒胶结疏松可促进速敏性损害,也存在水锁损害。优化钻井液的岩心渗透率恢复值达85.95%,水锁损害率为13.21%,其储层保护性能优异;可抗温210℃,也可抗10%NaCl、1%CaCl2和8%劣质土的污染,满足渤中19-6区块深部潜山气层钻井工程及储层保护技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损害机理 高效防水锁剂 抗高温钻井液 气层保护 渤中深层
下载PDF
渤中19-6气田太古界变质岩潜山“隔夹层”成因及发育模式 被引量:9
15
作者 牛涛 范洪军 +3 位作者 范廷恩 樊鹏军 刘向南 马淑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共8页
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中普遍发育致密带,井上钻遇特征类似于沉积岩的隔夹层。它对潜山储集层、流体系统等的认识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影响了开发井网的部署,但目前针对潜山“隔夹层”方面的研究非常少。综合岩心、测井、生产动态以及野外露... 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中普遍发育致密带,井上钻遇特征类似于沉积岩的隔夹层。它对潜山储集层、流体系统等的认识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影响了开发井网的部署,但目前针对潜山“隔夹层”方面的研究非常少。综合岩心、测井、生产动态以及野外露头,并引入地貌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太古界潜山“隔夹层”的类型、成因机理及发育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太古界潜山隔夹层可分为构造隔夹层、岩性隔夹层、物性隔夹层3种类型。构造隔夹层的发育模式受控于构造裂缝分布的空间不均一性和后期的风化淋滤程度,发育模式分为似层状和石蛋状,对流体分布影响小,但对井网部署影响大。岩性隔夹层主要受控于变质岩原岩类型及其中暗色矿物含量,发育模式分为块状和层状,能够在横向和纵向上对流体起到隔挡作用,形成层状或块状油气藏。物性隔夹层主要受控于储集空间的充填程度,多数发育在潜山顶部,形成潜山油气藏风化壳顶部的“硬壳”。该认识有效指导了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的储量品质评价和开发井网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古界 潜山 隔夹层 成因机理 气藏模式
下载PDF
川西裂缝性致密碎屑岩气藏高渗区成因机理及预测 被引量:8
16
作者 叶泰然 张虹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39-345,共7页
川西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碎屑岩气藏非均质性极强,裂缝网络与相对优质储层叠加形成的高渗区分布预测是钻井获得高产稳产的技术关键。通过地表露头调查、钻井资料统计分析及地震地质综合研究,剖析了高渗区地质成因机理,认为在... 川西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碎屑岩气藏非均质性极强,裂缝网络与相对优质储层叠加形成的高渗区分布预测是钻井获得高产稳产的技术关键。通过地表露头调查、钻井资料统计分析及地震地质综合研究,剖析了高渗区地质成因机理,认为在砂岩及岩性相变带、相对薄层及地层厚度突变带、优质储层发育区、强构造褶皱变形区、断裂附近等易于形成裂缝及高渗区。通过高渗区储层测井及波阻抗特征、地震响应特征对比分析、模型正演等方法,建立了"杂乱弱反射"地震暗点识别模式,利用吸收处理、像素成像、三维可视化等地震技术手段,预测了高渗区分布,解释了各高渗区地质成因,钻井验证了预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机理 地震储层预测 高渗区 裂缝性气藏 川西深层
下载PDF
华北古潜山油藏天然气驱机理及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秀莲 刘怡平 +2 位作者 毛志君 张英霞 和雅琴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7年第1期52-54,共3页
通过分析天然气对原油高压物性的影响,研究了古潜山油藏的注气机理。筛选合理的注入压力、注入速度等参数,为预测注气开发效果、提高碳酸盐岩古潜山油藏开发后期采收率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任丘古潜山油藏的储层特性和流体性质较适合... 通过分析天然气对原油高压物性的影响,研究了古潜山油藏的注气机理。筛选合理的注入压力、注入速度等参数,为预测注气开发效果、提高碳酸盐岩古潜山油藏开发后期采收率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任丘古潜山油藏的储层特性和流体性质较适合注气开采,其研究成果对现场实施注天然气开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天然气 渗流机理 注气速度 注气压力 可行性 碳酸岩盐油藏 古潜山油藏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中生界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卫卫 查明 +1 位作者 吴孔友 曲江秀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18,共7页
地层不整合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了多个不整合。在测井曲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不整合成因机制及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对该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 地层不整合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了多个不整合。在测井曲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不整合成因机制及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对该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中生界不整合可划分为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4种类型。受不整合的控制,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将不整合面上、下划分为底砾岩、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淋滤带。在纵向上,不整合的分层结构可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圈闭条件。不同的不整合剖面类型可以形成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东部 中生界 不整合 成因机制 油气运移 成藏模式
下载PDF
水相圈闭损害机理、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9
作者 赵景原 孙玉学 +2 位作者 冯福平 于洋 蒋方军 《非常规油气》 2018年第5期104-110,共7页
针对水基工作液与低束缚水饱和度水湿性储层接触时发生的水相圈闭问题,通过调研和分析国内外致密气藏水相圈闭损害的研究成果,从损害机理、潜在损害程度预测公式、损害评价数值模拟方法及防制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综述。分析认为水... 针对水基工作液与低束缚水饱和度水湿性储层接触时发生的水相圈闭问题,通过调研和分析国内外致密气藏水相圈闭损害的研究成果,从损害机理、潜在损害程度预测公式、损害评价数值模拟方法及防制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综述。分析认为水相圈闭实质是毛管力作用下的对流自吸问题。该损害多发生在致密气藏的开发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不可逆性,对于水相圈闭损害,预防损害的发生远比损害后处理重要。对于水相圈闭的损害机理的认识已经较为全面,但其评价方法缺少统一的标准。对于水相圈闭损害程度的预测从岩心尺度开始向单井尺度发展;针对该类型的损害的数值模拟技术刚刚起步,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对关于水相圈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相关评述和应用展望,对水相圈闭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损害 水相圈闭 损害机理 致密气藏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新疆MH气藏改建储气库交变注采出砂机制
20
作者 田守嶒 张文宏 +3 位作者 翁锦涛 关子越 王剑波 刘敦卿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24年第2期56-62,共7页
新疆MH气藏经过多年衰竭式开采,为保障季节调峰需求,现将衰竭气藏改建储气库。受储气库交变注采的影响,注采气过程中储层易发生出砂,对储气库的运行及稳定具有一定的影响。针对储气库交变注采模式下的出砂机理,采用储层岩心开展物性、... 新疆MH气藏经过多年衰竭式开采,为保障季节调峰需求,现将衰竭气藏改建储气库。受储气库交变注采的影响,注采气过程中储层易发生出砂,对储气库的运行及稳定具有一定的影响。针对储气库交变注采模式下的出砂机理,采用储层岩心开展物性、岩石力学与交变驱替实验,分析了岩心主要成分、胶结情况及力学性质,探究了生产压差、围压和交变注采过程对出砂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储层骨架间具有溶蚀绢化现象,黏土矿物中高岭石含量高,力学强度性质较弱,在储气库工况下有发生出砂的风险。在循环注采条件下,生产压差的增加促进了砂的产出,当生产压差超过6 MPa时,岩石处于临界出砂状态。围压的增加导致了出砂的提前,随着围压的升高,出砂量先增大后减少,孔隙通道的挤压是引发出砂量降低的主要因素。交变注采与常规采气相比,阶段出砂量呈现波浪式变化。多轮次交变注采引发的冲蚀过程和胶结疲劳破坏是加剧储气库出砂现象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气库 出砂机理 交变注采 出砂实验 衰竭气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