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免疫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院治疗的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介...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免疫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院治疗的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治疗,观察组介入治疗血管内溶联合机械取栓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进行3个月随访,并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对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采用FACSCalbur型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 d CD3^+、CD4^+、CD8^+、CD4^+/CD8+免疫细胞水平;记录并统计两组治疗后TIMI血流≥2级、病变残余狭窄率、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血管急性再闭塞及3个月后病死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细胞水平。结果观察组采用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3个月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73.18%(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NIHS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6.24±1.21 vs. 8.41±1.36,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CD3^+、CD4^+、CD4^+/CD8^+水平(64.63±4.69、46.86±4.06、2.26±0.42)均高于对照组(55.62±3.81、36.74±3.57、1.49±0.29)(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CD8^+水平低于对照组(20.77±3.12 vs. 24.61±3.43)(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TIMI血流≥2级率(59.52% vs. 95.24%)、血管急性再闭塞率(7.14% vs. 16.67%)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机体免疫细胞水平,能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诊断为急性脑梗死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溶栓方法不同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对照组)35例,机械取栓组(观察组)3...目的观察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诊断为急性脑梗死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溶栓方法不同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对照组)35例,机械取栓组(观察组)35例。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有效性、近期疗效与远期预后观察。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97.14%vs.80.0%,x^2=5.081,P<0.05)。观察组治疗后3 d及14 d 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5.667,5.850,P<0.05)。对照组治疗后3 d与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3,P>0.05),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8.326,P<0.05);2组治疗后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7,P<0.05),治疗后观察组TIMI血流≥2级明显多于对照组,血管急性再闭塞率明显少于对照组(x^2=17.481、10.403,P<0.01)。治疗后2组病变残余狭窄率、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3个月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88、0.159、0.348,P>0.05)。结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优于动静脉联合溶栓,对神经功能改善时间较早,且其远期临床预后较好。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免疫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院治疗的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治疗,观察组介入治疗血管内溶联合机械取栓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进行3个月随访,并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对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采用FACSCalbur型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 d CD3^+、CD4^+、CD8^+、CD4^+/CD8+免疫细胞水平;记录并统计两组治疗后TIMI血流≥2级、病变残余狭窄率、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血管急性再闭塞及3个月后病死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细胞水平。结果观察组采用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3个月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73.18%(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NIHS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6.24±1.21 vs. 8.41±1.36,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CD3^+、CD4^+、CD4^+/CD8^+水平(64.63±4.69、46.86±4.06、2.26±0.42)均高于对照组(55.62±3.81、36.74±3.57、1.49±0.29)(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CD8^+水平低于对照组(20.77±3.12 vs. 24.61±3.43)(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TIMI血流≥2级率(59.52% vs. 95.24%)、血管急性再闭塞率(7.14% vs. 16.67%)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机体免疫细胞水平,能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文摘目的观察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诊断为急性脑梗死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溶栓方法不同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对照组)35例,机械取栓组(观察组)35例。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有效性、近期疗效与远期预后观察。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97.14%vs.80.0%,x^2=5.081,P<0.05)。观察组治疗后3 d及14 d 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5.667,5.850,P<0.05)。对照组治疗后3 d与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3,P>0.05),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8.326,P<0.05);2组治疗后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7,P<0.05),治疗后观察组TIMI血流≥2级明显多于对照组,血管急性再闭塞率明显少于对照组(x^2=17.481、10.403,P<0.01)。治疗后2组病变残余狭窄率、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3个月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88、0.159、0.348,P>0.05)。结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优于动静脉联合溶栓,对神经功能改善时间较早,且其远期临床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