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的右行陆缘裂解成因 被引量:93
1
作者 周蒂 陈汉宗 +1 位作者 吴世敏 俞何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0-190,共11页
南海成因是西太平洋边缘海动力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也关系到特提斯、环太平洋两大超级会聚带的相互作用,是国内外地学界长期研究的热点问题。西太平洋边缘海内带,尤其是日本海和南海在形成时代、海盆形态和海底地貌、海底扩张的多轴、多... 南海成因是西太平洋边缘海动力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也关系到特提斯、环太平洋两大超级会聚带的相互作用,是国内外地学界长期研究的热点问题。西太平洋边缘海内带,尤其是日本海和南海在形成时代、海盆形态和海底地貌、海底扩张的多轴、多阶段、由东向西扩展特征、岩石圈地慢的地球化学异常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可能在成因上也相似。南海的海盆的楔形形状、海底扩张及陆架盆地的断陷的由北向南发展和自东向西推进的特征、地壳伸展减薄和海底扩张程度的由东向西减弱都可用尖端向西的“剪刀模型”来描述,即南海的张开是近南北向右行剪切力作用下东亚陆缘发生裂解的结果。南海张开的同时在海盆内及其西缘印支半岛上发育大量近南北向右行走滑断裂,表明当时存在区域性的近南北向右行剪切应力;而在其东缘现在看不到大型近南北向右行走滑断裂,可能是在中中新世以后受从赤道附近滑移北上并沿马尼拉海沟仰冲的菲律宾群岛所破坏的结果。晚中生代以来,在西太平洋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西段(印度)及东段(澳大利亚)先后发生了朝欧亚大陆的、不同方向和速度的会聚。在这三大作用的复合和竞争的动力学背景下,东亚陆缘发生了有地幔参加传动的“超级剪切”,其应力场经历了左行压扭体制和右行张扭体制交替的阶段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成因 陆缘裂解 东亚陆缘 边缘海 超级剪切 边缘海动力学
下载PDF
冲绳海槽——弧后背景下大陆张裂的最高阶段 被引量:45
2
作者 周祖翼 廖宗廷 +1 位作者 金性春 贾健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1-55,共5页
高热流值、强地震活动、火山活动、张性断层作用以及快速沉降等特征表明冲绳海槽的演化已经达到了大陆张裂的最高阶段。根据地震折射和重力资料的计算表明冲绳海槽底下存在低密度的异常地幔 ,冲绳海槽的莫霍面介于 15 .4~ 2 3.8km之间... 高热流值、强地震活动、火山活动、张性断层作用以及快速沉降等特征表明冲绳海槽的演化已经达到了大陆张裂的最高阶段。根据地震折射和重力资料的计算表明冲绳海槽底下存在低密度的异常地幔 ,冲绳海槽的莫霍面介于 15 .4~ 2 3.8km之间。在我们提出的边缘海盆地演化旋回中 ,冲绳海槽处于胚胎期 ,即处在大陆张裂的最高阶段和弧后海底扩张的过渡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张裂 边缘海 冲绳海槽 地壳结构 莫霍面 张裂机制 异常上地幔
下载PDF
沉积矿物学在陆缘海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6
3
作者 金秉福 林振宏 +1 位作者 杨群慧 季福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13-118,共6页
沉积矿物学是进行环境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矿物在表生环境下的物理、化学行为的研究是正确理解和获取一些重要的替代性环境指标的基础 ,它可为认识近代地质过程、地表气候过程和海洋环境过程提供定性和定量依据。 2 0世纪 90年代以... 沉积矿物学是进行环境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矿物在表生环境下的物理、化学行为的研究是正确理解和获取一些重要的替代性环境指标的基础 ,它可为认识近代地质过程、地表气候过程和海洋环境过程提供定性和定量依据。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海洋矿物学注重于以沉积矿物为指示 ,研究气候、物质来源、扩散路径和运移方向以及沉积环境等相关内容 ,并与地球化学相结合 ,解释区域性环境变化 ,乃至全球性环境演变等问题 ,取得了重要进展。对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提出了 5项环境示踪的沉积矿物学指标 ,即 :用矿物组合、重矿物含量、磁铁矿、角闪石、长石等矿物示踪物源和物流 ;用矿物组合、高岭石、伊利石、方解石等指示古气候 ;用重矿物含量、石英特征等反映水动力条件 ;用海绿石、自生黄铁矿、铁锰氧化物等揭示氧化 -还原环境 ;用火山玻璃、玄武闪石、蒙脱石等示踪火山和热液活动。但应用沉积矿物学示踪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矿物学 环境分析 边缘海 气候 物源 表生环境
下载PDF
中国海岸带及近海碳循环与蓝碳潜力 被引量:36
4
作者 王秀君 章海波 韩广轩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2016年第10期1218-1225,共8页
中国有很长的海岸线和辽阔的近海海域,生态系统丰富,有巨大的固碳、储碳潜力。由于自然过程、人类活动多重胁迫,中国海岸带和近海的碳汇过程具有显著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文章以蓝碳生态系统及碳汇过程为核心,围绕海岸带及近海关键碳循... 中国有很长的海岸线和辽阔的近海海域,生态系统丰富,有巨大的固碳、储碳潜力。由于自然过程、人类活动多重胁迫,中国海岸带和近海的碳汇过程具有显著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文章以蓝碳生态系统及碳汇过程为核心,围绕海岸带及近海关键碳循环过程,探讨碳源和碳汇的变化规律,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拟解决的科学问题、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应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碳 海岸带 近海 碳循环
原文传递
中国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早期(1000~820Ma)洋陆分布 被引量:34
5
作者 张克信 徐亚东 +5 位作者 何卫红 于洋 王丽君 王嘉轩 寇晓虎 骆满生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837-3852,共16页
约1 000~820Ma的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早期,全球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的构造环境是中国该时期洋陆分布的主控因素;华北、扬子和塔里木三大陆块均位于当时地球的北半球,三大陆块的外围被边缘海和洋环绕.华北陆块周缘以稳定型的滨浅海沉积为主... 约1 000~820Ma的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早期,全球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的构造环境是中国该时期洋陆分布的主控因素;华北、扬子和塔里木三大陆块均位于当时地球的北半球,三大陆块的外围被边缘海和洋环绕.华北陆块周缘以稳定型的滨浅海沉积为主;而扬子陆块周缘表现为沟-弧-盆体系;塔里木西北缘发育阿克苏活动陆缘,塔里木北东缘和西南缘分别发育库鲁克塔格被动陆缘浅海碎屑岩建造和铁克里克被动陆缘碳酸盐岩建造.环绕华北、扬子和塔里木三大陆块的边缘海和洋内分布有众多裂离地块,多数地块亲扬子和塔里木陆块,如伊宁、敦煌、阿拉善、松潘、罗霄和武夷等;少数亲华北和西伯利亚陆块,如宝音图、锡林浩特、额尔古纳、韩家园、佳木斯和阿勒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陆分布 边缘海 洋盆 新元古代 地层学
原文传递
张性边缘海的成因演化特征及沉积充填模式——以珠江口盆地为例 被引量:29
6
作者 张志杰 于兴河 +1 位作者 侯国伟 陈瑞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84-289,共6页
珠江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经历了晚白垩世至渐新世的裂陷—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的热沉降—晚中新世至今的断块升降3个演化阶段,沉积了陆相—半封闭海相—开阔海相3套不同的沉积体系组合。总结归纳出珠江口盆地新生代3个阶段的沉积充填... 珠江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经历了晚白垩世至渐新世的裂陷—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的热沉降—晚中新世至今的断块升降3个演化阶段,沉积了陆相—半封闭海相—开阔海相3套不同的沉积体系组合。总结归纳出珠江口盆地新生代3个阶段的沉积充填模式,并发现:裂陷阶段以充填式堆积和河湖沉积为特征,形成盆地最重要的湖相烃源岩———文昌组泥岩;热沉降阶段以海陆交替、海相沉积体系为特征,为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创造了条件,沉积了珠江口盆地内最主要的储油层系———珠海组、珠江组以及韩江组,主要为滨海相、三角洲相等碎屑岩沉积;晚期盆地整体下沉,区域性盖层形成。该沉积组合反映了张性边缘海盆地的演化特点,盆地演化与资源效应表现在裂陷期、热沉降期及断块升降期的生储盖配置,故勘探目的层段为热沉降阶段所形成的三角洲碎屑岩与陆棚碳酸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张性边缘海 成因演化 沉积充填模式
下载PDF
基于多种GPS数据研究福建及其邻近海域1994-1997年地壳水平运动 被引量:30
7
作者 周硕愚 吴云 +6 位作者 秦小军 帅平 施顺英 邓干金 周昕 刘序俨 林继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71-479,共9页
为研究中国大陆东南部的边缘海动力学,基于中国大陆和福建区域的GPS观测网 以及环绕中国大陆的IGS(International GPS Service)跟踪站在1994—1997年间的测量数据, 建立块体运动和块内变形两... 为研究中国大陆东南部的边缘海动力学,基于中国大陆和福建区域的GPS观测网 以及环绕中国大陆的IGS(International GPS Service)跟踪站在1994—1997年间的测量数据, 建立块体运动和块内变形两种力学模型,研究了福建及其邻近海域现今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 和应变率场.结果表明:无论在中国大陆还是在中国大陆周边框架内,或相对于台湾而言,福 建及其邻近海域均整体地向着东南或东偏南方向,即指向海洋的方向作水平运动.运动平均 速率为11.2±3.0mm/a(福建网)或14.0±4.0mm/a(全国网).然而在福建区域内还存在着 一种由海洋指向大陆内部的北西向运动,其运动平均速率为 3.0± 2.6mm/ a.区域应变率场 主压应变方位为NW(NWW)-SE(SEE).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碰撞通过中国大陆内部各 块体间的侧向传递和菲律宾海板块对台湾(欧亚大陆东南沿)的仰冲与挤压,同时作用到福建 及其邻近海域。此种联合作用现今仍在继续进行中,前者的影响比后者更强烈,但前者形成的 速率场均匀,而后者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力学模型 地壳运动 水平速度场 板块运动
下载PDF
中国边缘海岩石层结构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郝天珧 刘建华 +2 位作者 黄忠贤 胥颐 刘少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4年第3期583-589,共7页
 本文以中国边缘海—东海与南海为研究对象,在体波与面波数据层析成像结果基础上,结合重磁及莫霍深度反演结果,对中国边缘海的地壳分布特点、岩石层结构进行了研究.同时对东海从陆区一直到琉球岛弧的地壳变化进行了总结与讨论,并提交...  本文以中国边缘海—东海与南海为研究对象,在体波与面波数据层析成像结果基础上,结合重磁及莫霍深度反演结果,对中国边缘海的地壳分布特点、岩石层结构进行了研究.同时对东海从陆区一直到琉球岛弧的地壳变化进行了总结与讨论,并提交了层析成像与位场反演的结果.认为中国东海地区的重力场具有"东西分带"的特点源于深部结构,而冲绳海槽盆地的形成应与大洋板块的俯冲后撤作用有密切关系.同时认为,菲律宾岛弧具有较特殊的结构,莫霍面下凹,上地幔顶部有较低速度的片状体存在,根据判断,南海与太平洋板块沿菲律宾岛弧在这里呈现出对冲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层 莫霍深度 边缘海 深部结构
下载PDF
Tracing the life history of a marginal sea——On “The South China Sea Deep” Research Program 被引量:20
9
作者 WANG PinXi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2012年第24期3093-3114,共22页
The Major Research Program "Deep Sea Processes and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or "The South China Sea Deep", launched in January 2011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is... The Major Research Program "Deep Sea Processes and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or "The South China Sea Deep", launched in January 2011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is the first large-scale basic-research program in ocean science in the country aiming to reconstruct the life history of a marginal sea. The overall scientific objective of the program is to dissect this typical marginal sea by studying its history of evolution and its modern processes,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three major components:(1) Development of the deep basin:utilizing new techniques to re-measure magnetic anomaly lineations, to explore the deep tectonic features, to drill the oceanic crust, and to study volcanic seamount chains; (2) deep-water sediments: observing the modern processes to reveal the patterns of deep-water circulations and sedimentation, analyzing deep-sea sediments to recognize paleoceanographic response to basin evolution, and subsequently to bridge the modern and paleo-studies of the deep-sea processes; and (3)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using a variety of techniques including deploying submarine observation and deep-water diving devic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deepwater seepages and sub-bottom circulation, and to reveal the role of microbes in deep-sea carbon cycling. As compared with the open ocean and other marginal seas, the South China Sea enjoys many more advantages as a marine basin for reconstructing the life history. Meanwhile, the South China Sea Deep Program provides unique opportunities in studying the evolution and variations of the sea-l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Pacific and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海 边缘海 生命 海深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深海沉积物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跟踪
原文传递
海洋沉积作用的物源控制 被引量:20
10
作者 何起祥 《海洋地质动态》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13,共6页
源与汇的关系是研究海陆相互作用和海平面变化及其沉积响应的钥匙。边缘海的一大特点是它的双陆源体系。中国边缘海背靠中国大陆,来自陆地的陆源碎屑物质是主要的物质来源,岛弧侵蚀作用提供的岛源物质是另一个重要的物质来源,二者交替... 源与汇的关系是研究海陆相互作用和海平面变化及其沉积响应的钥匙。边缘海的一大特点是它的双陆源体系。中国边缘海背靠中国大陆,来自陆地的陆源碎屑物质是主要的物质来源,岛弧侵蚀作用提供的岛源物质是另一个重要的物质来源,二者交替形成的沉积序列是弧后盆地的重要的沉积学特征。陆架沉积物的物源随着海平面的变化发生互换。低位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的陆源物质主要来自陆地,而海侵体系域的物源主要来自残留砂的侵蚀和再造。源汇互换是正确认识陆架沉积物分布规律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的收支平衡 边缘海 源汇互换 岛源物质 架源物质
下载PDF
进军深海科学前沿--我国参与大洋钻探的进展 被引量:20
11
作者 翦知湣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6期3877-3882,共6页
1进入国际深海基础研究前沿 1968年美国“格罗码·挑战者”深海钻探船首航墨西哥湾,开启了划时代的深海钻探计划(DSDP,1968~1983年).50年来,深海钻探计划历经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1985~2003年)、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2003~2013年... 1进入国际深海基础研究前沿 1968年美国“格罗码·挑战者”深海钻探船首航墨西哥湾,开启了划时代的深海钻探计划(DSDP,1968~1983年).50年来,深海钻探计划历经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1985~2003年)、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2003~2013年)和当前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2013~2023年),成为地球科学领域迄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导致了地球科学一次又一次的重大突破,始终站在国际学术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大洋钻探计划 深海钻探计划 科学前沿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 地球科学 基础研究 墨西哥湾 科学计划
原文传递
生物标志物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及群落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2
作者 丁玲 邢磊 赵美训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81-989,共9页
海洋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结构在地质年代中的变化对深入理解碳循环的演变规律和机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生物标志物方法作为一种较新的研究手段,其含量与比值的变化被广泛用于浮游植物生产力与群落结构变化的重建。讨论了生物标志物方法... 海洋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结构在地质年代中的变化对深入理解碳循环的演变规律和机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生物标志物方法作为一种较新的研究手段,其含量与比值的变化被广泛用于浮游植物生产力与群落结构变化的重建。讨论了生物标志物方法在各大洋及我国边缘海的应用现状,提出了生物标志物的细胞产生量及其在环境中的保存效率的2种主要不确定因素,使目前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方法只能够半定量地重建古生产力与群落结构的变化。针对我国边缘海,提出有必要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培养建立生物标志物含量(比值)与浮游植物生产力(群落结构)的定量关系式,以达到能够定量重建生产力和群落结构变化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浮游植物生产力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边缘海
原文传递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对南海形成的影响研究:一种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14
13
作者 谢建华 夏斌 +2 位作者 张宴华 王喜臣 林洁梅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7-53,共7页
中国南海新生代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的交汇处,其形成演化受三大板块复杂动力学过程和相互间作用所制约,尤其是中始新世印度板块同欧亚板块之间的“硬”碰撞及随后的楔入的影响。利用FLAC软件对该次碰... 中国南海新生代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的交汇处,其形成演化受三大板块复杂动力学过程和相互间作用所制约,尤其是中始新世印度板块同欧亚板块之间的“硬”碰撞及随后的楔入的影响。利用FLAC软件对该次碰撞对南海形成效应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模型东-东南边界为自由边界和考虑太平洋向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的支持应力边界条件两种情形下,均能引起构造物质或地幔流向南东、南逃逸,在南海地区产生足够的侧向挤出和南北向的剪切,从而在该地区导致广泛的南北向拉张,这些极有利于南海的打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海 边缘海 数值模拟 有限差分法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
下载PDF
南海深部过程的探索 被引量:13
14
作者 汪品先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20,共15页
2011-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南海深部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同时推动实施了三次半的大洋钻探航次,使南海进入国际深海研究的前列,在深海盆洋陆相互作用、边缘海盆地的板缘张裂和气候演变的低纬驱动等3方面取得... 2011-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南海深部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同时推动实施了三次半的大洋钻探航次,使南海进入国际深海研究的前列,在深海盆洋陆相互作用、边缘海盆地的板缘张裂和气候演变的低纬驱动等3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挑战了源自西欧、北大西洋的传统观念。深海探索的进展,确立了中国在南海科学上的引导地位,下一轮的深入研究可望将南海建成世界海洋科学的天然实验室,进一步提升中国在海洋基础研究中的国际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边缘海 洋陆相互作用 深海盆地成因 气候长期演变
原文传递
边缘海形成演化模式研究概述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海龄 张伯友 施小斌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2-87,共6页
综合分析了边缘海形成演化模式研究的基本现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边缘海形成演化模式的设想,强调了运用板块-层块构造思想在探讨边缘海形成演化的一般理论模式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边缘海 形成 演化模式 层块构造 大地构造 资源潜力
下载PDF
海洋划界法理与领海基点信息系统建立 被引量:10
16
作者 黄忠刚 张哲 +1 位作者 罗容 刘报春 《海洋测绘》 2011年第5期79-81,共3页
以研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相关法律文书为出发点,探讨海洋划界理论与技术,分析我国领海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领海基点信息管理与应用,建立领海基点信息数据库,进而实际制作领海基点信息系统。
关键词 海洋划界 领海 领海基点 领海基线 信息系统
下载PDF
由多卫星测高大地水准面推断西太平洋边缘海构造动力格局 被引量:9
17
作者 高金耀 金翔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00-608,共9页
由于卫星观测技术的发展 ,现在已能利用测高大地水准面简捷可靠地研究海底构造与动力问题 .根据GeosatT2 ERM、Topex Poseidon和ERS 1 2测高数据给定的 0°N~ 4 5°N、10 0°E~ 15 0°E范围内 4′× 4′大地水准... 由于卫星观测技术的发展 ,现在已能利用测高大地水准面简捷可靠地研究海底构造与动力问题 .根据GeosatT2 ERM、Topex Poseidon和ERS 1 2测高数据给定的 0°N~ 4 5°N、10 0°E~ 15 0°E范围内 4′× 4′大地水准面 ,采用全球地形 均衡的重力位效应改正 ,计算布格、格莱尼和均衡大地水准面 .由格莱尼大地水准面反演Moho面埋深 ,再从均衡大地水准面起伏推算小尺度地幔流应力场 .结果表明 ,菲律宾海和南海显示了与磁条带、扩张脊对应或斜交的高频成分大地水准面起伏条带 .各边缘海盆的Moho面埋深有往南变浅的趋势 ,与菲律宾海各海盆的Moho面埋深大致相当 ,说明琉球—台湾—菲律宾岛弧两侧的构造动力强度基本相近 .从各种构造特征和大、中、小尺度的地幔流应力场的驱动机制 ,可以证明岛弧内侧的边缘海具有不同于大洋、大陆的独特构造动力格局和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高大地水准面 构造动力格局 边缘海 西太平洋
下载PDF
Cenozoic tectono-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extension model of the Northwest Sub-basin,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8
18
作者 Weiwei Ding Mingbi Li +2 位作者 Lihong Zhao Aiguo Ruan Zhenli Wu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2011年第4期509-517,共9页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s of three seismic profiles and one wide-angle seismic profile across the Northwest Sub-basin,South China Sea.stratigraphic sequences,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n extension model for t...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s of three seismic profiles and one wide-angle seismic profile across the Northwest Sub-basin,South China Sea.stratigraphic sequences,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n extension model for this sub-basin have been worked out.Three tectonic-stratigraphic units are determined.Detailed analyses of extension show that the event occurred mainly during the Paleogene and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half-grabens or grabens distributed symmetrically around the spreading center.Sediments are characterized by chaotic and discontinuous reflectors,indicating clastic sediments. Farther to the southwest,the sub-basin features mainly continental rifting instead of sea-floor spreading. The rifting would have been controlled by the shape of the massif and developed just along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Zhongsha-Xisha Block,rather than joined the Xisha Trough.After 25 Ma.a southward ridge jump triggered the opening of the Southwest Sub-basin.The NW-directed stress caused by the sea-floor spreading of the Northwest Sub-basin may have prevented the continuous opening of the sub-basin.After that the Northwest Sub-basin experienced thermal cooling and exhibited broad subsidence.The deep crustal structure shown by the velocity model from a wide-angle seismic profile is also symmetrical around the spreading center,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Northwest Sub-basin might have opened in a pure shear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rifting CENOZOIC Tectono-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Extension model Northwest Sub-basin marginal sea
下载PDF
日本海地质构造特征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福寿 《海岸工程》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7-42,共6页
本文主要根据地质、池震、磁力、地热、重力等资料,分析了日本海的地质构造特征。日本海是一个广阔的边缘海,四周被大陆架所围。自东北至西南依次为日本海盆、大和海脊、大和盆地及对马海盆。大和海脊由陆完物质组成;盆地中心则以洋... 本文主要根据地质、池震、磁力、地热、重力等资料,分析了日本海的地质构造特征。日本海是一个广阔的边缘海,四周被大陆架所围。自东北至西南依次为日本海盆、大和海脊、大和盆地及对马海盆。大和海脊由陆完物质组成;盆地中心则以洋壳为底。热流值高而变率小,说明日本海是一个成熟的弧后盆地,扩张停止于中新世。日本海在更新世最低海面时,与大洋交换断绝,沉积物中合碳比较丰富,这是一个罕见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海 边缘海 地质构造
下载PDF
南海渐进式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深水油气成藏理论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功成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9-582,共14页
边缘海等非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是当前全球深水油气勘探的前缘领域。南海是全球著名的边缘海之一,其深水油气成藏机理是前缘研究的科学问题。基于地学断面及大洋钻探成果等资料分析,提出南海的形成具有渐进式边缘海构造旋回的特征,即新南... 边缘海等非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是当前全球深水油气勘探的前缘领域。南海是全球著名的边缘海之一,其深水油气成藏机理是前缘研究的科学问题。基于地学断面及大洋钻探成果等资料分析,提出南海的形成具有渐进式边缘海构造旋回的特征,即新南海洋盆的SN向打开在晚渐新世—早中新世表现为自东向西扩展,古南海洋盆的SN向闭合在渐新世—第四纪表现为自西向东扩展。南海渐进式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了盆地和油气成藏要素的有序发育。在新南海北部地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形成具有“东早西晚”的特征:东段珠江口盆地形成始于始新世,发育始新统和下渐新统两套烃源岩、始新统—下中新统储层、中新统—第四系厚层泥岩盖层,含油气层的分布从潜山至中新统;西段琼东南盆地形成始于渐新世,发育下渐新统烃源岩、渐新统—上新统储层、上中新统—第四系厚层泥岩盖层,含油气层的分布从潜山至上新统。在古南海地区,活动大陆边缘盆地的形成具有“西早东晚”的特征:西段曾母盆地形成于渐新世,发育渐新统和中新统两套烃源岩、渐新统—中中新统储层、上新统—第四系盖层,含油气层的分布从渐新统至上新统;东段文莱—沙巴盆地形成始于中中新世,发育中新统烃源岩、下—中中新统储层、第四系泥岩盖层,含油气层的分布从潜山至下—中中新统。基于以上认识提出了南海边缘海油气勘探的新方向。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水区的新勘探层系为古近系—潜山,南海南部活动大陆边缘的新勘探层系为渐新统—下中新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深水区 边缘海 渐进式边缘海构造旋回 油气成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