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夜》中的资产阶级何以民族、经济危机何以世界? 被引量:1
1
作者 妥佳宁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51,215,216,共14页
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子夜》中吴荪甫失败的具体原因与小说中民族工业的整体困境有所差异,不能简单地视为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吴荪甫金融投机的最后一次失败主要缘于姐夫杜竹斋的出卖,与实业经营成败无关;而益中公司下属实业工厂主... 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子夜》中吴荪甫失败的具体原因与小说中民族工业的整体困境有所差异,不能简单地视为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吴荪甫金融投机的最后一次失败主要缘于姐夫杜竹斋的出卖,与实业经营成败无关;而益中公司下属实业工厂主要依靠国内市场,是因中原大战影响交通而无法打开销路,在金融掣肘资金的情况下被迫出顶;裕华丝厂并非海外销路不畅,而是工人罢工影响生产,耽误其完成既有订单从而影响其获利。《子夜》通过吴荪甫在三条不同战线上的成败所写的中国资本主义问题,乃是实业凋敝金融发达的怪象。小说以实业家最终买办化的结局,质疑了所谓民族资产阶级的民族性,并以大量笔墨描绘了比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更为直接的国内问题。在经济史视角下重读《子夜》等社会剖析小说,不应把小说当成史料证据来剖析经济史,而应从中发掘茅盾、瞿秋白等不同左翼知识分子观察经济社会时复杂的精神演变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子夜》 民族工业 民族资产阶级 世界经济危机
下载PDF
茅盾建国后的文艺理论和批评 被引量:5
2
作者 程光炜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4年第1期63-69,共7页
表现伟大的时代性题材与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相统一,是茅盾文艺观最突出的特色。文艺要为人生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建国后茅盾文艺观受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发生了曲折的变化,概括起来即:1949至1955年间丧失主体意识的盲目附和;1956到1959... 表现伟大的时代性题材与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相统一,是茅盾文艺观最突出的特色。文艺要为人生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建国后茅盾文艺观受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发生了曲折的变化,概括起来即:1949至1955年间丧失主体意识的盲目附和;1956到1959年,他开始用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反省社会和文艺的弊端,但很快又被迫转向"表态"和"批判"状态;60年代中期之前,他关注与支持"中间人物论",主张历史剧应该"古为今用",但强调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文革"中,茅盾文艺理论和批评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又逐渐出现复苏迹象。茅盾文艺观的自相矛盾,在他解放后出版的著作中有极其生动的表现。茅盾虽然强调文艺反映社会重大事件,但重心明显向着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规律和艺术性的方面倾斜。这种主张虽然与当时轻视创作规律的流行理论不协调,但却反映了茅盾顽强的艺术信念。眉批是茅盾当时一种更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创作,它是对不能自由创作的时代的无声抗议,也是一种高度的自我扭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建国后 文艺理论 文艺批评 文学作品 艺术性
下载PDF
大革命漩流中的日常上海——茅盾小说《蚀》的城市赋形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国华 《探索与争鸣》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4-176,180,共14页
在《蚀》三部曲中,茅盾为上海赋形的基本逻辑是多重的:首先是通过武汉发现上海,武汉的“政治生活”创伤造成其在为上海赋形时总是试图把上海内景化;其次是上海经验在“政治生活”中苏醒,在武汉和上海的“政治生活”之外触及更混沌而厚... 在《蚀》三部曲中,茅盾为上海赋形的基本逻辑是多重的:首先是通过武汉发现上海,武汉的“政治生活”创伤造成其在为上海赋形时总是试图把上海内景化;其次是上海经验在“政治生活”中苏醒,在武汉和上海的“政治生活”之外触及更混沌而厚重的难以赋形的日常生活;三是漫不经心写下的丰富的上海都市生活细节却意外写出了上海的一种精气神。对于革命景象的刻意描写反衬出茅盾对于上海的稔熟,那些丰富的细节里藏着真正的上海。这些书写既然不是作者有意为之,就更加深刻地揭示了一座城与一个人的关系:表面上是一个人在为城市赋形,实际上是一座城在为人赋形。以日常上海经验应对和消化大革命的剧烈撞击和震荡或许暗示着,上海是一座具有足够弹性的城市,能孕育和生产一些激烈的生活组织形式,譬如工人运动,也能孕育和生产相应的克服剂,譬如令人依恋的都市生活,从而为生活在上海的人赋予革命和安稳交错的双重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革命 茅盾 上海 城市 《蚀》
原文传递
茅盾和他的神话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中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56-160,共5页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他在诸多领域都有过杰出的贡献。在神话研究领域,茅盾早在20世纪的20至30年代就已经写出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几部著作。然而,茅盾的这一研究和兴趣却随着茅盾后来的文学转向而终止,并且逐渐为他的文学光芒和文学地...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他在诸多领域都有过杰出的贡献。在神话研究领域,茅盾早在20世纪的20至30年代就已经写出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几部著作。然而,茅盾的这一研究和兴趣却随着茅盾后来的文学转向而终止,并且逐渐为他的文学光芒和文学地位所遮蔽。后世的研究者也正因为这些忽视了茅盾在神话研究领域所做的贡献。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回到茅盾的神话研究,还原一个完整真实的茅盾和茅盾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神话 神话研究 茅盾研究
下载PDF
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和圣化——以五四时期茅盾的翻译选择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陆志国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95,78,共6页
茅盾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和主编《小说月报》期间,对弱小民族文学大力译介和宣传,并试图将弱小民族文学译介合法化或圣化。本研究借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对茅盾的文学习性、所处场域关系和采用的圣化方式进行考察,阐释茅盾为何在译... 茅盾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和主编《小说月报》期间,对弱小民族文学大力译介和宣传,并试图将弱小民族文学译介合法化或圣化。本研究借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对茅盾的文学习性、所处场域关系和采用的圣化方式进行考察,阐释茅盾为何在译介方面如此专注于弱小民族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小民族文学 翻译 圣化 茅盾
原文传递
中国初期莎士比亚评论的重要界碑——论茅盾对莎士比亚的接受与批评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伟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2-138,共7页
茅盾对莎士比亚的评论(以下简称莎评)是中国初期莎评的重要界碑。茅盾从人性、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三个层面论及了莎士比亚,但对莎士比亚现实主义价值的看重最能体现他的莎评的特色。他首次借马克思、恩格斯的评价将莎士比亚与现实主义... 茅盾对莎士比亚的评论(以下简称莎评)是中国初期莎评的重要界碑。茅盾从人性、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三个层面论及了莎士比亚,但对莎士比亚现实主义价值的看重最能体现他的莎评的特色。他首次借马克思、恩格斯的评价将莎士比亚与现实主义联系起来,并且通过译文的方式第一次向中国读者介绍了"莎士比亚化"这一重要术语及其内涵,对当时以及后来相当长一段时期里莎士比亚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基调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对莎士比亚完全现实化的接受与评论,直接服务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具有鲜明的功利性特征。他的莎评的现实主义倾向性,既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大语境使然,又与他本人的价值理念密不可分。茅盾并非一开始就推崇莎士比亚,他对莎士比亚的认知经历过一个曲折的转变过程,从一个侧面也折射出了莎士比亚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得以传播与接受的曲折过程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莎士比亚 接受 批评 界碑
下载PDF
平城之战行军路线推测 被引量:2
7
作者 景凯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86-90,共5页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与匈奴、韩王信之间在铜鞮、武泉、晋阳、平城等进行的一系列战斗,史称汉匈"平城之战"。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载由于史料分散、简单,史料之间又有一些抵牾。而前人往往忽略战争进程这一基本问题或研究值得商榷...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与匈奴、韩王信之间在铜鞮、武泉、晋阳、平城等进行的一系列战斗,史称汉匈"平城之战"。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载由于史料分散、简单,史料之间又有一些抵牾。而前人往往忽略战争进程这一基本问题或研究值得商榷。因此对双方行军路线对重新进行梳理,以求解决平城之战行军路线这一基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城之战 高祖 冒顿 周勃 韩王信
下载PDF
茅盾笔下的大后方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学振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39-47,共9页
茅盾在大后方度过了抗战八年的大部分时光,大后方因此成为茅盾抗战时期作品的重要表现对象。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民众的精神面貌在茅盾的作品中得到了形象的反映。茅盾的作品侧重于表现大后方的阴暗面,个中原因在于茅盾一... 茅盾在大后方度过了抗战八年的大部分时光,大后方因此成为茅盾抗战时期作品的重要表现对象。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民众的精神面貌在茅盾的作品中得到了形象的反映。茅盾的作品侧重于表现大后方的阴暗面,个中原因在于茅盾一贯的左翼立场、国共两党对茅盾的不同态度以及茅盾居留和书写大后方时间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 茅盾 大后方
下载PDF
茅盾在“革命文学”论争中的姿态与境遇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兴华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5-8,共4页
《从牯岭到东京》与《读〈倪焕之〉》是茅盾在“革命文学”论争中的标志性文章,其中的申辩与诤言既表述了他的文学理念,也显示了他与革命文学阵营信念相同观点却不尽一致的基本立场。这种独立姿态使他陷入了不被阵营所认可的尴尬境地,... 《从牯岭到东京》与《读〈倪焕之〉》是茅盾在“革命文学”论争中的标志性文章,其中的申辩与诤言既表述了他的文学理念,也显示了他与革命文学阵营信念相同观点却不尽一致的基本立场。这种独立姿态使他陷入了不被阵营所认可的尴尬境地,他努力求取理解却换来了更加无情的推拒。茅盾的这种姿态与境遇堪可看作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革命文学”论争 姿态 境遇 缩影
下载PDF
冒顿为质月氏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贾文丽 《德州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60-62,共3页
匈奴冒顿单于的成长史,史书上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目前学界对此并无异议。但是仔细分析,里面疑点甚多。他的成长史,对于研究汉初复杂的民族关系非常重要。冒顿为质月氏,目的是交好月氏,阻遏东胡西进;头曼急攻月氏目的不在冒顿,并非假借月... 匈奴冒顿单于的成长史,史书上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目前学界对此并无异议。但是仔细分析,里面疑点甚多。他的成长史,对于研究汉初复杂的民族关系非常重要。冒顿为质月氏,目的是交好月氏,阻遏东胡西进;头曼急攻月氏目的不在冒顿,并非假借月氏之手杀冒顿,而是乘虚而入,以解乌孙之围;冒顿杀父自立不是出于仇恨和报复,而是欲望膨胀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冒顿 为质 月氏 真相
下载PDF
“耶稣之死”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几种解读
11
作者 伍茂国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6-99,共4页
“耶稣之死”的故事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曾经被加以不同的解读,有的是对源文本的复制,有的服从阶级革命的时代目的,其中鲁迅的解读特别富有存在主义的个体体认色彩,这一体认导致对耶稣之死的有意误读,鲁迅的误读是对源文本的更富创造性的... “耶稣之死”的故事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曾经被加以不同的解读,有的是对源文本的复制,有的服从阶级革命的时代目的,其中鲁迅的解读特别富有存在主义的个体体认色彩,这一体认导致对耶稣之死的有意误读,鲁迅的误读是对源文本的更富创造性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之死 鲁迅 徐志摩 艾青 茅盾 解读
下载PDF
匈奴头曼单于以冒顿为质月氏相关史实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贾文丽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13,共6页
秦朝末年,匈奴头曼单于送太子冒顿"为质月氏"是处理与强敌月氏关系的一种策略,目的是示弱,待机再举,而欲假借月氏之手杀冒顿以立少子为不实之说;头曼被杀,不是源于冒顿复仇,而是冒顿随着势力的逐渐扩大,权力欲望膨胀的结果;... 秦朝末年,匈奴头曼单于送太子冒顿"为质月氏"是处理与强敌月氏关系的一种策略,目的是示弱,待机再举,而欲假借月氏之手杀冒顿以立少子为不实之说;头曼被杀,不是源于冒顿复仇,而是冒顿随着势力的逐渐扩大,权力欲望膨胀的结果;汉代文献中有关头曼单于既无能又无情的人物形象,与匈奴民族对冒顿单于的英雄情结和史学家的有意刻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曼单于 冒顿 为质月氏 民族关系
下载PDF
论“虹”的多重象征意蕴——对茅盾《虹》的重新解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吕周聚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0-85,共6页
《虹》是茅盾与秦德君合作而成的作品,但二人后来对这部作品的说法不一。"虹"具有多重象征意蕴,它是革命的象征,是时代女性妖气与魔力的象征,也是男女两性关系的隐喻。希望与虚妄、革命与爱情、妖气与魔力、男性与女性,构成了... 《虹》是茅盾与秦德君合作而成的作品,但二人后来对这部作品的说法不一。"虹"具有多重象征意蕴,它是革命的象征,是时代女性妖气与魔力的象征,也是男女两性关系的隐喻。希望与虚妄、革命与爱情、妖气与魔力、男性与女性,构成了"虹"的复杂的内涵,"虹"也因此而变得复杂神秘,摇曳多姿,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想像与阐释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秦德君 象征
下载PDF
解读《子夜》的“客厅文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菲 《丽水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47-49,共3页
茅盾的《子夜》是20世纪30年代都市文学的巅峰之作,作品通过“客厅文化”这个独特的窗口来剖析中西文化冲突下上海洋场社会各类人物的内在文化心理结构,揭示上海都市文化的特质,而“客厅文化”的本质就是金钱本位化。
关键词 茅盾 《子夜》 客厅文化
下载PDF
臧翁茅公 翠柏苍松——文化大师心灵沟通所显示的人格魅力
15
作者 丁尔纲 《潍坊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12-20,共9页
两位文坛巨擘间的忘年交与文字之交长达半个世纪而能真挚诚信,弥久弥笃,历经战乱危难,仍能携扶撑持、相濡以沫,盖缘于其共同的革命信念与人民事业,共有的时代使命感与历史责任心。这种友谊,基础牢固,内涵丰富。这一切表现出超凡脱俗的... 两位文坛巨擘间的忘年交与文字之交长达半个世纪而能真挚诚信,弥久弥笃,历经战乱危难,仍能携扶撑持、相濡以沫,盖缘于其共同的革命信念与人民事业,共有的时代使命感与历史责任心。这种友谊,基础牢固,内涵丰富。这一切表现出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具永久性的人文精神。故能垂危于当今社会,特别是当代文坛。这笔精神文明遗产弥足珍贵,我们应该继承发扬,薪火相传,使之永远绵延,常盛不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臧克家 诗人 茅盾 友谊 人格魅力
下载PDF
堀田善卫的《历史》和战后日本文坛的中国表述
16
作者 陈童君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8-165,共8页
1953年11月由新潮社发行的长篇小说《历史》是日本战后作家堀田善卫创作的所有中国题材小说中篇幅最长、叙事结构最复杂、出场人物最多的作品,在日本文学史上有"战后最宏大的政治小说之一"的评价。本文的研究目标在于通过最... 1953年11月由新潮社发行的长篇小说《历史》是日本战后作家堀田善卫创作的所有中国题材小说中篇幅最长、叙事结构最复杂、出场人物最多的作品,在日本文学史上有"战后最宏大的政治小说之一"的评价。本文的研究目标在于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创作笔记、作家手稿以及其他相关一手档案资料,深入解读《历史》的创作手法、创作过程、文本结构以及作者对茅盾《子夜》和马尔罗《人的状况》的模仿和重构;本文还试图以堀田善卫的《历史》为案例研究战败后日本文坛的"中国"表述及其特质,尝试由一项具体的文本分析出发,管窥战后初期日本社会在对华表述和对华认知上所表现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堀田善卫 战败后日本文坛 中国表述 茅盾 马尔罗
原文传递
茅盾“独尊”现实主义及其所产生的正负效应——置于中国20世纪文化语境中的考量
17
作者 王嘉良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6-71,共6页
对中国现代文学大家茅盾的评价,因其长期以来持守以至于"独尊"现实主义而存在分歧。现实主义是中国20世纪文学中一股强劲的文学潮流,茅盾几乎毕生为推动这股潮流而努力,为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这意味着从现... 对中国现代文学大家茅盾的评价,因其长期以来持守以至于"独尊"现实主义而存在分歧。现实主义是中国20世纪文学中一股强劲的文学潮流,茅盾几乎毕生为推动这股潮流而努力,为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这意味着从现实主义视域对茅盾作理性审视十分必要。茅盾"独尊"现实主义,映现了现实主义思潮在中国流布中呈现的复杂性及合理性,当然也产生了正负效应。对此,需要将其置于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进行考量,作出准确的估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持守现实主义 创造性贡献 正负效应
下载PDF
论茅盾笔下时代女性的精神悲剧——兼与五四时期女性作比较
18
作者 徐小凤 余先萍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75-77,共3页
茅盾笔下的时代女性形象群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身上有着强烈的悲剧色彩,具体表现为自身无法摆脱的矛盾冲突:梦想与现实的冲突;灵与肉的冲突;情与理的冲突;生与死的冲突。这种精神悲剧的形成有其深刻原因。
关键词 茅盾 时代女性 精神悲剧
下载PDF
文学批评的当下反思——兼论茅盾文学批评的价值
19
作者 傅修海 《安康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61-63,99,共4页
当代文学批评的尖锐、浮躁和意气,凸显出茅盾文学批评鲜明的艺术特征和独特的美学品格。当下视野中的茅盾文学批评,有其现实借鉴意义,具有异世而同时的比照和反思价值。茅盾文学批评开阔的历史识见和浓郁的社会气息、他批评视角的及物... 当代文学批评的尖锐、浮躁和意气,凸显出茅盾文学批评鲜明的艺术特征和独特的美学品格。当下视野中的茅盾文学批评,有其现实借鉴意义,具有异世而同时的比照和反思价值。茅盾文学批评开阔的历史识见和浓郁的社会气息、他批评视角的及物性、他作为批评家的勇气和正直以及他对异域思想理论资源的理性态度,都值得当下文学批评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当下反思 茅盾
下载PDF
茅盾与吴越文化
20
作者 李佳 黄志刚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80-82,共3页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生在吴越地区,并长期生活在吴越地区,吴越文化对他的文化性格和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茅盾 吴越文化 文化性格 小说创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