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8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茅盾在当下中国的意义 被引量:9
1
作者 曹万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5-101,共7页
茅盾小说揭示出 :资本家是中国现代社会新生的生产力代表。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有生产力意义的作家 ,学界对此迄无研究。这种新生的生产力意义也就是运用西方管理手段、先进的生产工具运作现代企业、金融、证券 ,促进资本的快速... 茅盾小说揭示出 :资本家是中国现代社会新生的生产力代表。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有生产力意义的作家 ,学界对此迄无研究。这种新生的生产力意义也就是运用西方管理手段、先进的生产工具运作现代企业、金融、证券 ,促进资本的快速增值。仅就历史意义而言 ,阿Q是过去的 ,吴荪甫是未来的。茅盾是现代作家中惟一具有鲜明的产业意识、金融意识的作家。褒扬工业文明、否定农耕文化是茅盾创作的基本价值倾向。传统《子夜》主题的概括是片面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生产力 资本家 工业文明 现代金融 《子夜》主题
下载PDF
周作人、茅盾、鲁迅与早期乡土文学理论的形成 被引量:9
2
作者 余荣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6-153,共8页
有关乡土文学理论的分歧,根本点不在于对乡土文学这一概念中的“乡土”内涵的不同理解,而在对“乡土文学”这一概念的整体性把握上。中国文学传统中有浓厚的乡土意识,但没有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理论。新文学初期,对于美国local colour小说... 有关乡土文学理论的分歧,根本点不在于对乡土文学这一概念中的“乡土”内涵的不同理解,而在对“乡土文学”这一概念的整体性把握上。中国文学传统中有浓厚的乡土意识,但没有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理论。新文学初期,对于美国local colour小说理论如何与中国文论对接与转换,在茅盾与周作人之间初步形成了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两个向度。这两个向度后来被鲁迅整合成相对完整的乡土文学理论,即寓乡土思念、民生关怀和乡土批判于一体的乡土文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学理论 鲁迅 周作人 茅盾
下载PDF
逆写战时国都——1941年茅盾在香港的创作 被引量:7
3
作者 李永东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5-172,共8页
讨论抗战文学,创作的时间和地点不容忽视。1941年茅盾离渝赴港后,以"先见"的延安立场,创作了《腐蚀》等作品,对战时国都进行逆写。逆写主要通过叙事视角、人物身份、虚拟时局、历史联想等方式来实现。不过,《腐蚀》的传播时... 讨论抗战文学,创作的时间和地点不容忽视。1941年茅盾离渝赴港后,以"先见"的延安立场,创作了《腐蚀》等作品,对战时国都进行逆写。逆写主要通过叙事视角、人物身份、虚拟时局、历史联想等方式来实现。不过,《腐蚀》的传播时间和影响范围耐人寻味,文史互证关系走向了偏至,因此,有必要对作品的历史价值进行重新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茅盾 《腐蚀》 逆写 抗战 香港
下载PDF
茅盾的文学复译观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金龙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80,共6页
茅盾的文学复译观是茅盾翻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文学复译观一直以来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本研究简要梳理茅盾文学复译行为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概述其文学复译实践,阐述其文学复译观,并对其文学复译行为进行文化阐释。茅盾的文... 茅盾的文学复译观是茅盾翻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文学复译观一直以来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本研究简要梳理茅盾文学复译行为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概述其文学复译实践,阐述其文学复译观,并对其文学复译行为进行文化阐释。茅盾的文学复译实践和对复译的理性思考,完全出于他对文学翻译事业的钟情和对时代重要翻译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关切。本研究深化了茅盾翻译思想研究,丰富了文学复译研究内涵,为中国翻译文学史和翻译家研究提供了鲜活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文学翻译 复译 翻译思想
原文传递
茅盾与翻译 被引量:5
5
作者 于启宏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1期57-60,共4页
商务印书馆提供的译业条件,1917年至1927年茅盾译业的第一阶段,视界宽广、兼收并蓄的翻译方针,对写实主义的客观介绍和主观倾向,在20世纪30年代的'翻译年'中,茅盾的翻译理论和批评,翻译价值论。
关键词 茅盾 翻译 新文学
下载PDF
为《译文》溯源——从茅盾的《译文·发刊词》说起 被引量:5
6
作者 崔峰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0-88,共9页
1930年代鲁迅主编的《译文》是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第一份专门译介外国文学的期刊,1950年代茅盾主编的《译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十七年”间唯一一份公开发行的专门译介外国文学的期刊。作为这两份杂志创立和编排的重要参与者... 1930年代鲁迅主编的《译文》是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第一份专门译介外国文学的期刊,1950年代茅盾主编的《译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十七年”间唯一一份公开发行的专门译介外国文学的期刊。作为这两份杂志创立和编排的重要参与者,茅盾在为50年代《译文》写的《发刊词》中不仅介绍了30年代《译文》的创刊背景和方针,也指出新《译文》要“纪念鲁迅先生当年艰苦创办的‘译文’并继承其精神”,但显然又与鲁迅写于30年代的《译文·前记》所介绍的办刊方针背道而驰。茅盾为何要在《发刊词》中以三分之一篇章提及老《译文》?他是如何为新《译文》追溯起源的?要“继承”的究竟是老《译文》怎样的“精神”?如何解决两位主编在办刊方针上的“矛盾”之处?本文将通过具体史料,结合相关时代背景,并联系茅盾和鲁迅的翻译观念和实践,探寻茅盾为《译文》的溯源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文》 起源 茅盾 鲁迅 苏联文学
原文传递
上海的文学经验——小说中的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 被引量:5
7
作者 杨扬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22,共7页
上海是中国现代城市的象征,在上海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上海的文学也在不断建构。上海的文学经验是丰富多样的,其中以茅盾为代表的宏大叙事与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日常生活叙事,分别代表了上海文学经验中的两种类型。这两种文学类型,与作者的... 上海是中国现代城市的象征,在上海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上海的文学也在不断建构。上海的文学经验是丰富多样的,其中以茅盾为代表的宏大叙事与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日常生活叙事,分别代表了上海文学经验中的两种类型。这两种文学类型,与作者的个人成长经验有关,也与作者的文学理念有关,表现在文学创作上,体现出不同的风格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文学经验 茅盾 张爱玲 宏大叙事 日常生活叙事
原文传递
茅盾与萧伯纳:中英戏剧交流史上的一段情缘 被引量:2
8
作者 黄彩文 《河北学刊》 2003年第5期120-124,共5页
在“五四”戏剧革命的浪潮中 ,茅盾以高度热情投入到对英国伟大戏剧家萧伯纳的研究和介绍中 ,为中国现代戏剧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同时也影响了他以后的文学创作。
关键词 茅盾 萧伯纳 现代戏剧 戏剧性
下载PDF
性爱的现代性与文明的再造——茅盾早期性爱思想浅探 被引量:5
9
作者 徐仲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122-128,共7页
茅盾早期性爱思想的核心是灵肉一致的现代性爱观。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他认为文明再造是进行社会改革的根本途径。因此茅盾早期性爱思想的阐发带有明显的再造文明的意识。茅盾认为在文明再造过程中以性爱为中心的道... 茅盾早期性爱思想的核心是灵肉一致的现代性爱观。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他认为文明再造是进行社会改革的根本途径。因此茅盾早期性爱思想的阐发带有明显的再造文明的意识。茅盾认为在文明再造过程中以性爱为中心的道德改革与政治制度的改革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大革命失败以后 ,茅盾在《蚀》中分析其原因 ,认为是这两者的脱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性爱思想 现代性 茅盾 性爱观 道德 改革 政治制度 源流 《蚀》 三部曲
下载PDF
时代新青年的颓废叙事——重读茅盾的《蚀》三部曲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永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03-109,共7页
1927年茅盾被动的由政治工作者的心理身份向文学创作者的身份转换后,以《蚀》三部曲宣泄了他的颓废苦闷心理,展示了"时代新青年"的世纪末颓废。《蚀》与欧美式的现代主义颓废派有着显著的差异,属于"现实主义颓废小说&quo... 1927年茅盾被动的由政治工作者的心理身份向文学创作者的身份转换后,以《蚀》三部曲宣泄了他的颓废苦闷心理,展示了"时代新青年"的世纪末颓废。《蚀》与欧美式的现代主义颓废派有着显著的差异,属于"现实主义颓废小说",具有现代性的意义。《蚀》中"时代新青年"的颓废表现在:幻灭虚无的人生体验和疯狂报复的心理机制;歇斯底里的精神气质;寻求强烈的感官刺激,在刺激中略感生存的意味;对时间的恐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蚀》 颓废 上海 租界
下载PDF
江南社会史视野中的“农村三部曲” 被引量:1
11
作者 凤媛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46-56,共11页
“农村三部曲”是茅盾将他的江南地域经验和社会政治意识、社会科学理论,以及社会史兴趣进行有机融合的一次重要尝试。“三部曲”集中体现了茅盾对经济生活的高度关注,“眼光向下”的分析路径,以及书写“整体的历史”的追求,纵横捭阖地... “农村三部曲”是茅盾将他的江南地域经验和社会政治意识、社会科学理论,以及社会史兴趣进行有机融合的一次重要尝试。“三部曲”集中体现了茅盾对经济生活的高度关注,“眼光向下”的分析路径,以及书写“整体的历史”的追求,纵横捭阖地勾勒出1930年代江南农村和乡镇社会政治、经济、农事、风俗、祭祀、礼仪等多重图景,涉及社会阶层变动、地方权力博弈、底层对统治阶层的反抗等多重政经脉络的演进。作品在贡献出一幅1930年代江南农村和乡镇社会“整体的历史”的缩微图的同时,也打开了现实江南世界的历史纹理和日常褶皱,为现代江南文学的书写和地域文学研究提供了创作手法上的借鉴和研究路径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江南社会史 “农村三部曲”
下载PDF
茅盾与图书馆渊源考辨 被引量:2
12
作者 姚明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3年第5期23-28,共6页
茅盾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与图书馆有着深厚的渊源。文章以《茅盾全集》中的年谱、书信、日记等公开资料以及茅盾藏书为研究对象,实证叙述茅盾与图书馆的渊源情愫:茅盾是新中国图书馆事业的领导者(1949—196... 茅盾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与图书馆有着深厚的渊源。文章以《茅盾全集》中的年谱、书信、日记等公开资料以及茅盾藏书为研究对象,实证叙述茅盾与图书馆的渊源情愫:茅盾是新中国图书馆事业的领导者(1949—1965年),研究制定与签发了诸多图书馆有关政策文件,奠定了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基础,其精神遗产茅盾文学奖以另一种方式推动着图书馆事业、全民阅读、书香中国的发展;研究呈现了茅盾藏书中的图书馆元素包括目录的善藏善用与特殊的单本《图书馆》,茅盾书信中的图书馆印记,包括与王重民的文字之交,以及与当图书馆员的表弟之间关于图书馆的诸多往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茅盾藏书 图书馆
下载PDF
茅盾眉批本:来龙去脉、辨章学术、去伪存真 被引量:2
13
作者 姚明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7-51,62,共6页
茅盾眉批本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极具价值的稀见档案史料,是解读作家的重要依据。通过文献调研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梳理了茅盾眉批本的形成、发现、发掘历程,厘清了茅盾眉批本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数量;根据茅盾眉批本的批注内容长短与结... 茅盾眉批本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极具价值的稀见档案史料,是解读作家的重要依据。通过文献调研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梳理了茅盾眉批本的形成、发现、发掘历程,厘清了茅盾眉批本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数量;根据茅盾眉批本的批注内容长短与结构,划分为点评、批注、札记三种类型;从公藏背书、二重证据、字迹比对的视角对茅盾眉批本的真实性进行了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茅盾眉批本 文学史料 历史档案 文学批评
下载PDF
论茅盾长篇小说《锻炼》的创作与修改
14
作者 王诗蕾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3-110,共8页
《锻炼》是茅盾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理解和把握茅盾创作后期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的重要文献。《锻炼》创作于1948年,经历了“创作-修改-出版”三个阶段。1979年,茅盾整理旧稿时,新增了两章描写上海官办难民收容所情景的内容... 《锻炼》是茅盾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理解和把握茅盾创作后期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的重要文献。《锻炼》创作于1948年,经历了“创作-修改-出版”三个阶段。1979年,茅盾整理旧稿时,新增了两章描写上海官办难民收容所情景的内容。茅盾个人复杂的生活经历造就了《锻炼》较为复杂的创作过程。同时,茅盾对《锻炼》的修改,既体现出对时代精神的呼应,又有出于创作实际的考量,象征着其现实主义创作的不断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锻炼》 长篇小说 修改 《走上岗位》
下载PDF
小说大师与文化部长——茅盾建国后的心态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守森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3-38,共6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大师茅盾 ,以其丰富的文学经验与深广的社会阅历 ,本应取得更为辉煌的创作成就 ,但成为新中国的文化部长之后 ,由于国家意志与艺术良心的冲突 ,以及自己的脱党经历等方面的隐忧 ,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终于窒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大师茅盾 ,以其丰富的文学经验与深广的社会阅历 ,本应取得更为辉煌的创作成就 ,但成为新中国的文化部长之后 ,由于国家意志与艺术良心的冲突 ,以及自己的脱党经历等方面的隐忧 ,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终于窒息了自己的艺术生命。此外 ,原有生活积累与“工农兵方向”的相违 ,也使茅盾的创作难以为继了。这不只是茅盾个人的损失 ,也是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文学创作 心态
下载PDF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两难:叙事还是抒情──对茅盾文学理论主张的话语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可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5期53-62,共10页
本文通过对茅盾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主张的观念构成及其内在矛盾的分析和对这一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复杂关系的梳理,就茅盾文学观念的独特价值和20世纪中国主流文学内部多重话语模式之间起伏消长的关系格局等问题进... 本文通过对茅盾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主张的观念构成及其内在矛盾的分析和对这一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复杂关系的梳理,就茅盾文学观念的独特价值和20世纪中国主流文学内部多重话语模式之间起伏消长的关系格局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叙事 抒情 话语
下载PDF
“革命文学”论争中的理论“误读”: 再论太阳社对藏原惟人“新写实主义”的引介与运用
17
作者 顾宇玥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4年第2期315-327,共13页
在1928年中国左翼文坛爆发的“革命文学”论争中,太阳社率先译介了日本左翼理论家藏原惟人的“新写实主义”论,以此作为“新兴文学”重要的理论支柱。太阳社关注“藏原理论”,既是缘于新兴文学实践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文艺理论诉求,又存在... 在1928年中国左翼文坛爆发的“革命文学”论争中,太阳社率先译介了日本左翼理论家藏原惟人的“新写实主义”论,以此作为“新兴文学”重要的理论支柱。太阳社关注“藏原理论”,既是缘于新兴文学实践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文艺理论诉求,又存在与创造社“理论竞备”的现实契机。而“新写实主义”在中国左翼文坛的批评实践及其演变轨迹,实际与太阳、创造二社同茅盾有关“革命文学”的论争相伴相生。在茅盾与钱杏邨的对话关系中,正是对于“新写实主义”之无意/有意的误读,部分造成了论争的错位、激化,并实质上影响了这一理论在中国的阐释路径及走向,“钱杏邨理论”与“藏原理论”之差异亦由此呈现。钱杏邨的理论取舍与得失并非孤例,而是折射出早期中国左翼文艺理论实践的普泛性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写实主义 革命文学 钱杏邨 茅盾 误读
下载PDF
作为鲁迅研究者的茅盾
18
作者 王卫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90,共10页
茅盾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理论家、批评家、革命作家,还是一位出色的鲁迅研究家:对于鲁迅研究,他独具慧眼,高起点开局;在发现鲁迅上,他目光如炬,具有远见卓识;在理解鲁迅上,他拨开迷雾,消除了疑虑;在弘扬鲁迅精神上,他自觉担当,传承了鲁迅精... 茅盾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理论家、批评家、革命作家,还是一位出色的鲁迅研究家:对于鲁迅研究,他独具慧眼,高起点开局;在发现鲁迅上,他目光如炬,具有远见卓识;在理解鲁迅上,他拨开迷雾,消除了疑虑;在弘扬鲁迅精神上,他自觉担当,传承了鲁迅精神,具有开拓意义和深远影响。这些成就充分体现了茅盾具有惊人的艺术直觉、高超的文学感受力和极强的作品判断力,这也正是一位批评家和研究者最可贵的品格和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鲁迅研究者 艺术直觉
下载PDF
“地方的浮沉”与20世纪中国的语言运动——以茅盾的方言观及其流变为中心
19
作者 孟宁 刘忠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7-176,共10页
茅盾的方言观及其流变与20世纪中国的语言运动密切相关,其方言观中对“地方”的亲近或排斥姿态,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中的不同选择以及想象中国方式的差异。一方面,从宏观趋势看,茅盾方言观中的“地方”历经从倡导方言到舍弃方... 茅盾的方言观及其流变与20世纪中国的语言运动密切相关,其方言观中对“地方”的亲近或排斥姿态,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中的不同选择以及想象中国方式的差异。一方面,从宏观趋势看,茅盾方言观中的“地方”历经从倡导方言到舍弃方言的起落过程,展示了时代精神的规约和现代民族国家的生成进程。另一方面,从微观细节及内在动因分析,茅盾方言观中的“地方”与“想象的共同体”间的摩擦,建构起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地方性”命题的复杂性与多质性面貌,成为“方言土语”与“地方性”论争中可溯的前因与可循的线索。此外,茅盾方言观中对南北地域方言差异的关注、对“蓝青官话”这一语言策略的推崇与还与21世纪以来的方言写作热、方言问题论争有关,并形成有效的跨时空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方言 地方 语言运动 “蓝青官话”
原文传递
编辑家茅盾的办刊思路及启示
20
作者 于博艺 《合肥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09-113,144,共6页
茅盾作为20世纪的编辑大家,其编辑思想与实践活动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茅盾的办刊思想主要包含五个方面:一是灵活调整办刊宗旨,明确编辑意图;二是进行市场调研,制定详细年度计划;三是发挥编辑主体意识,灵活设置专栏;... 茅盾作为20世纪的编辑大家,其编辑思想与实践活动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茅盾的办刊思想主要包含五个方面:一是灵活调整办刊宗旨,明确编辑意图;二是进行市场调研,制定详细年度计划;三是发挥编辑主体意识,灵活设置专栏;四是优化期刊装帧设计,创新内容表现形式;五是发掘新进作家,巩固壮大作者队伍等。研究茅盾相对完整的编辑思想,分析其在革新《小说月报》、主编《文学》《文艺阵地》《笔谈》等刊物的具体编辑实践活动,能够为期刊单位及主编办刊提供经验借鉴与参考,以提升期刊的整体办刊水平,实现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办刊思想 启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