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产褥期乳腺炎55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
作者 杨素勉 桑文淑 +1 位作者 孙惠萍 纪彩卿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24期2069-2070,共2页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对产褥期妇女急性乳腺炎的疗效。方法选择产褥期乳腺炎患者110例,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综合治疗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对产褥期妇女急性乳腺炎的疗效。方法选择产褥期乳腺炎患者110例,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综合治疗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治疗天数间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运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产褥期乳腺炎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脉冲电刺激 乳腺炎 急性 产后期
下载PDF
乳腺导管内脂质样分泌物与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仲姗姗 万华 +2 位作者 陶颖娜 冯佳梅 瞿文超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1年第2期181-185,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脂质样分泌物与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乳腺科手术、病史资料完整且治愈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共232例,采用Spearmen等级相关分析探讨乳腺...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脂质样分泌物与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乳腺科手术、病史资料完整且治愈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共232例,采用Spearmen等级相关分析探讨乳腺导管内脂质样分泌物与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治疗复发情况的相关性。结果 232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手术中乳腺导管内脂质样分泌物评分为0分(无分泌物)93例(40.09%),2分(分泌物量少)60例(25.86%),4分(分泌物量中)55例(23.71%),6分(分泌物量多)24例(10.34%)。不同分泌物评分在患者生育次数、末次生育至发病时间、乳房肿块、乳房皮红、乳房疼痛、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住院时间、痊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在年龄、体质指数、哺乳时间、乳房脓肿、血清垂体泌乳素(PRL)、创口愈合时间、复发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乳腺导管内脂质样分泌物与生育次数、乳房肿块、乳房皮红、乳房疼痛、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住院时间、痊愈时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末次生育至发病时间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乳腺导管内脂质样分泌物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相关,分泌物积聚会加重局部症状、延长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样分泌物 非哺乳期乳腺炎 乳腺导管
原文传递
乳管镜下乳管内非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杰 蒋宏传 张超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5期456-457,共2页
目的探讨乳管镜对乳管内非隆起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2005年10月165例乳管内非隆起样病变的病变特点,形态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165例乳管内非隆起性病变中,浆细胞性乳管炎135例,慢性囊性乳腺病18例,乳管炎12例... 目的探讨乳管镜对乳管内非隆起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2005年10月165例乳管内非隆起样病变的病变特点,形态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165例乳管内非隆起性病变中,浆细胞性乳管炎135例,慢性囊性乳腺病18例,乳管炎12例。非手术治疗144例,症状完全缓解82例,好转62例;手术治疗21例浆细胞性乳管炎。结论乳管镜是诊断乳管内非隆起样病变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可以借助乳管镜对此类病变进行有效的治疗,使大多数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管镜 乳管 乳头溢液
下载PDF
Duct ectasia of bilateral accessory breast associated with pituitary microadenoma: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4
作者 Jie Liu Han Cong +7 位作者 Xu Chen Yan Deng Mengmeng Shang Rong Ma Pengyu Li KunrunMa Lei Zhang Jiang Zhu 《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23年第1期36-40,共5页
Background:Mammary duct ectasia is an acute or chronic inflammatory breast disease that occurs mainly in nonlactating women.It rarely occurs in the accessory breast.The etiology of this condition remains unclear.The l... Background:Mammary duct ectasia is an acute or chronic inflammatory breast disease that occurs mainly in nonlactating women.It rarely occurs in the accessory breast.The etiology of this condition remains unclear.The long course and complex clinicalmanifestations of this disease in some patients make it easy to misdiagnose.Case Presentation:Herein,we report a case of bilateral accessory breast duct ectasia.A 34-year-old nonlactating Chinese woman presented with a mass in the right axilla.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ultrasonography revealed inflammatory lesions in both accessory breasts.Laboratory data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evealed hyperprolactinemia and pituitary microadenoma.Penicillin and bromocriptine were administered to prevent infection and reduce serum prolactin levels.We performed a simple mastectomy of the bilateral accessory breasts.The outcome was satisfactory.Conclusion: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first case of bilateral accessory breast associated with pituitary microadenoma and reviews the literatur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i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cessory breast Case report HYPERPROLACTINEMIA mammary duct ectasia Pituitary microadenoma
原文传递
X数字化钼靶、超声及磁共振成像用于乳腺导管原位癌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翟菲菲 荆超 姜超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年第18期3057-3060,共4页
目的探讨X数字化钼靶(MG)、超声及磁共振成像(MRI)三种检测方式对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7例DCIS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MG、超声及MRI检查,分析比较三种检测方... 目的探讨X数字化钼靶(MG)、超声及磁共振成像(MRI)三种检测方式对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7例DCIS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MG、超声及MRI检查,分析比较三种检测方式对DCIS的图像特征及诊断符合率。结果MG显示肿物伴钙化型12例,单纯肿物型1例,单纯钙化型42例;超声显示肿物伴钙化型9例,单纯肿物型41例,单纯钙化型0例;MRI显示非肿块样强化47例,单纯肿物型3例,肿物伴导管扩张8例;MG显示钙化占比显著高于超声(P<0.05);MRI对DCIS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超声(P<0.05);MG+超声+MRI联合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单纯MRI、MG及超声检查(P<0.05)。结论MRI对DCIS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超声,但三者联合应用于DCIS的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原位癌 乳腺导管 X数字化钼靶 超声
下载PDF
乳腺导管内正常菌群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双格 续哲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8期2074-2076,共3页
目的研究乳腺导管内细菌的分布情况。方法对130例行双侧乳管镜检查的女性患者(260例乳房),根据体检、B超及乳管镜检查结果分为3组:完全正常组69例,乳腺导管扩张症组107例,积乳症组84例。对每例患者收集乳管冲洗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有2... 目的研究乳腺导管内细菌的分布情况。方法对130例行双侧乳管镜检查的女性患者(260例乳房),根据体检、B超及乳管镜检查结果分为3组:完全正常组69例,乳腺导管扩张症组107例,积乳症组84例。对每例患者收集乳管冲洗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有20种细菌被检出,细菌检出率前3位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芽孢杆菌,且以前两种为主。乳管内多数以一种细菌生长为主,有时可为几种细菌共生长。积乳症组细菌检出率最高,与完全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管扩张症组检出率次之,与完全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管内细菌数量活动在101~103 CFU/mL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乳腺导管 定量
下载PDF
以解剖法为主治疗乳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分析
7
作者 孙英信 孔令泉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3年第2期135-136,共2页
目的 探讨乳管内乳头状瘤治疗的最佳术式。方法 对52例乳管内乳头状瘤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通过解剖溢血性液的乳管显露肿瘤再扩大范围切除范围,其中20例术中准确地找到了术前不被扪及的肿瘤;21例行腺段切除9例病检时找到肿... 目的 探讨乳管内乳头状瘤治疗的最佳术式。方法 对52例乳管内乳头状瘤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通过解剖溢血性液的乳管显露肿瘤再扩大范围切除范围,其中20例术中准确地找到了术前不被扪及的肿瘤;21例行腺段切除9例病检时找到肿瘤;6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仅3例病检时找到肿块。结论 以解剖法切除肿瘤是乳管人乳头状瘤的最佳手术方式,尤适合不能扪及肿块的中青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法 治疗 乳管内乳头状瘤 临床分析 手术方式 X线
下载PDF
乳头内陷整形术改良
8
作者 盛虹明 《黑龙江医学》 2006年第5期355-356,共2页
乳头内陷不仅是形态上的畸形,而且在哺乳等重要机能方面也存在障碍,并对病人心理上也造成一定压力。乳头内陷整形术的方法有许多种,主要以切不切断乳腺导管而分为2大类。我们参照已报道的各种手术方法,首先以保存哺乳等重要机能为前提,... 乳头内陷不仅是形态上的畸形,而且在哺乳等重要机能方面也存在障碍,并对病人心理上也造成一定压力。乳头内陷整形术的方法有许多种,主要以切不切断乳腺导管而分为2大类。我们参照已报道的各种手术方法,首先以保存哺乳等重要机能为前提,通过对酒井法做技术性改良。并对临床症状进行5级分类,使之更方便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新的手术方法最大限度控制手术损伤程度,简化手术操作。彻底切除乳腺导管间纤维束,切断乳头肌,保存乳腺导管及血管。通过2个Z形皮瓣的构成,制造乳头颈部,并保持乳头形态。防止术后复发,在临床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手术方法与其他手术不同之处在于乳头顶部皮肤不切断,保证乳腺导管的连续性,保留正常的哺乳功能,及皮瓣血流畅通,防止皮瓣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形外科学 乳头内陷 乳腺导管 乳腺导管间纤维束 Z形皮瓣成形术
下载PDF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造影X线特征分析
9
作者 邱云 《智慧健康》 2017年第11期119-120,共2页
目的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造影X线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并对其诊断价值进行探究。方法对58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在X线片中测得12例中央区出现大小不一的结节影,其中出现3例粗颗粒样或弧形钙化,4... 目的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造影X线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并对其诊断价值进行探究。方法对58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在X线片中测得12例中央区出现大小不一的结节影,其中出现3例粗颗粒样或弧形钙化,4例出现导管影增粗,3例合并出现粗颗粒样及结节弧形钙化并同时伴有导管增粗,2例多脂性乳房中央区出现导管增粗,45例X线片中未发现明显的阳性特征;进行乳导管造影的患者为54例(93.1%),能在不同部位中发现乳导管出现扩张,其中33例增粗大导管中末端出现杯口状截断,21例导管内出现卵圆形或圆形的柱状缺损或充盈,且存在3例患者多发。对4例小导管病变发生情况出现误诊漏诊问题,其中1例乳导管轻度狭窄出现漏诊,2例无明显导管变化,仅见小节影患者误诊为小纤维腺瘤,1例导管内乳头状癌误诊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结论采用乳导管造影能准确对乳腺导管内的乳头状肿瘤进行定位于定性,是当前临床上对导管内乳头状瘤进行诊断的可靠影像学方法,临床应用价值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 乳头状瘤 X线导管造影
下载PDF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7
10
作者 唐文 何山 +1 位作者 郑轲 刘兵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8年第11期810-811,共2页
目的: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病理确诊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术前诊断及手术资料。结果:术前诊断为乳腺癌1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8例、炎性包块7例、纤维腺瘤6例、乳腺结核3例、浆细胞性乳腺炎12... 目的: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病理确诊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术前诊断及手术资料。结果:术前诊断为乳腺癌1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8例、炎性包块7例、纤维腺瘤6例、乳腺结核3例、浆细胞性乳腺炎12例,误诊率75.0%。10例行局部肿块切除术,24例行乳腺区段切除术,5例行脓肿切开引流术,4例行窦道或瘘管切除术,5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全部病例均痊愈出院,随访无复发。结论:本病术前极易误诊,术中应行冰冻切片病理检查及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确诊;手术切除病灶是本病唯一彻底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性乳腺炎 乳腺导管扩张症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乳腺导管扩张症临床病理特征与治疗对策 被引量:53
11
作者 马榕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5-217,共3页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临床较常见的乳腺炎性疾病,还被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粉刺性乳腺炎、导管周围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等。从该病的病理发展过程看,这些命名只是反映了该病不同阶段的病理表现,最根本的病理变化是乳腺导管扩张,因此以乳...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临床较常见的乳腺炎性疾病,还被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粉刺性乳腺炎、导管周围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等。从该病的病理发展过程看,这些命名只是反映了该病不同阶段的病理表现,最根本的病理变化是乳腺导管扩张,因此以乳腺导管扩张症命名最合理。乳腺导管扩张症随着病理过程的进展,不同时期常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导管扩张期、炎块期、脓肿期和瘘管期。不同的病期可采用不同的治疗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扩张症 浆细胞性乳腺炎
原文传递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伴发乳腺导管扩张症及结节性红斑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1
12
作者 程涓 丁华野 +2 位作者 杜玉堂 吴晓丹 戴欣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488-490,494,共4页
目的 分析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伴发乳腺导管扩张症及结节性红斑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4例此类病例,对其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伴发乳腺导管扩张症、结节性红斑患者年龄为25 ~ 39岁,均... 目的 分析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伴发乳腺导管扩张症及结节性红斑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4例此类病例,对其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伴发乳腺导管扩张症、结节性红斑患者年龄为25 ~ 39岁,均有生育史.大体检查乳腺肿块直径9~13 cm,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切面见小脓腔或小囊腔,腔内有灰白或淡黄色分泌物.镜下4例均有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表现,在此基础上均可见乳腺导管扩张;下肢皮肤呈结节性红斑改变.1例曾行抗生素治疗无效;2例激素治疗曾好转,停药后加重,1例抗结核治疗无效.术后随访6 ~35个月,均未复发.结论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可与乳腺导管扩张症、结节性红斑伴发,准确诊断有助于临床针对性治疗和减少复发,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乳腺导管扩张症 结节性红斑
下载PDF
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9
13
作者 刘璐 周飞 +7 位作者 于理想 马忠兵 傅勤烨 高德宗 张强 李亮 王斐 余之刚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74-777,共4页
目的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NPM)的临床特征及发病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3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NPM病人120例(病例组)资料,选取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查体中心的健康人群111名作为对照组。比... 目的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NPM)的临床特征及发病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3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NPM病人120例(病例组)资料,选取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查体中心的健康人群111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特征,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病例组病人年龄为33(20~62)岁,病变常见于乳腺外上象限(21.7%)、内上象限(20.0%)及乳头乳晕区(30.8%),临床分型以肿块型(45.8%)为主。两组在超重/肥胖、生育次数、初育年龄、哺乳时间、初潮年龄、乳头内陷、既往哺乳史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生育次数(OR=5.02,95%CI1.06~23.86,P=0.042)、初潮年龄(OR=I.97,95%CI1.45—2.68,P〈0.001)及超重/肥胖(OR=1.25,95%CI1.08—1.44,P=0.002)为NPM的危险因素,而初育年龄(OR=0.85,95%CI 074-098,P=0.025)为该病的保护因素。结论NPM有其特定临床特征,生育次数多、初潮年龄晚、超重/肥胖可增加该病发病风险,初育年龄晚可降低该病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非哺乳期乳腺炎 乳腺导管扩张症 导管周围乳腺炎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乳腺导管扩张症24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5
14
作者 杨维良 张好刚 +2 位作者 张浩民 王惠良 张成 《临床外科杂志》 2007年第4期237-239,共3页
目的提高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70年至2005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扩张症24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43例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包括五种类型,即隐匿型33例(13.6%),肿块型169例(69.5%),脓肿型15例(6.2%),瘘管... 目的提高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70年至2005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扩张症24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43例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包括五种类型,即隐匿型33例(13.6%),肿块型169例(69.5%),脓肿型15例(6.2%),瘘管型14例(5.8%),共存型7例(2.9%)。根据临床分型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术式:乳管切除术,肿块局部切除术,乳腺区段切除术,单纯乳房切除术,切开引流术,瘘管切除术,乳房简化根治术,乳房根治术。本组243例患者均手术治愈。结论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检查可确定诊断。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乳腺导管扩张症比较彻底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扩张症 浆细胞性乳腺炎 乳腺肿瘤
下载PDF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2
15
作者 王志坚 杜玉堂 黄鹂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317-318,共2页
本文报告自 1986年~ 1999年收治浆细胞性乳腺炎 114例。其中形成乳晕旁脓肿及硬结 37例 (32 5 % ) ,乳晕瘘管 77例 (6 7 5 % ) ,合并乳头凹陷、内翻等先天异常 5 8例 (5 0 8% )。采用沿乳晕弧形切口 ,切除主导管病灶、乳头外翻整形... 本文报告自 1986年~ 1999年收治浆细胞性乳腺炎 114例。其中形成乳晕旁脓肿及硬结 37例 (32 5 % ) ,乳晕瘘管 77例 (6 7 5 % ) ,合并乳头凹陷、内翻等先天异常 5 8例 (5 0 8% )。采用沿乳晕弧形切口 ,切除主导管病灶、乳头外翻整形的手术方法 ,Ⅰ期愈合 10 4例 (91 2 % )。手术损伤小 ,病程短 ,乳腺外形满意。经随访 2年 ,乳晕脓肿、瘘管无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性乳腺炎 手术治疗 乳头凹陷 内翻 导管
下载PDF
人红细胞生成素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可行性检验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1
16
作者 阎喜军 乔贵林 +3 位作者 岳军明 梅柱中 赖良学 殷震 《生物技术》 CAS CSCD 1999年第3期42-44,共3页
将大鼠乳清酸蛋白(WAP)基因的上游调控序列与人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组DNA融合,构建了pWAP-EPO-WAP3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该载体经脂质体包裹后,通过显微外科技术,经乳腺导管注入妊娠中后期大鼠乳腺中进行表达。经... 将大鼠乳清酸蛋白(WAP)基因的上游调控序列与人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组DNA融合,构建了pWAP-EPO-WAP3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该载体经脂质体包裹后,通过显微外科技术,经乳腺导管注入妊娠中后期大鼠乳腺中进行表达。经ELISA检测,大鼠乳汁中有EPO表达,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法测定表达的EPO具有体内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红细胞生成素 乳腺导管注入法 表达 EPO
下载PDF
乳腺定位针在乳管内肿物定位中的价值(附53例报告)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李杰 蒋宏传 +1 位作者 王克有 游凯涛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2期113-114,117,共3页
目的评价硬性乳管镜下应用乳腺定位针对伴有乳头溢液的导管内隆起样病变的定位效果。方法应用硬性乳管内镜和乳腺定位针对53例伴有乳头溢液的导管内隆起样病变进行定位,并与手术和病理结果作对照。结果53例乳头溢液病例均于硬性乳管镜... 目的评价硬性乳管镜下应用乳腺定位针对伴有乳头溢液的导管内隆起样病变的定位效果。方法应用硬性乳管内镜和乳腺定位针对53例伴有乳头溢液的导管内隆起样病变进行定位,并与手术和病理结果作对照。结果53例乳头溢液病例均于硬性乳管镜下观察到肿物后放置乳腺定位针,全部获准确地切除病变导管。其中50例肿物获准确定位,占94.34%;3例定位针位置距肿物>2cm,占5.66%。结论硬性乳管内镜下应用乳腺定位针有助于确定病变导管和导管内肿物的位置,使手术操作更加简便,并完整地切除病灶,减少创伤,缩小手术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定位针 乳管内肿物 定位 乳头溢液 导管内隆起样病变
下载PDF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9
18
作者 易军 安家泽 +1 位作者 杨华 宁莫凡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436-437,共2页
目的 :总结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对经病理确诊的 12 1例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术前诊断及手术等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诊断为乳腺癌 4 5例、导管内乳头状瘤 2 2例、纤维腺瘤 2 8例、炎性包块 8例、浆细胞性乳腺炎 1... 目的 :总结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对经病理确诊的 12 1例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术前诊断及手术等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诊断为乳腺癌 4 5例、导管内乳头状瘤 2 2例、纤维腺瘤 2 8例、炎性包块 8例、浆细胞性乳腺炎 18例 ,误诊率 85 .1%。 32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 ,32例行乳腺区段切除术 ,4 9例行局部包块切除术 ,3例行乳癌根治术 ,5例行单纯乳房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结论 :本病术前极易误诊 ,术中应行冰冻切片检查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性乳腺炎 乳腺导管扩张症 外科治疗
下载PDF
乳腺导管瘘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9
19
作者 葛自新 尤其邑 +1 位作者 王庆庆 吴优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34-336,共3页
目的 比较不同术式治疗乳腺导管瘘的疗效。方法 对 85例乳腺导管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3例单纯乳房切除标本作多个瘘口之间的连续切片检查。结果 本组 14 6个瘘口中位于乳晕周围 5cm以内者 12 9个。瘘管切开 3 8例 ,3 4例治愈... 目的 比较不同术式治疗乳腺导管瘘的疗效。方法 对 85例乳腺导管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3例单纯乳房切除标本作多个瘘口之间的连续切片检查。结果 本组 14 6个瘘口中位于乳晕周围 5cm以内者 12 9个。瘘管切开 3 8例 ,3 4例治愈 ,4例复发 ;瘘管切除 44例 ,均治愈。炎症广泛者 3例作单纯乳房切除 ,均治愈。结论 乳腺导管瘘 ,多发生于大乳管 ,瘘口乳晕旁多见。乳管瘘的切除或瘘管切开是首选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瘘/病因学 乳腺导管瘘/外科学
下载PDF
乳腺导管扩张症72例细菌学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盖晓冬 张凯 +3 位作者 陈少杰 赵松 王建丽 马榕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4年第4期271-273,共3页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扩张症标本细菌学检测结果,为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发病特点并为临床使用抗菌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72例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病灶处脓液及坏死炎症组织同时或分别进行需氧菌培养、厌氧菌培养、革兰染色、抗酸染色检查...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扩张症标本细菌学检测结果,为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发病特点并为临床使用抗菌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72例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病灶处脓液及坏死炎症组织同时或分别进行需氧菌培养、厌氧菌培养、革兰染色、抗酸染色检查,对培养阳性菌落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72例患者中检出细菌者12例,总检出率16.7%;其中需氧菌培养72例,阳性8例,阳性率11.1%(8/72);厌氧菌培养5例,阳性1例,阳性率20.0%(1/5);革兰染色33例,查见细菌5例,阳性率15.2%(5/33);抗酸染色27例,无阳性结果。炎块期、脓肿期、瘘管期细菌检出阳性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365)。结论:乳腺导管扩张症存在细菌感染,多种方法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阳性率;需氧菌及厌氧菌均可查见,并非特殊细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扩张症 细菌 抗菌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