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谷核不育小麦衍生材料川6415在其后代中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俊 王琴 +3 位作者 魏会廷 胡晓蓉 蒲宗君 杨武云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62-667,共6页
川6415是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育成的重要小麦育种基因资源,解析川6415在其衍生后代的遗传,对利用川6415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617对SSR引物对川6415及其衍生品种(系)进行扫描,分析川6415在其一代、二代衍生品... 川6415是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育成的重要小麦育种基因资源,解析川6415在其衍生后代的遗传,对利用川6415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617对SSR引物对川6415及其衍生品种(系)进行扫描,分析川6415在其一代、二代衍生品种(系)的遗传,结果表明,一代衍生品种川麦42继承了26.6%川6415的遗传物质;二代衍生品种(系)31区和R104更多的继承了川6415的遗传物质,分别为32.6%和37.2%。川麦42遗传背景中来源于川6415的SSR标记位点,在除3D、4D、7D外的18条染色体上都有分布,在2A、2B和4B染色体上形成染色体区段。4B上川麦42遗传背景中源于川6415的染色体区段有利于增加穗数/m2;2B和7A上的川6415染色体区段有利于降低川麦42株高。因此,太谷核不育小麦衍生材料川6415可作为增加穗数/m2和降低株高的重要基因资源用于小麦高产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不育小麦 川6415 衍生后代
下载PDF
小麦节型雄性不育材料研究初报
2
作者 蒋华仁 任正隆 +1 位作者 梁夙全 高必军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435-439,共5页
从具节节麦胞质的日本异质小麦“タゥネユムキ”与四川小麦品种的杂交后代中,获得了雄性全不育株。研究表明,其雄不育特性受一个显性雄不育基因和一对(或一个)部分显性雄不育基因控制。少数小麦品种能恢复其育性,但不育性还不能完... 从具节节麦胞质的日本异质小麦“タゥネユムキ”与四川小麦品种的杂交后代中,获得了雄性全不育株。研究表明,其雄不育特性受一个显性雄不育基因和一对(或一个)部分显性雄不育基因控制。少数小麦品种能恢复其育性,但不育性还不能完全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雄性不育 节型雄性不育
下载PDF
一个水稻育性相关基因在小麦雄性不育系中的表达
3
作者 李艳飞 马翎健 +1 位作者 王爱方 靳凤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6-420,共5页
为了确定小麦中一个编码与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有关的酶的基因(FJ803924)是否与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有关,采用半定量PCR和电泳分析,测定了此基因在人工控温下生长的5种小麦(非1B/1R类K型不育系732A及其保持系732B、YS型温敏雄性不育小麦... 为了确定小麦中一个编码与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有关的酶的基因(FJ803924)是否与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有关,采用半定量PCR和电泳分析,测定了此基因在人工控温下生长的5种小麦(非1B/1R类K型不育系732A及其保持系732B、YS型温敏雄性不育小麦A3017、1B/1R类K型不育系K3314A及其保持系3314B)不同时期幼穗中的表达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此基因在高、低温处理下在732A和A3017中出现较明显的表达量差异,而在另外几种小麦中表达量变化差异不明显。此基因在不同小麦中的表达受温度影响的程度不同,与小麦育性的关系也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雄性不育系 水稻同源基因 人工控温 半定量分析
下载PDF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研究和利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隋新霞 孙兰珍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39-244,共6页
太谷核不育小麦是我国在小麦中首次发现的显性基因型雄性不育突变体。本文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不育性遗传分析、细胞学特征、败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及其在种质资源创新和小麦育种上的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并且对其研究和利用的前景... 太谷核不育小麦是我国在小麦中首次发现的显性基因型雄性不育突变体。本文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不育性遗传分析、细胞学特征、败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及其在种质资源创新和小麦育种上的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并且对其研究和利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小麦 雄性不育 TAL基因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细胞子特征 种质资源创新
下载PDF
诱导太谷核不育小麦孤雌生殖的研究初报 被引量:11
5
作者 董洪平 孙耀中 +1 位作者 吴学仁 秦素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S1期69-74,共6页
以太谷核不育小麦为试材,用化学药剂诱导其孤雌生殖.试验结果表明:氯苯氧乙酸、激动素、烟酸、肌醇、2,4-D、乙烯雌酚等化学药剂均有明显的诱导效果.不同施药方法,其诱导效果不同;注射法稍好于喷施,但喷施操作简便,更易于应用.不同剪颖... 以太谷核不育小麦为试材,用化学药剂诱导其孤雌生殖.试验结果表明:氯苯氧乙酸、激动素、烟酸、肌醇、2,4-D、乙烯雌酚等化学药剂均有明显的诱导效果.不同施药方法,其诱导效果不同;注射法稍好于喷施,但喷施操作简便,更易于应用.不同剪颖深度对诱导效果的影响也明显不同,适当加深剪颖能提高诱导效果.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应用大谷核不育小麦为诱导材料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进行了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小麦 孤雌生殖 化学诱导
下载PDF
在隔离区用药物诱导显性核不育小麦孤雌生殖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孙耀中 董洪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1-16,共6页
在隔离区,以太谷核不育小麦和矮败小麦为供试亲本.用炔诺酮、甲地孕酮、乙烯雌酚、马来酰肼(MH)等化学药剂诱导不育株孤雌生殖。结果表明,太谷核不育小麦的诱导结实率高于矮败小麦。炔诺酮、甲地孕酮和乙烯雌酚的诱导结实率均超... 在隔离区,以太谷核不育小麦和矮败小麦为供试亲本.用炔诺酮、甲地孕酮、乙烯雌酚、马来酰肼(MH)等化学药剂诱导不育株孤雌生殖。结果表明,太谷核不育小麦的诱导结实率高于矮败小麦。炔诺酮、甲地孕酮和乙烯雌酚的诱导结实率均超过马来酰肼。小穗剪颖后用药剂处理和药剂处理后穗子套袋均能提高诱导结实率。用药剂处理时间以晚上19时后效果最佳。不同供试亲本对喷药次数的反应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性核不育 小麦 孤雌生殖 子房膨大率 结实率
下载PDF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小麦BS366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樊建青 张立平 +3 位作者 赵昌平 许晨光 王灵云 苑少华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6期622-628,共7页
要以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366为材料,采用卡宝品红压片法研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细胞学变化。结果表明:不育环境下的BS366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细胞形态异常现象较多。染色体异常主要表现为:染色体落后,染色体桥、染... 要以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366为材料,采用卡宝品红压片法研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细胞学变化。结果表明:不育环境下的BS366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细胞形态异常现象较多。染色体异常主要表现为:染色体落后,染色体桥、染色体散乱排列,微核、染色体分离不同步。细胞形态异常表现为:二分体时期细胞质不完全分裂,细胞板不平整;四分体时期子细胞大小不一。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异常四分体的比例为62.88%;成熟花粉粒中败育率为89.5%。推测减数分裂期间异常的染色体行为以及细胞形态可能是影响花粉育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小麦 减数分裂 染色体
原文传递
“矮败”小麦利用的研究——Ⅰ开花习性和柱头生活力 被引量:8
8
作者 杨赞林 甘斌杰 +1 位作者 张少华 沈正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2年第4期302-304,共3页
“矮败”小麦是通过太谷核不育基因Ms2(Ta1)和“矮变1号”矮秆显性单基因Rht10紧密连锁而成的附加矮秆标记性状的显性核不育新材料。为了更好地利用,我们对其有关生物学规律进行了系列研究。本文对“矮败”小麦的开花习性和柱头生活力... “矮败”小麦是通过太谷核不育基因Ms2(Ta1)和“矮变1号”矮秆显性单基因Rht10紧密连锁而成的附加矮秆标记性状的显性核不育新材料。为了更好地利用,我们对其有关生物学规律进行了系列研究。本文对“矮败”小麦的开花习性和柱头生活力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矮败”小麦的开花习性,除不育穗开花状况和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穗相似而和普通小麦明显不同外,其余习性均和普通小麦品种基本相同,“矮败”小麦的柱头生活力也长达10天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开花习性 柱头生活力
下载PDF
1Dx5亚基特异PCR标记在小麦品质性状群体改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9
作者 高庆荣 化斌 +2 位作者 张爱民 刘秉华 刘冬成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10-1114,共5页
利用1Dx5亚基特异PCR标记对改良品质性状的Ta1小麦轮回选择群体C4进行了分子检测,并通过SDS-PAGE电泳对其结果的验证,以探讨群体5亚基基因型的组成及其特异PCR标记用于轮回选择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1Dx5亚基特异PCR标记在具有1Dx5亚基... 利用1Dx5亚基特异PCR标记对改良品质性状的Ta1小麦轮回选择群体C4进行了分子检测,并通过SDS-PAGE电泳对其结果的验证,以探讨群体5亚基基因型的组成及其特异PCR标记用于轮回选择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1Dx5亚基特异PCR标记在具有1Dx5亚基的单株中均扩增出450bp的基因片段,生化标记检测也证明所有能扩增出450bp片段的单株均含有5亚基的条带,分子标记与生化标记结果一致,而且PCR扩增结果的重复性好。说明1Dx5亚基特异PCR标记的选择准确率高,完全可用于Ta1小麦群体改良中1Dx5亚基基因型的检测;(2)构建的轮回选择群体C4中携带1Dx5亚基的优质基因型比例高,达56.81%,且大都伴随与之连锁的10亚基出现。生化检测表明群体中同时产生5+12稀有亚基和14+15与5+10的聚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小麦 群体改良 分子标记 HMW-GS SDS-PAGE
下载PDF
有机添加物对矮败小麦F_1可育株花药培养及花培苗越夏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史勇 白延红 +4 位作者 陈耀锋 李春莲 崔志刚 安娜 李晓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3-79,共7页
【目的】探讨有机添加物对矮败小麦F1可育株花药培养特性的影响,研究其花粉植株越夏方法。【方法】应用单因子试验,分析水解酪蛋白、谷氨酰胺和生物素3种有机添加物对矮败小麦F1可育株可育株花药培养特性的影响,比较不同基因型矮败小麦F... 【目的】探讨有机添加物对矮败小麦F1可育株花药培养特性的影响,研究其花粉植株越夏方法。【方法】应用单因子试验,分析水解酪蛋白、谷氨酰胺和生物素3种有机添加物对矮败小麦F1可育株可育株花药培养特性的影响,比较不同基因型矮败小麦F1可育株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绿苗分化率,研究多效唑对矮败小麦F1可育株花粉植株越夏的影响。【结果】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水解酪蛋白、谷氨酰胺和生物素对矮败小麦F1可育株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都有一定正向促进作用,在其最适质量浓度(水解酪蛋白500 mg/L、谷氨酰胺5.0 mg/L和生物素2.0 mg/L)时,矮败小麦F1可育株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分别较对照提高了47.07%,22.48%和55.27%;基因型对矮败小麦F1可育株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和绿苗再分化有重要影响,矮败小麦与小偃22、101、西农213 3个小麦品种(系)杂交F1可育株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5.49%,4.73%和5.85%,三者之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矮败×小偃22愈伤组织的绿苗分化率明显高于矮败小麦与101、西农213杂交F1代2个供试材料,达到了13.70%。在添加多效唑和连续继代培养条件下,成功地进行了矮败小麦F1花粉植株越夏,证明在越夏培养过程中,4.0 mg/L多效唑表现出的延缓生长作用较3.0 mg/L更好,并未见有毒害作用。【结论】添加500 mg/L水解酪蛋白、5.0 mg/L谷氨酰胺和2.0 mg/L生物素,能使矮败小麦F1可育株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较对照有明显提高;添加多效唑和连续继代培养可使矮败小麦F1花粉植株成功越夏,获得生长健壮、移栽成活率高的花培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败小麦 花药培养 有机添加物 多效唑
下载PDF
利用矮败小麦材料选育超级小麦品种 被引量:7
11
作者 邓志英 田纪春 +1 位作者 王延训 王姗姗 《山东农业科学》 2006年第3期28-30,共3页
综述了矮败小麦材料在育种中的作用、价值及其育成的优良品种和育种材料,介绍了利用矮败小麦材料进行轮回选择的一般程序。
关键词 矮败小麦 超级小麦 轮回选择 利用方式
下载PDF
温敏雄不育小麦C49S不育性表达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高东迎 李正玮 管健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1-35,共5页
通过连续两年对温敏雄不育小麦C49S的分期播种试验发现,早播(低温)的ⅠC49S(第一播期C49S)减数分型过程中有17.9%的细胞发生异常,当小孢子从四分体释放后,大量细胞收缩变形,而使变异率急剧提高,以后小孢子的... 通过连续两年对温敏雄不育小麦C49S的分期播种试验发现,早播(低温)的ⅠC49S(第一播期C49S)减数分型过程中有17.9%的细胞发生异常,当小孢子从四分体释放后,大量细胞收缩变形,而使变异率急剧提高,以后小孢子的内含物逐渐解体,最终成为败育花粉,ⅠC49S的花粉育性和结实率均很低。在ⅠC49S小孢子败育过程中花药蛋白质含量低,被认为可能与花粉不育有关。而晚播(高温)的ⅥC49S(第六播期C49S)花粉发育基本正常,结实率较高。以C49S为母本配的8个F1杂种结实率不同,最高达80.5%,最低的仅16.7%,表明不同基因型对C49S不育性表达影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敏性不育小麦 不育性表达
下载PDF
K型小麦保持系及恢复系筛选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卢良峰 朱凤荣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3-6,共4页
以 1 1个BC1 ~BC1 2 的K型不育系与 30个新品种 (系 )不完全测交F1 为研究对象 ,从调查自交结实率和单倍体频率入手 ,分析了供试原始群体的育性状况 ;根据K型不育性的特点建立了恢复度计算 (国内法和国际法 )的回归方程 y =2 .84+ 1 .7... 以 1 1个BC1 ~BC1 2 的K型不育系与 30个新品种 (系 )不完全测交F1 为研究对象 ,从调查自交结实率和单倍体频率入手 ,分析了供试原始群体的育性状况 ;根据K型不育性的特点建立了恢复度计算 (国内法和国际法 )的回归方程 y =2 .84+ 1 .78x ,提出K型恢复系恢复度的最低标准应定为 75 % (国内法 ) ;阐述了sp途径 (斯卑尔脱小麦 1BSrfv1 基因途径 )在K型小麦雄性不育性研究中的重要性 ,并提出K型不育系是否产生单倍体主要决定于其来源是 1B/1R途径还是sp途径 ,杂交种的单倍体诱导率主要取决于不育系的遗传背景 ,而与测交父本关系不大或仅为次要因素的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型小麦 保持系 恢复系 筛选
下载PDF
利用矮败小麦进行聚类轮回选择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桥生 张道荣 +1 位作者 周芳菊 汤清益 《农业科技通讯》 2008年第7期126-128,共3页
利用矮败小麦为群体改良工具,提出了小麦聚类轮回选择育种技术。按照育种目标组建不同类群,分类群聚合同类有益基因,使基因在相对同一的趋向上进行交流和重组,实现主效基因的有效结合和微效基因的相互累加,轮回改良群体,逐渐逼近育种目... 利用矮败小麦为群体改良工具,提出了小麦聚类轮回选择育种技术。按照育种目标组建不同类群,分类群聚合同类有益基因,使基因在相对同一的趋向上进行交流和重组,实现主效基因的有效结合和微效基因的相互累加,轮回改良群体,逐渐逼近育种目标。育成了一批遗传背景丰富,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特性的小麦新品种和特异材料,为小麦的群体改良探索出了一条简易高效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矮败小麦利用 聚类轮回选择
下载PDF
利用分子跟踪检测和滚动回交创制转基因矮败小麦抗旱新种质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文静 张增民 +1 位作者 张萌琪 闵东红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23-1430,共8页
以4个T4代转TaEBP、GhDREB、GmDREB1、GmDREB3等抗旱相关转录因子基因的小麦株系为供体,以‘矮败周麦18’为受体,通过温室加代条件下的有限回交、滚动回交途径,应用分子跟踪检测手段,创制转基因矮败小麦抗旱新种质。BC2F2植株目的基因的... 以4个T4代转TaEBP、GhDREB、GmDREB1、GmDREB3等抗旱相关转录因子基因的小麦株系为供体,以‘矮败周麦18’为受体,通过温室加代条件下的有限回交、滚动回交途径,应用分子跟踪检测手段,创制转基因矮败小麦抗旱新种质。BC2F2植株目的基因的PCR检测结果表明,获得了分别聚合不同外源基因于一体的抗旱相关转基因‘矮败周麦18’小麦新种质,其中有TaEBP和GhDREB、GmDREB3和GmDREB1、TaEBP和GmDREB3、GhDREB和GmDREB3分别聚合于同一植株的矮败种质;及TaEBP、GhDREB、GmDREB3三个基因聚合在同一植株的矮败种质。这些转基因新种质为进一步开展抗旱转基因矮败小麦轮回选择育种理论与方法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小麦 矮败小麦 分子跟踪检测 滚动回交 抗旱性
下载PDF
利用矮败基因源育成抗旱冬小麦平凉42号 被引量:4
16
作者 任根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共5页
平凉42号是以应用显性雄性核不育单基因(Ms2)和显性矮秆基因(Rht10)连锁控制的“矮败”小麦为材料,在Tal长武131//[平凉38号/82(51)F3]组合中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甘肃省冬小麦区试三年27点次平均产量3 321.45 kg/hm... 平凉42号是以应用显性雄性核不育单基因(Ms2)和显性矮秆基因(Rht10)连锁控制的“矮败”小麦为材料,在Tal长武131//[平凉38号/82(51)F3]组合中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甘肃省冬小麦区试三年27点次平均产量3 321.45 kg/hm^2,较对照兰天4号增产9.5%,株高77.5 cm,千粒重38.9 g,籽粒粗蛋白含量13.03%-15.19%,赖氨酸0.46%-0.48%,条锈病情指数0-43.12%,越冬率92.32%,抗旱系数0.83,水分利用率10.7 kg/(mm·hm^2)。具有高产优质、抗旱节水、抗病耐冻等优良性状,适宜在陇东黄土高原旱地、河谷川台中等以上肥力地块上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败基因源 平凉42号 轮回选择
下载PDF
矮败小麦技术体系在黄淮冬麦区南片抗赤霉病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阳 张宏军 +7 位作者 王晨阳 李洪杰 买春艳 杨丽 刘宏伟 于立强 于广军 刘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683-2690,共8页
矮败小麦是一个便利的杂交育种工具材料。我们在育种实践中不断对矮败小麦技术体系进行改进,改进后的矮败小麦技术体系包括创制矮败小麦骨干亲本、围绕骨干亲本构建大规模有限回交育种群体、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单倍体育种应用和异地加... 矮败小麦是一个便利的杂交育种工具材料。我们在育种实践中不断对矮败小麦技术体系进行改进,改进后的矮败小麦技术体系包括创制矮败小麦骨干亲本、围绕骨干亲本构建大规模有限回交育种群体、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单倍体育种应用和异地加代技术几项主要内容。利用该技术体系,以黄淮冬麦区高产抗赤霉病为主要育种目标进行了育种实践,成功将抗赤霉病基因Fhb1快速导入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遗传背景,比常规育种方法提前2~3年育成了高产、中抗赤霉病、适宜黄淮冬麦区种植的小麦新品系,显著提高了高产抗赤霉病育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败小麦 抗赤霉病育种 Fhb1 分子标记
下载PDF
Ta1小麦不同轮选世代不育株的HMW-GS组成与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正斌 化斌 +3 位作者 高庆荣 赵桂清 乔晓琳 邱新民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2-76,共5页
为了给T a1小麦轮选育种提供一定的参考,利用SDS-PAGE方法对T a1小麦轮选群体C2、C5世代不育株及亲本的HMW-G S组成与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C2世代不育株的HMW-G S变异十分广泛,变异系数高达94.2%。31种亚基组合中“1,7+8,2+12”... 为了给T a1小麦轮选育种提供一定的参考,利用SDS-PAGE方法对T a1小麦轮选群体C2、C5世代不育株及亲本的HMW-G S组成与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C2世代不育株的HMW-G S变异十分广泛,变异系数高达94.2%。31种亚基组合中“1,7+8,2+12”出现频率最高。G lu-B 1位点亚基变异最丰富,有15种类型,而且产生了7、22、13+16等亲本中不存在的亚基;G lu-D 1位点优质亚基5+10仅占18.0%,2+12亚基仍占明显优势。(2)C5世代不育株的HMW-G S变异较亲本广泛,29种亚基组合中,杂合的“1,7+8/14+15,5+10”出现频率最高(12.7%),其余皆小于7.0%;G lu-B 1位点变异类型仅有9种,且多为杂合。C5世代优质亚基5+10、14+15出现频率提高至40.0%和32.0%,但变异系数降为80.7%,表明轮选效果明显,但C5世代群体的遗传异质性较C2世代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小麦 轮选群体 高分子量咎蛋白亚基 遗传异质性
下载PDF
太谷核不育小麦在山西的利用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温辉芹 裴自友 +4 位作者 侯美莲 张立生 程天灵 李雪 朱玫 《山西农业科学》 2015年第12期1715-1717,共3页
太谷核不育小麦作为小麦特异种质资源,是理想的遗传改良工具。总结了山西省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及其衍生种质矮败小麦在品种选育、种质创新、基础研究和群体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取得的育种成就,并提出今后利用矮败小麦开展轮回选择、... 太谷核不育小麦作为小麦特异种质资源,是理想的遗传改良工具。总结了山西省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及其衍生种质矮败小麦在品种选育、种质创新、基础研究和群体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取得的育种成就,并提出今后利用矮败小麦开展轮回选择、培育优异新品种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 矮败小麦 育种进展
下载PDF
温敏雄性不育小麦SCT-1育性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郑建敏 蒲宗君 +4 位作者 李式昭 李俊 杨恩年 孙华 刘培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8-72,共5页
研究温敏雄性不育系SCT-1在四川生态环境下的育性遗传特征,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选用2个具一定恢复效果的品系B2183、M2003-1,分别与SCT-1杂交构建群体,利用亲本、F1及F2群体的表型数据,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SCT-1育性遗传特... 研究温敏雄性不育系SCT-1在四川生态环境下的育性遗传特征,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选用2个具一定恢复效果的品系B2183、M2003-1,分别与SCT-1杂交构建群体,利用亲本、F1及F2群体的表型数据,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SCT-1育性遗传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CT-1育性主要受核基因控制,2个组合F2育性均呈连续分布,具多峰、偏态现象,SCT-1/B2183组合育性遗传符合MX2-AD-AD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SCT-1/M2003-1组合符合MX1-AD-ADI模型,即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2个组合中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2.89%,91.19%,主基因对育性恢复的影响较大。聚合多个主基因的恢复材料对SCT-1杂交育种利用更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温敏不育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育性 遗传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