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冈石窟第11-13窟图像构成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友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7-38,共12页
云冈石窟第11—13窟是开凿于云冈第二期(约470—495)的一组洞窟,其内部造像可区分为一体设计与非一体设计两种。第12窟整体出于一体设计,其主室中轴线及前室东西壁设置"释迦多宝佛+释迦佛+弥勒(菩萨、佛)"之图像组合,与第二... 云冈石窟第11—13窟是开凿于云冈第二期(约470—495)的一组洞窟,其内部造像可区分为一体设计与非一体设计两种。第12窟整体出于一体设计,其主室中轴线及前室东西壁设置"释迦多宝佛+释迦佛+弥勒(菩萨、佛)"之图像组合,与第二期前段第7—10窟图像思想一脉相承。第13窟大致存在整体规划,并以北壁主尊交脚弥勒菩萨为中心,表述弥勒上生信仰。该窟两侧壁中层龛像及第11窟造像并非开窟时一体设计。通过分析其中部分佛龛的组合情况可知,当时通过信仰大乘佛法而往生兜率天并最终成佛的思想,在一般信众中亦普遍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第11—13窟 图像构成 法华经 弥勒信仰
下载PDF
从弥勒下生信仰看佛教的社会化——以敦煌石窟唐代弥勒大像相关历史信息为中心 被引量:2
2
作者 马德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62-67,共6页
中国弥勒下生信仰,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是佛教社会化的具体表现。中国各地历代弥勒大像的建造,特别是敦煌唐代石窟弥勒大像建造的历史信息也充分证明了这一入世佛教的社会化现象。
关键词 弥勒信仰 敦煌石窟 弥勒大像 佛教社会化
原文传递
敦煌早期三窟及湿壁画技法——《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编后 被引量:2
3
作者 黄文昆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1,共11页
《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于2011年出版,揭开了敦煌石窟研究的新篇章。书中敦煌早期三窟——莫高窟第268、272、275窟,是学界公认敦煌现存最早的石窟寺遗迹。"敦煌地接西域",西北印度和中亚的弥... 《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于2011年出版,揭开了敦煌石窟研究的新篇章。书中敦煌早期三窟——莫高窟第268、272、275窟,是学界公认敦煌现存最早的石窟寺遗迹。"敦煌地接西域",西北印度和中亚的弥勒信仰在三窟得到纯粹而完备的图像学表现。三窟的具体年代迄无定论,不同的意见及窟内复杂情况须深入探讨。早期三窟美术品的制作技法值得注意。敦煌早期壁画至少在绘制开始的步骤,应该是使用了湿壁画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考古报告 敦煌早期三窟 弥勒信仰 湿壁画
下载PDF
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 被引量:1
4
作者 赵锭华 王月清 《阅江学刊》 2009年第1期84-89,共6页
弥勒信仰是我国佛教净土信仰中的重要一支,自道安法师至近代的太虚大师等人绵延不断。弥勒信仰与中国佛教中唯识宗、天台宗、律宗、禅宗等宗派都有紧密关系。弥勒信仰以持戒、修善、礼敬弥勒而往生兜率净土及与释迦、弥勒接缘等弥勒下... 弥勒信仰是我国佛教净土信仰中的重要一支,自道安法师至近代的太虚大师等人绵延不断。弥勒信仰与中国佛教中唯识宗、天台宗、律宗、禅宗等宗派都有紧密关系。弥勒信仰以持戒、修善、礼敬弥勒而往生兜率净土及与释迦、弥勒接缘等弥勒下生得度为核心。人间佛教自太虚大师提倡起就与弥勒信仰结下了不解之缘。关注人生、入世修行和建立人间净土的人间佛教在思想的内在理路上与弥勒信仰深度相关。同时弥勒信仰也是人间佛教的一部分,弥勒"布袋和尚"的形象是人间佛教的一种象征,表达了人间佛教宽容、乐观、亲和的特点。佛教中的弥勒信仰在现实中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勒信仰 布袋和尚 人间佛教 和谐社会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人的弥勒信仰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培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72-77,共6页
弥勒信仰是中国佛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弥勒信仰中包含着深厚的"人间净土"情怀。中国弥勒信仰中体现的大度、忍耐、逍遥,将入世与出世完美统一的精神,对于在中国传统人本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古代知识分子而言,具... 弥勒信仰是中国佛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弥勒信仰中包含着深厚的"人间净土"情怀。中国弥勒信仰中体现的大度、忍耐、逍遥,将入世与出世完美统一的精神,对于在中国传统人本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古代知识分子而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由于历史的原因,弥勒信仰较之其他的佛菩萨信仰———如弥陀净土信仰、观音信仰、文殊信仰等,显得更为复杂,甚至在某些历史阶段,出现讳言弥勒信仰的状况。从古代文人与弥勒信仰之间的关系角度入手,对弥勒信仰在中国古代的演变轨迹作视角比较独特的考察,可以揭示中国佛教弥勒信仰的某些独特内涵,为当代佛教建设提供宝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勒信仰 古代文人 佛教
下载PDF
浅析竺法护与鸠摩罗什译经异同
6
作者 王怡璎 《神州》 2018年第3期19-20,共2页
弥勒信仰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大乘佛教中的弥勒经典《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以及《弥勒下生成佛经》被称为“弥勒三部经”。本文从弥勒下生信仰的起源谈起,着重探讨西晋竺法护所译《佛说弥勒下生经》与后秦鸠摩罗什所译《佛... 弥勒信仰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大乘佛教中的弥勒经典《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以及《弥勒下生成佛经》被称为“弥勒三部经”。本文从弥勒下生信仰的起源谈起,着重探讨西晋竺法护所译《佛说弥勒下生经》与后秦鸠摩罗什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中弥勒下生形象的具体变化。两部经文的差异,一方面由于译经者本身差异造成译文有所出入,更为重要的是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等决定性原因对于佛教的翻译、传播所起作用。弥勒下生形象的差异反映了帝王的政治意识对其造成的影响,由此也可看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勒信仰 竺法护 鸠摩罗什
下载PDF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486年铭金铜弥勒佛像
7
作者 何志国(译) 张静文(译)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21年第1期391-401,共11页
大都会博物馆藏金铜立佛是现存最大的中国早期金铜佛像,其表现出身体轮廓清晰、袈裟凸起的衣褶在胸部呈半月形下垂、肩膀和手臂的火焰纹等风格,受到犍陀罗、笈多、炳灵寺和菀申造像的影响。这种佛衣样式与优填王造像有关,并在云冈、敦煌... 大都会博物馆藏金铜立佛是现存最大的中国早期金铜佛像,其表现出身体轮廓清晰、袈裟凸起的衣褶在胸部呈半月形下垂、肩膀和手臂的火焰纹等风格,受到犍陀罗、笈多、炳灵寺和菀申造像的影响。这种佛衣样式与优填王造像有关,并在云冈、敦煌5世纪晚期石窟、金铜佛和造像碑中流行,代表了统治者权贵的风尚。造像上太和十年为太皇太后造弥勒像的铭文与文明冯太后有关,是赞助人把供奉弥勒佛作为尊崇冯太后的礼敬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金铜立佛 优填王佛衣样式 文明冯太后 弥勒信仰
原文传递
驳松本文三郎的弥勒信仰起源论
8
作者 曹晓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64,共6页
松本文三郎的《弥勒净土论》误解了早期佛经中的记载,混淆了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关系,在此错误的前提下否定弥勒信仰起源于小乘佛教,认为其受到了后世大乘思想的影响。松本文三郎以义净记载印度小乘佛教不礼菩萨、不读大乘经,来证... 松本文三郎的《弥勒净土论》误解了早期佛经中的记载,混淆了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关系,在此错误的前提下否定弥勒信仰起源于小乘佛教,认为其受到了后世大乘思想的影响。松本文三郎以义净记载印度小乘佛教不礼菩萨、不读大乘经,来证明小乘佛教一开始就没有菩萨信仰,其理由不成立。实际上,弥勒信仰起源于小乘佛教时期。小乘佛教内部孕育了大乘佛教,其中弥勒信仰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源头。松本文三郎的弥勒信仰起源论观点有误、证据不足,实为倒果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勒信仰 早期佛经 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 松本文三郎
下载PDF
智■的弥勒信仰探讨
9
作者 曾其海 《台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5-8,共4页
弥勒信仰,自印度传入中国,佛经说他受记于佛,留住世间为后人决疑;弥勒为未来佛,久后从兜率天下生人间,建立美好世界。魏晋南北朝时期,弥勒信仰因此在僧侣与王室间普遍流行。后来,民间起义利用弥勒下生建立美好社会的信条,引发了统治阶... 弥勒信仰,自印度传入中国,佛经说他受记于佛,留住世间为后人决疑;弥勒为未来佛,久后从兜率天下生人间,建立美好世界。魏晋南北朝时期,弥勒信仰因此在僧侣与王室间普遍流行。后来,民间起义利用弥勒下生建立美好社会的信条,引发了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和严厉政策;再加上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宗派的兴起,它们运用判教的方式,断定弥陀信仰优于弥勒信仰。从此弥陀信仰普遍流布,弥勒信仰淡出佛教史。从现存的资料看,天台智■弥勒信仰的思想轨迹正好与以上的历史进程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台智顗 弥勒信仰 决疑 判教 民间起义
下载PDF
佛像的解读——从犍陀罗到中国 被引量:2
10
作者 宫治昭 李茹(译)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2021年第1期43-65,469-470,共25页
引言我之所以提出"佛像解读"这样的题目,是因为佛像虽然是祈祷、礼拜的对象,但是,我更为关注的是,从佛像或者说从佛教美术的角度能解读出何种信息的这样的一个问题。换言之,佛像和佛教美术是在怎样的关联中制作和产生的?此问... 引言我之所以提出"佛像解读"这样的题目,是因为佛像虽然是祈祷、礼拜的对象,但是,我更为关注的是,从佛像或者说从佛教美术的角度能解读出何种信息的这样的一个问题。换言之,佛像和佛教美术是在怎样的关联中制作和产生的?此问题正是我本文中所要探讨和阐述的。就佛像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犍陀罗 佛教美术 佛像 意义和作用 礼拜 解读
原文传递
佛教发展与西游故事之流衍 被引量:2
11
作者 俞士玲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19-125,共7页
汉至唐 50 0余年间 ,以西域僧携经东传为主流 ,自玄奘始 ,形成了唐代“西行求法之运动”。《高僧传》对早期中国僧西行求法的叙写影响了《慈恩传》的叙写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游故事的发展走向。六朝至唐佛教信仰的变迁 ,决定了... 汉至唐 50 0余年间 ,以西域僧携经东传为主流 ,自玄奘始 ,形成了唐代“西行求法之运动”。《高僧传》对早期中国僧西行求法的叙写影响了《慈恩传》的叙写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游故事的发展走向。六朝至唐佛教信仰的变迁 ,决定了西游故事中弥勒的信仰和消隐、毗沙门天作为主要护法神的短暂出现以及最终以观音独擅其场。唐五代寺院俗讲等形式使西游故事出现神魔化倾向 ,宋、元、明佛教民俗化给西游故事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西游故事 玄奘 弥勒信仰 《高僧传》 《慈恩传》 佛教民俗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