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中观古学的认识论虚无主义阐释--以《中论佛护释》为中心 被引量:2
1
作者 叶少勇 《哲学分析》 CSSCI 2021年第3期27-43,196,共18页
龙树、提婆、佛护所代表的中观思想体系可被称为“中观古学”,以区别于清辨之后的“中观今学”,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依托二谛框架承认了世俗假有。龙树、提婆的著作主要以偈颂传世,相比之下《中论佛护释》则充实很多,可作中观古学样本。通... 龙树、提婆、佛护所代表的中观思想体系可被称为“中观古学”,以区别于清辨之后的“中观今学”,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依托二谛框架承认了世俗假有。龙树、提婆的著作主要以偈颂传世,相比之下《中论佛护释》则充实很多,可作中观古学样本。通过文本梳理和分析,可将中观古学判为认识论虚无主义,即主张如凡夫所认识那样的事物根本不存在。而中观今学总体上可被归入反本质主义,它虽然否认恒常独立的自性本质,在世俗上却承认因缘生灭的假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观 龙树 佛护 虚无主义 反本质主义
下载PDF
从般若中道的阐发窥汉藏传佛教之异同——以吉藏和宗喀巴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冬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17-120,共4页
般若学是大乘佛教的基础,中观学派是般若学发展的高峰。虽然吉藏和宗喀巴两位佛学大师所处时代不同、地域各异,但他们的般若中观思想标志着佛教在中国汉藏两地传播发展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对其般若中道思想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揭示佛教中观... 般若学是大乘佛教的基础,中观学派是般若学发展的高峰。虽然吉藏和宗喀巴两位佛学大师所处时代不同、地域各异,但他们的般若中观思想标志着佛教在中国汉藏两地传播发展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对其般若中道思想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揭示佛教中观思想在汉藏两地各自历史背景下的不同演绎路径和共同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缘起 性空 中道 宗喀巴 吉藏
下载PDF
汉藏传佛教对二谛的不同看法——以吉藏和宗喀巴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喻长海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43,共7页
龙树中观学在吉藏和宗喀巴思想体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是二者的共同特点,他们对二谛的讨论也都是其中观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比较二者的二谛思想,可以看出他们对二谛的共同认识是根本性的,同时他们对二谛的看法依然有较大的差异,这... 龙树中观学在吉藏和宗喀巴思想体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是二者的共同特点,他们对二谛的讨论也都是其中观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比较二者的二谛思想,可以看出他们对二谛的共同认识是根本性的,同时他们对二谛的看法依然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汉藏传佛教对二谛的不同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汉藏传佛教差异背后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谛 中观 吉藏 宗喀巴
下载PDF
宗喀巴对中观“如幻成理派”和“极无所住派”的论述
4
作者 康噶·崔臣格桑 《中国藏学(藏文版)》 2020年第4期31-41,共11页
克珠·诺桑嘉措说:“曾经,印度和西藏有论师认为如幻成理派承认现空两俱为胜义谛,宗喀巴大师在其论著《胜观》中对此作出了有力的反驳,但并未反驳中观派分为如幻成理派和极无所住两派,即前者为自续派,后者为应成派”。文章简要论述... 克珠·诺桑嘉措说:“曾经,印度和西藏有论师认为如幻成理派承认现空两俱为胜义谛,宗喀巴大师在其论著《胜观》中对此作出了有力的反驳,但并未反驳中观派分为如幻成理派和极无所住两派,即前者为自续派,后者为应成派”。文章简要论述宗喀巴大师等藏族传统学者对上述有关承认如幻成理派为自续派、极无所住派为应成派之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观派 空性论派 缘起论派 如幻成理派 极无所住派
原文传递
龙树经论阐释的特点——以中道思想为视角
5
作者 尹邦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4-131,174,共9页
龙树的著作,是大乘经学的代表性作品。龙树结合当时流行的大乘经典和印度主流学风,提炼出"中道""八不""二谛""中观"等范畴,既回溯了释迦牟尼以来的佛教传统,又在一定意义上重构了这一传统。他... 龙树的著作,是大乘经学的代表性作品。龙树结合当时流行的大乘经典和印度主流学风,提炼出"中道""八不""二谛""中观"等范畴,既回溯了释迦牟尼以来的佛教传统,又在一定意义上重构了这一传统。他从经典中提炼出来的论证方式也颇有特色,其论述的内容和论证的逻辑都是随缘而立、而破的,从根本上说都可以消解。这种阐释方式与现代阐释学探寻生活的可能性不同,龙树的中道思想以"不生不灭"为特点,具有明显的出世之道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树 中道 八不 中观 二谛
下载PDF
熊十力对大乘空宗的解读和吸收——以“性相”与“体用”为核心
6
作者 丁铭 《宜宾学院学报》 2018年第8期18-24,共7页
熊十力对大乘空宗的吸收基于他对"空"的理解,认识到大乘空宗归于"寂灭"的理论后果,转而在大乘空宗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将"寂灭"义的"性"转化为"即寂即觉"的"体",将&... 熊十力对大乘空宗的吸收基于他对"空"的理解,认识到大乘空宗归于"寂灭"的理论后果,转而在大乘空宗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将"寂灭"义的"性"转化为"即寂即觉"的"体",将"性相"的隔绝关系转化为"体用不二"的本体论。这一转变与他早期对"真幻"问题的思考一致,"性相""体用"皆是"真幻"问题的延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大乘空宗 性相 体用
下载PDF
《中观根本慧论颂》中的“无我”哲哲学思想探究
7
作者 普布扎西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 2024年第2期149-164,共16页
古印度哲学两大派别之分歧,尤以“无我”观为甚。龙树(Nagar juna)大师的《中观根本慧论颂》是大乘中观论的重要基石,其中“法无我”与“补特伽罗无我”的哲学思想深受推崇。藏传佛教诸多派系亦多以此书为教义之终极哲学观。《中观根本... 古印度哲学两大派别之分歧,尤以“无我”观为甚。龙树(Nagar juna)大师的《中观根本慧论颂》是大乘中观论的重要基石,其中“法无我”与“补特伽罗无我”的哲学思想深受推崇。藏传佛教诸多派系亦多以此书为教义之终极哲学观。《中观根本慧论颂》中的“无我”观主要阐述了缘起性空的原理,主张一切思维与言语所能触及的事务均无自体,即“无我”。具体来说,认为所有的现象和事物都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没有独立的实体存在。因此,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独立存在的“自我”。这种“无我”观体现了大乘佛教中观论的哲学思想,也是藏传佛教诸多派系的共同哲学思想之一。在藏传佛教中,“无我”观被视为教义的核心之一,对于理解宇宙和人生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正确阐释《中观根本慧论颂》,对藏传佛教哲学思想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从宗教学和哲学研究方法出发,以藏译本《中观根本慧论颂》为研究对象,结合宗咯巴大师的《中观根本颂智慧论义疏·正理海》,深入探讨该论颂的理论框架,揭示“无我论”的阐释思维与思想根源,分析其对“法我”与“补特伽罗无我”说的驳斥逻辑,并阐述“二无我”的哲学思想要点。同时,对中观应成派的“法无我”与“补特伽罗无我”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梳理与评述,指出其重要观点源于释迦牟尼佛的《佛经》及龙树大师的《中观根本慧论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观根本慧论颂》 自性 “无我”
下载PDF
巴蔡·尼玛扎中观哲学思想阐释——基于新发现的写本《中观问答录》 被引量:1
8
作者 桑旦东知 阿旺多吉 《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 2022年第4期34-52,193,194,共21页
巴蔡·尼玛扎是公元11-12世纪推进藏传佛教般若中观理论实现本土化、中国化的代表人物。他在归纳和总结前人中观思想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印度月称大师一系的哲学观点,并创造性地提出“中观自续”和“中观应承”的概念,使藏传佛教般... 巴蔡·尼玛扎是公元11-12世纪推进藏传佛教般若中观理论实现本土化、中国化的代表人物。他在归纳和总结前人中观思想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印度月称大师一系的哲学观点,并创造性地提出“中观自续”和“中观应承”的概念,使藏传佛教般若中观思想完成了从中观自续派向中观应承派的“哲学转向”,从而推动了藏传佛教思想本土化、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文章通过对巴蔡所著《中观问答录》的梳理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巴蔡以中观普遍承认的理论为纲,高屋建地答夏惹瓦之所问,因而文本未体现巴蔡应承中观见的理论倾向;二、引述的经典除龙树外,月称一系的论典占多数,这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巴氏“应承”之旨趣;三、“中观”与“道次第”思想范畴的高度融合是该文本在内容上的重要特点。鉴于此,笔者提出巴蔡基于自身经验和西藏语境对中观义理所作的普遍化、个性化阐释,体现了公元11-12世纪藏传佛教般若中观理论本土化、中国化的时代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蔡·尼玛扎 《中观问答录》 般若中观 本土化
下载PDF
藏传佛教经院哲学体系及其价值——以格鲁派中观哲学为中心
9
作者 刘丹枫 《中国藏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8-149,217,共13页
宗教中国化是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方略,对于佛教来说,其传入中国、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中国化的历史。佛教中国化的进路多样且成果丰富,在不同时代、不同传统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就藏传佛教而言,其经院哲学体系的形成极大地推进... 宗教中国化是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方略,对于佛教来说,其传入中国、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中国化的历史。佛教中国化的进路多样且成果丰富,在不同时代、不同传统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就藏传佛教而言,其经院哲学体系的形成极大地推进了藏传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文章以藏传佛教格鲁派为中心,介绍其经院哲学的教材与教学体系,从而总结藏传佛教经院哲学的主要特征,并以格鲁派中观哲学的核心概念“中观八难”为例,论证从经院哲学视角重新考察该概念的必要,进而阐明藏传佛教经院哲学体系对于研究藏传佛教思想的学术意义,及对于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经院哲学 藏传佛教中国化 格鲁派中观哲学 “中观八难”思想
原文传递
藏传佛教般若中观中国化的诠释学解读 被引量:1
10
作者 班班多杰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2-73,共32页
佛教中国化问题的提出和讨论由来已久,并且延续至今仍在研讨,但由于缺乏其衡定的学理准则,还存在众多疑问需要厘清。如果按旧有的语义和路数探究下去,尽管还有很多新的史料可能披露,但因方法论上的瓶颈所限,很难在理念上有新的突破。这... 佛教中国化问题的提出和讨论由来已久,并且延续至今仍在研讨,但由于缺乏其衡定的学理准则,还存在众多疑问需要厘清。如果按旧有的语义和路数探究下去,尽管还有很多新的史料可能披露,但因方法论上的瓶颈所限,很难在理念上有新的突破。这说明佛教中国化的研判面临着学理衡定和范式转换的挑战。本文以大量尚未汉译的藏传佛教般若中观论的系列藏文史料链为依据,以藏传佛教般若中观发展的历史脉络为线索,辅以汉地佛教在地化的时空间距为参照,以西方诠释学与中国传统诠释话语双轮驱动的视角聚焦佛教在中国西藏与汉地自我诠释与意义增长的本体论事实。本文提出佛教中国化过程经历了以印度佛教的文本原义与作者原意为主的方法论诠释,即我注六经;以中国汉地和西藏的读者及文本为主的本体论诠释,即六经注我,从而形成了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主体间性的双本体论结构体系,二者既一又异,通而不同,由此走了中国佛教三大语系各自的本土化历程。藏传佛教般若中观论域中六大特色命题的产出及各教派人士见仁见智的解读便是典型案例之一。本文的结论是,既要肯定和注重印度佛教文本义理事情本身的共相诠释学解读,又要肯定和强化中国佛教诠释者基于自身生活世界而对印度佛教文本义理内容创造性建构的本位性、合法性、合理性的殊相诠释学的认同。本文在此双重诠释基础上提出"共殊本体诠释学"概念。意在我们应从学理、历史、现实三位一体的向度,推动中国三大语系佛教各自照着讲、接着讲、我在讲的历史进程。这正是我们力求达到的学术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般若中观 汉地佛教 六家七宗 诠释学
原文传递
果然巴大师的十二缘起思想 被引量:1
11
作者 扎西郎甲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1期72-80,共9页
十二缘起是佛教义理的核心,历来学者们对此义理见仁见智,各抒胸臆,为此发表了诸多论著。萨迦派学者果然巴的名著《缘起建立之轮涅极明论》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对果然巴所论述四宗派十二缘起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特点以及理论渊源等作梳... 十二缘起是佛教义理的核心,历来学者们对此义理见仁见智,各抒胸臆,为此发表了诸多论著。萨迦派学者果然巴的名著《缘起建立之轮涅极明论》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对果然巴所论述四宗派十二缘起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特点以及理论渊源等作梳理和总结,可以看出《缘起建立之轮涅极明论》是我们把握四宗派缘起观的必读书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缘起 有部 经部 唯识 中观
下载PDF
《中论》与阿含类经典中“缘起观”的联系和差别
12
作者 姚卫群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8-73,169,共6页
缘起观在不同时期的佛教思想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且处于不断发展演变之中。大乘佛教的要典《中论》与记述大量早期佛教思想文献的阿含类经典中都对缘起思想有各自的论述。相比而言,二者在内容上虽有许多相同或类似之处,但也有一些理... 缘起观在不同时期的佛教思想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且处于不断发展演变之中。大乘佛教的要典《中论》与记述大量早期佛教思想文献的阿含类经典中都对缘起思想有各自的论述。相比而言,二者在内容上虽有许多相同或类似之处,但也有一些理论上的不同。梳理和分析二者在缘起观上的联系与差别,对认识佛教从小乘到大乘的理论转变以及不同时期佛教思想的重要特点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论》 阿含类经典 缘起 中观派
下载PDF
论佛学中道观在《文心雕龙》中的体现
13
作者 米芳兰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70-74,共5页
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方法,有些学者认为其来自儒家。笔者认为,刘勰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固然有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的方面,但是更多的还是受佛学《中论》的启示。《文心雕龙》正是以这种折衷的思维方式来处理理论研究过程及研究方法的... 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方法,有些学者认为其来自儒家。笔者认为,刘勰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固然有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的方面,但是更多的还是受佛学《中论》的启示。《文心雕龙》正是以这种折衷的思维方式来处理理论研究过程及研究方法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使得《文心雕龙》总是显得理性而温和,表现出一种不失偏颇、不落情感俗套的典雅与大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中道观 中论 折衷
下载PDF
《中论》空观之当代价值启迪
14
作者 徐春根 《嘉应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33-38,共6页
龙树菩萨《中论》其所内蕴的"缘起自性空"、"无自性故空"、"八不缘起"等思想可给世人诸多启迪:如果人们沉溺于世间的相对价值,则易于导致人格扭曲,唯有超越相对,步入不住相、与道合一的无对境界,人们才... 龙树菩萨《中论》其所内蕴的"缘起自性空"、"无自性故空"、"八不缘起"等思想可给世人诸多启迪:如果人们沉溺于世间的相对价值,则易于导致人格扭曲,唯有超越相对,步入不住相、与道合一的无对境界,人们才有可能得大自在;世人不应自我膨胀,让自己成为一艘"空船",成为"无人",人生的方舟才能乘风破浪,生命才能开出稀有的花;人们只有摒弃二元对峙思维,不落空有二边,躬行中道,站在大道角度观照世间万有,人的行为才有可能变得柔和,才会不渴求不平凡,继而才有可能成为生活中的明白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论 缘起 无自性 中道 当代价值
下载PDF
贡如坚赞桑布生平及其中观思想研究
15
作者 彭毛才旦 《中国藏学(藏文版)》 2020年第1期82-93,共12页
文章分四个部分研究、介绍贡如坚赞桑布的生平、著作以及其中观思想。一、依据叶巴尊智所著《贡如坚赞桑布的传记》;二、论述贡如坚赞桑布与克主杰之间观点的不同;三、介绍贡如坚赞桑布的著作,介绍其生平包括目前现存的和已经遗失的,并... 文章分四个部分研究、介绍贡如坚赞桑布的生平、著作以及其中观思想。一、依据叶巴尊智所著《贡如坚赞桑布的传记》;二、论述贡如坚赞桑布与克主杰之间观点的不同;三、介绍贡如坚赞桑布的著作,介绍其生平包括目前现存的和已经遗失的,并且分辨出并不属于作者作品的篇目:四、探讨格鲁派其他学者的中观思想与贡如坚赞桑布中观思想的区别,进而论述自贡如坚赞桑布起,格鲁派的中观思想已经产生了新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如坚赞桑布 生平 中观思想 特点
原文传递
《文心雕龙》与佛教四句例
16
作者 雷恩海 胡佳欣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7-23,共7页
本文通过梳理《文心雕龙》中的辩证方法,指出刘勰在分析对立概念时,运用了佛教四句例的分析程式,点明其在辩证思想和论述方式上受到佛教的影响。并以此说明,刘勰对文质、情采、繁略、雅俗、今古等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调和,并非基于儒家... 本文通过梳理《文心雕龙》中的辩证方法,指出刘勰在分析对立概念时,运用了佛教四句例的分析程式,点明其在辩证思想和论述方式上受到佛教的影响。并以此说明,刘勰对文质、情采、繁略、雅俗、今古等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调和,并非基于儒家执两用中的观点,也不仅仅局限于佛教双谴双非的论述形式,而是通过四句例的分析流程,消除对一隅的偏见,主张以佛教"圆照"的方式来博观万端之变,使创作及作品能够达到无碍之圆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佛教 中论 四句例
下载PDF
莲花戒大师《修法次第》三卷对藏传中观论的影响
17
作者 索朗旺杰 《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 2016年第4期123-134,共12页
关键词 藏语 学习方法 阅读知识 阅读材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