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及预后相关性 被引量:19
1
作者 刘宇宁 王小兵 +6 位作者 王腾 张超 张坤鹏 臧若川 支修益 张伟 孙克林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7-215,共9页
背景与目的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acrophage inhibitory cytokine-1,MIC-1)是人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超家族中重要成员,研究发现MIC-1表达水平在多种上皮来源肿瘤患者血清中均有显著升高。本研究旨在探... 背景与目的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acrophage inhibitory cytokine-1,MIC-1)是人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超家族中重要成员,研究发现MIC-1表达水平在多种上皮来源肿瘤患者血清中均有显著升高。本研究旨在探讨MIC-1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诊断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以及与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152例早期肺癌、48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及105例正常对照人群血清MIC-1浓度,分析MIC-1诊断肺癌中的作用,同时分析血清MIC-1浓度与临床病理特征、复发/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早期肺癌患者组MIC-1血清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和肺良性疾病组(P<0.001),设1,000 pg/m L为诊断肺癌的临界值,MIC-1检测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4%和99.0%[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0.90;95%CI:0.87-0.94];MIC-1血清水平与年龄(P=0.001)、性别(P=0.03)有关,病理TNM分期T2的患者MIC-1血清水平高于T1患者(P=0.022);血清MIC-1>1,465 pg/m L组的患者3年生存率为77.6%,低于血清MIC-1<1,465 pg/m L组的患者94.8%(P=0.022),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C-1>1,465 pg/m L是I期、II期NSCLC独立的预后因素(HR=3.37,95%CI:1.09-10.42,P=0.035)。结论 MIC-1作为血清肿瘤生物标志物,可能有助于提高肺癌早期诊断。MIC-1的检测对判断I期、II期NSCLC患者预后有预测价值,可能为其独立的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 肿瘤标志物 预后
下载PDF
经阴道超声联合血清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对早期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金贝 戴菲玲 吴国栋 《中国性科学》 2022年第1期85-89,共5页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联合血清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对早期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金华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78例临床诊断为子宫瘢痕妊娠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子宫瘢痕...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联合血清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对早期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金华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78例临床诊断为子宫瘢痕妊娠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子宫瘢痕妊娠组)。选取同期的74例孕检结果正常且有1次剖宫产史的孕妇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经阴道超声检查,采用电生化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MIC-1、PAPP-A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MIC-1、PAPP-A水平预测子宫瘢痕妊娠的价值,分析经阴道超声联合血清MIC-1、PAPP-A对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子宫瘢痕妊娠组血清MIC-1、PAPP-A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超声在子宫瘢痕妊娠诊断中的准确度为90.79%,灵敏度为89.74%,特异度为91.89%;血清MIC-1在子宫瘢痕妊娠诊断中的准确度为80.92%,血清PAPP-A在子宫瘢痕妊娠诊断中的准确度为84.21%;联合检测在子宫瘢痕妊娠诊断中的准确度为94.74%,灵敏度为94.87%,特异度为94.59%。结论经阴道超声联合血清MIC-1、PAPP-A诊断早期子宫瘢痕妊娠的准确度高于单一指标,其在早期子宫瘢痕妊娠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瘢痕妊娠 超声检查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 诊断价值
下载PDF
Macrophage Inhibitory Cytokine-1 as a Novel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Biomarker in Stage I and I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被引量:13
3
作者 Yu-Ning Liu Xiao-Bing Wang Teng Wang Chao Zhang Kun-Peng Zhang Xiu-Yi Zhi Wei Zhang Ke-Lin Su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7期2026-2032,共7页
Background: Increased level of serum macrophage inhibitory cytokine- 1 (MIC- 1 ), a member oftransfonning growth thctor-β superfamily, was found in patients with epithelial tumors.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whe... Background: Increased level of serum macrophage inhibitory cytokine- 1 (MIC- 1 ), a member oftransfonning growth thctor-β superfamily, was found in patients with epithelial tumors.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whether serum level of MIC-I can be a candidate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indicator for early-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Methods: A prospective study enrolled 152 patients with Stage I-II NSCLC, who were followed up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Forty-eight patients with benign pulmonary disease (BPD) and 105 healthy controls were also included in the study. Serum M IC- 1 levels were measured using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clinical and prognostic features was analyzed. Results: In patients with NSCLC, serum protein levels of M IC-I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healthy controls and BPD patients (all P 〈 0.001 ). A threshold of 1000 pg/ml ofM IC-1 was found in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Stage 1 and II) NSCLC, wit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70.4% and 99.0%, respectively. The serum levels ofMIC- ] were associated with age (P = 0.001 ), gender (P = 0.030), and T stage (P = 0.022). Serum MIC-1 threshold of 1465 pg/ml was found in patients with poor early outcome, wit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72.2% and 66.1%, respectively. The overall 3-year survival rate of NSCLC patients with high serum levels of MIC-1 (〉I 465 pg/ml) was lower than that of NSCLC patients with low serum MIC-1 levels (77.6% vs. 94.8%). Multivariate Cox regression survival analysis showed that a high serum level ofMIC- 1 w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lbr reduced overall survival (hazard ratio - 3.37, 95% confidential interval: 1.09-10.42, P = 0.035). Conclusion: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ed that serum M1C-I may be a potential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biomarker ~cbr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NSCL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rophage inhibitory cytokine-1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原文传递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及靶向治疗疗效预测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3
4
作者 辛影 朱晶 柳影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8期39-44,共6页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断及靶向治疗疗效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Ⅲb期、Ⅳ期NSCLC患者94例、肺部良性疾病78例及体检健康者70例分别作为NSCLC组、良性组及对照组,...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断及靶向治疗疗效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Ⅲb期、Ⅳ期NSCLC患者94例、肺部良性疾病78例及体检健康者70例分别作为NSCLC组、良性组及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MIC-1水平。NSCLC组均接受靶向治疗,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NSCLC组中位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NSCLC组血清MIC-1水平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且良性组高于对照组(P<0.05);NSCLC组不同TNM分期的MIC-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性别、靶向治疗方案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CLC组均接受靶向治疗,治疗3和5个月MIC-1水平均较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降低(P<0.05);治疗前,治疗1、3及5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个月时,治疗有效率32.98%;Kaplan-Meier法估计生存率,NSCLC组中位生存时间(MST)为17.9个月。以1 390 pg/ml为临界值,将其分为MIC-1≤1 390 pg/ml组(59例)和MIC-1>1 390 pg/ml组(35例),两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33.90%和14.29%(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EGFR基因突变及MIC-1水平是影响NSCLC组MST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MIC-1水平与Ⅲb期、Ⅳ期NSCLC组TNM分期和靶向治疗效果有关,可用于预测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 检测 靶向治疗 临床疗效 中位生存时间
下载PDF
MIC-1和uPA在食管鳞癌中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贺飞 刘宇琼 李惠翔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6期2762-2767,共6页
目的:探讨MIC-1及uPA蛋白表达与食管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5例食管鳞癌组织、22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45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MIC-1及uPA蛋白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MIC-1蛋白表达与癌的... 目的:探讨MIC-1及uPA蛋白表达与食管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5例食管鳞癌组织、22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45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MIC-1及uPA蛋白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MIC-1蛋白表达与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uPA蛋白表达与癌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在食管鳞癌癌变过程中MIC-1蛋白表达在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率依次降低,分别为64.4%(29/45)、40.9%(9/22)、13.3%(6/4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673,均P<0.01);uPA蛋白在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率也依次降低,分别为68.9%(31/45)、27.3%(6/22)、24.4%(11/4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863,P<0.01);MIC-1与uPA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γp=0.403,均P<0.01).结论:MIC-1和uPA在食管癌的浸润、转移及黏膜上皮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IC-1及uPA的联合检测可望成为食管鳞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分子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抑制细胞因子-1 尿激酶型纤容酶原激活剂 食管鳞癌 免疫组织化学 浸润转移
下载PDF
Hcy、MIC-1、PCNA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7
6
作者 王红敏 郭瑛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1408-1412,共5页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细胞增殖抗原(PCN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于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80例NSCLC患者为观察组,另选80名同期于...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细胞增殖抗原(PCN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于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80例NSCLC患者为观察组,另选80名同期于本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或者循环酶法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Hcy、MIC-1、PCNA表达水平,绘制受试者无进展生存曲线,以及各指标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Hcy、MIC-1、PCN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阳性患者42例,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03±0.50)月;MIC-1阳性患者44例,无进展生存期为(5.42±0.42)月;PCNA阳性患者47例,无进展生存期为(6.43±0.45)月;Hcy+MIC-1+PCNA阳性患者58例,无进展生存期为(5.82±0.49)月。MIC-1、PCNA、Hcy水平均与分期、分化程度相关,均可作为影响NSCLC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上述三项指标呈现阳性时,患者的PFS显著短于阴性时的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患者3种指标均为阴性时,其PFS最长,血清Hcy、MIC-1、PCNA水平越高,预后越差。结论Hcy、MIC-1、PCNA在NSCLC患者中均高表达,与分期、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水平越高则患者预后越差,可作为NSCLC预后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 细胞增殖抗原 非小细胞肺癌
原文传递
MIC-1、VEGF和P53蛋白表达与直肠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志宇 杨渤彦 +4 位作者 窦征岳 韩强 贾琳 毕雪冰 程魏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8期607-609,共3页
背景与目的:巨噬细胞是重要的免疫效应细胞,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探讨巨噬细胞抑制细胞因子-1(MIC-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53蛋白的表达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 背景与目的:巨噬细胞是重要的免疫效应细胞,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探讨巨噬细胞抑制细胞因子-1(MIC-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53蛋白的表达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3例直肠癌中MIC-1、VEGF和P53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IC-1表达与VEGF、P53表达呈正相关(P<0.05);MIC-1、VEGF和P53表达与直肠癌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明显相关性(P<0.01);MIC-1和VEGF、P53阳性组和阴性组的5年生存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MIC-1、VEGF和P53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分期及预后有密切关系,淋巴结转移是最重要的独立的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MIC-1 VEGF P53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11、巨噬细胞抑制细胞因子-1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5
8
作者 易默 吕飒美 +2 位作者 都庆国 张健 吴友伟 《癌症进展》 2022年第5期505-507,512,共4页
目的 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11(MMP11)、巨噬细胞抑制细胞因子-1(MIC-1)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92例疑似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MMP11、MIC-1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 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11(MMP11)、巨噬细胞抑制细胞因子-1(MIC-1)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92例疑似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MMP11、MIC-1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比较良恶性疾病患者MMP11、MIC-1的表达,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经病理活检,92例疑似结直肠癌患者最终确诊为结直肠癌75例。MMP11联合MIC-1检测诊断结直肠癌的灵敏度(85.33%)、特异度(82.35%)及准确度(84.78%)分别高于MMP11(68.00%、58.82%、66.30%)及MIC-1(70.67%、64.71%、69.57%)单独检测。结直肠癌患者MMP11、MIC-1高表达率均高于结直肠息肉及良性大肠炎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与死亡结直肠癌患者分化程度、Enneking外科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MMP11表达情况、MIC-1表达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为低分化、Enneking外科分期为Ⅲ~Ⅳ期、淋巴结转移、MMP11高表达和MIC-1高表达均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MMP11、MIC-1是影响结直肠癌手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通过联合检测MMP11、MIC-1水平可有效对结直肠癌进行术前诊断、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基质金属蛋白酶11 巨噬细胞抑制细胞因子-1 预后
下载PDF
血清sCD44、NGAL和MIC-1水平在孤立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
9
作者 曾颖鸥 乔弟 王强 《中国医药导刊》 2023年第3期286-291,共6页
目的:观察血清可溶性吞噬细胞糖蛋白-1(sCD44)、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和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水平在孤立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98例,设为观察组,根... 目的:观察血清可溶性吞噬细胞糖蛋白-1(sCD44)、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和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水平在孤立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98例,设为观察组,根据术后病理分为良性组(41例)和恶性组(57例);选择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者45例,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血清sCD44、NGAL和MIC-1水平;进行患者入院时临床指标与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相关性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析血清sCD44、NGAL和MIC-1水平对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效能及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入院时观察组患者血清sCD44、NGAL和MIC-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sCD44、NGAL和MIC-1水平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0.01)。良性组与恶性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家族史和结节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良性组与恶性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肿瘤部位、sCD44、NGAL和MIC-1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血清sCD44、NGAL和MIC-1水平是孤立性肺结节为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血清sCD44、NGAL和MIC-1水平对恶性孤立性肺结节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84.2%,特异度为92.7%,AUC为0.948,明显高于单个指标sCD44(Z=3.153,P=0.002)、NGAL(Z=2.967,P=0.003)和MIC-1(Z=3.180,P=0.001),而三个指标之间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孤立性肺结节患者血清sCD44水平与NGAL(r=0.672,P<0.01)和MIC-1(r=0.728,P<0.01)水平呈正相关;血清NGAL水平与MIC-1水平也呈正相关(r=0.618,P<0.01)。结论:血清sCD44、NGAL和MIC-1水平是孤立性肺结节为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检测在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 可溶性吞噬细胞糖蛋白-1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 鉴别诊断
下载PDF
细胞蜡块免疫组织化学与胸腔积液CRKL、MIC-1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价值
10
作者 廖利华 王少洪 +1 位作者 陈洪才 赵勇强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71-75,共5页
目的研究细胞蜡块免疫组织化学与胸腔积液Crk样蛋白(CRKL)、巨噬细胞抑制细胞因子-1(MIC-1)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于汕头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98例胸腔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良性58例,恶性40... 目的研究细胞蜡块免疫组织化学与胸腔积液Crk样蛋白(CRKL)、巨噬细胞抑制细胞因子-1(MIC-1)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于汕头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98例胸腔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良性58例,恶性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胸腔积液中CRKL、MIC-1水平,并对胸腔积液进行细胞蜡块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比较良性组、恶性组患者各指标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细胞蜡块免疫组织化学与胸腔积液CRKL、MIC-1对于胸腔积液良恶性的诊断价值。结果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细胞蜡块免疫组织化学诊断良性54例,恶性44例,诊断准确率为75.5%(74/98),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5.0%(30/40)、75.9%(44/58)。恶性组患者胸腔积液CRKL[2.84(2.17,3.98)ng/ml比1.88(0.94,2.62)ng/ml]、MIC-1[2.28(1.67,2.98)ng/ml比1.76(1.22,2.32)ng/ml]水平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7,P<0.001;Z=-3.09,P<0.001)。胸腔积液中CRKL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最佳临界值为2.33 ng/ml,曲线下面积(AUC)为0.76(95%CI为0.66~0.85),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7.5%(27/40)、74.1%(43/58)。胸腔积液中MIC-1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最佳临界值为2.10 ng/ml,AUC为0.74(95%CI为0.64~0.85),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0.0%(24/40)、82.8%(48/58)。胸腔积液中MIC-1、CRKL联合细胞蜡块免疫组织化学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AUC为0.83(95%CI为0.75~0.91),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5.0%(34/40)、70.7%(41/58)。联合诊断的敏感性和AUC显著高于CRKL、MIC-1单独检测(敏感性:χ^(2)=4.26,P=0.046;χ^(2)=6.27,P=0.012;AUC:Z=3.53,P<0.001;Z=4.14,P<0.001)。结论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胸腔积液CRKL、MIC-1处于高水平状态,可作为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指标,联合细胞蜡块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提高对于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积液 良恶性 Crk样蛋白 巨噬细胞抑制细胞因子-1 细胞蜡块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价值
原文传递
胃癌化疗前后血清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糖类抗原19-9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蔡曼妮 韩向阳 +4 位作者 黄咏东 何周桃 王裕宣 张东艳 刘悦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4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化疗前后血清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acrophage inhibitory cytokine-1,MIC-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 目的探讨胃癌化疗前后血清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acrophage inhibitory cytokine-1,MIC-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化疗的胃癌患者80例纳入胃癌组,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胃癌组患者化疗前与对照组研究对象血清MIC-1、VEGF、CA19-9水平,并结合化疗疗效,比较疗效不同的胃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MIC-1、VEGF、CA19-9水平。结果胃癌组患者化疗前血清MIC-1、VEGF、CA19-9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化疗后,胃癌组患者11例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12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31例无变化(no change,NC),26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化疗总有效率为28.75%(23/80)。化疗后,CR+PR组患者血清MIC-1水平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CR+PR组、NC组患者血清VEGF、CA19-9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化疗前(均P<0.05);PD组患者血清VEGF、CA19-9水平均显著高于化疗前(均P<0.05);化疗后,CR+PR组患者血清MIC-1、VEGF、CA19-9均显著低于NC组(均P<0.05);CR+PR组、NC组患者血清MIC-1、VEGF、CA19-9水平均显著低于PD组(均P<0.05)。化疗疗效与血清MIC-1、VEGF、CA19-9水平均呈正相关(r=0.391、0.827、0.784,均P<0.001)。结论胃癌患者血清MIC-1、VEGF、CA19-9水平呈高表达,监测血清MIC-1、VEGF、CA19-9水平变化有助于评估胃癌患者化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化疗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糖类抗原19-9
下载PDF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糖类抗原19-9检测对胰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12
作者 李倩 刘娜 鲁洁 《癌症进展》 2023年第19期2140-2143,共4页
目的探讨糖类抗原19-9(CA19-9)、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检测对胰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82例胰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81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受试者MIC-1、IGFBP... 目的探讨糖类抗原19-9(CA19-9)、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检测对胰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82例胰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81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受试者MIC-1、IGFBP3、CA19-9水平,分析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和MIC-1、IGFBP3、CA19-9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胰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MIC-1、IGFBP3、CA19-9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2例胰腺癌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好转组61例与预后不良组21例,好转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及MIC-1、IGFBP3、CA19-9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化程度为低分化、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MIC-1≥500 pg/ml、IGFBP3≥40 U/ml、CA19-9≥40 U/ml均为胰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IC-1、IGFBP3、CA19-9联合检测预测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4%、71.9%,曲线下面积为0.816(95%CI:0.715~0.917),高于MIC-1、IGFBP3、CA19-9单独检测。结论MIC-1、IGFBP3、CA19-9水平升高均与胰腺癌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三者在胰腺癌患者预后预测中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糖类抗原19-9 胰腺癌 预后
下载PDF
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血清miR125b、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表达变化与抗PD-1/PD-L1单抗治疗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韦琼 姚坚 吕学东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119-125,共7页
目的 分析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血清miR125b、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表达变化与抗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单抗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择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进展期NS... 目的 分析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血清miR125b、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表达变化与抗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单抗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择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进展期NSCLC患者96例(NSCLC组)、肺部良性疾病患者100例(良性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对照组),检测血清miR125b、MIC-1表达水平。NSCLC患者均接受抗PD-1/PD-L1单抗治疗,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抗PD-1/PD-L1单抗治疗进展期NSCLC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结果 治疗前3组血清miR125b、MIC-1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iR125b、MIC-1表达水平NSCLC组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良性组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NSCLC组血清miR125b、MIC-1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1、3、6个月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血清miR125b、MIC-1表达水平与NSCLC患者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有关(P<0.05);有效组治疗前血清miR125b、MIC-1表达水平低于无效组(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血清miR125b高表达组和MIC-1高表达组患者生存率均明显低于miR125b低表达组和MIC-1低表达组患者(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治疗疗效以及miR125b、MIC-1表达水平是影响抗PD-1/PD-L1单抗治疗进展期NSCLC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miR125b、MIC-1表达水平与进展期NSCLC患者病理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抗PD-1/PD-L1单抗治疗疗效有关,miR125b、MIC-1高表达患者生存率降低,检测血清miR125b、MIC-1表达水平有助于预测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miR125b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 抗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疗效
下载PDF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在消化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倩 侯亚平 《医学综述》 2014年第3期432-434,共3页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是人转化生长因子超家族中的一员。近年来研究表明,MIC-1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可能具有促瘤与抑瘤的双重作用。MIC-1在多种消化道肿瘤的血清或肿瘤组织中呈高表达,并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浸润程度具有...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是人转化生长因子超家族中的一员。近年来研究表明,MIC-1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可能具有促瘤与抑瘤的双重作用。MIC-1在多种消化道肿瘤的血清或肿瘤组织中呈高表达,并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浸润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同时它对多种消化道肿瘤有良好的早期诊断价值,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 消化道肿瘤 临床分期 敏感性 特异性
下载PDF
子痫前期孕妇胎盘组织中 BRCA1、MIC-1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洋 郝雅芹 +2 位作者 高倩 李云霞 张颜 《广西医学》 CAS 2022年第22期2624-2628,共5页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孕妇胎盘组织中乳腺癌Ⅰ型易感基因(BRCA1)、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剖宫产分娩的80例子痫前期孕妇,将其分为轻度子痫前期组40例与重度子痫前期组40例;选取同期经剖宫产分娩的40例...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孕妇胎盘组织中乳腺癌Ⅰ型易感基因(BRCA1)、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剖宫产分娩的80例子痫前期孕妇,将其分为轻度子痫前期组40例与重度子痫前期组40例;选取同期经剖宫产分娩的40例正常妊娠孕妇为对照组。收集3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检测胎盘组织中BRCA1和MIC-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子痫前期孕妇胎盘组织中BRCA1与MIC-1的mRNA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两者与患者血压、24 h尿蛋白水平、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24 h尿蛋白及LDL-C水平依次升高,而HDL-C水平依次降低,且轻度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的总胆固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胎盘组织中BRCA1蛋白阳性表达及mRNA表达水平依次降低,而MIC-1蛋白阳性表达及mRNA表达水平依次增加(均P<0.05)。子痫前期孕妇胎盘组织中BRCA1与MIC-1的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子痫前期孕妇胎盘组织中BRCA1的mRNA表达水平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24 h尿蛋白水平、总胆固醇水平、LDL-C水平呈负相关,与HDL-C水平呈正相关,而MIC-1的mRNA表达水平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相反(均P<0.05)。结论子痫前期孕妇胎盘组织中BRCA1呈低表达而MIC-1呈高表达,两者可能共同参与子痫前期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 乳腺癌Ⅰ型易感基因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 胎盘组织
下载PDF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在胃癌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杜中红 魏晓萍 惠起源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2272-2276,共5页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acrophage inhibitory gytokine-1,MIC-1)是人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超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成员,在胃癌等多种肿瘤有过度表达.大量研究表明,MIC-1在胃癌早期通过诱导凋亡和抑制过...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acrophage inhibitory gytokine-1,MIC-1)是人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超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成员,在胃癌等多种肿瘤有过度表达.大量研究表明,MIC-1在胃癌早期通过诱导凋亡和抑制过度增生表现抑癌生物学活性,但近期有报道,在胃癌进展期因为内环境等的变化,MIC-1具有促癌作用,其机制包括:抑制连环蛋白cateninδ1基因的表达;上调uPA系统增强胃癌肿瘤细胞侵袭性;诱导ErbB2受体酪氨酸激酶在人体胃癌细胞等过度表达.胃癌组织过度表达MIC-1和uPA提示预后不良,故可以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 胃癌 预后
下载PDF
Lemur酪氨酸激酶3、双调蛋白、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在肺癌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贺文广 吉霄 +3 位作者 武鹏鹏 刘丽霞 步鹏 薄云峰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21年第5期8-12,共5页
目的观察血清Lemur酪氨酸激酶3(LMTK-3)、双调蛋白、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在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5月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接受治疗并留存病理标本的125例肺癌患者,男83例,女42例,年龄(49... 目的观察血清Lemur酪氨酸激酶3(LMTK-3)、双调蛋白、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在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5月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接受治疗并留存病理标本的125例肺癌患者,男83例,女42例,年龄(49.67±10.28)岁,年龄范围为31~79岁。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对其行LMTK-3、双调蛋白、MIC-1表达检测,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不同肿瘤家族史、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脉管瘤栓、卡诺夫斯凯计分(KPS)、治疗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吸烟史、呼吸系统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脉管瘤栓、治疗情况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LMTK-3表达阳性率41.6%(52/125),双调蛋白表达阳性率26.4%(33/125),MIC-1阳性表达率63.2%(79/125)。小细胞癌LMTK-3、双调蛋白、MIC-1表达阳性率最高,腺癌双调蛋白表达阳性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TK-3、双调蛋白、MIC-1表达与患者预后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分期、脉管瘤栓和治疗情况是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的生存期不相同,其LMTK-3、双调蛋白表达也存在差异,阳性表达与生存期有显著相关性,三者表达情况检测对于预后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Lemur酪氨酸激酶3 双调蛋白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
原文传递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与消化道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佳 黄智铭 《医学综述》 2007年第12期902-904,共3页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因子,在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中均有表达,且与肿瘤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本文就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在肿瘤和抗肿瘤中的作用及其基因多态性和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 基因多态性 消化道肿瘤
下载PDF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作为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胰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曾林山 肖卫东 +3 位作者 李勇 蔡军 余永欢 李学明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56-959,共4页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作为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胰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35例胰腺癌和30例胰腺良性疾病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MIC-1水平,并与CA19-9作比较。结果胰腺癌患者的血清MIC-1水平[(1 58...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作为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胰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35例胰腺癌和30例胰腺良性疾病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MIC-1水平,并与CA19-9作比较。结果胰腺癌患者的血清MIC-1水平[(1 589.8±838.5)pg/mL]显著高于胰腺良性疾病者[(400.6±104.3)pg/mL]及健康对照者[(386.1±145.5)pg/mL](均P<0.01),而胰腺良性疾病者与健康对照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C-1检测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85.7%,93.3%,93.8%,84.9%和0.973,分别高于CA19-9的对应值74.3%,90.0%,89.6%,75.0%和0.862。两者联合检测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91.4%,特异性为83.3%。在胰腺良性疾病患者中,MIC-1阳性率显著低于CA19-9阳性率(3.3%vs.26.7%,P<0.05);伴有黄疸者的CA19-9阳性率显著高于无黄疸者(55.6%vs.14.3%,P<0.05),而有无黄疸对MIC-1阳性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血清MIC-1对胰腺癌的综合诊断能力优于CA19-9,有望成为胰腺癌新的血清肿瘤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诊断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 肿瘤标志物
原文传递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叶松道 叶宣梅 +1 位作者 王晓欧 林巍 《浙江医学》 CAS 2020年第5期450-453,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体内病毒载量、肝脏损害程度及PR方案(聚乙二醇干扰素α+利巴韦林)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CHC患者57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26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体内病毒载量、肝脏损害程度及PR方案(聚乙二醇干扰素α+利巴韦林)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CHC患者57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26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浆MIC-1水平,采用速率法、化学发光分析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CHC患者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四型胶原(C-Ⅳ)水平及丙型肝炎病毒(HCV)RNA水平。结果治疗前CHC患者血浆MIC-1水平为369.84(193.51,830.62)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8.77(138.03,441.1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C患者中ALT升高组血浆MIC-1水平高于ALT正常组,C-Ⅳ升高组血浆MIC-1水平高于C-Ⅳ正常组,HCV RNA高水平组血浆MIC-1水平高于HCV RNA低水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HC患者血浆MIC-1水平与ALT活性、C-Ⅳ水平及HCV RNA水平均呈正相关(r=0.322、0.423和0.333,均P<0.05)。干扰素治疗后,应答组和无应答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MIC-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应答组治疗后血浆MIC-1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应答组治疗前后血浆MIC-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C患者血浆MIC-1水平升高,其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患者体内HCV病毒载量、肝脏损害程度及PR方案治疗效果,但治疗前尚不能对PR方案疗效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