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2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C1和MUC2 mRNA在不同肿瘤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9
1
作者 王立顺 朱迅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58-261,共4页
目的 :检测MUC1和MUC2mRNA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差异 ,研究MUC1和MUC2在肿瘤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了DotBlot方法检测了 6 0例不同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mRNA水平。结果 :MUC1和MUC2在腺癌 ,特别是乳腺癌和胃癌中表达明显增强 ... 目的 :检测MUC1和MUC2mRNA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差异 ,研究MUC1和MUC2在肿瘤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了DotBlot方法检测了 6 0例不同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mRNA水平。结果 :MUC1和MUC2在腺癌 ,特别是乳腺癌和胃癌中表达明显增强 ,在正常组织和腺癌低度表达。MUC1与乳腺癌的病理分级及病理类型明显相关 ,MUC2与胃癌的病理类型明显相关。结论 :MUC1和MUC2对乳腺癌和胃癌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 muc2 MRNA 乳腺癌 胃癌 肿瘤组织表达
下载PDF
结肠直肠癌组织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2
作者 黄文斌 史良会 +2 位作者 朱晓群 徐国祥 齐琼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231-1234,共4页
背景与目的:粘蛋白MUC1的表达上调或MUC2的表达下调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发生,而MUC1和MUC2的表达中国人结肠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未见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结肠直肠癌组织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与不同的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及其临... 背景与目的:粘蛋白MUC1的表达上调或MUC2的表达下调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发生,而MUC1和MUC2的表达中国人结肠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未见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结肠直肠癌组织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与不同的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6例结肠直肠癌和20例正常结肠直肠粘膜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结果:20例正常结肠直肠粘膜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和100%,而126例结肠直肠癌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1%和36.5%(P<0.01);结肠直肠癌中粘蛋白MUC1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呈正相关(P<0.05),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粘蛋白MUC2在结肠直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粘蛋白MUC1表达上调或MUC2表达下调可能参与了结肠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检测结肠直肠癌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可间接反映肿瘤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粘蛋白 muc1 muc2 免疫组织化学 结肠肿瘤
下载PDF
Phase 1 clinical trial demonstrated that MUC1 positive metastatic seminal vesicle cancer can be effectively eradicated by modified Anti-MUC1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ransduced T cells 被引量:19
3
作者 Fengtao You Licui Jiang +20 位作者 Bozhen Zhang Qiang Lu Qiao Zhou Xiaoyang Liao Hong Wu Kaiqi Du Youcai Zhu Huimin Meng Zhishu Gong Yunhui Zong Lei Huang Man Lu Jirong Tang Yafen Li Xiaochen Zhai Xiangling Wang Sisi Ye Dan Chen Lei Yuan Lin Qi Lin Yang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386-397,共12页
Recent progress in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modified T-cell(CAR-T cell) technology in cancer therapy is extremely promising, especially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In contra... Recent progress in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modified T-cell(CAR-T cell) technology in cancer therapy is extremely promising, especially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In contrast, due to the hostile immunosuppressive microenvironment of a solid tumor, CAR T-cell accessibility and survival continue to pose a considerable challenge, which leads to their limited therapeutic efficacy. In this study, we constructed two anti-MUC1 CAR-T cell lines. One set of CAR-T cells contained SM3 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sc Fv) sequence specifically targeting the MUC1 antigen and co-expressing interleukin(IL) 12(named SM3-CAR). The other CAR-T cell line carried the SM3 sc Fv sequence modified to improve its binding to MUC1 antigen(named p SM3-CAR) but did not co-express IL-12. When those two types of CAR-T cells were injected intratumorally into two independent metastatic lesions of the same MUC1+ seminal vesicle cancer patient as part of an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strategy, the initial results indicated no side-effects of the MUC1 targeting CAR-T cell approach, and patient serum cytokines responses were positive. Further evaluation showed that p SM3-CAR effectively caused tumor necrosis, providing new options for improved CAR-T therapy in solid tum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 CAR-T therapy solid tumor seminal vesicle cancer
原文传递
胃癌组织及区域淋巴结MUC1、CD44v6、nm23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勇 张景华 +6 位作者 邝刚 杨进强 赵群 王晓玲 焦志凯 张志栋 王力利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985-989,共5页
背景与目的:研究证实胃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多基因及其蛋白表达产物协调作用的结果,寻找与胃癌转移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有助于胃癌的研究。本实验旨在探讨胃癌组织及区域淋巴结中MUC1、CD44v6、nm23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 背景与目的:研究证实胃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多基因及其蛋白表达产物协调作用的结果,寻找与胃癌转移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有助于胃癌的研究。本实验旨在探讨胃癌组织及区域淋巴结中MUC1、CD44v6、nm23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10例胃癌组织及613枚区域淋巴结中的MUC1、CD44v6、nm23基因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①胃癌组织中的MUC1蛋白阳性表达在低分化癌组、浸润型组、T3+T4组、淋巴结转移组、Ⅲ~Ⅳ期组、生存期<5年组分别为84.6%、88.1%、87.3%、91.7%、94.4%、95.5%,CD44v6分别为79.5%、74.6%、79.4%、81.7%、87.0%、87.9%,nm23分别为38.5%、32.2%、30.2%、25.0%、25.9%、18.2%。MUC1和CD44v6表达低分化癌组显著高于高、中分化癌组(78.9%vs57.7%),浸润型组高于局限型组(72.6%vs54.9%),T3+T4组高于T2组(72.3%vs46.8%),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68.0%vs46.0%),TNMⅢ~Ⅳ期组高于Ⅰ~Ⅱ期组(67.9%vs44.6%),生存期<5年组高于≥5年组(59.1%vs31.8%),各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或P<0.05)。而nm23除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不同的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外,T3+T4组低于T2组(51.1%),有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组织 区域淋巴结 muc1 CD44V6 nm23 基因表达 胃癌 肿瘤侵袭转移 预后
下载PDF
MUC1粘蛋白—肿瘤生物治疗的新靶点 被引量:9
5
作者 阎洪彦 王立顺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2000年第2期113-115,共3页
MUC1粘蛋白是一种高分子量糖蛋白 ,存在于正常腺细胞和多种癌细胞表面 ,由于它特有的免疫学特性 ,即在癌变细胞表面异常、高度表达 ,具有肿瘤特异性抗原 ,并可非MHC限制性活化CTL ,使之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一种理想靶分子。目前已有多项... MUC1粘蛋白是一种高分子量糖蛋白 ,存在于正常腺细胞和多种癌细胞表面 ,由于它特有的免疫学特性 ,即在癌变细胞表面异常、高度表达 ,具有肿瘤特异性抗原 ,并可非MHC限制性活化CTL ,使之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一种理想靶分子。目前已有多项基于MUC1进行的有关研究 ,有些已用于临床 ,本文将近些年在MUC1肿瘤生物治疗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 疫苗 CTL 肿瘤 生物疗法 靶点
下载PDF
甲状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迅庚 马宏岩 金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1073-1075,共3页
目的探讨MUCl检测在甲状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可靠性和敏感性。方法对488例甲状腺疾病手术患者于术前24h用1%美兰1.0—2.0mL注射于甲状腺结节或周围腺体,术中显示蓝染淋巴结,采用RT—PCR法测定临床蓝染淋巴结中的MUCl。结果蓝染淋巴... 目的探讨MUCl检测在甲状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可靠性和敏感性。方法对488例甲状腺疾病手术患者于术前24h用1%美兰1.0—2.0mL注射于甲状腺结节或周围腺体,术中显示蓝染淋巴结,采用RT—PCR法测定临床蓝染淋巴结中的MUCl。结果蓝染淋巴结显示率甲状腺癌为93%,良性病例为0。研究组80个蓝染淋巴结中发现有MUClmRNA表达的为95%,与病理诊断率(86%)相比有提高(P〈0.05);良性病变(阴性对照组)淋巴结均不存在MUClmRNA的表达;阳性对照组的癌转移性淋巴结均存在MUClmRNA的表达。结论MUCl较病理检查敏感,PCR产物点杂交进一步证实MUCl作为PCR标志物有较好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病理学 淋巴结微转移 mucL
下载PDF
大熊猫乳汁蛋白组成 被引量:11
7
作者 费立松 陈红卫 +4 位作者 郑玉才 王强 王杰 李光汉 张安居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21-424,共4页
测定了 2只大熊猫 (Ailuropodamelanoleuca)乳汁中蛋白含量、乳糖含量、乳蛋白组成 ,并与成都麻羊 (Caprahircus)初乳和中国荷斯坦牛 (Bostaurus)乳进行了比较。大熊猫乳蛋白含量平均为 4 1 5 2g/L ,与中国荷斯坦牛乳接近 ;乳糖平均含量... 测定了 2只大熊猫 (Ailuropodamelanoleuca)乳汁中蛋白含量、乳糖含量、乳蛋白组成 ,并与成都麻羊 (Caprahircus)初乳和中国荷斯坦牛 (Bostaurus)乳进行了比较。大熊猫乳蛋白含量平均为 4 1 5 2g/L ,与中国荷斯坦牛乳接近 ;乳糖平均含量为 15 4 1g/L ,极显著低于牛乳和成都麻羊初乳。乳蛋白SDS PAGE分析表明 ,大熊猫乳中酪蛋白 (CN)含量明显低于羊乳和牛乳 ;乳中存在 3条蛋白含量高的区带 ,而在成都麻羊和中国荷斯坦牛乳电泳图谱的相应位置未见明显的区带 ;乳中上皮粘蛋白MUC1仅存在 1条分子量约为 196kDa的区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乳汁 蛋白质 muc1 营养成分
下载PDF
MUC1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彭英芳 钟辉 蔡民华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1年第2期130-131,139,共3页
MUC1粘蛋白是一种大分子量的糖蛋白 ,主要存在于乳腺、胰腺、卵巢等上皮性组织和器官中。它在癌变上皮细胞表面高度异常表达 ,结构发生相应改变 ,从而成为免疫应答的靶点 ,并在乳腺癌的发展、转移、预后及免疫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muc1 乳腺癌 免疫治疗 粘蛋白 结构 功能 应用
下载PDF
CD44v6、MUC1及VEGF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9
作者 孟迪 冯晓燕 +5 位作者 进淑娟 戴振华 韩小伟 郝晓鹏 张贺秋 黄焰 《肿瘤学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91-96,共6页
[目的]探讨CD44v6、MUC1及VEGF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44v6、MUC1及VEGF在104例三阴性乳腺癌、168例非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结果]CD44v6及MUC1在三阴及非三阴性乳腺癌... [目的]探讨CD44v6、MUC1及VEGF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44v6、MUC1及VEGF在104例三阴性乳腺癌、168例非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结果]CD44v6及MUC1在三阴及非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VEGF在非三阴性乳腺癌的表达明显高于三阴性乳腺癌(P<0.05)。在三阴性乳腺癌中,CD44v6、MUC1及VEGF表达与年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在非三阴性乳腺癌中,除CD44v6在无淋巴结转移组表达明显高于转移组(P<0.05)外,CD44v6、MUC1及VEGF表达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均未见明显相关性。CD44v6、MUC1及VEGF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增加。但不同组合中三阴性乳腺癌及非三阴性乳腺癌的表达仍无差别。[结论]未发现CD44v6、MUC1及VEGF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存在表达优势,且与预后参数如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明显相关性,其预后价值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CD44V6 muc1 VEGF 预后
原文传递
MUC1和CK7在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凯丽 李艳玉 +4 位作者 王树峰 郑宝恒 底旺 郭淑云 蔡建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29-331,共3页
目的:以MUC1和CK7为基因标志物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播散的肿瘤细胞,探讨肿瘤基因标志物在乳腺癌微转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有核细胞的MUC1和CK7mRNA表达。结果:1)检测15例正常人外周血MUC1、CK7m... 目的:以MUC1和CK7为基因标志物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播散的肿瘤细胞,探讨肿瘤基因标志物在乳腺癌微转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有核细胞的MUC1和CK7mRNA表达。结果:1)检测15例正常人外周血MUC1、CK7mRNA表达,结果无假阳性;将乳腺癌细胞系MCF-7分别以1:105、1:106与正常外周血有核细胞混合,检测MUC1、CK7表达,结果无假阴性。2)检测35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以MUC1为标志物,外周血中肿瘤细胞检出率为30.3%(11/35);以CK7为标志物,外周血中肿瘤细胞检出率为35.0%(12/35)。3)35例患者中有4例MUC1、CK7均表达阳性,7例仅MUC1表达阳性,8例仅CK7表达阳性,两种肿瘤标志物表达患者有交叉但不重叠。结论:以MUC1、CK7为基因标志物,采用RT-PCR方法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肿瘤细胞可能在乳腺癌微转移诊断及乳腺癌预后中具有意义,多种肿瘤基因标志物联合检测结果优于单一标志物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微转移 muc1 CK7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MUC1基因疫苗诱导小鼠特异性CTL和体液免疫应答 被引量:8
11
作者 袁时芳 李开宗 +3 位作者 王岭 颜真 韩苇 张英起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3-345,共3页
目的 :观察MUC1基因疫苗诱导小鼠特异性杀伤性T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的作用。方法 :采用股四头肌肌肉注射 ,将构建的MUC1基因疫苗pcDNA3.1 MUC1免疫雌性BALB/c小鼠 ,每次间隔 3wk ,共 3次。最后 1次免疫后第 3周 ,接种表达MUC1的EMT6乳腺... 目的 :观察MUC1基因疫苗诱导小鼠特异性杀伤性T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的作用。方法 :采用股四头肌肌肉注射 ,将构建的MUC1基因疫苗pcDNA3.1 MUC1免疫雌性BALB/c小鼠 ,每次间隔 3wk ,共 3次。最后 1次免疫后第 3周 ,接种表达MUC1的EMT6乳腺癌细胞进行免疫保护实验。用 4h51Cr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特异性CTL杀伤活性 ;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水平。结果 :在效靶比为 10 0∶1、5 0∶1、2 5∶1、12 .5∶1时 ,MUC1基因疫苗免疫组特异性CTL对EMT6靶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 5 4 .1%、39.8%、2 6 .4 %和2 0 .1% ,对照组分别为 13.2 %、10 .0 %、8.2 %、7.2 %和 11.7%、9.8%、7.7%、7.0 % ,前者与后二者差异显著 (P <0 .0 1)。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显示 ,人乳腺癌组织MUC1呈染色阳性 ;MUC1基因疫苗免疫组仅见 4 0 % (4/ 10 )的小鼠有肿瘤形成 ,而 pcDNA3.1对照组和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 10 0 %可见肿瘤形成、生长 ,表明MUC1基因疫苗免疫组小鼠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结论 :MUC1基因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CTL及体液免疫应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 基因疫苗 特异性CTL 体液免疫
下载PDF
子宫内膜样腺癌MUC1表达及其与ER、PR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12
作者 赵时梅 罗宇 +2 位作者 任传伟 史琳 张安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7-501,共5页
目的探讨跨膜型黏蛋白1(Mucin 1,MUC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ER、PR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6例子宫内膜样腺癌、28例不典型增生性子宫内膜及18例增生性子宫内膜组织中MUC1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子宫内膜样腺... 目的探讨跨膜型黏蛋白1(Mucin 1,MUC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ER、PR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6例子宫内膜样腺癌、28例不典型增生性子宫内膜及18例增生性子宫内膜组织中MUC1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ERα、PR的表达。结果 (1)在增生性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性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MUC1蛋白异质表达率分别为27.8%、71.4%和80.4%,差异有显著性(P=0.000)。(2)子宫内膜样腺癌中,随着患者绝经的发生、组织学分级、分期的提高和肌层浸润加深,MUC1蛋白异质表达率有增加趋势(P>0.05);ERα、PR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关系密切(P=0.003,P=0.008),与患者月经状态、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及手术病理分期无关(P>0.05)。(3)子宫内膜样腺癌中,MUC1蛋白表达与ERα蛋白有的负相关关系,与PR蛋白有部分呈正相关关系,但关系不密切(P>0.05)。结论子宫内膜样腺癌中MUC1蛋白异常表达率显著升高,并且与ERα、PR有相互调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子宫内膜癌 跨膜型黏蛋白1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下载PDF
粘蛋白核芯肽MUC_1的基因结构及其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意义 被引量:7
13
作者 邢英琦 朱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54-159,共6页
MUC^1是一系列粘蛋白核芯肽(apomucin)分子的一员,存在于正常的导管上皮细胞及某些肿瘤细胞表面,在维持正常细胞的生理功能及肿瘤发生、发展、转移等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随着MUC^1的克隆,粘蛋白核芯肽的其它成员的结构及生物学意义... MUC^1是一系列粘蛋白核芯肽(apomucin)分子的一员,存在于正常的导管上皮细胞及某些肿瘤细胞表面,在维持正常细胞的生理功能及肿瘤发生、发展、转移等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随着MUC^1的克隆,粘蛋白核芯肽的其它成员的结构及生物学意义相继被阐明,针对它们不同的表位制成不同的疫苗,为肿瘤的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蛋白核芯肽 muc1 基因结构 肿瘤 生物治疗
下载PDF
检测外周血MUC1蛋白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马吉春 柳忠辉 +5 位作者 方芳 窦蕊 赵小霞 张庆勇 陈文博 台桂香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9-52,55,共5页
目的为提高外周血MUC1蛋白检测的敏感度,建立了抗MUC1多克隆抗体的夹心ELISA试剂盒,并对其进行了初步测试。方法首先成功构建-表达并纯化了MUC1-GST和MUC1-MBP融和蛋白;通过免疫家兔和大鼠,获得抗MUC1血清,经饱和硫酸铵沉淀、Protein A/... 目的为提高外周血MUC1蛋白检测的敏感度,建立了抗MUC1多克隆抗体的夹心ELISA试剂盒,并对其进行了初步测试。方法首先成功构建-表达并纯化了MUC1-GST和MUC1-MBP融和蛋白;通过免疫家兔和大鼠,获得抗MUC1血清,经饱和硫酸铵沉淀、Protein A/G纯化及抗GST和MBP抗体吸收的进一步纯化获得纯的家兔抗人及大鼠抗人MUC1多克隆抗体;通过凝血酶溶解MUC1-GST获得MUC1标准品。经不同的筛选确立了以家兔抗人MUC1抗体作为包被抗体、大鼠抗MUC1抗体作为检测抗体的双抗体夹心试剂盒,敏感度可达到0.2 ng/ml。结果对32例乳腺癌患者和20例健康受试者外周血血清中MUC1蛋白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的阳性检出率达到53.1%(17例/32例),而健康对照组检出率为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抗MUC1多克隆抗体双夹心试剂盒有望应用于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 muc1多克隆抗体 双抗体夹心ELISA 腺癌诊断
下载PDF
MUC1联合MUC2在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中联合表达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鲁明良 何瑾 叶卫东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4年第3期158-163,共6页
目的探讨黏蛋白MUC1、MUC2在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中联合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UC1、MUC2在20例结直肠腺瘤和60例结直肠癌中的表达。结果 1MUC1、MUC2在20例结直肠腺瘤及60例结直肠癌中,阳性表达... 目的探讨黏蛋白MUC1、MUC2在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中联合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UC1、MUC2在20例结直肠腺瘤和60例结直肠癌中的表达。结果 1MUC1、MUC2在20例结直肠腺瘤及60例结直肠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46.7%(P=0.013);100%、58.3%(P=0.000)。2MUC1黏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06),在低分化结直肠癌中表达强,并与浸润深度(P=0.004)、淋巴结转移(P=0.01)、Dukes分期(P=0.033)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3MUC2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无关(P=0.143),而与浸润深度(P=0.016)、淋巴结转移(P=0.002)、Dukes分期(P=0.005)呈负相关,与生存期呈正相关。4MUC1、MUC2联合检测表明:MUC1与MUC2呈负相关,MUC2+MUC1-预后最好、MUC1+MUC2-预后最差。结论 MUC1的上调表达或MUC2的下调表达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对临床上判断预后具有较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腺瘤 结直肠癌 muc1 muc2
下载PDF
GM-CSF对MUC1基因疫苗抑制乳腺癌生长的增强作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袁时芳 李开宗 +3 位作者 王岭 颜真 韩苇 张英起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37-740,共4页
目的 :观察GM CSF有无增强MUC1基因疫苗对EMT6乳腺癌生长的特异性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股四头肌肌肉注射法 ,将构建的MUC1基因疫苗pcDNA3.1 MUC1免疫雌性BALB/c小鼠 ,每 3wk 1次 ,共 3次。每次基因免疫后 1、3、5d ,皮下注射GM CSF 10 0... 目的 :观察GM CSF有无增强MUC1基因疫苗对EMT6乳腺癌生长的特异性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股四头肌肌肉注射法 ,将构建的MUC1基因疫苗pcDNA3.1 MUC1免疫雌性BALB/c小鼠 ,每 3wk 1次 ,共 3次。每次基因免疫后 1、3、5d ,皮下注射GM CSF 10 0 μL(1μg/ 10 0 μL)。最后 1次基因免疫后第 3周 ,接种表达MUC1的EMT6小鼠乳腺癌细胞。两周后观察、记录肿瘤的生长情况。于肿瘤细胞接种后第 4 3天 ,处死全部动物 ,称量肿瘤的质量。用 4h51Cr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特异性CTL的杀伤活性。结果 :接种肿瘤细胞后 4 3d ,MUC1基因疫苗加GM CSF组、MUC1基因疫苗组、pcDNA3.1加GM CSF组及pcDNA3.1组 ,EMT6肿瘤的大小依次为 (135± 33.8)mm3 、(2 5 0± 34.3)mm3 、(5 6 8± 4 3.6 )mm3 和 (5 96± 4 8.2 )mm3 ;平均瘤质量 (g)依次为 (0 .81± 0 .4 2 )g、(1.2 3± 0 .4 1)g、(2 .30± 0 .4 8)g及 (2 .2 8± 0 .5 8)g。与对照组相比较 ,MUC1基因疫苗组EMT6肿瘤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P <0 .0 5 ) ;与单独MUC1基因疫苗组相比较 ,MUC1基因疫苗加GM CSF组抗肿瘤生长的作用有显著差异 (P <0 .0 5 )。在效靶比为 10 0∶1、5 0∶1、2 5∶1和 12 .5∶1时 ,MUC1基因疫苗加GM CSF组特异性CTL对EMT6靶细胞的杀伤率 ,依次为 6 8.5 %、 5 3.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 基因疫苗 GM-CSF 乳腺肿瘤 免疫治疗
下载PDF
胰腺癌MUC1-VNTR核酸疫苗的构建和体外转染 被引量:9
17
作者 吴文川 靳大勇 +4 位作者 秦新裕 楼文晖 王单松 倪晓凌 吴肇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81-1083,共3页
目的探索胰腺癌MUC1VNTR核酸疫苗的构建,以进一步研究对胰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首先对VNTR编码基因进行了重组设计,氨基端插入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Ⅰ信号肽基因序列,起始码前插入KOZAK促真核翻译序列。将人工合成的重组人VNTR基因定向克... 目的探索胰腺癌MUC1VNTR核酸疫苗的构建,以进一步研究对胰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首先对VNTR编码基因进行了重组设计,氨基端插入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Ⅰ信号肽基因序列,起始码前插入KOZAK促真核翻译序列。将人工合成的重组人VNTR基因定向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A质粒的MCS中。将通过测序鉴定的含有准确插入序列的pcDNA3.1VNTR/Mychis(+)A重组质粒转染COS7细胞,进行体外转染实验和Westernblot检测VNTR在细胞内外的表达。结果自转化平板筛选的阳性克隆通过测序鉴定,pcDNA3.1VNTR/Mychis(+)A重组质粒含有完整的阅读框架和目的基因。重组质粒可在COS7细胞内外表达VNTR,以胞内为主。所表达的VNTR分子量比人工合成的VNTR多肽大。结论自行构建的胰腺癌MUC1VNTR核酸疫苗序列准确,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VNT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核酸疫苗 muc1 体外转染 pcDNA3 真核表达载体 VNTR Western 人单核细胞 重组质粒
原文传递
牦牛乳中上皮粘蛋白MUC1的遗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郑玉才 彭先文 +4 位作者 钟光辉 毛永江 王永 邹思湘 陈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5-238,共4页
采用SDS PAGE研究了 10 8头麦洼牦牛和 98头九龙牦牛乳MUC1的生化遗传特性 ,结果表明 :牦牛乳MUC1呈现出多态性 ,表现为一条或两条迁移率不同的区带。SDS PAGE分析发现 4种分子量的MUC1区带 ,依次为A :2 0 8kd ,B :2 0 0kd ,C :196kd ,D... 采用SDS PAGE研究了 10 8头麦洼牦牛和 98头九龙牦牛乳MUC1的生化遗传特性 ,结果表明 :牦牛乳MUC1呈现出多态性 ,表现为一条或两条迁移率不同的区带。SDS PAGE分析发现 4种分子量的MUC1区带 ,依次为A :2 0 8kd ,B :2 0 0kd ,C :196kd ,D :185kd ,分子量大于荷斯坦牛。麦洼牦牛乳MUC1基因座受A、B、C、D 4个复等位基因支配 ,有 9种基因型 ;九龙牦牛乳MUC1基因座受A、C、D 3个复等位基因支配 ,显示 5种基因型。两品种牦牛乳MUC1基因型分布差异极显著 (P <0 0 1) ,并且均偏离哈代—温伯格定律 (P <0 0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乳 上皮粘蛋白 muc1 遗传多态性
下载PDF
胰腺癌组织黏蛋白MUC_1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8
19
作者 高志强 丁志强 +3 位作者 陈勇军 李晓云 罗强 陈忠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23-926,共4页
目的:探讨MUC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胰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3例原发性胰腺癌组织和15例正常胰腺组织中MUC1的表达.结果:MUC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67.4%,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20.0%)... 目的:探讨MUC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胰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3例原发性胰腺癌组织和15例正常胰腺组织中MUC1的表达.结果:MUC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67.4%,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20.0%),与正常胰腺组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x2=8.293, P<0.01).MUC1在胰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与胰腺癌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存在关联(x2= 5.180,P=0.023;x2=4.289,P=0.038).结论:MUC1可作为胰腺癌患者预后评价指标,并可用于诊断及作为免疫治疗的靶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黏蛋白 muc1 免疫组化
下载PDF
MUC1 and MUC5AC mucin expression in liver fluke-associated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被引量:6
20
作者 Chanchai Boonla Banchob Sripa +4 位作者 Peti Thuwajit Ubon Cha-On Anucha Puapairoj Masanao Miwa Sopit Wongkham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32期4939-4946,共8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s of MUC1 and MUC5AC in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 Association of expressions of mucins MUC1 and MUC5AC with clinical findings, metastasis, and survival of the liver fl...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s of MUC1 and MUC5AC in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 Association of expressions of mucins MUC1 and MUC5AC with clinical findings, metastasis, and survival of the liver fluke-associated ICC patients was determined. METHODS: The expressions of MUC1 and MUC5AC mucins were examin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in 87 cases of histologically-proven ICC. The expressions of mucins in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nicopathological significance and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Fifty-two patients (60%) exhibited both MUC1 and MUCSAC expressions, whereas 31% expressed either MUC1 or MUC5AC, and 9% expressed neither. High MUC1 immunoreactivity displaye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bh tumor progression as reflected by vascular invasion (P〈0.001), whereas high expression of MUC5AC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neural invasion (P = 0.022) and advanced ICC stage (P = 0.008). Patients with high expression of MUC1 had a significantly shorter survival (P = 0.0002). According to multivariate analyses, MUC1 reactivity (P = 0.026), histological grading and stage of tumor represented the least probability of survival. CONCLUSION: MUC1 is overexpressed in liver flukeassociated cholangiocarcinoma and relates to vascular invasion and poor prognosis, whereas MUC5AC mucin is neoexpressed and relates to neural invasion and advanced ICC stage. High MUC1 expression in tumor may be useful for predicting the poor outcome of ICC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OLANGIOCARCINOMA mucIN muc1 muc5AC INVASION Survival IMMUNOHISTOCHEMISTR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