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黄土高原西缘甘肃万象洞MIS5石笋δ^(18)O记录与南方地区石笋记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安春雷 张平中 +3 位作者 代志波 张德忠 杨勋林 K.R.Johnson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85-990,共6页
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的甘肃武都万象洞石笋WXSM51和WXSM52提供了M IS 5(118~79kaB.P.)高分辨率的1δ8O记录。研究表明,万象洞石笋1δ8O值与夏季风强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我国西南部的贵州董歌洞石笋1δ8O记录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并... 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的甘肃武都万象洞石笋WXSM51和WXSM52提供了M IS 5(118~79kaB.P.)高分辨率的1δ8O记录。研究表明,万象洞石笋1δ8O值与夏季风强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我国西南部的贵州董歌洞石笋1δ8O记录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并与高纬度的格陵兰NGR IP冰芯1δ8O记录和65°N太阳辐射强度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万象洞石笋1δ8O记录了118~79kaB.P.期间亚洲季风强度的变化,同时也说明东亚季风强度的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同步,而且主要受控于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同时它与地中海碳酸盐记录有很好的相似性,和巴西石笋1δ8O记录在千年尺度上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说明东亚季风区、地中海地区以及巴西季风区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指示了南北半球气候在千年尺度上存在“跷跷板”(seesaw)现象。万象洞石笋1δ8O记录的M IS 5b与M IS 5 a突发性转换,与NGR IP冰芯1δ8O记录相似,而与神农架记录存在差异,说明万象洞地区对亚洲季风强度的响应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石笋 氧同位素组成 亚洲季风 mis5 甘肃武都万象洞 黄土高原西缘
下载PDF
中国陆架海MIS5(74~128 ka)以来地层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中波 张江勇 +9 位作者 梅西 陈晓辉 赵利 张勇 张志珣 李学杰 李日辉 陆凯 孙荣涛 杨守业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70-1394,共25页
基于中国海陆架28个晚第四纪钻孔实测数据和典型高分辨率地震剖面的综合地层分析,对比区内已有46个钻孔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开展晚第四纪地层特征识别和沉积环境重建。研究表明,MIS5以来中国海陆架沉积记录了3次明显的海侵过程,发育了3个... 基于中国海陆架28个晚第四纪钻孔实测数据和典型高分辨率地震剖面的综合地层分析,对比区内已有46个钻孔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开展晚第四纪地层特征识别和沉积环境重建。研究表明,MIS5以来中国海陆架沉积记录了3次明显的海侵过程,发育了3个相对完整的海相地层。其中,渤海和东海MIS3和MIS1相对较薄,而黄海海相地层较厚。渤海和黄海末次冰期的地层保存较少,东海外陆架末次冰期地层发育完整,较完整地记录10万年以来的沉积记录。南海晚更新世内陆架以滨岸和陆相沉积为主,外陆架为滨岸和浅海沉积;全新世发育浅海沉积。总体上,中国海陆架晚第四纪以来沉积环境演变依次是MIS5(74~128 ka)的浅海-滨海海相沉积,MIS4(60~74 ka)陆相潟湖-河流-滨海河口相沉积,MIS3(24~60 ka)浅海相-滨海潮坪沉积,MIS2(12~24 ka)/LGM时期陆相-河流相沉积,MIS1(现在~12 ka)/全新世海侵潮流砂和浅海泥质沉积。此外,新构造运动和区域沉降作用对地层的发育和保存具有一定的影响。上述认识为深入研究中国晚第四纪沉积与全球气候变化对比提供直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 mis5 陆架 全球气候变化 海平面变化 沉积地层 沉积环境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High lake levels on Alxa Plateau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被引量:12
3
作者 WANG NaiAng LI ZhuoLun CHENG HongYi LI Yu HUANG YinZho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17期1799-1808,共10页
Field investigations including lake shoreline measurement and 14 C chronology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Alxa Plateau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high lake levels in northwest China durin... Field investigations including lake shoreline measurement and 14 C chronology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Alxa Plateau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high lake levels in northwest China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Comprehensive field investigations show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ten shorelines at different elevations at Juyan Lake,at least four on the northwest side of the Jilantai Salt Lake,and nine shorelines and one terrace on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Zhuye Lake.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s and chronological evidence indicate that the paleo-lakes have the highest lake levels in Marine Isotope Stage (MIS) 3.Though the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results which have been reported by some scholars do not support this view,the fact that the paleo-lakes have the highest lake levels in MIS 3 can not be denied.Differences between OSL and 14 C results from this work might indicate that high lake levels existed on the Alxa Plateau during two different periods.It also suggests that the high lake levels may exist in both MIS 5 and early MIS 3.This paper also provides the basic hydrological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in this arid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高原 高湖面 晚第四纪 mis系统 中国西北地区 湖泊水位 更新世晚期 吉兰泰盐湖
原文传递
泥河湾盆地许家窑遗址古人类生存环境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潇丽 马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3-161,共9页
许家窑遗址是中国重要的早期智人遗址,在研究东亚现代人及其行为起源和人类生存行为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对遗址74093地点地层剖面的粒度、磁化率、碳氧同位素和有机碳分析表明,遗址代表了晚更新世早期至MIS3阶段的梨益沟第三级基座阶地... 许家窑遗址是中国重要的早期智人遗址,在研究东亚现代人及其行为起源和人类生存行为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对遗址74093地点地层剖面的粒度、磁化率、碳氧同位素和有机碳分析表明,遗址代表了晚更新世早期至MIS3阶段的梨益沟第三级基座阶地沉积序列,总体显示由牛轭湖逐渐转为河漫滩沉积环境,沉积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粒度大小和磁化率呈正相关关系,粗颗粒对应较高的磁化率值。剖面沉积经历了由相对温暖湿润→相对稳定的干燥寒冷→波动的干燥寒冷→逐渐转暖4个阶段;古人类集中活动于剖面下部,年代为晚更新世早期,大致对应于MIS5阶段,气候由相对温湿而转为稳定的寒冷环境。动物群指示的古人类活动时期的气候相对冷湿,古植被为疏林草地型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5 早期智人 生存环境 许家窑遗址 泥河湾盆地
下载PDF
福建平潭岛晚第四纪沉积序列及MIS 5海侵旋回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陈聪 万秋池 +3 位作者 郑卓 余风玲 A SWITZER 万一兴 《热带地理》 2016年第3期406-416,共11页
选择位于福建平潭岛北部芦洋埔海积平原的PT01钻孔,岩芯长度28.3 m,采用加速器碳同位素(AMS 14C)和光释光(OSL)测年建立地层年代框架,认为晚更新世富含有孔虫等海相生物化石的地层应归属于MIS 5高海面期,即MIS 5e的潮下带滨海相沉积。... 选择位于福建平潭岛北部芦洋埔海积平原的PT01钻孔,岩芯长度28.3 m,采用加速器碳同位素(AMS 14C)和光释光(OSL)测年建立地层年代框架,认为晚更新世富含有孔虫等海相生物化石的地层应归属于MIS 5高海面期,即MIS 5e的潮下带滨海相沉积。结合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沉积物色度、粒度分析及其参数等指标,进行了沉积单元的划分,重建了MIS 6末期以来的沉积相变化过程,揭示出MIS 5期间的多次海平面波动变化,即MIS 5高海面期沉积环境仍存在滨海、潮坪、潟湖、风成砂等沉积相之间的转换,并可能存在短暂的陆相或风化过程。而该区整个末次冰期的沉积缺失或较薄,上部全新世沉积也不发育,厚度仅为3.79 m,以沼泽相―风成砂相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潭岛 晚第四纪 沉积环境 海侵旋回 mis 5
下载PDF
广东西樵山MIS5a网纹红土常量元素分布及其气候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琚琛琪 牛东风 +9 位作者 李保生 司月君 温小浩 陈敏 舒培仙 李志文 王丰年 朱丽东 黄嘉慧 王晨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83-1091,共9页
广东西樵剖面厚约9.6m,其中该剖面的MIS5a网纹红土"XQ41"厚约33cm,位于该剖面719~751cm深度。对MIS 5a网纹红土按1cm间隔采集,总共获得32个样品的常量元素分析结果。研究表明,化学风化指标SiO2/Al2O3、CIA、ba和CIW的分布范... 广东西樵剖面厚约9.6m,其中该剖面的MIS5a网纹红土"XQ41"厚约33cm,位于该剖面719~751cm深度。对MIS 5a网纹红土按1cm间隔采集,总共获得32个样品的常量元素分析结果。研究表明,化学风化指标SiO2/Al2O3、CIA、ba和CIW的分布范围和平均值都显示其在物质组成上具有总体上均一的特征;SiO2-ba、SiO2-CIW和SiO2/Al2O3-CIA散点图上则分别以大部分、几乎全部和全部地聚集于现代热带红土(砖红土)散点的分布范围。据此提出,西樵网纹红土主要形成于热带气候影响下的生物气候带。有意义的是,与西樵网纹红土相同时代的西樵邻近区域的碧寿洞和罗沙岩哺乳动物化石群,都含有指示热带气候的物种。这进一步表明,热带生物气候带与发育成熟的网纹红土存在着逻辑上的因果关系。这一研究结果,为MIS5a全球变化与中国低纬区域环境响应提出了一个新的认识问题的材料,相应地也为轨道变化与冰期间冰期旋回学说增添了一个新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樵剖面 mis 5a 网纹红土 常量元素 热带气候
原文传递
泥河湾盆地油房遗址MIS 5阶段人类活动与气候、植被的关系
7
作者 李冰 杜天愉 +5 位作者 梅惠杰 吴玥洁 马卿皓 郭玉杰 弋双文 李月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2-1337,共16页
新的研究表明,油房遗址是泥河湾盆地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是一处既包含华北传统石片石器工业,又富含细石叶和细石核的文化遗址,为研究华北传统石片石器文化向细石器传统文化转变提供了新线索。油房遗址探沟2剖面(YFTG2)(0~53... 新的研究表明,油房遗址是泥河湾盆地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是一处既包含华北传统石片石器工业,又富含细石叶和细石核的文化遗址,为研究华北传统石片石器文化向细石器传统文化转变提供了新线索。油房遗址探沟2剖面(YFTG2)(0~535 cm)是泥河湾盆地旧石器中期的典型地层,年代大致为100.6±5.7~52.3±2.5 ka,主要包括MIS 5增温期和MIS 3初期温暖期,MIS 4沉积缺失。本研究基于孢粉和粒度等指标探讨了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活动的气候环境背景,结果表明:1)该遗址MIS 5阶段包括MIS 5d、MIS 5c和MIS 5b;其中MIS 5d(535~255 cm,100.6±5.7~92.1±2.9 ka),花粉组合以藜科(37.1%)和蒿属(23.2%)等草本为主,中值粒径偏粗(10.2~93.4μm),有机质含量为2.2%~4.4%,碳酸钙含量为1.7%~5.0%,指示在MIS 5d时期泥河湾盆地气候较为寒冷干燥;MIS 5c(255~180 cm,92.1±2.9~89.8±3.5 ka),松属(47.5%)和桦木属(15.8%)等乔灌木花粉显著增加,粒度中值粒径为19.4μm,碳酸钙含量降低(1.9%),指示MIS 5c阶段气候十分温暖湿润;MIS 5b(180~130 cm,89.8±3.5~87.7±4.4 ka),花粉组合仍以乔灌木为主(75.8%),桦木属(21.4%)含量达到最大值,蒿属增加(13.6%),有机质含量(5.0%)显著升高,碳酸钙含量(0.2%)显著降低,指示MIS 5b阶段泥河湾盆地气候相对凉湿;在MIS 3初期(130~0 cm,55.7±3.5~52.3±2.5 ka),乔灌木花粉含量下降(68.2%),桦木属(10.8%)含量减少,蒿属(15.6%)和藜科(5.3%)增加,中值粒径显著增大,为39.0μm,有机质含量略有下降(4.5%),碳酸钙含量上升至1.0%,指示气候较为温暖湿润。2)植被定量重建结果显示,在MIS 5d阶段,研究区草本植物盖度达78.1%,形成以禾本科(37.8%)、藜科(16.2%)和栎属(6.1%)为主的疏林草地景观;MIS 5c阶段乔灌木植被盖度达88.4%,形成以松属(46.2%)、鹅耳枥属(21.6%)和禾本科(4.7%)等为主的针阔混交林;MIS 5b阶段依然是以松属(42.8%)、桦木属(12.8%)、栎属(8.1%)、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 5阶段 mis 3初期 花粉 气候与植被 泥河湾盆地油房遗址
原文传递
东亚地区MIS 5时期孢粉记录的植被与气候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雒聪文 马玉贞 +1 位作者 王凯 李丹丹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0-551,共12页
末次间冰期(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MIS 5,71~128 ka BP)离现代间冰期最近,对其认识有助于预测未来环境,而化石孢粉是恢复古植被与古气候的重要指标。通过对选择出的东亚地区孢粉记录的具有年代数据和孢粉图谱的古植被和气候研究的综合分析... 末次间冰期(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MIS 5,71~128 ka BP)离现代间冰期最近,对其认识有助于预测未来环境,而化石孢粉是恢复古植被与古气候的重要指标。通过对选择出的东亚地区孢粉记录的具有年代数据和孢粉图谱的古植被和气候研究的综合分析,初步认为:①MIS 5的植被格局可与现代间冰期即全新世的植被格局对比。②各区孢粉记录了MIS 5气候波动,部分地区可划分出5a,5b,5c,5d和5e,存在轨道尺度变化,千年尺度事件较少发现。③东亚季风是影响现代东亚季风区环境的主要因素,但日本可能还受到西风环流和洋流的影响;西风、印度季风和地形是影响青藏高原环境的主要因素。④东亚地区,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区,分辨率较高的孢粉记录的环境变化仍需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 5 孢粉记录 植被与气候 东亚地区
原文传递
北京西山末次间冰期植被演化与环境变迁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葛永刚 魏明建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12,共8页
末次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研究是过去的全球变化(PAGES)研究的三大重点之一,通过孢粉分析和热释光断代建立了北京西山末次间冰期植被的演化序列,研究了该地区古植被与古环境的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北京末次间冰期植被演化经过了6个阶... 末次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研究是过去的全球变化(PAGES)研究的三大重点之一,通过孢粉分析和热释光断代建立了北京西山末次间冰期植被的演化序列,研究了该地区古植被与古环境的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北京末次间冰期植被演化经过了6个阶段,从古到今依次对应深海沉积MIS5e,5d,5c,5b,5a及末次间冰期向末次冰期的过渡期。末次间冰期森林分布于北京西山,暖期发育以鹅耳枥属、榆属、栎属、松属、桦属为主的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冷期则主要发育以松科、桦科、蔷薇科、毛茛科、蒿属、菊科为主的森林草甸草原或森林草原,末次间冰期气候由早期的暖湿经过波动变化向温干、凉干演化。5e是末次间冰期的大暖期,其暖湿程度好于5c,5c又好于5a,而5d的气候环境优于5b。在MIS5e阶段北京西山植被的演潜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揭示气候存在千年时间尺度的不稳定性,5e1为水热组合最佳时期。由末次间冰期向末次冰期过渡的降温时期,存在一次明显的气候回返事件,热释光年龄为78.5-72.5 kaBP。对比研究表明北京西山末次间冰期气候环境与深海沉积、极地冰心记录具有很好的可比性,变化幅度小于极地地区,与黄土高原及青藏高原环境演化具有更大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间冰期 mis5 孢粉 古植被 古气候 古环境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序列及其对海侵过程的响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陆虹宇 姜守俊 +5 位作者 黄孔文 陈聪 汤永杰 李宏卫 黄屏 黄康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30,共13页
地处南海北部的珠江三角洲在晚第四纪以来经历了数次海面升降过程,沉积了多套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地层,为研究河口海岸带地区的沉积模式及古环境演变过程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材料。以江门GC088孔岩芯为主要研究材料,通过岩相分析、粒度... 地处南海北部的珠江三角洲在晚第四纪以来经历了数次海面升降过程,沉积了多套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地层,为研究河口海岸带地区的沉积模式及古环境演变过程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材料。以江门GC088孔岩芯为主要研究材料,通过岩相分析、粒度分析、磁化率、微体古生物学及年代测试分析等手段,结合区域内其他第四系钻孔剖面资料,综合揭示了珠江三角洲江门新会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地层沉积序列及沉积环境演变过程,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新会地区第四系存在河床相、潮控河流相、河口湾相、三角洲前缘相、潮坪相、三角洲平原相6种沉积相及风化形成的花斑黏土层;(2)通过本文新获取的14C和OSL年代测试结果并综合对比区域内其他钻孔的测年结果建立了新会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年代框架,认为珠江三角洲普遍存在2次海侵-海退旋回过程,且下海侵旋回的年代应归属于MIS 5;(3) GC088孔多指标分析结果呈现出较好的周期性,与海平面变化曲线变化较一致;结合区域内部分钻孔沉积相变化及其他各类指标结果(如元素比值、孢粉、有孔虫等),揭示了珠江三角洲MIS 5阶段可能存在次一级海平面波动。本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主要受到全球海平面变化及冰期-间冰期旋回时岸线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海退旋回 mis 5 粒度分析 沉积环境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闽江口外海域MIS 5和MIS 3的地震地层学特征和古环境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阿成 张杰 唐建忠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通过闽江口外海域进行的高分辨率浅地震剖面(拖筏)调查,揭示了MIS 6末期以来最大厚度约90 m的沉积地层。研究了MIS 5和MIS 3地震层序的反射波结构特征,基于地震相分析识别沉积地貌类型;结合深海氧同位素海平面变化曲线,阐述了两时期研... 通过闽江口外海域进行的高分辨率浅地震剖面(拖筏)调查,揭示了MIS 6末期以来最大厚度约90 m的沉积地层。研究了MIS 5和MIS 3地震层序的反射波结构特征,基于地震相分析识别沉积地貌类型;结合深海氧同位素海平面变化曲线,阐述了两时期研究区的沉积环境、特殊地貌的分布和体系域阶段;最后简要探讨了海侵视强度(视高度)及其影响因素。在MIS 5,研究区主要为滨浅海环境,在MIS 5.3和MIS 5.1局部发育了赛江水下三角洲、潮流沙脊和滨海沙坝等沉积地貌;在初期和低海面亚期为陆相环境,发育了闽江和赛江河道,分别经南部和东北部向东入海(台湾海峡)。在MIS 3,研究区普遍为海水覆盖,以滨浅海环境为主,局部发育闽江水下三角洲叶瓣和潮流沙脊。MIS 5的海平面远高于MIS 3,但是典型地震剖面的研究表明,前者的海侵视强度(视高度)低于后者,推断这一现象主要与构造沉降有关,沉积物压缩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也可以解释南部海区MIS 5.2的古闽江河道要远低于当时海平面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mis 5 mis 3 闽江口 地震地层学 古环境 台湾海峡西部
下载PDF
海南岛南部MIS-5海相沉积地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梦媛 郑卓 +1 位作者 黄康有 张怡萌 《热带地理》 2016年第3期399-405,416,共8页
通过对海南岛三亚地区铁炉港海湾TLG01钻孔沉积物的AMS 14C和OSL测年,以及对地层岩性特征、亮度、粒度、海生贝壳、有孔虫丰度等进行研究,发现全新世海相层较薄,以砂质潮坪相沉积为主;而下伏晚更新世海相层厚度超过38 m,OSL测年结果显示... 通过对海南岛三亚地区铁炉港海湾TLG01钻孔沉积物的AMS 14C和OSL测年,以及对地层岩性特征、亮度、粒度、海生贝壳、有孔虫丰度等进行研究,发现全新世海相层较薄,以砂质潮坪相沉积为主;而下伏晚更新世海相层厚度超过38 m,OSL测年结果显示为MIS-5e及MIS-5d沉积。晚更新世海进―海退系列自下而上依次为砂质潮坪―潮下带―泥质潮坪―砂质潮坪,其中可见较深水的软体动物。MIS-5e细粒的粉砂黏土体积分数先陡增、后缓降,结合粒度及有孔虫丰度、亮度L*等指标,判断MIS-5e初期为最高海平面时期,水深较大,其后海平面逐渐降低;沉积物中陆源粗砂的体积分数不断增加,显示进入了MIS-5d相对低海面时期。MIS-1及MIS-5沉积物粒度三角图,分别与湛江海岛潮间带及不同深度南海表层沉积物同类沉积环境有较好的对照,指示2类不同水深的海相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mis-5 沉积相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北翼ZKA01钻孔第四纪晚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
13
作者 刘宪光 杨晋炜 +6 位作者 蒋仁 梁飞刚 夏斌 王钜 胡利 孙丰瑞 董军林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6-868,共13页
第四纪晚期以来的年代地层框架及海侵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研究热点。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河道往复摆动、河流下切侵蚀导致地层频繁缺失,目前尚未在该地区同一个钻孔内发现完整的海侵记录。基于长江三角洲北翼东台地区ZKA01... 第四纪晚期以来的年代地层框架及海侵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研究热点。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河道往复摆动、河流下切侵蚀导致地层频繁缺失,目前尚未在该地区同一个钻孔内发现完整的海侵记录。基于长江三角洲北翼东台地区ZKA01钻孔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古地磁年代学和光释光(OSL)测年研究,对比区域钻孔资料确定了该孔第四纪以来的地层年代框架,发现ZKA01钻孔完整地记录了晚更新世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5次海侵事件。结果表明,ZKA01孔B/M界线位置在108.00m处,M/G界线位置为300.25 m处。中、上更新统界线位于第Ⅲ海相层底部,即92.95m处。上更新统与全新统界线置于该钻孔发现的第Ⅰ海相层底部,即16.65m处。晚更新世以来,前3次海侵发生在MIS5(128~74 ka)阶段,其中MIS5.1海侵规模较大,仅次于全新世时期的海侵规模。第4次海侵发生在MIS3阶段(60~24 ka),在深度上和年代上相当于MIS3时期的“第Ⅱ海相层”。第5次海侵发生在MIS1(12 ka至今)阶段,沉积环境为滨岸浅水的浅海环境,该次海侵规模最大。同时发现MIS5阶段初次海侵记录在该地区各钻孔埋深大致相当,该界面可作为长江三角地区的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的标志性地层。以上研究成果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晚期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环境研究分析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年代学 地层 沉积环境 微体生物化石 mis5 海侵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 of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and Holocene in Beijing Area, China 被引量:3
14
作者 Yonggang Ge Mingjian We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4年第8期852-862,共11页
Research on climate changes between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and Holocene renders a speculation on the tendency of present climate.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the changes will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a b... Research on climate changes between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and Holocene renders a speculation on the tendency of present climate.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the changes will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is work discussed the climate change of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and Holocene in Beijing area to discover the mechanism of local palaeo-climate change. The palaeo-vegetation of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in Xishan Mountain of Beijing was reconstructed by pollen analysis and thermo-luminescence dating to represent the change of palaeo-climate and palaeo-environment. Palaeo-vegetation indicator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limate change of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included 6 stages and was homologous to that reflected by the records from deep sea depositions and polar ice cores,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to Marine Isotope Stage (MIS) 5e, 5d, 5c, 5b, 5a and the interim from MIS5 to MIS4 from the early to the late. Millennial climate abrupt events occurred in MIS 5e, which had an agreement with the records of GRIP. In addition, a climate warming event appeared in the interim from MIS5 to MIS4 and it also was found in other regions of the world. Compared with the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 indicators of Holocene in Beijing area, it was found that the vegetation,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of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Holocene. The climate abrupt events not only appeared in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and MIS 5e, but also occurred in Holocene, whose mechanism and pattern were analogical. After analyzing the records of millennial climate abrupt change events from this work, Ice Cores and others, it was concluded that climate was instability in the interglacial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ETATION CLIMATE Environment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mis5 HOLOCENE
下载PDF
佛山西樵山及邻近地区MIS5a红土中主量元素含量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牛东风 李保生 +7 位作者 舒培仙 王丰年 琚琛琪 李志文 温小浩 司月君 郭亿华 王晨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17-1228,共12页
本文主要对广东佛山西樵和邻近的粤东北的临江地层剖面MIS5a网纹红土的主量元素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剖面MIS5a红土的SiO2、Al2O3、TOFE(Fe2O3+FeO)含量、硅铝率n(SiO2)/n(Al2O3)和化学蚀变指数CIA值与我国中亚热带和南亚热... 本文主要对广东佛山西樵和邻近的粤东北的临江地层剖面MIS5a网纹红土的主量元素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剖面MIS5a红土的SiO2、Al2O3、TOFE(Fe2O3+FeO)含量、硅铝率n(SiO2)/n(Al2O3)和化学蚀变指数CIA值与我国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红土都有明显的差异,而与热带地区——海南岛和雷州半岛红土中相应的地球化学指标比较接近。此前,在研究区碧寿洞和罗沙岩洞穴发现的MIS5a大熊猫—剑齿象动物化石群中,都含有热带动物成员——长臂猿(Hylobates sp.)、犀(Rhinoceros sp.)、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华南巨獏(Megatapirus cf.angustus)和亚洲象(Elephas sp.)。据此提出,西樵山和邻近地区MIS5a网纹红土代表了热带气候环境;MIS5a期间南岭以南广东境内的生物气候带属于边缘热带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5a 佛山西樵山 网纹红土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哺乳动物化石 边缘热带
下载PDF
Speleothem Mg, Sr and Ba records during the MIS 5c-d, and implications for paleoclimate change in NE Sichuan, Central China 被引量:8
16
作者 ZHOU HouYunt WANG Yue +1 位作者 HUANG LiuYuan MAI ShangQu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32期3445-3450,共6页
Trace metals of Mg, Sr and Ba in a stalagmite (SZ2) collected from Suozi Cave in NE Sichuan, Central China, were analyzed with ICP-AES. The stalagmite was dated to have developed between 120 and 103 ka BP. Results ind... Trace metals of Mg, Sr and Ba in a stalagmite (SZ2) collected from Suozi Cave in NE Sichuan, Central China, were analyzed with ICP-AES. The stalagmite was dated to have developed between 120 and 103 ka BP.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g/Ca, Sr/Ca and Ba/Ca ratios of SZ2 varied between (9500-14700) 10 6 , (54-123) 10 6 and (31-82) 10 6 , respectively. The three records displayed significant millennial scale variations, which correlate with changes in past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Lower values of Mg/Ca ratios and higher values of Sr/Ca and Ba/Ca ratios of SZ2 occurred during relatively cold-dry marine isotope stage (MIS) 5d, while the opposite trend was observed during relatively warm-humid MIS 5c. Trace metals in speleothems can be affected by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s or trace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solutions from which speleothems precipitate. Temperature is suggested to be the dominant controller of Mg/Ca ratios in SZ2, whereas the Sr/Ca and Ba/Ca ratios may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surface soil and atmospheric dust activities and prior calcite precipitation in Suozi Cave. Further investigations are warranted as to whether Sr/Ca and Ba/Ca ratios were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and growth rate of the speleothem. The shifts of Mg/Ca, Sr/Ca and Ba/Ca records in SZ2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MIS 5d to 5c apparently were earlier than the oxygen isotope record ( 18 O) of the same stalagmite. This possibly indicates (1) that atmospheric dust activity (the mechanism affecting SZ2 Sr/Ca and Ba/Ca ratio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emperature, and (2) that temperature changes (dominated by solar insolation) precedes change in speleothem 18 O records which are controlled by both summer monsoons and winter tempera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系统 古气候变化 金属镁 川东北 石笋 中国 ICP-AES法 氧同位素记录
原文传递
MIS 5c向MIS 5b转换期亚洲夏季风的演变特征——万象洞石笋记录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晓锋 张平中 +2 位作者 周鹏超 白益军 程海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12-1417,共6页
根据亚洲季风边缘区武都万象洞一根长360mm石笋(WX0541A)的6个230Th年代和828个δ18O数据,建立了104107~91858a B.P.期间高分辨率和高精度亚洲夏季风变迁的时间序列.通过与中国东部季风腹地湖北三宝洞和现代西风控制区新疆科桑洞的... 根据亚洲季风边缘区武都万象洞一根长360mm石笋(WX0541A)的6个230Th年代和828个δ18O数据,建立了104107~91858a B.P.期间高分辨率和高精度亚洲夏季风变迁的时间序列.通过与中国东部季风腹地湖北三宝洞和现代西风控制区新疆科桑洞的石笋δ18O记录对比发现,三者的变化模式在研究时段内具有相似性.其中,3个洞穴石笋同位素在MIS 5c中期相当于Greenland D/O 23暖阶段的偏负阶段,从南到北显示出逐渐偏负的趋势,是季风降水大陆效应的真实反映;而在96495~92562a B.P.之间的同位素偏重阶段,万象洞和科桑洞石笋同位素组成相近并偏正于三宝洞石笋的δ18O值,偏离了亚洲夏季风的内陆入侵规律,可能与MIS 5b太阳辐射降低时期万象洞和科桑洞地区可变的季节性降水或加入的西风降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象洞 石笋δ18O mis 5c 亚洲季风
原文传递
两个气候模式对我国MIS 5e气候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冷姗 张仲石 戴高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57-1371,共15页
理解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现象和机制,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过去多个间冰期中,末次间冰期最暖期(MIS 5e)被认为是研究未来气候变化的典型时期。我们利用NorESM-L和CESM两个气候模式对MIS 5e开展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揭... 理解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现象和机制,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过去多个间冰期中,末次间冰期最暖期(MIS 5e)被认为是研究未来气候变化的典型时期。我们利用NorESM-L和CESM两个气候模式对MIS 5e开展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揭示,由地球轨道参数导致的太阳辐射变化是造成MIS 5e温暖气候的主导因素。在我国,与工业革命前相比,MIS 5e年平均地表温度降低、夏季升高、冬季降低;年降水量和夏季降水量在中部地区减少、其他地区增加,冬季降水量一致减少。与地质记录重建的年平均结果相比,模拟结果整体上比代用资料重建偏冷、偏干。这种模拟与地质记录重建之间的差异可能由以下因素导致:地球系统模式的模拟方案存在简化、古气候代用指标的气候意义存在多解性、模拟的地表温度和降水与代用指标重建结果之间的对比存在不确定性。如何减小模拟与重建记录对比的差异,这仍需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 5e NorESM-L CESM 气候模拟
原文传递
黔北石笋记录的MIS 5d/5c季风突变过程 被引量:4
19
作者 姜修洋 王晓艳 +3 位作者 杨邦 何尧启 沈川洲 李志忠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7期2698-2706,共9页
基于黔北三星洞石笋(SX29)9个铀钍年龄和420个氧同位素分析,获得了113.6±0.3-106.2±0.4 ka BP(相对于1950年)10年际分辨率的δ18O时间序列.该石笋δ18O时间序列记录了MIS 5d/5c转换时亚洲夏季风强度变化的突变过程.根据... 基于黔北三星洞石笋(SX29)9个铀钍年龄和420个氧同位素分析,获得了113.6±0.3-106.2±0.4 ka BP(相对于1950年)10年际分辨率的δ18O时间序列.该石笋δ18O时间序列记录了MIS 5d/5c转换时亚洲夏季风强度变化的突变过程.根据突变过程中间点的年龄确定MIS5d/5c突变时间为108.1±0.3 ka BP.石笋记录对MIS 5d/5c突变时间的精确标定可以作为MIS 5阶段重要的年龄控制点,用以校正南北极冰芯记录和深海沉积记录的时间标尺.季风MIS5d/5c转换阶段也表现为类似过去4个冰消期的2个阶段变化过程:阶段Ⅰ为夏季风较弱时期,而南极温度缓慢上升;阶段Ⅱ为夏季风快速增强时期,与甲烷浓度突变同步,南极温度则上升至最高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北 mis 5d/5c 亚洲季风 三星洞 石笋氧同位素
原文传递
珠江三角洲MIS 5间冰期海平面波动新证据 被引量:5
20
作者 付淑清 宗永强 +5 位作者 熊海仙 赵信文 郑艳伟 吴翼 黄光庆 钟霆堃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95-1104,共10页
珠江三角洲第四系广泛发育沉积间断,致使该区域的古环境重建仍然存在诸多疑问,特别是对全新统以下的沉积旋回发育时代及其反映的海平面变化历史等争议尚大。近年从珠江三角洲中部平原钻取的一个长50多米的岩芯中,首次在第四纪地层中见到... 珠江三角洲第四系广泛发育沉积间断,致使该区域的古环境重建仍然存在诸多疑问,特别是对全新统以下的沉积旋回发育时代及其反映的海平面变化历史等争议尚大。近年从珠江三角洲中部平原钻取的一个长50多米的岩芯中,首次在第四纪地层中见到6个明显的红色沉积层,综合利用沉积学、年代学及区域对比分析后认为,该套地层包含了MIS 6以来的沉积,6个红色沉积层中,除最顶部红色层为末次冰期(MIS 4~2)形成的典型花斑粘土层外,其余5个红色层均应为MIS 5间冰期海平面阶段性降低的沉积产物,反映在MIS 5海侵过程中海平面有过多次显著波动。地球化学和矿物学分析结果进一步指示,自下而上6个红色沉积层经受过的化学风化作用强度增大,指示MIS 5以来研究区相对水面波动降低的幅度和(或)持续时间从早期到晚期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多旋回风化层 mis5间冰期 海平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