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个人的遭遇》艺术创作视角的转换与生成 |
孟繁红
|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2 |
4
|
|
2
|
主观情感的表现,心理重荷的释放——肖洛霍夫《野小鬼》刍议 |
辛守魁
|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
2006 |
3
|
|
3
|
肖洛霍夫在中国的译介 |
彭亚静
何云波
|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2 |
3
|
|
4
|
良知的限度与选择的两难——重读肖洛霍夫《新垦地》 |
彭亚静
何云波
|
《长沙大学学报》
|
2000 |
2
|
|
5
|
永恒的伦理道德主题:人与战争——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文学伦理学分析 |
袁顺芝
|
《外国语文研究》
|
2015 |
2
|
|
6
|
一个拿枪的哥萨克农民——《静静的顿河》中的潘苔莱形象 |
徐家荣
康明源
|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2
|
|
7
|
自在的世界 代言的自然——《静静的顿河》中的景物描写 |
杨世海
|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
2010 |
1
|
|
8
|
周立波与肖洛霍夫 |
王竹良
|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
2008 |
1
|
|
9
|
敢于伸张正义的肖洛霍夫 |
李毓榛
|
《沈阳大学学报》
CAS
|
2007 |
1
|
|
10
|
选择、接受与探索——丁玲与肖洛霍夫 |
徐田秀
周春
|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3 |
1
|
|
11
|
苏联散文(1941-1945)中的胜利概念 |
韩万舟(译)
|
《俄罗斯文艺》
CSSCI
|
2020 |
1
|
|
12
|
新中国60年萧洛霍夫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 |
李毓榛
|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1
|
|
13
|
肖洛霍夫——托尔斯泰文学传统和文学精神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
李毓榛
|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
2010 |
1
|
|
14
|
生命坚强如斯——《人的命运》与《活着》之比较 |
张少敏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15
|
本是同根生——《静静的顿河》思想主题探析 |
储诚意
|
《黑河学院学报》
|
2011 |
0 |
|
16
|
论《新垦地》的陌生化效果 |
宋淑凤
|
《黑河学院学报》
|
2012 |
0 |
|
17
|
艺术追求与思想探索——从“屠格涅夫现象”到“肖洛霍夫”现象 |
胡鹏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1 |
0 |
|
18
|
轰动一时的《静静的顿河》“剽窃案”——肖洛霍夫与库达绍夫的深厚情谊 |
辛守魁
|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
2009 |
0 |
|
19
|
《静静的顿河》:一部身份可疑的“红色经典” |
董晓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
2015 |
0 |
|
20
|
民间生命的张扬与新生——《红高粱家族》和《静静的顿河》类型学比较 |
王晓宇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