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8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氟桂利嗪联合头痛宁胶囊对偏头痛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MMP-9、TNF-α及LPA的影响 被引量:52
1
作者 高萍 孟亚楠 苏立凯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4期379-382,共4页
目的探讨氟桂利嗪联合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治疗的12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头痛宁组(盐酸氟... 目的探讨氟桂利嗪联合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治疗的12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头痛宁组(盐酸氟桂利嗪+头痛宁治疗)、常规组(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各60例,4周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头痛发作频次、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头痛发作程度评分;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血清MMP-9、TNF-α及LPA水平。结果治疗后,头痛宁组患者的头痛发作频次、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头痛发作程度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宁组患者的血清MMP-9、TNF-α及LPA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头痛宁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00%(57/60)高于常规组的81.67%(49/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桂利嗪联合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患者的疗效肯定,能够进一步降低患者血清MMP-9、TNF-a及LPA水平,提高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头痛宁胶囊 氟桂利嗪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肿瘤坏死因子-α 溶血磷脂酸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41
2
作者 刘俊艳 沈宏锐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制备大鼠AS模型,治疗组以阿托伐他汀干预4周,观察各组大鼠主动脉AS的病理改变,并检测其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水平以及主动脉壁肿瘤...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制备大鼠AS模型,治疗组以阿托伐他汀干预4周,观察各组大鼠主动脉AS的病理改变,并检测其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水平以及主动脉壁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活性和表达。结果:AS模型组的各项指标水平均明显升高,同时主动脉出现典型AS斑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大鼠的上述水平同AS模型组相比较均有明显改善,相应主动脉AS的程度也减轻。结论:LPA参与了AS的形成过程,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炎性因子释放增多以及活性表达增强有关。阿托伐他汀不仅通过减低TNF-α表达以及MMP活性达到抗炎作用,而且通过降低LPA水平起到抗AS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阿托伐他汀 溶血磷脂酸 肿瘤坏死因子-A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四物汤治疗原发性痛经证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2
3
作者 何瑶 王丽娟 +3 位作者 刘婷婷 陈哲杰 傅超美 刘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82-89,共8页
目的:从内源性代谢物的角度研究四物汤治疗原发性痛经证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苯甲酸雌二醇-缩宫素联用致大鼠痛经模型;采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痛经大鼠血浆中代谢物的指纹图谱,电喷雾正离子模式(ESI+)和负离子模式(ESI-)对样品进行... 目的:从内源性代谢物的角度研究四物汤治疗原发性痛经证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苯甲酸雌二醇-缩宫素联用致大鼠痛经模型;采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痛经大鼠血浆中代谢物的指纹图谱,电喷雾正离子模式(ESI+)和负离子模式(ESI-)对样品进行检测,m/z 50~1 000,结合质谱信息和公共数据库检索对检测到的代谢物进行鉴定;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筛选正常组、痛经模型组和四物汤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对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代谢通路分析。结果:痛经模型大鼠中检测鉴定23种内源性代谢产物;其中痛经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黄体酮,11-脱氧皮甾醇,牛磺熊去氧胆酸和溶血磷脂酸为差异代谢物[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IP)>1,P<0.05]。四物汤组与痛经模型组相比,L-苯丙氨酸,L-酪氨酸,N-苯甲酰甘氨酸,L-蛋氨酸,11-脱氧皮甾醇和硬脂酸甘氨酰胺为差异代谢产物(VIP>1,P<0.05)。结论:四物汤对原发性痛经证大鼠体内差异代谢物有一定的回调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与影响类固醇激合成、溶血磷脂酸代谢、氨基酸代谢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物汤 代谢组学 原发性痛经 主成分分析 11-脱氧皮甾醇 溶血磷脂酸 L-酪氨酸
原文传递
溶血磷脂酸与缺血性(心)脑卒中 被引量:23
4
作者 黄世昌 伍期专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共4页
近年的研究发现 ,溶血磷脂酸 (LPA)等磷脂在心脑卒中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可能作为血栓形成前的一种释放物 ,预警血栓形成的可能发生。本文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预警及溶血磷脂酸的作用 。
关键词 溶血磷脂酸 心脑血管病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天麻素注射液对血管源性眩晕患者动脉血流速度、血管内皮功能及溶血磷脂酸、酸性磷脂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7
5
作者 刘欣 王晓芳 +2 位作者 吴延佳 吉智 慧晶 《疑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363-367,共5页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天麻素注射液对血管源性眩晕患者动脉血流速度、血管内皮功能及溶血磷脂酸(LPA)、酸性磷脂(A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血管源性眩晕患者104例,按随机...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天麻素注射液对血管源性眩晕患者动脉血流速度、血管内皮功能及溶血磷脂酸(LPA)、酸性磷脂(A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血管源性眩晕患者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天麻素注射液,均治疗2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动脉血流速度(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及LPA、AP水平,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38%vs.75.00%,χ~2=4.499,P=0.034)。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2周后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P=9.259/0.000, 8.257/0.000, 10.128/0.000)。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2周后ET-1、vWF、TM降低,NO升高,且观察组ET-1、vWF、TM较对照组降低,而NO较对照组升高(t/P=5.537/0.000, 9.082/0.000,7.346/0.000, 3.502/0.000)。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2周后LPA、AP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t/P=5.941/0.000,8.920/0.000)。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血管源性眩晕可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改善患者动脉血流速度、血管内皮功能和LPA、AP水平,安全性佳,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源性眩晕 银杏叶提取物 天麻素注射液 动脉血流速度 血管内皮功能 溶血磷脂酸 酸性磷脂
下载PDF
血浆LPA、Hcy联合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中初步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李玉妹 张谨超 +4 位作者 刘彦玲 谢春艳 多亚莉 李生君 董士民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年第12期2045-204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联合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深静脉050051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将30例DVT患者分为DV... 目的探讨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联合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深静脉050051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将30例DVT患者分为DVT组,另选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血浆LPA和Hcy水平。结果1治疗前DVT组血浆LPA和Hcy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2治疗后DVT组血浆LPA和Hcy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LPA和Hcy是深静脉血栓的敏感指标,两者结合对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及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溶血磷脂酸 同型半胱氨酸 早期诊断
下载PDF
血浆Hcy、VE-cadherin、LPA与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25
7
作者 徐花 陆新颖 +3 位作者 刘辉 吴璁 刘甫 王书涛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2期95-99,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溶血磷脂酸(LPA)与动脉粥样硬化型(AT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选取AT型ACI患者120例(ACI组),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两组的血...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溶血磷脂酸(LPA)与动脉粥样硬化型(AT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选取AT型ACI患者120例(ACI组),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两组的血浆Hcy、VE-cadherin、LPA含量,并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 ACI组的血浆Hcy、VE-cadherin、LPA含量及IM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病情加重,ACI患者的血浆Hcy、VE-cadherin、LPA含量及IMT呈显著增高趋势(P<0.01);IMT与NIHSS评分、血浆Hcy、VE-cadherin、LPA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r=0.444、0.661、0.621、0.563,P<0.01),且VE-cadherin与Hcy、LPA呈显著正相关(r=0.623、0.521,P<0.01);检出CAS斑块组的NIHSS评分、血浆Hcy、VE-cadherin、LPA含量及IMT均显著高于非CAP组(P<0.05)。结论 AT型ACI患者IMT明显增厚,血浆Hcy、VE-cadherin、LPA含量明显升高,且血浆Hcy、VE-cadherin、LPA含量与IMT厚度具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同型半胱氨酸 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 溶血磷脂酸
下载PDF
溶血磷脂酸的信号转导及其神经系统作用 被引量:23
8
作者 李月春 刘国荣 张晖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15,共6页
溶血磷脂酸是最简单的磷脂 ,是一种细胞间的磷脂信使。它是在血栓形成初期 ,由于血小板被激活而产生、释放 ,它主要由G 蛋白偶联受体通过至少四种G 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发挥其生物学效应。LPA对正常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中枢神经系统... 溶血磷脂酸是最简单的磷脂 ,是一种细胞间的磷脂信使。它是在血栓形成初期 ,由于血小板被激活而产生、释放 ,它主要由G 蛋白偶联受体通过至少四种G 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发挥其生物学效应。LPA对正常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均有影响 ,LPA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部位出现最早的信号分子之一。提示LPA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血磷脂酸 信号转导 受体 神经系统作用 缺血性卒中
下载PDF
阿替普酶不同溶栓时间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PRDX1 LPA的影响及疗效探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何元发 曹群 高红安 《河北医学》 CAS 2019年第1期127-131,共5页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不同溶栓时间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过氧化还原蛋白1(PRDX1)、溶血磷脂酸(LPA)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接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病至给药时间<3h患者150例设...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不同溶栓时间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过氧化还原蛋白1(PRDX1)、溶血磷脂酸(LPA)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接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病至给药时间<3h患者150例设为A组;给药时间在3~4.5h患者130例,设为B组;同期发病至住院>4.5h进行常规治疗患者120例,设为C组。观察治疗后临床疗效、血清PRDX1、LPA水平、阻塞血管再通情况,治疗1个月后三组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结果:治疗后,A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8.00%高于B组的70.77%和C组的53.33%(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血清PRDX1、LPA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三组血清PRDX1、LPA水平均明显下降,且A组血清PRDX1、LPA水平显著低于B组和C组,(P <0.05);治疗后,A组阻塞血管再通良好率为78.00%,显著高于B组的58.46%和C组的42.50%(P <0.05);三组患者治疗前NIHSS、MBI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三组MBI评分均明显增加,NIHSS评分明显下降,且A组MBI评分显著高于B组和C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B组和C组(P <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采用阿替普酶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血清PRDX1、LPA水平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普酶 不同溶栓时间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过氧化还原蛋白1 溶血磷脂酸
下载PDF
血清NSE、IMA及LPA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23
10
作者 王辉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第2期91-9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及溶血磷脂酸(LPA)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分析149例AC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后3个月患者改良Rankin评分(mRS)分为预后良好组(85例,mRS≤2分)和预后不...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及溶血磷脂酸(LPA)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分析149例AC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后3个月患者改良Rankin评分(mRS)分为预后良好组(85例,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64例,mRS>2分)。对比两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AC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血清NSE、IMA及LPA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NSE、IMA、LPA水平对AC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后循环梗死发生率、入院NIHSS评分、发病至给药时间及血清NSE、IMA、LPA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后循环梗死、入院NIHSS评分、发病至给药时间长及血清NSE、IMA、LPA水平升高是ACI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ACI患者血清NSE、IMA、LPA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血清NSE、IMA及LPA评估ACI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6、0.803、0.819。结论血清NSE、IMA及LPA水平与ACI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密切相关,其水平升高预示患者预后不良,检测血清三项指标水平有助于判断ACI患者预后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缺血修饰白蛋白 溶血磷脂酸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厄贝沙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内皮素-1和血清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11
作者 戴文卓 石静萍 +1 位作者 葛剑青 方群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研究厄贝沙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内皮素-1(ET-1)和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将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治疗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8例),并以23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和7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 目的研究厄贝沙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内皮素-1(ET-1)和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将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治疗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8例),并以23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和7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厄贝沙坦治疗组给予厄贝沙坦150mg+阿司匹林100mg,常规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每天1次,其余治疗方法相同,连续治疗14d。分别在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检测LPA、ET-1和NO含量,并对两脑梗死组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结果(1)脑梗死患者血LPA、ET-1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5),NO含量显著降低(P<0.05);NDS与NO含量呈负相关(r=-0.4345,P<0.05)。(2)厄贝沙坦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LPA、ET-1含量和NDS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NO含量显著升高(均P<0.05)。(3)治疗后厄贝沙坦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血LPA、ET-1、NO含量改善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厄贝沙坦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LPA、ET-1含量,提高血NO水平,显示其有抗血小板活化及内皮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贝沙坦 溶血磷脂酸 内皮素-1 一氧化氮 脑梗死
下载PDF
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溶血磷脂酸及D-二聚体与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张恒林 谢文凯 +1 位作者 羊才丰 蒋家正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8年第4期292-296,共5页
目的分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溶血磷脂酸(LPA)及D-二聚体(D-Dimer)与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性,探讨他们在下肢骨折后DVT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56例,根... 目的分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溶血磷脂酸(LPA)及D-二聚体(D-Dimer)与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性,探讨他们在下肢骨折后DVT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56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将其分为2组:DVT组(n=44)和非DVT组(n=112)。监测患者术前1天、术后第1、3、5天的hs-CRP、IL-6、LPA及D-Dimer水平变化。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后各时间点hs-CRP、IL-6、LPA及D-Dimer诊断DVT的价值。Pearson相关分析hs-CRP、IL-6、LPA及D-Dimer的相关性。结果 DVT组术后第1、3、5天的hs-CRP、IL-6、LPA及D-Dimer水平均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DVT组术后第3、5天的hs-CRP、IL-6、LPA及D-Dimer水平均显著高于第1天(P<0.05),且DVT组术后第5天的hs-CRP、IL-6、LPA及D-Dimer水平显著高于第3天(P<0.05)。非DVT组术后第5天的hs-CRP、IL-6、LPA及D-Dimer水平均显著低于第1天和第3天(P<0.05)。ROC曲线显示,术后第3天4项联合诊断DVT的AUC(95%CI)[0.961(0.896~0.994)]最高,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8%和90.2%;在单项检测中,术后第3天D-Dimer水平诊断DVT的AUC(95%CI)[0.892(0.833~0.952)]较好,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6%和87.3%。相关分析显示,DVT患者术后第3天hs-CRP与D-Dimer相关性最好(r=0.826,P<0.001)。结论 hs-CRP、IL-6、LPA及D-Dimer是预测DVT形成的良好指标,术后第3天4项联合诊断DVT的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高敏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溶血磷脂酸 D-二聚体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溶血磷脂酸致新生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 被引量:19
13
作者 蔡辉 赵智明 +2 位作者 修春英 郭郡浩 赵凌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溶血磷脂酸诱导的新生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CF)增殖以及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方法:采用胰酶消化法和差速贴壁法获取心肌成纤维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不同条件下培养的C...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溶血磷脂酸诱导的新生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CF)增殖以及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方法:采用胰酶消化法和差速贴壁法获取心肌成纤维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不同条件下培养的CF培养液上清中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结果:各组吸光度随时间增长而增加。与溶血磷脂酸组相比,低浓度丹参酮ⅡA组对溶血磷脂酸致CF增殖呈抑制趋势,但无显著差异。随着作用时间延长,浓度升高,各组与溶血磷脂酸组相比,吸光度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溶血磷脂酸组相比,低浓度丹参酮ⅡA组对溶血磷脂酸致CF分泌TGF-β1呈抑制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浓度丹参酮ⅡA组在24 h后即明显降低(P<0.05),48、72 h后显著降低(P<0.01)。结论:丹参酮ⅡA可以浓度依赖性抑制CF的增殖及分泌TGF-β1,丹参酮ⅡA可能通过抑制TGF-β1的分泌抑制CF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 溶血磷脂酸 转化生长因子Β1 心脏成纤维细胞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血清PARK7、LPA和D-D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神经缺损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18
14
作者 黄宏亮 杨莉莉 +2 位作者 黄崴 黄发育 陈锐 《疑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776-779,783,共5页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血清人帕金森蛋白7(PARK7)、溶血磷脂酸(LPA)和D-二聚体(D-D)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神经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120例(脑卒中组),根据颈动脉内...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血清人帕金森蛋白7(PARK7)、溶血磷脂酸(LPA)和D-二聚体(D-D)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神经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120例(脑卒中组),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无斑块组(n=20)、斑块稳定组(n=48)及斑块不稳定组(n=52),另选取健康体检者40例为健康对照组,应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PARK7、LPA和D·D水平,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析PAPK7、LPA、D-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神经缺损程度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卒中组PAPK7、LPA、D-D水平升高(P<0.05);脑卒中不稳定斑块组血清PARK7、LPA和D-D水平>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F=127.53、325.37、242.49,P<0.01)。与脑卒中轻度神经缺损组比较,中度、重度神经缺损组血清PARK7、LPA和D-D水平显著升高,而重度神经缺损组血清PARK7、LPA和D-D水平高于中度神经缺损组(F=166.99、177.44、228.12,P<0.01)。与非进展性脑卒中相比,进展脑卒中患者血清PARK7、LPA和D-D水平显著升高(t=7.991、5.626、19.887,P<0.01)。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血清PARK7、LPA和D-D水平显著升高(t=11.162、4.209、28.825,P<0.01)。经Pearson单因素分析可知,PARK7、LPA和D·D与IMT、NIHSS评分呈正相关(r_(IMT)=0.352、0.315、0.329,r_(NIHSS)=0.345、0.329、0.338,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PARK7、LPA和D-D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可作为评估脑卒中患者预后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人帕金森蛋白7 溶血磷脂酸 D-二聚体 颈动脉粥样硬化 神经功能缺损
下载PDF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SOD、MDA、LPA和内皮素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关婷 刘佳馥 王思思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9期2309-2312,2328,共4页
目的:研究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溶血磷脂酸(LPA)及内皮素(ET-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2月解放军281医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研究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溶血磷脂酸(LPA)及内皮素(ET-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2月解放军281医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功能评分及血清SOD、MDA、LPA、ET-1的含量。结果:观察组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7 d时,2组的中风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清MDA、LPA、ET-1含量均明显降低,血清SOD含量均明显升高(P <0. 05)且观察组的中风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NIHSS评分及血清MDA、LPA、ET-1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SOD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能够改进疗效、改善症状并减轻氧化应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脑血栓 中风 氧化应激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溶血磷脂酸 内皮素
下载PDF
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在植物脂质代谢、生长及逆境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18
16
作者 陈文玲 张晴晴 +2 位作者 唐韶华 龚伟 洪月云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25-735,共11页
甘油脂质是高等植物中含量最丰富的脂质,其种类包括磷脂、糖脂、油脂及胞外脂质等,广泛参与不同的生物过程。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GPAT)利用各种脂肪族酰基或其衍生物作为底物催化甘油-3-磷酸(G3P)脂酰基化反应形成溶血磷脂酸(LPA),... 甘油脂质是高等植物中含量最丰富的脂质,其种类包括磷脂、糖脂、油脂及胞外脂质等,广泛参与不同的生物过程。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GPAT)利用各种脂肪族酰基或其衍生物作为底物催化甘油-3-磷酸(G3P)脂酰基化反应形成溶血磷脂酸(LPA),是脂质合成代谢途径中的限速酶。植物GPAT家族含有多个成员,根据其亚细胞定位、酶活性及底物选择性,拟南芥GPAT家族10个成员可分为3类。不同的GPAT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活性调控及时空分布,并参与膜磷脂、甘油三脂、角质及软木脂合成代谢过程。研究表明极具分子异质性的GPAT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 溶血磷脂酸 甘油脂质合成 甘油三脂 胞外脂质
原文传递
T2DM糖尿病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凝血功能、血清RBP4、LPA、hs-CRP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8
17
作者 王峥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9年第4期339-342,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伴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患者的凝血功能、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 RBP4)、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 LPA)、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伴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患者的凝血功能、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 RBP4)、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 LPA)、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90例T2DM伴ACI患者(A组)、单纯T2DM患者90例(B组)、健康体检对象90例(C组),采用对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栓弹力图检测三组的凝血功能、检测三组的指标、血清RBP4、LPA、hs-CRP水平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上述指标与A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关系。结果B组和C组的R值、K值均显著的高于A组(P<0.05);B组和C组的Angle角、MA值均显著的低于A 组(P <0.05 );B 组和 C 组的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 R) R 值、凝固时间(solidification time, K) K 值、角度(Angle) Angle 角、图中两侧曲线的最宽距离(the maximum distance between two sides of a graph, MA )MA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血清RBP4、LPA、hs-CRP水平均显著的低于A组(P<0.05),C组的血清RBP4、LPA、hs-CRP水平均显著的低于B组(P<0.05);A组的R值、K值与患者NIHSS评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 <0.05), A组的Angle角、MA值与患者NIHSS评分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A组的血清RBP4、hs-CRP水平与患者NIHSS评分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 <0.05), A组的LPA与患者NIHSS评分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T2DM伴ACI患者凝血功能、血清RBP4、LPA、hs-CRP水平较单纯T2DM患者及健康人群发生显著改变,并且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关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急性脑梗死 凝血功能 视黄醇结合蛋白4 溶血磷脂酸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舒血宁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和磷脂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8
作者 张海欣 顾俊琴 +2 位作者 赵淑琴 王贺存 胡磊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研究舒血宁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磷脂酸(PA)含量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1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舒血宁组(110例)和对照组(100例)。舒血宁组应用生理盐水300mL+舒血宁20mL静滴,1次/d共15d;对照组应用生理盐... 目的:研究舒血宁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磷脂酸(PA)含量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1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舒血宁组(110例)和对照组(100例)。舒血宁组应用生理盐水300mL+舒血宁20mL静滴,1次/d共15d;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300mL+维脑路通0·4g静滴,1次/d共15d。2组其他治疗措施相同。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5d取静脉血4mL测定血浆LPA和PA水平,并应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进行功能转归评价。结果:舒血宁组治疗15d后血浆LPA和PA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1),ESS评分显著改善(P<0·001)。与对照组相比,舒血宁组上述指标的改善更为明显。结论:舒血宁能够抑制LPA和PA释放,降低血浆LPA和PA水平,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血宁 脑梗死 溶血磷脂酸 磷脂酸
原文传递
短暂脑缺血发作对溶血磷脂酸的影响及养血清脑颗粒的作用 被引量:14
19
作者 牛建平 薛萍 +4 位作者 伍期专 李丹 姚存姗 王燕华 包鹤丘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831-833,共3页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溶血磷脂酸(LPA)的影响以及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的作用。方法:小鼠尾静脉注射过氧化物并窒息建立TIA模型,灌胃给予不同剂量养血清脑颗粒,诱发4次后隔日断头取脑测定血浆和脑组织中LPA等的含量。结果:模...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溶血磷脂酸(LPA)的影响以及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的作用。方法:小鼠尾静脉注射过氧化物并窒息建立TIA模型,灌胃给予不同剂量养血清脑颗粒,诱发4次后隔日断头取脑测定血浆和脑组织中LPA等的含量。结果:模型组的神经系统评分为0.969±0.790,养血清脑颗粒2g·kg^(-1)组的评分为0.500±0.408,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小鼠血浆LPA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分别为(6.12±0.35)和(2.11±1.27)μmol·L^(-1),养血清脑颗粒4g·kg^(-1)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4.88±1.55)μmol·L^(-1),P<0.05]。模型组小鼠脑组织磷脂与对照相比明显降低,分别为(2.27±1.13)及(6.58±2.77)μmol·g^(-1),给药组小鼠可上升至(4.26±1.99)μmol·g^(-1)。结论:实验性TIA发作可导致小鼠血浆和脑组织中LPA等磷脂水平异常,养血清脑有逆转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血清脑颗粒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溶血磷脂酸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和血浆中溶血磷脂酸水平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白春明 郭剑 李满桂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0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和血浆中溶血磷脂酸(LPA)水平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青海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同期选择96例进行健康体检的... 目的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和血浆中溶血磷脂酸(LPA)水平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青海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同期选择96例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并比较所有研究对象的脑脊液以及静脉血,测量脑脊液及血浆LPA水平。采用PANSS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理症状严重程度,并分析PANSS评分与患者脑脊液以及血浆LPA水平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及对照组的脑脊液和血浆LPA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未服药患者的脑脊液LPA水平显著高于服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脑脊液LPA水平与PANSS评分间无显著相关性,血浆LPA水平与PANSS评分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尤其是服药患者以及男性患者。结论血浆以及脑脊液LPA水平无法作为诊断精神分裂症的生物标志物,但是血浆LPA水平可作为精神分裂症病理症状的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溶血磷脂酸 PANSS评分 脑脊液 血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