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duced dural lymphangiogenesis facilities soluble amyloid-beta clearance from brain in a transgenic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被引量:11
1
作者 Ya-Ru Wen Jun-Hua Yang +1 位作者 Xiao Wang Zhi-Bin Yao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4期709-716,共8页
Impaired amyloid-β clearance from the brain is a core pathological event in Alzheimer's disease.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current pharmacotherapies is unsatisfactory,and some treatments cause severe side effects.The... Impaired amyloid-β clearance from the brain is a core pathological event in Alzheimer's disease.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current pharmacotherapies is unsatisfactory,and some treatments cause severe side effects.The meningeal lymphatic vessels might be a new route for amyloid-β clearance.This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promoting dural lymphangiogenesis facilitated the clearance of amyloid-β from the brain.First,human 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 were treated with 100 ng/m L recombinant 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rh VEGF-C) protein.Light microscopy verified that rh VEGF-C,a specific ligand for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significantly promoted tube formation of human 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 in vitro.In an in vivo study,200 μg/m L rh VEGF-C was injected into the cisterna magna of APP/PS1 transgenic mice,once every 2 days,four times in total.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demonstrated high levels of dural lymphangiogenesis in Alzheimer's disease mice.One week after rh VEGF-C administration,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results showed that levels of soluble amyloid-β were decreased in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brain.The Morris water maze test demonstrated that spatial cognition was restored.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upregulation of dural lymphangiogenesis facilities amyloid-β clearance from the brain of APP/PS1 mice,suggesting the potential of the VEGF-C/VEGFR-3 signaling pathway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for Alzheimer's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dura mater LYMPHANGIOGENESIS amyloid-β Alzheimer's disease recombinant ha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 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 lymphatic clearance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人脐带血淋巴管内皮祖细胞的分化及其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美华 王海杰 +1 位作者 谭玉珍 刘锐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3-478,共6页
目的研究脐带血中CD34+/CD133+/VEGFR-3+淋巴管内皮祖细胞经VEGF-C诱导向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生物学特征的变化,并探讨其分化的机制。方法取脐带血,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形核细胞,再用流式细胞仪分选CD34+/CD133+/VEGFR-3+细胞... 目的研究脐带血中CD34+/CD133+/VEGFR-3+淋巴管内皮祖细胞经VEGF-C诱导向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生物学特征的变化,并探讨其分化的机制。方法取脐带血,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形核细胞,再用流式细胞仪分选CD34+/CD133+/VEGFR-3+细胞,然后用VEGF-C诱导分化。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表面形态和细胞内结构的变化,并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观察特征性标志物的表达变化。结果脐带血中的淋巴管内皮祖细胞表达CD34、CD133和VEGFR-3。CD34+/CD133+/VEGFR-3+细胞经VEGF-C诱导后7 d,呈长梭形,细胞伸出板状伪足和丝状伪足,出现较多短的微绒毛,表面可见细胞小凹,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诱导后14 d,细胞已具有内皮细胞的特征,表达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LYVE-1和5-核苷酸酶,CD133表达消失,细胞质中可见Weibel-Palade小体。结论脐带血中存在CD34+/CD133+/VEGFR-3+淋巴管内皮祖细胞,这些细胞在VEGF-C诱导作用下可能通过VEGF-C/VEGFR-3信号途径分化为淋巴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祖细胞 VEGFR-3 VEGF-C 淋巴管内皮细胞 脐带血
下载PDF
Prox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8
3
作者 张逸群 叶双梅 +5 位作者 蒋学锋 纪利 魏军成 汪辉 卢运萍 奚玲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77-780,共4页
目的探讨Prox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1例良性乳腺增生组织和80例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组织(其中30例合并转移淋巴结)中Prox1的表达。结果 Prox1在良性乳腺增生组织中均为阴性表达... 目的探讨Prox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1例良性乳腺增生组织和80例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组织(其中30例合并转移淋巴结)中Prox1的表达。结果 Prox1在良性乳腺增生组织中均为阴性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癌细胞和淋巴管内皮细胞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50/80)和65.0%(52/80),其中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分别为76.7%(23/30)和83.3%(25/3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54.0%(27/50)和54.0%(27/50),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有转移组,淋巴管内皮细胞Prox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数目有关(P<0.05),但其表达与ER、PR、HER-2以及年龄无关。在乳腺癌组织中癌细胞与淋巴管内皮细胞Prox1的表达呈正相关(r=0.452,P<0.001),且二者的表达均与TNM分期呈正相关(r=0.589,P<0.001)。结论 Prox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与乳腺癌淋巴道转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Prox1 肿瘤转移 淋巴管内皮细胞
下载PDF
淋巴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明秋 张大伟 +3 位作者 刘跃光 冯玉宽 王莹 冯克俭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8年第3期270-273,共4页
目的建立淋巴管内皮细胞培养模型,为淋巴管生成及肿瘤淋巴管转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细胞生物学基础。方法用胶原酶灌注消化的方法,从猪胸导管中分离出淋巴管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原... 目的建立淋巴管内皮细胞培养模型,为淋巴管生成及肿瘤淋巴管转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细胞生物学基础。方法用胶原酶灌注消化的方法,从猪胸导管中分离出淋巴管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原代细胞培养3~5h后,大部分活力较高的内皮细胞已开始贴壁,12~24h后,内皮细胞己铺展形成由数个细胞组成的细胞群,1~2w后,细胞呈生长密集状并汇合形成单层,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呈特征性"鹅卵石状"或"铺路石状"镶嵌排列生长。免疫荧光化学检测表明,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Ⅷ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结论该模型具有体内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可用于淋巴管生成及肿瘤淋巴管转移等方面的体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胸导管
下载PDF
甲磺酸乐伐替尼对猪胸导管内皮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5
作者 赵红博 熊桂宏 +2 位作者 邸子轩 李沐涵 李明秋 《解剖学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337-342,共6页
目的 研究甲磺酸乐伐替尼(Levatinib mesylate)对取自猪胸导管的淋巴管内皮细胞(LECs)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探讨甲磺酸乐伐替尼对淋巴管生成作用的相关调控机制。方法 取健康猪的胸导管消化法进行LECs原代培养,用VEGFR-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目的 研究甲磺酸乐伐替尼(Levatinib mesylate)对取自猪胸导管的淋巴管内皮细胞(LECs)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探讨甲磺酸乐伐替尼对淋巴管生成作用的相关调控机制。方法 取健康猪的胸导管消化法进行LECs原代培养,用VEGFR-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3)进行鉴定;采用EdU检测法检测甲磺酸乐伐替尼药物作用后LECs的增殖活力;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甲磺酸乐伐替尼是否对LECs的侵袭能力有影响;Western blot(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测定甲磺酸乐伐替尼药物作用后LECs的VEGFR-3靶蛋白的含量。结果 EdU结果显示,甲磺酸乐伐替尼药物作用后LECs增殖能力降低,当药物浓度达到10 nmol/L时,实验组EdU标记率(25±6)%明显低于对照组(49±9)%,LECs的增殖能力被甲磺酸乐伐替尼显著抑制(P<0.05);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可见,LECs的侵袭能力能够被甲磺酸乐伐替尼抑制,当药物浓度达到10 nmol/L时,实验组LECs侵袭数量(66.33±8.93)低于对照组(138.67±7.02),LECs透膜数量明显减少(P<0.05);Western blot结果可见,甲磺酸乐伐替尼可以下调LECs的VEGFR-3蛋白表达,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蛋白含量下调更为显著(P<0.05)。结论 甲磺酸乐伐替尼可通过作用于VEGFR-3靶蛋白,从而抑制LECs增殖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甲磺酸乐伐替尼 血管内皮生成因子 增殖 侵袭
下载PDF
TSP-1对体外肿瘤微环境下的LECs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6
作者 李沐涵 赵红博 +4 位作者 熊桂红 邸子轩 王大治 解勇 李明秋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4年第8期972-976,共5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对体外肿瘤微环境下的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猪胸导管插管消化的方法,原代分离、培养LECs;采用VEGFR-3对LECs进行鉴... 目的探讨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对体外肿瘤微环境下的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猪胸导管插管消化的方法,原代分离、培养LECs;采用VEGFR-3对LECs进行鉴定;采用CCK8检测TSP-1对乳腺癌细胞与LECs共培养模型下的LECs增殖活性;采用EdU实验检测TSP-1对乳腺癌细胞与LECs共培养模型下的LECs增殖水平;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TSP-1对乳腺癌细胞与LECs共培养模型下的LECs迁移和侵袭情况。结果采用VEGFR-3对培养的LECs进行鉴定,为典型的LECs;采用CCK8对LECs增殖活力检测显示:当浓度为1.5ug/mL~2.5ug/mL时,TSP-1能明显抑制LECs的增殖活力(P<0.05);采用EdU对LECs增殖检测显示:当浓度为1.5ug/mL~2.5ug/mL时,TSP-1能明显抑制LECs的增殖水平(P<0.05);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LECs迁移和侵袭显示:当浓度为1.5ug/mL~2.5ug/mL时,TSP-1能明显抑制LECs的迁移和侵袭(P<0.05)。结论TSP-1对肿瘤微环境下的LECs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有抑制作用,并且与药物剂量相关(低浓度TSP-1抑制作用不明显,高浓度TSP-1抑制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血小板反应蛋白-1 增殖 迁移 侵袭
下载PDF
整合素α9在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向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蒋娟 薛斌 李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74-678,共5页
目的:从人体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诱导其向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分化,同时探讨分化过程中整合素α9(integrinα9)表达的变化,旨在寻找淋巴水肿分... 目的:从人体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诱导其向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分化,同时探讨分化过程中整合素α9(integrinα9)表达的变化,旨在寻找淋巴水肿分子治疗靶点,为ADSCs应用于淋巴水肿的分子治疗奠定实验基础。方法:①从吸脂术后废弃的人体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出ADSCs,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原代及传代细胞的形态特征。②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检测第3代ADSCs表面特征性抗原CD90、CD29、CD34及CD45的表达;MTT法绘制生长曲线。③用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人VEGF-A、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诱导其向LECs方向分化,同时以人LECs作为阳性对照组。④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LECs表面特征性抗原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1,LYVE-1)、血管内皮细胞特征性抗原CD34及integrinα9的表达。⑤FCM检测各组细胞周期,使用SPSS17.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ADSCs贴壁生长,呈长梭形,第1、3、5代ADSCs的生长曲线均呈S形;细胞表面抗原为CD90+、CD29+、CD34-、CD45-。②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LYVE-1表达阳性、CD34表达均阴性,integrinα9的表达趋势与LYVE-1一致,且二者在实验组的表达水平低于阳性对照组;三者在阴性对照组中的表达均为阴性。③各组G0/G1期细胞比例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小于阴性对照组(P<0.01),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83)。结论:ADSCs离体培养,具有向LECs分化的潜能。使用VEGF-C、VEGF-A、PDGF-BB可诱导部分人ADSCs向LECs分化。在人ADSCs向LECs分化过程中integrinα9的表达增强,分化前后细胞的周期发生了改变。该分子在LECs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淋巴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 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 整合素α9
下载PDF
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体外不同培养体系的比较 被引量:4
8
作者 王俊 郭燕 +4 位作者 章必成 陈芳琳 卓文磊 谢启超 陈正堂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1569-1571,共3页
目的探讨最适合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mouse 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MLEC)生长的体系。方法小鼠腹腔注射乳化的不完全弗式佐剂(15d后再注射1次),诱导形成良性淋巴管瘤。消化法分离MLEC,分别置于明胶、鼠尾胶、基质胶或纤维蛋白凝胶... 目的探讨最适合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mouse 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MLEC)生长的体系。方法小鼠腹腔注射乳化的不完全弗式佐剂(15d后再注射1次),诱导形成良性淋巴管瘤。消化法分离MLEC,分别置于明胶、鼠尾胶、基质胶或纤维蛋白凝胶包被的培养板中生长,流式细胞术对MLEC进行鉴定,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和形成管样结构的差异,并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结果从淋巴管瘤中分离得到MLEC。MLEC在明胶、鼠尾胶支持物上生长良好,其群体倍增时间均短于在基质胶和纤维蛋白凝胶上生长的MLEC。MLEC在4种支持物上均可以形成管样结构,在基质胶和纤维蛋白凝胶上形成的管分支数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结论明胶和鼠尾胶是MLEC生长的较好支持物,而基质胶和纤维蛋白凝胶是体外淋巴管形成的较好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淋巴管生成 淋巴管瘤
下载PDF
淋巴管内皮细胞在淋巴管生成异常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樊天斐 高冉 +1 位作者 郭文钧 王婧 《生理科学进展》 2021年第4期253-258,共6页
淋巴管系统在组织液稳态、免疫监视和脂质吸收中起关键性作用。淋巴管内皮细胞是淋巴管的主要组成结构,主要参与维持体液平衡、调节淋巴细胞再循环和免疫反应等生理过程。因此,淋巴管内皮细胞异常可导致淋巴管功能障碍和淋巴管生成异常... 淋巴管系统在组织液稳态、免疫监视和脂质吸收中起关键性作用。淋巴管内皮细胞是淋巴管的主要组成结构,主要参与维持体液平衡、调节淋巴细胞再循环和免疫反应等生理过程。因此,淋巴管内皮细胞异常可导致淋巴管功能障碍和淋巴管生成异常,进而引起多种疾病,如淋巴水肿、炎症、肿瘤转移和心血管疾病等。然而,淋巴管内皮细胞在淋巴管生成异常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并且关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相关综述也是甚少。本文简要整理了淋巴管内皮细胞在淋巴管生成异常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淋巴水肿 炎症反应 肿瘤转移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VEGF-C联合HGF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石正华 薛斌 蒋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50-855,共6页
目的:使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与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联合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淋巴管内皮细胞(l... 目的:使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与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联合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方向分化,寻求最适HGF浓度,探索HGF的促分化机制。方法:原代培养获得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相关表面抗原以及向成骨诱导分化鉴定干细胞特性,取原代培养第3代细胞进行诱导实验。设置50 ng/ml VEGF-C分别联合10、20、40、60、80、100 ng/ml HGF配置诱导培养基的6个联合诱导组以及同时设置50 ng/ml VEGF-C诱导组、50 ng/ml HGF诱导组和空白对照组,诱导10 d后利用real-time PCR检测各组LECs标志性分子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 1,LYVE-1),同源异形盒蛋白1(prospero homeobox protein 1,Prox1)的表达,得出HGF最适浓度。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检测HGF诱导组、空白对照组、VEGF-C诱导组的LECs标志性分子LYVE-1、Prox1的表达,以及检测空白对照组、VEGF-C诱导组、HGF联合VEGF-C诱导组的integrinα9的表达。结果:成功分离获得原代培养大鼠BMSCs,80 ng/ml HGF联合50 ng/ml VEGF-C诱导组的LYVE-1、Prox1的m RNA表达量最高(PProx1=0.000,PLYVE-1=0.000),同时HGF诱导组未检测到相关LECs标志性分子的表达,HGF联合VEGF-C诱导组的integrinα9的表达较VEGF-C诱导组明显提高(PWestern blot=0.001,Preal-time PCR=0.000)。结论:当HGF浓度为80 ng/ml时,此时HGF联合VEGF-C可更好地促进大鼠BMSCs向LECs分化。同时,在该浓度条件下HGF不具有单独诱导大鼠BMSCs分化为LECs的能力,但能在诱导分化过程中明显提高integrinα9的表达,证明在促分化过程中HGF可能是通过间接上调integrinα9表达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 肝细胞生长因子 淋巴管内皮细胞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波 刘艳丽 +3 位作者 魏璐婉 王静 刘执玉 丁兆习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12,共5页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及条件,为淋巴管再生和重建提供理想的细胞来源。方法分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31、CD14、CD29和CD90。将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血...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及条件,为淋巴管再生和重建提供理想的细胞来源。方法分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31、CD14、CD29和CD90。将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50 ng/mL诱导培养10 d,Western-blot法与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中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Prox-1和LYVE-1的表达。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现典型的梭形和旋涡状排列;经VEGF-C诱导后,细胞变短、呈多边形。流式细胞学显示,分离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90呈阳性表达,CD31、CD14呈阴性表达;Western-blot检测显示,经VEGF-C培养诱导后,细胞明显表达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Prox-1和LYVE-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诱导后细胞均明显表达Prox-1和LYVE-1,而未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rox-1和LYVE-1均不表达。结论 VEGF-C可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淋巴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促进其向淋巴管内皮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淋巴管内皮细胞 分化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原文传递
双氢青蒿素对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与迁移及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章必成 赵勇 +3 位作者 王俊 郭燕 饶智国 高建飞 《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8期879-882,共4页
目的探讨双氢青蒿素(DHA)对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增殖、迁移和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小鼠淋巴管瘤形成,分离并培养小鼠LEC。采用MTT法检测DHA对LEC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LEC的凋亡率,Transwel... 目的探讨双氢青蒿素(DHA)对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增殖、迁移和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小鼠淋巴管瘤形成,分离并培养小鼠LEC。采用MTT法检测DHA对LEC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LEC的凋亡率,Transwell迁移实验观察DHA对LEC迁移的影响;基质胶实验检测DHA对LEC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DHA处理后LEC表达VEGFR-3 mRNA和蛋白的情况。结果5~40μg.mL-1DHA能显著抑制LEC增殖,并诱导不同程度的凋亡,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Transwell迁移实验和基质胶实验分别显示DHA能抑制LEC迁移和体外自发性管样结构形成。DHA处理之后,LEC表达VEGFR-3 mRNA和蛋白均下调。结论DHA能抑制LEC增殖、迁移和管样结构形成,诱导LEC凋亡和下调VEGFR-3表达,有望成为拮抗淋巴管生成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氢青蒿素 淋巴管内皮细胞 淋巴管生成 VEGFR-3
下载PDF
淋巴道转移潜能及ANXA7对肝癌细胞共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静文 钱雪娇 +1 位作者 章明放 唐建武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28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淋巴道转移潜能及膜联蛋白A7(ANXA7)对肝癌细胞共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LEC)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各肝癌细胞及LEC共培养,收集与F细胞(高淋巴道转移潜能)、P细胞(低淋巴道转移潜能)、F_(A7下调)细胞(ANXA7表达下调)、F_(无关序列)... 目的探讨淋巴道转移潜能及膜联蛋白A7(ANXA7)对肝癌细胞共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LEC)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各肝癌细胞及LEC共培养,收集与F细胞(高淋巴道转移潜能)、P细胞(低淋巴道转移潜能)、F_(A7下调)细胞(ANXA7表达下调)、F_(无关序列)细胞、P_(A7上调)细胞(ANXA7表达上调)、P_(空载体)细胞共培养的LEC(L-F_(共)、L-P_(共)、L-F_(A7下调共)、L-F_(无关序列共)、L-P_(A7上调共)、L-P_(空载体共)细胞)以及正常LEC用于实验。分别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共培养LEC内淋巴管内皮相关分子(VEGF-C、VEGF-D、VEGFR-3、NRP-2、PDPN、LYVE-1、SOX18)mRNA与蛋白表达。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共培养LEC内淋巴管内皮相关分子定位,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VEGF-C、VEGF-D水平,用淋巴管成管实验测算淋巴管成管节点数和分支总长度。结果VEGF-C、VEGF-D、VEGFR-3、NRP-2、PDPN、LYVE-1、SOX18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上,L-P_(共)、L-F_(共)细胞高于LEC(P均<0.05),L-F_(共)细胞高于L-P_(共)细胞(P均<0.05)。与L-F_(无关序列共)、L-P_(空载体共)细胞相比,L-F_(A7下调共)细胞上述分子表达均低(P均<0.05),L-P_(A7上调共)细胞上述分子表达均高(P均<0.05)。ANXA7调控前后,各细胞中VEGF-C、VEGFR-3、PDPN相对表达量与同类分子(VEGF-D、NRP-2及LYVE-1/SOX18)比较变化更显著(P均<0.05)。VEGF-C、VEGF-D主要在细胞质内表达;VEGFR-3/NRP-2主要在细胞膜表达,少量在细胞质表达;PDPN、LYVE-1主要在细胞质表达;SOX18主要在细胞核表达,少量于细胞质表达。ANXA7调控前,细胞上清液中VEGF-C、VEGF-D表达比较,L-F_(共)、L-P_(共)细胞高于LEC,L-F_(共)细胞高于L-P_(共)细胞(P均<0.05),且VEGF-C表达均高于VEGF-D表达(P均<0.05)。ANXA7调控前后,各细胞上清液中VEGF-C相对表达量与同类分子(VEGF-D)比较变化更显著(P均<0.05)。在节点数和分支总长度上,L-F_(共)、L-P_(共)细胞均多于LEC,L-F_(共)细胞多于L-P_(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细胞 淋巴管内皮细胞 体外共培养 淋巴道转移潜能 膜联蛋白A7 淋巴管内皮相关分子 淋巴管成管
下载PDF
不同活化表型的巨噬细胞对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章必成 王俊 +3 位作者 赵勇 高建飞 郭燕 陈正堂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274-278,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活化表型的巨噬细胞对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增殖、迁移和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分别以mrIFN-γ、mrIL-4处理小鼠RAW264.7细胞,建立经典活化的巨噬细胞(caMphi)和替代性活化的巨噬细胞(aaMphi)模型。采用transwell系统,... 目的:探讨不同活化表型的巨噬细胞对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增殖、迁移和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分别以mrIFN-γ、mrIL-4处理小鼠RAW264.7细胞,建立经典活化的巨噬细胞(caMphi)和替代性活化的巨噬细胞(aaMphi)模型。采用transwell系统,将活化的巨噬细胞和LEC共培养。通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细胞迁移实验和基质胶实验,分别观察它们对LEC增殖、迁移和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结果:与aaMphi共培养的LEC增殖速度较快,迁移能力和管样结构形成能力均明显强于其它对照组。结论:aaMphi能够促进LEC增殖、迁移和管样结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活化表型 淋巴管内皮细胞 淋巴管生成
下载PDF
ALCAM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力超 李智峰 +3 位作者 李闯 韩璐璐 杨治华 冉宇靓 《中国肿瘤》 CAS 2011年第6期447-452,共6页
[目的]研究ALCAM基因在食管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以及ALCAM在淋巴细胞内皮黏附、跨淋巴内皮迁移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LCAM基因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应用Lipofectin2000将ALCAM-si-RNA转染到人食管癌细胞株KYSE30、EC... [目的]研究ALCAM基因在食管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以及ALCAM在淋巴细胞内皮黏附、跨淋巴内皮迁移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LCAM基因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应用Lipofectin2000将ALCAM-si-RNA转染到人食管癌细胞株KYSE30、EC9706;采用RT-PCR方法检测敲降效率;通过体外与淋巴内皮细胞黏附实验、跨淋巴内皮迁移实验研究ALCAM基因对食管癌与淋巴内皮细胞黏附、跨内皮的影响。[结果]ALCAM在食管癌组织以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食管组织。ALCAM-siRNA能显著敲降EC9706中ALCAM的表达。淋巴内皮黏附实验结果显示,敲降ALCAM的食管癌细胞EC9706与LyEC黏附的细胞数为195±16,而亲本细胞的黏附细胞数为563±67,其与LyEC黏附的能力显著下降。跨淋巴内皮实验结果显示敲降ALCAM的EC9706细胞跨过LyEC数量为36±17,与亲本细胞跨过内皮的细胞数(73±16)相比,敲降ALCAM的食管癌细胞的跨内皮能力显著下降。[结论]ALCAM促进食管癌细胞与淋巴细胞内皮黏附以及跨内皮迁移,可能与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阻断这种黏附作用有可能治疗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AM 食管癌 淋巴细胞内皮 黏附 跨内皮迁移
原文传递
三种诱导因子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远航 薛斌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5-133,共9页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向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分化中的作用. 方法 取第3~5代大鼠BMSC进行实验.(1)取大鼠BMSC,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向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分化中的作用. 方法 取第3~5代大鼠BMSC进行实验.(1)取大鼠BMSC,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阴性对照组、CD90组、CD44组、CD34组,每组样本数为3,阴性对照组细胞加入磷酸盐缓冲液5μL,余3组细胞分别加入相应抗体5 μL,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阳性情况.(2)取3个批次大鼠BMSC,均分为空白对照组、VEGF-C组、HGF组、bFGF组、VEGF-C+HGF组、VEGF-C+bFGF组、HGF+bFGF组、VEGF-C+ HGF+ bFGF组,每组样本数为3.空白对照组细胞加入2 mL完全培养基,VEGF-C组细胞中加入2 mL完全培养基和10 μg/mL VEGF-C 10 μL,HGF组细胞加入2 mL完全培养基和10 μg/mL HGF 16 μL,bFGF组细胞加入2 mL完全培养基和1μg/mL bFGF 20 μL,VEGF-C+ HGF组、VEGF-C +bFGF组、HGF+ bFGF组、VEGF-C+ HGF+ bFGF组细胞加入2 mL完全培养基及同前相应浓度和量的诱导因子.培养10d,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分别检测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VEGF受体3(VEGFR3)及整合素α9蛋白和mRNA表达.(3)取大鼠BMSC,分为空白对照组、HGF+ VEGF-C+ bFGF组、bFGF+ VEGF-C+HGF组、VEGF-C+ HGF+ bFGF组,每组样本数为3.空白对照组细胞加入2 mL完全培养基;HGF+VEGF-C +bFGF组细胞加入2 mL完全培养基、10 μg/mL HGF 16 μL、10 μg/mL VEGF-C 10μL,6h后加入1 μg/mL bFGF 20 μL.bFGF+VEGF-C+HGF组细胞加入2 mL完全培养基以及1μg/mLbFGF 20 μL和10 μg/mL VEGF-C 10 μL,6h后加入10 μg/mL HGF 16 μL;VEGF-C+ HGF+ bFGF组细胞同时加入2 mL完全培养基及同前浓度及量的3种诱导因子.另取2个批次大鼠BMSC,同前进行分组,除将HGF+ VEGF-C+ bFGF组、bFGF+ VEGF-C+ HGF组6h的间隔时间调整为12、24 h外,其余处理方法同前.培养10 d,蛋白质印迹法检测LYVE-1、VEGFR3及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肝细胞生长因子 细胞分化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淋巴管内皮细胞
原文传递
免疫调控淋巴回流功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及前景
17
作者 张立创 徐浩 +5 位作者 马迎辉 熊梦婷 韩海慧 鲍嘉敏 翟伟韬 梁倩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59-1466,共8页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进程与关节腔内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但是免疫细胞如何参与并调控类风湿关节炎病理改变的过程,目前仍未明确;另外,关节周围的淋巴管具有回流炎症因子、免疫细胞的功能,其与关节内微环境的改变也有...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进程与关节腔内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但是免疫细胞如何参与并调控类风湿关节炎病理改变的过程,目前仍未明确;另外,关节周围的淋巴管具有回流炎症因子、免疫细胞的功能,其与关节内微环境的改变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淋巴管回流功能与关节内免疫反应的相关性研究逐渐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目的:针对免疫调控淋巴回流功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方面进行综述。方法:以“类风湿关节炎、淋巴水肿、淋巴回流、淋巴系统”和“Rheumatoid arthritis,lymphoedema,lymphatic drainage,lymphatic system”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2000年1月至2021年4月发表的相关文献,最终纳入67篇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进程中存在淋巴回流障碍,严重者甚至并发四肢的淋巴水肿,靶向淋巴回流功能可作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新型干预措施。②许多研究发现微环境中的炎症反应可促进局部淋巴管生成,其中巨噬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α促使淋巴管内皮细胞产生内皮生长因子C,内皮生长因子C作用于淋巴管内皮细胞使其增殖,淋巴管数量增加,淋巴回流代偿性增强。③长期的炎症反应又会抑制淋巴管平滑肌的收缩,其机制可能是淋巴管内皮细胞高表达一氧化氮合酶,促使淋巴管内皮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增加,继而影响了淋巴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④免疫调控淋巴回流方面,主要体现在淋巴管的生成,淋巴管的生成受巨噬细胞及T细胞的共同调节,现在已知的机制是巨噬细胞可分泌内皮生长因子C刺激淋巴管生成,而T细胞分泌γ-干扰素抑制淋巴管的过度增殖,但更具体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⑤除了基础研究外,早期很多的临床报道也指出,类风湿关节炎存在淋巴回流障碍的现象,即使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淋巴水肿 淋巴回流 淋巴系统 关节置换 淋巴管内皮细胞 淋巴管平滑肌细胞 综述
下载PDF
不同血清浓度对淋巴管内皮细胞培养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葛敏 蒋朝华 +2 位作者 戴婷婷 程佳 李圣利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3年第3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血清在人淋巴管内皮细胞培养中的作用,得出最优血清浓度,优化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的培养方案。方法通过免疫磁珠法获得人LECs,将不同浓度(0%、2.5%、5%、7.5%、10%)的胎牛血清加入EGM-...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血清在人淋巴管内皮细胞培养中的作用,得出最优血清浓度,优化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的培养方案。方法通过免疫磁珠法获得人LECs,将不同浓度(0%、2.5%、5%、7.5%、10%)的胎牛血清加入EGM-2培养液中,培养LECs,并通过免疫荧光、RT-PCR、流式分析、成管试验、吞脂试验等方法,鉴定LECs特异性标记及功能。结果通过免疫磁珠法获得的人LECs表达特异性指征和功能。不同浓度的血清培养液对人LECs的吞脂功能无明显影响,无血清组丧失淋巴管成管能力,7.5%血清组成管能力和增殖能力最强。结论人LECs培养过程中,血清在细胞增殖和功能保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最适宜的血清浓度是7.5%,此浓度血清培养的细胞其增殖能力以及功能都是最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淋巴管内皮细胞 培养
下载PDF
肿瘤相关微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郑玉平 陈奎生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220-225,共6页
淋巴道转移是恶性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肿瘤相关微淋巴管内皮细胞是肿瘤发生淋巴道转移的重要界面。关于肿瘤相关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子生物学及分离技术的研究将为进一步探索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提供更好地平台,同时也为临床上肿瘤... 淋巴道转移是恶性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肿瘤相关微淋巴管内皮细胞是肿瘤发生淋巴道转移的重要界面。关于肿瘤相关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子生物学及分离技术的研究将为进一步探索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提供更好地平台,同时也为临床上肿瘤转移的预防及治疗提供良好的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淋巴管内皮细胞 标记分子 调控因子 分离
下载PDF
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及冷冻保存 被引量:3
20
作者 蒋朝华 胡学庆 刘宁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092-1095,共4页
目的建立分离培养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LECs)及其冷冻保存技术。方法采用中性蛋白酶及胶原酶消化结合免疫磁珠方法,分选CD34-/CD31+细胞。所获内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经免疫荧光染色、RT-PCR鉴定证实为LECs。采用梯度降温法冻存内皮细胞... 目的建立分离培养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LECs)及其冷冻保存技术。方法采用中性蛋白酶及胶原酶消化结合免疫磁珠方法,分选CD34-/CD31+细胞。所获内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经免疫荧光染色、RT-PCR鉴定证实为LECs。采用梯度降温法冻存内皮细胞,经复苏后进行形态学观察,以台酚蓝试验、MTT试验、流式细胞术细胞检测等方法鉴定细胞生物学特性。结果中性蛋白酶及胶原酶消化方法结合免疫磁珠分选,可从真皮组织获取高纯度的LECs。与新鲜细胞相比,复苏的内皮细胞活力保持在92%以上。复苏后的内皮细胞形态学、生物学特性及生长曲线与新鲜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冻存内皮细胞的凋亡率较新鲜内皮细胞高,为(9.15±0.34)%vs(5.31±0.23)%,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性蛋白酶及胶原酶消化结合免疫磁珠分选,可获取足够数量及纯度的LECs;冻存的内皮细胞复苏后无明显形态学改变,并保持较高的活力及体外增殖能力;可作为种子细胞来源,为淋巴管系统发育和新生研究提供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细胞冻存 细胞凋亡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