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僵菌与病毒、苏云金杆菌、溴氰菊酯混合防治木毒蛾的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黄芙蓉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5-58,共4页
通过应用白僵菌 (Bb)、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 (LxNPV)、苏云金杆菌 (Bt)和溴氰菊酯粉剂及其不同配比的混合粉剂对木毒蛾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比较试验 ,筛选出Bb与LxNPV(2× 1 0 6PIB·g-1)、Bt(1 4 0× 1 0 8·g-1)和 ... 通过应用白僵菌 (Bb)、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 (LxNPV)、苏云金杆菌 (Bt)和溴氰菊酯粉剂及其不同配比的混合粉剂对木毒蛾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比较试验 ,筛选出Bb与LxNPV(2× 1 0 6PIB·g-1)、Bt(1 4 0× 1 0 8·g-1)和 0 0 5 %溴氰菊酯(D)粉剂 ,以 2∶1∶1∶1比例混合粉剂防治效果最好 ,平均效果达 92 1 % ,较 4种单剂防治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为探索配制木毒蛾复合生化杀虫剂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僵菌 溴氰菊酯 木毒蛾 木麻黄害虫 LXNPV BT
下载PDF
应用绿僵菌和白僵菌林间防治木麻黄毒蛾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何学友 蔡守平 +4 位作者 黄金水 钟景辉 潘惠忠 周远谋 黄远清 《福建林业科技》 2011年第2期10-13,共4页
采用绿僵菌和白僵菌并采取施放粉炮和喷菌液2种方式,对木毒蛾进行林间防治。2 a试验结果表明:2009年,施放粉炮15 d后,粉炮用量60个.hm-2的木毒蛾校正死亡率:绿僵菌为(54.1±3.7)%、白僵菌为(51.8±1.8)%,显著高于粉炮用量30个.h... 采用绿僵菌和白僵菌并采取施放粉炮和喷菌液2种方式,对木毒蛾进行林间防治。2 a试验结果表明:2009年,施放粉炮15 d后,粉炮用量60个.hm-2的木毒蛾校正死亡率:绿僵菌为(54.1±3.7)%、白僵菌为(51.8±1.8)%,显著高于粉炮用量30个.hm-2的处理;2010年,粉炮用量45、60个.hm-2处理15 d后,绿僵菌处理木麻黄毒蛾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1±3.6)%、(90.3±3.1)%,白僵菌处理分别为(88.5±8.1)%、(85.6±4.1)%,2种粉炮用量间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30个.hm-2处理。使用绿僵菌和白僵菌菌液喷雾12 d后,木毒蛾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93.9±6.3)%、(89.7±3.8)%。施菌后木毒蛾的化蛹率显著降低。林间湿度是影响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干旱少雨天气防治效果较差,阴雨湿度大的环境防治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龟子绿僵菌 球孢白僵菌 木麻黄毒蛾 林间防治
下载PDF
木麻黄毒蛾高致病力绿僵菌和白僵菌菌株的筛选 被引量:8
3
作者 蔡守平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6,12,共4页
木麻黄毒蛾是我国东南沿海防护林主要树种木麻黄的主要害虫之一。通过8株绿僵菌和2株白僵菌菌株对该木毒蛾进行室内生物测定,综合考虑产孢量、校正死亡率、LT50等多项指标,筛选出M aYDTR03和BbSMYXTR03为优良菌株,此2菌株对木毒蛾的校... 木麻黄毒蛾是我国东南沿海防护林主要树种木麻黄的主要害虫之一。通过8株绿僵菌和2株白僵菌菌株对该木毒蛾进行室内生物测定,综合考虑产孢量、校正死亡率、LT50等多项指标,筛选出M aYDTR03和BbSMYXTR03为优良菌株,此2菌株对木毒蛾的校正死亡率均超过了95%,僵虫率分别为72.5%和80%,LT50分别为6.68,6.57d,均好于其它菌株。同时,分析了绿僵菌产孢量与LT50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麻黄毒蛾 生物测定 绿僵菌 白僵菌 LT50 木麻黄
下载PDF
漳州市木毒蛾综合治理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徐耀昌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19,共5页
通过室内饲养和林间调查的方法,摸清了漳州市沿海防护林木毒蛾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和生活习性,常年设置214个虫情监测点进行监测调查,并开展了多种措施的防治对比试验,提出了以营林措施为基础,应用白僵菌、Bt、LxNPV生物防治为主,辅以... 通过室内饲养和林间调查的方法,摸清了漳州市沿海防护林木毒蛾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和生活习性,常年设置214个虫情监测点进行监测调查,并开展了多种措施的防治对比试验,提出了以营林措施为基础,应用白僵菌、Bt、LxNPV生物防治为主,辅以人工采摘卵块、灯光诱杀、喷洒2.5%溴氰菊酯农药以及保护利用天敌的综合治理策略,并完成了大面积的生产防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毒蛾 综合治理 沿海防护林 漳州市
下载PDF
木毒蛾颗粒体病毒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尧顺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236-240,共5页
木毒蛾组织病变观察,颗粒体病毒能侵染虫体的脂肪体、中肠及马氏管等组织,但不侵染气管.在透射电镜下,颗粒体呈圆形卵圆形,大小为320~830nm×230~570um。超薄切片观察,卵圆形包涵体中具单杆病毒粒子.室内... 木毒蛾组织病变观察,颗粒体病毒能侵染虫体的脂肪体、中肠及马氏管等组织,但不侵染气管.在透射电镜下,颗粒体呈圆形卵圆形,大小为320~830nm×230~570um。超薄切片观察,卵圆形包涵体中具单杆病毒粒子.室内外感染试验表明,用颗粒体病毒粗提液1.2×106~1.2×109个/mL感染4~6龄幼虫,死亡率达81.8%~100%,杀虫力很强,是一种有价值的微生物杀虫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麻黄 木毒蛾 颗粒体病毒
下载PDF
不同木麻黄无性系对木毒蛾抗性评价 被引量:5
6
作者 黄金水 曾丽琼 +2 位作者 蔡守平 柯玉铸 何学友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7-72,共6页
通过2010-2011年连续2 a木毒蛾取食选择性试验和不同木麻黄无性系饲养幼虫的发育和排粪量的调查,选育抗木毒蛾的木麻黄优良种质材料。结果表明,湛江3、惠76、惠83、广东A8-2为抗木毒蛾的木麻黄无性系,木毒蛾幼虫对这4个无性系的取食相... 通过2010-2011年连续2 a木毒蛾取食选择性试验和不同木麻黄无性系饲养幼虫的发育和排粪量的调查,选育抗木毒蛾的木麻黄优良种质材料。结果表明,湛江3、惠76、惠83、广东A8-2为抗木毒蛾的木麻黄无性系,木毒蛾幼虫对这4个无性系的取食相对频数小于0.03,其饲养的木毒蛾幼虫平均化蛹率在55%以内,最低的仅有20%,平均蛹重在0.6 g以下,排粪量少;东山2号、广东501、抗风属于感虫无性系,木毒蛾幼虫对这3个无性系的取食相对频数超过0.08,其饲养的木毒蛾平均化蛹率在70%以上,平均蛹重大于0.66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麻黄 木毒蛾 幼虫 无性系 抗虫性
下载PDF
木毒蛾室内种群幼虫虫龄的测定及划分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智涵 左城 +2 位作者 张继锋 王锦达 王荣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20年第3期39-46,共8页
木毒蛾近几年在国内外危害不断扩大,为预测木毒蛾发生时间及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该试验通过测量幼虫体长、头壳宽和触角间距,对幼虫龄期的划分进行了研究,且利用各指标频次分布图和Dyar定律推测幼虫虫龄数,并运用Crosby生长法则和... 木毒蛾近几年在国内外危害不断扩大,为预测木毒蛾发生时间及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该试验通过测量幼虫体长、头壳宽和触角间距,对幼虫龄期的划分进行了研究,且利用各指标频次分布图和Dyar定律推测幼虫虫龄数,并运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的方法对幼虫龄期的划分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体长分别为0.35~0.73、0.66~1.58、1.47~2.58、2.71~3.47、3.57~4.44、4.56~5.18和5.30~6.24 cm;头壳宽分别为0.56~1.09、1.23~1.78、2.03~2.87、2.99~3.79、4.03~4.94、5.09~5.75和5.89~6.83 mm;触角间距分别为0.42~0.78、0.92~1.36、1.53~2.15、2.33~2.86、3.04~3.75、3.85~4.28和4.45~5.18 mm。可见,在该研究条件下,木毒蛾幼虫共分为7龄,头壳宽为最佳的分龄标准,头壳宽y与幼虫虫龄x的回归方程为y=0.7642 e 0.3317x(P<0.001,R 2=0.99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毒蛾 龄期 体长 头壳宽 触角间距
下载PDF
木毒蛾羽化和生殖行为节律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左城 林健聪 +3 位作者 张继锋 张智涵 王锦达 王荣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20年第4期37-43,共7页
为有效控制木毒蛾,对其成虫的羽化、交配及产卵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成虫羽化主要集中在10:00~18:00,雄虫的羽化高峰比雌虫早2 h,雄虫的交配前期4~6.5 h,羽化4.5 h后交配率最高,雌虫的交配前期2.5~5.5 h,羽化4 h后交配率最高。雌... 为有效控制木毒蛾,对其成虫的羽化、交配及产卵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成虫羽化主要集中在10:00~18:00,雄虫的羽化高峰比雌虫早2 h,雄虫的交配前期4~6.5 h,羽化4.5 h后交配率最高,雌虫的交配前期2.5~5.5 h,羽化4 h后交配率最高。雌雄成虫交配集中在夜间20:30至翌日凌晨3:30,交配高峰期21:30和0:30,羽化后5~8 h是主要的交配期,所有成虫在羽化后12 h内均可全部完成交配。雌雄成虫交配时长为2~3 h,最短为1 h,交配后即可产卵,交配结束后2 h雌虫产卵数量最多,羽化后7~9 h为产卵的高峰期,羽化高峰期11:30~12:30、15:30~16:30和17:30~18:30,羽化的成虫产卵的高峰期为20:30~3:30。木毒蛾成虫的羽化、生殖行为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毒蛾 羽化 交配 产卵 昼夜节律
下载PDF
应用生防真菌林间防治木毒蛾试验
9
作者 杨小漩 《福建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36-38,83,共4页
于2022年,在福建省东山县西埔镇梧龙村木麻黄防护林开展林间单独施用及混合施用白僵菌、绿僵菌粉炮防治木毒蛾幼虫试验。结果表明,在木毒蛾的2~3龄幼虫期,在林间施放白僵菌粉炮60个·hm^(-2)防治木毒蛾,校正防效可达78%以上;施放绿... 于2022年,在福建省东山县西埔镇梧龙村木麻黄防护林开展林间单独施用及混合施用白僵菌、绿僵菌粉炮防治木毒蛾幼虫试验。结果表明,在木毒蛾的2~3龄幼虫期,在林间施放白僵菌粉炮60个·hm^(-2)防治木毒蛾,校正防效可达78%以上;施放绿僵菌粉炮30个·hm^(-2)防治木毒蛾,校正防效可达80%以上;施放白僵菌和绿僵菌粉炮各15个·hm^(-2)混合防治木毒蛾,校正防效可达84%以上。表明林间应用白僵菌和绿僵菌粉炮防治木毒蛾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且二者混合施用也表现出一定的增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毒蛾 白僵菌 绿僵菌 生物防治
下载PDF
木毒蛾成虫触角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10
作者 陈佳宁 孙媛媛 +4 位作者 任昊杰 孙悦 刘用垄 左城 王荣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45-449,共5页
运用扫描电镜对木毒蛾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及感器的分布和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木毒蛾雌虫触角线状,雄虫触角羽状。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相同,均有6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2种亚型)、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 运用扫描电镜对木毒蛾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及感器的分布和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木毒蛾雌虫触角线状,雄虫触角羽状。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相同,均有6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2种亚型)、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2种亚型)和B9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耳形感器数量最少。毛形感器有直立和弯曲2种形态,其余5种感器均直立。刺形感器和B9hm氏鬃毛长度在雌、雄成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余4种感器长度在雌、雄成虫之间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毒蛾 触角 感器 扫描电镜
下载PDF
木毒蛾蛹性别的快速鉴定
11
作者 孙悦 刘用垄 +4 位作者 孙媛媛 任昊杰 陈佳宁 张飞萍 王荣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28-631,共4页
木毒蛾是我国东南沿海木麻黄防护林最主要的食叶害虫。通过对木毒蛾雌、雄蛹(老熟)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测,发现其主要差异如下:雌蛹平均体长(30.36±2.30)mm,平均质量(1.73±0.35)g,平均体宽(10.57±0.78)mm,均大于雄蛹[平... 木毒蛾是我国东南沿海木麻黄防护林最主要的食叶害虫。通过对木毒蛾雌、雄蛹(老熟)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测,发现其主要差异如下:雌蛹平均体长(30.36±2.30)mm,平均质量(1.73±0.35)g,平均体宽(10.57±0.78)mm,均大于雄蛹[平均体长(23.51±1.65)mm,平均质量(0.74±0.14)g,平均体宽(8.46±0.60)mm];雌蛹头部腹面较为平整,雄蛹更为立体;雌蛹的中足明显较雄蛹宽且长;雌蛹的生殖孔与产卵孔均位于第8~9腹节连接处向第9腹节延伸的纵裂缝上,而雄蛹的生殖孔位于第9腹节中间处;雌蛹的排泄孔距生殖孔较远,而雄蛹较为接近。综合以上外部特征判断木毒蛾蛹性别,准确率可达100%。这可为木毒蛾的野外采样、林间性比研究及其监测预警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毒蛾 性别 快速鉴定
下载PDF
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LxNPV)杀虫剂Ⅱ.制剂的研制 被引量:3
12
作者 林继强 《福建林业科技》 1995年第3期51-54,共4页
通过室内人工饲毒养虫并结合林间防治木毒蛾,回收病死虫尸,获取毒源,添加各种辅助剂,配制成901-1可湿性粉剂和901-2乳剂,进行林间大面积防治木毒蛾试验,10天防治效果达80%以上。实验表明,丙酮-乳糖共沉法回收木... 通过室内人工饲毒养虫并结合林间防治木毒蛾,回收病死虫尸,获取毒源,添加各种辅助剂,配制成901-1可湿性粉剂和901-2乳剂,进行林间大面积防治木毒蛾试验,10天防治效果达80%以上。实验表明,丙酮-乳糖共沉法回收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回收率可达80.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毒蛾 核多角体病毒 病毒杀虫剂 制剂检测
下载PDF
几种药剂防治龙眼木毒蛾效果试验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清良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2-145,共4页
应用自僵菌Bbm3、Bbta菌株和本地区农民常用的化学农药80%敌敌畏EC、2.5%敌杀死EC对木毒蛾幼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木毒蛾对敌敌畏不敏感,药效下降,产生抗药性;敌杀死虽有较好效果,但污染环境,残留大,... 应用自僵菌Bbm3、Bbta菌株和本地区农民常用的化学农药80%敌敌畏EC、2.5%敌杀死EC对木毒蛾幼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木毒蛾对敌敌畏不敏感,药效下降,产生抗药性;敌杀死虽有较好效果,但污染环境,残留大,不宜大量使用;白僵菌Bbm3尽管初期见效慢,但10~15d防效达95%以上,效果好,属无公害农药。从经济和生态两方面考虑以Bbm3菌株应用较好,而且持效期长,防效高,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僵菌 化学农药 木毒蛾 病虫害防治 龙眼
下载PDF
平潭岛木麻黄木毒蛾卵和幼虫空间分布的地统计学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朝法 《南方林业科学》 2020年第3期66-71,共6页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平潭岛木麻黄基干林中木毒蛾卵和幼虫的空间分布特性,为有效防治其危害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前沿迎风侧木毒蛾的幼虫虫口密度和卵块密度均小于后沿背风侧,木毒蛾幼虫及卵块变异函数在球状模型中均呈现较好的拟合效...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平潭岛木麻黄基干林中木毒蛾卵和幼虫的空间分布特性,为有效防治其危害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前沿迎风侧木毒蛾的幼虫虫口密度和卵块密度均小于后沿背风侧,木毒蛾幼虫及卵块变异函数在球状模型中均呈现较好的拟合效果。迎风侧和背风侧木毒蛾幼虫种群的空间依赖范围分别为8.6 m和8.7 m,卵块的空间依赖范围分别为8.2 m和6.9 m,空间连续性强度均达到0.92以上,木毒蛾幼虫及卵块均呈聚集性空间分布特征,其空间有显著自相关性,扩散距离范围为6~9 m,这对木毒蛾防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因受风因素影响,迎风侧距迎风面0~30 m范围内,木毒蛾幼虫及卵块没有明显的聚集性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毒蛾 幼虫 变异函数 木麻黄
下载PDF
不同木麻黄无性系对木毒蛾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曾丽琼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8-101,共4页
研究了不同木麻黄无性系对木毒蛾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分析木毒蛾幼虫对不同木麻黄无性系的食物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抗虫性较强的木麻黄无性系抑制木毒蛾幼虫的取食和生长发育,对木麻黄小枝取食量不超过0.38 g/(头·d),相对生长率... 研究了不同木麻黄无性系对木毒蛾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分析木毒蛾幼虫对不同木麻黄无性系的食物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抗虫性较强的木麻黄无性系抑制木毒蛾幼虫的取食和生长发育,对木麻黄小枝取食量不超过0.38 g/(头·d),相对生长率不超过0.045 g/(g·d),化蛹率和羽化率分别不超过67%和60%,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明显较低,但近似消化率变化不明显;而感虫的无性系促进木毒蛾取食和生长,取食量均在0.43 g/(头·d)以上,相对生长率超过0.050 g/(g·d),化蛹率和羽化率分别在73%和66%以上,幼虫取食后,其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麻黄 木毒蛾 无性系 抗性
下载PDF
木毒蛾氨肽酶N1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林健聪 孙悦 +3 位作者 刘用垄 王锦达 王荣 张飞萍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4-100,共7页
【目的】氨肽酶N(APN)是昆虫中肠一类重要的Bt受体蛋白,Bt细菌产生的Cry毒素对昆虫的毒杀作用机理在学术界存在一定争议,但是普遍认为毒素与Bt受体蛋白的结合是产生毒力的必要环节。本研究通过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不同龄期组... 【目的】氨肽酶N(APN)是昆虫中肠一类重要的Bt受体蛋白,Bt细菌产生的Cry毒素对昆虫的毒杀作用机理在学术界存在一定争议,但是普遍认为毒素与Bt受体蛋白的结合是产生毒力的必要环节。本研究通过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不同龄期组织中的表达对木毒蛾APN1基因进行研究,为后续研究APN基因家族、其他Bt受体蛋白及Cry毒素作用机制提供有益补充。【方法】以木毒蛾中肠cDNA为模板,对木毒蛾APN1基因进行克隆并进行生物学分析,利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在木毒蛾发育阶段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克隆获得木毒蛾APN1基因的全长DNA,命名为LxAPN1。LxAPN1序列全长为3159 bp,ORF为3054 bp,编码1017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表明,LxAPN1与舞毒蛾的LdAPN1高度同源,在N-端都具有信号肽,都具有锌结合位点HEXXH(X18)E以及保守区域GAMENWG,在末端具有GPI结合位点;LxAPN1在木毒蛾卵期无表达,在所有幼虫阶段中均有表达,幼虫期过后LxAPN1表达量锐减;LxAPN1在肠道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头部和表皮。【结论】LxAPN1在木毒蛾中肠被成功克隆,LxAPN1与LdAPN1高度同源,并且在进化树的分布上也极其相近,推测两者的APN1功能上近似;LxAPN1在木毒蛾2龄幼虫期表达量最高。并且在6龄幼虫肠道中表达量最高,肠道高表达与LxAPN1作为Bt受体在木毒蛾中肠发挥作用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毒蛾 Bt受体 氨肽酶N 克隆
下载PDF
几个木麻黄无性系抗木毒蛾试验
17
作者 林云珠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8年第3期201-205,共5页
报道了几个木麻黄无性系抵抗木毒蛾危害的试验。结果表明:木麻黄无性系具有较高的抗木毒蛾能力,苗期,对照的虫株率(18.4%)是木麻黄4个无性系平均虫株率(1.9%)的9.68倍;幼林期,对照的虫株率(34.2%)是4个无性系平均虫株率(2.8%)的12.21倍... 报道了几个木麻黄无性系抵抗木毒蛾危害的试验。结果表明:木麻黄无性系具有较高的抗木毒蛾能力,苗期,对照的虫株率(18.4%)是木麻黄4个无性系平均虫株率(1.9%)的9.68倍;幼林期,对照的虫株率(34.2%)是4个无性系平均虫株率(2.8%)的12.21倍,对照的虫口密度(16.966只.株-1)是无性系平均虫口密度(0.0355只.株-1)的477.92倍;成林时,敖东镇对照的虫株率(63.6%)是无性系P10-33虫株率(1.8%)的35.33倍,流水镇对照的虫株率(65.0%)是无性系P10-33虫株率(2.0%)的32.50倍,在敖东镇和流水镇,木麻黄无性系P10-33的虫株率分别是1.8%和2.0%,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毒蛾 木麻黄 无性系
下载PDF
白僵菌菌株退化与培养条件关系及其控制技术 被引量:38
18
作者 蔡国贵 林庆源 +2 位作者 徐耀昌 黄芙蓉 陈金标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6-79,共4页
通过对 1 0个菌株在 5种培养基上继代培养情况检测 ,探讨了不同培养基对菌种稳定性、产孢量和毒力的影响 ,结果显示 ,菌落局变的分离株多表现为菌落生长速率增加 ,产孢能力下降 ,对寄主害虫毒力降低趋势 .经过比较 ,以营养贫乏的 PDA培... 通过对 1 0个菌株在 5种培养基上继代培养情况检测 ,探讨了不同培养基对菌种稳定性、产孢量和毒力的影响 ,结果显示 ,菌落局变的分离株多表现为菌落生长速率增加 ,产孢能力下降 ,对寄主害虫毒力降低趋势 .经过比较 ,以营养贫乏的 PDA培养基培养容易产生变异 ,以含虫尸、蛋白胨加 PDA培养基 (CPPDA)培养最为稳定 ,表明氮源是影响变异的主要因子 ,但菌株变异主要决定于本身的遗传物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僵菌 菌株退化 培养条件 微生物杀虫剂
下载PDF
福建省木麻黄毒蛾灾区区划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魏初奖 谢大洋 +2 位作者 庄晨辉 蔡国贵 李闽丽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774-777,共4页
根据区划理论,应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将福建省木麻黄毒蛾灾区区划为3个区和3个危险程度等级,并建立Ⅰ、Ⅱ级危险程度等级的发生面积预测预报数学模型。经检验,该模型精度较高,拟合效果好,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木麻黄毒蛾 灾区区划 危险程度等级划分 预测预报模型
下载PDF
木毒蛾白僵菌优良菌株的自然筛选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林庆源 《武夷科学》 2000年第0期211-215,共5页
本研究通过对林间采集的天然木毒蛾僵虫蛹进行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纯化 ,选取 12个典型单孢菌株在马铃薯虫尸琼脂培养基上的表现性状以及与不同菌株的室内外毒力测定试验比较 ,从中筛选出 Bm1-1、Bm2 - 7、Bm3- 3三个木毒蛾白僵菌优良菌... 本研究通过对林间采集的天然木毒蛾僵虫蛹进行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纯化 ,选取 12个典型单孢菌株在马铃薯虫尸琼脂培养基上的表现性状以及与不同菌株的室内外毒力测定试验比较 ,从中筛选出 Bm1-1、Bm2 - 7、Bm3- 3三个木毒蛾白僵菌优良菌株 ,并将最具优良品质的 Bm1- 1菌株进行大量生产和大面积应用防治示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僵菌 菌株筛选 木毒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