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卢氏—栾川地区铅锌矿成矿多样性分析及成矿预测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长明 邓军 +1 位作者 张寿庭 燕长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74-1080,共7页
河南省卢氏-栾川地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与秦岭造山带的衔接部位,是中国重要的钼、钨、铅、锌多金属成矿区。通过控矿地质条件与成矿环境多样性分析,将研究区铅锌矿划分为3种成因类型:岩浆热液交代型铅锌矿床、MVT型铅锌矿床和SEDEX型铅... 河南省卢氏-栾川地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与秦岭造山带的衔接部位,是中国重要的钼、钨、铅、锌多金属成矿区。通过控矿地质条件与成矿环境多样性分析,将研究区铅锌矿划分为3种成因类型:岩浆热液交代型铅锌矿床、MVT型铅锌矿床和SEDEX型铅锌矿床。在此基础上,利用“成矿专属性”和“成矿多样性”相结合的找矿思路,对矿区不同类型矿床成矿进行远景评价,指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多样性 成矿预测 铅锌矿 河南卢氏-栾川地区
下载PDF
豫西卢氏北部地区角砾岩的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马桂霞 李维明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60-366,共7页
对河南西部卢氏地区的角砾岩的物质组成、蚀变、形态、胶结物和产出空间等特征以及该区角砾岩与次火山岩时空关系的研究表明,本区的角砾岩可划分为3种类型,即柳关型、八宝山—曲里型和夜长坪型;角砾岩形成于燕山期。论述了与次火山岩有... 对河南西部卢氏地区的角砾岩的物质组成、蚀变、形态、胶结物和产出空间等特征以及该区角砾岩与次火山岩时空关系的研究表明,本区的角砾岩可划分为3种类型,即柳关型、八宝山—曲里型和夜长坪型;角砾岩形成于燕山期。论述了与次火山岩有关的角砾岩与其他角砾岩间的区别和综合鉴别标志,并讨论了不同类型的角砾岩相与矿产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砾岩 矿化 河南卢氏地区
下载PDF
河南卢氏地区黑色岩系沉积型褐铁矿及其伴生钼锌组分的工业价值探讨
3
作者 刘利宝 王巍巍 王岩 《矿产与地质》 2024年第1期22-32,共11页
沉积型铁矿床以赤铁矿和磁铁矿为主,罕见沉积型褐铁矿床。黑色岩系中富集Mo、Ni、V、PGE实例较多,但黑色岩系中发现有沉积型褐铁矿床的报道少见,更未见沉积型褐铁矿床中有Mo、Zn矿化的报道。河南卢氏地区震旦系东坡组黑色岩系中发育有... 沉积型铁矿床以赤铁矿和磁铁矿为主,罕见沉积型褐铁矿床。黑色岩系中富集Mo、Ni、V、PGE实例较多,但黑色岩系中发现有沉积型褐铁矿床的报道少见,更未见沉积型褐铁矿床中有Mo、Zn矿化的报道。河南卢氏地区震旦系东坡组黑色岩系中发育有褐铁矿化,并伴生有钼、锌元素大规模高强度异常,前人认为是“铁帽”,深部有找寻大型硫化物原生矿床的潜力。通过对铁矿床含矿建造的重新厘定和成矿环境的恢复,以及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示踪,达到了对成矿过程的精细研究,认为区内铁矿化原始成矿方式为沉积成矿,主要以褐铁矿形式沉积,赤铁矿次之,后期强烈的构造变形使矿体遭受强烈的风化淋滤改造,致使矿床成因信息受到掩盖,是“假铁帽”。钼、锌元素以离子形式被铁质胶体和有机质吸附、携载迁移,在特定部位共同卸载沉淀,无独立的钼、锌矿物产出,没有工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型褐铁矿床 黑色岩系 假铁帽 钼锌矿化 河南卢氏地区
下载PDF
河南卢氏-栾川地区铅锌矿定量成矿预测与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磊 王秀全 冯昂 《现代矿业》 CAS 2009年第5期36-39,共4页
介绍了河南卢氏-栾川地区地层、岩浆岩、构造、变质岩等地质背景,深入分析了该区铅锌矿床(点)的成矿特征和控矿地质因素,应用证据权重法对该区进行综合定量成矿预测和评价,圈定出6个成矿区,预测结果对于该区的进一步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 介绍了河南卢氏-栾川地区地层、岩浆岩、构造、变质岩等地质背景,深入分析了该区铅锌矿床(点)的成矿特征和控矿地质因素,应用证据权重法对该区进行综合定量成矿预测和评价,圈定出6个成矿区,预测结果对于该区的进一步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预测与评价 铅锌矿 证据权重法 河南卢氏-栾川
下载PDF
豫西卢氏—内乡地区铜铀等战略性矿产成矿条件初探 被引量:3
5
作者 冯晓曦 滕雪明 王心华 《华北地质》 2021年第4期5-14,共10页
为更好的开展新一轮找矿战略行动,笔者以成矿物质来自幔源和构造环境转换制约矿床时空分布为主线,分析了豫西卢氏-内乡地区铜、铀、锂等矿产成矿条件,探讨了与幔源相关的火山喷发、岩浆侵入和伸展、挤压的构造环境对卢氏-内乡地区成矿... 为更好的开展新一轮找矿战略行动,笔者以成矿物质来自幔源和构造环境转换制约矿床时空分布为主线,分析了豫西卢氏-内乡地区铜、铀、锂等矿产成矿条件,探讨了与幔源相关的火山喷发、岩浆侵入和伸展、挤压的构造环境对卢氏-内乡地区成矿的控制作用,认为中元古代,卢氏-内乡地区软流圈上涌,华北陆块南缘伸展形成熊耳裂谷,大规模幔源火山以VMS、SEDEX、MVT方式将铜、铀、铅、锌等成矿物质储备于熊耳群、栾川群、宽坪群等火山碎屑沉积岩中;中元古代,伴随熊耳裂谷作用,来自幔源的龙王幢碱性岩浆岩为铀、稀有、稀土元素成矿奠定了基础;早古生代,软流圈继续上涌,秦岭地块北缘伸展产生二郎坪岛弧带,铜、铅、锌等以VMS、SEDEX、MVT方式富集于二郎坪群火山碎屑岩中,而局部造山作用促使灰池子、五朵山等富铀、稀有元素岩体侵入。中生代,软流圈再次上涌,大规模中酸性壳源岩浆侵位,改造、萃取前中生代含铜、铀、稀土元素地质体,形成沿北秦岭构造带呈北西向产出的矿床、矿点、异常。综合认为,卢氏-内乡地区区域构造伸展作用下,来自幔源的中基性火山、岩浆活动积累了大量的铜、铀、三稀等成矿元素;造山挤压环境下,壳源成矿流体改造、萃取、汇聚前中生代地质体中成矿物质后,充填断裂、岩体接触带等构造薄弱部位成矿;沿幔源地质体和深大断裂的结合带,开展已知矿化信息的深部揭露,或许是卢氏-内乡地区扩大新一轮铜、铀、三稀等战略性矿产勘查成果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源岩浆 构造环境 成矿机制 找矿思路 豫西北秦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