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7.0级地震介绍 被引量:110
1
作者 刘杰 易桂喜 +4 位作者 张致伟 官致君 阮祥 龙锋 杜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04-1407,共4页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7.0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震源机制解为逆冲型.震后3天震区已发生3000多次余震,其中M5级余震4次,最大余震是4月21日17时05分芦山、邛崃交界M5.4级地震,余震区长轴约45km,短轴约20km.芦山M7.0级地震与2008...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7.0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震源机制解为逆冲型.震后3天震区已发生3000多次余震,其中M5级余震4次,最大余震是4月21日17时05分芦山、邛崃交界M5.4级地震,余震区长轴约45km,短轴约20km.芦山M7.0级地震与2008年5月12日汶川M8.0级地震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但汶川地震发生在该断裂带中-北段,两个地震的余震区存在约45km的间隔,芦山M7.0级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但两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7 0级地震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下载PDF
GIS支持下基于AHP方法的2013年芦山地震区滑坡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30
2
作者 刘丽娜 许冲 +1 位作者 徐锡伟 陈剑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3-191,共9页
在详细综述国内外有关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选取芦山7.0级地震区一个大致以震中为中心的100 km×100 km正方形区域作为研究区域,以GIS技术作为操作平台,确定地震滑坡影响因子,结合芦山地震滑坡特征将滑坡影响因子分级,... 在详细综述国内外有关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选取芦山7.0级地震区一个大致以震中为中心的100 km×100 km正方形区域作为研究区域,以GIS技术作为操作平台,确定地震滑坡影响因子,结合芦山地震滑坡特征将滑坡影响因子分级,分析高程、坡度、坡向、斜坡曲率、地层岩性和PGA等6个影响因子经分级概化后所代表的区域与滑坡的分布关系,采用区域分布面积百分比指标与滑坡密度指标来衡量影响滑坡的各个影响因子分级所代表的研究区间对地震滑坡影响程度;其次,使用AHP法对研究区内地震滑坡建立6个影响因子两两比较的6个关系矩阵,对6个关系矩阵分别进行各个参数权重的综合分析,所形成的影响因子权重分布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地面峰值加速度PGA是影响地震滑坡最严重的因子,影响因子对芦山地震区滑坡影响程度关系为PGA>地层岩性>坡度>高程>斜坡曲率>坡向;取6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所确定的影响因子权重,以构建研究区内滑坡危险度阈值栅格图,接着将滑坡危险性阈值栅格图划分为与评价因子分级赋值时对应的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和极低危险区,同时给出研究区滑坡危险性分区图。最后,根据芦山地震实际所触发的滑坡构建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检验曲线验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验证结果表明:AUC值为85.41%,即定量衡量滑坡评价结果的准确率为85.41%,表明评价结果准确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7.0级地震 滑坡 层次分析法 GIS 危险性评价
下载PDF
四川省地震灾情快速上报接收处理系统 被引量:17
3
作者 陈维锋 郭红梅 +2 位作者 张翼 申源 王悦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6-122,共7页
地震灾情信息的快速获取是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关键。介绍了四川省地震灾情快速上报接收处理系统的建设目标、总体架构和系统建设内容。在2013年芦山7.0级强烈地震实战考验中,四川省地震灾情快速上报接收处理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缩... 地震灾情信息的快速获取是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关键。介绍了四川省地震灾情快速上报接收处理系统的建设目标、总体架构和系统建设内容。在2013年芦山7.0级强烈地震实战考验中,四川省地震灾情快速上报接收处理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缩短了灾情"黑箱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应急 灾情获取 处理分析 芦山7 0级地震
下载PDF
强震前短周期地磁谐波振幅比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4
作者 倪晓寅 陈莹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1-436,共6页
采用成都台和天水台GM4磁通门磁力仪秒采样地磁数据,计算得到这2个台站的20~230 s周期的谐波振幅比,发现该周期范围内的谐波振幅比在地震前出现的异常与10~60 min周期的谐波振幅比类似,主要表现为下降—转折—恢复上升的变化形态。成都... 采用成都台和天水台GM4磁通门磁力仪秒采样地磁数据,计算得到这2个台站的20~230 s周期的谐波振幅比,发现该周期范围内的谐波振幅比在地震前出现的异常与10~60 min周期的谐波振幅比类似,主要表现为下降—转折—恢复上升的变化形态。成都台的谐波振幅比异常呈现南北方向和长短周期均不同步的特征,而天水台只有长短周期之间出现不同步现象。根据异常特征推测天水台位于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的高导体区域内,而成都台则位于芦山7.0级地震前的高导体东侧边界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谐波振幅比 岷县-漳县6.6级 芦山7.0级地震
下载PDF
Variations of shear wave splitting in the 2013 Lushan Ms7.0 earthquake region 被引量:12
5
作者 CHANG LiJun DING ZhiFeng WANG ChunY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9期2045-2052,共8页
In this paper, variations of shear wave splitting in the 2013 Lushan Ms7.0 earthquake sequence were studied. By analyzing shear wave particle motion of local events in the shear wave window, the fast polarization dire... In this paper, variations of shear wave splitting in the 2013 Lushan Ms7.0 earthquake sequence were studied. By analyzing shear wave particle motion of local events in the shear wave window, the fast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and the delay time between fast and slow shear waves were derived from seismic recordings at eight stations on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In the study region, the fast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show partition characteristics from south to north. And the systematic changes of the time delays between two split shear waves were also observed. As for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NE fast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Longmenshan fault strike in the south of focal region, whereas the NW fast direction is parallel to the direction of regional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in the north of focal region. Stations BAX and TQU are respectively located on the Central and Front-range faults, and because of the direct influence of these faults, the fast directions at both stations show particularity. In time domain, after the main shock, the delay times at stations increased rapidly, and decreased after a period of time. Shear-wave splitting was caused mostly by stress-aligned microcracks in rock below the station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changes of local stress field during the main shock and the aftershocks. The stress on the Lushan Ms7.0 earthquake region increased after the main shock, with the stress release caused by the aftershocks and the stress reduced in the late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ar wave splitting crustal stress lushan Ms7.0 earthquake fast wave direction delay time
原文传递
四川省房屋数据空间化及在芦山7.0级地震灾情快速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丁文秀 李志强 +3 位作者 卓力格图 李晓丽 韩贞辉 冯新科 《灾害学》 CSCD 2015年第2期128-132,共5页
在四川省城乡布局和经济分区的基础上,通过308个房屋数据抽样点(1 km×1 km)并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建立分类的房屋数据空间化模型。将其结果应用到芦山7.0级地震震例中,得到以下结论:灾区毁坏与严重破坏房屋数量591 077间,误差为4.... 在四川省城乡布局和经济分区的基础上,通过308个房屋数据抽样点(1 km×1 km)并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建立分类的房屋数据空间化模型。将其结果应用到芦山7.0级地震震例中,得到以下结论:灾区毁坏与严重破坏房屋数量591 077间,误差为4.1%;房屋直接经济损失估算259.6~300亿元,误差为4.5%~10.2%;死亡人数误差为26.0%~71.9%;受伤人数误差12.7%~22.3%。结果表明:提出的房屋空间化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实际房屋分布情况,为建立大区域的房屋空间数据提供了途径。用该数据评估得到的灾区房屋倒损、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数据有较高的可信度。在此基础上以房屋倒损结构类型和面积为指标划分救援区域,为救援力量的合理部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屋 数据空间化 地震灾情 快速评估 芦山7级地震 救援 区域划分
下载PDF
芦山7.0级地震强震台仪器烈度与调查点烈度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冯蔚 姜立新 +2 位作者 杨天青 李洋 郑通彦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2-229,共8页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该地震是继汶川8.0级地震后的1次强震,但并非余震。文中利用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的强震记录计算等效峰值加速度A0.5换算地震仪器烈度,并且将地震仪器烈度与强震台站周边5km内...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该地震是继汶川8.0级地震后的1次强震,但并非余震。文中利用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的强震记录计算等效峰值加速度A0.5换算地震仪器烈度,并且将地震仪器烈度与强震台站周边5km内调查点烈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芦山地震的仪器烈度与周边调查点烈度吻合度58.6%,且偏差不超过1度。然而,即使宏观烈度相同,观测地面运动参数也存在较大离散度。但在缺少现场调查的震后初期,地震仪器烈度有可能为地震烈度范围判断提供定量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地震烈度 仪器烈度 调查点烈度
下载PDF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综合后评价框架体系及实证分析--以芦山县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杨月巧 迟宝明 宴金旭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9-159,共11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重特大地震灾害的频发,震后重建的灾区再次遭受地震灾害,部分重建项目在震后暴露出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对地震灾后重建进行综合后评价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际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内容研究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重特大地震灾害的频发,震后重建的灾区再次遭受地震灾害,部分重建项目在震后暴露出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对地震灾后重建进行综合后评价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际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内容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综合后评价的一级评价指标:工程项目后评价、经济效益后评价、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后评价、社会效果后评价、人文价值后评价和应急能力后评价。并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得出各指标之间的层次关系。本文以芦山县在汶川地震的重建内容对该一级评价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同时构建出该县重建综合后评价的二级指标。分析结果说明该评价框架体系指标合理,方法可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恢复重建 综合后评价 解释结构模型 芦山M7 0地震
下载PDF
芦山7.0级地震形变孕震背景及同震响应 被引量:7
9
作者 蒋锋云 朱良玉 +2 位作者 张晓亮 王双绪 季灵运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0-454,共5页
通过对芦山7.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附近地壳水平变形的动态变化分析,认为汶川8.0级地震对芦山7.0级地震具有促进作用,芦山地震震前存在明显的中长期地壳水平形变孕震背景。并利用有限断层面解,借助球面位错模型,计算了芦山地震地表同震... 通过对芦山7.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附近地壳水平变形的动态变化分析,认为汶川8.0级地震对芦山7.0级地震具有促进作用,芦山地震震前存在明显的中长期地壳水平形变孕震背景。并利用有限断层面解,借助球面位错模型,计算了芦山地震地表同震位移场,对比震中附近GPS基准站SCTQ高频观测资料处理结果,认为芦山地震同震影响范围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汶川地震 地壳水平变形 同震响应
下载PDF
地震应急救援辐射效应分析——以芦山7.0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高娜 聂高众 邓砚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0-174,共5页
地震应急救援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对地震应急救援辐射的研究需要用一种理论模型来刻画和描述。用辐射能力来反映外部的救援能力,结合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理论,建立了地震应急救援辐射模型,并以芦山7.0级地震为例,计算了芦山县与四川... 地震应急救援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对地震应急救援辐射的研究需要用一种理论模型来刻画和描述。用辐射能力来反映外部的救援能力,结合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理论,建立了地震应急救援辐射模型,并以芦山7.0级地震为例,计算了芦山县与四川省其它地级市之间的时间距离及各市对芦山的辐射能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地市的地震应急救援辐射能力。辐射能力最强的是成都市,其次是绵阳、德阳、南充等地市,辐射能力最弱的是攀枝花、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市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应急救援 辐射效应 时间距离 芦山7 0级地震
下载PDF
芦山7.0级地震震后道路损毁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红蕊 王涛 +2 位作者 石丽梅 傅罡 李聪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37,共5页
芦山7.0级地震发生后,地震及其次生地质灾害严重损毁了灾区的道路交通系统,中断了灾区救援的交通生命线。为了满足震后灾区道路损毁风险评估的需要,有必要建立将次生地质灾害考虑在内的灾后道路损毁评估模型。在震后数据资源有限的情况... 芦山7.0级地震发生后,地震及其次生地质灾害严重损毁了灾区的道路交通系统,中断了灾区救援的交通生命线。为了满足震后灾区道路损毁风险评估的需要,有必要建立将次生地质灾害考虑在内的灾后道路损毁评估模型。在震后数据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震前道路基础地理信息、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建立道路损毁风险评估模型,模型综合考虑了道路震害因子(如地震烈度、设防烈度)以及次生地质灾害对道路损毁的影响。将该模型应用于雅安地区芦山县、宝兴县、雨城区以及天全县四个区县的道路损毁风险评估中,评估结果与报告第一时间报送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评估结果与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中心和天地图联合开发的芦山7.0级地震地理信息发布平台发布的地震灾区道路损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可以为震后长期恢复及次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7 0级地震 道路损毁 风险评估 次生地质灾害
下载PDF
四川芦山地区农村典型民居LiDAR点云背景值分析
12
作者 杨凡 温超 +4 位作者 范志伟 刘晓丹 李晓丽 李志强 王晓山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9-587,共9页
使用地基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了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灾区农村典型民居基本完好砌体建筑物140个独立墙面的高精度LiDAR点云数据。根据标准差原理,采用统计回归分析方法,对LiDAR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和验证LiDAR点云数据背景值区间。... 使用地基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了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灾区农村典型民居基本完好砌体建筑物140个独立墙面的高精度LiDAR点云数据。根据标准差原理,采用统计回归分析方法,对LiDAR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和验证LiDAR点云数据背景值区间。结果表明:芦山地区农村典型民居砌体结构建筑物墙面的LiDAR点云数据背景值区间为0~0.45 cm,并证实其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DAR 点云 背景值 典型民居 砌体建筑 芦山7.0级地震
下载PDF
Preseismic deformation in the seismogenic zone of the Lushan MS7.0 earthquake detected by GPS observations 被引量:6
13
作者 LIU XiaoXia WU YanQiang +4 位作者 JIANG ZaiSen ZHAN Wei LI Qiang WEI WenXin ZOU ZhenY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9期1592-1601,共10页
A continuous GPS array across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recorded the deform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Lushan MS7.0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on April 20, 2013. Such data can provide meanin... A continuous GPS array across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recorded the deform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Lushan MS7.0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on April 20, 2013. Such data can provide meaningful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crustal deformation in the seismogenic zone. Our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occurrence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led to the loading of compressive and sinistral shearing strain on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Maoxian-Wenchuan fault, whereby the extrusion strain accumulated at a greater rate than befor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strain time series in the seismogenic zone revealed that the principal compression strain rates decreased from west to east in the direction of N30°–45°W. Furthermore, the area to the east of Beichuan-Yingxiu fault behaved as a zone of compressive deformation with obvious sinistral shearing deformation. The surface strain and the first shearing strain time series decreased with time, while the area to the west of the Beichuan-Yingxiu fault behaved as a zone of dextral shear deformation that increased with time. Furthermore, the regional deformation field before the Lushan earthquake showed that the rate of extrusion strain accumulation in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was obviously larger than befor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Moreover, the sinistral shearing strain accumulated in the area of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Maoxian-Wenchuan fault.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we consider that the eastward movement of the Bayan Har block increased considerably follow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which enhanced the accumulation of compression strain in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shan Ms7.0 earthquake GPS observations GPS baseline time series strain time series
原文传递
基于SIFT特征与SVM分类的地震灾情图像信息异常检测方法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莹 郭红梅 +2 位作者 尹文刚 赵真 冉青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5-272,I0003,共9页
通过分析以往震后获取的图像信息发现,部分信息存在与地震发生时间不吻合、不属于地震影响范围或与地震灾情无关等异常。通过将图像分类算法运用到震后灾情图像信息的异常检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SIFT特征与SVM分类的地震灾情图像信息异... 通过分析以往震后获取的图像信息发现,部分信息存在与地震发生时间不吻合、不属于地震影响范围或与地震灾情无关等异常。通过将图像分类算法运用到震后灾情图像信息的异常检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SIFT特征与SVM分类的地震灾情图像信息异常检测模型,以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建筑物破坏灾情图像为例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图像信息异常的检测效果较好,可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地震应急救援的灾情信息源,为政府抗震救灾科学决策提供灾情信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情图像信息 异常检测 SIFT SVM 芦山地震
下载PDF
Near-field surface deformation during the April 20,2013,Ms7.0 Lushan earthquake measured by 1-Hz GNSS 被引量:3
15
作者 Liu Gang Zhao Bin +5 位作者 Zhang Rui Huang Yong Wang Jun Nie Zhaosheng Qiao Xuejun Tan Kai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3年第2期1-5,共5页
The April 20, 2013, Ms7.0 Lushan earthquake was successfully recorded by closely spaced Continuou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CGPS) stations owned by the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 na (CMONC). Th... The April 20, 2013, Ms7.0 Lushan earthquake was successfully recorded by closely spaced Continuou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CGPS) stations owned by the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 na (CMONC). The 1-Hz GNSS data from eight CGPS stations, which are located between 30 km and 200 km from the hypocenter, were processed within quasi-real-time. The near-field surface deformation indicated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 the near-field movements were limited to several centimeters ; the peak of the deformation wave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e static permanent offse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vent, the north wall of the fault moved to the southeast as the south wall moved to the southwest ; station SCTQ, which was the closest station to the hypocenter at 30 km, had the largest static permanent displacement of 2 cm; the peaks of the deformation waves were 1.5 cm, 5 cm and 3 cm, to the east, the south and vertically upward, respectively ; and the peaks of velocity and acceleration, derived from the deformation, were 3.4 cm/s and 5.3 cm/s^2,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7.0 lushan earthquake CMONC 1-Hz GNSS near-field surface deformation
下载PDF
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前后三峡库区地震活动变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莹甄 姚运生 +1 位作者 秦维秉 贾建鹏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57-67,共11页
采用地震活动性方法,在巴颜喀拉块体与三峡地区地震活动相关性分析基础上,重点研究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前后三峡库首区地震活动的变化,探讨远场强震对三峡大坝的影响。研究认为,三峡地区地震活动一定程度受巴颜喀拉块体向东滑移与华南... 采用地震活动性方法,在巴颜喀拉块体与三峡地区地震活动相关性分析基础上,重点研究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前后三峡库首区地震活动的变化,探讨远场强震对三峡大坝的影响。研究认为,三峡地区地震活动一定程度受巴颜喀拉块体向东滑移与华南地块碰撞-俯冲动力作用影响,大震前后常伴有4级以上地震活动。大震前1~3月3级以上地震增强活动,震后活动减弱;或大震前地震活动增强一直持续到震后1~2月。芦山7.0级地震前三峡库首区微震频次上升,仙女山-九畹溪断裂深部构造运动增强;地震后库区微震频次下降,震源深度加深,高桥断层附近岩溶地区发生拉张正断型巴东5.1级地震。研究表明,远场大震引起的库区地震频次和强度的变化,对三峡大坝的安全不构成威胁,但大震前后库区4~5级地震活动可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防范这类灾害是库区防灾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7.0级地震 三峡库区 巴颜喀拉块体 地震活动 大震远场效应
下载PDF
考虑心理成本的灾民转运与物资分配问题研究
17
作者 刘艳 贾林颖 +2 位作者 邵舒羽 高晗 王佩爽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0-155,178,共7页
紧急救援过程中,灾民转运和物资分配等救援活动的时效性会影响灾民的心理状况及救援效率,而灾民的负面心理又会影响救援活动的顺利开展。针对该问题,以救援效率最大和灾民心理成本最小为目标,构建同时考虑灾民转运和物资分配的集成优化... 紧急救援过程中,灾民转运和物资分配等救援活动的时效性会影响灾民的心理状况及救援效率,而灾民的负面心理又会影响救援活动的顺利开展。针对该问题,以救援效率最大和灾民心理成本最小为目标,构建同时考虑灾民转运和物资分配的集成优化模型,以芦山7.0级地震为案例背景,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求解和参数分析,得到帕累托最优选择方案。结果表明,灾害初期灾民心理成本对救援效率影响较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逐渐减弱;灾民等待物资分配的心理成本远大于等待转运的心理成本;灾情严重时,为减少心理成本,物资分配应优先选择按比例分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成本 灾民转运 物资分配 救援效率 芦山7.0级地震
下载PDF
工业企业地震灾害停减产损失评估方法研究——以芦山7.0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敏 王健 +1 位作者 袁一凡 陈薇伶 《灾害学》 CSCD 2015年第1期171-174,共4页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地震对工业产业链产生连锁反应,灾害损失颇大,因此工业企业的间接损失评估研究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可以为灾后经济复苏预测提供参考。该文首先简要回顾了现有的地震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再依据地震...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地震对工业产业链产生连锁反应,灾害损失颇大,因此工业企业的间接损失评估研究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可以为灾后经济复苏预测提供参考。该文首先简要回顾了现有的地震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再依据地震工程属性,综合考虑工业企业在地震灾害受损影响程度,确定停减产时间,以行政区域作为评估基本单位,提出了工业企业停减产损失评估方法。该方法得到行政区域的工业企业停减产损失值,可以为恢复重建资金的分配提供依据。最后以芦山7.0级地震为例评估其工业企业停减产损失值约为125.7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企业 停减产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 芦山7.0级地震
下载PDF
基于有限断层模型的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强地面运动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冬丽 黄蓓 +2 位作者 张献兵 徐锡伟 郑文俊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23-435,共13页
基于芦山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结果,利用有限断层模型,以芦山地区三维地壳速率结构模型为基础,对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引起的强地面运动进行了模拟。对这次地震中由典型盲断层引起的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结果反映了... 基于芦山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结果,利用有限断层模型,以芦山地区三维地壳速率结构模型为基础,对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引起的强地面运动进行了模拟。对这次地震中由典型盲断层引起的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结果反映了与实际震害相近的分布特征:断层上盘的宝盛、龙门及芦山以北位于极震区,也是强地面运动的高强度集中区,特别是垂向分量的速度、加速度峰值均在该地区达到了最大值,最能反映地表震害特征的竖向地震加速度在龙门一带达到了350gal,与极震区Ⅸ度的烈度相当,而在芦山以北龙门一带,瞬时竖向位移峰值高达110cm,这些特征与实际震害分布是非常相近的。综合分析认为,这次地震强地面运动表现出了明显的逆冲断层引起的强地面运动的分布特征,同时在强地震动传播过程中,由于高陡峭地形地貌特征及四川盆地内山间盆地的影响,地形地貌和盆地效应对地震波的反射和放大作用明显加强,也是该地区地震破坏强度增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4·20”7 0级地震 破裂过程 有限断层 强地面运动震害分布
下载PDF
芦山7.0级地震前川滇地区中等地震密集活动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小艳 苏有锦 +1 位作者 王强 刘自凤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7-353,共7页
通过分析川滇地区12组4~5级地震密集活动及其对应强震的时空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等地震密集活动中的最大地震震级与后续强震震级不相关;对应地震与密集活动的时间间隔多在半年内;利用4、5级地震密集活动作为M≥6.7地震1年尺度的预报... 通过分析川滇地区12组4~5级地震密集活动及其对应强震的时空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等地震密集活动中的最大地震震级与后续强震震级不相关;对应地震与密集活动的时间间隔多在半年内;利用4、5级地震密集活动作为M≥6.7地震1年尺度的预报异常,预报效能R值为0.258 5;在云南地区,强震多发生在密集地震集中区,而四川的强震多发生在4、5级地震不活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7 0级地震 中等地震密集活动 川滇地区 R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