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语》三个英译本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探索 被引量:26
1
作者 陈旸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9-52,共4页
语境和纯理功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概念。本文的目的是把这两个概念运用于《论语》英译研究之中。本文首先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和纯理功能思想用于《论语》英译研究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然后对取自阿瑟·威利、潘富恩和... 语境和纯理功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概念。本文的目的是把这两个概念运用于《论语》英译研究之中。本文首先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和纯理功能思想用于《论语》英译研究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然后对取自阿瑟·威利、潘富恩和温少霞、赖波和夏玉和的三个《论语》英译本中的个别翻译范例进行功能语篇分析,旨在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参数对译文的效果给予客观的评价。我们的分析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理论可为我们客观评估译本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 语境 纯理功能 《论语》
原文传递
从辜鸿铭《论语》的英译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 被引量:9
2
作者 车欢欢 罗天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03-105,共3页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使译作成功进入目的语文化,就要在两种语言、文化、篇章传统之间进行取舍,翻译规范便由此显现出来。在扼要概述图里的翻译规范论的本质、分类后,本文通过对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的分析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
关键词 论语 辜鸿铭 翻译规范 目的语文化
下载PDF
论孔子的内在亲证价值建构思想 被引量:13
3
作者 冷成金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30,36,共8页
人的动物性的生本能是人要"活着"的生物性基础,人要"活着"是人的动物性与社会性相互融合的不依赖于外在事物的内在亲证,人要"活着"的内在亲证是价值建构的原初动力。来源于历史实践的人类总体意识是价值... 人的动物性的生本能是人要"活着"的生物性基础,人要"活着"是人的动物性与社会性相互融合的不依赖于外在事物的内在亲证,人要"活着"的内在亲证是价值建构的原初动力。来源于历史实践的人类总体意识是价值建构的依据,人的自证是价值建构的形式,悲剧意识的兴起是价值建构的净化和保障机制。这种价值建构思想可以在最彻底的意义上彰显中国文化的历史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儒家 《论语》 内在亲证 价值建构
下载PDF
湖北荆州王家嘴M798出土战国楚简《孔子曰》概述 被引量:9
4
作者 赵晓斌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48,56,共7页
湖北荆州王家嘴798号楚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一部分竹简的主题内容及文体与《论语》极为相似,整理小组暂将其拟题为《孔子曰》。本文对其形制与内容进行了概述,并举简文10例,与《论语》《孟子》《礼记》《左传》等传世古籍中的相关文字进... 湖北荆州王家嘴798号楚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一部分竹简的主题内容及文体与《论语》极为相似,整理小组暂将其拟题为《孔子曰》。本文对其形制与内容进行了概述,并举简文10例,与《论语》《孟子》《礼记》《左传》等传世古籍中的相关文字进行了对读,由此得出,王家嘴楚简《孔子曰》的重要价值,在于对《论语》成书过程的再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家嘴 楚墓 竹简 孔子曰 论语
原文传递
《论语》英译的历史进程及文本形态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戴俊霞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58-60,共3页
运用描写翻译学研究方法分析《论语》英译的历史进程及文本形态,将《论语》英译历史分为五个时期:肇始时期、传教士翻译时期、交流与沟通时期、转型时期以及多样化和再诠释时期;英译《论语》的文本形态主要表现为:作为神学比附的《论语... 运用描写翻译学研究方法分析《论语》英译的历史进程及文本形态,将《论语》英译历史分为五个时期:肇始时期、传教士翻译时期、交流与沟通时期、转型时期以及多样化和再诠释时期;英译《论语》的文本形态主要表现为:作为神学比附的《论语》,传递东方智慧的《论语》和追求文化还原的《论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英译历史 文本形态
下载PDF
《论语》英译本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旸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1期88-91,共4页
本研究引入语篇语言学理论,采用语篇分析的方法,重点从语篇特征、意义与其体现形式之间的关系、语境与语言选择、语篇体裁与情景因素、蕴含意义的解释五个方面入手,探讨《论语》英译本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旨在为《论语》复译者提供参... 本研究引入语篇语言学理论,采用语篇分析的方法,重点从语篇特征、意义与其体现形式之间的关系、语境与语言选择、语篇体裁与情景因素、蕴含意义的解释五个方面入手,探讨《论语》英译本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旨在为《论语》复译者提供参照;为语篇分析和汉语典籍英译研究带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语篇分析 语篇语言学 方法
下载PDF
目的论观照下的《论语》中“仁”和“礼”的英译——基于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罗丹 贾德江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95-98,共4页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著作,现在流传着不少译本。文章以理雅格和辜鸿铭的两个《论语》译本为依据,选取译本中"仁"和"礼"两个核心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旨在揭示翻译...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著作,现在流传着不少译本。文章以理雅格和辜鸿铭的两个《论语》译本为依据,选取译本中"仁"和"礼"两个核心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旨在揭示翻译目的对译文语言表达的制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翻译目的形成了风格迥异的译文,翻译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译文语言表达的选择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仁” “礼” 翻译目的 语言选择
下载PDF
翻译目的论视域中的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晨婕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95-99,共5页
旨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评述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以此作为出发点,在翻译纲要的指导下,考察译本的预期功能,译入语受众和译本产生的动机等,从而检验辜氏《论语》英译本是否满足其翻译... 旨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评述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以此作为出发点,在翻译纲要的指导下,考察译本的预期功能,译入语受众和译本产生的动机等,从而检验辜氏《论语》英译本是否满足其翻译目的,评价其翻译是否充分,研究的启示在于:该译本是符合其翻译目的,翻译充分的译文,辜氏所运用的各种增补、删除和重排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合理手段;在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译者不但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有深刻和透彻的领悟,而且还应对译入语文化作潜心研究,同时考虑到译本的文本功能,以更适合译入语读者接受和更利于文化传播的方式使得中国的典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目的论 辜鸿铭 《论语》 翻译方法
下载PDF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功能语言学者新解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旸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28-33,43,共7页
《论语》"雍也篇第六·子见南子"一直以来颇受学界争议,历代学者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得出非常丰富和有趣的相关研究成果。近几年,功能语言学对《论语》及其英译研究的指导作用已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本文继续以功... 《论语》"雍也篇第六·子见南子"一直以来颇受学界争议,历代学者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得出非常丰富和有趣的相关研究成果。近几年,功能语言学对《论语》及其英译研究的指导作用已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本文继续以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采用功能语篇分析方法,重点从小句复合体的逻辑语义关系入手,探讨"子见南子/子路不悦"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在原文(源语)以及不同今译、英译文(目的语)中的体现情况;考察其不同语言形式传递的意义内涵;探索功能语言学"形式是意义的体现"的思想对评价《论语》及其今译、英译文质量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 《论语》 子见南子 今译 英译
下载PDF
浅议《论语》中比喻的特色 被引量:3
10
作者 吕勇兵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13-15,共3页
文章对《论语》中的比喻作了穷尽性的归纳与分析,从喻体的选用、比喻的外在形式、内部结构等角度出发,在分类的同时着重分析了不同类别的比喻的语言特色、表达效果,认为《论语》中的比喻形式简洁,表意丰富,为后世比喻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 《论语》 比喻 修辞方法 孔子
下载PDF
《论语》疑问句的类型 被引量:1
11
作者 曹瑞芳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22-25,共4页
《论语》作为汉语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其疑问句数量大,类型多,是研究汉语疑问句的重要语料。本文分析这一著作的疑问句,旨在为汉语语法及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一些信息和资料。
关键词 疑问句 类型 《论语》
下载PDF
《论语》“慎终追远”章释义正误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远斌 《滨州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30-32,37,共4页
古今对“慎终追远”章的解释基本上是一致的,以尽哀尽礼治丧解“慎终”,以尽敬尽诚祭祀解“追远”,以“君能行此二者”,“下民化之”,其德归厚,解“民德归厚”。但若结合当时的文化语境细究起来,就会发现这延续了两千多年之解释的不当... 古今对“慎终追远”章的解释基本上是一致的,以尽哀尽礼治丧解“慎终”,以尽敬尽诚祭祀解“追远”,以“君能行此二者”,“下民化之”,其德归厚,解“民德归厚”。但若结合当时的文化语境细究起来,就会发现这延续了两千多年之解释的不当。经考证,“慎终”应指德行善举的一而贯之,有始而能终;“追远”指行仁之道,“死而后已”;“民德归厚”指民众若能做到“慎终追远”,自会德性复归于先前之淳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慎终 追远 民德 归厚
下载PDF
“有耻且格”之“格”新释 被引量:2
13
作者 杜冰梅 《宿州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44-47,共4页
本文参考《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论语》全书以及前人有关著述,对《论语》“有耻且格”之“格”进行了新的解释,指出“格”有“安”义。
关键词 有耻且格 《论语》
下载PDF
译者主体性观照下《论语》两译本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姚志奋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08-110,共3页
随着翻译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展,译者主体性成为近年来译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综合了译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认为译者主体性的内涵是译者主体受动性和主体能动性的统一。通过分析理雅各、辜鸿铭《论语》两种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作用形式... 随着翻译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展,译者主体性成为近年来译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综合了译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认为译者主体性的内涵是译者主体受动性和主体能动性的统一。通过分析理雅各、辜鸿铭《论语》两种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作用形式,指出在古代经典的英译中译者应该提高文化自主意识,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论语》 受动性 能动性 文化自主意识
下载PDF
译有所为,“叛逆”有理——从目的论视角解读辜鸿铭英译《论语》的“叛逆”现象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晨婕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33-37,共5页
本文采用描述翻译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分析辜鸿铭英译《论语》过程中导致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叛逆"现象的翻译策略,既而运用翻译目的论揭示"叛逆"现象背后的因素。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在... 本文采用描述翻译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分析辜鸿铭英译《论语》过程中导致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叛逆"现象的翻译策略,既而运用翻译目的论揭示"叛逆"现象背后的因素。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在翻译目的论框架下考察该《论语》英译本预期功能,译入语受众和译本产生的动机等,发现该译本是符合翻译目的,翻译充分的译文,辜氏所运用的各种增补、删除和重排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合理手段。本研究的启示在于:文学翻译中的"叛逆"现象可以从翻译目的论角度给予合理解释,译者对原文的"叛逆"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选择,而评价译文的标准则是看其是否有效实现翻译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目的论 辜鸿铭 《论语》 翻译方法
下载PDF
对汉字的痴迷 对孔子的信仰——庞德的《论语》翻译 被引量:2
16
作者 邸爱英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9年第6期19-22,共4页
在众多《论语》英译本中,庞德译本独树一帜。他使用拆字法强化汉字意像,用明快的语言传达原作简约的语言风格和孔子及弟子鲜活的个性形象。他的翻译尽管不够准确忠实,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对汉字的痴迷和对孔子的信仰,成为翻译与创造结... 在众多《论语》英译本中,庞德译本独树一帜。他使用拆字法强化汉字意像,用明快的语言传达原作简约的语言风格和孔子及弟子鲜活的个性形象。他的翻译尽管不够准确忠实,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对汉字的痴迷和对孔子的信仰,成为翻译与创造结合的典范。译者吞食原作,吸吮其中语言和思想养分,给目标语及目标语文化引入了新鲜的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德 《论语》 孔子 意像 简约
下载PDF
《左传》《论语》中“莫”字用法比较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亚丽 《宜宾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86-88,共3页
《左传》、《论语》分别可以看作春秋时期书面语和口语的代表 ,通过对两部书中“莫”字用法的比较 ,探讨“莫”在先秦的用法 ,尤其是争议颇多的副词用法。
关键词 《左传》 《论语》 无定代词 副词
下载PDF
东晋《论语》注的多元化特色 被引量:2
18
作者 闫春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31,共5页
从儒家经传诠释的层面上看,东晋《论语》注的多元化可说是魏晋经学乃至东晋论语学的最显著特色。这不仅表现在玄、儒、佛这三大思想流派,都在东晋《论语》注文中有所体现,东晋时期的《论语》注家,尤其是玄、儒两家,都借助义解而阐发自... 从儒家经传诠释的层面上看,东晋《论语》注的多元化可说是魏晋经学乃至东晋论语学的最显著特色。这不仅表现在玄、儒、佛这三大思想流派,都在东晋《论语》注文中有所体现,东晋时期的《论语》注家,尤其是玄、儒两家,都借助义解而阐发自己的主张、见解,发挥注者自己所认定的经文文本“义理”;而且在《论语》注内部,义理之学、训诂之学并存,建康经学与吴地经学交相震荡,从而更催生了东晋《论语》注的更多小派别。东晋《论语》注多元化特色的出现,有其主、客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论语》 注释 多元化 儒玄双修
下载PDF
《论语》对汉语成语的影响及意义
19
作者 周祖平 余学奎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46-48,共3页
《论语》中产生的成语 ,既有继承于前代的 ,又有自创的。对它们的形成和产生方式进行了分析 ,对它们的结构、意义的演变等方面作了介绍。《论语》中的成语对中国语言、文化以及思想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论语》 汉语成语 语言文化
下载PDF
论刘义庆的经学思想——以《世说新语》引《诗经》、《论语》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贾名党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83-87,共5页
魏晋时期,儒家经典注释受到重视,涌现出一批优秀经学家。刘义庆通过其《世说新语》引用《诗经》、《论语》词句等方式,发表其对儒家经典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刘氏的经学思想散见于《世说新语》的字里行间,主要表现为尊贤重儒、崇经推典,... 魏晋时期,儒家经典注释受到重视,涌现出一批优秀经学家。刘义庆通过其《世说新语》引用《诗经》、《论语》词句等方式,发表其对儒家经典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刘氏的经学思想散见于《世说新语》的字里行间,主要表现为尊贤重儒、崇经推典,立足现实、经世致用,以文释经、创新方式,统合释道、会三归一。其在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进程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义庆 经学思想 《世说新语》 《诗经》 《论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