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舒血宁注射液联合蚓激酶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牟梓樟 孔繁呈 侯立刚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8年第2期238-241,共4页
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联合蚓激酶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4月来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首都医科大学良乡教学医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蚓激酶肠... 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联合蚓激酶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4月来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首都医科大学良乡教学医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蚓激酶肠溶胶囊,60万单位/次,3次/d,饭前30 min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舒血宁注射液,20 m L/次,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血清铁蛋白(SF)、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6.7%、9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SF、CRP均显著降低,ADL评分均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SF、CRP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联合蚓激酶治疗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明显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血宁注射液 蚓激酶肠溶胶囊 脑梗死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血清铁蛋白 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综合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22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王超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6年第22期3452-3455,共4页
目的:观察正清风痛宁缓释片、蚓激酶肠溶胶囊和氯沙坦钾片联合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慢性肾炎患者42例,采用掷硬币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予氯沙坦钾片治疗,50 mg,每天1~2次。治疗组22例,在对照组... 目的:观察正清风痛宁缓释片、蚓激酶肠溶胶囊和氯沙坦钾片联合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慢性肾炎患者42例,采用掷硬币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予氯沙坦钾片治疗,50 mg,每天1~2次。治疗组2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正清风痛宁缓释片120 mg,每天2次;蚓激酶肠溶胶囊60万 u,每天3次。治疗前后观察24 h 尿蛋白、肝肾功能。结果治疗20 d 后,治疗组24 h 尿蛋白下降57.08%,对照组24 h 尿蛋白下降41.59%,治疗组较对照组尿蛋白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9,P <0.05)。治疗30 d 后,治疗组24 h 尿蛋白下降81.28%,对照组24 h 尿蛋白下降5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65,P <0.01)。两组肾功能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清风痛宁缓释片、蚓激酶肠溶胶囊和氯沙坦钾片联合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尿 肾病 脂性 正清风痛宁缓释片 蚓激酶肠溶胶囊 氯沙坦钾片
原文传递
蚓激酶肠溶胶囊耐酸力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小荣 郭灵燕 +3 位作者 熊贤红 李文贵 李贵珍 乐蒙蒙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76-1481,共6页
目的:建立并验证蚓激酶肠溶胶囊耐酸力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效价测定法,探索蚓激酶肠溶胶囊耐酸力测定方法的供试品溶液制备条件(微丸溶剂、超声时间、静置时间),并通过分析方法学验证耐酸力测定方法的可行性。结果:微丸溶剂选择磷酸盐... 目的:建立并验证蚓激酶肠溶胶囊耐酸力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效价测定法,探索蚓激酶肠溶胶囊耐酸力测定方法的供试品溶液制备条件(微丸溶剂、超声时间、静置时间),并通过分析方法学验证耐酸力测定方法的可行性。结果:微丸溶剂选择磷酸盐缓冲液(p H 6.8)为宜,微丸溶解超声时间为3 min,微丸溶解液的静置时间为10 min;耐酸力测定方法的加样回收率为99.16%;精密度RSD为1.13%;重现性RSD为1.02%;空白微丸和肠溶包衣材料的加入对耐酸力测定无明显影响;微丸溶解液在室温下存放24 h内测定耐酸力无明显影响。结论:蚓激酶肠溶胶囊耐酸力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重现性、专属性和耐用性均良好,方法学研究符合规定。耐酸力测定方法可用于对蚓激酶肠溶胶囊的耐酸性能检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蚓激酶肠溶胶囊 效价测定 供试品溶液制备 酸中释放量 耐酸力 方法学验证
原文传递
Oral fibrinogen-depleting agent lumbrokinase for secondary ischemic stroke prevention: results from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parallel- group an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被引量:13
4
作者 Cao Yong-jun Zhang Xia +11 位作者 Wang Wan-hua Zhai Wan-qing Qian Ju-fen Wang Jian-sheng Chen Jun You Nian-xing Zhao Zhong Wu Qiu-yi Xu Yuan Yuan Lei Li Rui-xia Liu Chun-fe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1期4060-4065,共6页
Background Elevated fibrinogen (Fg) level is a known risk factor for ischemic stroke. There are few clinical trials on oral fibrinogen-depleting therapies for secondary ischemic stroke prevention. We aimed to assess... Background Elevated fibrinogen (Fg) level is a known risk factor for ischemic stroke. There are few clinical trials on oral fibrinogen-depleting therapies for secondary ischemic stroke prevention. We aim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one-year therapy with oral lumbrokinase enteric-coated capsules on secondary ischemic stroke preven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hemic stroke lumbrokinase enteric-coated capsules FIBRINOGEN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