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骶段多裂肌的形态特点及功能意义 被引量:55
1
作者 邵诗泽 张恩忠 +3 位作者 付松 谭远超 侯海涛 王政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通过对腰骶段多裂肌进行应用解剖研究,为临床减少腰椎后路手术对脊柱功能影响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对25具尸体多裂肌的起、止点、肌束的构成、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多裂肌短腱与止点及其与棘突和棘间韧带的关系进行解剖测量。结果... 目的通过对腰骶段多裂肌进行应用解剖研究,为临床减少腰椎后路手术对脊柱功能影响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对25具尸体多裂肌的起、止点、肌束的构成、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多裂肌短腱与止点及其与棘突和棘间韧带的关系进行解剖测量。结果多裂肌浅层起于骶髂长韧带,有一部分起于髂后上棘内侧,深层起于骶骨椎板、骶髂短韧带。L1~5多裂肌短腱的长度分别为:(15.10±2.43)、(15.68±2.79)、(14.82±2.77)、(14.16±3.62)和(11.58±2.46)mm。L1~5多裂肌短腱的宽度分别为:(4.72±0.99)、(5.42±1.14)、(5.86±0.99)、(5.90±1.06)和(4.68±0.62)mm。结论多裂肌主要参与脊柱背伸运动,维持脊柱腰段前凸的存在,是脊柱动力性稳定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裂肌 解剖 脊柱稳定 腰椎后路手术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腰部多裂肌退变与腰背痛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王鑫强 贾瑞钢 +1 位作者 陈彦影 张维龙 《实用骨科杂志》 2017年第9期777-780,共4页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多裂肌退变程度与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患者,男性24例,女性40例;年龄45~84岁,平均(63....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多裂肌退变程度与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患者,男性24例,女性40例;年龄45~84岁,平均(63.02±10.59)岁。通过腰椎MRI测量患者两侧多裂肌平均横截面积与第5腰椎椎体横截面积比值,通过多裂肌内脂肪浸润面积比例将患者分为0、1、2、3共四级,将0、1级患者分为A组,2、3级为B组,并对两组间VAS及ODI评分进行比较,对多裂肌萎缩程度、脂肪浸润分级与VAS、OD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64例患者多裂肌萎缩值平均为(0.78±0.05)。多裂肌脂肪浸润分级为:0级6例,1级11例,2级20例,3级27例。所有患者VAS评分平均(5.3±1.4)分,ODI评分平均(47.1±13.5)%。A组VAS评分平均(4.7±1.9)分,ODI评分平均(33.7±8.6)%。B组VAS评分平均(5.8±1.4)分,ODI评分平均(53.2±9.3)%。A组VAS评分低于B组(P=0.016),A组ODI评分也低于B组(P=0.009)。多裂肌萎缩值与VAS及ODI评分具有负相关性(r=-0.43,P=0.024;r=-0.49,P=0.004),而脂肪浸润分级与VAS及ODI评分具有正相关性(r=0.53,P=0.019;r=0.44,P=0.015)。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多裂肌退变程度与腰背痛程度存在相关性。严重的多裂肌退变程度预示着更严重的腰背痛及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多裂肌 肌肉萎缩 脂肪浸润 腰背痛
下载PDF
针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皮椎间孔镜术后腰段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钟毓贤 丁宇 +8 位作者 付本升 马广昊 崔洪鹏 陈婷婷 潘灵芝 刘倩 徐航晨 李呈新 关玲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3-157,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皮椎间孔镜术(PTED)后腰段多裂肌(LMM)脂肪浸润程度的影响。方法:将104名接受PTED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脱落3例)和对照组(52例,脱落4例)。两组患者均于PTED治疗48 h后开始... 目的:观察针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皮椎间孔镜术(PTED)后腰段多裂肌(LMM)脂肪浸润程度的影响。方法:将104名接受PTED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脱落3例)和对照组(52例,脱落4例)。两组患者均于PTED治疗48 h后开始接受两周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内进行1次针刀(L3~L5夹脊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LMM脂肪浸润横截面积(CSA),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6个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对各节段LMM脂肪浸润CSA与VA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L4/L5及L3~S1总体节段LMM脂肪浸润CSA较术前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L4/L5节段LMM脂肪浸润CSA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ODI、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ODI、VAS评分均较术前、术后1个月降低(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术前L3~S1总体节段LMM脂肪浸润CSA与VAS评分呈正相关(r=0.64,P<0.01);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各节段LMM脂肪浸润CSA与VAS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针刀能够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PTED后LMM脂肪浸润程度、疼痛症状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镜术 针刀 腰段多裂肌
原文传递
通过超声显像测量腰多裂肌厚度变化率评估腰多裂肌训练动作的效果 被引量:12
4
作者 史进军 高启 +3 位作者 王颖彦 李卫民 卞荣 王新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腰多裂肌在康复训练中的厚度变化率,评估多种腰多裂肌训练动作的效果。方法利用超声显像观察11种不同训练动作下志愿者的腰多裂肌形态学改变,由2位超声医生分别测量志愿者在静息态及多种训练动作下的双侧腰多裂肌的厚度... 目的通过比较腰多裂肌在康复训练中的厚度变化率,评估多种腰多裂肌训练动作的效果。方法利用超声显像观察11种不同训练动作下志愿者的腰多裂肌形态学改变,由2位超声医生分别测量志愿者在静息态及多种训练动作下的双侧腰多裂肌的厚度,然后计算出腰多裂肌的厚度变化率和腰多裂肌收缩率,进而对各种训练动作下腰多裂肌收缩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位超声医生检查结果所计算的腰多裂肌收缩率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对腰多裂肌收缩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种训练动作下腰多裂肌收缩率的统计分析比较发现,对侧腿上抬、同侧腿上抬、对侧手上抬、同侧手上抬、对侧下肢上抬五个动作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燕飞式上抬、同侧下肢上抬、同侧上肢对侧下肢上抬三个动作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上肢上抬、同侧上肢上抬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侧上肢对侧下肢上抬、对侧上肢同侧下肢上抬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训练动作的腰多裂肌收缩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腰多裂肌训练动作取得的效果各不相同,超声显像测量腰多裂肌厚度变化可以为康复训练计划的制订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显像 腰多裂肌 训练 厚度变化率 效果
原文传递
电针“委中”穴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细胞外基质中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玉佩 刘通 +4 位作者 许玥 陈洁 王淑艳 张莉 霍则军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41-346,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穴对大鼠多裂肌损伤后细胞外基质(ECM)组成成分中胶原蛋白Ⅰ(CollagenⅠ)、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成肌分化因子(MyoD)、配对盒基因(Pax7)表达的影响,揭示电针"委中"穴促进腰多裂肌损伤修复的...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穴对大鼠多裂肌损伤后细胞外基质(ECM)组成成分中胶原蛋白Ⅰ(CollagenⅠ)、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成肌分化因子(MyoD)、配对盒基因(Pax7)表达的影响,揭示电针"委中"穴促进腰多裂肌损伤修复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0.5%的布比卡因肌肉注射建立多裂肌损伤动物模型。电针组选取"委中"穴进行电针治疗,频率2Hz/100Hz,电流强度1~2mA,20min/次,1次/d,持续3d。造模后第4天收集损伤多裂肌,观察损伤多裂肌HE、Masson染色的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观察CollagenⅠ、MMP2、MyoD、Pax7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多裂肌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电针组可见新生幼稚肌纤维。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ollagenⅠ、MMP2、MyoD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Pax7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CollagenⅠ蛋白表达降低(P<0.01),MMP2、MyoD、Pax7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结论:电针"委中"穴通过良性调节ECM中CollagenⅠ、MMP2的蛋白表达,减轻骨骼肌纤维化程度,促进多裂肌损伤后早期的再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多裂肌 委中 细胞外基质 胶原蛋白Ⅰ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原文传递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手术部位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6
作者 童芷芹 刘艳 潘亚娟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24年第3期149-155,共7页
目的分析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定量风险预测模型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入海安市人民医院择期行PLIF患者共133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30d内是否发生SSI将其分为SSI... 目的分析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定量风险预测模型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入海安市人民医院择期行PLIF患者共133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30d内是否发生SSI将其分为SSI组(44例)和无SSI组(1289例);收集SSI组患者临床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和鉴定,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SS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预测效能。结果入组研究患者中SSI的发生率为3.3%(44/1333);共分离病原菌38株,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16株、大肠埃希菌13株、铜绿假单胞菌7株以及其他2株。与无SSI组相比,SSI组患者年龄增大,尿路感染和多节段手术(≥2个节段)增多,皮下脂肪厚度、腰多裂肌(LMM)脂肪浸润、手术时间、引流时间和引流管数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多节段手术(≥2个节段)、皮下脂肪厚度(≥14.0mm)、LMM脂肪浸润(≥22.5%)、手术时间(≥190.0min)和引流时间(≥2d)均为SSI的风险因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多节段手术(≥2个节段)、皮下脂肪厚度(≥14.0mm)、LMM脂肪浸润(≥22.5%)、手术时间(≥190min)和引流时间(≥2d)均为SSI的危险因素(P均<0.05)。ROC分析显示,列线图预测SSI的AUC值显著高于Logistic回归模型(0.845vs.0.769:Z=6.325、P<0.001)。结论PLIF有一定的SSI发生风险,体重分布指标如皮下脂肪厚度和LMM脂肪浸润有可能是影响SSI发生的重要潜在危险因素,通过构建定量列线图预测模型有助于指导临床早期识别SSI高危人群,并进行针对性干预以改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手术部位感染 列线图 腰多裂肌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单侧双通道内镜单纯髓核摘除术对椎旁肌肉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贾康 王前亮 +5 位作者 戴俊 彭煜健 张钱中逸 曹峻胤 陈浩然 严军 《骨科》 CAS 2023年第4期311-315,共5页
目的研究单侧双通道内镜单纯髓核摘除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UBED)对于椎旁肌肉的影响,并评估椎旁肌肉改变与随访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我院脊柱外科并接受UBED手术治疗的42... 目的研究单侧双通道内镜单纯髓核摘除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UBED)对于椎旁肌肉的影响,并评估椎旁肌肉改变与随访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我院脊柱外科并接受UBED手术治疗的4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在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均行MRI检查。收集病人基本信息、末次随访时间、MRI图像、腰部和腿部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与术前相比,手术侧多裂肌术后信号强度、水肿面积均明显上升[41.02±14.40 vs.19.14±10.11,(26.95±14.70)cm^(2)vs.(10.17±5.41)cm^(2)];与非手术侧相比,术后手术侧多裂肌信号强度、横截面积、水肿面积占比明显升高[41.02±14.40 vs.21.92±11.07,(39.27±12.82)cm^(2)vs.(33.66±11.79)cm^(2),26.95%±14.70%vs.11.53%±7.06%];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对于竖脊肌上述指标的改变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侧多裂肌信号强度、水肿面积占比均与随访时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53、r=-0.47)。结论UBED对于椎旁肌肉的影响集中于手术侧多裂肌,但其损伤是可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手术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 单纯髓核摘除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旁肌肉 腰椎多裂肌
下载PDF
疲劳对腰部稳定肌前馈控制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楠 吴剑 +3 位作者 谢琳 张芷 徐守宇 王健 《人类工效学》 2013年第2期14-18,共5页
目的采用经典落球试验研究范式和sEMG信号分析方法,研究急性运动性腰部肌肉疲劳和主观心理预期对腰部多裂肌前馈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10名18~26岁健康男性被试,采用双因素(预期因素2×疲劳因素2)实验设计,分别于"间歇性腰部... 目的采用经典落球试验研究范式和sEMG信号分析方法,研究急性运动性腰部肌肉疲劳和主观心理预期对腰部多裂肌前馈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10名18~26岁健康男性被试,采用双因素(预期因素2×疲劳因素2)实验设计,分别于"间歇性腰部肌肉等长疲劳负荷试验"前后完成落球试验,采集被试肱二头肌和L5~S1腰部多裂肌sEMG信号,计算sEMG信号距离落球刺激的起始时间和平均反应强度,观察急性腰部肌肉疲劳和主观心理预期对被检肌肉快速反应时间和反应强度的影响。结果本研究所采用的疲劳负荷试验造成被试腰部多裂肌MPF平均下降18%;主观心理预期能够明显加快腰部多裂肌快速反应时间;疲劳具有加快腰部多裂肌快速反应时间的趋势,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主观心理预期能够明显降低腰部多裂肌反应强度,而疲劳对腰部多裂肌快速反应强度均无明显影响。结论主观心理预期能够明显加快腰部多裂肌的快速反应时间,从而为腰部稳定性提供代偿性保护;急性运动性肌肉疲劳不能改变腰部多裂肌的快速反应时间和快速反应强度,证明中枢神经系统对腰椎稳定肌活动的前馈控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部多裂肌 前馈控制 心理预期 肌肉疲劳 落球实验 肌电图
下载PDF
不同静蹲状态对腿部肌群及腰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刘丹丹 陈良华 +4 位作者 陈景杰 邹宇聪 陈俊琦 李海红 刘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4069-4073,共5页
目的观察靠墙及非靠墙状态下,不同屈膝角度静蹲训练时腿部肌群及腰多裂肌平均肌电振幅值(AEMG)的变化规律,探讨哪种状态下何种屈膝角度对静蹲训练效果更好。方法选取46例健康志愿者,采取重复测量设计的试验方法,分为靠墙静蹲组和非靠墙... 目的观察靠墙及非靠墙状态下,不同屈膝角度静蹲训练时腿部肌群及腰多裂肌平均肌电振幅值(AEMG)的变化规律,探讨哪种状态下何种屈膝角度对静蹲训练效果更好。方法选取46例健康志愿者,采取重复测量设计的试验方法,分为靠墙静蹲组和非靠墙静蹲组,用表面肌电设备分别测试屈膝静蹲不同角度时(30°、45°、60°、75°)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二头肌、腰多裂肌的AEMG信号,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屈膝角度对所有被测肌肉AEMG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0.001);静蹲时是否靠墙对股二头肌AEMG有显著性影响(P<0.05),对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腰多裂肌无显著影响。多重比较表明,75°屈膝静蹲时可以显著提高被检测肌肉AEMG水平。结论较大屈膝角度的静蹲训练可更好地激活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二头肌、腰多裂肌;非靠墙静蹲训练,可以更好地提高股二头肌的肌肉激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蹲训练 股四头肌 股二头肌 腰多裂肌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多裂肌退变程度的磁共振单体素波谱评估及其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关系
10
作者 陈灿 陈品珍 +7 位作者 赵骏 张承旻 杨森 喻学科 陈春华 李凯 张曌 罗飞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29,共7页
目的:探究磁共振单体素波谱序列(MRS)在中老年人群多裂肌退变定量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公开招募109例中老年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借助MRS序列定量分析受试者多裂肌退变情况,评价指标包括:脂肪分数(... 目的:探究磁共振单体素波谱序列(MRS)在中老年人群多裂肌退变定量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公开招募109例中老年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借助MRS序列定量分析受试者多裂肌退变情况,评价指标包括:脂肪分数(FF)、水脂比(W/F)、脂肪不对称程度(FAD)。同时,所有受试者均在安静状态下填写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Roland-Morris腰痛功能障碍评分(RMQ)以及36项简易健康问卷评分量表(SF-36),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多裂肌FF与VAS、ODI、RMQ呈正相关,与SF-36总分呈负相关(P<0.05);多裂肌W/F与VAS、ODI、RMQ呈负相关,与SF-36总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多裂肌FF及W/F与中老年人群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可能是反映中老年患者下腰痛、功能障碍情况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裂肌 磁共振单体素波谱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下载PDF
多时间点电针对腰多裂肌损伤大鼠HGF及相关因子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欣怡 李亚军 +5 位作者 李祎琳 陈莉 陈洁 许玥 张莉 刘通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2期1488-1493,共6页
目的观察多时间点电针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模型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及其特异性受体c-Met以及细胞性骨髓瘤样癌基因(cellular-myelocytomatosis oncogene,c-Myc)的影响。方法将SPF级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空白... 目的观察多时间点电针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模型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及其特异性受体c-Met以及细胞性骨髓瘤样癌基因(cellular-myelocytomatosis oncogene,c-Myc)的影响。方法将SPF级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8只;再根据干预时间点每组分1 d、3 d、7 d 3个亚组,各组6只。除空白组外,余36只大鼠复制布比卡因腰多裂肌损伤模型。电针组造模后24 h电针干预双侧委中穴。同步取双侧多裂肌组织,HE染色观察肌纤维改变;免疫组化法观察HGF、c-Myc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法观察c-Met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模型组1 d大鼠腰多裂肌HGF、c-Met阳性表达值低(P<0.01),c-Myc阳性表达高(P<0.05),模型组3 d、7 d腰多裂肌c-Met表达量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1 d组腰多裂肌HGF表达较高、c-Met表达较低(P<0.01或P<0.05),电针组3 d组腰多裂肌c-Met表达量较高(P<0.01),电针组7 d组腰多裂肌c-Myc表达较高、c-Met表达较低(P<0.01或P<0.05)。结论电针委中穴早期腰多裂肌HGF、c-Met和c-Myc表达均上调,促肌卫星细胞增殖,加速腰多裂肌损伤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多裂肌损伤 电针 委中穴 肌卫星细胞 肝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应用MRI观察多裂肌萎缩及与下腰痛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符楚迪 张志敬 潘兵 《浙江医学》 CAS 2010年第9期1366-1368,共3页
目的 应用MRI观察腰椎多裂肌萎缩情况及其与下腰痛、腿痛和椎间盘突出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5例下腰痛患者行腰椎MRI检查,评价多裂肌萎缩的程度,分析多裂肌萎缩与下腰痛、腿痛、萎缩节段椎间盘突出之间的关系.结果 65例下腰痛患者多裂肌萎... 目的 应用MRI观察腰椎多裂肌萎缩情况及其与下腰痛、腿痛和椎间盘突出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5例下腰痛患者行腰椎MRI检查,评价多裂肌萎缩的程度,分析多裂肌萎缩与下腰痛、腿痛、萎缩节段椎间盘突出之间的关系.结果 65例下腰痛患者多裂肌萎缩51例,占78.46%.当年龄〉50岁、女性、病史〉6个月、低节段病变、并发椎间盘突出及腿痛时,多裂肌萎缩发生率增高.结论 多裂肌萎缩与下腰痛、腿痛、椎间盘突出存在显著相关性.评估腰椎MRI应关注多裂肌萎缩,这有利于进一步的评价和计划下腰痛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多裂肌 萎缩 下腰痛
下载PDF
电针“委中”穴对腰多裂肌损伤大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C及受体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莉 徐菁 +7 位作者 李霞 吕巧巧 田圆 张莉 张佳怡 李欣怡 鲁曼 刘通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97-403,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穴对腰多裂肌损伤大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C(PDGF-CC)、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表达的影响,从骨骼肌损伤后修复的角度研究电针及不同治疗周期对其的影响。方法:SD...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穴对腰多裂肌损伤大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C(PDGF-CC)、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表达的影响,从骨骼肌损伤后修复的角度研究电针及不同治疗周期对其的影响。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6只、模型组24只和电针组24只。其中,模型组和电针组再分1、3、5、7 d 4个亚组,每组6只,采用布比卡因致腰多裂肌损伤。电针组电针"委中"穴,每次治疗20 min,每日治疗1次,分别干预1、3、5、7 d。取大鼠左侧多裂肌用于HE染色观察多裂肌损伤变化,右侧多裂肌用于Western blot检测PDGF-CC、PDGFR-α、MMP-1的含量。结果:造模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肌纤维出现大面积变形,肌间隙增大;同一时点,电针组肌纤维恢复程度优于模型组;电针5、7 d组肌纤维恢复程度优于电针1、3 d组。与同时点正常组相比,模型1、3、7 d组PDGF-CC表达降低(P<0.05),模型5 d组升高(P<0.05);模型5、7 d组PDGFR-α表达升高(P<0.05);模型3 d组MMP-1表达降低(P<0.05),模型5、7 d组表达升高(P<0.05)。与各时点模型组相比,电针3、5、7 d组PDGF-CC表达升高(P<0.05);电针5 d组PDGFR-α表达升高(P<0.05);电针3、5 d组MMP-1表达升高(P<0.05)。电针组各亚组比较,电针5 d组PDGF-CC、PDGFR-α表达高于电针1、3、7 d组(P<0.05);电针5、7 d组MMP-1表达高于电针1、3 d组(P<0.05)。结论:电针"委中"穴能促进损伤多裂肌的修复,并且在治疗5 d时有较好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提高多裂肌中PDGF-CC、PDGFR-α和MMP-1的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多裂肌损伤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C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 基质金属蛋白酶-1
原文传递
电针“委中”对腰多裂肌损伤大鼠铁代谢紊乱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吕巧巧 张莉 +4 位作者 李霞 田圆 徐菁 陈莉 霍则军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73-1079,共7页
目的:观察腰多裂肌损伤后铁代谢紊乱及氧化应激水平,探讨电针“委中”是否通过对铁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来调节氧化应激,从而促进损伤腰多裂肌的修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6只。采用一次性注射0.5%布比卡因(... 目的:观察腰多裂肌损伤后铁代谢紊乱及氧化应激水平,探讨电针“委中”是否通过对铁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来调节氧化应激,从而促进损伤腰多裂肌的修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6只。采用一次性注射0.5%布比卡因(BPVC)制备腰多裂肌损伤大鼠模型。造模后24 h开始电针双侧“委中”,30 min/次,1次/d,治疗2 d。HE染色法观察腰多裂肌形态变化;普鲁士蓝染色法观察腰多裂肌组织铁小粒数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腰多裂肌谷胱甘肽合成酶(GSS)蛋白表达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腰多裂肌铁调节蛋白1(IRP1)、铁转运蛋白(Fpn)、铁蛋白重链1(FTH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mRNA的表达水平;生化法检测腰多裂肌组织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腰多裂肌肌纤维大片坏死、断裂,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铁小粒增多,肌纤维间隙增大;电针组肌纤维损伤较模型组减轻,铁小粒减少。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腰多裂肌铁代谢相关指标IRP1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01),Fpn、FTH1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腰多裂肌IRP1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01),Fpn、FTH1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腰多裂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GSS蛋白表达量、GPX4 mRNA表达水平、GSH含量降低(P<0.001),MDA含量升高(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腰多裂肌GPX4 mRNA表达水平、GSH含量升高(P<0.05,P<0.01),MDA含量降低(P<0.001)。结论:BPVC致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损伤局部组织出现铁代谢紊乱,电针“委中”可作用于IRP1、Fpn、FTH1,恢复铁代谢平衡,缓解腰多裂肌组织氧化损伤,促进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裂肌损伤 电针 铁代谢 氧化应激
原文传递
电针“委中”穴对腰多裂肌损伤大鼠铁代谢的调节
15
作者 吕巧巧 李霞 +4 位作者 田圆 徐菁 陈莉 张莉 霍则军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251-258,共8页
目的观察多时间点大鼠多裂肌损伤后铁代谢相关蛋白的变化规律,探讨不同干预时间条件下电针"委中"穴对多裂肌损伤性腰痛的治疗作用。方法 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30只,各组再分为1 d、2 d、3 d、... 目的观察多时间点大鼠多裂肌损伤后铁代谢相关蛋白的变化规律,探讨不同干预时间条件下电针"委中"穴对多裂肌损伤性腰痛的治疗作用。方法 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30只,各组再分为1 d、2 d、3 d、5 d、7 d 5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采用注射0.5%布比卡因(bupivacaine, BPVC)的方法造模,电针组电针双侧"委中"穴(1次/d),正常组、模型组不进行电针干预。分别于治疗的1 d、2 d、3 d、5 d、7 d取材。采用HE染色观察造模前后多裂肌形态变化;采用生化法检测多裂肌组织总铁含量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铁蛋白重链(ferritin heavy chain1, FTH1)含量;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多裂肌膜蛋白转铁蛋白受体1(transferrin receptor 1, Tfr1)、二价金属转运蛋白1(divalent metal transporter 1, DMT1)mRNA的表达。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相较于正常组可见肌纤维断裂、坏死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与同时间点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受损肌纤维可见明显改善。生化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同时间点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电针组总铁含量升高(P<0.01);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提示模型组FTH1蛋白表达低于正常组(P<0.05或P<0.01),而Tfr1与DMT1 mRNA表达均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与同时间点模型组相比,电针1 d、2 d、3 d、5 d组FTH1蛋白表达升高(P<0.05或P<0.01),而电针2 d、3 d、5 d、7 d组Tfr1 m RNA和电针1 d、2 d、3 d、5 d组DMT1 mRNA表达均降低(P<0.05或P<0.01);各模型组间比较发现,模型2 d组FTH1蛋白表达最低(P<0.05),而模型2 d、3 d组Tfr1 mRNA表达较高(P<0.05),模型3 d组DMT1 mRNA表达最高(P<0.05);各电针组比较结果显示,FTH1蛋白在电针2 d组最高(P<0.05),电针3 d、5 d、7 d组Tfr1 mRNA表达较低(P<0.05),电针3 d组DMT1 mRNA表达较高(P<0.05)。结论在BPVC致多裂肌损伤模型中,局部受损多裂肌发生铁代谢紊乱,且在急性损伤期较典型。电针"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裂肌损伤 电针 铁代谢 铁蛋白 转铁蛋白受体1 二价金属转运蛋白1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