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技术在腰椎后凸畸形矫正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卢旭华 陈德玉 +4 位作者 袁文 徐建伟 郭永飞 何志敏 赵定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9期1453-1455,共3页
[目的]总结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技术在各种原因所致腰椎后凸畸形矫正中的效果.[方法]自1998年1月~2005年3月,治疗腰椎后凸畸形18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所致腰椎后凸畸形7例,腰椎陈旧性骨折所致后凸畸形7例,腰椎退变性后凸畸形4例,畸形... [目的]总结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技术在各种原因所致腰椎后凸畸形矫正中的效果.[方法]自1998年1月~2005年3月,治疗腰椎后凸畸形18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所致腰椎后凸畸形7例,腰椎陈旧性骨折所致后凸畸形7例,腰椎退变性后凸畸形4例,畸形角40~90°,平均57°.均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结果]15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6 a,平均3 a,矫正角30~45°,平均36°.矫正角丧失1~5°,平均3°.截骨融合率100%.无1例脊髓损伤,患者对手术效果均感满意.[结论]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技术是治疗腰椎后凸畸形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 腰椎后凸 截骨术 后凸畸形 畸形矫正 椎体截骨 经椎弓根 腰椎 椎弓根螺钉系统 强直性脊柱炎 随访时间 2005年
下载PDF
腰椎后凸矫形机械手的研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晓君 范平 +3 位作者 刘海江 刘珠彩 叶建明 袁若平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07年第11期16-18,共3页
目的:研究一种在牵引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用以替代手掌按压或足跟踩压矫正腰椎后凸的机械装置。方法:结合电子、机械应用技术,设计制定合理的整机方案。结果:实现了治疗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缓解了患者症... 目的:研究一种在牵引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用以替代手掌按压或足跟踩压矫正腰椎后凸的机械装置。方法:结合电子、机械应用技术,设计制定合理的整机方案。结果:实现了治疗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缓解了患者症状。结论:腰椎后凸矫形机械手为治疗腰椎后凸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具有操作方便,作用力集中,效果好,安全性高等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腰椎后凸矫形器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凸 机械手 矫形器具
下载PDF
3D打印辅助SRS-Schwab Ⅳ级截骨术治疗退变性腰椎后凸畸形 被引量:1
3
作者 赵亮 陈毅 王利民 《医学研究杂志》 2021年第7期62-66,共5页
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SRS-SchwabⅣ级截骨术治疗退变性腰椎后凸畸形(LDK)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LDK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2例,实验组采用3... 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SRS-SchwabⅣ级截骨术治疗退变性腰椎后凸畸形(LDK)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LDK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2例,实验组采用3D打印辅助SRS-SchwabⅣ级截骨术,对照组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行SRS-SchwabⅣ级截骨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放射暴露时间、出血量、腰椎前凸矫正度数、腰椎前凸矫正丢失率、矢状面平衡,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放射暴露时间及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腰椎前凸矫正度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腰椎前凸丢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两周和末次随访时,实验组矢状面平衡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VAS和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辅助SRS-SchwabⅣ级截骨术治疗LDK具有可行性,矫形效果良好,腰椎前凸矢状曲度恢复效果佳,可以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放射暴露时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凸 3D打印 退变性疾病 截骨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对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郑义朋 沈丹平 +3 位作者 王谦 周医斋 段礼鹏 马国驹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2期1405-1408,1420,共5页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对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其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后凸畸形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传统椎板开窗术治疗,研究组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对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其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后凸畸形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传统椎板开窗术治疗,研究组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和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小于对照组,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研究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均比治疗前降低,研究组hs-CRP、TNF-α与IL-6水平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针对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后凸畸形的治疗过程中,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效果理想,损伤小,可有效改善炎症因子水平,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后凸畸形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下载PDF
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及其矢状位平衡代偿机制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刘辰君 朱震奇 +4 位作者 段硕 夏威威 王凯丰 徐帅 刘海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8-163,共6页
目的 :对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及矢状面平衡进行影像学分析,探讨其代偿机制。方法 :将2016年3月~2017年5月影像学上表现为腰椎退变性后凸7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47例,年龄48~82岁,平均65.8±8.0岁。根据胸腰椎交界角(... 目的 :对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及矢状面平衡进行影像学分析,探讨其代偿机制。方法 :将2016年3月~2017年5月影像学上表现为腰椎退变性后凸7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47例,年龄48~82岁,平均65.8±8.0岁。根据胸腰椎交界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angle,TLJA)的大小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组(A组,TLJA≥10°,43例)和退变性胸腰交界区非后凸组(B组,TLJA<10°,34例)。通过对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对比分析两组的C7矢状面垂直轴(C7-sagittal vertical axis,C7-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和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结果 :A组和B组的LL分别为17.30°±11.55°和22.54°±8.72°。A组及B组的TLJA分别为-15.26°±3.65°和-3.67°±4.74°。在A组中,LL与TK(r=-0.345,P=0.024),SS(r=0.595,P=0.000)以及PT(r=-0.363,P=0.017)均有相关性。在B组中,LL与TK(r=-0.400,P=0.019),SS(r=0.681,P=0.000)以及C7-SVA(r=-0.402,P=0.018)均有相关性。两组间,LL(t=2.230,P=0.029)、TK(t=3.325,P=0.001)、SS(t=2.939,P=0.004)和PI(t=2.130,P=0.036)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可能是因胸腰交界区独特的形态学及生物力学特性所致,为了维持矢状位平衡,其骨盆后倾可能更加重要;不伴有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的患者,其胸椎曲度的改变可能更加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 退变性腰椎后凸 骨盆后倾 胸椎后凸 矢状位平衡
下载PDF
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效果 被引量:4
6
作者 燕淼恒 寇红伟 +16 位作者 尚国伟 姬彦辉 陈向荣 包德明 孙新志 程田 郭俊杰 李劲峰 陈松峰 尚春风 朱迪 刘正沛 赵哲 王卫东 皮国富 刘宏建 王义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1-226,共6页
目的:探讨经第2骶椎骶髂(S2AI)螺钉内固定在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合并骨质疏松症(OP)患者矫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35例成人腰椎侧后凸畸形合并OP患者的资料,男6例,女29例。术中固定至骶2水平(S2AI... 目的:探讨经第2骶椎骶髂(S2AI)螺钉内固定在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合并骨质疏松症(OP)患者矫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35例成人腰椎侧后凸畸形合并OP患者的资料,男6例,女29例。术中固定至骶2水平(S2AI组)20例,其中男4例,女16例;固定至骶1水平(S1组)15例,其中男2例,女13例。术前、术后第7天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侧凸脊柱-骨盆参数,包括侧凸Cobb角、矢状面轴向距离(SVA)、冠状面平衡(C7PL-CSVL)、骨盆倾斜和局部后凸(RK)Cobb角;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长、出血量、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2AI组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18.0±7.0)°,C7PL-CSVL(6.0±1.8)mm,骨盆倾斜(2.1±1.0)°,RK Cobb角(3.6±17.4)°,SVA(16.9±14.1)mm;与术前比较,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末次随访时VAS和ODI均较术前降低(P<0.05)。两组之间上述指标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中均未出现SSEP及MEP信号的改变和丢失。术后随访中未发生退钉、断棒、PJK、DJK及脊柱失代偿。S2AI组术后并发症(螺钉松动和迟发性臀部疼痛)发生率2/20,S1组为11/15,S2AI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S1组(P=0.022)。结论:应用S2AI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腰椎侧后凸畸形合并OP,既能满足强化固定的需要,又可获得有效的矫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内固定 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 骨质疏松症
下载PDF
分期后路融合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儿童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宏其 王昱翔 +7 位作者 郭超峰 唐明星 刘少华 邓盎 吴建煌 刘金洋 王锡阳 陈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20-824,共5页
目的:总结分期后路融合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儿童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0月至2008年6月,我院收治15例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患儿,男10例,女5例;年龄5~10岁。入院时血沉22~65mm/h,平均42mm/h。神经功能Fra... 目的:总结分期后路融合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儿童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0月至2008年6月,我院收治15例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患儿,男10例,女5例;年龄5~10岁。入院时血沉22~65mm/h,平均42mm/h。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5例,D级8例。术前腰椎后凸Cobb角16°~48°,平均30.3°。均采用一期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两次手术间隔6~10d。其中6例后凸Cobb角大于40°的患儿术前行Halo-股骨髁牵引2周左右;术前均采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抗结核治疗3~5周,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手术时间200~320min,平均240min,术中出血量260~440ml,平均320ml。2例术后发生少量胸腔积液,加强抗炎及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吸收。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后凸Cobb角2°~12°,平均6.9°,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随访25~44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3个月内血沉均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4例恢复2级,11例恢复1级;后凸角Cobb角为3°~14°,平均8.1°,较术后无明显丢失(P>0.05)。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均融合,无结核复发。结论:在有效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期后路融合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小儿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可取得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腰椎 后凸畸形 儿童 前后路手术
下载PDF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分析的退行性腰椎后凸患者手术前、后椎旁肌肉功能变化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李永忠 朱一霄 +3 位作者 陈文君 戴洁 周玲 李建华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90-295,共6页
目的 观察退行性腰椎后凸畸形(LDK)患者手术前、后椎旁肌肉表面肌电(sEMG)信号特征。 方法 共纳入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LDK患者30例,均给予椎弓根减压截骨术治疗。于手术前、手术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sEMG技术评估患者椎旁肌肉肌电变化... 目的 观察退行性腰椎后凸畸形(LDK)患者手术前、后椎旁肌肉表面肌电(sEMG)信号特征。 方法 共纳入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LDK患者30例,均给予椎弓根减压截骨术治疗。于手术前、手术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sEMG技术评估患者椎旁肌肉肌电变化情况,分析患者弯腰抬物过程中椎旁肌平均肌电值(AEMG)及平均功率频率斜率(MPFs)变化,并与同龄健康人群(对照组)进行对比。 结果 术前LDK组患者在静态站立时,其椎旁肌AEMG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后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5),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前LDK组患者在躯干伸展时,其L1-2节段椎旁肌AEMG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后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此时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LDK组L4-5节段椎旁肌AEMG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后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仍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前LDK组患者抬物保持阶段其椎旁肌MPFs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显著高于术前水平,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LDK患者存在明显椎旁肌肉无力及严重疲劳,椎弓根减压截骨术可在短期内显著改善患者椎旁肌肉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后凸 表面肌电图 神经肌肉功能 椎旁肌
原文传递
Radiological Analysis of 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Degenerative Kyphosis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 被引量:4
9
作者 Chen-Jun Liu Zhen-Qi Zhu +3 位作者 Kai-Feng Wang Shoo Doan Shuai Xu Hai-Ying Li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1期2535-2540,共6页
Background: Thoracolumbar junction (TLJ) is the transitional area between the lower thoracic spine and the upper lumbar spine.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and 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 following spine surger... Background: Thoracolumbar junction (TLJ) is the transitional area between the lower thoracic spine and the upper lumbar spine.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and 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 following spine surgery often occur in this area. Therefore, the study of development and mechanisms of 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degeneration is important for planning surgical management. This study aimed to review radiological parameters of 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degenerative kyphosis (TLJDK)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 and to analyze compensatory mechanisms of sagittal balance.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6 to March 2017, patients with 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 were enrolled in this radiographic study.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angle (TLJA): the non-TLJDK (NTLJDK) group (TLJA 〈10°) and the TLJDK group (TLJA≥10°). Complete spinopelvic radiographic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Pearson or 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nd independent two-sample t-test or Mann-Whitney U-test were used. Results: Atotal of 77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sagittal imbalance due to 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re were 34 patients in NTLJDK group (TLJA 〈10°) and 43 patients in TLJDK group (TLJA ≥10°). The median angle of lumbar lordosis (LL) in the NTLJDK or TLJDK groups was 23.40° (18.50°, 29.48°) or 19.50° (13.30°, 24.55°), respectively. The median TLJAs in all patients and both groups were -11.20° (-14.60°, -4.80°), -3.70° (-7.53°, -1.73°), and -14.30° (-17.45°, -13.00°), respectively. In the NTLJDK group, LLwas correlated with thoracic kyphosis (TK; r = -0.400, P = 0.019), sacral slope (SS; r = 0.681, P 〈 0.001), and C7-sagittal vertical axis (r = -0.402, P = 0.018). In the TLJDK group, LL was correlated with TK (r = -0.345, P = 0.024), SS (r = 0.595, P 〈 0.001), and pelvic tilt (r = -0.363, P = 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 Pelvis Back Tilt Sagittal Balance Thoracic kyphosis Thoracolumbar JunctionalDegenerative kyphosis
原文传递
退行性胸腰椎/腰椎后凸椎体终板Modic改变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伟炎 夏威威 刘海鹰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1年第3期242-244,共3页
目的探讨退行性胸腰椎/腰椎后凸椎体终板Modic改变(Thoraco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TLDK/LDK)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3—2018-03诊治的116例TLDK/LDK,记录T_(10)至S_... 目的探讨退行性胸腰椎/腰椎后凸椎体终板Modic改变(Thoraco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TLDK/LDK)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3—2018-03诊治的116例TLDK/LDK,记录T_(10)至S_(1)椎体出现Moidc改变的情况,并测量矢状位全脊柱X线片下脊柱-骨盆参数,分析Modic改变终板数量与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s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的相关性。结果 116例共1856个椎体终板均顺利完成检查,共62例184个椎体终板出现Modic改变,6例共12个椎体终板出现Ⅰ型改变,50例共137个椎体终板出现Ⅱ型改变,36例共35个椎体终板出现Ⅲ型改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出现椎体Modic改变的终板数量与LL、SS呈负相关,与PT成正相关(P<0.05)。结论 TLDK/LDK的Modic改变以Ⅱ型多见,Modic改变与LL、SS、PT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胸腰椎/腰椎后凸 MODIC改变 椎间盘退变 矢状位 相关性分析
原文传递
后路截骨矫形对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于亮 顾勇杰 +4 位作者 赵刘军 张吉辉 蒋伟宇 马维虎 徐荣明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截骨矫形对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截骨手术治疗的21例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16例;年龄55~76(66.24±5.13)岁。手术前后均... 目的:探讨后路截骨矫形对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截骨手术治疗的21例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16例;年龄55~76(66.24±5.13)岁。手术前后均拍摄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90 min(160~22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000 ml(800~1900 ml)。术前与术后1年各项参数分别为,TK由(31.67±21.13)°增加到(34.67±11.60)°,LL从(4.76±3.17)°矫正至(37.41±6.28)°,PT从(33.94±5.01)°恢复至(20.12±5.36)°,SS从(18.47±2.60)°增至(31.71±4.30)°,SVA从(13.24±3.60)cm恢复至(2.82±1.33)cm,所有参数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截骨矫形手术能够有效地重建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腰椎前凸及骶骨倾斜角的恢复与重建矢状面平衡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后凸 截骨 脊柱骨盆参数
下载PDF
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戴春美 徐卫星 +2 位作者 俞雷钧 丁伟国 王健 《浙江医学》 CAS 2020年第6期575-579,共5页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双侧椎弓根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照组)和单侧椎弓根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研究组)各53例。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双侧椎弓根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照组)和单侧椎弓根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研究组)各53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术前及术后第1天、1个月、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及术后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术前及术后6个月腰椎前后凸角,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长、卧床时间、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第1天、1个月、2个月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ODI均较术前降低,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腰椎前凸角均较术前增大,后凸角均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66%,低于对照组的18.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融合术中应用单侧和双侧椎弓根固定,均可改善患者腰椎前后凸角,恢复其腰椎功能,但单侧椎弓根固定在减少手术创伤方面更具优势,患者术后疼痛感减轻,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固定 椎间融合手术 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前后凸角
下载PDF
经后路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后凸畸形合并腰椎管狭窄 被引量:2
13
作者 解京明 张颖 王迎松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92-1096,共5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后凸(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LDK)畸形合并腰椎管狭窄的诊治要点及治疗节段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2008年2月收治的28例LDK患者中随访2年以上的20例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19例;年龄5... 目的探讨经后路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后凸(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LDK)畸形合并腰椎管狭窄的诊治要点及治疗节段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2008年2月收治的28例LDK患者中随访2年以上的20例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19例;年龄52~81岁,平均64岁。病程6~10年。均有严重下腰痛症状;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D级2例,E级18例。LDK顶椎位置:L13例,L210例,L37例。根据LDK畸形特点选择手术方式。第1组6例伴严重内科疾患,LDK伴神经根刺激和/或受损,脊柱整体平衡尚可,行选择性短节段椎管减压,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短节段固定。第2组8例后凸Cobb角<20°,后凸较柔韧,经关节突截骨纠正后凸,对有神经受损的节段行椎管减压,后路椎体间融合、固定。第3组6例后凸Cobb角>20°,后凸较僵硬,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纠正后凸,对有神经受损的节段行椎管减压,后路椎体间融合、固定。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术后6h出现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对症处理后缓解。术后2周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为E级。全部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24~54个月,平均26个月。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55.9%±11.8%矫正为30.5%±9.6%;Numeric Rating评分由术前背痛(7.5±0.5)分及腿痛(7.3±0.7)分矫正为术后背痛(2.8±1.6)分及腿痛(2.4±1.6)分;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Numeric Rating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随访期间X线片示所有融合节段已愈合,未见与融合相关的并发症,未见矫形丢失及内植物脱落、断裂。结论重建腰椎矢状序列及稳定是治疗LDK首要目的,需注意固定和融合范围的选择,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行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后凸 腰椎管狭窄 脊柱融合术 后路手术
原文传递
单、双侧椎弓根固定在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融合手术中的作用比较
14
作者 董雪刚 《大医生》 2019年第21期8-13,共6页
目的 探讨单、双侧椎弓根固定在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融合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贵州省安顺市中医院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3例.对照组采取... 目的 探讨单、双侧椎弓根固定在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融合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贵州省安顺市中医院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3例.对照组采取双侧椎弓根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手术,研究组采取单侧椎弓根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手术.统计2组围术期状况、术前及术后第1?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疼痛程度(VAS)分值、术前及术后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及日本骨科协会治疗评分(JOA)、腰椎前凸角及后凸角、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长、卧床时间、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2组VAS分值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2组ODI分值较术前降低,JOA分值较术前增高(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腰椎前后凸角:术后6个月2组腰椎前凸角较术前增大、后凸角较术前减小(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5.66%,显著低于对照组(18.87%,P<0.05).结论 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融合手术中应用单、双侧椎弓根固定,均可改善患者腰椎前后凸角,恢复其腰椎功能.但单侧椎弓根固定在减少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创伤方面更具显著优势,利于减轻术后疼痛感,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固定 椎间融合手术 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前后凸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