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9
1
作者 朱迪 李危石 +4 位作者 陈仲强 齐强 郭昭庆 曾岩 孙垂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65-871,共7页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因腰椎管狭窄症在我院骨科腰椎组行减压固定融合术的北京地区患者共计456例,其中回院随访118例。男性54例,女性64例;手术时年龄31-74岁,平...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因腰椎管狭窄症在我院骨科腰椎组行减压固定融合术的北京地区患者共计456例,其中回院随访118例。男性54例,女性64例;手术时年龄31-74岁,平均55.7岁;随访58-120个月,平均84.6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为6.64±3.07分,腿痛VAS评分为7.40±2.78分,JOA评分为8.16±6.58分,ODI评分为30.55±11.30分。末次随访时,进行腰腿痛VAS、JOA、ODI评分,按Fischgrund标准判定疗效;行腰椎X线片及MRI检查观察手术区域的情况及相邻节段退变的情况。并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长短、跛行距离、术前下肢麻木、术前VAS和JOA及ODI评分、既往腰椎手术史、合并症、融合方式、融合固定节段长短、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等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分别与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ODI评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为4.06±3.70分,腿痛VAS评分为4.90±3.40分,JOA评分为19.98±14.0分,ODI评分为13.67±8.56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疗效评定,优21例,良60例,可28例,差9例,优良率为74.6%。末次随访时,X线片、MRI检查发现5例患者螺钉周围出现透亮线,2例明确出现螺钉松动,1例植骨区可疑未融合,1例出现横突植骨区骨吸收;71例相邻节段出现退变,退变率为60.2%,有症状的相邻节段退变13例(11.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与术后腰痛VAS评分显著相关,既往腰椎手术史、术前下肢麻木与术后腿痛VAS评分显著相关,年龄与术后ODI评分显著相关(P〈0.05);合并症、体重指数、跛行距离、术前VAS与JOA及ODI评分、融合节段长短、融合方式和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等因素对术后远期疗效无影响(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减压固定融合术 远期疗效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内窥镜下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5
2
作者 王建 周跃 +6 位作者 初同伟 王卫东 张正丰 李长青 张年春 郑文杰 潘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1445-1448,共4页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4年6月至2007年3月,20例患者进行微创腰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或经后侧椎间融合(PLIF)手术。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31...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4年6月至2007年3月,20例患者进行微创腰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或经后侧椎间融合(PLIF)手术。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31~70岁,平均46.2岁。术前诊断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8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腰椎不稳3例,椎间盘源性腰痛2例。所有患者行内窥镜下单节段减压椎间融合和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其中L4、512例,L5S18例。旁中央经肌肉间入路,工作通道置于单侧关节突上。TLIF手术切除关节突,显露和切除椎间盘。PLIF手术按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MED)操作。在METRx或X-tube系统下完成椎间隙处理、自体骨和椎间融合器植入,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果]无转为开放手术病例。手术时间100~165min,平均115min。术中出血50~180ml,平均130ml。术后住院时间7~15d,平均11d。患者术前腰痛和(或)下肢疼痛症状术后均有缓解。2例术后出现新的神经根症状,1例为植骨移位压迫神经根,另1例为血肿形成。随访10~39个月,平均21.6个月。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ODI评分分别是42.05±8.36,21.33±6.37和12.31±3.75(P<0.01),VAS评分分别是7.12±1.42,2.66±0.79和1.13±0.52(P<0.01)。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结果,优7例,良10例,可3例。末次随访时,放射学检查显示19例获得融合。[结论]内窥镜下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可行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滑脱症 退变性椎间盘疾病 椎间融合 微创脊柱外科
下载PDF
TLIF与PLIF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的比较 被引量:36
3
作者 田伟 李加宁 +3 位作者 韩骁 安岩 刘亚军 吕艳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537-1540,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并腰椎管狭窄症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TLIF组给予TLIF术,PLIF组给予PLIF术。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并腰椎管狭窄症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TLIF组给予TLIF术,PLIF组给予PLIF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滑脱椎体矫正情况、VAS评分、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椎间植骨融合率、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T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显著低于PLIF组(P<0.05)。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年,两组术后滑脱度均明显降低(P<0.05),且TLIF组低于PLIF组(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半年,TLIF组术后融合成功率为87.00%,PLIF组为91.30%,差异不显著(P>0.05)。TLIF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5%,显著低于PLIF组的19.57%(P<0.05)。[结论]TLIF、PLIF均可有效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并腰椎管狭窄症,TLIF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腰椎管狭窄症 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原文传递
经皮内镜辅助下经椎间孔腰椎减压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31
4
作者 杨晋才 海涌 +4 位作者 丁一 尹鹏 张耀申 刘畅 张黎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5期3711-3715,共5页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辅助下经椎间孔腰椎减压融合术(PE-TLIF)治疗L4/5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北京朝阳医院骨科采用PE-TLIF手术治疗7例L4/5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例,女6例;年龄43~77岁,平均(57 ...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辅助下经椎间孔腰椎减压融合术(PE-TLIF)治疗L4/5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北京朝阳医院骨科采用PE-TLIF手术治疗7例L4/5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例,女6例;年龄43~77岁,平均(57 ±13)岁.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及并发症,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价手术效果.手术前后各参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7例患者术后随访平均13.3个月(6~21个月),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分别为(2.28 ± 0.48)分、(1.57 ±0.53)分和(0.42 ±0.53)分、(0.14 ±0.37)分,均较术前[分别为(7.42 ±0.78)分、(6.14 ±1.77)分]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718、6.672、18.520、7.937,均P<0.05).末次随访时ODI评分亦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4%±10%和15%±9%,t=12.551,P<0.05).随访期间,除1例患者在术后即刻出现一过性腱反射亢进,其余6例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无神经根损伤甚至下肢瘫痪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PE-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近期疗效,同时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减压 融合 经皮内镜
原文传递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5
作者 徐佳隆 吴建军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843-847,共5页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腰椎疾病之一,目前对于DLSS的诊断尚无客观统一的标准,主要基于患者病史、症状和体征,再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治疗上主要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轻中度DLSS可首选非手术治疗;非手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腰椎疾病之一,目前对于DLSS的诊断尚无客观统一的标准,主要基于患者病史、症状和体征,再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治疗上主要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轻中度DLSS可首选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效或重度DLSS患者,特别是有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马尾综合征等症状的患者,选择手术治疗可以更好、更快地解除椎管内压迫,达到治疗目的。手术治疗的方式众多,应严格把握各术式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DLSS手术耐受程度低的老年患者,应根据病情首选微创术式,对于伴有Ⅱ度及以上腰椎滑脱或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需辅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以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多学科合作、多模式联合应用治疗DLSS,可以更有效地减轻患者疼痛和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退行性疾病 间歇性跛行 减压融合 非融合内固定术 硬膜外注射治疗
下载PDF
两种不同手术入路固定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对比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正安 曾忠友 +5 位作者 宋永兴 张建乔 籍剑飞 裴斐 俞伟 宋国浩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86-990,共5页
[目的]比较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和正中切口入路下减压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8例,其中采用肌间隙入路28例,后路正中切口30例。观察并对比其临床结果、影像结果... [目的]比较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和正中切口入路下减压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8例,其中采用肌间隙入路28例,后路正中切口30例。观察并对比其临床结果、影像结果、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但两组各发生1例神经根损伤;肌间隙组发生硬脊膜撕裂2例,椎弓根入点处骨折2例;正中切口组发生硬脊膜撕裂1例,椎弓根入点处骨折3例。肌间隙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和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方面优于正中切口组(P<0.05),但手术时间肌间隙组长于正中切口组(P<0.05)。两组病例获得12~36个月的随访,两组病例JOA评分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肌间隙入路组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率低于正中切口组(P<0.05);两组椎间隙高度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增加(P<0.05),但在随访过程中出现明显丢失(P<0.05)。术后1年肌间隙入路组多裂肌面积和等级优于正中切口组(P<0.05)。椎间融合率肌间隙组为96.49%,正中切口组为96.72%。[结论]肌间隙入路通道下操作与正中切口入路相比有较多优势,如切口小、视野清晰恒定、出血少、软组织损伤轻、恢复快等,但存在学习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固定融合术 肌间隙入路 正中入路
原文传递
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优势 被引量:17
7
作者 陈新 黄波 万海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1期5705-5710,共6页
背景:腰椎管狭窄症严重影响患者的下肢的活动及功能,甚至引起瘫痪。目的:评价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应用后路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通过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 背景:腰椎管狭窄症严重影响患者的下肢的活动及功能,甚至引起瘫痪。目的:评价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应用后路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通过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椎间植骨融合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并比较应用后路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与单纯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以进一步明确椎间植骨内固定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对应用后路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下腰痛、肢体局部感觉障碍以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恢复评分可高达90%以上,影像学检查可见椎间植骨融合良好,神经、血管及硬膜损伤等并发症发生较少。比较研究显示,后路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的优良率高达95.2%,而单纯减压治疗的优良率仅为23.8%,后路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减压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学术探讨 椎间植骨 内固定 腰椎管狭窄症 后路减压 植骨融合 下腰痛 间歇性跛行 脑脊液漏 硬膜外血肿
下载PDF
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被引量:14
8
作者 孔超 鲁世保 +5 位作者 孙祥耀 王鹏 丁浚哲 郭马超 李翔宇 郭澍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04-1010,1019,共8页
目的:分析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15年12月~2017年6月,共有49例75岁以上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我院接受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其中获得半年以上随访且资料完整的患者44... 目的:分析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15年12月~2017年6月,共有49例75岁以上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我院接受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其中获得半年以上随访且资料完整的患者44例,单节段融合11例,双节段融合21例,3节段融合7例,3节段以上融合5例。34例(77.3%)患者合并高血压,13例(29.5%)合并糖尿病,9例(20.5%)合并冠心病(3例曾行心脏支架植入术,1例曾行心脏搭桥术),6例(13.6%)有脑梗死病史但无明显后遗症,2例(4.5%)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例(4.5%)慢性肾功能不全。将患者分为短节段融合组(<3节段,n=32)和长节段融合组(≥3节段,n=12)。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e scor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手术并发症。将患者对手术疗效的主观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结果: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34.2±74.56min(100~411min),术中出血量为475.5±343.4ml(100~1400ml)。术后发生脑脊液漏2例,切口愈合不良5例。随访13.8±2.1个月(6~25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的7.53±1.19分改善至2.38±1.58分(P<0.001),ODI由术前的(70.32±6.90)%改善至(46.38±9.89)%(P<0.001);8例出现螺钉松动,2例cage后移,2例cage下沉,再手术2例。30例对疗效满意,6例基本满意,5例不满意,3例非常不满意,满意率为81.8%。两组患者年龄和BMI无显著性差异,长节段融合组女性患者占比较高,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多;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改善率和ODI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与长节段融合组相比,短节段融合组再手术比例、螺钉松动比例以及cage后移比例较低。结论: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并存病较多,围手术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较多,且与融合节段有关。围手术期积极控制内科疾病,术中仔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融合术 高龄 并发症
下载PDF
经椎间孔扩大减压结合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22例3年以上随访) 被引量:14
9
作者 夏天 王雷 +3 位作者 董双海 赵庆华 柳超 田纪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2242-2245,共4页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扩大减压结合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dody fu-sion,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长期疗效,探讨该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10月~2009年1月应用经椎间孔扩大减压结合...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扩大减压结合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dody fu-sion,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长期疗效,探讨该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10月~2009年1月应用经椎间孔扩大减压结合改良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5例。观察术后及随访时患者腰背痛VAS和JOA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最终22例患者获得超过3年的随访,随访时间(37.3±1.3)个月。术后2周腰背痛VAS评分(1.32±1.04)分,随访末期腰背痛VAS评分(0.64±0.79)分,均较术前的(4.44±1.23)分显著降低(P=0.000);末次随访JOA评分(27.4±2.3)分较术前(12.4±2.8)分显著改善(P=0.000),改善率91.8%±10.8%,优良率100%。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椎间孔扩大减压结合改良TLIF是一种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患者可获得长期的功能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脊柱减压术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临床结果
原文传递
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症 被引量:12
10
作者 沈宁江 林明侠 +3 位作者 王先安 林庆彪 陈建 李一波 《实用骨科杂志》 2010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采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的全椎板切除减压、国产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加入路侧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症103例。结果经临床... 目的探讨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采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的全椎板切除减压、国产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加入路侧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症103例。结果经临床、MRI、X线片检查诊断单节段腰椎管狭窄15例,双节段狭窄53例,三节段29例,四节段6例。术后随访86例,随访时间平均3年3个月,优良率89.5%。结论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可有效维持和重建脊柱的稳定,解除患者症状,是目前治疗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症的较好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腰椎不稳 椎管减压 植骨融合 内固定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2
11
作者 兰家平 汤逊 +5 位作者 徐永清 李阳 汪凡栋 张智 郑佳状 冉茂波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4-208,共5页
[目的]探讨多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4月~2013年6月收治的35例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施行多节段开窗椎管... [目的]探讨多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4月~2013年6月收治的35例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施行多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必要时辅助对侧椎板间小开窗减压。术前腰椎Cobb角24.2°±9.6°,腰椎侧凸角21.2°±8.8°,VAS评分(8.4±1.9)分,JOA评分(11.3±4.2)分。评价术前、末次随访时腰椎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的矫正及维持情况,根据术前、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未出现死亡、瘫痪、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术口愈合不良、术后神经症状等经积极处理后均得到治愈。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2~60个月,平均19个月。末次随访时腰椎Cobb角减小至9.2°±4.5°,腰椎前凸角增加至33.8°±8.6°,矫正率分别为61.9%、37.2%,较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JOA评分分别为(2.8±1.5)分、(27.8±4.5)分,改善率分别为66.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必要时辅助对侧椎板间小开窗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安全,脊柱畸形的矫正和维持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腰椎管狭窄 减压 融合
原文传递
两种术式治疗双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12
作者 胡辉林 刘雄文 +3 位作者 黎庆初 谭斌 刘刚 黎永生 《颈腰痛杂志》 2014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比较显微内窥镜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双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03-2012-06对186例双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分别采用显微内窥镜开窗减压手术和传统开放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内窥镜减压组95例,开... 目的比较显微内窥镜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双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03-2012-06对186例双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分别采用显微内窥镜开窗减压手术和传统开放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内窥镜减压组95例,开放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组91例,对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优良率进行比较。结果内窥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均较开放组少(P<0.05),术后并发症少,两组术后ODI及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显微内窥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双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较开放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并取得与开放手术相似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椎管减压术 显微内窥镜 后路腰椎融合术
下载PDF
Pango可撑开椎间融合器联合微创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初步探讨 被引量:10
13
作者 丁一 海涌 +6 位作者 杨晋才 刘玉增 尹鹏 丁红涛 潘爱星 张黎明 李远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08-812,共5页
目的探究Pango可撑开椎间融合器联合微创螺钉内固定系统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应用Pango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微创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共23例25个椎间隙。其中,Pango应用于PE-TLIF术式13例,... 目的探究Pango可撑开椎间融合器联合微创螺钉内固定系统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应用Pango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微创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共23例25个椎间隙。其中,Pango应用于PE-TLIF术式13例,应用于MIDLF术式10例。随访期间,对所有患者通过VAS、ODI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通过观测椎间隙高度(IH)、节段性前凸角(SA)、椎间融合以及融合器与钉棒系统情况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23例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39±5.49)个月。(1)术后7 d随访时,VAS-LBP评分、VAS-LP评分、IH、SA分别为(3.26±1.09)分、(1.82±1.40)分、(13.47±1.51)mm、(17.52±5.41)°,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H矫正率为(38.20±32.21)%,SA矫正率为(37.46±36.38)%。(2)在末次随访时,VAS-LBP评分、VAS-LP评分、ODI评分、IH、SA分别为(0.91±0.84)分、(0.86±0.75)分、(12.91±7.00)%、(12.21±1.59)mm、(16.22±5.5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H丢失率为(9.13±9.00)%,SA丢失率为(7.52±18.70)%。根据Bridwell椎间融合评价标准,15个节段发生Ⅰ级融合,9个节段发生Ⅱ级融合,1个节段发生Ⅲ级融合。仅3例患者(共3个节段)融合器发生明显下沉,未见患者发生融合器移位以及微创螺钉内固定系统松动或断裂情况。结论Pango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可有效维持椎间隙的高度,恢复脊柱生理曲度,利于椎体间植骨融合,联合微创通道或内镜术式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 腰椎管狭窄症 融合 减压 微创性 可撑开融合器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前邻近节段退变对术后ASD影响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传鸿 赵赫 +1 位作者 王逢贤 俞兴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9年第3期67-70,共4页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术式,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加速受到广泛关注。术前已存在的邻近节段退变已被大部分学者认为是术后AS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是近十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术式,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加速受到广泛关注。术前已存在的邻近节段退变已被大部分学者认为是术后AS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是近十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术前已存在的邻近节段退变对术后ASD影响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希望利于脊柱外科医生全面评估术前邻近节段退变,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进而减缓术后AS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术后邻近节段退变 术前邻近节段退变 腰椎退变自然病史
下载PDF
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腰椎融合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朱云荣 叶晓健 +2 位作者 蒋玉权 余将明 许国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95-1099,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在腰椎融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与传统腰椎后路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的术后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2月至2009年5月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9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在腰椎融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与传统腰椎后路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的术后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2月至2009年5月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9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改良术式组(A组)40例,其中男14例,女26例,平均年龄(52.23±9.75)岁;传统术式组56例,其中男22例,女34例,平均年龄(56.02±10.25)岁。比较两组手术ODI评分、VAS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等多项指标。结果两组术式术后短期ODI、VAS评分、椎间隙高度变化无明显差异。改良术式组较传统术式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费用少(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结论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腰椎融合术式,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创伤小、风险小和医疗费用少的优点,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单侧固定 腰椎体间融合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腰椎融合后的多模式镇痛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欢 丁文鸽 +1 位作者 朱鼎 严伟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53期8656-8660,共5页
背景:疼痛生理病理机制包括中枢和多个外周神经传导机制和环节,治疗手段上经历了传统的镇痛药物注射、口服镇痛药物、自控硬膜外镇痛、自控静脉镇痛等方法,减轻了临床疼痛,但仍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发生。多模式镇痛方案从多个机制层面达到... 背景:疼痛生理病理机制包括中枢和多个外周神经传导机制和环节,治疗手段上经历了传统的镇痛药物注射、口服镇痛药物、自控硬膜外镇痛、自控静脉镇痛等方法,减轻了临床疼痛,但仍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发生。多模式镇痛方案从多个机制层面达到完全镇痛的目的,具有一定的临床创新性,但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目的:探讨切口周围注射复合麻醉药物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在腰椎后路融合后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共收治行腰椎后路融合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9例采用切口周围注射多模式镇痛药物(吗啡+酮咯酸+罗哌卡因+肾上腺素)治疗,对照组39例局部注射生理盐水。所有患者记录融合后即刻、6 h、12 h、24 h、48 h、7 d的目测类比评分、Ramsay镇静评分以及融合后首次吗啡使用时间、吗啡使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间在年龄、性别、主要病因、体质量指数、手术节段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统计学可比性。在融合后6,12,24,48 h内,试验组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降低(P<0.05),Ramsay镇静评分较对照组升高(P<0.05)。但在融合后第7天时两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试验组融合后首次吗啡使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迟(P=0.002),同时吗啡使用量也明显降低(P=0.041),有效控制了临床围手术期的药物使用并保证了镇痛的效果。提示对于腰椎后路融合后患者,多模式镇痛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案使用,可以显著降低融合后疼痛程度而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镇痛 疼痛测定 麻醉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腰椎融合术 后路 多模式镇痛 临床
下载PDF
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与传统全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周波 王强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14期18-20,共3页
目的比较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与传统全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38例腰椎管狭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及对照组70例。观察组给予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比较2... 目的比较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与传统全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38例腰椎管狭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及对照组70例。观察组给予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VAS及ODI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创伤小,术中出血少,疗效确切,术后腰痛残留较低,减少手术风险和后遗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腰椎管狭窄 减压融合术 全椎板切除术 对照研究
下载PDF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8
作者 高新星 刘宗智 +2 位作者 祁洁 高宝全 刘海军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76-78,共3页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老年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2年收治的52例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2例患者均术后2周拆线,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老年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2年收治的52例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2例患者均术后2周拆线,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神经意外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9个月至3年,平均2.2年。按照Macnab评分标准,29例优,17例良,6例可,优良率88.46%。结论老年患者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既能保证对病变部位彻底减压,同时维持脊柱稳定性及椎间隙高度,可取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管狭窄症 椎弓根螺钉 椎间融合器 老年 后路手术
下载PDF
责任节段融合术治疗高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9
19
作者 唐向盛 周峻 +3 位作者 移平 杨峰 郝庆英 谭明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8-203,共6页
[目的]探讨责任节段腰椎融合术治疗高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60例高龄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82例减压术后仅行责任节段融合,78例减压术后行常规长节段融合术。比... [目的]探讨责任节段腰椎融合术治疗高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60例高龄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82例减压术后仅行责任节段融合,78例减压术后行常规长节段融合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责任节段融合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多节段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节段融合组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责任节段融合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4.59±3.25)个月,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下降,而JOA评分明显增加,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VAS、ODI和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疼痛、行走、弯腰活动、劳动能力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影像检查显示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生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笼架未出现明显移位及下沉,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责任节段融合术治疗高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能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且能达到预期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腰椎管狭窄症 责任节段融合 多节段融合
原文传递
全椎板切除减压对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青华 潘磊 +5 位作者 薛厚军 陈伟雄 李捷 王诗成 郭奇峰 肖隆艺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第14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行全椎板切除减压及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自2008年04月-2011年04月我院手术治疗的32例60岁以上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60~77岁,平均67.4...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行全椎板切除减压及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自2008年04月-2011年04月我院手术治疗的32例60岁以上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60~77岁,平均67.4岁。均采用广泛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采用VAS评分、JOA评分和Oswestry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随访6个月~4年,平均随访22.7个月,VAS、JOA、Oswestry评分均有显著改善。优良率84.4%;手术改善率78.92%。结论:经全椎板切除减压可有效改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症状,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全椎板切除术 内固定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