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韦努蒂与鲁迅异化翻译观比较 |
王东风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13
|
|
2
|
声之善恶:什么是启蒙?——重读鲁迅的《破恶声论》 |
汪晖
|
《开放时代》
CSSCI
|
2010 |
33
|
|
3
|
鲁迅翻译理论的发展及评价 |
卢寿荣
张淼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2 |
17
|
|
4
|
当代中国的文言与白话 |
陈平原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8
|
|
5
|
从意识形态操纵角度看鲁迅之文学翻译论 |
于洁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6
|
|
6
|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 |
杨义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20
|
|
7
|
阿Q的“解放”与启蒙的“颠倒”——重读《阿Q正传》 |
罗岗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0
|
|
8
|
质疑“国民性神话”理论——兼评刘禾对鲁迅形象的扭曲 |
杨曾宪
|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19
|
|
9
|
“私奔”套中的鲁迅:《伤逝》之辨疑 |
林丹娅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9
|
|
10
|
论《伤逝》的结构层次及其叙事策略 |
曹禧修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8
|
|
11
|
《伤逝》创作动因新探 |
陈留生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5
|
|
12
|
竹内好的鲁迅论 |
郜元宝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02 |
15
|
|
13
|
从“硬译”透视鲁迅对中国文化转型的探索 |
张景华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6 |
14
|
|
14
|
译者,异也——鲁迅“异化”翻译美学观之再阐释 |
李智
王子春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4
|
|
15
|
鲁迅--无意识的存在主义 |
山田敬三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4
|
|
16
|
疯癫与隐喻——论鲁迅小说中的疯癫意象 |
梁迎春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1
|
|
17
|
《铸剑》的文化解读 |
张兵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2
|
|
18
|
以小说参与时代的批评和变革——论台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 |
商金林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2
|
|
19
|
翻译家鲁迅的“中间物”意识——以鲁迅早期翻译方式的变换为例 |
崔峰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4
|
|
20
|
“场域—惯习”论下鲁迅的翻译实践活动 |
骆萍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3 |
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