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李贽评《水浒传》看晚明文人阅读视野中的鲁智深形象 被引量:5
1
作者 陈宏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2-99,共8页
《水浒传》鲁智深形象 ,在晚明被解读为具有佛性的真和尚 ,最有代表性的是李贽的批点。这固然与这一形象的文化内涵已经具备了狂禅意味有关 ,在当时的环境下 ,文人超越出世入世界限看问题 ,推崇豪杰品格 ,以及狂禅的纵情自在的人生境界 ... 《水浒传》鲁智深形象 ,在晚明被解读为具有佛性的真和尚 ,最有代表性的是李贽的批点。这固然与这一形象的文化内涵已经具备了狂禅意味有关 ,在当时的环境下 ,文人超越出世入世界限看问题 ,推崇豪杰品格 ,以及狂禅的纵情自在的人生境界 ,也构成了接受过程中的“期待视野”。这种“期待视野”导致了当时的评点者 ,在阅读中 ,依循着禅理、禅趣的思路展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智深 儒禅合一 豪杰品格 自在境界
下载PDF
《水浒传》中经典人物的形象塑造及其英译研究——以沙译鲁智深为例
2
作者 刘锋 傅桂荣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413-418,共6页
聚焦于《水浒传》核心人物——鲁智深的形象,通过考察原作和沙博理(Sidney Shapiro)译本中对鲁智深形象的塑造,发现沙译总体上能够再现原作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从而构建出相似的人物形象。作为翻译家,沙博理对英语语言的驾驭之精湛... 聚焦于《水浒传》核心人物——鲁智深的形象,通过考察原作和沙博理(Sidney Shapiro)译本中对鲁智深形象的塑造,发现沙译总体上能够再现原作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从而构建出相似的人物形象。作为翻译家,沙博理对英语语言的驾驭之精湛在处理某些汉英转换时体现得淋漓尽致;但作为英语母语译者,沙译无法彻底避免因语言文化障碍而对部分形象描写的处理存在误译或死译之嫌,有时这甚至会损毁经典人物形象从原作向译作的“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鲁智深 人物形象 描写方法
下载PDF
《水浒传》花和尚鲁智深名号新解
3
作者 谢正荣 《甘肃高师学报》 2023年第4期39-43,共5页
《水浒传》中鲁达的名号是花和尚鲁智深,与其他好汉名号相比,显得非常特别.鲁达原本是提辖官,出场时并无绰号称呼.花和尚鲁智深是他在五台山出家后才有的名号.这个名号对成功塑造鲁智深这个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创作者匠心独运... 《水浒传》中鲁达的名号是花和尚鲁智深,与其他好汉名号相比,显得非常特别.鲁达原本是提辖官,出场时并无绰号称呼.花和尚鲁智深是他在五台山出家后才有的名号.这个名号对成功塑造鲁智深这个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创作者匠心独运,通过花和尚的"花",鲁智深的"智",赋予了名号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深层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和尚 鲁智深 "花" "智"
下载PDF
试论鲁智深缘何成佛作祖 被引量:3
4
作者 范正群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53-57,共5页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著名人物,他身为和尚却并不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而最终修成正果,似乎不可思议。其实鲁智深的成佛,既有佛教的理论依据,又是由其本身的佛性所决定的。佛教的理论依据如佛家的"禅非坐卧"、"呵佛骂祖&...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著名人物,他身为和尚却并不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而最终修成正果,似乎不可思议。其实鲁智深的成佛,既有佛教的理论依据,又是由其本身的佛性所决定的。佛教的理论依据如佛家的"禅非坐卧"、"呵佛骂祖"和"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等思想。而他的"率性而为,不拘小节"、"无性"大境界和"侠骨佛肠"等则是其佛性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智深 佛学依据 佛性
下载PDF
鲁智深:理想人格范式的承载——兼从鲁智深形象塑造中的佛教内容考察其在《水浒传》中的特殊地位 被引量:3
5
作者 熊明 《菏泽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43-47,共5页
鲁智深这一人物形象,历来被认为是《水浒传》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之一。细读《水浒传》,我们会发现,鲁智深恐怕不仅仅单纯是作者塑造的一百零八条梁山好汉中的一员,在他身上还承载着某些其他命意。本文试图探析作者塑造鲁智深形象时的... 鲁智深这一人物形象,历来被认为是《水浒传》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之一。细读《水浒传》,我们会发现,鲁智深恐怕不仅仅单纯是作者塑造的一百零八条梁山好汉中的一员,在他身上还承载着某些其他命意。本文试图探析作者塑造鲁智深形象时的相关佛教内容,从其独特的身份定位、生命历程与宿命的事先宣示以及圆寂正果的生命归属等方面,来考察其在《水浒传》中的独特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人格 佛教 鲁智深
下载PDF
钱塘江上潮信来 今日方知我是我——鲁智深的自我迷失与自我发现之途 被引量:3
6
作者 朱燕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38-41,共4页
金圣叹认为《水浒传》中记述鲁智深的文字"通篇只是鲁达纪程图也"。这一"纪程",不仅是鲁达行侠仗义的人生轨迹,更是鲁达自我迷失、自我探寻、自我发现的心路历程,完成了从自我、本我到超我以及从有我到无我的超越... 金圣叹认为《水浒传》中记述鲁智深的文字"通篇只是鲁达纪程图也"。这一"纪程",不仅是鲁达行侠仗义的人生轨迹,更是鲁达自我迷失、自我探寻、自我发现的心路历程,完成了从自我、本我到超我以及从有我到无我的超越。作品把鲁智深推进到生存结构之中,从形而上的哲学叩问和形而下的道德实践中拷问自我,探讨人类的存在方式,从而对陷入尘世的人生进行哲学上的探究。这种探寻态度,以及对于"存在"纬度之下的人性的省思,使它成为我国尤罕的"哲理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鲁智深 自我迷失 自我探寻 自我发现
下载PDF
鲁达慈悲情怀辨考——《水浒》人伦和谐之一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灵芝 《菏泽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61-65,共5页
一部《水浒》把108将性格写尽。其中的鲁达是个任性率直的卤莽人,既助人救人,又杀人放火,但作者却安排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最终找到一个较完好的生命归宿。鲁达这样的仗义英雄,禅杖打尽不平路,戒刀刺向对垒人,虽五台山出家,却又不像出... 一部《水浒》把108将性格写尽。其中的鲁达是个任性率直的卤莽人,既助人救人,又杀人放火,但作者却安排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最终找到一个较完好的生命归宿。鲁达这样的仗义英雄,禅杖打尽不平路,戒刀刺向对垒人,虽五台山出家,却又不像出家人性格,除了“戒淫欲”外,杀生、偷盗、嗔怒、恶口样样没禁,却能立地成佛,这完全因为他有一腔撼天动地的慈悲胸怀,并且童心无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鲁智深 证果非凡 佛教理论 有为法 无为法
下载PDF
鲁智深人物形象论略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士钦 《济宁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59-62,共4页
《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之所以如此受世人喜爱,与其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关系密切。在《水浒传》中成功塑造的人物有很多,鲁智深无疑是个中翘楚,可以说鲁智深是《水浒传》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这既源于其高超的武艺又源... 《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之所以如此受世人喜爱,与其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关系密切。在《水浒传》中成功塑造的人物有很多,鲁智深无疑是个中翘楚,可以说鲁智深是《水浒传》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这既源于其高超的武艺又源于其复杂的性格,同时还得益于其独特的上梁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智深 武艺 复杂性
下载PDF
鲁智深缘何成佛作祖 被引量:1
9
作者 范正群 《淄博师专学报》 2008年第4期56-60,共5页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著名人物,他身为和尚却并不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最终却修成正果,似乎不可思议。鲁智深的成佛,既有佛教的理论依据,又是由其本身的佛性所决定的。佛教的理论依据,如佛家的"禅非坐卧"、"呵佛骂祖&qu...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著名人物,他身为和尚却并不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最终却修成正果,似乎不可思议。鲁智深的成佛,既有佛教的理论依据,又是由其本身的佛性所决定的。佛教的理论依据,如佛家的"禅非坐卧"、"呵佛骂祖"和"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等思想。"率性而为,不拘小节"、"无性"大境界和"侠骨佛肠"等,则是其佛性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智深 佛学依据 佛性
下载PDF
《水浒传》中鲁智深的人物形象浅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薛文秀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11期113-114,共2页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人物之一,原名鲁达,人送绰号"花和尚"。在《水浒传》中鲁智深是一个脾性暴躁、嫉恶如仇且有勇有谋的人。他在梁山108名好汉中位列第十三位,是三十六天罡星之一,星号天孤星。基于此,主要...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人物之一,原名鲁达,人送绰号"花和尚"。在《水浒传》中鲁智深是一个脾性暴躁、嫉恶如仇且有勇有谋的人。他在梁山108名好汉中位列第十三位,是三十六天罡星之一,星号天孤星。基于此,主要针对《水浒传》中鲁智深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期能进一步促进读者对鲁智深人物形象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人物形象 鲁智深
下载PDF
从鲁智深到贾宝玉——从互文叙事视角看《水浒传》《红楼梦》的“赤子”文化意蕴 被引量:1
11
作者 魏颖 《天中学刊》 2020年第5期90-96,共7页
受中国传统“赤子”文化的影响,施耐庵和曹雪芹不约而同地在其小说的主要人物身上倾注了“赤子”情怀:《水浒传》中的鲁智深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都秉承“赤子”之心,以“狂”或“佯狂”的姿态张扬人的本真美,彰显不受拘滞的自由精神... 受中国传统“赤子”文化的影响,施耐庵和曹雪芹不约而同地在其小说的主要人物身上倾注了“赤子”情怀:《水浒传》中的鲁智深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都秉承“赤子”之心,以“狂”或“佯狂”的姿态张扬人的本真美,彰显不受拘滞的自由精神和激烈的反正统、反传统思想。在互文性视域中观照鲁智深与贾宝玉,追寻两人在文化基因上的相通性,不仅能揭示《红楼梦》与《水浒传》的渊源关系,而且能从中挖掘人物形象丰富的精神意蕴与文化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鲁智深 贾宝玉 “赤子”
下载PDF
试论鲁智深侠者形象的内涵 被引量:1
12
作者 卢娜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66-70,共5页
在中国古典小说世界里,颇多侠者形象,而《水浒传》里的鲁智深则别具光彩。他继承了前代侠者除暴安良、奋不顾身的精神,但在其侠义行为中却没有搀杂"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恩报德意识,显得真诚坦荡。他又有着后世小说中侠者所缺少... 在中国古典小说世界里,颇多侠者形象,而《水浒传》里的鲁智深则别具光彩。他继承了前代侠者除暴安良、奋不顾身的精神,但在其侠义行为中却没有搀杂"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恩报德意识,显得真诚坦荡。他又有着后世小说中侠者所缺少的自由精神,同时突破《水浒传》中其他侠者偏激嗜血的局限,有着菩萨般的心肠。鲁智深形象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古典小说里最具光彩,最完美而动人的侠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智深 侠者形象 除暴安良 自由精神 慈悲之心
下载PDF
试论《水浒传》中的文人信仰模式——从鲁智深与五座寺庙的结缘说起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珂君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71-75,共5页
文章从鲁智深与五座寺庙的六次结缘入手,考察《水浒传》的情节设置与人物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揭示文人佛教视野中的《水浒传》,如何在儒家忠义思想与佛教解脱理念之间求取微妙的美学平衡,以及中国古代文人对佛教信仰模式的独特理解与精... 文章从鲁智深与五座寺庙的六次结缘入手,考察《水浒传》的情节设置与人物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揭示文人佛教视野中的《水浒传》,如何在儒家忠义思想与佛教解脱理念之间求取微妙的美学平衡,以及中国古代文人对佛教信仰模式的独特理解与精妙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鲁智深 佛教寺庙 文人信仰模式
下载PDF
《水浒传》中的佛教正义观
14
作者 付开镜 《新余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69-73,共5页
《水浒传》中的佛教正义思想集中在鲁智深这位正面英雄形象之中。鲁智深身上所拥有的正义精神代表着《水浒传》的核心价值观念。《水浒传》中为非作歹的僧侣无缘成佛,并受到应有的惩治。《水浒传》中的佛教正义观之所以深受世人所爱,在... 《水浒传》中的佛教正义思想集中在鲁智深这位正面英雄形象之中。鲁智深身上所拥有的正义精神代表着《水浒传》的核心价值观念。《水浒传》中为非作歹的僧侣无缘成佛,并受到应有的惩治。《水浒传》中的佛教正义观之所以深受世人所爱,在于佛教正义观在很大程度上与儒家正义观相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佛教正义观 鲁智深 儒家正义观
下载PDF
孙悟空与鲁智深形象建构相似性比较
15
作者 谢正荣 《甘肃高师学报》 2020年第3期46-49,共4页
通读《西游记》《水浒传》文本,发现无论从身份定位、人生追求、生命历练,还是最终归宿看,孙悟空与鲁智深形象的建构存在诸多相似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属于形象同构。通过分析比对,更好解读人物形象蕴含的文化信息与艺术张力,彰显不同文... 通读《西游记》《水浒传》文本,发现无论从身份定位、人生追求、生命历练,还是最终归宿看,孙悟空与鲁智深形象的建构存在诸多相似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属于形象同构。通过分析比对,更好解读人物形象蕴含的文化信息与艺术张力,彰显不同文本塑造人物形象的共性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悟空 鲁智深 形象建构 比较
下载PDF
鲁智深与武松
16
作者 林榕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第6期99-101,105,共4页
鲁智深、武松均曾为官府效劳,但后来都因杀人而离开。鲁智深非传统型和尚,但确曾在五台山出家,而武松并未真正出家,因逃难装扮为行者。在梁山上,鲁智深应比武松更受人敬重。两人都武艺高强,力大无穷。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 鲁智深、武松均曾为官府效劳,但后来都因杀人而离开。鲁智深非传统型和尚,但确曾在五台山出家,而武松并未真正出家,因逃难装扮为行者。在梁山上,鲁智深应比武松更受人敬重。两人都武艺高强,力大无穷。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言,鲁智深而非武松是最突出的代表。武松有滥杀的一面,鲁智深没有。武松比鲁智深更机敏、警觉些,而鲁智深则更急躁、粗心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智深 武松 水浒
下载PDF
侠性与佛性——从林澹然形象看《禅真逸史》对鲁智深形象的借鉴与超越
17
作者 南超 《江科学术研究》 2020年第3期81-86,共6页
林澹然作为一个侠僧,既有英雄人物豪放侠义的特点,又彰显出佛性天然的气质。这与鲁智深侠僧的形象一脉相承。《禅真逸史》在塑造林澹然形象时借鉴了鲁智深的佛性与侠性的特质,同时又超越其鲁莽而归于慈悲。林澹然形象在晚明新变,究其原... 林澹然作为一个侠僧,既有英雄人物豪放侠义的特点,又彰显出佛性天然的气质。这与鲁智深侠僧的形象一脉相承。《禅真逸史》在塑造林澹然形象时借鉴了鲁智深的佛性与侠性的特质,同时又超越其鲁莽而归于慈悲。林澹然形象在晚明新变,究其原因在于政治松动导致佛教信仰下移,同时又与市民文化的发展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真逸史》 林澹然 鲁智深 豪爽 慈悲 信仰
下载PDF
《花和尚》故事探微
18
作者 胡以存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68-73,共6页
《花和尚》为罗烨《醉翁谈录》所列“杆棒之序头”小说的首篇,是南宋瓦舍勾栏中鲁智深故事的经典文本。《花和尚》与龚开《宋江三十六赞》及《大宋宣和遗事》均属南支水浒故事。今以龚开《宋江三十六赞》为例,综合参考各方资料,并证之... 《花和尚》为罗烨《醉翁谈录》所列“杆棒之序头”小说的首篇,是南宋瓦舍勾栏中鲁智深故事的经典文本。《花和尚》与龚开《宋江三十六赞》及《大宋宣和遗事》均属南支水浒故事。今以龚开《宋江三十六赞》为例,综合参考各方资料,并证之《醉翁谈录》杆棒类小说的内容、特质,探微烛隐,亦可约略窥见南宋坊间流传鲁智深故事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和尚》 鲁智深 《醉翁谈录》 《宋江三十六赞》
下载PDF
外境象征与器物隐喻——以《水浒传》鲁智深形象塑造为例
19
作者 谢正荣 《甘肃高师学报》 2018年第6期9-13,共5页
外境象征与器物隐喻是明清小说环境构建中富有特色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外境和器物涵盖了小说地域、社会、景物、人物活动场景等要素,通过空间的转化与象征隐喻,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小说情节的展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水浒传》中鲁智深... 外境象征与器物隐喻是明清小说环境构建中富有特色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外境和器物涵盖了小说地域、社会、景物、人物活动场景等要素,通过空间的转化与象征隐喻,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小说情节的展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水浒传》中鲁智深生存空间所蕴含的象征和隐喻对鲁智深形象的塑造功不可没,值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境象征 器物隐喻 鲁智深 形象
下载PDF
关于《水浒》中几位主要人物形象的评析
20
作者 张德学 《菏泽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60-66,共7页
施耐庵在《水浒》中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宋江的悲剧既是个人命运悲剧,也是一种历史悲剧。林冲的人生历程和命运告诉世人什么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武松对猛虎与恶人的胜利代表着人间正义的伸张,是老百姓... 施耐庵在《水浒》中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宋江的悲剧既是个人命运悲剧,也是一种历史悲剧。林冲的人生历程和命运告诉世人什么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武松对猛虎与恶人的胜利代表着人间正义的伸张,是老百姓的心理慰藉。李逵的悲剧告诫读者人不但需要健康的肢体,更需要智慧的头脑。出身草根又回归草根的阮小七潇洒坦荡、笑傲人生,值得赞叹。鲁智深因是仁人、智人、勇人、圣人而被一代代人咏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 宋江 林冲 武松 李逵 阮小七 鲁智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