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文化视野中的藤野先生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宗刚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1-65,共5页
鲁迅文化视野中的藤野先生,是鲁迅对于藤野先生的文化人格的再发现和文化品格的再赋予,是鲁迅"真的人"的理想化的存在形式,体载了鲁迅所认同的"诚和爱"现代文化精神,这就使藤野先生成为鲁迅理想化人格和现代精神的... 鲁迅文化视野中的藤野先生,是鲁迅对于藤野先生的文化人格的再发现和文化品格的再赋予,是鲁迅"真的人"的理想化的存在形式,体载了鲁迅所认同的"诚和爱"现代文化精神,这就使藤野先生成为鲁迅理想化人格和现代精神的对象化,从而具有超越现实存在的文化象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野先生 鲁迅 国民性 “真的人”
下载PDF
鲁迅和李光洙笔下“女性形象”之比较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明信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9-113,共5页
对比分析鲁迅和李光洙二人作品中女性所处的社会层面的差异,将鲁迅和李光洙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她们都遭受着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迫害和戕杀,在婚姻、爱情、家庭、自由上有着共同的悲剧性命运。尽管表现角度和深度不同... 对比分析鲁迅和李光洙二人作品中女性所处的社会层面的差异,将鲁迅和李光洙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她们都遭受着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迫害和戕杀,在婚姻、爱情、家庭、自由上有着共同的悲剧性命运。尽管表现角度和深度不同,但他们都是想通过对封建的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制度的批判来达到对女性启蒙的目的,他们的关于女性的文学都是反对封建礼教及其制度的文学,都带有强烈的启蒙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李光洙 女性形象 封建礼教 贞洁观
下载PDF
幻灯片·翻译官·主体性——重释“幻灯片事件”兼及鲁迅的“历史意识” 被引量:6
3
作者 罗岗 徐展雄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1-70,共10页
以往对"幻灯片事件"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一事件在数十年间穿梭于不同的历史语境以及被多种媒介挪用、移植和旅行的"重述"经历,因此,跨语境、跨媒介的互文性阅读不失为重审"幻灯片事件"的一种方式。... 以往对"幻灯片事件"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一事件在数十年间穿梭于不同的历史语境以及被多种媒介挪用、移植和旅行的"重述"经历,因此,跨语境、跨媒介的互文性阅读不失为重审"幻灯片事件"的一种方式。以这种阅读方法为研究途径,在细读《呐喊.自序》《藤野先生》等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2000)再次进入"幻灯片事件",可以澄清"国民性话语"研究中某些被忽略和简化的问题,重返鲁迅基于"震惊"体验构筑的"历史意识"和"历史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幻灯片事件” 国民性话语
下载PDF
病与药:鲁迅、陈撄宁道教观歧异与民族精神建构
4
作者 伍金霞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8-35,共8页
鲁迅从文化内省角度,以道教为国家民族落后的病源;陈撄宁从文化抗争角度,以道教为抵抗他国文化侵略的良药。在晚清民国的政治、文化与思想语境中,知识分子的个体意识与民族国家话语交织,他们对道教的不同认知,成为他们在五四新文化运动... 鲁迅从文化内省角度,以道教为国家民族落后的病源;陈撄宁从文化抗争角度,以道教为抵抗他国文化侵略的良药。在晚清民国的政治、文化与思想语境中,知识分子的个体意识与民族国家话语交织,他们对道教的不同认知,成为他们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抗日浪潮中建构民族话语的重要依据。鲁迅对以道教为根柢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欲重塑现代性、健全独立的民族性格;陈撄宁在“淞沪抗战”后,明确主张以道教为“团结民族精神之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陈撄宁 道教 国民性 民族精神
下载PDF
试论梁启超对鲁迅国民性思想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春梅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0-84,共5页
鲁迅国民性思想的形成,受到多种文化资源的影响,其中梁启超的影响不容忽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整套话语:将国民性作为政治变革的前提、以文学作为改造国民性的工具、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概括,都是对梁启超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梁启超的国民... 鲁迅国民性思想的形成,受到多种文化资源的影响,其中梁启超的影响不容忽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整套话语:将国民性作为政治变革的前提、以文学作为改造国民性的工具、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概括,都是对梁启超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梁启超的国民性理论是鲁迅国民性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梁启超 国民性 影响
下载PDF
雄踞的斯芬克斯:论“我的阿Q” 被引量:5
6
作者 刘九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7-54,共18页
《阿Q正传》是关于我们中国人自己一个斯芬克斯式的谜,是鲁迅“反省”文学的巅峰之作。阿Q精神(精神胜利法)既非人类普遍弱点之一种,更非剥削阶级统治者腐朽没落的精神状态,而系以传统农民为主体的小生产者的整个不健全心理状态或习惯,... 《阿Q正传》是关于我们中国人自己一个斯芬克斯式的谜,是鲁迅“反省”文学的巅峰之作。阿Q精神(精神胜利法)既非人类普遍弱点之一种,更非剥削阶级统治者腐朽没落的精神状态,而系以传统农民为主体的小生产者的整个不健全心理状态或习惯,根源就存在于我们历史悠久、传统强大的小生产汪洋大海之中。鲁迅冲破古往今来一切传统思想传统手法传统审美观念,创造出“我的阿Q”,“本意”在教人“反省”,催人自新,让精神获得解放,思想冲破牢笼,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革除贫穷、愚昧、落后、野蛮、禁锢,以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阿Q正传》 阿Q精神 国民性
下载PDF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神话重写 被引量:1
7
作者 祝宇红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7-106,共10页
鲁迅《故事新编》用两种不同笔墨重写了两类神话人物:以灿烂、瑰奇的风格描写“神格”的女娲;以更多掺杂油滑和审视语调的笔触讲述更具“人性”的后世“新出之神”。鲁迅对神话的重写体现了他的神话观和宗教观,其与德国浪漫派的“新神... 鲁迅《故事新编》用两种不同笔墨重写了两类神话人物:以灿烂、瑰奇的风格描写“神格”的女娲;以更多掺杂油滑和审视语调的笔触讲述更具“人性”的后世“新出之神”。鲁迅对神话的重写体现了他的神话观和宗教观,其与德国浪漫派的“新神话”观念、日本明治时期学者姉崎正治致力于文明探究的神话学理念都有着深刻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神格” “绝地天通” 德国浪漫派 姉崎正治
下载PDF
鲁迅郁达夫小说现代性品格比较 被引量:4
8
作者 乔东义 常清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54-59,共6页
以比较对照的方式探讨了鲁迅、郁达夫小说创作的现代性品格。他们2人作为"五四"时期的主要作家,分别为中国新文学贡献了一系列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较之传统民族小说。他们的小说在思想内容、叙事方式、审美取向等方面均有了... 以比较对照的方式探讨了鲁迅、郁达夫小说创作的现代性品格。他们2人作为"五四"时期的主要作家,分别为中国新文学贡献了一系列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较之传统民族小说。他们的小说在思想内容、叙事方式、审美取向等方面均有了显著的现代性变化,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小说由传统到现代的独特进路及文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郁达夫 小说 现代性品格
下载PDF
鲁迅“国民性”批判的日本影响及其文化超越
9
作者 郝雨 郝丛丛 《日本问题研究》 2023年第5期54-63,共10页
基于多年来关于鲁迅研究的文献资料,考察梳理了鲁迅从赴日求学,弃医从文,到“国民性”思想的产生,这一期间内所受到的种种影响,分析鲁迅提出的“国民性”与日本“国民性”的差别。根据史料可以得知鲁迅深深受到当时在日本国内的关于“... 基于多年来关于鲁迅研究的文献资料,考察梳理了鲁迅从赴日求学,弃医从文,到“国民性”思想的产生,这一期间内所受到的种种影响,分析鲁迅提出的“国民性”与日本“国民性”的差别。根据史料可以得知鲁迅深深受到当时在日本国内的关于“国民性”研究的影响。而且,鲁迅对于“国民性”问题的关注,从源头上看,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留日期间的日本文化氛围的浸染。至于芳贺矢一的《国民性十论》,更是启发了鲁迅的“国民性”概念的确立。鲁迅通过自己的消化改造,将包括国民性在内的新概念、新思想注入自己的作品,其国民性概念实际上是对芳贺矢一“国民性”的反用,也因此达到了对于日本“国民性”研究的超越。也就是说鲁迅对于“国民性”概念的使用,完全不是在芳贺矢一的原意上照搬,却恰恰是反其意而用之。由芳贺矢一的对其日本国民性的赞美,而根据当时中国实际的国民精神状况,对于我们民族的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今天,重新审视鲁迅当年所极力批判的“国民性”的来龙去脉,并以此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起点,进行更加深入的学术发掘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日本文化 国民性 溯源
下载PDF
关于鲁迅小说《风波》的文本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尉文莹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16-18,共3页
鲁迅的短篇小说《风波》历来都受到研究者细致深入的解读,但学界往往着眼于《风波》所赋予的深刻思想意义进行研究,而忽略了文本的本质蕴涵。回归文本本身可以看到,文本人物名称所赋予的内涵、对话场景的独特设置等均表现出鲁迅高超的... 鲁迅的短篇小说《风波》历来都受到研究者细致深入的解读,但学界往往着眼于《风波》所赋予的深刻思想意义进行研究,而忽略了文本的本质蕴涵。回归文本本身可以看到,文本人物名称所赋予的内涵、对话场景的独特设置等均表现出鲁迅高超的叙事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风波》 叙事性 人物名称 对话 自我交流
下载PDF
评冯骥才的《鲁迅的功和“过”》 被引量:4
11
作者 竹潜民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1-13,共3页
冯骥才在《鲁迅的功和“过”》一文中 ,从一个角度基本否定了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 ,原因是他全盘否定了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 ,同时对 2
关键词 冯骥才 《鲁迅的功和“过”》 传教士 “改造国民性”思想 批判思想
下载PDF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之管窥
12
作者 刘亮财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26-130,共5页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内容主要包括对国人奴性的批判,对“瞒和骗”的批判,对冷漠自私的看客心理的批判,对国民精神愚昧、麻木状态的批判等。穿越历史的时空,鲁迅的这一思...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内容主要包括对国人奴性的批判,对“瞒和骗”的批判,对冷漠自私的看客心理的批判,对国民精神愚昧、麻木状态的批判等。穿越历史的时空,鲁迅的这一思想在今天仍然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从四个方面来继承和弘扬鲁迅的这一思想:发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鼓舞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实现新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改造国民性 思想 现实意义
下载PDF
鲁迅如何看待中国民众的觉醒——鲁迅思想真的有“认识论决裂”吗?
13
作者 《华文文学》 2023年第6期17-23,共7页
有分析认为,鲁迅在1920年代后期,在思想发展上有重大的转变。这转变意义之大,类似于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尔杜塞所谓的“认识论决裂”。鲁迅后期对大众明显的正面评价,是证明这一观点的证据。然而,鲁迅思想发展是否有这种“决裂”还... 有分析认为,鲁迅在1920年代后期,在思想发展上有重大的转变。这转变意义之大,类似于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尔杜塞所谓的“认识论决裂”。鲁迅后期对大众明显的正面评价,是证明这一观点的证据。然而,鲁迅思想发展是否有这种“决裂”还有争议。仔细分析过鲁迅那些对大众以及对中国人看似乐观的评论,其实包含着他更为复杂的认识。而他对大众以及对中国人的认识,跟“国民性”问题有关。本文试图揭示鲁迅对大众和中国人认知的一贯性,并解释鲁迅表面上自相矛盾的言论其实并不互相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认识论决裂 改造“国民性” 启蒙
下载PDF
浅谈鲁迅小说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明军 毕静春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29-34,共6页
鲁迅是“五四”时期较早关注妇女解放问题的作家。他的小说《呐喊》、《彷徨》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 ,体现了他对妇女解放问题的严肃思考。鲁迅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的冷静的审视态度。在小说里 ,他对于受尽侮辱、损害的女性给予深切的同... 鲁迅是“五四”时期较早关注妇女解放问题的作家。他的小说《呐喊》、《彷徨》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 ,体现了他对妇女解放问题的严肃思考。鲁迅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的冷静的审视态度。在小说里 ,他对于受尽侮辱、损害的女性给予深切的同情 ,但从不因同情而涂上理想的色彩 ,而是重在揭示中国女性“不争”的一面 ,直视她们自觉的奴性意识及种种病态行为、心理 ,极力倡扬中国女性应有清醒的反抗意识 ,渴望她们从根深蒂固的封建伦理道理规范的重重束缚中挣脱出来 ,将天性中的“母性”与“妻性”完美结合 ,升华为一种善与美的力量 ,结束病态而又不幸的人生 ,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成为真正的女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妇女解放 奴性 反抗性 母性
下载PDF
鲁迅《铸剑》对古小说中故事的思想与艺术之升华 被引量:4
15
作者 于华东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52,共6页
对鲁迅的《铸剑》与古代小说《列异传》、《搜神记》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可看出《铸剑》的主题思想较古小说在深度与广度上的升华;而前后两者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及思想境界也迥异。《铸剑》较之古小说中故事在创作方法、表现手段上均... 对鲁迅的《铸剑》与古代小说《列异传》、《搜神记》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可看出《铸剑》的主题思想较古小说在深度与广度上的升华;而前后两者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及思想境界也迥异。《铸剑》较之古小说中故事在创作方法、表现手段上均有推陈出新的艺术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主题 性格 艺术 创作
下载PDF
21世纪,还需要鲁迅吗? 被引量:3
16
作者 汪卫东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0-17,共8页
21世纪的中国,还需要鲁迅吗?鲁迅是谁?这个看似简单而实际上又难以真正回答准确的问题,也一直缠绕着中国的知识界。鲁迅的"独异"和"自成品格",鲁迅文化身份及其意义,被遗忘正是鲁迅自己的期望,为何还要问:21世纪,... 21世纪的中国,还需要鲁迅吗?鲁迅是谁?这个看似简单而实际上又难以真正回答准确的问题,也一直缠绕着中国的知识界。鲁迅的"独异"和"自成品格",鲁迅文化身份及其意义,被遗忘正是鲁迅自己的期望,为何还要问:21世纪,还需要鲁迅吗?问题的实质是与中国的历史、现实密切相关,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学者从各自的学术层面,来回应这些问题。课程教学当中渗透经典阅读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鲁迅 20世纪 中国社会 个人意志 文化语境 新语境
下载PDF
知识分子如何启蒙?——《阿Q正传》再解读 被引量:3
17
作者 魏巍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14,共8页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总是把阿Q与"国民性"联系起来进行解读,《阿Q正传》也被认为是鲁迅批判国民性的集大成之作。尽管小说确实有批判国民性的一面,但是,对这一方面的过度强调,使我们仅仅关注于阿Q行状的国民性,而遮蔽掉了小...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总是把阿Q与"国民性"联系起来进行解读,《阿Q正传》也被认为是鲁迅批判国民性的集大成之作。尽管小说确实有批判国民性的一面,但是,对这一方面的过度强调,使我们仅仅关注于阿Q行状的国民性,而遮蔽掉了小说序言中的某些重要信息。鲁迅批判的对象并不仅仅只是阿Q这样的愚昧民众,他同时也指向了那些掌握着话语权的新旧知识分子。通过序言及小说中对赵秀才、钱假洋鬼子的书写,从而把虚构的小说与现实的生活联系了起来,促使读者去重新反思知识分子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阿Q正传》 知识分子 启蒙 革命 国民性
下载PDF
论鲁迅的现代国民性建构 被引量:3
18
作者 吕周聚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6-54,共9页
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与建构是同步进行的。相对于《阿Q正传》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更具有建设意义。鲁迅对现代国民性的建构,无疑受到了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但他并没有照搬照套西方的理论,而是从... 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与建构是同步进行的。相对于《阿Q正传》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更具有建设意义。鲁迅对现代国民性的建构,无疑受到了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但他并没有照搬照套西方的理论,而是从中国的社会现实出发,借鉴运用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来解决中国存在已久的国民性问题。他将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国家意识结合起来,力图建构"尊个性""张精神"的现代国民精神,达到张扬民族精神、拯救国家民族的最终目的。鲁迅的这种现代国民性建构虽然带有乌托邦的色彩,却是中国建构现代国民性的方向。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在过去、当下还是未来,鲁迅的"立人"思想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国民性 建构
下载PDF
平凡的巨人 非常的寄寓——浅谈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类型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兰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45-47,共3页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致可以归为初步觉醒、盲目反抗、自觉反抗、彷徨挣扎、愚昧不悟、卫道士绅六大类。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表现了鲁迅小说与时代与革命的深刻联系,寄托着作家对现实中的“中国的筋骨和脊梁”的崇敬,同时也包含着以此...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致可以归为初步觉醒、盲目反抗、自觉反抗、彷徨挣扎、愚昧不悟、卫道士绅六大类。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表现了鲁迅小说与时代与革命的深刻联系,寄托着作家对现实中的“中国的筋骨和脊梁”的崇敬,同时也包含着以此唤起民众自信、鼓舞人民勇于斗争的寄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小说 人物类型 人物形象
下载PDF
想象与现实的悖论:“国民性”阻碍了现代中国的建立吗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9-144,156,共6页
鲁迅从中国人现代自我的建立出发,建构出不朽的阿Q形象。以当代中国新语境观照,鲁迅的"国民性"理论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国民性"有被改造的可能,解放区的革命实践和赵树理等的小说可兹证明。其次... 鲁迅从中国人现代自我的建立出发,建构出不朽的阿Q形象。以当代中国新语境观照,鲁迅的"国民性"理论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国民性"有被改造的可能,解放区的革命实践和赵树理等的小说可兹证明。其次"国民性"的背后是西方殖民主义理论,因此"国民性"并非为中国独有而是全人类的。再次"国民性"理论产生的根源是经济上的落后,但两者并无必然联系。总之,鲁迅的阿Q仍然是一个不可超越的文学形象,但国民性理论百年不衰的实质,是中国知识分子经济上的现代焦虑在文化领域的投射,即主体性召唤下的自我他者化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阿Q 主体性 国民性理论 殖民主义 现代焦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