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包法利夫人》的女性主义解读 被引量:12
1
作者 尚玉峰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8年第5期61-65,共5页
对福楼拜名作《包法利夫人》的主人公———爱玛而言,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令人激动的爱情。为追求这种所谓的理想爱情,她做出了许多于当时男权社会所不允许的举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因此被许多人视为一个"不正... 对福楼拜名作《包法利夫人》的主人公———爱玛而言,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令人激动的爱情。为追求这种所谓的理想爱情,她做出了许多于当时男权社会所不允许的举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因此被许多人视为一个"不正经的女人"。然而,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爱玛的许多要求是合理的,她身上的一些所谓"特质"实际是女性所共有的,体现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同时,从爱玛对理想爱情追求的失败可以看出,女性要想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还必须与男权社会做不懈的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法利夫人 爱玛 爱情理想 男权社会 女性意识
下载PDF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爱情故事解读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善珍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23-26,共4页
金庸是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时刻,不少论者从女性哥特式批评视角,认为金庸笔下的女性是男权话语与权利体系下对女性形象的扭曲,女性无法走出菲勒斯中心的巨大阴影,丧失了自己存在的主体意识,失去了自己存在... 金庸是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时刻,不少论者从女性哥特式批评视角,认为金庸笔下的女性是男权话语与权利体系下对女性形象的扭曲,女性无法走出菲勒斯中心的巨大阴影,丧失了自己存在的主体意识,失去了自己存在的本真性。实际上,金庸笔下众多或美丽或凄婉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爱情的广泛、爱情的深层次和爱情的奇特,表现了金庸的爱情理想和积极进步的女性爱情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特点 爱情理想 女性爱情观
下载PDF
女性写作中爱情理想话语的解构——从王安忆、张洁、铁凝到池莉 被引量:1
3
作者 汪云霞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17-18,共2页
中国的女性写作虽然颇受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影响,在写作上呈现出宏大叙事主体的疏离性特点:即从女性特有的视觉来看待现实与历史的机缘往往就在恋爱、婚姻和家庭这些与男人交往的过程中,那么女性更多的把情感世界作为自己生命的寄... 中国的女性写作虽然颇受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影响,在写作上呈现出宏大叙事主体的疏离性特点:即从女性特有的视觉来看待现实与历史的机缘往往就在恋爱、婚姻和家庭这些与男人交往的过程中,那么女性更多的把情感世界作为自己生命的寄托方式便自然而然的。以此为注视点,追溯女性写作中爱情理想的构建、解构的过程及其轨迹,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写作 爱情理想话语 王安忆 张洁 铁凝 池莉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恋爱 婚姻 家庭
下载PDF
情爱的现状、实践和理想——布莱克爱情诗伦理学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曹良成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76-78,共3页
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入手,采取文本细读与伦理背景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布莱克创作的爱情诗的情爱伦理。布莱克一生都在情爱的实践(幸福的婚姻生活及爱情诗的创作)中与情爱的现状作斗争,并在情爱的理想中预言美好的爱情。笔者认为,布莱克... 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入手,采取文本细读与伦理背景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布莱克创作的爱情诗的情爱伦理。布莱克一生都在情爱的实践(幸福的婚姻生活及爱情诗的创作)中与情爱的现状作斗争,并在情爱的理想中预言美好的爱情。笔者认为,布莱克的爱情理想孕育了人类理想社会的爱情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克 爱情诗 情爱的现状 情爱的实践 情爱的理想
下载PDF
东西文化视野中的黛玉和简·爱 被引量:2
5
作者 丁婧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18-121,共4页
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理解,分析了黛玉和简·爱在出身遭遇、性格特征、爱情理想这三个方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揭示了造成她们命运截然不同的原因——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见,一个人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他的性... 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理解,分析了黛玉和简·爱在出身遭遇、性格特征、爱情理想这三个方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揭示了造成她们命运截然不同的原因——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见,一个人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他的性格发展、人生追求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黛玉 简·爱 出身遭遇 性格特征 爱情理想 东西方文化
下载PDF
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爱情书写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旭琴 王军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83-87,共5页
爱情书写是沈从文湘西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内容,他以独特的抒情笔调叙述出湘西边民美丽的爱情故事,展现出自身的忧郁情怀和忧愁气质,从而形成创作中自然优美的田园牧歌情调。但在这至善至美的情爱关系背后,也隐伏着深刻的悲剧意识,以及丰... 爱情书写是沈从文湘西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内容,他以独特的抒情笔调叙述出湘西边民美丽的爱情故事,展现出自身的忧郁情怀和忧愁气质,从而形成创作中自然优美的田园牧歌情调。但在这至善至美的情爱关系背后,也隐伏着深刻的悲剧意识,以及丰富的人性内涵。沈从文正是在对神奇秀丽、丰富自足的湘西世界的深刻体认中,表达出他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与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湘西小说 爱情理想 人性 悲剧
下载PDF
被销蚀的爱情理想与女性生存本相——试析格非《春尽江南》中庞家玉的爱情悲剧 被引量:1
7
作者 郭麦霞 《陇东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23-26,共4页
庞家玉(原名李秀蓉)是格非小说《春尽江南》中的主要人物形象,80年代的她单纯、温顺,面对突如其来的"爱"不知所措。进入婚姻的她迅速适应社会现实,成为物质世界的成功者但也失去了爱。最后她患病离婚真爱复苏。女主人公短暂... 庞家玉(原名李秀蓉)是格非小说《春尽江南》中的主要人物形象,80年代的她单纯、温顺,面对突如其来的"爱"不知所措。进入婚姻的她迅速适应社会现实,成为物质世界的成功者但也失去了爱。最后她患病离婚真爱复苏。女主人公短暂一生的爱情婚姻悲剧,引起人们对社会生活及其价值观念巨变下女性爱情婚姻以及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尽江南》 爱情理想 死亡
下载PDF
本真诗意地栖居——重读张爱玲作品的“苍凉”姿态
8
作者 周久红 刘志平 《皖西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95-98,共4页
传统观点一般认为张爱玲的作品指向"苍凉"、"虚无",但认为张爱玲只是以"苍凉"为底子,实质却是指向一个"诗意"的世界。在她的主要作品中,对爱情理想的追寻、对日常生活的喜爱以及主人公在冥思... 传统观点一般认为张爱玲的作品指向"苍凉"、"虚无",但认为张爱玲只是以"苍凉"为底子,实质却是指向一个"诗意"的世界。在她的主要作品中,对爱情理想的追寻、对日常生活的喜爱以及主人公在冥思中追问生命意义,都凸显出个体本真诗意的生命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理想 日常生活 生命 本真 诗意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背景中的“爱情理想”
9
作者 邓渊 潘繁生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49-51,共3页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爱情书写突破了重重的禁区,其中"爱情理想"因承载着伦理道德、人生理想等诸多内容而具有了更为深沉的意蕴。80年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阶段,致使文学与其他非文学因素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其中,文学主...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爱情书写突破了重重的禁区,其中"爱情理想"因承载着伦理道德、人生理想等诸多内容而具有了更为深沉的意蕴。80年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阶段,致使文学与其他非文学因素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其中,文学主流话语对"爱情理想"的影响尤为突出,也因此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爱情理想” 主流话语
下载PDF
论新时期女作家的爱情理想
10
作者 孟显智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02-105,共4页
新时期女作家在时代浪潮冲击下,在爱的理想王国里,寓居着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目标,所跨出的步伐比起前辈女作家来要坚实有力得多。新时期女作家的爱情理想,虽强调了女性的自我意识,但它是同整个社会历史要求相一致的。它的主旋律是精神... 新时期女作家在时代浪潮冲击下,在爱的理想王国里,寓居着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目标,所跨出的步伐比起前辈女作家来要坚实有力得多。新时期女作家的爱情理想,虽强调了女性的自我意识,但它是同整个社会历史要求相一致的。它的主旋律是精神、人格、事业和美好的结构。这样的理想也曾经是丁玲、肖红等五四以来优秀女作家所企求的;只是当今女作家笔下的女主人公其精神上的自信感和气度,已为现代文学史上很多女作家所不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女作家 爱情理想 自我意识 价值目标
下载PDF
论张洁女性观的流变
11
作者 崔翠红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5期44-47,共4页
张洁是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开拓者,她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其笔下女性形象的历时性梳理,特别是通过对其爱情话语的探索、考察,来揭示张洁的女性观,是研究张洁创作倾向与风格演变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 张洁小说 女性观 爱情理想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爱情理想”书写中的故事模式
12
作者 邓渊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39-41,共3页
80年代以来,中国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给文学带来了又一次繁荣。其中,"爱情理想"的书写就是这一转型时期重要的书写类型。通过文本解读,透析"爱情理想"故事模式背后的文化和精神的演变轨... 80年代以来,中国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给文学带来了又一次繁荣。其中,"爱情理想"的书写就是这一转型时期重要的书写类型。通过文本解读,透析"爱情理想"故事模式背后的文化和精神的演变轨迹,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文学原型的共性及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年代 爱情理想 故事模式
下载PDF
怀念:王安忆关于两性精神恋爱的一种理想——从《神圣祭坛》、《弟兄们》到《乌托邦诗篇》 被引量:2
13
作者 窦芳霞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5期55-58,共4页
在王安忆的小说中,为我们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情与爱,“精神恋爱”便是其中之一,所谓精神恋爱是指两性间只有神交而无肉体结合的一种能让人得以升华的“纯爱情”。在《弟兄们》、《神圣祭坛》中王安忆专门探讨了这种精神恋爱,并宣判了其死... 在王安忆的小说中,为我们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情与爱,“精神恋爱”便是其中之一,所谓精神恋爱是指两性间只有神交而无肉体结合的一种能让人得以升华的“纯爱情”。在《弟兄们》、《神圣祭坛》中王安忆专门探讨了这种精神恋爱,并宣判了其死刑。而在《乌托邦诗篇》里,她又以一种异性之间似父女似师徒似兄妹类似于爱情又不同于爱情的精神之爱—她称之为“怀念”的别一样情怀来复活了己被她一度否定的精神恋爱,这可以说是她关于两性精神恋爱的一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念 王安忆 精神恋爱 理想
下载PDF
“革命的罗曼蒂克”:从情的飞扬到观念论的魔床 被引量:2
14
作者 范伟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2-76,共5页
革命文学在创作和理论上既不符合现实主义又与浪漫主义相左的现象被概括为“革命的罗曼蒂克” ,本文认为 ,“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在桎梏了革命文学发展的同时 ,也拓展了爱情的表现范围 ;革命文学最严重的失误是观念论的“罗曼蒂克” ,... 革命文学在创作和理论上既不符合现实主义又与浪漫主义相左的现象被概括为“革命的罗曼蒂克” ,本文认为 ,“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在桎梏了革命文学发展的同时 ,也拓展了爱情的表现范围 ;革命文学最严重的失误是观念论的“罗曼蒂克” ,其根源在革命意识形态急剧膨胀下极端左倾的功利主义文学观 ,这一倾向因革命语境在此后五十年的延续而得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学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中国近代文学 艺术风格
下载PDF
从建构到解构——张洁作品中爱情理想的坠落
15
作者 袁寒英 《跨世纪》 2008年第6期96-97,共2页
张洁作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开启者,她的女性文学创作从建构到结构,清晰地揭示了女性爱情理想由“爱”到“无字”这样一个痛苦的裂变过程。透过其创作我们不仅看到了女性爱情理想的执着,更深刻感受到由执着而产生的从“爱”到“无字... 张洁作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开启者,她的女性文学创作从建构到结构,清晰地揭示了女性爱情理想由“爱”到“无字”这样一个痛苦的裂变过程。透过其创作我们不仅看到了女性爱情理想的执着,更深刻感受到由执着而产生的从“爱”到“无字”这一转变过程中理想被彻底撕裂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洁 女性 爱情理想 坠落
下载PDF
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浅谈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莹 马芸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1-74,共4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张洁彻底告别了热情高歌的理想主义文本,始终坚持一方面用中性眼光观照社会生活,超越女性意识感情,创造一种不分性别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寻找"女性自我",用笔记录下女性"成长"的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张洁彻底告别了热情高歌的理想主义文本,始终坚持一方面用中性眼光观照社会生活,超越女性意识感情,创造一种不分性别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寻找"女性自我",用笔记录下女性"成长"的历程。本文分析了张洁真爱理想的演变过程、女性自我的寻找历程,试图梳理出张洁女性意识的变化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张洁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小说 女性自我 理想主义 社会生活 文学作品 “成长” 演变过程 文本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