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地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52
1
作者 张本健 谢继容 +4 位作者 尹宏 胡欣 王宇峰 杨迅 裴森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42,共10页
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地区近年来相继在ST1井、LT1井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钻获高产工业气流,展现出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为了进一步认识该区天然气聚集层系的储集性,基于大量的地面露头与钻井资料,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 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地区近年来相继在ST1井、LT1井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钻获高产工业气流,展现出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为了进一步认识该区天然气聚集层系的储集性,基于大量的地面露头与钻井资料,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该区栖霞组—茅口组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并结合已开发气藏的特征,综合评价了有利的天然气勘探区带。研究结果表明:(1)龙门山北段前缘及南段前缘在中二叠世沉积期发育台地边缘滩微相,是有利于规模储集体发育的地区;(2)中二叠统储集体主要为缝洞—孔隙型与孔隙—缝洞型,前者常见于栖霞组,而后者则多见于茅口组;(3)控制中二叠统储层大规模发育的因素主要是沉积微相、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及构造破裂,沉积微相是储层规模发育的基础,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蚀作用改善了储层的渗流能力,构造破裂则促进了大规模的溶蚀改造作用。结论认为:(1)龙门山北段中坝—双鱼石台缘滩区是最有利的天然气勘探区带;(2)龙门山南段莲花山—平落坝台缘滩区是次有利的勘探区带;(3)九龙山—老关庙、大邑—大兴场台内滩区是积极探索寻找大规模岩溶缝洞型气藏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部 龙门山 中二叠世 缝洞—孔隙型 孔隙—缝洞型 储集层特征 控制因素 勘探区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彭灌杂岩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37
2
作者 张沛 周祖翼 +1 位作者 许长海 张青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对位于扬子地块西缘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中的彭灌杂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重点讨论了岩石成因、成岩物质来源及其构造意义。彭灌杂岩为一新元古代侵入的杂岩体,主要由中酸性侵入岩组成,其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SiO2含量变化范围较... 对位于扬子地块西缘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中的彭灌杂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重点讨论了岩石成因、成岩物质来源及其构造意义。彭灌杂岩为一新元古代侵入的杂岩体,主要由中酸性侵入岩组成,其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SiO2含量变化范围较大(57.70%-71.90%),Na2O〉K2O(K2O/Na2O=0.31-0.85),里特曼指数δ=1.33-2.28,A/CNK=0.93-1.08,彭灌杂岩主体属于准铝质到弱过铝质的钙碱性花岗岩类;稀土总量不高(∑REE=76.25×10^-6-139.80×10^-6),轻重稀土分异程度差别较大(Lan/Ybn=3.86-35.23),弱负到正Eu异常(δEu=0.70-1.86);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Sr、Ba、K等,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P和Y。与正常壳源钙碱性花岗岩相比,彭灌杂岩显示出更高的Mg#值(多数〉45)和Sr/Y比值(多数20.03-111.34)。通过与其毗邻的埃达克质雪隆包杂岩的比较,表明彭灌杂岩可能是底侵的幔源岩浆与下地壳熔融产物混合的结果。结合其它研究成果,认为扬子西缘新元古代大面积分布的岩浆岩形成于俯冲汇聚和火山弧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灌杂岩 地球化学 新元古代 龙门山 扬子西缘
下载PDF
四川盆地龙门山前复杂构造带北段精细构造建模及对油气勘探的启示 被引量:20
3
作者 梁瀚 肖富森 +6 位作者 冉崎 关旭 韩嵩 陈骁 狄贵东 谢枕 刘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6-32,共7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受到多期次逆冲推覆变形叠加作用,构造变形非常复杂,致使龙门山前复杂前锋带构造模式不清、构造圈闭不落实。为了降低油气勘探的风险,利用最新线束三维地震、测井、地表地质等资料,基于断层褶皱理论,在分析构造运动...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受到多期次逆冲推覆变形叠加作用,构造变形非常复杂,致使龙门山前复杂前锋带构造模式不清、构造圈闭不落实。为了降低油气勘探的风险,利用最新线束三维地震、测井、地表地质等资料,基于断层褶皱理论,在分析构造运动与地表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精细构造建模研究,结合计算机运动学演化模拟对龙门山前复杂前锋带北段进行构造几何学分析,解析该区的构造变形模式、落实断层变形特征和构造圈闭,进而提出了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研究结果表明:(1)以马角坝断裂和(1)号断裂为分界断层,可将龙门山冲断带北段划分为前山推覆带、前锋带、潜伏构造带3套构造单元;(2)前锋带(1)号断裂前端发育产状陡立倒转的断层传播褶皱,其下盘可识别出逆掩隐伏构造;(3)前锋带发育4套垂向叠置的二叠系—三叠系岩片,该构造带在印支期发生构造变形、喜马拉雅期活化;(4)隐伏前缘带受寒武系泥页岩和下三叠统嘉陵江组膏盐层两套滑脱层夹持形成3套构造层,构造变形主要发生于喜马拉雅期。结论认为:(1)号断裂下盘隐伏的上古生界构造(中构造层)和上盘的红星构造背斜形态完整,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计算机运动学演化技术及精细构造建模方法,给复杂构造带的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龙门山前 逆冲推覆 断层相关褶皱 平衡剖面 构造演化 隐伏构造 勘探区
下载PDF
四川龙门山地区阳新组灰岩地质特征及用途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亮 韩洪明 +4 位作者 杨鹏涛 杨宇东 戴元 陈娜 许涛 《地质与资源》 CAS 2019年第5期448-453,共6页
二叠系阳新组灰岩厚度240~350 m,走向延伸大于50 km,出露面积15 km^2以上,资源储量极为丰富.研究区0.6 km^2范围内资源量为5193×10^4 t.阳新组灰岩CaO含量49.87%~55.74%,MgO含量0.24%~2.80%,SiO2含量0.38%~5.80%之间,SO3含量0.01%~... 二叠系阳新组灰岩厚度240~350 m,走向延伸大于50 km,出露面积15 km^2以上,资源储量极为丰富.研究区0.6 km^2范围内资源量为5193×10^4 t.阳新组灰岩CaO含量49.87%~55.74%,MgO含量0.24%~2.80%,SiO2含量0.38%~5.80%之间,SO3含量0.01%~0.40%,K2O+Na2O含量0.02%~0.12%,均达到Ⅰ级水泥用料要求.饱和抗压强度41.6~82.4 MPa,坚固性1%~3%,压碎指标8.2%~9.6%;所有指标均符合建筑石料用要求.对阳新组灰岩地质特征、物理化学指标的分析评价显示,其可广泛运用于水泥、建筑石料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新组灰岩 二叠系 建筑石料 龙门山 四川省
下载PDF
龙门山地区泥盆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以四川北川桂溪剖面为例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留勤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4期58-66,共9页
志留纪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基本上拼接联合为统一的华南板块,由于古特提斯洋北支向东扩张,泥盆纪时龙门山地区形成华南板块西北缘的被动大陆边缘。在这个比较稳定的构造背景下,以桂溪剖面为代表的稳定类型泥盆系大致... 志留纪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基本上拼接联合为统一的华南板块,由于古特提斯洋北支向东扩张,泥盆纪时龙门山地区形成华南板块西北缘的被动大陆边缘。在这个比较稳定的构造背景下,以桂溪剖面为代表的稳定类型泥盆系大致可以划分为18个三级沉积层序(DS1-DS18),进一步可以归并为2个二级构造层序,对应于两次海侵高潮。层序地层划分表明龙门山地区在泥盆纪经历了一个从海侵作用初期的海侵碎屑岩沉积(DS1-DS9)到高水位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混合沉积(DS10-DS12),再到海退期清水碳酸盐岩沉积(DS13-DS18)的有规律的沉积演变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层序地层序列。这种沉积演变规律及海平面变化与隔陆相望的滇黔桂地区的泥盆系具有相似性。但龙门山地区的泥盆系比滇黔桂地区发育齐全,厚度更大,所以后者的泥盆系只能划分出13个三级层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地区 泥盆纪 桂溪剖面 层序地层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四川盆地龙门山区甘溪石沟里泥盆系养马坝组风暴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张昊 李凤杰 +2 位作者 沈凡 陈政安 倪子尧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41-450,共10页
通过对四川盆地龙门山区甘溪石沟里剖面实测,建立了石沟里剖面泥盆系养马坝组风暴沉积的识别标志,进而对其风暴岩进行了系统研究。石沟里养马坝组风暴沉积的重要标志包括冲刷面、渠模等风暴侵蚀构造和粒序层理、平行层理、丘状交错层理... 通过对四川盆地龙门山区甘溪石沟里剖面实测,建立了石沟里剖面泥盆系养马坝组风暴沉积的识别标志,进而对其风暴岩进行了系统研究。石沟里养马坝组风暴沉积的重要标志包括冲刷面、渠模等风暴侵蚀构造和粒序层理、平行层理、丘状交错层理等风暴浪构造。该区养马坝组发育了6种类型的风暴沉积单元组成序列,据此建立了完整的风暴序列模式,由粒序层理段(Sa)、平行层理段(Sb)、丘状交错层理段(Sc)、波状层理段(Sd)和泥岩段(Se)组成,底部常发育冲刷面和渠模构造。龙门山区甘溪石沟里养马坝组风暴沉积可分为近源风暴和远源风暴2种类型,依据风暴沉积的剖面结构类型和沉积构造特点,建立了该区风暴沉积序列的分布模式。龙门山区甘溪石沟里养马坝组发育的风暴沉积是该区混合沉积发育、抑制生物礁发育的重要控制因素,对于该区古地理重建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沉积 沉积序列 沉积模式 养马坝组 泥盆系 龙门山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Devonian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Relative Sea Level Changes in Longmenshan Area, Sichuan 被引量:5
7
作者 Liu Wenjun Chen Yuanren Zheng Rongcai Wang Hongfeng Li Xianghui (Chengd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1期80-86,共7页
The Longmenshan area is located at the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platform, where the Devonian is composed of clastic rocks, mixed clastic-carbonate rocks and carbonate rocks in ascending order, and was formed in the m... The Longmenshan area is located at the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platform, where the Devonian is composed of clastic rocks, mixed clastic-carbonate rocks and carbonate rocks in ascending order, and was formed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from nearshore to outer shelf. Based on a study of six sections the Devonian in Longemenshan area is divided into 18 sequences and 5 sequence sets. The maximum transgressive high in the Devonian of this area occurred in Early Frasnian, corresponding to asymmetricus zone. The boundaries among the sequence sets are roughly corresponding to the bottom boundaries of Ⅰa',Ⅰc',Ⅱa, and Ⅱd in the Devonian of West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respectively. The frequencies of the relative sea level changes in this area vary in different periods, but can be correlated with those in the other regions of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vonian sequence sequence set Yangtze platform longmenshan area.
下载PDF
2016—2017年龙门山地区微震活动的演化:基于对微震目录的模糊聚类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许康生 王维欢 +2 位作者 李英 蒲举 陈晓龙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9-77,共9页
地震活动性是区域地壳及其深部的应力及运动状态的地震学表现.本项研究基于2016—2017年发生在龙门山地区及其附近的地震目录,采用模糊C平均聚类分析方法,分时段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每两个月得到三个分区的隶属度分布及聚类中心,以隶属度... 地震活动性是区域地壳及其深部的应力及运动状态的地震学表现.本项研究基于2016—2017年发生在龙门山地区及其附近的地震目录,采用模糊C平均聚类分析方法,分时段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每两个月得到三个分区的隶属度分布及聚类中心,以隶属度的分布以及聚类中心的迁移特征来探讨该区域地壳应力及运动状态的时空演化,并籍此探讨与九寨沟地震的孕育和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沿龙门山断裂分布的三个微震活动区(北段、中段和南段),和2016年相比较.2017年上半年,三个微震活动均有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迹象,其中龙门山断裂北段的微震活动移至虎牙断裂南端,意味着北段的迁移向虎牙断裂传递了能量.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这是深部物质在四川盆地遇阻后上升、沿龙门山断裂运移的结果,也是九寨沟M_(s)7.0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成因之一;龙门山北段的活动对虎牙断裂的作用,可能是九寨沟地震发生的触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活动 地震目录 模糊聚类分析 九寨沟M_(s)7.0地震 龙门山地区
原文传递
龙门山地区震后次生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果 黄润秋 +1 位作者 巨能攀 赵建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3-28,共6页
为了研究龙门山地区在"5.12"地震后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在遥感解译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现场复核调查,对龙门山地区的地震次生灾害在雎水河、安昌河、绵远河和石亭江流域内的发育分布与高程、距断层距离、坡度、... 为了研究龙门山地区在"5.12"地震后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在遥感解译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现场复核调查,对龙门山地区的地震次生灾害在雎水河、安昌河、绵远河和石亭江流域内的发育分布与高程、距断层距离、坡度、坡向、岩性、坡体结构等地质要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各个地质要素对灾害发育分布的影响程度及其相互关系。为灾区建设与选址和同类高烈度区的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崩塌滑坡 地质灾害 分布规律 龙门山地区
下载PDF
2000—2018年龙门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程度的响应
10
作者 王飞 董廷旭 张雪茂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第7期108-113,共6页
为揭示土地利用程度对龙门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分析了2000—2018年ESV和土地利用程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探讨了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8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逐渐提高,增长率为... 为揭示土地利用程度对龙门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分析了2000—2018年ESV和土地利用程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探讨了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8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逐渐提高,增长率为0.36%,ESV总量约减少1.2亿元,各地类的ESV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ESV核算结果可信;该区域ESV空间正向自相关性显著:ESV高—高值区域位于汶川、北川一带,ESV低—低值区域则集中于邛崃、崇州和都江堰等地;该区域土地利用程度对ESV均为明显的负效应,即土地利用程度越高,ESV越低,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对ESV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程度 ESV 敏感性分析 空间自相关 龙门山地区
下载PDF
四川广元清风峡剖面上泥盆统风暴沉积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程 沈宇葳 文馨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94-1109,共16页
泥盆纪吉维特期—弗拉期(G-F)之交的环境突变拉开了晚泥盆世生物大灭绝的序幕。然而,不同学者对于该时期环境变化的认识仍存在争议。为了解泥盆纪G-F之交的环境变化特征,通过对四川广元清风峡剖面泥盆系观雾山组中6套风暴岩的详细沉积... 泥盆纪吉维特期—弗拉期(G-F)之交的环境突变拉开了晚泥盆世生物大灭绝的序幕。然而,不同学者对于该时期环境变化的认识仍存在争议。为了解泥盆纪G-F之交的环境变化特征,通过对四川广元清风峡剖面泥盆系观雾山组中6套风暴岩的详细沉积学研究,识别出了典型的风暴沉积标志,如底面侵蚀构造、粗粒滞留沉积、粒序层理、丘状交错层理等。根据风暴沉积构造的组合特征,建立了3种近源风暴沉积序列:序列Ⅰ,底部为具侵蚀构造的砾屑灰岩,顶部为块状泥晶灰岩;序列Ⅱ,底部为具侵蚀构造的砾屑灰岩,顶部为具粒序层理的砂屑灰岩;序列Ⅲ,底部为具侵蚀构造的砾屑灰岩,中部为具粒序层理的介壳灰岩,上部为具丘状交错层理的颗粒泥晶灰岩,顶部为具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的泥晶灰岩。牙形石生物组合分析显示,风暴岩形成于晚泥盆世弗拉期初期。基于现代风暴成因分析,认为弗拉期初期全球低纬度地区广泛分布的风暴岩与气候变暖和快速海侵密切相关。研究区风暴岩的发现对认识上扬子地区晚泥盆世沉积环境、古地理、古气候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岩 沉积环境 古地理 古气候 泥盆纪 龙门山地区
下载PDF
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风暴沉积中的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5
12
作者 荆锡贵 陈政安 +2 位作者 李凤杰 文胜男 谢胜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49-757,共9页
龙门山地区泥盆纪地层中含有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海相遗迹化石。以野外剖面实测为基础,对北川甘溪石沟里剖面中泥盆统养马坝组风暴沉积中的遗迹化石进行了系统描述,共识别出5种类型的遗迹化石属种,包括Chondrite、Changchengia、Rhizoc... 龙门山地区泥盆纪地层中含有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海相遗迹化石。以野外剖面实测为基础,对北川甘溪石沟里剖面中泥盆统养马坝组风暴沉积中的遗迹化石进行了系统描述,共识别出5种类型的遗迹化石属种,包括Chondrite、Changchengia、Rhizocorallium、Skolithos和Zoophycos。根据遗迹化石的组合特征,将其划分为Chondrites-Zoophycos遗迹化石组合类型,反映了受风暴影响的浅水沉积环境。通过遗迹化石的分布位置、相互间的切割关系,建立了龙门山地区石沟里剖面养马坝组风暴岩中各种遗迹化石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为Chondrites、Zoophycos、Rhizocorallium、Changchengia和Skolithos。发育于风暴岩中的Chondrites和Zoophycos遗迹化石,具有鲜明的机会种特征,对沉积环境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保存于龙门山地区泥盆系养马坝组风暴岩中丰富的具细小分支直径的Chondrites遗迹化石,反应水体氧含量并非控制Chondrites潜穴直径大小的唯一控制因素,可能与造迹生物生活环境的恶劣与否间存在着一定关系;风暴沉积中发育的Zoophycos遗迹化石,指示其在泥盆纪可以沉积于浅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地区 泥盆纪 遗迹化石 古环境
下载PDF
四川龙门山区中泥盆统金宝石组核形石岩石学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5
13
作者 成晓雨 李凤杰 +2 位作者 荆锡贵 沈凡 张昊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7-218,共12页
四川龙门山区甘溪剖面中泥盆统金宝石组顶部发育一套核形石灰岩。通过野外剖面实测和镜下详细观察,认为该套核形石灰岩垂向上可分为3个沉积旋回,每个旋回均由核形石灰岩和泥晶灰岩组成。葛万藻(Girvanella)丝状体在核形石的核心和包壳... 四川龙门山区甘溪剖面中泥盆统金宝石组顶部发育一套核形石灰岩。通过野外剖面实测和镜下详细观察,认为该套核形石灰岩垂向上可分为3个沉积旋回,每个旋回均由核形石灰岩和泥晶灰岩组成。葛万藻(Girvanella)丝状体在核形石的核心和包壳中均有发育,对核形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结合核形石中的纹层类型、Girvanella丝状体形态以及渗滤砂与核形石纹层的关系,认为核形石是在浅滩和礁后潟湖环境中沉积形成的,核形石及其围岩中赋存的粒内渗滤砂和粒间渗滤砂,形成于核形石沉积之后的大气水淋滤作用。通过对核形石形成环境的分析可知,龙门山区甘溪剖面中泥盆统金宝石组顶部核形石灰岩形成的水动力条件从下到上逐渐减弱,反映了当时相对海平面由低到高的变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形石特征 环境分析 成因分析 金宝石组 龙门山区
下载PDF
基于发震断裂位移的汶川地震区地应力场突变特征反演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天斌 徐正 王瑞兴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60-767,共8页
本文采用数值反演分析方法,综合考虑发震断裂位移、地应力实测和区域GPS位移3种基本特征参数,获得了龙门山地区汶川地震前后地应力的突变特征与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汶川地震前龙门山地区构造应力的平均量值为12.6~12.8MPa,最大主... 本文采用数值反演分析方法,综合考虑发震断裂位移、地应力实测和区域GPS位移3种基本特征参数,获得了龙门山地区汶川地震前后地应力的突变特征与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汶川地震前龙门山地区构造应力的平均量值为12.6~12.8MPa,最大主应力的方向为NW-NEE向。汶川地震导致龙门山地区的地应力发生复杂变化,具有突变效应、上下盘效应和距离效应。震后发震断层上盘的构造应力平均值为11.30MPa,下盘构造应力的平均值为6.50MPa,最大主应力的方向变化为NWW到NEE向。地震后以发震断裂为界的地应力有明显的突变特征,表现为应力不同程度的释放或局部增高,尤其是下盘地应力释放明显,而上盘既有地应力的释放区也有局部地应力增高区,随着距发震断裂距离的增大,地应力的突变效应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地区 汶川地震 数值模拟 地应力突变
下载PDF
川西北甘溪地区吉维特阶核形石特征、成因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刚 郑荣才 +2 位作者 赵罡 文华国 温龙斌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05-417,共13页
川西北龙门山前甘溪地区吉维特阶发育一套厚2~3m灰-深灰色微生物岩,由直径0.1~4.0cm的核形石组成,其核心皆由早期葛万藻及其他生物碎屑组成,包壳由具同心圈层结构的亮色和暗色含葛万藻的纹层组成,并可分为球状、帽状和变形状3类核形石... 川西北龙门山前甘溪地区吉维特阶发育一套厚2~3m灰-深灰色微生物岩,由直径0.1~4.0cm的核形石组成,其核心皆由早期葛万藻及其他生物碎屑组成,包壳由具同心圈层结构的亮色和暗色含葛万藻的纹层组成,并可分为球状、帽状和变形状3类核形石微生物岩,垂向上可分4个旋回,从底到顶核形石密度和粒径总体变密、变大,平面上呈不均匀发育。核形石样品具不同程度的δ^(13)C、δ^(18)O值负偏移和^(87)Sr/^(86)Sr正偏移特征,表明核形石微生物岩层遭受过古表生期大气淡水的影响,其中亮色纹层与球状核形石微生物岩受大气淡水影响最为强烈,核形石是在葛万藻发育、水流扰动及大气淡水参与的环境下,葛万藻包覆于生屑的外缘而成,藻类越发育、水体能量越高、沉积环境越稳定,形成的核形石粒径越大、丰度越高。核形石微生物岩在纵、横向分布特征,表明在全球中泥盆统艾菲尔期—吉维特期海平面上升背景下,龙门山地区吉维特金宝石组末期表现为至少6期次脉动式且逐渐强烈的构造抬升作用,造成该地区金宝石组末期海平面大幅下降而暴露于地表遭受大气淡水的淋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 核形石 古环境 泥盆系 龙门山
下载PDF
龙门山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混积相与混积层序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佐强 李凤杰 +2 位作者 赖雪莲 陈政安 倪子尧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6期10580-10591,共12页
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混合沉积较为发育。通过对龙门山地区北川甘溪剖面养马坝组的野外实测,在混合相和混积层序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养马坝组层序体系域中的混合沉积机理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由下... 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混合沉积较为发育。通过对龙门山地区北川甘溪剖面养马坝组的野外实测,在混合相和混积层序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养马坝组层序体系域中的混合沉积机理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由下部的以泥质为背景的Ⅰ型混积类型和中、上部以砂、灰为背景的Ⅱ型混积类型组成,混积机理包括间断混合、相混合和原地混合,前两种是主要类型。由陆向海依次发育混积滨岸、碎屑混积陆棚沉积和碳酸盐混积陆棚,建立了混积滨岸-混积陆棚沉积模式。养马坝组发育Ⅱ型混积层序,沉积体系域可划分为4种:陆架边缘体系域(shelf-margin systems tract,SMST)、海侵体系域(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TST)、早期高位体系域(early highstand systems tract,EHST)和晚期高位体系域(late highstand systems tract,LHST)。各体系域均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沉积现象,但混积沉积机理存在差别:SMST和LHST以间断混合为主,相混合为次,TST和EHST以相混合为主;风暴作用是引起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间断混合的最主要的驱动因素。相对海平面变化、物源供给、碳酸盐生产速率和气候变化是控制和影响混合沉积的因素。SMST和高位体系域(highstand systems tract,HST)主要受相对海平面的变化有关,TST则受控于物源供给,气候变化不同程度地影响各体系域的混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沉积 混合层序 养马坝组 龙门山地区
下载PDF
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观雾山组沉积相及其演化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凤杰 李佐强 +1 位作者 沈凡 赖雪莲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2-41,共10页
以龙门山地区北川甘溪凉水洞剖面实测资料为基础,对中泥盆统观雾山组沉积相及其演化进行了分析,认为观雾山组底部以碎屑岩沉积为主,主要发育河流相和无障壁滨岸相;碎屑岩之上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相和碳酸盐缓坡相。其中碳酸盐台地可划分为... 以龙门山地区北川甘溪凉水洞剖面实测资料为基础,对中泥盆统观雾山组沉积相及其演化进行了分析,认为观雾山组底部以碎屑岩沉积为主,主要发育河流相和无障壁滨岸相;碎屑岩之上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相和碳酸盐缓坡相。其中碳酸盐台地可划分为台地边缘生物礁、台地边缘浅滩和台地前缘斜坡等3种亚相,碳酸盐缓坡可划分为浅水缓坡、深水缓坡等2种亚相;碳酸盐台地和碳酸盐缓坡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下发生相互转化,其识别标志主要有角砾礁灰岩和滑动变形构造。龙门山地区观雾山组经历了早期和晚期2个沉积演化阶段,早期旋回底部为碎屑岩沉积、中上部以碳酸盐台地为主,晚期以碳酸盐缓坡为主。本研究为龙门山地区观雾山组岩相古地理恢复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地区 中泥盆统 观雾山组 沉积相 环境演化
下载PDF
龙门山地区北川石沟里泥盆系养马坝组铁质鲕粒沉积及其环境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倪子尧 徐绪东 +1 位作者 陈政安 李凤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02-712,共11页
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铁质鲕粒是我国"宁乡式"鲕粒赤铁矿矿床重要铁质赋存形式。为查明龙门山地区泥盆系铁质鲕粒的沉积环境和成因机制,以甘溪石沟里剖面精细实测为基础,通过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分析,对铁质鲕粒的沉积... 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铁质鲕粒是我国"宁乡式"鲕粒赤铁矿矿床重要铁质赋存形式。为查明龙门山地区泥盆系铁质鲕粒的沉积环境和成因机制,以甘溪石沟里剖面精细实测为基础,通过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分析,对铁质鲕粒的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地区甘溪石沟里泥盆系养马坝组铁质富集于生屑灰岩、鲕粒生屑灰岩和生屑鲕粒灰岩,呈层状或透镜状夹于粉砂质泥岩和泥岩中。铁质鲕粒是重要的铁质赋存载体,类型多样,根据鲕粒成分可将其划分为灰泥鲕粒、绿泥石鲕粒、铁化鲕粒和铁质鲕粒4种类型。龙门山地区石沟里剖面养马坝组铁质鲕粒沉积于有障壁海岸的潟湖环境中,根据鲕粒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建立了有障壁海岸铁质鲕粒的成因分布模式,从障积滩外侧、障积滩内侧到潟湖,依次发育灰泥鲕粒、铁化鲕粒、绿泥石真鲕、绿泥石薄皮鲕和铁质鲕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质鲕粒 成因分析 沉积模式 养马坝组 龙门山地区
下载PDF
龙门山银厂沟地震次生灾害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玲霞 李向全 +2 位作者 高明 侯新伟 卢晓仓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2-135,共4页
"5.12"汶川地震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十分严重。在分析遥感解译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复核调查,对龙门山地区的银厂沟白水河沿线地震次生灾害分布特征,及其与高程、距断层距离、坡度、岩性等地形地质要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灾... "5.12"汶川地震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十分严重。在分析遥感解译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复核调查,对龙门山地区的银厂沟白水河沿线地震次生灾害分布特征,及其与高程、距断层距离、坡度、岩性等地形地质要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灾区建设以及同类高烈度区的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龙门山地区 发震断裂 断层效应
下载PDF
龙门山区北川甘溪剖面泥盆系养马坝组铁质鲕粒成因及其古环境讨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绪东 李凤杰 +1 位作者 闫大伟 李春森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22-331,共10页
龙门山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底部发育丰富的铁质鲕粒。为分析该铁质鲕粒成因,本文以甘溪石沟里剖面精细实测为基础,通过详细的薄片和扫描电镜等分析,对铁质鲕粒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龙门山区北川甘溪泥盆系养马坝组鲕粒类型多样... 龙门山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底部发育丰富的铁质鲕粒。为分析该铁质鲕粒成因,本文以甘溪石沟里剖面精细实测为基础,通过详细的薄片和扫描电镜等分析,对铁质鲕粒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龙门山区北川甘溪泥盆系养马坝组鲕粒类型多样,鲕粒核心包括石英碎屑颗粒、海百合碎片、黑色赤铁矿和方解石等4种类型,鲕粒圈层可分为明暗相间圈层、颜色均匀圈层和绿泥石圈层等3种类型。根据鲕粒核心和外部圈层的组合,可将甘溪泥盆系养马坝组的铁质鲕粒划分为粉砂质鲕粒、铁化鲕粒和绿泥石薄皮鲕粒等3种类型。龙门山区北川甘溪泥盆系养马坝组铁质鲕粒对古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粉砂质鲕粒形成于开放近岸浅海氧化环境,而铁化鲕粒和绿泥石薄皮鲕粒则指示浅海滨岸中相对封闭的泻湖与残积鲕粒滩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质鲕粒 古环境分析 养马坝组 泥盆系 地质调查工程 龙门山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