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51—2005年中国大陆霾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306
1
作者 吴兑 吴晓京 +6 位作者 李菲 谭浩波 陈静 曹治强 孙弦 陈欢欢 李海燕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0-688,共9页
霾的出现有重要的空气质量指示意义。而雾的记录,有明确的天气指示意义。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大陆都市霾天气日趋严重。利用1951 2005年中国大陆743个地面气象站资料分析中国大陆霾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霾的出现有重要的空气质量指示意义。而雾的记录,有明确的天气指示意义。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大陆都市霾天气日趋严重。利用1951 2005年中国大陆743个地面气象站资料分析中国大陆霾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霾的地理分布特点是,从1956年到1980年中国霾日都比较少,仅四川盆地和新疆南部超过50天;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霾日明显增加,到21世纪大陆东部大部分地区几乎都超过100天,其中大城市区域超过150天,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霾日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沈阳、河北邢台、重庆市区、辽宁本溪、西安、成都、四川遂宁、湖北老河口、新疆和田、且末、民丰、四川内江,主要集中在辽宁中部、四川盆地、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地区,以及受沙尘暴影响较多的南疆地区。就中国大陆而言,12和1月霾天气日数明显偏多,2个月霾日数的总和达到了全年的30%;9月霾天气日数最少,约占全年的5%。具有霾日增加变化趋势的站点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包括华北、黄淮、江淮、江南、江汉、华南以及西南地区东部,是中国东部一些经济和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具有霾日减少变化趋势的站点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东部。这些地方的经济和工业水平相对滞后,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但近年来工业结构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改善使当地的霾日数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长期变化
下载PDF
胶州湾浮游植物数量长期动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71
2
作者 吴玉霖 孙松 +1 位作者 张永山 张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18-523,共6页
应用分光光度法对 1 991— 2 0 0 2年 1 1月胶州湾浮游植物现存量 (叶绿素a含量 )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 ,胶州湾叶绿素a年平均含量为 2 0 9— 5 70mg/m3,多年平均为 ( 3 47± 1 92 )mg/m3,年际间存在一定的波动范围 ;在平面... 应用分光光度法对 1 991— 2 0 0 2年 1 1月胶州湾浮游植物现存量 (叶绿素a含量 )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 ,胶州湾叶绿素a年平均含量为 2 0 9— 5 70mg/m3,多年平均为 ( 3 47± 1 92 )mg/m3,年际间存在一定的波动范围 ;在平面分布上 ,胶州湾西北和东北近岸海域含量较高 ,湾中部和南部海域较低 ;胶州湾叶绿素a含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 ,冬季 ( 2月 )平均含量为 ( 4 72± 3 1 5 )mg/m3,是一年中的高峰 ,夏季次之 ,平均含量为 ( 4 33± 2 5 7)mg/m3,春季平均含量为 ( 2 78± 2 43)mg/m3,秋季平均含量最低 ,仅为 ( 1 95± 0 80 )mg/m3。胶州湾浮游植物粒级构成为 :小型浮游植物 ( >2 0 μm)平均占 35 8% ,微型浮游植物 ( 2—2 0 μm)平均为 5 1 3% ,超微型浮游植物 ( <2 μm)平均为 1 2 9% ;不同季节和海域粒级构成有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叶绿素α 浮游植物 长期变化
下载PDF
中国大陆1951—2005年雾与轻雾的长期变化 被引量:48
3
作者 吴兑 吴晓京 +5 位作者 李菲 谭浩波 陈静 陈欢欢 曹治强 孙弦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5-151,共7页
雾的记录有明确的天气指示意义。通过分析1951—2005年中国大陆743个地面气象站的资料,对中国大陆雾、轻雾的长期变化趋势有如下认识:我国大陆雾日地理分布基本气候特征呈现东南部多西北部少的特点,冬半年雾日数多夏半年少。各年代的差... 雾的记录有明确的天气指示意义。通过分析1951—2005年中国大陆743个地面气象站的资料,对中国大陆雾、轻雾的长期变化趋势有如下认识:我国大陆雾日地理分布基本气候特征呈现东南部多西北部少的特点,冬半年雾日数多夏半年少。各年代的差异在不同地区不尽一致。西南地区是我国雾日最多的地区,四川盆地一年有雾日20余天;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在冬春季节会出现严重的持续性雾天气。长江以南各省的轻雾日数明显多于长江以北地区,而且1980年代以后轻雾日有明显增加;西南地区是我国轻雾日最多的地区,四川盆地一年有轻雾日100余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轻雾 长期变化
下载PDF
北黄海冷水团温、盐多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6
4
作者 江蓓洁 鲍献文 +1 位作者 吴德星 许建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0,共10页
基于1976~1999年的海洋调查资料,主要研究了北黄海冷水团温、盐的多年变化特征,并结合该时间区间内黄河径流量及海洋站的气温、风速等资料探讨影响北黄海冷水团温、盐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北黄海冷水团在这24a间温度稍呈上升趋势(... 基于1976~1999年的海洋调查资料,主要研究了北黄海冷水团温、盐的多年变化特征,并结合该时间区间内黄河径流量及海洋站的气温、风速等资料探讨影响北黄海冷水团温、盐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北黄海冷水团在这24a间温度稍呈上升趋势(0.005℃/a),盐度升降趋势则不明显.其温度主要受冬季气温影响,黑潮现象会使温度变异.盐度主要受黄海暖流、渤海热通量、海域冬季大风的共同作用;黄河径流量可能不是影响北黄海冷水团盐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但其径流量的大幅度变化也会影响北黄海冷水团的盐度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盐 长期变化 黄海冷水团 北黄海
下载PDF
东海海表面温度长期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33
5
作者 于非 许一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77-481,共5页
通过对卫星海表面温度资料的分析,研究了东海表面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发现东海存在41个月左右的变化周期,并与ENSO有一定的关系。海表面温度变异最大的区域在东海北部由长江口至济州岛南部区域。
关键词 东海 海表面温度 长期变化
下载PDF
2007-2014年北京地区PM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38
6
作者 王浩 高健 +4 位作者 李慧 王涵 李轶 王淑兰 柴发合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83-790,共8页
为更好地解析北京地区ρ(PM_(2.5))的长期变化特征及气流轨迹聚类分析结果,对2007年8月—2014年7月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实测的ρ(PM_(2.5))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其年际、季节和月际变化特征;通过计算PM_(2.5)的AQI分指数,分析了污... 为更好地解析北京地区ρ(PM_(2.5))的长期变化特征及气流轨迹聚类分析结果,对2007年8月—2014年7月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实测的ρ(PM_(2.5))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其年际、季节和月际变化特征;通过计算PM_(2.5)的AQI分指数,分析了污染等级的时间变化特征;结合后向气流轨迹,对ρ(PM_(2.5))年际、季节变化与气团来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2008—2013年ρ(PM_(2.5))年均值分别为111.5、95.8、94.8、80.5、75.2、81.3μg/m^3,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污染水平依然较高;ρ(PM_(2.5))由高到低的季节次序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平均值分别为111.6、94.8、77.2、70.5μg/m3,PM_(2.5)重污染时段主要出现在秋冬季节,并且冬季ρ(PM_(2.5))近年来逐渐呈上升趋势;ρ(PM_(2.5))月均值呈单峰型变化,11月最高(为125.3μg/m3),7月最低(为76.4μg/m^3);轨迹聚类分析发现,途经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南部的气流轨迹中ρ(PM_(2.5))较高,而来自北方及西北方向的气团相对较清洁,ρ(PM_(2.5))较低.北京地区近些年实施的大气污染减排措施对于控制PM_(2.5)污染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针对秋冬季节重污染过程的控制力度仍需要加强,同时也要注意区域污染传输对北京地区ρ(PM_(2.5))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PM2.5质量浓度 长期变化 气团来源
下载PDF
长江口海域近50a来营养盐的变化及其对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被引量:38
7
作者 王江涛 曹婧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0-315,共6页
本文根据收集到的1960s到2000s年间东海长江口附近海域(30.5~32°N,122~123°E)的营养盐数据,分析了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及历史变化趋势。其中根据1959~1960年,1985~1986年和2002~2003年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季节变... 本文根据收集到的1960s到2000s年间东海长江口附近海域(30.5~32°N,122~123°E)的营养盐数据,分析了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及历史变化趋势。其中根据1959~1960年,1985~1986年和2002~2003年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季节变化数据,发现50 a来,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差异不大,均呈现出春夏低,秋冬高的季节变化趋势,其中2002~2003年四个季节之间营养盐含量的变化幅度较其它两年略小。从1960s~2000s年的历史变化可以看出,调查海域的DIN含量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但是在2000年以后,DIN的年平均含量略有降低但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在18μmol/L。DIP年平均浓度变化不明显,浓度范围维持在0.39~0.60μmol/L之间。SiO3-Si的年平均含量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就营养盐组成变化来说,DIN/P比例和Si/DIN比值的变化趋势相反,DIN/P比例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而Si/DIN呈现出降低的趋势。生物数据表明从1980s以后该海域赤潮优势种有从硅藻演变为甲藻的趋势,结合营养盐的变化分析认为过量的DIN和持续升高的DIN/P是造成这一藻种长期演变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营养盐 历史变化 赤潮优势种
原文传递
北京地区的太阳辐射分析 被引量:31
8
作者 周晋 晏刚 吴业正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12-716,共5页
根据北京市1958年-2000年的太阳辐射和日照时间的日值数据资料,对北京市的年太阳辐射历年平均 值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北京市太阳辐射量的长期变化;研究了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间之间的关系以及散射辐射 与总辐射之间的关系,分别得到了估算... 根据北京市1958年-2000年的太阳辐射和日照时间的日值数据资料,对北京市的年太阳辐射历年平均 值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北京市太阳辐射量的长期变化;研究了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间之间的关系以及散射辐射 与总辐射之间的关系,分别得到了估算太阳总辐射和散射辐射的经验公式,研究中对所得到的经验公式进行了 误差统计,结果表明能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总辐射 散射辐射 长期变化 经验模型
下载PDF
近20年广西钦州湾有机污染状况变化特征及生态影响 被引量:34
9
作者 蓝文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5970-5976,共7页
利用1990至2010年长期监测的结果,采用有机污染指数法对钦州湾近20年有机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分析其变化趋势并探讨其对海湾环境的潜在生态影响。结果表明近20a钦州湾有机污染指数变化较大,内湾变化范围为-0.55—5.49,外湾的变化范围为-0... 利用1990至2010年长期监测的结果,采用有机污染指数法对钦州湾近20年有机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分析其变化趋势并探讨其对海湾环境的潜在生态影响。结果表明近20a钦州湾有机污染指数变化较大,内湾变化范围为-0.55—5.49,外湾的变化范围为-0.44—3.96。20世纪90年代内湾和外湾有机污染物程度均显下降趋势,1999—2003年显上升趋势,2003年以后外湾显平稳波动状态而内湾为显著增加的趋势,近几年内湾有机污染加重到严重污染的程度。径流输入、浮游植物消耗以及水体交换等因子的综合作用是该海湾有机污染变化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内湾和外湾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海湾有机污染的变化导致富营养化的变化,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的变化并没有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显著相关,但内湾近年来急剧加重的有机污染增加了赤潮等生态灾害的风险。内湾有机污染加重也会对水产增养殖等产生影响,需要加大关注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 长期变化 富营养化 钦州湾
下载PDF
广西农业气候资源的长期变化特征 被引量:31
10
作者 周绍毅 徐圣璇 +1 位作者 黄飞 李强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7期168-173,共6页
为了解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广西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为政府部门指导农业生产、发展设施农业、合理进行农业气候区划提供决策依据,笔者利用广西71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 为了解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广西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为政府部门指导农业生产、发展设施农业、合理进行农业气候区划提供决策依据,笔者利用广西71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广西主要农业气候资源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趋势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广西≥0℃活动积温和≥10℃活动积温呈明显增加趋势,增加突变点均为1997年,20世纪60—80年代是热量资源较贫乏时期,90年代热量有所增加,21世纪初为热量资源最丰富时期;各地热量资源也均呈增加趋势;广西年日照时数表现为"阶梯式"减少,1975年是其减少突变点,20世纪60年代为光照资源最丰富时期,90年代为最贫乏时期;广西降水资源变化趋势不显著,年际间变化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温 日照时数 降水 长期变化 MANN-KENDALL检验
下载PDF
桑沟湾养殖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 被引量:23
11
作者 傅明珠 蒲新明 +1 位作者 王宗灵 刘新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8-248,共11页
桑沟湾是我国北方以筏式养殖利用为主的典型海湾,来自养殖的压力对海湾生态系统和养殖自身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影响。利用《海洋养殖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方法与模式》建立的方法,对桑沟湾这一养殖生态系统的健康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桑沟湾是我国北方以筏式养殖利用为主的典型海湾,来自养殖的压力对海湾生态系统和养殖自身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影响。利用《海洋养殖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方法与模式》建立的方法,对桑沟湾这一养殖生态系统的健康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桑沟湾养殖生态系统受到中等程度的压力,主要来自较高的养殖密度、较大的养殖面积和陆源营养盐的输入;生态系统状态等级为较好,其中水交换、水体环境和底质环境均为较好;自然生物群落状态为中等;生态系统响应中的养殖病害问题和养殖产品质量问题为中等。总体评价,桑沟湾养殖生态系统健康勉强达到较好水平,控制养殖密度和规模等措施是改善桑沟湾生态系统健康的必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沟湾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变化趋势
下载PDF
渤海中部断面环境要素分布及其变化趋势 被引量:14
12
作者 俎婷婷 鲍献文 +1 位作者 谢骏 吴德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89-894,1016,共7页
研究渤海的可持续发展.根据 1979~1999 年渤海中部断面温度、盐度、溶解氧、营养盐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它们的分布结构和20年来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断面各个要素冬季的垂向分布均匀,夏季有2个冷水中心,盐度、溶解氧、营养盐在冷中心位置... 研究渤海的可持续发展.根据 1979~1999 年渤海中部断面温度、盐度、溶解氧、营养盐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它们的分布结构和20年来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断面各个要素冬季的垂向分布均匀,夏季有2个冷水中心,盐度、溶解氧、营养盐在冷中心位置也出现了类似的高值或者低值中心.各要素的距平图显示盐度有上升趋势,溶解氧含量下降,无机氮逐年增加,磷酸盐和硅酸盐夏季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冬季没有明显的增加或者减少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盐度 营养盐 长期变化 渤海
下载PDF
黄河天然年径流长期丰枯状态变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少文 张学成 +2 位作者 王玲 丁晶 王文圣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10,46,共3页
基于Markov过程分析方法,对黄河陕县528年(1470~1997年)的天然年径流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黄河年径流在长期的丰枯状态转移中,平水年和偏枯水年的自转移概率均较大,并且无论年径流处于何种初始状态,向偏枯水年转移的概率均大于... 基于Markov过程分析方法,对黄河陕县528年(1470~1997年)的天然年径流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黄河年径流在长期的丰枯状态转移中,平水年和偏枯水年的自转移概率均较大,并且无论年径流处于何种初始状态,向偏枯水年转移的概率均大于向偏丰水年转移的概率;②黄河年径流在长期的丰枯状态转移中,出现平水年的状态占优势,而出现丰水年和枯水年的再现时间均较长,并且出现偏枯水年的概率大于出现偏丰水年的概率;③在黄河年径流长期丰枯变化的各态互转移过程中,存在以平水年为状态转移中心的邻态互转移模式,它的存在影响着年径流各态互转移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KOV过程 状态转移 长期变化 丰枯状态 年径流 黄河
下载PDF
Changes of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and N:P:Si ratios and their possible impacts on the Huanghai Sea ecosystem 被引量:15
14
作者 FU Mingzhu WANG Zongling +2 位作者 PU Xinming XU Zongjun ZHU Mingyua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101-112,共12页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and N:P:Si ratios on the ecosystem of the Huanghai Sea (Yellow Sea), the current status and long-term variation of nutrients concentrations and ratios as well ...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and N:P:Si ratios on the ecosystem of the Huanghai Sea (Yellow Sea), the current status and long-term variation of nutrients concentrations and ratios as well as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Huanghai Se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reveal great annual and seasonal fluctuations in the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and N:P:Si ratios during 1998-2008 with no clear pattern observed in the whole region. Yet on a seasonal scale of spring and in the coastal regions such as the Jiaozhou Bay and Sanggou Bay, the increase of DIN concentration and N:P ratio as well as the decrease of phosphate and sili- cate concentrations and Si:N ratios were relatively significant. Many pelagic ecosystem changes have occurred concurrent with these changes of the nutrient regime, such as the recent increase of primary production, changes of phytoplankton chlorophyll a biomass and abundance, an increase of eutrophication, and occurrence of HABs. In addition, new trends in the variation of nutrients seem to be developing in some particular transect such as 36N, which suggests that long-term and systematic ecosystem monitoring in the Huanghai Sea is necess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trient concentration and ratio long-term variation Huanghai Sea ecosystemresponse
下载PDF
钦州湾枯水期富营养化评价及其近5年变化趋势 被引量:14
15
作者 蓝文陆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0-44,共5页
利用近5年枯水期现场调查的结果,采用富营养化指数法对该海湾富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并探求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年钦州湾枯水期富营养化指数的变化为0.08~10.2,其空间分布表现为沿着盐度梯度从茅岭江或钦江河口往外富营养化逐渐减轻... 利用近5年枯水期现场调查的结果,采用富营养化指数法对该海湾富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并探求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年钦州湾枯水期富营养化指数的变化为0.08~10.2,其空间分布表现为沿着盐度梯度从茅岭江或钦江河口往外富营养化逐渐减轻。从2006年到2010年钦州湾富营养化从贫营养化往中度和重富营养化程度发展,富营养化显逐渐加重的趋势,在近两年河口区达到了重富营养化程度。陆源径流污染源的输入是富营养化空间分布的主要决定因素,而近5年富营养化逐渐加重的趋势主要是由不断增加的磷酸盐导致。海湾富营养化程度的增加并没有引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急剧增加,但却增加了赤潮等生态灾害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 长期变化 变化趋势 钦州湾
下载PDF
气象要素对中国大气能见度长期变化影响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刘骞 盛立芳 +2 位作者 王园香 曹子淇 屈文军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7-55,共9页
近30年中国大气能见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东部地区尤为明显,为揭示复杂气象因素对能见度长期变化的影响,利用1980~2012年中国521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建立了气象要素与能见度之间的多元非线性回归关系。结果表明:相对湿度、风速和气温... 近30年中国大气能见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东部地区尤为明显,为揭示复杂气象因素对能见度长期变化的影响,利用1980~2012年中国521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建立了气象要素与能见度之间的多元非线性回归关系。结果表明:相对湿度、风速和气温这3种气象要素对能见度的平均解释方差为22%;其中有68个站点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平均解释方差达到55%。这些站点中,相对湿度影响显著的站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风速影响显著的站点分布在除新疆以外的中国大部,而气温影响显著的站点主要位于中国中部的带状区域。3种气象要素对能见度的影响存在着时间尺度上的不同,相对湿度和气温对能见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线性趋势方面,而风速对能见度长期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年代际变化方面。中国东部地区能见度长期下降趋势主要受70%以上相对湿度减少趋势和4 m/s以下风速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能见度 气象要素 长期变化 多元非线性回归
下载PDF
北京地区地面太阳辐射长期演变特征 被引量:12
17
作者 郑祚芳 张秀丽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29-1834,共6页
利用北京地区1958~2010年太阳辐射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面太阳辐射状况。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太阳总辐射量的月变化曲线呈单峰型,月平均最大值出现在5月份,最小值出现在12月份;近53a来北京年太阳总辐射量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平均每... 利用北京地区1958~2010年太阳辐射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面太阳辐射状况。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太阳总辐射量的月变化曲线呈单峰型,月平均最大值出现在5月份,最小值出现在12月份;近53a来北京年太阳总辐射量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平均每10a下降235.OMJ/m^2,期间较明显的“变暗期”出现在1975—1992年,1993年后下降趋势减弱,没有出现明显“变亮期”,突变起始点发生在1980年前后;北京地区总辐射量与总云量的变化存在明显的不同步,而与能见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云量不是造成北京地区地面太阳辐射变化的主要原因,这种变化可能和城市大气清洁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太阳辐射 长期变化 Mann—Kendall检验 北京
下载PDF
南京市灰霾天气的长时间变化特征及其气候原因探讨 被引量:12
18
作者 吴丹 于亚鑫 +5 位作者 夏俊荣 龚宇麟 刘刚 李凤英 杨孟 曹双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2-242,共11页
以南京市1954—2012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分析南京市灰霾天的长时间变化规律并从气候角度探讨其变化原因。南京市的霾日数近60 a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20世纪50年代的40 d/a已增加至21世纪的230 d/a左右,气象行业标准界定的霾日与人工观测... 以南京市1954—2012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分析南京市灰霾天的长时间变化规律并从气候角度探讨其变化原因。南京市的霾日数近60 a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20世纪50年代的40 d/a已增加至21世纪的230 d/a左右,气象行业标准界定的霾日与人工观测的霾日长期变化趋势一致,前者在南京市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南京市雾霾混合日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其对应的相对湿度在不断降低,这可能是雾霾日向霾日转换,雾霾日数降低而霾日数增多的关键因素。南京地区能见度不断降低,近30 a里约下降8.4 km,霾日数与能见度相关系数高达-0.91,随着能见度的降低,灰霾天数几乎线性增加。南京地区的年平均相对湿度在1985年以后大幅降低,已从约80%下降至68%左右,湿度与霾日的相关系数为-0.72,随着湿度的降低,霾日呈上升趋势。南京年平均温度1985年后明显上升,升高了1.8℃,其中冬季上升幅度最大,夏季上升幅度最小;年均温度与霾日数呈现出明显正相关,和相对湿度呈现明显负相关,温度的升高将造成相对湿度的降低,进而造成霾日增多。南京的年平均风速1978年后不断降低,到20世纪末约降低1.5 m/s,风速与霾日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随着平均风速的降低,霾日数不断增多。在全球变暖的大气候背景下,南京市霾的长时间变化受到各种气候因子的影响,能见度、相对湿度、温度和风速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时间变化 全球变暖 气候要素
下载PDF
北京2005-2014年PM_(2.5)质量浓度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10
19
作者 苗蕾 廖晓农 +1 位作者 王迎春 赵春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54-961,共8页
利用2005—2014年北京宝联(城区)和2006—2014年上甸子本底站(郊区)的PM_(2.5)质量浓度监测结果揭示了其长时间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5—2007年北京地区PM_(2.5)污染最重,2008年以后PM_(2.5)年平均浓度明显降低,中度以上... 利用2005—2014年北京宝联(城区)和2006—2014年上甸子本底站(郊区)的PM_(2.5)质量浓度监测结果揭示了其长时间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5—2007年北京地区PM_(2.5)污染最重,2008年以后PM_(2.5)年平均浓度明显降低,中度以上污染日数减少,但是2013—2014年有加重趋势。城区秋、冬季平均浓度最高,春季和夏初次之。然而,近年来春、夏季污染有减轻的趋势,高浓度值出现的时间越来越向秋、冬季集中,从而导致季节性差异变大。春季沙尘天气是其影响因素之一。上甸子春、夏季的PM_(2.5)平均浓度高于秋、冬季,与城区不同。但2011年以后城郊差异逐渐变小,表明污染事件的区域性特征增强。北京城区中度污染日数年平均为30 d,重度污染为26 d,严重污染为4.7 d。污染日数月际变化明显并且月分布具有年际差异。2013—2014年,中度污染日数减少,严重污染日数增加,PM_(2.5)年平均浓度与秋、冬季重污染过程的相关性增大。上甸子中度以上污染日数是城区的1/3。持续性重污染过程多发生在秋、冬季。2008—2014年以后中度以上污染持续超过3 d的过程每年平均发生1.9次,重度以上污染0.6次。绝大多数严重污染只持续2~3 d。重度以上污染日多出现在污染过程的中后期,因此遇不利气象条件提前采取减排措施将有可能减少重污染发生的频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质量浓度 中度以上污染日数 持续性污染事件 年际变化 季节差异 长时间变化规律
下载PDF
渤海表层悬浮物浓度长期变化(2003—2014年)的卫星反演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周舟 张万磊 +2 位作者 江文胜 王骁 边昌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18,共9页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年来渤海悬浮物浓度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进而影响了渤海海洋生态环境、海洋资源分布以及海岸工程的建设。由于渤海悬浮物浓度长期观测资料较少,目前对于渤海悬浮物浓度分布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影响机制尚不...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年来渤海悬浮物浓度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进而影响了渤海海洋生态环境、海洋资源分布以及海岸工程的建设。由于渤海悬浮物浓度长期观测资料较少,目前对于渤海悬浮物浓度分布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利用2003—2014年的MODIS卫星遥感数据,反演了渤海表层悬浮物浓度的空间分布形态,并对其长期的变化趋势和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除了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外,渤海表层悬浮物浓度从2003年到2014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整个渤海表层悬浮物浓度年均下降幅度为1.49%(0.22mg·L^(-1)·a^(-1))。其中莱州湾表层悬浮物浓度年均下降幅度最大,为3.47%(1.08mg·L^(-1)·a^(-1));辽东湾次之,为1.51%(0.17mg·L^(-1)·a^(-1));而渤海湾的年均下降幅度为1.40%(0.33mg·L^(-1)·a^(-1)),中央海区表层悬浮物浓度没有下降趋势。近十几年来渤海表层悬浮物浓度下降可能与渤海海区风速减弱、黄河调水调沙造成的入海泥沙粒径增大以及莱州湾、渤海湾内的围海造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 渤海 卫星遥感 季节变化 长期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