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研究进展 被引量:112
1
作者 肖国举 王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03-1011,共9页
回顾了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的研究成果 ,分析评价了集水农业的研究进展。随着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研究方法的改进、研究内容的深入、研究领域的扩充 ,提出了广义性集水农业研究范畴。在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应加... 回顾了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的研究成果 ,分析评价了集水农业的研究进展。随着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研究方法的改进、研究内容的深入、研究领域的扩充 ,提出了广义性集水农业研究范畴。在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应加强微集雨微灌溉应用技术、现代集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与集雨网络等高新技术手段的技术集成 ,以提高雨水汇集与利用效率。同时 ,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的研究已经从微生境条件下的农业生态系统延伸至区域生态环境保育。利用汇集雨水合理调配生态用水 ,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农林牧综合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集水农业 技术体系 技术集成 发展模式
下载PDF
基于GIS的区域水土流失评价研究 被引量:65
2
作者 胡良军 李锐 杨勤科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7-175,共9页
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对该区的水土流失进行系统、宏观、综合的分析,确定了一套适于该区水土流失宏观定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GIS技术,对该区影响水土流失的各个因素进行空间分析,实现了多源数据的空间集成和专题信息的提取,... 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对该区的水土流失进行系统、宏观、综合的分析,确定了一套适于该区水土流失宏观定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GIS技术,对该区影响水土流失的各个因素进行空间分析,实现了多源数据的空间集成和专题信息的提取,建立了适于该区水土流失评价的宏观定量数学模型,并对研究区一定评价年限内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应用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区域水土流失 数学模型 定量评价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黄土裂隙发育特征及其规律研究 被引量:50
3
作者 卢全中 彭建兵 +1 位作者 陈志新 李喜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91-194,共4页
黄土中存在大量不同规模、不同成因、不同性质和不同时期的裂隙,不同裂隙之间的互相穿插、切割形成立体的网络裂隙系统。这些裂隙是分割黄土的结构面,是侵蚀土壤、洞穴的优势面,是孕育地质灾害的控制和分离面,是地下水的运移通道和储存... 黄土中存在大量不同规模、不同成因、不同性质和不同时期的裂隙,不同裂隙之间的互相穿插、切割形成立体的网络裂隙系统。这些裂隙是分割黄土的结构面,是侵蚀土壤、洞穴的优势面,是孕育地质灾害的控制和分离面,是地下水的运移通道和储存场所,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工程实践意义。本文对黄土裂隙进行了综合分类,系统总结了黄土高原地区自然营力作用下不同黄土裂隙的基本特征和发育规律,认为通常意义的黄土垂直节理主要是由黄土中的一部分不同成因的原生和次后期的垂向裂隙在黄土堆积过程中逐渐“生长”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黄土裂隙 发育特征及规律 垂直节理 裂隙网络
下载PDF
耕作对黄土高原和北美大草原三种典型农业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42
4
作者 武天云 Jeff J.Schoenau +2 位作者 李凤民 钱佩源 Sukhadev S.Malhi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2213-2218,共6页
耕作对黄绵土 (CalcaricCambisols,FAO)、灰褐土 (HaplicGreyxems,FAO)和典型褐灰钙土 (OrthicBrownChernozem)的土壤有机碳 (SOC)动态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黄绵土在开垦 5年内 0~ 2 0cm土壤有机碳损失了 77% ,损失速率为 2 .15t·... 耕作对黄绵土 (CalcaricCambisols,FAO)、灰褐土 (HaplicGreyxems,FAO)和典型褐灰钙土 (OrthicBrownChernozem)的土壤有机碳 (SOC)动态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黄绵土在开垦 5年内 0~ 2 0cm土壤有机碳损失了 77% ,损失速率为 2 .15t·hm-2 ·yr-1,其主要原因为水蚀和耕作侵蚀 .灰褐土在开垦后的 4 2年里耕层土壤的有机碳损失了 70 % ,损失速率为 0 .96~ 1.0 6t·hm-2 ·yr-1,主要为水蚀和有机碳的矿化分解 .196 0以后开垦的典型褐灰钙土 0~ 2 0cm耕层土壤有机碳损失了 11% ,损失速率为 0 .17t·hm-2 ·yr-1.192 0年开垦的典型褐灰钙土有机碳损失了 4 4 % ,损失速率为 0 .4 5t·hm-2 ·yr-1.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耕作和轮作体制的改善有效地阻止了风蚀的危害 ,并增加了进入土壤系统的有机物的量 .3种土壤轻组有机碳 (LFOC)的变化趋势与总有机碳的变化趋势相似 :黄绵土和灰褐土在相应的时间内LFOC损失了 73%和 90 % ,192 0年和 196 0年开垦的典型褐灰钙土LFOC分别损失了 74 %和 70 % .3种土壤间LFOC和HFOC的分配比例不同也可能是造成黄绵土和灰褐土有机碳下降快的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重组有机碳 黄土高原 土壤侵蚀
下载PDF
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泥沙输移比的影响 被引量:46
5
作者 许炯心 孙季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9-34,共6页
以黄土高原无定河流域为例研究了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泥沙输移比的影响。水土保持措施极大地改变了流域泥沙的侵蚀、输移和堆积过程,因而改变了流域的泥沙收支关系。在天然状况下,无定河流域的泥沙输移比接近1 0。20世纪60年代后流域内... 以黄土高原无定河流域为例研究了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泥沙输移比的影响。水土保持措施极大地改变了流域泥沙的侵蚀、输移和堆积过程,因而改变了流域的泥沙收支关系。在天然状况下,无定河流域的泥沙输移比接近1 0。20世纪60年代后流域内大规模地展开水土保持工作以来,泥沙输移比急剧下降为0 2~0 4。泥沙输移比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流域内人为沉积汇的形成所致。这种人为沉积汇表现为水库、淤地坝的拦沙作用,导致了泥沙输移比大幅度减小。在目前状况下,人工沉积汇的拦沙作用相当于坡面措施减蚀作用的2 4~6 3倍,表明坡面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尚有待提高,并亟待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予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侵蚀产沙 泥沙输移比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中国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时空演变 被引量:47
6
作者 林纾 王毅荣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02-508,共7页
为揭示黄土高原地区降水资源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演变特征,利用黄土高原地区7省区51站43 a的降水资料,主要采用EOF、CEOF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降水近43 a的时空演变及其资源信息在空间的流动。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年季降... 为揭示黄土高原地区降水资源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演变特征,利用黄土高原地区7省区51站43 a的降水资料,主要采用EOF、CEOF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降水近43 a的时空演变及其资源信息在空间的流动。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年季降水对全球变化区域响应不同;年降水和秋季降水在1985年附近发生气候突变,降水明显减少;降水年际变化存在2-4 a振荡和11-18 a的年代际振荡,以2-4 a短周期振荡为主;降水响应敏感区在黄土高原腹地,空间演变信息在向东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黄土高原 降水 区域响应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土壤湿度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43
7
作者 陈少勇 郭凯忠 董安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30-537,共8页
利用黄土高原59个气象站1961-2002年月降水量和2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从建站到2002年逐年4~10月旬土壤重量含水率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土壤湿度的地域和时间分布特征以及土壤湿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4~10月土壤湿度与降... 利用黄土高原59个气象站1961-2002年月降水量和2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从建站到2002年逐年4~10月旬土壤重量含水率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土壤湿度的地域和时间分布特征以及土壤湿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4~10月土壤湿度与降水量的地理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两者都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由于六盘山和太行山对东南季风的阻挡影响,在陇中和晋中黄土高原出现一条南北向的干舌;(2)采用年降水量和变异系数,结合植被地带,把黄土高原土壤湿度划分为5个气候区域:草原化荒漠带土壤严重失墒区、荒漠草原带土壤严重失墒区、草原带土壤失墒区、森林草原带土壤湿度周期亏缺区、森林带土壤湿度周期亏缺区。前3个气候区位于黄土高原中北部,经雨季之后,土壤水分不能得到有效恢复,土壤经常处于重旱或轻旱状态。后2个气候区位于黄土高原南部,土壤有季节性缺水现象。(3)土壤湿度具有动态变化规律。一般从7月份开始土壤湿度增加,但各区的增湿幅度有差异。(4)土壤湿度与降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气温呈不显著的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湿度 动态变化
下载PDF
黄土高原马兰黄土粘土矿物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30
8
作者 张永双 曲永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0-537,共8页
本文在回顾和总结中国西北黄土粘土矿物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供了采用现代X-射线衍射(XRD)定量测试技术(包括粘土矿物样品处理和全自动数据处理技术)对陕北晋西12个县市马兰黄土粘土矿物定量研究的最新结果。测试结果表明,马兰黄土的主... 本文在回顾和总结中国西北黄土粘土矿物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供了采用现代X-射线衍射(XRD)定量测试技术(包括粘土矿物样品处理和全自动数据处理技术)对陕北晋西12个县市马兰黄土粘土矿物定量研究的最新结果。测试结果表明,马兰黄土的主要粘土矿物为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相对含量为60%-70%),而不是以往所认为的伊利石。伊利石在黄土中主要呈两种形式存在,即单矿物伊利石和伊/蒙混层矿物中的伊利石。研究还发现,各地马兰黄土粘土矿物组成变化不大,但在神木、河曲、偏关一带伊/蒙混层比有局部增高的现象。根据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黄土中粘土矿物不是以单粒形式存在,而主要是以集粒粘附物的形式包裹在碎屑颗粒表面。黄土中粘土矿物组成及其存在形式一方面可以充分揭示黄土物源区的表生化学环境特征;另一方面,伊/蒙混层矿物作为一种广泛分布的膨胀性粘土矿物和它在黄土粘土矿物中所占地位,对于认识马兰黄土在水作用下的湿陷变形和强度衰减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黄土粘土矿物 X-射线衍射 伊利石 蒙脱石
下载PDF
降水—植被耦合关系及其对黄土高原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21
9
作者 许炯心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7-65,共9页
降水、植被与侵蚀过程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地表过程领域中重要的科学问题,迄今未能完全解决。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大量实测资料的分析,揭示了森林覆盖率和降雨侵蚀力随年降水量的非线性变化。发现了森林覆盖率随年降水变化过程中的临界... 降水、植被与侵蚀过程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地表过程领域中重要的科学问题,迄今未能完全解决。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大量实测资料的分析,揭示了森林覆盖率和降雨侵蚀力随年降水量的非线性变化。发现了森林覆盖率随年降水变化过程中的临界点,即当年降水小于450mm时,森林覆盖率很小且基本上不随年降水而变化;当年降水大于450mm以后,森林覆盖率随年降水的增大而急剧增大。同时还发现,降雨侵蚀力随年降水量的变化过程也存在着两个临界点。当年降水量小于300mm时,降雨侵蚀力很小且基本上不随年降水而变化;当年降水量超过300mm时,降雨侵蚀力随年降水量的增大而迅速增大;当年降水量大于530mm以后,降雨侵蚀力随年降水量增大的速率进一步加大。从分析与上述各临界点相联系的植被抗蚀力和降雨侵蚀力的对比关系入手,解释了黄土高原地区侵蚀强度随年降水变化的非线性图形,即随年降水的增大,侵蚀强度先是增大并达到峰值,然后再减小。并讨论了上述各个临界点对于黄土高原侵蚀治理的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植被 降水 地貌临界值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体结构面的发育特征及其灾害效应 被引量:25
10
作者 卢全中 彭建兵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6-450,共5页
根据结构面的规模、成因、性质、产状、张开度和形成时期对黄土体结构面进行了综合分类,总结概括了黄土高原地区第四纪断层与构造地裂缝、构造节理面、卸荷裂隙面、垂直节理面、不同岩性接触面、软弱夹层等结构面的特征及其灾害效应,认... 根据结构面的规模、成因、性质、产状、张开度和形成时期对黄土体结构面进行了综合分类,总结概括了黄土高原地区第四纪断层与构造地裂缝、构造节理面、卸荷裂隙面、垂直节理面、不同岩性接触面、软弱夹层等结构面的特征及其灾害效应,认为黄土体结构面的显隐、开启和发育程度受黄土的形成时代、埋藏深度、粘粒含量、含水状态和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等因素影响。黄土体结构面是分割黄土成块体的结构面,是侵蚀土壤、洞穴的优势面,是孕育地质灾害的控制和分离面,是地下水的运移通道和储存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黄土体 结构面 灾害效应
下载PDF
黄土高原区域水土流失评价数据库的建立 被引量:15
11
作者 胡良军 张晓萍 +1 位作者 杨勤科 李锐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1-85,91,共6页
数据库的建设是实现区域水土流失评价的基础 .本文以黄土高原区域的水土流失为研究对象 ,根据区域评价对数据建设的需要 ,分析了该区的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和进行水土流失评价的数据需求状况 ,运用GIS(ARC INFO) ,建立了适于该区水土流失... 数据库的建设是实现区域水土流失评价的基础 .本文以黄土高原区域的水土流失为研究对象 ,根据区域评价对数据建设的需要 ,分析了该区的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和进行水土流失评价的数据需求状况 ,运用GIS(ARC INFO) ,建立了适于该区水土流失的系统、宏观、综合和定量评价的基本数据库 ,并就区域水土流失评价数据库建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GIS是进行具有海量地理数据特点的区域地学研究的强有力工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数据库 黄土高原 GIS
下载PDF
甘肃省苦咸水资源量及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双合 胡兴林 +2 位作者 蓝永超 王静 丁再盛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95-1002,共8页
通过实测资料对甘肃省苦咸水资源进行评价,得出了苦咸水资源的数量、地域分布、在全省水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影响人口等。分析了苦咸水的成因,论证了苦咸水在空间分布上与降水、蒸发和干旱指数等气候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降水量43... 通过实测资料对甘肃省苦咸水资源进行评价,得出了苦咸水资源的数量、地域分布、在全省水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影响人口等。分析了苦咸水的成因,论证了苦咸水在空间分布上与降水、蒸发和干旱指数等气候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降水量430 mm左右为黄土高原区苦咸水与淡水的分界线。通过构建箱体概念模型,分析导出了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小流域矿化度的时空演变数学模型,从宏观上揭示了径流矿化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和趋势,提出苦咸水流域的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咸水 分布规律 研究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沟岸灌木林地土壤水分变化 被引量:16
13
作者 霍竹 邵明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5-49,共5页
选择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典型切沟,采用人工取样和中子仪测定研究了柠条坡地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变化,明确了切沟对沟岸柠条林地土壤水分的影响范围,建立了土壤储水量与距沟沿不同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雨季(7~10月),天... 选择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典型切沟,采用人工取样和中子仪测定研究了柠条坡地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变化,明确了切沟对沟岸柠条林地土壤水分的影响范围,建立了土壤储水量与距沟沿不同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雨季(7~10月),天然降水对柠条坡地下位的补给深度达到了220cm,对坡地上位和中位的补给深度分别为180cm和160cm。在土壤剖面200cm深度范围内,坡下位土壤水分含量始终高于坡上位和坡中位,200cm深度以下,坡地上、中、下位土壤水分趋于一致。切沟对柠条林地土壤水分影响水平宽度达到3~4m,垂直深度达到6m以下。沟岸柠条坡地距沟沿不同距离土壤剖面储水量与沟沿距离间的关系可以用线性函数来表达。研究沟岸地距沟沿不同距离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对沟岸地植被的恢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变化 沟岸地 水蚀风蚀交错带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中国黄土高原土壤湿度的气候响应 被引量:16
14
作者 陈少勇 董安祥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6-72,共7页
利用中国黄土高原59个气象站1961—2002年月降水量和2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从建站到2002年逐年4—10月旬土壤重量含水率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土壤湿度的地域和时间分布特征以及土壤湿度对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4—10月土壤湿度与... 利用中国黄土高原59个气象站1961—2002年月降水量和2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从建站到2002年逐年4—10月旬土壤重量含水率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土壤湿度的地域和时间分布特征以及土壤湿度对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4—10月土壤湿度与降水量的地理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两者都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受六盘山和太行山阻挡东南季风影响,在陇中和晋中黄土高原出现一条南北向的干舌;黄土高原半干旱气候区降水和土壤湿度等值线梯度大,气候变化敏感。②采用年降水量和变差系数把中国黄土高原土壤湿度划分为5个气候区域:草原化荒漠带土壤严重失墒区,荒漠草原带土壤失墒区;草原带土壤失墒区;森林草原带土壤湿度周期亏缺区;森林带土壤湿度周期亏缺区。前3个气候区位于黄土高原中北部,经雨季之后,土壤水分不能得到有效恢复,土壤经常处于重旱或轻旱状态。后2个气候区位于黄土高原南部,经雨季之后,土壤水分能得到有效恢复,土壤有季节性缺水现象。③影响土壤湿度的主要因素是降水,但气温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近20 a来,中国黄土高原降水减少,气温升高,土壤湿度有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黄土高原 土壤湿度 气候响应
下载PDF
近10年全球水土保持研究热点问题述评 被引量:15
15
作者 陈茁新 张金池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7-174,共8页
为科研人员了解水土保持学科研究前沿与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国际通用的4个引文数据库的数据,基于情报计量学理论,对2006—2015年全球水土保持学科研究领域进行分析。统计发现,2006—2015年全球水土保持研究的文献... 为科研人员了解水土保持学科研究前沿与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国际通用的4个引文数据库的数据,基于情报计量学理论,对2006—2015年全球水土保持学科研究领域进行分析。统计发现,2006—2015年全球水土保持研究的文献产出相对集中在美国和中国这两个该学科研究发达的国家,内容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农业、水资源、地质学、工程和自然地理6个研究领域。其中,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荒漠化及相互关系研究,土壤侵蚀建模与土壤侵蚀所造成的环境与生态影响评估是研究的热点。中国黄土高原是水土保持研究的区域重点热点。荒漠化是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结果,旱地发展范式(DDP)正在兴起。与气候、水力、风成、泥石流、植被覆盖相关的土壤侵蚀模型是土壤侵蚀研究预测及治理的主要研究模型与重要方法。基于模型、指标阈值、现代化技术与设备的评估方法是土壤侵蚀所造成的环境与生态影响评估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土壤侵蚀 气候变化 荒漠化 黄土高原 旱地发展范式 引文分析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次降雨径流产沙变化及其与雨强和植被盖度变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15
16
作者 罗娅 杨胜天 +2 位作者 刘晓燕 周秋文 董国涛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98-709,共12页
获取12条流域16 a的753次降雨数据,运用雨强、植被盖度、径流系数和产沙系数等指标,分析黄土高原次降雨径流产沙变化及其与雨强和植被盖度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与1980—1989年相比,2006—2011年黄土高原的降雨—径流和径流—产沙关... 获取12条流域16 a的753次降雨数据,运用雨强、植被盖度、径流系数和产沙系数等指标,分析黄土高原次降雨径流产沙变化及其与雨强和植被盖度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与1980—1989年相比,2006—2011年黄土高原的降雨—径流和径流—产沙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大部分流域的产流产沙能力有所下降,10个流域中有8个流域的径流系数、产沙系数有所减小,分别减小25.93%~66.1%和59.05%~97.71%;2分析雨强和植被盖度变化与径流产沙变化的相关性,发现径流产沙变化与植被盖度变化的相关性强于其与雨强变化的相关性,表明植被盖度变化对径流产沙变化的影响更明显;3分析不同干湿条件下径流产沙变化对植被盖度变化的敏感性,发现气候越湿润,流域的径流产沙变化对植被盖度变化越敏感,植被改善的减水减沙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降雨 径流 产沙 雨强 植被盖度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Infilt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 in undisturbed loessal soil cores 被引量:12
17
作者 WANG Yunqiang SHAO Ming'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10期1424-1431,共8页
The widespread contamination of soils and aquifers by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 (NAPL), such as crude oil, poses serious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hazards globally. Understanding the infilt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 The widespread contamination of soils and aquifers by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 (NAPL), such as crude oil, poses serious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hazards globally. Understanding the infilt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APL in soil is crucial in mitigating or remediating soil contamination. The infilt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rude and diesel oils into undisturbed loessal soil cores, collected in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cylindrical columns,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a constant fluid head (3 era) of either crude oil or diesel oil. The infiltration rate of both crude and diesel oils decreased exponentially as wetting depth increased with time. Soil core size and bulk density both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NAPL infiltration through the undisturbed soil cores; a smaller core size or a greater bulk density could reduce oil penetration to depth. Compacting soil in areas susceptible to oil spills may be an effective stratage to reduce contamination. The infiltration of NAPL into soil cores was spatially anisotropic and heterogeneous, thus recording the data at four points on the soil core is a good stratage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crude and diesel oils, rather than their components, have a practical value for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loessal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de oil diesel oil soil compaction soil core sample size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下载PDF
基于EOS/MODIS资料的中国黄土高原西部土地覆盖分类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耀辉 韩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38-543,共6页
土地利用和覆盖信息不仅是全球及区域气候模式中所需的重要信息,也是描述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数据;获取其现状和变化信息,对于揭示土地覆盖的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评价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采用多时相和多... 土地利用和覆盖信息不仅是全球及区域气候模式中所需的重要信息,也是描述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数据;获取其现状和变化信息,对于揭示土地覆盖的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评价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采用多时相和多光谱遥感资料进行土地覆盖分类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植被类型的差异除了可表现为光谱差异外,还可表现为植被生长规律的差异;植被生长以年为周期,在这个周期内不同植被类型有着各自的生繁衰枯的物候节律,表现出不同的生长规律,其规律性极强,这种规律性也可以作为植被分类的一个出发点。于是,NDVI的时间序列分析成为基于生物气候特征的地表覆盖分类的一种手段。基于MODIS资料,首先对2003年植被生长季内共9个月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离散傅立叶变换,取得该时间序列的均值和前4个频率分量的振幅和相位后;采用ISODATA算法对中国黄土高原西部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分层土地覆盖分类,并采用现有的土地覆盖数据集,进行了类别归并和精度评估,分类结果的总体精度达到了81.3%,Kappa系数达到了75.4%,结果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黄土高原 土地覆盖 MODIS NDVI 时间序列 离散傅立叶变换
下载PDF
Effects of Water-Collecting and -Retaining Techniques on Photosynthetic Rates,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Millet Grown in a Semiarid Region 被引量:10
19
作者 WEN Xiao-xia ZHANG De-qi +2 位作者 LIAO Yun-cheng JIA Zhi-kuan JI Shu-q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7期1119-1128,共10页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2003 and 2004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plastic ridges and furrow film mulching (plastic film on sowing, as well as plastic film on flat soil and hole sowing) and chemicals (a drou...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2003 and 2004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plastic ridges and furrow film mulching (plastic film on sowing, as well as plastic film on flat soil and hole sowing) and chemicals (a drought resistant agent and a water- retaining agent) on growth, photosynthetic rate,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of spring millet (Setaria italica 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water-collecting and -retaining techniques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soil moisture content, the leaf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crop growth. Due to increased soil moisture under the plastic-covered ridge and furrow water-collecting in July and August, dry matter and plant height had a increase at the booting stage (late growth advantage). However, the plastic-covered flat soil and hole sowing reduced soil evaporation during early growth, the increase of dry matter and plant height appeared at the seedling stage (early growth advantage). Plastic-covered ridge and furrow sowing supplemented with chemical reagents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water collection and soil moisture retention. Improvement of soil moisture resulted into the increase of the photosynthetic rat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yield and WUE. The water-collecting and -retaining techniques can improve WUE and enhance crop yield. Correlation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hotosynthetic rate under the water-collecting and -retaining techniques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soil moisture, but had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leaf chlorophyll content. Plastic- covered ridge and furrow sowing supplemented with chemical reagents increased the yield and WUE by 114% and 8.16 kg ha-1 mm-1,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while without the chemical reagents the yield and WUE were 95% and 7.42 kg ha-1 mm-1 higher, respectively,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use efficiency loess plateau of china plastic film mulch drought-resistant agent water-retaining agent
下载PDF
高含沙型曲流河床形成机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许炯心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40-48,共9页
本文描述了在我国黄土高原宽谷中发现的含沙量超过100kg/m^2的曲流河床,并运用高含沙水流的作用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指出当水流进入高含沙范围时,水流能耗率大幅度降低,挟沙能力大大增加,这是促使河床向弯曲发展的主要原因。由于高含... 本文描述了在我国黄土高原宽谷中发现的含沙量超过100kg/m^2的曲流河床,并运用高含沙水流的作用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指出当水流进入高含沙范围时,水流能耗率大幅度降低,挟沙能力大大增加,这是促使河床向弯曲发展的主要原因。由于高含沙水流的稳定输送有赖于边界条件,故边界条件在这种曲流河床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文中并讨论了这一地区游荡河型与弯曲河型的判别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 高含沙水流 边界条件 黄土高原 河床 形成机理 成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