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6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延安市羊圈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500
1
作者 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41-246,共6页
选择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羊圈沟流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野外采样分析,从小流域、坡面和单一土地利用类型三个尺度层次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土壤侵蚀、土壤养分和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发现:1996年比1984年该流域坡耕地减少了... 选择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羊圈沟流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野外采样分析,从小流域、坡面和单一土地利用类型三个尺度层次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土壤侵蚀、土壤养分和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发现:1996年比1984年该流域坡耕地减少了43%,林地增加了42%,草地增加了5%,土壤侵蚀量减少了24%。坡耕地—草地—林地土地利用结构具有较好的土壤养分保持能力,且前期土壤含水量低,是黄土丘陵区梁峁坡地上较好的土地利用结构类型。该流域土壤养分含量林地>草地>坡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侵蚀 黄土丘陵区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途径与方法:格局与过程耦合 被引量:256
2
作者 傅伯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52-1059,共8页
地理学是一门以综合性和区域性见长的学科。地理学的综合性通过要素多样化来体现,区域性则表现为区域分异或区域差异。地理学综合研究是对地球表层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人地关系的研究,帮助我们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趋... 地理学是一门以综合性和区域性见长的学科。地理学的综合性通过要素多样化来体现,区域性则表现为区域分异或区域差异。地理学综合研究是对地球表层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人地关系的研究,帮助我们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趋势,把握其变化的脉搏。格局是认识世界的表观,过程是理解事物变化的机理,基于长期的野外观测和综合调查以及模型模拟,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地理格局与过程进行耦合研究,是从机理上理解与解决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文章结合在黄土高原地区的相关研究案例,探讨了将格局与过程耦合研究的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 地理学综合研究 格局 过程 尺度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特征——半变异函数 被引量:190
3
作者 王军 傅伯杰 +1 位作者 邱扬 陈利顶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28-438,共11页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 (GIS)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水分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土壤水分具有较高的分维数 ,表现出强烈和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 1对平均土壤水分来说 ,基台值 (空间总变异 ...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 (GIS)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水分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土壤水分具有较高的分维数 ,表现出强烈和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 1对平均土壤水分来说 ,基台值 (空间总变异 )的季节变化与其相反 ,在干旱季节 ,土壤水分的基台值高 ;湿润季节 ,基台值降低 ;而在极端干旱条件下 ,土壤含水量接近凋萎系数 ,土壤水分变异程度降低。变程的季节变化在干旱季节数值高 ,湿润季节变程小 ,且变程变化在 1 35~ 1 60 m之间。块金值 (随机变异 )变化在 0 .2和 1 .5,季节变化格局并不明显 ,与平均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具有某些相似性。2对剖面土壤水分来说 ,在整个观测期内 ,基台值 (不包括 5 cm土壤水分 )随剖面深度增加而增加。变程随土壤深度并不显示明显的趋势而呈现波动变化 ,其变化幅度 60~ 1 60 m,差异近 3倍。块金值随土壤深度也无明显格局 ,但其倾向于基台值高 ,块金值也高。土壤水分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能从土地利用、地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空间异质性 黄土丘陵 半变异函数
下载PDF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183
4
作者 王军 傅伯杰 +2 位作者 邱扬 陈利顶 余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173-1178,共6页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 ,通过地统计学的半变异函数定量研究了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全磷和有效磷的理论模型均为球状模型 ,由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占空间总变...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 ,通过地统计学的半变异函数定量研究了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全磷和有效磷的理论模型均为球状模型 ,由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占空间总变异的比例小 ,其值分别为 1 3 .3 3 3 %、1 0 .93 8%、2 2 .0 0 0 %、9.0 91 %和 2 7.5 3 6% ,反映 5种养分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格局 ,但它们的空间自相关范围具有明显的差异 ,土壤全氮和有效氮变程小 ,分别是 90 m和 1 1 0 m,有机质次之 ,变程是 1 2 0 m,而土壤全磷和有效磷的变程最大为 1 60 m。研究成果将有效地指导土壤的取样设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土壤养分 黄土高原 土壤养分 地统计学 空间异质性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半干旱区人工林草地土壤旱化与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被引量:192
5
作者 郭忠升 邵明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640-1647,共8页
近年来在黄土高原地区多年生林草地 ,出现了以土壤旱化为主要特征的土壤退化现象。退化土壤反过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最终将导致植物群落衰败和生态系统的退化 ,从而影响到林草植被的长期稳定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持续稳定发挥 ,... 近年来在黄土高原地区多年生林草地 ,出现了以土壤旱化为主要特征的土壤退化现象。退化土壤反过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最终将导致植物群落衰败和生态系统的退化 ,从而影响到林草植被的长期稳定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持续稳定发挥 ,这已成为当前林草植被建设的重大问题之一。分析了土壤旱化现象与土壤干层的关系 ,探讨了土壤干层的划分标准。认为防止土壤旱化的主要措施就是控制林草地密度和生产力 ,而控制林草地密度和生产力的理论依据就是土地植被承载力。在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植物吸收和利用的土壤水分主要依靠当地的天然降水 ,土壤水分是限制植物生长的决定因子 ,该类地区土地植被承载力实质上为土壤水分的植被承载力。作者定义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为土壤水分承载植物的最大负荷。它是指在较长时期内 ,在现有的条件下 ,当植物根系可吸收和利用土层范围内土壤水分消耗量等于或小于土壤水分补给量时 ,所能维持特定植物群落健康生长的最大密度。探讨了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确定方法和影响因素 ,认为凡是影响林草地土壤水分的补给和消耗 ,植物群落生长发育和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因素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植被类型及其发育阶段 ,抚育管理措施都影响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数值。开展土壤水分植被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林草地 土壤旱化 土壤干层 防治措施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下载PDF
DEM提取黄土高原地面坡度的不确定性 被引量:178
6
作者 汤国安 赵牡丹 +2 位作者 李天文 刘咏梅 谢元礼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24-830,共7页
选择陕北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貌类型区为试验样区,采用野外实测及高精度的1:1万比例尺DEM为基准数据,研究栅格分辨率及地形粗糙度对DEM所提取地面平均坡度精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1:1万比例尺DEM,5 m是保证该地区地形描述精度的理想分... 选择陕北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貌类型区为试验样区,采用野外实测及高精度的1:1万比例尺DEM为基准数据,研究栅格分辨率及地形粗糙度对DEM所提取地面平均坡度精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1:1万比例尺DEM,5 m是保证该地区地形描述精度的理想分辨率尺度;多要素逐步回归模拟的方法进一步揭示了DEM所提取的地面平均坡度误差E与栅格分辨率X以及地形起伏的代表性因子—沟壑密度S之间存在的量化关系为E = (0.0015S2+0.031S-0.0325)X-0.0045S2-0.155S+0.1625,该结果也为确定适用的DEM分辨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DEM 黄土高原 地面坡度 分辨率 数据不确定性 基准数据
下载PDF
黄土高原人工植被与其水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被引量:147
7
作者 孙长忠 黄宝龙 +2 位作者 陈海滨 刘增文 温仲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7-14,共8页
以黄土高原半湿润区为代表,就主要人工植被对土壤水分影响现状及其原因,分别立地条件类型,进行了广泛调查与定点测定.结果表明,各种人工植被均有导致深层土壤干化的可能.干化层的出现,是人为高密度粗放经营,造成了水分长期亏损... 以黄土高原半湿润区为代表,就主要人工植被对土壤水分影响现状及其原因,分别立地条件类型,进行了广泛调查与定点测定.结果表明,各种人工植被均有导致深层土壤干化的可能.干化层的出现,是人为高密度粗放经营,造成了水分长期亏损的累积结果.它的存在已对林木的生长及林分的稳定构成了威胁.经对残塬沟壑区人工林地水分年际变化规律进行定位观测,以及对该区土壤、气候特点的分析,认为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该区森林植被难以发挥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人工林 土壤干化 涵养水源
下载PDF
树种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蒸腾效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20
8
作者 王孟本 李洪建 +1 位作者 柴宝峰 冯彩平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01-410,共10页
各树种在年生长季不同测期的蒸腾速率日进程曲线一般呈单峰型。蒸腾速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 :光照强度、气温、相对湿度和大气水势。蒸腾速率日变化一般可用具有光照因子的优化模型 (即光照型、光温型、光湿型和光温湿型 )来... 各树种在年生长季不同测期的蒸腾速率日进程曲线一般呈单峰型。蒸腾速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 :光照强度、气温、相对湿度和大气水势。蒸腾速率日变化一般可用具有光照因子的优化模型 (即光照型、光温型、光湿型和光温湿型 )来模拟。年生长季树种蒸腾速率 ( g· g- 1L D· h- 1)排序由大到小为 :柠条 ( 0 .92 69± 0 .2 0 89) (平均值±标准差 ,以下同 )、小叶杨 ( 0 .71 77± 0 .2 4 1 0 )、河北杨( 0 .62 56± 0 .1 60 9)和北京杨 ( 0 .60 0 7± 0 .2 749) ;净光合速率 ( mg CO2 · g- 1LD· h- 1)排序自高至低为 :柠条 ( 1 4.5949± 4.662 7)、小叶杨 ( 1 3.40 55± 2 .9994)、河北杨 ( 1 3.2 569± 4.3531 )和北京杨 ( 1 1 .6989± 2 .5884) ;蒸腾效率 ( g DM· g- 1H2 O)排序由高至低为 :北京杨 ( 1 .41 %± 0 .42 % )、河北杨 ( 1 .35%± 0 .36% )、小叶杨 ( 1 .2 6%± 0 .2 3% )和柠条 ( 1 .0 0 %± 0 .2 7%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腾作用 光合作用 水分利用效率 树种 黄土高原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集成方法 被引量:181
9
作者 傅伯杰 于丹丹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共9页
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生态系统中所获得的各种的惠益,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后在国际上迅速成为生态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前沿热点。联合国大会于2012年正式批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建设,制定... 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生态系统中所获得的各种的惠益,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后在国际上迅速成为生态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前沿热点。联合国大会于2012年正式批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建设,制定概念框架,确定近期研究主要任务包括三项快速的评估和两项政策决策性的评估。本文探索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及区域集成方法,并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保持、碳固定具有正效应,与产水量间存在负效应;粮食生产能力与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人工投入增加和技术进步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消长和权衡具有尺度依赖性,植被恢复的区域适宜性评价及水分效应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黄土高原 权衡 区域集成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178
10
作者 易浪 任志远 +1 位作者 张翀 刘雯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6-174,共9页
利用黄土高原的SPOT VGT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Sen+Mann-Kendall分析法、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法,对黄土高原1999-2010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过去的1... 利用黄土高原的SPOT VGT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Sen+Mann-Kendall分析法、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法,对黄土高原1999-2010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过去的12年中黄土高原生长季植被NDVI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其增加速率为0.1497/a,但各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黄土高原东部地区植被NDVI生长情况要明显好于西部地区;同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与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降水变化是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因素。此外,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建设和破坏作用同时并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促进了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的增加,而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草原区的超载放牧、乱采乱伐和过度开垦以及能源区的开采开发等现象导致植被NDVI的减少,但正影响要大于负影响,当前在黄土高原进行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慢慢凸显出它的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覆盖 Sen+Mann—Kendall 残差分析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渭北黄土高原旱地果园生草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63
11
作者 李会科 张广军 +1 位作者 赵政阳 李凯荣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070-2076,共7页
【目的】研究旱地果园生草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特征。【方法】在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生草区及清耕区设立标准地,在60cm土层内分层取样,测定土壤容重、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等土壤物理性状,分析果园生草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 【目的】研究旱地果园生草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特征。【方法】在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生草区及清耕区设立标准地,在60cm土层内分层取样,测定土壤容重、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等土壤物理性状,分析果园生草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生草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提高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其影响主要集中在0~40cm土层;生草种类不同,对果园土壤物理性状影响存在差异,种植白三叶效果更佳;随着生草年限的增加,果园土壤物理性状愈趋改善,土壤的入渗性能和持水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结论】长期生草有利于果园土壤物理性状的持续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果园生草 土壤物理性质 白三叶 黑麦草
下载PDF
子午岭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被引量:128
12
作者 李裕元 邵明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2-260,共9页
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强烈的水土流失生态系统处于极度退化的状态 ,探讨该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 ,对于指导该地区的人工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以时空互代的方法初步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弃耕地... 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强烈的水土流失生态系统处于极度退化的状态 ,探讨该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 ,对于指导该地区的人工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以时空互代的方法初步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弃耕地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近 15 0 a的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调查样方内共出现高等植物 12 8种 ,分属于 4 7科 113属 ,累计出现的科、属、种数 (y)随着演替时间 (t)的延长呈对数函数变化 :y =a L n(t) +b,而且在植被恢复的前期增加速度较快 ,有 6 0 %的科属种在前 30 a出现。杠柳 (Periploca sepium)与茶条槭 (Acer ginnala)是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出现最早而且持续时间最长的木本植物 ,具有较宽的生态位 ,建议作为该地区人工造林树种考虑。在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草本层与灌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 (Gleason指数与 Margalef指数 )、多样性指数 (Shannon- Wiener指数 )以及 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均表现为抛物线函数变化规律 :y =at2 +bt+c。在不同的群落层次植物多样性的变化是不同步的 ,草本层、灌木层与乔木层植物多样性达到最大的时间依次为 70~ 80 a、90~ 10 0 a与 10 0 a以上。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顺序为 :草本层 >灌木层 >乔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植被恢复 群落演替 黄土高原 子午岭 弃耕地
下载PDF
黄土高原生态工程的生态成效 被引量:159
13
作者 刘国彬 上官周平 +6 位作者 姚文艺 杨勤科 赵敏娟 党小虎 郭明航 王国梁 王兵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2017年第1期11-19,共9页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我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在该地区先后开展了小流域治理工程、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淤地坝建设和坡耕地整治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对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我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在该地区先后开展了小流域治理工程、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淤地坝建设和坡耕地整治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对土壤侵蚀控制、生态建设等均起到了良好作用。为全面评价该地区生态工程的生态成效,以野外站不同尺度监测及生态系统关键过程长期研究为基础,利用多种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在地块—小流域—行政区和典型生态工程—典型样区—侵蚀和地貌区等不同尺度上,对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变化、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河流径流和输沙量动态变化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动态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范围明显缩小、水土流失程度显著减轻,区域生态状况向良性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局部地段(如陡坡耕地)水土流失仍然严重、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治理形势依然严峻。据此,从该地区生态建设的内容、学科建设重点、监督和政策机制、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该地区生态工程后期建设的方向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土保持 生态建设 生态效益 退耕还林(草)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水分生态环境研究 被引量:129
14
作者 胡良军 邵明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8期1045-1048,共4页
水分是制约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与生态环境重建的决定性因子 .在分析现有关于该区植被建设中的水分生态环境的各项研究的基础上 ,从水资源、土壤水分背景、土壤水分动态、土壤干层、土壤水分的林草生产力、水分性质分区、林草对策等 7... 水分是制约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与生态环境重建的决定性因子 .在分析现有关于该区植被建设中的水分生态环境的各项研究的基础上 ,从水资源、土壤水分背景、土壤水分动态、土壤干层、土壤水分的林草生产力、水分性质分区、林草对策等 7个方面 ,对黄土高原的土壤水分环境进行了阐述 ,针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 ,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恢复 水分生态环境
下载PDF
人为干扰对黄土高原子午岭油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42
15
作者 张希彪 上官周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685-3695,共11页
研究了放牧、收集枯落物及清灌等人为干扰活动对黄土高原于午岭油松林土壤结构及抗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0~50cm土壤中砂粒含量比无干扰时分别增加了11.83%、37.80%和51.60%;粉粒下降了8.16%、11.83%... 研究了放牧、收集枯落物及清灌等人为干扰活动对黄土高原于午岭油松林土壤结构及抗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0~50cm土壤中砂粒含量比无干扰时分别增加了11.83%、37.80%和51.60%;粉粒下降了8.16%、11.83%和15.55%;粘粒下降了8.10%、20.84%和30.72%,土壤表现出粗骨化趋势;〉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比无干扰林地分别下降了16.59%、43.12%和61.13%。〉1.0mm的团聚体含量仅为无干扰林地土壤的27.78%和24.34%,1.0—0.25mmm的团聚体下降幅度较小;〉0.05mm微团聚体的比例分别下降了19.39%、32.62%和33.47%。而〈0.05mm微团聚体所占比例随干扰程度的增加而大幅度上升。土壤容重增加了0.11-0.41g/cm^3。土壤总孔隙度分别降低了13.64%、25.47%和39.14%,毛管孔隙下降了7.79%、11.54%和29.32%,非毛管孔隙下降了28.47%、60.79%和64.08%。说明表层土壤非毛管孔隙对人为干扰更为敏感。最大持水量分别下降23.42%、37.15%和52.92%;毛管持水量下降33.79%、43.01%和52.22%;自然含水量下降31.03%、39.34%和46.28%。饱和持水量下降16.14%、28.80%和49.68%;田间持水量下降了12.39%、33.92%和47.47%;土壤有效水含量下降了9.55%、20.55%和58.91%。土壤前3min初渗率下降了38.74%、51.45%和63.23%;稳渗速率下降了54.06%、71.63%和84.10%,相应地受人为干扰林地前30min累计人渗量也较未受人为干扰林地土壤分别低48.15%、65.93%和73.35%。饱和导水率较对照下降了8.73%、33.33%和51.00%。土壤的结构系数。由79.12%下降到27.32%。团聚度由59.48%下降到11.11%,分散率上升了l倍多,分散系数上升了4倍多。土壤枯落物层及有机质的减少是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油松人工林 森林土壤 物理性质 人为干扰 土壤退化
下载PDF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17
16
作者 邱扬 傅伯杰 +1 位作者 王军 陈利顶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5期715-720,共6页
研究了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的剖面及时间变化规律 ,从土壤水分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入手 ,探讨了景观尺度上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因子 .结果表明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的平均值与空间异质性均呈现出明显的剖面变化... 研究了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的剖面及时间变化规律 ,从土壤水分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入手 ,探讨了景观尺度上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因子 .结果表明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的平均值与空间异质性均呈现出明显的剖面变化与季节变化规律 .土壤平均含水量从表土层开始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高 ;空间异质性 (变异系数 )从亚表层开始增加 .土壤含水量在降雨后立即升高随后逐渐降低 ;空间异质性却正好相反 .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表明 ,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是立地尺度 (坡度 )、坡面尺度 (坡位与相对高度 )和流域尺度 (土地利用与降雨 )等多重尺度上的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不同尺度的环境因子对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剖面变化规律与季节变化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壤水分 空间异质性 控制因子 剖面变化 时间变化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土壤干燥化问题探源 被引量:125
17
作者 杨文治 田均良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共6页
以黄土沉积环境的旱化和黄土形成的三种风化类型为切入点 ,通过古今类比分析 ,探究了黄土高原土壤干燥化的黄土地质渊源。其次 ,讨论了土壤干燥化的土壤物理学成因。土壤水分物理特性 ,因受黄土粒度组成的制约而呈现出明显的方向性变化 ... 以黄土沉积环境的旱化和黄土形成的三种风化类型为切入点 ,通过古今类比分析 ,探究了黄土高原土壤干燥化的黄土地质渊源。其次 ,讨论了土壤干燥化的土壤物理学成因。土壤水分物理特性 ,因受黄土粒度组成的制约而呈现出明显的方向性变化 ,即从西北向东南 ,土壤持水性能渐次增高 ,土壤蒸发性能渐趋降低 ,以田间持水量作为参照状态 ,则会发现黄土高原土壤经常处于水分亏缺状态。土壤干层的形成是干扰和破坏植物演替序列及其土壤水分生态基础造成的后果 ,从而引起土壤干燥化的趋强化发展 ,最后 ,从气侯变化入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 干燥化问题 植物演替 气侯变化
下载PDF
黄土坡耕地退耕还林后土壤性质变化研究 被引量:116
18
作者 彭文英 张科利 +1 位作者 陈瑶 杨勤科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72-278,共7页
退耕还林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论文以退耕历史较长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为例,选取不同类型植被恢复和不同恢复年限的退耕样区,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坡耕地退耕后,遭侵蚀破坏的土体构型渐... 退耕还林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论文以退耕历史较长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为例,选取不同类型植被恢复和不同恢复年限的退耕样区,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坡耕地退耕后,遭侵蚀破坏的土体构型渐趋恢复,土壤容重、pH值减小,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等增大;土壤有机质增加了2.75倍,碳增加了27.29%,氮增加了46.79%;而且,土壤速效养分增加的速度大于土壤全量元素增加的速度。土壤质量恢复效益最大的是刺槐林地,其次是柠条灌木地,最小的是撂荒地。混交林土壤全氮含量最高,柠条最利于铵态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积累。不同类型植被,土壤速效养分的差异比土壤全量元素间的差异明显。随恢复时间的增加,土壤结构不断得到改善,土壤有机质、全碳、全氮以及主要离子含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土壤速效养分增加更明显。土壤有机质在植被恢复5年以上开始明显增加,土壤碳、氮和速效养分则在10年以后增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还草 土壤性质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高原集水高效旱地农业的发展 被引量:122
19
作者 李凤民 王静 赵松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59-264,共6页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传统水土保持型农业的发展已有数十年的历程,已基本趋于成熟,但对水肥热的菌控能力很低,难于发展高附加值作物生产,因此生产效益低下,难以走上良性怅的轨道,不能解决目前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近几年来的探索,认...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传统水土保持型农业的发展已有数十年的历程,已基本趋于成熟,但对水肥热的菌控能力很低,难于发展高附加值作物生产,因此生产效益低下,难以走上良性怅的轨道,不能解决目前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近几年来的探索,认为,在不上保持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雨养农业最有效的途径不是人工富集天然降水,将富集的降水用于农业生产,可以大大大提高降水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这就是集水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降水利用 旱地农业 集水农业
下载PDF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39
20
作者 李宗善 杨磊 +4 位作者 王国梁 侯建 信忠保 刘国华 傅伯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7398-7409,共12页
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问题历来受到国家高度关注,涌现了种类多样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目前还缺乏对黄土高原区域尺度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总结和整理。本文总结和整理了建国... 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问题历来受到国家高度关注,涌现了种类多样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目前还缺乏对黄土高原区域尺度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总结和整理。本文总结和整理了建国以来黄土高原主要的四类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生物措施模式主要由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工程组成,工程措施模式包括修建梯田和淤地坝,以及近期涌现的治沟造地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主要体现在坡面、沟道系统整治,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特点,区域综合整理模式则强调对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达到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调整和优化建议,以期对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建设和水土流失科学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