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丘陵区紫花苜蓿生长与土壤水分变化 被引量:91
1
作者 程积民 万惠娥 王静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5-438,共4页
研究了黄土丘陵区紫花苜蓿生物量变化规律和土壤水分过耗与恢复特征 .结果表明 ,紫花苜蓿在退耕地生长年限一般为 1 0年 ,生长的高峰期为第 4年~第 5年 ,到第 6年 ,由于土壤水分过耗严重 ,生物量开始逐年下降 ,草地开始衰败 .紫花苜蓿... 研究了黄土丘陵区紫花苜蓿生物量变化规律和土壤水分过耗与恢复特征 .结果表明 ,紫花苜蓿在退耕地生长年限一般为 1 0年 ,生长的高峰期为第 4年~第 5年 ,到第 6年 ,由于土壤水分过耗严重 ,生物量开始逐年下降 ,草地开始衰败 .紫花苜蓿茎叶生物量的垂直变化 ,在距地面 0~ 35cm之间 ,茎生物量远大于叶生物量 ,茎叶比为 1 .7∶1 ;在 4 0cm高时茎叶比相等 ,在 4 5~ 90cm之间叶生物量远大于茎生物量 ,叶茎比为 1 4 2∶1 .紫花苜蓿土壤干层在生长的前两年不甚明显 ,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 ,干层厚度不断增大 ,由第 3年的 1 1 0cm扩大到第 7年的 2 6 0cm ,含水量仅为 4 6 %~ 6 2 % ,土壤水分严重亏缺 .紫花苜蓿退化草地土壤水分的自然恢复过程一般需 5年 ,且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 ,土壤水分逐年提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紫花苜蓿 土壤水分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能值分析——以安塞县纸坊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68
2
作者 董孝斌 高旺盛 严茂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3-229,共7页
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纸坊沟为案例,应用能值方法研究其植物初级生产力、动物次级生产力、农户经济生产力及生态系统服务生产力能值的特征及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纸坊沟流域经过20年的治理,初级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林... 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纸坊沟为案例,应用能值方法研究其植物初级生产力、动物次级生产力、农户经济生产力及生态系统服务生产力能值的特征及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纸坊沟流域经过20年的治理,初级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林草植被得到了一定恢复,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为农业系统生产力的形成创造了基础。但整个流域依然处于低能值投入度、低耦合度、低能效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农林牧子系统之间耦合效应仍不明显;动物次级生产能值水平较低,初级生产的产品能值不能高效转化为动物次级生产能值;农户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导致农业系统产品能值的潜在经济价值向农户现实经济收入的转化能力低下,因此,调整农户种植结构及产业配置是促进系统生产力高效转化的内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流域农业生态系统 生产力 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降水年型下土壤水分动态 被引量:81
3
作者 张北赢 徐学选 +1 位作者 刘文兆 陈天林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34-1240,共7页
采用定位监测法,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降水年型下旱农坡地、刺槐林、沙棘灌丛和白羊草地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年型对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和剖面垂直变化均有一定影响.旱农坡地平水年土壤水... 采用定位监测法,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降水年型下旱农坡地、刺槐林、沙棘灌丛和白羊草地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年型对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和剖面垂直变化均有一定影响.旱农坡地平水年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平缓;枯水年雨季前土壤水分缓慢减小,雨季后显著增加;丰水年则整体增加,且雨季后增加明显.刺槐林、沙棘灌丛和白羊草地平水年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表现为整体降低;枯水年沙棘灌丛土壤水分先减后增,刺槐林与白羊草地呈"W"型曲线变化,两个最低值均出现在6月和8月;丰水年沙棘灌丛和刺槐林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呈"V"型,白羊草地的波动较大,最低值出现在8月.旱农坡地枯水年的土壤水分活跃层和次活跃层深度较平水年下移,丰水年次活跃层消失;丰水年和枯水年,刺槐林和白羊草地土壤水分活跃层深度均较平水年下移,沙棘灌丛则上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降水年型 土壤水分 土地利用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典型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季节变化 被引量:78
4
作者 王凯博 上官周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4985-4991,共7页
以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为例,分析了流域8种典型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结果发现,8种植物叶片C含量分布范围在370.2—566.9 mg/g,N含量在9.2—39.0 mg/g,P含量在0.81—2.35 mg/g,C∶N在10.5—52.9,C∶P在186.8—667.5,N... 以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为例,分析了流域8种典型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结果发现,8种植物叶片C含量分布范围在370.2—566.9 mg/g,N含量在9.2—39.0 mg/g,P含量在0.81—2.35 mg/g,C∶N在10.5—52.9,C∶P在186.8—667.5,N∶P在5.7—23.0。叶片平均C、C∶N和C∶P在5月小于7月和9月(P<0.05),而在7月和9月差异不显著;N在5月大于7月和9月(P<0.05),7月和9月差异不显著;P在7月小于5月和9月(P<0.05),5月和9月差异不显著;N∶P在9月明显小于5月和7月(P<0.05),5月和7月差异不显著。叶片C含量受季节因素影响显著,而在物种间差异不显著;叶片N、P、C∶N、C∶P、N∶P受物种和季节因素影响均显著。因此,8种植物中沙棘、黄刺梅和虎榛子采用防御性的生活史策略;刺槐、柠条和狼牙刺采用竞争性生活史策略,铁杆蒿和茭蒿的生活史策略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尽管叶片N∶P随生长季节发生明显变化,但研究区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元素未随生长季节变化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 季节变化 燕沟流域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被引量:67
5
作者 王国梁 刘国彬 党小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35,共5页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含水率是影响作物生长和植被恢复的重要因子。采用土钻法对黄土丘陵区典型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农田土壤含水率显著较高,这与农田坡度较小及梯田建设有关,还与农作物蒸腾耗水相...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含水率是影响作物生长和植被恢复的重要因子。采用土钻法对黄土丘陵区典型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农田土壤含水率显著较高,这与农田坡度较小及梯田建设有关,还与农作物蒸腾耗水相对较小有关。林地、灌木地和草地土壤含水率相对较低,且相互间无显著差别。黄土丘陵区土壤含水率主要受坡度和土壤稳定入渗速率的影响。但草地土壤含水率还与坡向及年生物量有关。土壤水分分布格局与该区土层深厚, 地下水埋藏较深,土壤水分收入主要受降雨的补给有关。因此,该区农田建设应在坡度较小(<10°)的地形上进行,并优先考虑梯田。坡度较大的地方应以天然灌木和草本群落的保育为主。人工乔灌林只适宜在沟道等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分布格局 土地利用 梯田建设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森林类型叶片-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66
6
作者 张萍 章广琦 +3 位作者 赵一娉 彭守璋 陈云明 曹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5087-5098,共12页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黄土丘陵区主要人工林(刺槐、小叶杨和油松)和天然次生林(辽东栎、麻栎和白桦)中乔叶、凋落物以及土壤的碳(C)、氮(N)和磷(P)含量,探讨不同森林类型叶片-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差异,旨...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黄土丘陵区主要人工林(刺槐、小叶杨和油松)和天然次生林(辽东栎、麻栎和白桦)中乔叶、凋落物以及土壤的碳(C)、氮(N)和磷(P)含量,探讨不同森林类型叶片-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差异,旨在进一步了解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供求现状。结果表明:1)人工林叶片和凋落物的C含量大于天然次生林,N、P含量均小于天然次生林,叶片和凋落物C∶N和C∶P值均表现为人工林大于天然次生林;2)人工林中土壤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显著性差异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0—10 cm),而天然次生林则集中在10—50 cm的土层,随着土层深度增加,二者的C、N、P含量逐渐减小;3)人工林N含量在叶片与凋落物间为显著正相关,天然次生林N含量在凋落物与土壤间为极显著正相关、C∶P值在叶片与土壤间则为显著负相关,其余各指标无显著相关性。揭示了除刺槐和辽东栎的生长受P限制外,其余各树种均受N限制,人工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较快,且人工林土壤P有效性高于天然次生林,这些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黄土丘陵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人工林 天然次生林 养分含量 生态化学计量
下载PDF
黄土高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动态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6
7
作者 余新晓 张晓明 +3 位作者 牛丽丽 岳永杰 武思宏 张满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19-225,共7页
该文采用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和土地利用/覆被状态指数,研究了甘肃天水罗玉沟流域近20多年来土地利用/覆被的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986-2004年间,流域内坡耕地急剧减少、梯田迅速增加,林地和果园面积稳步提升。从土地利用类... 该文采用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和土地利用/覆被状态指数,研究了甘肃天水罗玉沟流域近20多年来土地利用/覆被的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986-2004年间,流域内坡耕地急剧减少、梯田迅速增加,林地和果园面积稳步提升。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看,梯田的转入速度略小于转出速度,为双向高速转换下的平衡状态;而灌木林转入速度小于转出速度,有规模减少的趋势。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在前期(1986-1995年)变化程度比后期(1995-2004年)更为剧烈。除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因素外,政策、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共同驱动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变,特别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有所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动态演变 驱动力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44
8
作者 马祥华 焦菊英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5年第2期15-22,31,共9页
为给黄土高原退耕地的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安塞县为例,用系统聚类和逐步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对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的演替阶段进行划分,并定量分析群落演替过程中的植被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结果表... 为给黄土高原退耕地的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安塞县为例,用系统聚类和逐步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对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的演替阶段进行划分,并定量分析群落演替过程中的植被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草地的演替,依次经历猪毛蒿群落→赖草群落→长芒草群落、铁杆蒿群落、达乌里胡枝子群落→白羊草群落。随着退耕地植被恢复的不断进行,Gleason指数、Margalef指数等丰富度指数以及群落Pielou指数,都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Simpson指数在演替初期及平衡阶段较大,群落生态优势度与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相反。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N和速效K的含量不断增加,土壤pH值和速效P含量不断减小,土壤表层密度变小,孔隙度变大。A层土壤全N、有效N含量、土壤pH值和C层土壤全N含量与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A、C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B层土壤速效K含量与其关系相反;B层土壤速效P的含量与群落生态优势度呈显著正相关;A、B层土壤速效K含量与植被群落盖度呈正相关关系,B层土壤速效P含量与其关系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土壤环境 植被特征 自然恢复 退耕地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Simpson指数 土壤有机质含量 物种丰富度 生态优势度 土壤pH值 逐步多元回归 植被恢复 演替过程 铁杆蒿群落 白羊草群落 丰富度指数 正相关关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特征 被引量:56
9
作者 董莉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5-100,共6页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土壤结构的关键性指标,是土壤环境、管理实践和土地利用类型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应用Le Bissonnais法中的快速和慢速湿润测定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和湿润速度对土...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土壤结构的关键性指标,是土壤环境、管理实践和土地利用类型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应用Le Bissonnais法中的快速和慢速湿润测定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和湿润速度对土壤团聚体水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叶杨、侧柏、油松、杏4种林地土壤>0.2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较农地和苹果园土壤大,而农地和苹果园土壤团聚体粒级分布的分形维数D值较大,说明林地土壤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土壤有机质与>0.2 mm,MWD,GMD和D值呈极显著相关,说明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主要胶结物质。团聚体稳定性在2种处理下存在明显差异,快速湿润对团聚体破坏大于慢速湿润,说明消散作用在土壤团聚体崩解中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LeBissonnais方法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 被引量:49
10
作者 王小利 郭胜利 +2 位作者 马玉红 黄道友 吴金水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81-1285,共5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农地、果园、林地和草地0~20cm表层土壤的有机碳(SOC)和全氮(TSN)积累特征.结果表明:该区SOC含量平均值为7·56g·kg-1,TSN平均值为0·71g·kg-1.其中,农地SOC和...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农地、果园、林地和草地0~20cm表层土壤的有机碳(SOC)和全氮(TSN)积累特征.结果表明:该区SOC含量平均值为7·56g·kg-1,TSN平均值为0·71g·kg-1.其中,农地SOC和TSN平均值分别为4·67和0·48g·kg-1,且梯田较低,川坝地较高.与农地相比,果园SOC(4·33g·kg-1)和TSN(0·46g·kg-1)平均值略有降低,草地较高.林地SOC和TSN平均值较农地高117·7%和89·4%.该区SOC和TSN含量的变异系数为69·7%和58·4%,以林地最大(62·8%和54·5%),草地和农地次之,果园最小(18·0%和22·9%).土壤C/N依果园、农地、草地和林地的顺序递增.该区各类土地利用方式下的SOC和TSN都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91).黄土丘陵沟壑区基本农田建设和果园建设对SOC和TSN积累作用不明显;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等土地利用优化措施明显促进了SOC和TSN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有机碳 全氮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景观格局对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景观水平与多尺度比较 被引量:54
11
作者 王计平 杨磊 +2 位作者 卫伟 陈利顶 黄志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5531-5541,共11页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河口-龙门区间内42个水文站控制流域土地利用和径流泥沙数据为基础,借助GIS和RUSLE,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从景观水平和多尺度上探讨景观格局对流域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河龙区间流域景观格局和水土流失过...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河口-龙门区间内42个水文站控制流域土地利用和径流泥沙数据为基础,借助GIS和RUSLE,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从景观水平和多尺度上探讨景观格局对流域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河龙区间流域景观格局和水土流失过程特征存在明显空间分异和相对差异。在斑块类型水平上草地的连结度(COHESION3)和分维数变异度(FRAC_CV3)、耕地和居民建设用地的丛生度(CLUMPY1、CLUMPY5)、居民建设用地边缘密度(ED5)是影响流域水土流失过程的重要指标,其中草地连结度对流域水土流失过程变异的解释度最高。在景观水平上景观连结度(COHESION)、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景观聚集度(AI)、景观丰富度(PR)是影响水土流失过程的主要因子,其中景观聚集度(AI)对流域水土流失过程变异的解释程度最高。斑块类型水平景观格局对水土流失过程空间变异的解释能力要高于景观水平。景观格局具有明显的嵌套特性并强烈影响着流域水土流失过程,在嵌套水平上草地连结度(COHESION3)和耕地丛生度(CLUMPY1)是控制流域侵蚀产沙的主要格局因子,草地分维数变异程度(FRAC_CV3)可以抑制流域泥沙输移过程。景观格局对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机制和景观指数与反应变量间的统计学关系随尺度不同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土地利用格局 过程 侵蚀产沙 泥沙输移 景观指数
下载PDF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引种禾草柳枝稷的生物量与水分利用效率 被引量:48
12
作者 徐炳成 山仑 李凤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206-2213,共8页
加强优良引种禾草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研究对促进我国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建设和草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较研究了引种禾草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在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不同立地条件下地上生物量的大小和季节累积差异及其水分... 加强优良引种禾草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研究对促进我国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建设和草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较研究了引种禾草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在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不同立地条件下地上生物量的大小和季节累积差异及其水分利用特征.2001~2002年川地柳枝稷草地地上生物量达13 000~16 000kg/hm2,山地梯田和坡地为2300~2650kg/hm2.不同立地条件柳枝稷返青后的生物量累积过程呈二次或三次多项式.柳枝稷的绝对生长速率(AGR)在整个生长季内呈双峰曲线变化,川地柳枝稷草地的现存量和总量AGR最大值分别为158.93和169.83 kg/(hm2·d),梯田分别为27.31和38.25kg/(hm2·d),坡地为37.0和36.69kg/(hm2·d).坡地柳枝稷生物量较大值和AGR最大值出现时间最早.不同立地柳枝稷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RGR)在整个生长季内呈双峰曲线变化,均以返青后的20d内最大,平均AGR以川地最大,坡地和梯田相近,但坡地两峰值高于梯田.不同立地柳枝稷草地土壤水分主要利用层次为0~2m,月平均含水量顺序为梯田>坡地>川地.川地柳枝稷叶片和整体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梯田整体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大于坡地,但二者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相近.川地和山地地表下5cm生育期平均地温均为17.60 C,但4~5月份川地地温高出山地1.2~2.8C,川地4~10月份平均气温较山地高1.5C,这些差异影响不同立地条件柳枝稷草地水分利用和生长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枝稷 生物量 生长速率 水分利用 立地条件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格局特征与类型 被引量:51
13
作者 陈宗峰 李裕瑞 刘彦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66-274,共9页
为了进一步深化乡村聚落微观研究,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提供基础支撑,该文利用延安市宝塔区2015年Google earth遥感影像,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与格网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延安市宝塔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异特征,并基于多维组合特征划分... 为了进一步深化乡村聚落微观研究,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提供基础支撑,该文利用延安市宝塔区2015年Google earth遥感影像,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与格网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延安市宝塔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异特征,并基于多维组合特征划分了乡村聚落类型。结果表明:1)乡村聚落空间整体上呈集聚分布模式,且分布密度北高南低,密度大于5个/km2的聚落斑块,主要在桥沟镇和川口乡以北;聚落规模存在高值集聚特征,空间分布呈"Y"型结构;乡村聚落分布随高程、坡度变化呈正态分布,且81.42%的乡村聚落斑块最临近道路距离小于500 m,59.7%的乡村聚落斑块耕作半径为700~800 m;聚落形状指数受不同等级道路影响较大,高值区主要沿国道和省道分布,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三、四级油路和砂石路。2)蟠龙川样带内聚落格局特征受地形与耕地资源影响较大,210国道沿线聚落格局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3)基于多维特征组合矩阵将乡村聚落布局划分为9类,小规模-劣势区-集中分布和小规模-劣势区-离散分布是主要问题区。乡村聚落优化应立足于不同类型、因地制宜、分区推进,主要问题区实施优先整治战略,保障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村地区 模型 乡村聚落 类型划分 生态安全 黄土丘陵沟壑区 延安市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五种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比较 被引量:47
14
作者 徐炳成 山仑 李凤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90-996,共7页
通过测定陕北黄土丘陵区5种植物在旱季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水势日变化,将植物划分为不同的水分生态适应类型.结果表明:柳枝稷的光合生理特征属于高光合、低蒸腾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类型,其抗旱适应性特征属于高水势延迟脱水类型;苜蓿... 通过测定陕北黄土丘陵区5种植物在旱季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水势日变化,将植物划分为不同的水分生态适应类型.结果表明:柳枝稷的光合生理特征属于高光合、低蒸腾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类型,其抗旱适应性特征属于高水势延迟脱水类型;苜蓿属于高光合高蒸腾低水分利用效率类型,耐旱性为高水势延迟脱水型;达乌里胡枝子属于低光合、低蒸腾、低水分利用效率类型,耐旱性为高水势延迟脱水型;白羊草属于高光合、蒸腾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中等型,耐旱性属于能忍耐脱水造成的低水势的一类.沙打旺属于高光合中等蒸腾速率中等水分利用效率类型,耐旱性为低水势延迟脱水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叶水势 生态适应性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退耕还林还草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 被引量:42
15
作者 王继军 谢永生 +1 位作者 卢宗凡 权松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4-137,共4页
在分析生态农业研究成果和退耕还林还草下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黄土丘陵区应构建以"草、林-牧-农"型系统循环链网为中心,以"菜、果-农"型系统循环链网为重要补充,进而发展为"草、林、农-牧-工-... 在分析生态农业研究成果和退耕还林还草下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黄土丘陵区应构建以"草、林-牧-农"型系统循环链网为中心,以"菜、果-农"型系统循环链网为重要补充,进而发展为"草、林、农-牧-工-商"型系统循环链网或"菜、果-工-商"型系统循环链网的商品型生态农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退耕还草 生态农业 发展模式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壤水分下核桃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光响应 被引量:36
16
作者 李小磊 张光灿 +3 位作者 周泽福 刘霞 陈新军 张淑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5年第1期43-47,65,共6页
为给黄土丘陵区建立节水高效的核桃栽培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应用英国PPS公司生产的CIRAS 2型光合作用系统 ,在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 ,测定了 3年生核桃树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光响应特性。结果表明 :核桃光合速率、... 为给黄土丘陵区建立节水高效的核桃栽培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应用英国PPS公司生产的CIRAS 2型光合作用系统 ,在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 ,测定了 3年生核桃树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光响应特性。结果表明 :核桃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片水分利用效率 ,对土壤水分和光合有效辐射强度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阈值响应。依据叶片水分利用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 ,核桃具有最高光合速率和叶片水分利用率的土壤体积含水量 ,大约在 18 6 % (相对含水量为 6 0 4 % )左右 ;维持核桃正常光合作用和较高叶片水分利用率的土壤体积含水量 ,大约在 12 5 % (相对含水量为 4 0 6 % )左右。即核桃土壤水分管理适宜的土壤体积含水量范围在 12 5 %~ 18 6 % (相对含水量为 4 0 6 %~ 6 0 4 % )之间 ,超出此范围时 ,核桃的光合速率与叶片水分利用率都会明显下降。依据叶片水分利用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强度的定量关系 ,在适宜的土壤体积含水量范围内 ,维持核桃具有较高光合有效辐射和叶片水分利用率的适宜光合有效辐射强度范围 ,在 5 0 0~ 10 0 0μmol/ (m2 ·s)之间 ,光合有效辐射强度过高或过低 ,都会导致叶片水分利用率的明显降低。核桃并非是抗干旱能力和耐强光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水分 核桃 土壤水分 光合速率 光合有效辐射 黄土丘陵区 蒸腾速率 公司 范围 利用效率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草地土壤微生物C、N及呼吸熵对植被恢复的响应 被引量:35
17
作者 黄懿梅 安韶山 薛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811-2818,共8页
以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年限下草地土壤微生物C、N及土壤呼吸熵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明显地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恢复前23a,土壤微生物量碳在0~20cm土层年增加率为24.1%;20~4... 以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年限下草地土壤微生物C、N及土壤呼吸熵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明显地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恢复前23a,土壤微生物量碳在0~20cm土层年增加率为24.1%;20~40cm为104.4%。植被恢复23a后,0~20cm土层增长率为0.83%,20~40cm为0.19%。土壤微生物量N表现为在植被恢复的初期略有下降,3a后,开始出现明显增加。0~20cm土层年增长率为20.14%,20~40cm为15.11%。在植被恢复23a后,0~20cm土层的年增长率为0.14%,20~40cm变化不大。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加强;土壤呼吸熵随植被封育时间的增加而呈对数降低趋势。土壤呼吸熵(qCO2)在反映土壤的生物质量变化时,显得更加稳定,受植物生长状况影响较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粘粒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粉粒含量明显负相关;表层土壤pH值对其也有明显影响。草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可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碳、氮 草地土壤 植被恢复 土壤基础呼吸 土壤呼吸熵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环境及植被生长响应--以燕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35
18
作者 王力 卫三平 吴发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43-1553,共11页
调查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地、辽东栎(Qwrcw liaotungensis)林地、荒草地、农地等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7种地类的土壤水分环境,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对水分环境的生长响应。结果认为,各地类均存在一定... 调查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地、辽东栎(Qwrcw liaotungensis)林地、荒草地、农地等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7种地类的土壤水分环境,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对水分环境的生长响应。结果认为,各地类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分亏缺,亏缺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阳坡刺槐林地991.57mm、阳坡荒草地941.21mm、阴坡刺槐林地866.53mm、阳坡辽东栎林地815.89mm、阴坡荒草地790.27mm、阴坡辽东栎林地745.20mm、农地325.55mm。土壤水分的交换深度农地达320cm,阴坡荒草地为240cm,阴坡辽东栎林地为200cm,阴坡刺槐林地和阳坡辽东栎林地均为160cm,阳坡荒草地为140cm,阳坡刺槐林地为120cm。试验期间,林地、荒草地和农地分别约有10%、14%、30%的降水储存于土壤中,林地、荒草地600cm深土壤水库可利用水量62.6~309.0mm,与农地728.6mm相比土壤水库的调节能力很有限。受林木耗水量和土壤供水能力的双重影响,阳坡刺槐林枯梢现象严重,有整株枯死林木;阴坡刺槐林有明显的枯梢,但没有整株枯死的林木;辽东栎林也存在枯梢现象,但较刺槐林轻微,林木生长仍然十分旺盛。人工林地植被较高的截留和蒸腾耗水是造成土壤干燥化的主要原因,在植被建设中应遵循区域植被的演替规律,以水定植,尽量选择低耗水的适生乡土树种,采取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栽植为辅的措施,同时实施好水土保持措施。黄土丘陵区天然辽东栎林是当地植被演替的顶级群落,林地土壤的干燥化是黄土高原气候整体趋于旱化造成的,并不是人为干扰导致植被过度耗水造成的,这种土壤干燥化不宜归属于干层的范畴。判别土壤干层应以当地稳定天然植被群落的生物量水平和土壤水分状况为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土壤水分环境 土壤水库 土壤干化 植被生长响应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中尺度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诊断方法探索 被引量:31
19
作者 戴全厚 刘国彬 +4 位作者 刘普灵 梁银丽 吴发启 梁宗锁 王继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90-998,共9页
生态经济系统健康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目标。本文在分析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特征和诊断指标筛选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适合于该区中尺度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诊断指标体系。以均方差决策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运用递阶多层次综合... 生态经济系统健康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目标。本文在分析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特征和诊断指标筛选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适合于该区中尺度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诊断指标体系。以均方差决策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运用递阶多层次综合法、线性加权函数法分别建立了二级层次和综合指标健康诊断模型――健康指数。采用比较生态学方法,分析研究黄土丘陵区中尺度生态经济系统健康空间和时间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该区系统健康状况相对稳定,在不同途径生态恢复措施实施过程中,流域健康指数呈逐年波动式上升趋势(由建设前的0.2125增大的现在的0.5188),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以现实生态经济最佳水平为目标,引入障碍度、优势度等概念,对该区中尺度系统健康进行空间维上的障碍和优势诊断,并据此提出了不同模式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为该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中尺度 生态经济系统健康 诊断方法 指标体系 障碍度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山西省中阳县圪针耳流域为例 被引量:28
20
作者 张友焱 周泽福 程金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3-95,99,共4页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山西省中阳县圪针耳流域为例,提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建立了该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筛选出评价主导因子,并将该流域分为177个地块,采用专家打分和权重法对每一地块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为...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山西省中阳县圪针耳流域为例,提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建立了该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筛选出评价主导因子,并将该流域分为177个地块,采用专家打分和权重法对每一地块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为:宜农地总面积为185.3hm2,占流域总面积的19.34%;宜林地总面积为192.4hm2,占20.08%;宜牧地总面积为563.63hm2,占58.83%;其它地总面积为16.67hm2,占1.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土地适宜性 评价原则 评价指标 专家打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