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承包型法治:理解“地方法治”的新视角 被引量:43
1
作者 丁轶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32,共15页
在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中,超大型国家治理、中央集权单一制和"强国家—弱社会"这三重因素的共同存在,使得国家治理面临着巨大的治理负荷压力。为了有效应对统治风险、治理成本和质量压力等治理负荷难题,行政发包制作为一种可... 在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中,超大型国家治理、中央集权单一制和"强国家—弱社会"这三重因素的共同存在,使得国家治理面临着巨大的治理负荷压力。为了有效应对统治风险、治理成本和质量压力等治理负荷难题,行政发包制作为一种可行的制度安排得以产生。相应地,由行政发包制的制度背景所决定,当代中国的地方法治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独特的"承包型法治"样态,介于代理型法治和自治型法治之间,具有法治建设强激励、中央弱控制、争端解决方式行政化等特点。承包型法治建设具有两面性,容易造成政绩驱动型法治与权利选择性保护、法治试验的创新性与投机性、指标控制与指标应对、柔性运作与法制化解决间的一系列二元张力。承包型法治的未来转型,取决于行政发包制的可能变化,其转型前景和方向具有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法治 中央与地方关系 国家治理 行政发包制 承包型法治
原文传递
我国地方法制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35
2
作者 葛洪义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5-120,共6页
我国的地方法制问题是一个颇具本国特色的问题。对地方法制概念的界定,需要把握概念边际的确定原则。地方法制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并制约着国家法治化的进程。我国地方法制的研究范围包括地方国家政权机构的组成与职能... 我国的地方法制问题是一个颇具本国特色的问题。对地方法制概念的界定,需要把握概念边际的确定原则。地方法制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并制约着国家法治化的进程。我国地方法制的研究范围包括地方国家政权机构的组成与职能分配的制度化问题、国家机构实施法律的方法与具体制度和权利实现的民间保障机制。强调指出研究地方法制,就是要把人作为法治建设的根本。国家制度越是健全,规则体系越是完善,群众参与制度建设的能力越强,国家就越是以人为本,越是把人当做人。所以,与群众最为接近的地方与基层的法制实践,才是法治国家建设的真正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法治 法制 实践
原文传递
地方法治实践的动力机制及其反思 被引量:33
3
作者 付子堂 张善根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7-117,共11页
地方法治实践的动力机制研究有两种理论取向:一是国家"试错"策略理论;二是地方竞争理论。就其本质而言,两者并不存在内在冲突,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深深嵌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结构之中。国家策略导致地方竞争,地方竞争形... 地方法治实践的动力机制研究有两种理论取向:一是国家"试错"策略理论;二是地方竞争理论。就其本质而言,两者并不存在内在冲突,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深深嵌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结构之中。国家策略导致地方竞争,地方竞争形塑国家策略,地方法治的逻辑就是国家策略下的地方竞争。反思地方法治实践的动力机制原理,发现国家策略下的地方竞争可能导致地方法治演变为地方应对中央的权宜之计,使地方法治建设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从而使地方法治建设被悬置,难以落地生根。在未来的地方法治发展中,国家或许仍然会采取试错策略,但地方法治应以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法治化为前提,依法试错。同时,应引导地方法治竞争从应对中央转向回归社会,并将此作为地方法治建设的动力基础和建构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实践 地方法治 试错策略 地方竞争 社会需求
原文传递
授权地方改革试点决定的性质与功能探析 被引量:33
4
作者 彭浩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31,共15页
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地方改革试点决定因其合法性问题而引发了不少研究者的讨论。参与讨论的研究者们的分歧在于能否将"暂时调整"或"暂时停止"定性为法律修改。《立法法》(2015)第13条在法律层面确认了授权地方改革... 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地方改革试点决定因其合法性问题而引发了不少研究者的讨论。参与讨论的研究者们的分歧在于能否将"暂时调整"或"暂时停止"定性为法律修改。《立法法》(2015)第13条在法律层面确认了授权地方改革试点决定所形成的法律修改的试验模式。在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律修改的试验模式是以法治引领与保障改革的重要方式,也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现实选择,同时也是协调法治与改革关系的可行途径。授权地方改革试点决定功能的发挥必须依仗相应报告制度的强化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时调整 暂时停止 法律修改 地方试验 法治与改革
原文传递
我国地方立法的价值取向研究初探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鉴辉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6-90,共5页
笔者认为开展地方立法价值取向研究对于搞好我国地方立法工作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地方立法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 :法制统一的价值取向 ;分权式的价值取向 ;工具式的价值取向等 ,这种取向客观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失。法治统一的价值取向 ;制... 笔者认为开展地方立法价值取向研究对于搞好我国地方立法工作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地方立法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 :法制统一的价值取向 ;分权式的价值取向 ;工具式的价值取向等 ,这种取向客观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失。法治统一的价值取向 ;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 ;民主、程序、效益的价值取向应成为地方立法诸多价值取向中最本质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立法工作 法的价值 价值取向 法制统一 法价值 法治 民主 中国 重大 初探
下载PDF
地方法治概念证成--基于治权自主的法理阐释 被引量:26
6
作者 倪斐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6-130,共15页
"法治江苏""法治浙江""法治广东"等地方法治实践的兴起,引发了学者们对地方法治概念的理论争议。质疑者认为主权是现代法治概念的基础,地方不是独立的法治单元体,故而地方法治概念不能成立。肯定者从地... "法治江苏""法治浙江""法治广东"等地方法治实践的兴起,引发了学者们对地方法治概念的理论争议。质疑者认为主权是现代法治概念的基础,地方不是独立的法治单元体,故而地方法治概念不能成立。肯定者从地方法治发展的主客观动力因素出发,分别提出先行法治论、地域文化论、地方竞争论和国家试错论等四种代表性学说,但均未阐明受质疑的地方法治的权力基础,故而难以有效证成地方法治概念。主权与治权相分离是地方法治概念的法理基础,宪法、法律中有关地方治权形态与治权事项的规定是地方法治概念的制度依据,中央主导下的地方治权自主是地方法治概念的社会实效性根据。治权自主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明确地方法治概念的主体层级、评判地方法治实践以及合理界定地方法治与国家法治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法治 治权自主 中央与地方关系 权力基础 概念证成
原文传递
法治中国建设的地方试验——一个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视角 被引量:25
7
作者 郑智航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5-92,共18页
国家试错策略论、制度竞争论和法治先行论是当下解释地方法治试验的几种基本理论。这几种理论有一定解释力,但也存在不足之处,难以从总体上解释地方法治试验生发的原因,也无法看到国家整体主义与地方法治之间存在的张力。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试错策略论、制度竞争论和法治先行论是当下解释地方法治试验的几种基本理论。这几种理论有一定解释力,但也存在不足之处,难以从总体上解释地方法治试验生发的原因,也无法看到国家整体主义与地方法治之间存在的张力。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维系和延续着国家整体主义模式。中国地方法治试验就是在这种体制背景下进行的。这种体制结构限缩了地方法治试验的操作空间,致使地方法治试验难以完全按照地方的实际情况和意图展开。在进行地方法治试验时,地方政府会在国家整体主义与地方利益之间进行微妙的平衡。要想使地方法治试验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重塑国家整体主义体制结构,优化央地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地方法治试验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法治 央地关系 有效治理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地方立法权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被引量:25
8
作者 信春鹰 《地方立法研究》 2016年第1期1-5,共5页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而法律制度的完善及其实施构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依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地方立法权从无到有,立法主体从少到多,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个变化与我国现代化建...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而法律制度的完善及其实施构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依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地方立法权从无到有,立法主体从少到多,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个变化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同步,其实质是国家治理方式的变化。地方立法权的发展体现了国家治理的新需求,适应了民主政治发展的需求、新的历史条件下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新需求。立法是国家重要的政治活动,《立法法》的修改明确了设区的市的立法权,是对国家中央和地方立法权限的重新分配。用好地方立法权,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治化,促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买施,增强解决相关地方发展改革和地方治理的制度共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施是其主体框架,而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中,地方立法应该而且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立法权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 依法治国 全面深化改革
下载PDF
“地方法制”的概念及其方法论意义 被引量:22
9
作者 葛洪义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30,共9页
地方法制概念上不同于法治或者地方法治,它指的是在法治统一原则下,地方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的需要,在应对宪法法律实施所产生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规则与制度的总和。当前我国地方国家机关在整个权力体制下拥有完整的独立权力,地方... 地方法制概念上不同于法治或者地方法治,它指的是在法治统一原则下,地方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的需要,在应对宪法法律实施所产生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规则与制度的总和。当前我国地方国家机关在整个权力体制下拥有完整的独立权力,地方在实践中衍生出的各种次级规则和制度因此也对整个国家的法治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合理把握次级规则与制度和国家法律的关系正是理解地方法制的关键。地方法制并不是一个与法治相割裂的本体概念,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法论视角,将地方作为分析单元,观察地方在法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信地方能够为中国的法治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法制 次级规则 方法论 地方 法治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法治保障方略 被引量:21
10
作者 梁婉颖 杨军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8-65,共8页
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是乡村战略的重要资源和动力源泉;乡村振兴是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目标。当前,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中面临过度开发、侵权、知识产权权属不明等方面的纠纷,需要从法治上予以保障。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文... 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是乡村战略的重要资源和动力源泉;乡村振兴是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目标。当前,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中面临过度开发、侵权、知识产权权属不明等方面的纠纷,需要从法治上予以保障。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法治保障,一是乡土法治文化资源与国家规范成文法互补共融是动力源泉,国家规范成文法需要乡土法治文化资源的补充,优秀的乡土法治文化资源对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有重要作用;二是严格国家规范成文法实施是重要保障,法律实施阶段最需要规范、完善的实施细则,加强法律之间协调性以防止机械司法;三是用法治守护传承人权利是重要内容,明确传承人知识产权权利人主体地位,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让对传承人权利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四是开发过程中重视传承创新农村文化资源的历史担当是重要前提,制定明确统一的开发规划,加强知识产权建设,优化农村文化资源开发的准入与审批制度,完善农村文化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五是法治教育和宣传工作是重要环节,加强农村法治教育,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引导民众正确处理权利与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文化资源 乡土文化 知识产权 法治保障
下载PDF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以中央与地方的监管分权为考察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千帆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5-73,共9页
文章从环境保护、生产安全、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土地管理及农地保护等方面入手,探讨了中央和地方监管权的分界。由于不同领域的性质各不相同,中央和地方的权力界限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中央有必要将自己的权能限于必要的范围;中央和... 文章从环境保护、生产安全、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土地管理及农地保护等方面入手,探讨了中央和地方监管权的分界。由于不同领域的性质各不相同,中央和地方的权力界限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中央有必要将自己的权能限于必要的范围;中央和地方权限的具体划分则应根据效率原则,通过基本法律加以合理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与地方关系 法治化 监管分权
下载PDF
德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探微 被引量:11
12
作者 靳永翥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3-107,共5页
在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中,德国属于温和型国家,其地方改革的原则策略选择与中国的渐进改革模式具有某些相似特征,即以法治为核心、以政府能力提升为目标、多价值平衡及公民间接参与为主直接参与为辅。在改革内容上,表现为公共服务的体制... 在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中,德国属于温和型国家,其地方改革的原则策略选择与中国的渐进改革模式具有某些相似特征,即以法治为核心、以政府能力提升为目标、多价值平衡及公民间接参与为主直接参与为辅。在改革内容上,表现为公共服务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体制改革包括机构精简(含组织流程再造)和地方政府区划改革,机制创新包括公共服务提供系统的重新设计和公共物品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体制改革的直接价值取向是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绩效和强化公共部门的服务能力;而机制创新的直接价值取向则是创设一种新的治理文化,最大限度地动员市场和第三部门参与地方性公共服务的生产,让地方政府"瘦身",实现公共服务生产与供给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地方政府 公共服务体制改革 机制创新 法治核心
原文传递
人大授权改革试点制度的运作图式 被引量:16
13
作者 谭清值 《南大法学》 CSSCI 2021年第3期57-78,共22页
人大授权改革试点主要展现为人大授权暂时调整或停止适用法律、地方性法规,其制度运作旨在调和“改革与法治”之间的紧张关系,但在当前宪制结构下人们对其正当性仍存在一定的疑虑,也可能出现授权决定的“形式滥用”而导致立法功能危机... 人大授权改革试点主要展现为人大授权暂时调整或停止适用法律、地方性法规,其制度运作旨在调和“改革与法治”之间的紧张关系,但在当前宪制结构下人们对其正当性仍存在一定的疑虑,也可能出现授权决定的“形式滥用”而导致立法功能危机。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在现代公法理论的基本架构下对该项制度进行反思,描绘其规范的运作图式,包括依次演进的三层结构:首先,在“八二”宪法的权力图谱中,确立改革试点授权者制度角色的正当性,从而使人大授权改革试点制度真正融入、内化于当前宪制结构;其次,作为授权者的人大启动某项改革试点,基于人大行权民主性、科学性原则,应当使改革事项与“授权决定”这一规范形式之功能结构上的条件取得一致,并且实质满足“改革发展需要”的授权根据;最后,经过授权明确性原则、比例原则逐层深入的遴选,在具体操控层面选定最佳的改革试点授权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大授权 改革试点 改革与法治 《立法法》第13条
下载PDF
地方金融监管权的法治化配置 被引量:15
14
作者 刘志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5-65,共11页
既有金融基本法律将地方金融监管权划归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及其派出机构享有,但以"金融办"为代表的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却是地方金融监管权的事实享有者。中央政府及其所属金融监管部门通过"国发&qu... 既有金融基本法律将地方金融监管权划归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及其派出机构享有,但以"金融办"为代表的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却是地方金融监管权的事实享有者。中央政府及其所属金融监管部门通过"国发"、部门规章或其他方式将部分地方金融监管权让渡给地方政府及其指定的金融监管部门,此举实然有违与权力授予或转授相关的限制性法律规定。地方政府工作部门、议事协调机构的创设须同时满足一般性授权和具体性授权两项条件,而作为地方政府指定金融监管机构之地方"金融办"的设置,却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一般性授权的依据。是故,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合法性与权威的确立,尚须借助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方式与地方金融监管权行使主体地位的法定化予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金融 监管权 权力配置 机构设置 法治路径
下载PDF
论区域法治竞争视角下的地方立法协调 被引量:15
15
作者 陈光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0-108,共9页
在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脱胎于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和治理实践的区域法治竞争,逐渐获得了法治与改革双重意义,成为地方法治竞争的一种有益升级.地方立法协调是区域法治建设与竞争的基本内容之一,具体包括根据立法的协... 在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脱胎于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和治理实践的区域法治竞争,逐渐获得了法治与改革双重意义,成为地方法治竞争的一种有益升级.地方立法协调是区域法治建设与竞争的基本内容之一,具体包括根据立法的协调和关于立法的协调两种类型.从应然角度讲,地方立法协调应是区域法治竞争的首要衡量指标,但地方立法协调在实践中却遭遇了体制与实施尴尬.导致地方立法协调动力不足的原因可以从经济基础、文化观念和体制机制三个基本层面来分析,而动力的获取也主要来自这三个层面.各区域内的地方政府及立法者应该从提升区域法治竞争力的视角去看待地方立法协调,借助地方立法协调推动一种新型的法治市场——区域法治市场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法治竞争 地方立法协调 依附性 动力 法治市场
下载PDF
我国地方法治建设的实践、问题及其路径 被引量:13
16
作者 朱未易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50,共8页
我国地方法治建设实践大致可以分为体制回应型、先行先试型与自生自发型三种不同的模式,这些实践模式也或多或少地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局限,但从全国地方法治建设的总体性和普遍性来看,还存在着一些带有倾向性和典型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可... 我国地方法治建设实践大致可以分为体制回应型、先行先试型与自生自发型三种不同的模式,这些实践模式也或多或少地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局限,但从全国地方法治建设的总体性和普遍性来看,还存在着一些带有倾向性和典型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导致的法治风险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惕。而优化地方法治建设的可能路径是推进国家顶层制度设计、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激活多元主体有序参与、强化公众评价关键环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法治 实践 模式 问题 路径
下载PDF
论我国地方债务风险的金融法规制 被引量:13
17
作者 阳建勋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4-42,共9页
我国地方债务风险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博弈深入到央地之间的金融资源争夺、对地方债务风险的金融监管与以风险处置为目的的地方债务置换之中。为了实现国家金融治理现代化,必须将地方债务的金融风险纳... 我国地方债务风险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博弈深入到央地之间的金融资源争夺、对地方债务风险的金融监管与以风险处置为目的的地方债务置换之中。为了实现国家金融治理现代化,必须将地方债务的金融风险纳入金融法治轨道,即以金融公权约束和金融私权保护为中心,强化金融市场约束机制,明确中央不予救助原则,以"一报还一报"策略抑制冒险行为,构建和完善防范地方债务风险的金融监管与风险处置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博弈 地方债务 金融风险 金融法治
原文传递
法治中国背景下地方法治建设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11
18
作者 朱未易 《地方立法研究》 CSSCI 2021年第3期69-94,共26页
"法治中国"既是法治的中国,又是中国的法治,无论是地域空间还是法治方式都具有中国特色,因此,法治中国自然包括了地方法治及地方治理法治化的创新和实践。也就是说,地方法治建设只有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大视野中才能获得证成,它... "法治中国"既是法治的中国,又是中国的法治,无论是地域空间还是法治方式都具有中国特色,因此,法治中国自然包括了地方法治及地方治理法治化的创新和实践。也就是说,地方法治建设只有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大视野中才能获得证成,它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地方法治具有很强的地方性特征和地方性元素,而且必然以多种多样的符合地方文化需要的方式运行,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法治发展模式。可以说,地方作为与中央相对应的概念,其治理的空间和范围十分宽泛。根据我国现有的地方法治建设实践,如果以地方法治建设的内在运行为逻辑,其实践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体制回应型、先行先试型与自生自发型三种。但从全国地方法治建设的总体性和普遍性来看,地方法治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带有倾向性和典型性的问题。因此,完善地方法治可以强化国家顶层制度设计,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激活多元主体的有序参与,强化公众评价关键环节,从而实现我国地方治理的良法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中国 地方法治 实践模式 问题导向 解决路径
下载PDF
“一国两制”下香港“外籍法官”的角色演变 被引量:12
19
作者 林峰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49-1167,共19页
自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开始,"外籍法官"一直都是其司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探讨过去的一百七十多年间"外籍法官"角色之演变,具体包括对香港法治的实质贡献以及象征意义。透过对殖民地时期和回归后"外... 自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开始,"外籍法官"一直都是其司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探讨过去的一百七十多年间"外籍法官"角色之演变,具体包括对香港法治的实质贡献以及象征意义。透过对殖民地时期和回归后"外籍法官"角色的详细分析,本文指出"外籍法官"对香港的作用与重要性,已从殖民地早期的实质贡献,逐渐演变为主要具有象征意义。如今,在实质贡献方面,虽然"外籍法官"仍有一定的重要性,但并非不可被"本地法官"所取代。就其象征意义而言,文章认为,在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在香港社会以至国际社会眼中,"外籍法官"的存在仍相当重要。当中国法治国家治理体系全面确立之后,"外籍法官"在香港的历史使命将正式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籍法官 本地法官 一国两制 香港特别行政区 法治
原文传递
多中心时代的“地方”与法治 被引量:12
20
作者 葛洪义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1-36,共6页
我国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心主义治理结构是根深蒂固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简政放权、权力下放,导致多中心时代的到来。多中心反映为传统中心有所削弱和位移,客观上推进了限制权力的权力改造工作,同时,也使社会成员、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 我国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心主义治理结构是根深蒂固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简政放权、权力下放,导致多中心时代的到来。多中心反映为传统中心有所削弱和位移,客观上推进了限制权力的权力改造工作,同时,也使社会成员、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地方国家机关从权力的边缘地带转入中心区域,权利保障水平有所提升,基层国家机关权力与责任的范围进一步得到明确。更重要的是,地方与基层国家机关由于直接与权利人接触,在多中心时代快速发展为依法办事的前沿区域,承担了重大的法律风险。所以,地方也具有更多的法治建设积极性。全面依法治国,推动法治中国建设,需要抓住地方法治实践这一关节点,把法治建设的着力点放在地方和基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 多中心 边缘 地方 法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