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68例慢性HBV感染者HBV基因型分布调查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孙和才 李淑丽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09年第1期35-36,共2页
目的探讨HBV基因型与乙肝的临床转归关系。方法应用PCR微板核酸分子杂交ELISA法检测168例慢性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了解在各临床类型中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阐明HBV基因型与HBeAg的关系;HBV基因型与乙肝临床转归的关系;HBV基因型... 目的探讨HBV基因型与乙肝的临床转归关系。方法应用PCR微板核酸分子杂交ELISA法检测168例慢性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了解在各临床类型中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阐明HBV基因型与HBeAg的关系;HBV基因型与乙肝临床转归的关系;HBV基因型与年龄性别的关系。结果168例慢性HBV感染者中B基因型有78例占46.43%,C基因型有90例占53.57%。在肝硬化与肝癌病人中C基因型(73.17%)明显多于B基因型(26.83%),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P〈0.05)。90例C基因型病人HBeAN阳性62例,HBeAg阴性28例,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5)。在高年龄组病人中以C基因型为主。结论HBV基因型与乙肝临床转归有密切关系,C基因型是导致HBeAg持续阳性,引起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基因型 肝硬化肝癌 主要因素
下载PDF
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硬化伴肝癌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9
2
作者 赵年 李春华 +1 位作者 李德秀 张维珍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5期85-87,99,共4页
目的比较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硬化伴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且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肝硬化肝癌的34例(44个病灶)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已接受MRI及CT多期动态扫描,且影像学资料完整... 目的比较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硬化伴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且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肝硬化肝癌的34例(44个病灶)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已接受MRI及CT多期动态扫描,且影像学资料完整,比较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肝硬化伴肝癌患者中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组34例患者共44个病灶,CT共确诊病灶39个,诊断准确率为88.64%;MRI确诊病灶40个,诊断准确率为90.91%,MRI诊断准确率稍高于CT,但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无明显放射损伤,可多角度、多方位显示病变,扫描时间短,分辨率高,其对小肝癌诊断敏感度更高,定性准确度稍高于CT,且对肝癌血供及包膜强化特点显示较好,可作为肝硬化伴肝癌的首选诊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肝癌 MRI CT 诊断
下载PDF
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硬化伴肝癌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7
3
作者 向清凡 胡俊蛟 《影像技术》 CAS 2020年第2期35-36,39,共3页
目的:讨论研究应用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应用于诊断肝硬化伴肝癌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肿瘤科100例(112个病灶)确诊的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对其行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比较检测后结果准确率。结果:MRI检出率... 目的:讨论研究应用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应用于诊断肝硬化伴肝癌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肿瘤科100例(112个病灶)确诊的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对其行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比较检测后结果准确率。结果:MRI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出率。结论:MRI用于肝硬化伴肝癌检测具有无放射损伤,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扫描且分辨率较高;对病灶定性准确度高,可作为判断肝硬化伴肝癌的首选检查诊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 肝硬化伴肝癌
下载PDF
螺旋CT诊断伴肝硬化小肝癌的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新伟 张娜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第14期193-194,共2页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伴肝硬化小肝癌的观察。方法:选取我院35例肝硬化小肝癌患者,对所有患者应用螺旋CT进行诊断。结果:门静脉期扫描和肝动脉期扫描的检出率也无明显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动脉期和静脉期后,诊断准确率有...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伴肝硬化小肝癌的观察。方法:选取我院35例肝硬化小肝癌患者,对所有患者应用螺旋CT进行诊断。结果:门静脉期扫描和肝动脉期扫描的检出率也无明显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动脉期和静脉期后,诊断准确率有所提高,和平扫病灶检出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扫描过程中,出现2个低密度,3个等密度结节漏检的情况,而门静脉扫描有1个低密度,5个等密度结节漏检的情况。结论:螺旋CT诊断伴肝硬化小肝癌,诊断率极高,但是也存在误诊、漏诊的情况,建议应用联合其他方法进行诊断,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小肝癌 螺旋CT 诊断
下载PDF
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硬化伴肝癌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姜玉龙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第20期96-97,共2页
目的:分析对比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硬化伴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本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接诊且已确诊的肝硬化伴肝癌患者中选择3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进行检查。回顾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将MRI与CT多... 目的:分析对比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硬化伴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本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接诊且已确诊的肝硬化伴肝癌患者中选择3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进行检查。回顾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将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显示36例患者共42个病灶,CT诊断病灶有37个,诊断准确率为88.1%,MRI诊断病灶38个,诊断准确率90.5%,MRI诊断准确率略高,但相比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硬化伴肝癌均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相比而言MRI具有多项优势,扫描时间短,分辨率高,能够作为临床诊断肝硬化伴肝癌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 肝硬化伴肝癌
下载PDF
外周血PLR与乙肝相关肝硬化肝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
6
作者 王娟 章颖 +1 位作者 明芳 张晓芳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5期436-439,共4页
目的:探讨治疗前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 PLR)与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肝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收治的86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 目的:探讨治疗前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 PLR)与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肝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收治的86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4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PLR水平的差异。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确定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肝癌患者PLR截断值,并根据此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PLR组与高PLR组,分析PLR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肝癌组PLR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对照组(P<0.05);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肝癌组PLR的最佳截断值为141.99,低PLR组(PLR<141.99)与高PLR组(PLR≥141.99)在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 AFP)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年龄、性别、腹水、肿瘤直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PLR组患者的TNM分期更晚、分化程度更低、AFP更高,且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腹水、肿瘤直径、AFP、PLR均是影响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肝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Ⅲ~Ⅳ期、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5 cm、AFP、PLR均是影响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治疗前外周血PLR可作为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肝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高水平PLR预示患者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硬化肝癌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
下载PDF
血清HBVM检测在慢性乙肝、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7
作者 冯晓鸿 陆正民 杜合娟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7年第6期578-581,共4页
目的研究与HBV相关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以及原发性肝癌在不同病毒血清模式下HBsAg、HBV DNA的定量变化特点。方法将2013年1月~2017年2月到本院就诊治疗的HBV感染患者200例纳入研究,其中乙肝116例、肝硬化74例、原发性肝癌10例,3组患... 目的研究与HBV相关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以及原发性肝癌在不同病毒血清模式下HBsAg、HBV DNA的定量变化特点。方法将2013年1月~2017年2月到本院就诊治疗的HBV感染患者200例纳入研究,其中乙肝116例、肝硬化74例、原发性肝癌10例,3组患者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对HBVM进行测定,同时使用PCR检测HBV DNA。结果三组患者的HBsAg定量和HBV DNA定量比较,在HBVM为HBsAg、HBe Ag、抗-HBc阳性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BVM为HBsAg、抗-HBe、抗-HBc阳性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BVM为HBsAg、抗-HBc阳性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慢性感染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疾病的进展,HBVM的含量发生改变,HBsAg、HBV-DNA也出现降低现象,但这并不能说明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反而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应当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 HBSAG
下载PDF
64排MDCT检查中不同浓度碘对比剂对高龄肝硬化肝癌患者诊断价值与安全性 被引量:7
8
作者 唐啸 程若勤 简纪华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8期1039-1042,共4页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碘对比剂在64排多排螺旋CT(MDCT)中对高龄肝硬化肝癌患者的诊断价值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高龄肝硬化肝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行平扫和增强扫...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碘对比剂在64排多排螺旋CT(MDCT)中对高龄肝硬化肝癌患者的诊断价值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高龄肝硬化肝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A组使用370 mg I/ml的优维显增强,B组使用300 mg I/ml的优维显增强,均注射100 ml,注射速度均为3.0 ml/s。测量两组患者增强肝实质、主动脉、门静脉的CT值,并统计两组患者病灶检出结果和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增强后的肝实质CT值在门脉期、延迟期均明显高于B组(P均<0.05),A组主动脉CT值在动脉期明显高于B组(P<0.05),A组门静脉CT值在门脉期、延迟期均明显高于B组(P均<0.05);80例患者检出肝癌病灶236个,所有病灶动脉期和门脉期的诊断敏感性A组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高龄肝硬化肝癌患者的MDCT扫描中,高浓度对比剂在肝实质、主动脉、门静脉中能产生更高的CT值,且高浓度对比剂在动脉期和门脉期亦能提高肝癌的检出率,安全性与低浓度对比剂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碘浓度 多排螺旋CT 肝硬化肝癌 诊断价值
原文传递
MR多序列联合钆塞酸二钠增强扫描对肝硬化并TACE术后复发微小病灶诊断的研究
9
作者 康检 郑敏 +2 位作者 卢海花 郭渊博 刘志明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3年第15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MR)多序列联合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扫描对肝硬化并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复发微小病灶诊断应用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信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肝硬化并肝癌TACE术后患者临床... 目的:探讨磁共振(MR)多序列联合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扫描对肝硬化并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复发微小病灶诊断应用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信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肝硬化并肝癌TACE术后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别采用DSA造影、CT增强、MR多序列联合Gd-EOB-DTPA增强扫描定期复查。分析比较CT增强、MR多序列联合Gd-EOB-DTPA增强扫描的病灶数目、大小、包膜诊断价值。结果:DSA造影显示,50例患者中共发现61个病灶,直径0.5~2.0 cm,平均(1.25±0.74) cm,54个证实为复发小肝癌,7个病灶为非肝癌病灶,均经6个月随访时间证实,复发小肝癌中35个有病理结果,其余19个均经随访证实;CT增强发现50个复发小肝癌,8个包膜病灶;MR多序列联合Gd-EOB-DTPA增强扫描发现51个复发小肝癌,21个包膜病灶;MR多序列联合Gd-EOB-DTPA增强扫描包膜病灶检出率、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均高于CT增强检测(P<0.05)。结论:MR多序列联合Gd-EOB-DTPA增强扫描在肝硬化并肝癌TACE术后复发微小病灶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多序列 钆塞酸二钠 肝硬化并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复发微小病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