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形式美学与文学形式研究 |
赵宪章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31
|
|
2
|
文话: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学术资源 |
王水照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7
|
|
3
|
美国当代生态批评述评 |
李晓明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4
|
|
4
|
关于比较文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再思考 |
刘象愚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4
|
|
5
|
语言转向对文学研究的启示 |
潘文国
|
《中国外语》
CSSCI
|
2008 |
11
|
|
6
|
关于大型文学语言语料库的构建 |
隋桂岚
刘励
|
《外语电化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1
|
|
7
|
语料库语言学视阈下的当代文学批评 |
刘冰
|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10
|
|
8
|
流浪汉小说的体现与突破——解析小说《哈克贝里·费恩》的艺术形式 |
马隽
|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7
|
|
9
|
文学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
骆贤凤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7
|
|
10
|
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周志雄
|
《沈阳大学学报》
CAS
|
2010 |
8
|
|
11
|
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世界性文学审美特性之变革 |
曹顺庆
蒋荣昌
|
《河北学刊》
|
2003 |
7
|
|
12
|
定量分析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 |
杨建军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7
|
|
13
|
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与比较文学学术空间的拓展 |
宋炳辉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
2000 |
7
|
|
14
|
文艺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再思考 |
高小康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6
|
|
15
|
试论古代文学研究中计量方法的应用 |
唐磊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6
|
|
16
|
“空间转向”与文学研究的新观念 |
刘进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17
|
构建多元、开放的文学理论学习体系——近30年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的特色及启示 |
李红波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5
|
|
18
|
路上——我的学术经历 |
刘增杰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2005 |
5
|
|
19
|
面对衰老 文学何为——文学老年学与衰老创痛 |
邓天中
|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5
|
|
20
|
关于文学解读中读者反应的量化研究 |
詹宏伟
黄四宏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