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烃类推进剂航天动力技术进展与展望未来 被引量:29
1
作者 李文龙 李平 邹宇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3-252,共10页
为研究烃类推进剂航天动力技术在中国的后续发展和未来应用方向,对比分析煤油、甲烷和丙烷等典型烃类推进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应用特性,简要介绍烃类推进剂航天动力在一次性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运载器、高性能上面级推进、无毒空间推进... 为研究烃类推进剂航天动力技术在中国的后续发展和未来应用方向,对比分析煤油、甲烷和丙烷等典型烃类推进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应用特性,简要介绍烃类推进剂航天动力在一次性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运载器、高性能上面级推进、无毒空间推进和吸气式推进领域的发展动态及应用状况。当前国内外航天动力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情况表明,以液氧煤油发动机和液氧甲烷发动机为代表的烃类推进剂航天动力将引领未来高性能低成本航天推进系统的发展趋势,依照中国液氧/烃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进展和技术水平,以其为核心的新型动力体系在中国未来的天地往返、载人登月和深空探测等多任务适应性方面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火箭发动机 航天推进 液氧煤油 烃类 推进剂
下载PDF
深度变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初步方案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徐浩海 李春红 +2 位作者 陈建华 张淼 吕顺进 《载人航天》 CSCD 2016年第2期150-155,共6页
针对载人登月着陆器对高性能深度变推力动力的需求,结合国内外探月及空间探索变推力发动机方案与最新进展,在我国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高性能和具有一定推力调节能力的基础上,基于发动机推力调节敏感度分析,提出推力敏感度强/调节方... 针对载人登月着陆器对高性能深度变推力动力的需求,结合国内外探月及空间探索变推力发动机方案与最新进展,在我国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高性能和具有一定推力调节能力的基础上,基于发动机推力调节敏感度分析,提出推力敏感度强/调节方案简单的泵压式深度变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方案;同时针对液氧煤油发动机深度变推力调节特性,提出了大范围推力调节、大变比高性能喷注器、宽范围推力室可靠冷却及高性能、稳定性能涡轮泵等关键技术及其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变推力 液氧煤油 发动机
下载PDF
新一代低温液体快速发射运载火箭及其发展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卫东 王东保 《上海航天》 2016年第B05期1-7,共7页
介绍了研制的新一代低温液体快速发射液体运载火箭(CZ-6)的总体方案、系统组成和测发模式。CZ-6运载火箭主要由总体、箭体结构分系统、动力分系统、控制分系统、地面发射支持分系统等组成。给出了全箭运载能力、入轨精度、可靠性等主要... 介绍了研制的新一代低温液体快速发射液体运载火箭(CZ-6)的总体方案、系统组成和测发模式。CZ-6运载火箭主要由总体、箭体结构分系统、动力分系统、控制分系统、地面发射支持分系统等组成。给出了全箭运载能力、入轨精度、可靠性等主要技术指标,并与国外部分中小型运载火箭进行了比较。CZ-6运载火箭主要技术特点有采用总体优化设计、液氧煤油低温动力、高压补燃发动机氧箱自生增压、高温高压燃气滚动控制、基于双八表捷联惯组的先进集成控制、大温差夹层共底贮箱和全向透波复合材料整流罩等轻量化结构、整体运输起竖的"三平"测发模式下的7d快速发射。展望了后续快速响应能力提高和快速发射火箭系列拓展等发展方向。首飞1箭20星发射圆满成功,实现了卫星高精度入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快速发射 液氧煤油 自生增压 燃气滚动控制 集成控制 夹层共底贮箱 全向透波整流罩
下载PDF
高能合成煤油GN-1性能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星 姚传奇 +3 位作者 蒋榕培 游岳 孙海云 方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71-1680,共10页
为了获得高能合成煤油(GN-1煤油)物化性能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规律,掌握GN-1煤油与现役火箭煤油在应用特性方面的差异,采用理论计算和实验方法,对GN-1煤油在物化性能(密度、黏度、定压比热容、导热系数、表面张力)变化规律、安全特性(闪... 为了获得高能合成煤油(GN-1煤油)物化性能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规律,掌握GN-1煤油与现役火箭煤油在应用特性方面的差异,采用理论计算和实验方法,对GN-1煤油在物化性能(密度、黏度、定压比热容、导热系数、表面张力)变化规律、安全特性(闪点、自燃温度、燃点、爆炸极限、毒性)、流动传热与结焦特性以及点火延迟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与火箭煤油进行了对比。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了最高温度不超过200℃,最高压力不超过25MPa下GN-1煤油的密度、黏度、定压比热容、导热系数、表面张力实验数据,结合理论计算,获得了GN-1煤油在-40~350℃,0.1~60MPa内热物性变化规律,并与火箭煤油进行了对比。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GN-1煤油的闪点为40℃(低于火箭煤油闪点74℃),自燃温度为305℃(高于火箭煤油自燃温度225℃),燃点为47℃(低于火箭煤油燃点82℃),爆炸极限为0.44%~2.9%(40℃),GN-1煤油和火箭煤油急性经口毒性LD_(50)>5000mg/kg。在入口压力10MPa,流速10m/s,内壁温480℃条件下,GN-1煤油的传热系数比火箭煤油提高14.4%。在采用GH3128高温合金管条件下,GN-1煤油出口油温220℃时试验段平均结焦速率是出口油温150℃时的4.43倍,GN-1煤油316L不锈钢管路中试验段平均结焦速率为GH3128高温合金管路中的22.3%。在970~1105K内,GN-1煤油的点火延迟时间为火箭煤油的55.6%~6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合成煤油 GN-1 液氧/煤油 理化性能 安全性能 流动传热
下载PDF
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总体设计优化方法研究
5
作者 朱雄峰 周城宏 +5 位作者 雍子豪 王一杉 崔朋 谭胜 刘鹰 刘阳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7-205,共9页
针对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多约束耦合问题,通过分析箭体构型、动力类型方案及动力布局类型,提出了优选两级单芯级构型、液氧甲烷动力和液氧煤油动力以及优选中小发动机多机并联方案,并优选5、7、9机并联动力布局。采用齐奥... 针对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多约束耦合问题,通过分析箭体构型、动力类型方案及动力布局类型,提出了优选两级单芯级构型、液氧甲烷动力和液氧煤油动力以及优选中小发动机多机并联方案,并优选5、7、9机并联动力布局。采用齐奥科夫斯基公式,对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进行估算,并以一二级间比为优化变量,进行初步总体优化,得到在不同箭体直径、动力类型和动力布局下的基础运载能力,结合长细比分析得出两级单芯级、奇数台发动机并联的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总体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射运输系统 运载火箭 液氧煤油 液氧甲烷 重复使用 垂直起降
下载PDF
中国运载火箭型谱发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朱雄峰 刘阳 +5 位作者 刘鹰 谭云涛 雍子豪 崔朋 王铁兵 韩秋龙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16-28,共13页
针对中国运载火箭型谱规划,提出了运载火箭体系定位、火箭划代和规模划分,明确了运载火箭型谱规划的重点是第3代和第3.5代中大型一次性运载火箭,以及第4代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分析了运载火箭技术发展需求和能力发展需求,明确了运载火箭... 针对中国运载火箭型谱规划,提出了运载火箭体系定位、火箭划代和规模划分,明确了运载火箭型谱规划的重点是第3代和第3.5代中大型一次性运载火箭,以及第4代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分析了运载火箭技术发展需求和能力发展需求,明确了运载火箭的动力配套、火箭构型、发射成本、运载能力、载荷包络和发射容量等。针对技术需求和发展需求,提出了第3代一次性运载火箭型谱共7型火箭、第3.5代一次性运载火箭型谱共6型火箭、第4代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型谱共2型火箭。同时提出了第2代、第3代、第3.5代和第4代运载火箭型谱之间的演进策略以及更新换代策略,即第2代运载火箭持续使用到2030年前后,第3代运载火箭持续使用到2035年前后,第3.5代和第4代运载火箭持续使用到2045年前后,最终完成对第2代和第3代运载火箭的更新换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射运输系统 运载火箭 液氧煤油 液氧甲烷 液氢液氧 重复使用
原文传递
液氧煤油掺混及燃爆特性试验研究
7
作者 喻闯闯 晏政 +2 位作者 朱良平 罗天培 张家仙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1,共5页
为研究液氧煤油掺混及燃爆特性,建立部分受限空间试验系统以模拟发射场应用场景,开展液氧煤油掺混及燃爆特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液氧、煤油同时泄出并掺混时,煤油、氧气浓度均存在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当煤油温度为65℃、点火激励为... 为研究液氧煤油掺混及燃爆特性,建立部分受限空间试验系统以模拟发射场应用场景,开展液氧煤油掺混及燃爆特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液氧、煤油同时泄出并掺混时,煤油、氧气浓度均存在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当煤油温度为65℃、点火激励为5.9J时,即使是发生液氧泄漏,液面上方布置的测点处仍未达到燃爆条件;煤油温度提升至80℃时,液氧持续泄出仅约20s时成功起爆,点火时刻煤油蒸气浓度1.31%,氧气浓度40.05%,氮气浓度58.64%,煤油/氧气浓度比值为0.0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氧煤油 掺混 燃爆特性 试验 安全
下载PDF
燃气发生器点火接力过程对发动机起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姜垒 刘上 +1 位作者 刘志让 韩红伟 《火箭推进》 CAS 2021年第3期74-82,共9页
以开式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强迫起动特性进行研究。搭建了发动机起动过程的系统级仿真模型,计算得到的性能参数曲线与试验数据相吻合,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进一步分析了燃气发生器点火接力过程对发动机起动性能... 以开式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强迫起动特性进行研究。搭建了发动机起动过程的系统级仿真模型,计算得到的性能参数曲线与试验数据相吻合,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进一步分析了燃气发生器点火接力过程对发动机起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燃气发生器采用富氧点火时,当燃料副阀打开早,燃气发生器与火药起动器共同工作时间长,发动机起动加速性好,但起动参数超调量大;当燃料副阀打开晚,燃气发生器中积存的氧化剂多,点火时温度峰、压力峰大;燃气发生器需在火药起动器压力迅速下降前点火,以防止积存的氧化剂与高温富燃的火药燃气以当量混合比在涡轮入口处反应,从而释放大量热量;当氧副阀打开时间晚,可适当减小氧副阀与燃料副阀打开时差,以减小点火温度峰及压力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火箭发动机 开式循环 强迫起动 液氧煤油 数值仿真
下载PDF
半开式富氧补燃混合循环发动机方案研究
9
作者 刘红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76-1482,共7页
针对未来航天主发动机的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燃料供应系统采用开式循环、氧化剂供应系统采用分级燃烧闭式循环的半开式富氧补燃混合循环发动机系统方案,综合分析了这种新型混合循环发动机所能达到的比冲性能,对比分析了新型混合循环发... 针对未来航天主发动机的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燃料供应系统采用开式循环、氧化剂供应系统采用分级燃烧闭式循环的半开式富氧补燃混合循环发动机系统方案,综合分析了这种新型混合循环发动机所能达到的比冲性能,对比分析了新型混合循环发动机作为可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主发动机相比于开式循环和常规补燃循环、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的优缺点,针对推力为100t级的液氧煤油混合发动机的系统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新型混合循环发动机在主燃烧室压力26.5MPa下,海平面比冲可以达到303s,可以以较小的比冲性能损失为代价,实现涡轮泵介质相容、有效提高发动机设计裕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 混合循环 富氧补燃 系统方案 液氧煤油
下载PDF
新一代运载火箭增压技术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范瑞祥 田玉蓉 黄兵 《火箭推进》 CAS 2012年第4期9-16,共8页
随着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的开展,新型120 t级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将得到广泛的使用,该发动机采用的推进剂贮箱增压系统设计被列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的重大关键技术之一。在对国内外主要液体运载火箭增压方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120 t... 随着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的开展,新型120 t级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将得到广泛的使用,该发动机采用的推进剂贮箱增压系统设计被列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的重大关键技术之一。在对国内外主要液体运载火箭增压方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120 t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贮箱增压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液氧贮箱采用压力传感器与电磁阀组合的常温氦气加温增压,煤油贮箱采用压力传感器与电磁阀组合的常温氦气增压方案,并针对液氧贮箱采用常温氦气加温增压的方案开展了理论分析和全尺寸系统级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该增压方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加热增压 液氧煤油发动机 贮箱增压
下载PDF
液氧煤油载人运载火箭二级伺服机构系统方案 被引量:13
11
作者 赵守军 赵迎鑫 +2 位作者 姜庆义 刘俊琴 陈克勤 《载人航天》 CSCD 2012年第5期1-7,共7页
介绍拟用于我国未来液氧煤油载人运载火箭的二级伺服机构系统设计方案研究。通过需求分析和研究国内外情况,提出了"三余度数字控制和液压能源并联冗余"的高可靠系统架构、简便的"空中冷起控"方案和新规格的"... 介绍拟用于我国未来液氧煤油载人运载火箭的二级伺服机构系统设计方案研究。通过需求分析和研究国内外情况,提出了"三余度数字控制和液压能源并联冗余"的高可靠系统架构、简便的"空中冷起控"方案和新规格的"煤油液动机"动力方案,以及一型新的完全整体化自足式伺服机构结构方案,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方案可满足高可靠度等指标要求,并具有使用和维护方便等突出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伺服机构 液氧煤油发动机 载人运载火箭
下载PDF
空间发动机启动过程的仿真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晶晶 杨凯 黄敏超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06年第2期187-192,共6页
以液氧/煤油空间推进系统为研究对象,对该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建立了整个推进系统的动态过程的数学模型,并采用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工具仿真了液氧/煤油发动机动态过程中各参数的变化情况,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以液氧/煤油空间推进系统为研究对象,对该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建立了整个推进系统的动态过程的数学模型,并采用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工具仿真了液氧/煤油发动机动态过程中各参数的变化情况,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虽然采用的是集中参数法,但同时考虑了液体的惯性、粘性和压缩性,所以本文建立的常微分方程组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发动机工作过程的分布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氧/煤油空间推进系统 起动过程 动态特性 数值仿真
下载PDF
液氧/煤油发动机涡轮泵密封材料的研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解惠贞 崔红 +2 位作者 郝志彪 李瑞珍 段建军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4-39,共6页
通过预制体、复合工艺路线及参数的选择,进行了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涡轮泵用高性能C/C密封材料的研制,分析了预制体、复合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针刺无纬布为预制体,进行CVD碳、树脂碳和沥青碳致密,最高热处理温度为2 ... 通过预制体、复合工艺路线及参数的选择,进行了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涡轮泵用高性能C/C密封材料的研制,分析了预制体、复合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针刺无纬布为预制体,进行CVD碳、树脂碳和沥青碳致密,最高热处理温度为2 500℃,最终进行封孔处理所制备的C/C复合材料综合性能良好,其密度为1.92 g/cm3,开孔率0.06%,轴向压缩强度232 MPa,轴向弯曲强度158 MPa,肖氏硬度为77。该密封材料构件成功通过液氧/煤油发动机热试车考核,显示出了在该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密封材料 液氧/煤油发动机
下载PDF
液动机引流式液氧煤油运载火箭推力矢量伺服控制系统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迎鑫 陈克勤 +2 位作者 赵守军 刘洪 姜庆义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0-64,120,共6页
针对中国新一代系列运载火箭各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推力矢量控制需求,创新提出了液动机引流式伺服动力能源技术方案,研制了满足中国1200k N和180k N液氧煤油发动机的两型5种规格伺服机构,解决了高可靠系统架构设计、高集成伺服动力能源... 针对中国新一代系列运载火箭各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推力矢量控制需求,创新提出了液动机引流式伺服动力能源技术方案,研制了满足中国1200k N和180k N液氧煤油发动机的两型5种规格伺服机构,解决了高可靠系统架构设计、高集成伺服动力能源、伺服控制动态特性优化、长时免维护等难题,与国外直接引流式伺服技术方案相比,接口简单,实现了伺服机构与发动机工作介质有效隔离,使用维护性显著提高。产品通过与发动机联合热试车、耐环境、可靠性增长、可靠性强化等试验考核,首次应用于飞行试验,可满足同类液氧煤油发动机运载火箭使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动机引流式 伺服机构 液氧煤油发动机
下载PDF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助推动力系统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建华 曹晨 +2 位作者 徐浩海 李妙婷 王飞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49-1457,共9页
长征五号是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代号CZ-5),芯级捆绑四个助推器,每个助推器配置两台并联的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本文对国内外运载火箭的故障模式进行分析,结合CZ-5火箭首飞实际情况,提出了助推动力系统风险规避应采取的措施。针... 长征五号是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代号CZ-5),芯级捆绑四个助推器,每个助推器配置两台并联的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本文对国内外运载火箭的故障模式进行分析,结合CZ-5火箭首飞实际情况,提出了助推动力系统风险规避应采取的措施。针对CZ-5火箭助推级和芯一级发动机起动点火的特点,分析了CZ-5火箭首次发射中的异型发动机点火匹配特性。简述了YF-100系列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历程、技术特征和热环境适应性,重点分析了发动机在可重复使用和大范围推力调节方面的潜力。对比了国内外液氧煤油补燃循环发动机的推重比性能,分析了不同发动机推重比对火箭运载能力的影响,总结了提高发动机性能的措施(如采用泵后摆技术、选用高强度轻质化材料等)。提出了新一代液氧煤油发动机必须在满足高可靠性的前提下,追求高性能、高推重比、降低成本和增强适应性的后续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液氧煤油发动机 助推器 技术特征 推重比
下载PDF
液氧煤油推进剂爆炸特性研究
16
作者 张志成 刘俊林 +2 位作者 崔展鹏 王彦盛 石新未 《航天技术与工程学报》 2024年第3期98-105,共8页
为研究液氧煤油推进剂在火箭加注过程中发生意外爆炸的危险性,本文开展了煤油与氧气掺混后爆炸的试验研究和等效TNT当量分析。通过对推进剂不同质量混合试样的爆炸试验,获得了距爆心不同位置处的冲击波超压曲线,并使用高速摄像对爆炸现... 为研究液氧煤油推进剂在火箭加注过程中发生意外爆炸的危险性,本文开展了煤油与氧气掺混后爆炸的试验研究和等效TNT当量分析。通过对推进剂不同质量混合试样的爆炸试验,获得了距爆心不同位置处的冲击波超压曲线,并使用高速摄像对爆炸现象进行了分析。基于冲击波超压峰值等效TNT当量,利用AUTODYN有限元软件对试验工况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了对应TNT当量爆炸工况下的冲击波传播规律。结果表明:液氧煤油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冲量大于对应TNT当量爆炸所产生的冲量;液氧煤油爆炸TNT当量试验数据与传统经验公式的一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氧煤油 等效TNT当量 爆炸特性 爆炸冲击波 冲击波超压
下载PDF
液氧煤油火箭海上发射基本方案及关键技术分析
17
作者 周鑫 李成 +2 位作者 余延生 许国志 相有桓 《上海航天(中英文)》 CSCD 2024年第2期28-35,共8页
海上发射火箭在提升火箭运载能力、降低残骸坠落风险等方面具有极大优势。我国已成功实施多型固体火箭海上发射任务,相比固体火箭,液氧煤油火箭具有更高的比冲和环保性。根据液氧煤油火箭陆基发射的特点规律和固体火箭海上发射任务流程... 海上发射火箭在提升火箭运载能力、降低残骸坠落风险等方面具有极大优势。我国已成功实施多型固体火箭海上发射任务,相比固体火箭,液氧煤油火箭具有更高的比冲和环保性。根据液氧煤油火箭陆基发射的特点规律和固体火箭海上发射任务流程及实施方案,研究了海射系统港口基地、海上发射船、运载火箭、保障船等运行的基本方案,提出海上发射任务实施流程,分析了牵制释放、连接器零秒脱落和自动对接、无人值守推进剂加注技术在海上发射火箭中的重要意义,以及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氧煤油 火箭 海上发射 实施流程 关键技术
下载PDF
液氧煤油发动机知识分类模型及自动分类标记平台设计 被引量:1
18
作者 许婷 董秦刚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67-76,共10页
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取文档特征,运用规则知识库与神经网络模型,在对液氧煤油发动机技术原有文件资料人工知识分类标记的基础上,实现新增技术成果所属的专业分类、知识分类、专业技术分类、关键技术分类等维度的自动分类标记,形成智... 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取文档特征,运用规则知识库与神经网络模型,在对液氧煤油发动机技术原有文件资料人工知识分类标记的基础上,实现新增技术成果所属的专业分类、知识分类、专业技术分类、关键技术分类等维度的自动分类标记,形成智能化、常态化知识资源自动积累机制,能够保障液氧煤油发动机文件资料的分类积累,为设计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氧煤油发动机 自然语言处理 分类模型 神经网络 分类标记
下载PDF
C/C-SiC-ZrC复合材料抗氧化烧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柳 石林 杨云鹏 《炭素》 2022年第1期9-13,共5页
采用化学气相渗透(CVI-C)和液相浸渍裂解(PIP-SiC、PIP-ZrC)工艺制备了2.5D C/C-SiC-ZrC陶瓷基复合材料。通过液氧煤油超音速火焰对蘑菇头驻点试验件进行烧蚀试验,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仪(EDS)对材料的微观形貌及抗氧化... 采用化学气相渗透(CVI-C)和液相浸渍裂解(PIP-SiC、PIP-ZrC)工艺制备了2.5D C/C-SiC-ZrC陶瓷基复合材料。通过液氧煤油超音速火焰对蘑菇头驻点试验件进行烧蚀试验,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仪(EDS)对材料的微观形貌及抗氧化烧蚀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C/C-ZrC-SiC复合材料基体中SiC:ZrC质量比约为4:6,在2200K~2400K液氧煤油超音速火焰烧蚀试验环境下具有良好的抗烧蚀性能,100s蘑菇头驻点线烧蚀率仅为0.0054mm/s。研究发现,C/C-ZrC-SiC复合材料中合适的SiC和ZrC基体配比,高温氧化烧蚀过程中,材料表面形成了以ZrO_(2)颗粒为骨架的连续致密粘稠熔融层,有效封填材料表面的裂纹、孔洞,降低氧化性气氛向材料内部扩散的速率,对材料形成了较好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SiC-ZrC 液氧煤油 抗氧化烧蚀
原文传递
液氧煤油发动机喷管非冷却段传热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锦华 尹军伟 +2 位作者 张魏静 徐浩海 周立新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37,共6页
CZ-7芯一级发动机采用两台液氧煤油发动机并联提供动力。为了明确高空飞行时,双机喷管羽流上返对喷管出口非冷却段热状态的影响,建立了飞行状态下喷管出口非冷却段传热预测模型,通过地面单机及双机热试车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利用该... CZ-7芯一级发动机采用两台液氧煤油发动机并联提供动力。为了明确高空飞行时,双机喷管羽流上返对喷管出口非冷却段热状态的影响,建立了飞行状态下喷管出口非冷却段传热预测模型,通过地面单机及双机热试车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利用该模型预测了非冷却段在不同外部热流条件下的结构热状态及结构温度随外部热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预测模型能准确模拟非冷却段在外部热流条件下的温度响应情况;非冷却段最大能够承受的外部热流约为500k W/m^(2)。飞行试验表明,喷管非冷却段工作可靠,双机喷管羽流对喷管非冷却段的加热热流在许用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氧煤油发动机 双机并联 非冷却段 传热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