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5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3
1
作者 何彬方 冯妍 +1 位作者 荀尚培 唐为安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275-1285,共11页
利用安徽省80站1955~2005年逐日日照时数、云量、水汽压、降水量及合肥市能见度资料,采用t检验、线性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安徽省日照时数年、季节、月的变化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可能影响日照时数的气象因子的变化特... 利用安徽省80站1955~2005年逐日日照时数、云量、水汽压、降水量及合肥市能见度资料,采用t检验、线性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安徽省日照时数年、季节、月的变化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可能影响日照时数的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88.3 h;除春季日照时数变化不明显外,其他季节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和70年代末都存在明显的突变,且都变少。安徽省日照时数大致呈纬向分布,分布形式为北高南低;除淮北市外,其它各站的日照时数均呈下降的趋势,其中下降趋势最大的是淮北的西部和江淮之间中部地区。能见度、大气水汽压、降水量、云量是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日照时数的显著下降与能见度的下降、大气水汽压的增加、年降水量和年雨日数的增加关系密切,而与总云量和低云量的减少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趋势系数 T检验 云量 水汽压 降水量 安徽省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时空差异及未来趋势 被引量:45
2
作者 张翀 任志远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143-2149,共7页
利用黄土高原1982年-2006年GIMMS-NDVI数据,以投影寻踪分类评价法、标准差、线性趋势分析和Hurst指数为基础,分析了黄土高原NDVI的变化趋势,并且预测了该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化总体趋势及其空间分异。分析结果表明:①近25年来黄土高原植被... 利用黄土高原1982年-2006年GIMMS-NDVI数据,以投影寻踪分类评价法、标准差、线性趋势分析和Hurst指数为基础,分析了黄土高原NDVI的变化趋势,并且预测了该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化总体趋势及其空间分异。分析结果表明:①近25年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波动程度较高,但植被覆盖是向着改善的方向发展的。2002年以后NDVI波动程度总体上在减小,意味着近年来植被覆盖整体情况趋于稳定改善的状态;②近10年黄土高原的Hurst指数的均值为0.7195,数值较高,但存在明显差异,东部的Hurst指数高,西部Hurst指数相对较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时间序列主要表现为可持续性,即持续改善或者持续退化。在现有基础上,未来的地表植被覆盖改善区有向北部扩展的趋势;退化区有向南部扩展的趋势;③各种植被类型的Hurst指数除城市外平均值均为0.5<H<1,即为可持续性序列。其中,林地可持续性最强,除城市外的其他土地利用次之,草地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投影寻踪分类 线性趋势分析 Hurst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近56 a新疆北部地区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36
3
作者 张扬 楚新正 +1 位作者 杨少敏 郭超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2-219,共8页
根据新疆北部40个站点1961-2016年逐日气温、降水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倾向率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北疆地区近56 a气候变化特征、变化趋势以及变化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气候总体呈气温升高、降... 根据新疆北部40个站点1961-2016年逐日气温、降水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倾向率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北疆地区近56 a气候变化特征、变化趋势以及变化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气候总体呈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的暖湿化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34℃·(10a)^-1速率上升,年降水量递增速率12.05 mm·(10a)^-1;Mann-Kendall突变检验显示,气温在1991年发生突变后升高,降水量1987年出现突变后逐渐增多;年平均气温变化表现出6 a、14 a和28 a周期性规律,降水量变化有4 a、12 a和22 a的规律;在空间上,气温增速东西大于南北,降水量增量山区多于平原和盆地,西部多于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线性趋势分析 M-K突变检验 MORLET小波分析 混合插值 新疆北部
原文传递
西北地区1962年至2000年降水量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4
作者 张翀 李晶 任志远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298-2304,共7页
利用1962年-2000年中国西北地区46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量数据,以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以及Mann-Kendall法为基础,对中国西北地区降水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近40年来年均降水量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主要存在25... 利用1962年-2000年中国西北地区46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量数据,以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以及Mann-Kendall法为基础,对中国西北地区降水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近40年来年均降水量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主要存在25年左右的年代振荡周期以及4年和9年左右的年际振荡周期;②降水空间分布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的趋势,基本上呈连续分布。而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中部和东部以及吐鲁番盆地东部降水分布最少,并以此为中心向外扩展,平均降水量逐渐增加。降水增加区域主要分布于降水量较小区,降水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降水量较高区,降水变化不明显区域则处于前两者之间的过渡区;③降水量少的地区降水增加趋势强烈,降水量偏多的地区降水减小趋势强烈。西北地区整体降水量并不是在下降,而是侧重于上升,以整个西北地区来讲上升幅度则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变化 线性趋势分析 小波分析 MANN-KENDALL法 中国西北
原文传递
1960-2014年河南极端降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高文华 李开封 靳豪豪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3期253-261,共9页
基于河南1960-2014年17个气象台站日降水实测数据,采用线性趋势与分析方法,根据选取的9个极端降水指数,分析了河南省极端降水的时间演化和空间分布,探讨了影响极端降水的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极端降水指数多年均值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 基于河南1960-2014年17个气象台站日降水实测数据,采用线性趋势与分析方法,根据选取的9个极端降水指数,分析了河南省极端降水的时间演化和空间分布,探讨了影响极端降水的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极端降水指数多年均值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由北向南连续干日数减弱、年总降水量和大雨暴雨日数增多,自西向东平均日降水强度增强的分布规律.(2)该区极端降水指数长期演变趋势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减少,但发生干旱和大到暴雨的日数却增加;而河南东部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呈现增强趋势,南部地区则表现为减弱趋势.(3)极端降水指数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变化规律,整体表现为20世纪80年代早期偏多、90年代偏少、21世纪后又增多的特点.河南地区极端降水变化符合我国中部和北部地区极端降水整体呈减少趋势的研究结果;引起其变化的重要原因为异常大气环流所致.而由于极端降水事件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区域内极端降水事件的物理成因和机制还需要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指数 时空变化 线性趋势分析 河南
原文传递
2000—2014年疏勒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 被引量:15
6
作者 齐敬辉 牛叔文 +1 位作者 马利邦 何红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57-766,共10页
基于MODIS NDVI数据,借助Arc GIS和Matlab软件,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K检验法和Hurst指数等方法,对2000—2014年疏勒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15 a来,疏勒河中下游平均植被覆盖呈快速、平稳增加趋势,上游呈波动性轻... 基于MODIS NDVI数据,借助Arc GIS和Matlab软件,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K检验法和Hurst指数等方法,对2000—2014年疏勒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15 a来,疏勒河中下游平均植被覆盖呈快速、平稳增加趋势,上游呈波动性轻微上升态势;整个流域植被覆盖明显改善,显著和极显著改善区占30.86%,集中于坡度小于20°的上游山区以及中下游灌区周边,显著和极显著退化区不足1%,集中在中下游的自然植被区;整个流域在2004年后进入相对暖湿期,6—8月降水量和均温对上游植被生长影响最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降水的影响大于均温,中下游植被受气候要素的影响明显小于上游;流域未来植被改善区占18.63%,主要为持续改善区,集中在移民安置点周边、疏勒河中下游自然保护区以及祁连—阿尔金山北部山麓西段;退化区占14.25%,主要是由现在的改善区转化而来,集中于党河南山、野马山、照壁山等坡度小于20°的上游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归-化植被指数 线性趋势分析 M-K检验 HURST指数 疏勒河流域
下载PDF
东北地区1961—2014年降水量变化分区及其区域特征 被引量:12
7
作者 高西宁 蒋姗姗 +2 位作者 王耸 田璐 周孟樵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01-1307,共7页
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作为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之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易受异常降水、干旱等事件的影响。为了研究东北地区近50年来(1961—2014年)降水量变化的空间分区及其区域特征,利用该区87个气象站196... 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作为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之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易受异常降水、干旱等事件的影响。为了研究东北地区近50年来(1961—2014年)降水量变化的空间分区及其区域特征,利用该区87个气象站1961—2014年逐月降水资料,计算各站的降水距平百分率,通过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分解,对该区降水量变化特征进行分区,并结合分区结果,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及5年滑动平均分析方法,分析了全区及各个分区1961—2014年的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降水量变化分成4个区域,即东南部地区、中部偏西地区、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距平具有较小的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817 mm·10 a-1;各区域与全区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为降水量趋于减少,减少趋势最大的是西南部地区,气候倾向率为-7.699 mm·10 a-1,最小的是北部地区,气候倾向率为-0.798 mm·10 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降水距平百分率 线性趋势分析 5年滑动平均分析
原文传递
长江中下游地区近60a降水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峻 张艺玄 《暴雨灾害》 2019年第3期259-266,共8页
利用1958—2017年长江中下游地区426个国家站逐日降水资料,通过线性趋势分析法、EOF分解法,使用五个降水特征量,分析了60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地区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线性趋势为2.21mm·a^-1,... 利用1958—2017年长江中下游地区426个国家站逐日降水资料,通过线性趋势分析法、EOF分解法,使用五个降水特征量,分析了60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地区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线性趋势为2.21mm·a^-1,夏季的线性趋势为2.03mm·a^-1,冬季雨量略增,而春、秋两季雨量略减;(2)年降水日数的线性趋势为-0.46d·a^1,春、秋、冬三季降水日数均有减少,夏季持平;(3)降水强度呈弱上升趋势,降水强度的高值中心在江西以东大部以及湖北东部、安徽南部边缘,夏季的降水强度最大,冬季的最小,四季的降水强度均有弱增加趋势;(4)降水变异系数的高值中心位于安徽西北部边缘,最高值为0.25,低值中心位于湖南西部,最低值为0.14;春季的降水变异系数最低,夏季整体稳定,秋冬两季的波动性较大;(5)以年降水量作为指标可以把长江中下游地区划分为三种空间分布型,即长江中下游流域区域一致型、长江中下游北部和南部南北反相变化空间型以及长江中下游东部和西部东西反相变化空间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降水特征 线性趋势分析 经验正交分解法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黄淮海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怀亮 刘玉洁 +1 位作者 杜子璇 邹春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91-999,共9页
利用1982—2003年GIMMS NDVI遥感数据,在进行合成、重采样和时间序列滤波处理的基础上,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等方法,对中国黄淮海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2年来黄淮海地区植被覆盖总体上呈略微增加... 利用1982—2003年GIMMS NDVI遥感数据,在进行合成、重采样和时间序列滤波处理的基础上,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等方法,对中国黄淮海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2年来黄淮海地区植被覆盖总体上呈略微增加的趋势,且该区域生长季有提前和延长的趋势;黄淮海大部分地区植被活动在增强的同时,局部地区出现了植被退化现象;从季节变化上看,春季上升和夏季下降趋势明显;林地为主的自然植被、草甸类自然植被和所有农业植被未变化类别占主导地位,而草原植被则以增加趋势为主。主要生长季的NDVI距平EOF分析表明,第1模态的主要特征是区域中间、北部和南端为正,四周为负变化;第2模态的主要特征是从东南向西北由正到负变化且正值区明显偏多;第3模态从东南向西北呈现"正-负-正"的空间分布,其中负值区大部分为以林地为主的自然植被区和一年一熟农业植被,正值区大部分为农耕区和草原牧区,该模态大致反映了农牧区和林区的NDVI分布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数据 植被覆盖 时空特征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 线性趋势分析
原文传递
1961—2010年中国降水量变化分区及其区域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耸 高西宁 +2 位作者 肖瑶 王琪 王宁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84-293,共10页
为研究中国近50 a(1961—2010年)降水量变化的空间分区及其区域特征,利用598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旬降水资料,计算各站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通过经验正交函数(ROF)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对降水量变化进行空间分析,进而对中国50 a降... 为研究中国近50 a(1961—2010年)降水量变化的空间分区及其区域特征,利用598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旬降水资料,计算各站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通过经验正交函数(ROF)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对降水量变化进行空间分析,进而对中国50 a降水量变化特征进行分区,同时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及5 a滑动平均分析方法,分析了全区及各个分区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根据1961—1990年、1971—2000年和1981—2010年3个时段可分别将中国分成12、11和11个降水量变化区。综合3个时间段降水量变化特征,可将中国分为江淮地区、东北中南部地区、中国北部地区、新疆地区、江南和华南东部地区、黄淮地区、西南地区东部和江南西部地区、东北北部地区、华南中西部、青藏地区、西南地区西部11个区域。通过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近50 a中国降水呈现减少趋势,且存在区域差异。降水量减少幅度最大的是黄淮地区,气候倾向率为-13.9415 mm·10 a^(-1),降水量增加幅度最大的是江南和华南东部地区,气候倾向率为23.2075 mm·10 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距平百分率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降水量变化分区 线性趋势分析 5年滑动平均分析
下载PDF
百色市冬季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预估
11
作者 张惠景 周秀华 秦川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7期81-88,共8页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本研究围绕百色市冬季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展开。基于1970年12月-2023年2月期间,百色市1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数据,以及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CM4.4预估数...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本研究围绕百色市冬季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展开。基于1970年12月-2023年2月期间,百色市1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数据,以及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CM4.4预估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了百色市冬季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特性、历史演变规律及未来变化趋势。研究发现,(1)百色市冬季热量资源较丰富,平均气温、≥10℃积温以右江河谷最高,北部山区最低;降水量具有南部多、北部少的特点;日照时数右江河谷北部和中部普遍高于其他地区。(2)1971-2023年百色市冬季气候呈暖湿化的趋势,冬季平均气温、≥10℃积温总体上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18℃/10a、27.30℃·d/10a,均在1991年左右出现增高突变;降水量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变化速率为5.27 mm/10a,在2010年出现增多突变;冬季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变化速率为-10.36 h/10a。研究时段内4个要素均存在10~16 a的年代际尺度变化周期。(3)未来变化预估结果显示,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2024-2080年百色市冬季平均气温和≥10℃积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日照时数在RCP4.5情景下呈显著增加趋势。气候变暖给百色市冬季农业生产带来更好的热量条件,但降水量、日照时数波动变化较大,可能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百色市 冬季 农业气候资源 预估 线性趋势分析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小波分析
下载PDF
1936—2018年环北极典型流域气温与降水时空变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黄其威 刘诗奇 +4 位作者 王平 王田野 于静洁 陈晓龙 杨林生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119-2131,共13页
降水是环北极地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定量分析气温与降水时空变化是深入理解环北极地区陆地水循环过程的基础。本文选取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流域为对象,利用167个俄罗斯国家气象站点1936—2018年的气温与降水观测数据,结合线性趋... 降水是环北极地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定量分析气温与降水时空变化是深入理解环北极地区陆地水循环过程的基础。本文选取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流域为对象,利用167个俄罗斯国家气象站点1936—2018年的气温与降水观测数据,结合线性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点检验,揭示环北极典型流域气温与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流域多年平均气温为0.06℃、-2.98℃、-7.41℃,年均增温速率分别为0.27℃/10 a,0.22℃/10 a,0.15℃/10 a。年内极端最低温(TNn)上升尤为明显,约为年均增温速率的1.3倍,春、冬季增温速率大于夏、秋两季;②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96 mm、428 mm、369 mm;年降水量显著增加,其中叶尼塞河流域增速较慢(3.36 mm/10 a),而鄂毕河(13.02 mm/10 a)和勒拿河(9.59 mm/10 a)流域增速较快,降水增加集中在春、秋、冬三季;③在空间上,增温较快的区域集中在西伯利亚高原和山地,最大增温速率达0.60℃/10 a,而平原地区普遍偏低;降水的空间差异大,西伯利亚南部高海拔地区(>1100 m)年降水量达1000 mm左右,北部低海拔地区普遍为300~600 mm。上述观测数据指示,环北极流域正在变暖变湿,且空间差异大,可能与"北极放大"及流域下垫面条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北极放大 气温 降水 趋势分析 环北极流域
原文传递
开平市1960—2012年灰霾的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安宁 任爽 《广东气象》 2014年第2期47-50,共4页
根据开平气象观测站1960—2012年观测资料,采用滑动平均、线性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开平市近53年灰霾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开平市年平均灰霾日数为21.1 d,年最多132 d,年最少0 d,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1.72 d/年,特别是2... 根据开平气象观测站1960—2012年观测资料,采用滑动平均、线性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开平市近53年灰霾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开平市年平均灰霾日数为21.1 d,年最多132 d,年最少0 d,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1.72 d/年,特别是2000年以来年灰霾日上升趋势最为显著,上升速率达10.01 d/年。其中,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期和21世纪初是3个明显的上升阶段,21世纪以来,年平均灰霾日数58.4 d,是20世纪80年代平均值的近17倍。开平市灰霾以轻微为主,比例达57.6%,其次是轻度,比例为22.6%。另外,采用日均值、14:00实测值判别法得到的开平市灰霾日整体变化趋势与人工记录较一致,但3种方法统计的多年平均灰霾日相差较大,其中,日均值法计算的多年平均霾日数较14:00实测值法多13.8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 气候变化 线性趋势分析 灰霾判别方法 开平市
下载PDF
高开采强度下库尔勒市地下水位埋深动态与影响因素浅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魏兴 周金龙 +2 位作者 曾妍妍 冯书同 王燕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6-50,63,共6页
库尔勒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使其地下水开发经历了临界超采期(2000-2006年)、超采增长期(2007-2011年)和高位超采稳定期(2012-2015年)过程。为探究高开采强度下的地下水位埋深动态特征,以库尔勒市地下水监测网覆盖区作为研... 库尔勒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使其地下水开发经历了临界超采期(2000-2006年)、超采增长期(2007-2011年)和高位超采稳定期(2012-2015年)过程。为探究高开采强度下的地下水位埋深动态特征,以库尔勒市地下水监测网覆盖区作为研究区,对以上3个开采强度时段地下水位埋深进行线性趋势分析。所有监测井地下水位埋深均呈持续增大趋势,研究区2000-2011年地下水位埋深总体呈"加速"增大状态;2012-2015年转变为"减速"增大状态。地下水长期超采已使山前倾斜平原地下水位埋深累计增大4.10~12.67 m,冲积平原累计增大9.07~22.26 m,天然生态受到威胁。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研究区监测井地下水位埋深与径流量呈负相关关系,与地下水开采量呈正相关关系,径流量、开采量实质是研究区地下水补给项与排泄项的综合反映。地下水位埋深持续增大是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地下水开采强度增大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成果可为库尔勒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埋深 地下水高开采强度 线性趋势分析 径流量 开采量 库尔勒市
下载PDF
贵州乌蒙烟区烤烟生育期气候因子变化特点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炳清 翟欣 +3 位作者 许自成 杨双剑 陈雪 黄化刚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87-92,共6页
利用贵州乌蒙烟区1961-2000年的气温、日照时数、降雨量等主要气候因子数据,分析了烤烟生育期气候指标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乌蒙烟区光照充足、降雨丰富、气温相对偏低,但气温年际间相对稳定,光照和降雨量在不同年份间存在较大波动。... 利用贵州乌蒙烟区1961-2000年的气温、日照时数、降雨量等主要气候因子数据,分析了烤烟生育期气候指标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乌蒙烟区光照充足、降雨丰富、气温相对偏低,但气温年际间相对稳定,光照和降雨量在不同年份间存在较大波动。线性趋势分析表明:旺长期(6月)气温呈现较显著的上升趋势,成熟初期(7月)气温显著下降;烤烟生育期每月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其中成熟初期(7月)的日照时数减少趋势显著;降雨量在5月、6月呈减少趋势,7月、8月呈增加趋势,生育期每月降雨量的线性变化趋势未达到显著水平。突变检验表明:40年来该烟区烤烟生育期气温在1998年发生了明显突变,日照时数在1985年发生了明显突变,降雨量未发生明显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蒙烟区 气候因素 线性趋势分析 突变检验
下载PDF
新疆荒漠草地亮柔伪步甲虫害与草地变化关系研究——以昌吉州南山草场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沈江龙 陈吉军 +3 位作者 阿布都瓦里·伊玛木 杨坤 郭雅婷 郑江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3-177,共15页
探索亮柔伪步甲虫害发生与草地退化的耦合关系,定量分析虫害发生对草地植被的影响,为草原部门科学有效地防治虫害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基于环境一号遥感影像、土地覆盖产品数据、气象数据分别反演草地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状态、气候要... 探索亮柔伪步甲虫害发生与草地退化的耦合关系,定量分析虫害发生对草地植被的影响,为草原部门科学有效地防治虫害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基于环境一号遥感影像、土地覆盖产品数据、气象数据分别反演草地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状态、气候要素等环境变量,结合野外调查数据,使用线性趋势分析、叠加分析、土地利用状态转移矩阵、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亮柔伪步甲发生水平与草地植被覆盖度、气候等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关系,总结亮柔伪步甲虫害的发生机制。结果表明:亮柔伪步甲虫口密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显著负相关性,NDVI随虫害发生程度的加重呈降低趋势:level 3(重度发生)<level 2(中度发生)<level 0(对照)<level 1(轻度发生);亮柔伪步甲虫口密度与年际间的植被覆盖变化无相关性,且各危害水平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河床、河漫滩、农牧交错区等裸露地表是亮柔伪步甲虫害的高爆发区,而草地内部的发生水平较低。虫口密度高的实测点与草地退化区域并无空间关系。荒漠草地生态系统脆弱且敏感,植被覆盖度低,草地破碎。草地退化是气候干旱、过度放牧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直接由亮柔伪步甲虫害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地 亮柔伪步甲 归一化植被指数 线性趋势分析 方差分析
下载PDF
澄碧河水库上游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胜 黄梅丽 朱英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1年第1期25-28,共4页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广西澄碧河水库上游流域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库降水量的变化以减少为主,春季、秋季和主汛期降水量的减幅均较大;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增高趋势,其中冬季增幅最大;蒸散量的变化均呈减少趋势。并探讨了气候...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广西澄碧河水库上游流域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库降水量的变化以减少为主,春季、秋季和主汛期降水量的减幅均较大;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增高趋势,其中冬季增幅最大;蒸散量的变化均呈减少趋势。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澄碧河水库上游流域的影响,总体来看,弊大于利;提出了水库应对气候变化的若干措施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影响 线性趋势分析 澄碧河水库
下载PDF
青藏高原极端气温指数时空格局及可持续性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桂华 周玉科 +1 位作者 范俊甫 倪永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9年第12期51-54,共4页
青藏高原是典型的气候变化敏感区域,研究高原极端气温情况是探索区域气候变化情况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青藏高原地区1960-2012年98个气象观测站点的气温实测记录,计算了昼夜极端温度指数、年均温度最值等极端气温指数,以线性趋势分析和H... 青藏高原是典型的气候变化敏感区域,研究高原极端气温情况是探索区域气候变化情况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青藏高原地区1960-2012年98个气象观测站点的气温实测记录,计算了昼夜极端温度指数、年均温度最值等极端气温指数,以线性趋势分析和Hurst指数为基础,对高原气温变化的时空趋势及可持续性进行统计性推断和预测。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冷、暖指数对应温度值均显著增加。冷昼指数下降速度最快的是高原的中南部及北部区域;暖昼指数在高原东北部稳定增加;高原北部和南部分别是冷夜、暖夜指数变化最显著的区域。2)除东北和中南部分区域略有反持续性现象,青藏高原典型极端气温指数Hurst指数均表现为较强或强持续性,集中分布于中东部及东南部区域,且在各站点具有相近的空间分布特征。年均最值Hurst指数普遍较高和未来趋势持续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极端气温指数 可持续性 HURST指数 线性趋势分析
下载PDF
1979~2019年我国西南地区高温热浪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月 肖天贵 +1 位作者 曾珏桃 杜宇 《自然科学》 2020年第4期207-219,共13页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暖事件发生越来越频繁。为了进一步研究西南地区高温热浪时空分布特征规律,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1979至2019年夏季的温度数据资料,运用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等气候诊断方法,对西南地区高...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暖事件发生越来越频繁。为了进一步研究西南地区高温热浪时空分布特征规律,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1979至2019年夏季的温度数据资料,运用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等气候诊断方法,对西南地区高温热浪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1年来,高温热浪频次、持续时间和强度均在总体上呈现出线性增加的趋势,其速率分别为0.09次/10a、0.37 d/10a、0.44℃∙d。从突变情况看,2013年以前,高温热浪频次、持续时间和强度表现出增加趋势,但增加趋势不显著;2013年以后,高温热浪频次、持续时间和强度呈现出显著增加趋势;高温热浪频次、持续时间和强度在空间上的分布大致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高温热浪多发地区集中在研究区域中东部,而四川西部、云南西南部很少发生高温热浪事件;研究区域高温热浪频次、持续时间和强度除了云南西部和四川西部呈减少或不变趋势,其他地区都呈增加趋势,研究区域的中部地区增加趋势更大,通过0.05显著性检验的区域也集中在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我国西南地区 线性趋势 MANN-KENDALL检验
下载PDF
近30年闽北地区不同等级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川 查轩 +5 位作者 黄少燕 陈世发 康佩佩 白永会 戴金梅 王丽园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7年第3期17-27,64,共12页
基于闽北地区1980~2009年17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突变性分析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分析近30年来闽北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上,闽北地区近30年降水量和降水天数变... 基于闽北地区1980~2009年17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突变性分析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分析近30年来闽北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上,闽北地区近30年降水量和降水天数变化呈略微下降趋势,其中2~4月降水量呈现显著的减小趋势,6、8、12月降水量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降水量突变发生时间在1988年、2007年。(2)春季小雨、中雨、大雨和夏季小雨、中雨以及秋季小雨等级降水量表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而夏季暴雨有明显增大趋势。闽北地区四季降水总时间和四季小雨以及春季、夏季中雨等级降水天数均出现明显减小趋势,而夏季暴雨天数呈现明显增加趋势。(3)空间上,闽北地区多年降水量及降水天数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各等级降水量及降水天数高值区位于该地区东北部的七步、寿宁、柘荣、光泽、浦城等地,低值区位于闽北地区东南部的洋中坂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北地区 降水 降水天数 线性倾向估计 MANN-KENDALL法 时空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