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溶生态系统中的土壤 被引量:223
1
作者 曹建华 袁道先 潘根兴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7-44,共8页
在偏碱富钙的岩溶生态系统中,其土壤具以下特征:①形成速率十分缓慢,形成1m厚的土层需要250~7880ka,因而对岩溶区土壤侵蚀的评价应有新的认识;②高含量的钙离子使土壤腐殖质中胡敏酸的含量比例较高,且稳定性好,不易分解的腐殖质使石灰... 在偏碱富钙的岩溶生态系统中,其土壤具以下特征:①形成速率十分缓慢,形成1m厚的土层需要250~7880ka,因而对岩溶区土壤侵蚀的评价应有新的认识;②高含量的钙离子使土壤腐殖质中胡敏酸的含量比例较高,且稳定性好,不易分解的腐殖质使石灰土供应营养元素具缓效性;③微量营养元素含量及有效态具有不平衡性,且随钙镁含量的降低,其有效率显著提高;④粘粒含量高,当有机质含量高时,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有较好的供水、供肥能力,反之其团粒结构就失去稳定性,使土壤有效水含量、抵御水土流失的能力降低;⑤岩溶地貌制约石灰土的类型及分布,并延缓其向地带性土壤演化。因此石灰土资源的有效利用应从岩溶学、土壤学与植物学相互协调的角度进行生态经济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生态系统 石灰土 土壤发育 土壤侵蚀 元素 水土流失
下载PDF
贵阳花溪区石灰土林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污染评价 被引量:93
2
作者 宁晓波 项文化 +2 位作者 方晰 闫文德 邓湘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69-2177,共9页
选取贵阳市花溪区典型石灰土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林地石灰岩和土壤中7种重金属(Cu、Zn、Mn、Cd、Ni、Pb、Co)的含量特征,以贵州省土壤背景值和全国石灰(岩)土类背景值为评价标准进行林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选取贵阳市花溪区典型石灰土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林地石灰岩和土壤中7种重金属(Cu、Zn、Mn、Cd、Ni、Pb、Co)的含量特征,以贵州省土壤背景值和全国石灰(岩)土类背景值为评价标准进行林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林地石灰岩以Pb的平均含量(40.21mg·kg-1)最高,Zn的(5.78mg·kg-1)最低,7种重金属平均含量高低顺序为:Pb>Ni>Mn>Co>Cu>Cd>Zn;林地土壤中以Mn的平均含量(451.16mg·kg-1以上)最高,Cd的(2.87mg·kg-1以下)最低,7种重金属含量的变异系数在8.57%~63.10%之间,Zn的平均含量明显低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和全国石灰(岩)土类背景值,Cu、Mn、Cd、Pb、Ni、Co的平均含量高于或接近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和全国石灰(岩)土类背景值。Cu、Zn、Mn、Ni、Co,Ni与Pb,Cd与Pb,Cd与Co来源相同的可能性较大,而Cd与Cu、Ni,Pb与Mn、Cu、Co的来源不同;石灰土偏碱性,富含Ca、Mg元素,有利于重金属Cd、Pb的累积。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多因子综合指数(内梅罗指数法)与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的评价结果一致,林地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在3.67以上,达到重污染程度,以Cd的污染指数(4.94以上)最高,污染程度最为严重,其次是Pb(1.82以上),Zn、Mn污染程度最低,林地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为173.75以上,为中度生态危害程度,产生最大生态危害的是Cd,其次是Pb、Ni、Co、Cu,危害程度最小的是Mn、Zn,在相同的成土母岩和人为活动影响下,无林地土壤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明显高于有林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阳花溪区 石灰土 林地 重金属 相关分析 污染评价 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下载PDF
石灰土发育过程中土壤腐殖质组成及其与土壤钙赋存形态关系 被引量:31
3
作者 陈家瑞 曹建华 +1 位作者 梁毅 杨慧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2年第1期7-11,共5页
选取桂林典型石灰土不同发育阶段土样(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对土壤中腐殖质组成、土壤钙的形态及其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石灰土发育过程中,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总碳量分别为230.15mg/g、37.49mg/g... 选取桂林典型石灰土不同发育阶段土样(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对土壤中腐殖质组成、土壤钙的形态及其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石灰土发育过程中,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总碳量分别为230.15mg/g、37.49mg/g、17.94mg/g,胡敏酸所占比例分别为31.94%、9.44%、7.25%,富啡酸所占比例为1.04%、36.14%、66.16%,胡敏素为67.02%、54.41%、26.59%;(2)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中土壤钙全量分别为21 486.66mg/kg、6 913.33mg/kg、5 540.17mg/kg,且三种土壤中均是酸溶态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57.58%、74.69%、80.83%,其次为可还原态、残渣态和可氧化态;(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钙及其各形态均与土壤有机碳总量、胡敏酸、胡敏素成正相关关系,与富啡酸成负相关关系,土壤腐殖质组成及其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壤钙含量及赋存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土 腐殖质 土壤钙 钙赋存形式
下载PDF
桂林毛村石灰土和红壤元素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卢玫桂 曹建华 何寻阳 《广西科学》 CAS 2006年第1期58-64,共7页
以桂林毛村作为研究对象,对石灰土和红壤背景条件下的植物根区土的元素全量、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pH值、有机质、全钙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石灰土的全钙含量较高并为红壤的3倍多,土壤pH值比红壤的高2.16个单位,尽管石灰土K... 以桂林毛村作为研究对象,对石灰土和红壤背景条件下的植物根区土的元素全量、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pH值、有机质、全钙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石灰土的全钙含量较高并为红壤的3倍多,土壤pH值比红壤的高2.16个单位,尽管石灰土K、N a、B、M o和I含量比红壤的相应元素含量低,但石灰土其它元素的含量都比红壤的相应元素的含量高;植物体的大量元素,除K元素之外,生长在石灰土上的植物体内的元素含量都比生长在红壤上的高,至于微量元素,除了Cu、M o,生长在石灰土上的植物体含量较高之外,其它元素含量均是生长在石灰土上的植物比红壤上的低;石灰土的微量元素有效态的含量一般都比红壤的低,石灰土的pH值与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则主要呈负相关(负相关比例为62.5%),红壤的pH值与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的关系以正相关为主(正相关比例为62.5%);所以由于石灰土的偏碱富钙制约了微量元素的有效态含量,导致石灰土的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元素 含量 石灰土 红壤
下载PDF
石灰土(碳酸盐岩风化壳)形成地球化学过程研究 被引量:26
5
作者 周德全 王世杰 刘秀明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1-38,共8页
以选自贵州遵义官坝、安顺天龙和贵阳龙洞堡三个剖面为例,运用ACNK和ACNKFM三角图解、元素对的协变特征及元素质量迁移系数,对石灰土形成的地球化学过程进行了详细讨论。结果显示:石灰土形成地球化学过程遵循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之两阶段模... 以选自贵州遵义官坝、安顺天龙和贵阳龙洞堡三个剖面为例,运用ACNK和ACNKFM三角图解、元素对的协变特征及元素质量迁移系数,对石灰土形成的地球化学过程进行了详细讨论。结果显示:石灰土形成地球化学过程遵循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之两阶段模式;官坝剖面的风化程度和过渡性具有碳酸盐岩风化成土初级阶段的特征,天龙和龙洞堡剖面与红色风化壳的基本特征相似,体现出所经历的风化作用过程或所处的阶段不同;龙洞堡剖面与天龙剖面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演化过程存在一些不同,可能指示灰岩和白云岩风化壳的本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土 地球化学过程 贵州
下载PDF
有机物料对山核桃林地土壤的培肥改良效果 被引量:19
6
作者 倪幸 窦春英 +5 位作者 丁立忠 石红静 马闪闪 赵伟明 赵科理 叶正钱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66-1275,共10页
【目的】山核桃低产区和高产区林地土壤理化性状、肥力水平差异大,比较不同有机物料改良其土壤酸性、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为合理施用有机物料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山核桃低产(红壤)和高产(石灰岩土)林地土壤进行室内培养试验。选取生... 【目的】山核桃低产区和高产区林地土壤理化性状、肥力水平差异大,比较不同有机物料改良其土壤酸性、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为合理施用有机物料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山核桃低产(红壤)和高产(石灰岩土)林地土壤进行室内培养试验。选取生物有机肥、黄腐酸钾、竹炭和沼渣4种有机物料,按质量1%的比例添加到供试土壤中,在25℃恒温条件下,在培养开始的0、30、60、90、180天,分别测定了土壤pH、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及有效态铁、锰、铜、锌的含量。【结果】1)红壤经180天培养后,发现有机物料对不同养分的作用不同。与对照相比,4种有机物料中仅沼渣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提高,高于对照52.85 mg/kg(P <0.05);4种有机物料都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含量,其中生物有机肥和黄腐酸钾的作用明显高于竹炭和沼渣处理,分别高于对照13.21 mg/kg、12.07 mg/kg (P <0.05);4种有机物料处理都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钾含量(P <0.05),黄腐酸钾的作用显著优于其它3种有机物料(P <0.05),高于对照136.00 mg/kg (P <0.05);4种有机物料中,仅黄腐酸钾处理的土壤有效铁含量显著提高,高于对照71.59 mg/kg (P <0.05);仅竹炭处理的土壤有效锌含量显著提高,高于对照0.94 mg/kg (P <0.05);而对有效锰、铜均无显著提升作用。2)石灰岩土培养180天后,4种有机物料对土壤碱解氮都无显著提升效果;但都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水平,其中生物有机肥的作用显著高于其它3种有机物料(P <0.05),高于对照4.67 mg/kg (P <0.05);黄腐酸钾提高土壤速效钾的作用显著高于其它3种有机物料(P <0.05),高于对照94.00 mg/kg (P <0.05);仅生物有机肥和黄腐酸钾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铁的含量,分别高于对照190.61 mg/kg、249.43 mg/kg (P <0.05);生物有机肥、黄腐酸钾、竹炭处理的土壤有效锰含量显著提高,分别高于对照135.74 mg/kg、155.96 mg/kg、51.51 mg/kg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红壤 石灰岩土 土壤酸度 山核桃 土壤速效养分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石灰土养分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18
7
作者 俞月凤 何铁光 +7 位作者 宋同清 李丽娟 韦彩会 蒙炎成 唐红琴 李忠义 李婷婷 胡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906-2914,共9页
从区域尺度出发,将整个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作为研究区域,以大面积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数据为基础,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探索喀斯特区域内石灰土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和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石灰土pH为弱变异,其他... 从区域尺度出发,将整个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作为研究区域,以大面积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数据为基础,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探索喀斯特区域内石灰土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和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石灰土pH为弱变异,其他养分变异系数为30%—75%,变异程度中等。石灰土各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不同,土壤有机质(SOM)、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的最佳拟合模型依次为球状模型、高斯模型和线性模型,pH、碱解氮(AN)、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SOM、AP、TN和TP表现为中等空间相关性,空间差异是由随机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pH、AN、AK和TK呈弱空间相关性,空间变异主要受随机因素的控制;SOM和TN的空间变异尺度较大,pH、AN和TK的空间变异尺度最小。SOM、TN、TP和AP养分含量呈自西向东逐渐减少的趋势,pH、AN、AK和TK在区域尺度上的分布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区域大尺度下,地形因子(如海拔、坡度和岩石裸露率等)和植被类型是影响桂西北喀斯特石灰土空间变异特征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土 养分 空间变异 喀斯特
下载PDF
不同栽培基质对石山珍稀濒危植物苗期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骆文华 黄仕训 +3 位作者 李瑞棠 唐文秀 周太久 王燕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2-16,共5页
对 6种石山珍稀濒危植物在石灰岩土壤和酸性红壤上的苗期生长状况及体内化学元素含量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1 )每种植物在 2种土壤上的物候学特征基本一致 ;(2 )小花异裂菊和青檀在石灰岩土壤上生长量比酸性土壤上高 ,海南椴在酸... 对 6种石山珍稀濒危植物在石灰岩土壤和酸性红壤上的苗期生长状况及体内化学元素含量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1 )每种植物在 2种土壤上的物候学特征基本一致 ;(2 )小花异裂菊和青檀在石灰岩土壤上生长量比酸性土壤上高 ,海南椴在酸性土壤上生长量比石灰岩土壤上高 ;(3 ) 6种植物体内Ca、B 2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是石灰岩土上比酸性土上高 ;除小花异裂菊外 ,Al在其它 5种植物中的含量都是酸性土上高于石灰岩土上 ,小花异裂菊则是石灰岩土上高于酸性土上 ;(4 )K、Zn、B的生物吸收系数是石灰岩土高于酸性土 ,而N、P、Ca、Mg、Fe、Al、Mn则是酸性土高于石灰岩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石灰岩土 酸性土 苗期对比 栽培基质 苗期生长
下载PDF
喀斯特山地石灰土施用生物炭对刺槐幼苗生长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孙嘉曼 卜晓莉 +1 位作者 吴永波 薛建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250-3257,共8页
生物炭是生物质在缺氧或低氧环境中经热裂解后产生的富炭固体产物,近年来作为土壤改良剂、肥料缓释载体及碳封存剂等备受关注。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在喀斯特山地石灰土中施用4种不同比例(生物炭/土壤质量比:1%、2.5%、5%... 生物炭是生物质在缺氧或低氧环境中经热裂解后产生的富炭固体产物,近年来作为土壤改良剂、肥料缓释载体及碳封存剂等备受关注。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在喀斯特山地石灰土中施用4种不同比例(生物炭/土壤质量比:1%、2.5%、5%和10%)的3种生物炭(稻壳炭RHB、棉花秸秆炭CSB和木炭WCB),研究了生物炭对喀斯特山地石灰土pH值、毛管持水量、有机质和有效养分含量以及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出苗期(45d)生长性状和根系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处理可促进刺槐苗期根系发育和生长。与对照(CK)相比,RHB2.5处理刺槐幼苗总根长、总表面积、0-0.6、0.6-1.2、1.2-1.8mm直径范围内的根长分别显著增加了198%、125%、287%、209%、146%;RHB5和WCB2.5处理刺槐幼苗根系活力分别显著提高了36%和32%;CSB10处理刺槐幼苗株高、地径、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了30%、6%、147%、118%;CSB5处理刺槐幼苗根冠比显著降低了57%。同时,生物炭处理有利于改善石灰土水分与养分供应状况,且随着施用量增加,改良效果不断加强。与CK相比,RHB10、CSB10和WCB10能分别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25%、195%和68%;碱解氮含量增加49%、105%和45%;有效磷含量增加114%、766%和115%;速效钾含量增加170%、27%和89%;RHB1和WCB10分别使土壤pH值提高1.22%和1.48%。因此,施用生物炭可改善喀斯特山地石灰土土壤质量,促进刺槐苗期根系发育和生长,对改良喀斯特石灰土和恢复植被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刺槐 根系特征 石灰土
原文传递
石山稀有濒危植物在迁地保护后的性状变异 被引量:12
10
作者 黄仕训 李瑞棠 +3 位作者 骆文华 周太久 唐文秀 王燕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59-365,共7页
本文对比研究了 7种石山稀有濒危植物在石灰岩土壤以及迁移到酸性土壤后的外形特征、生长发育习性及化学元素含量。结果表明 ,7种石山稀有濒危植物迁移到酸性土壤后发生了以下变化 :1)外形变化主要表现为叶片变大变薄 ,有的植物种子或... 本文对比研究了 7种石山稀有濒危植物在石灰岩土壤以及迁移到酸性土壤后的外形特征、生长发育习性及化学元素含量。结果表明 ,7种石山稀有濒危植物迁移到酸性土壤后发生了以下变化 :1)外形变化主要表现为叶片变大变薄 ,有的植物种子或叶形有变化 ;2 )迁移后开花、结实、落叶期晚 1周以上 ,在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营养生长期没有变化 ;3)植物体内的化学元素N、Zn、B、Al的含量增加 2 0 %以上 ,而Ca含量减少 10 % ;4)Al的含量虽增加很多 ,但仍远低于酸性土壤中的植物 ;Ca的含量虽然减少 ,但仍高于酸性土壤植物 ;5 )元素K、B的生物吸收系数在石灰岩土壤高于酸性土壤 ,其他元素N、P、Ca、Mg、Fe、Al、M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濒危植物 石灰岩土 酸性土 石山 迁地保护 性状变异
下载PDF
钙、铁、铝形态对岩溶石灰土磷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梁建宏 曹建华 +1 位作者 杨慧 黄芬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1-217,共7页
为揭示钙、铁、铝形态与岩溶地区土壤磷有效性关系,通过改进的BCR元素形态连续提取法获取石灰土不同发育阶段土壤矿质元素赋存形态,并分析与总磷及速效磷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初步研究表明:石灰土壤中全磷和速效磷在石灰土发育过程呈降... 为揭示钙、铁、铝形态与岩溶地区土壤磷有效性关系,通过改进的BCR元素形态连续提取法获取石灰土不同发育阶段土壤矿质元素赋存形态,并分析与总磷及速效磷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初步研究表明:石灰土壤中全磷和速效磷在石灰土发育过程呈降低趋势,从黑色石灰土到黄色石灰土,总磷降低了76.7%,速效磷减少了84.7%。石灰土总磷与速效磷同酸溶态、可还原态及残渣态钙,可氧化态铁、铝和可还原态铝显著正相关,而同总铁、总铝以及残渣态铝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绝对值均达到0.9以上。随着石灰土发育进行,钙总量及其形态均降低,而铝、铁总量和形态呈增加趋势,可能导致岩溶地区石灰土磷及其有效性缺乏越发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土 土壤有效磷 BCR形态提取 元素形态
下载PDF
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石灰土养分流失规律 被引量:14
12
作者 秦华 李晔 +1 位作者 李波 赵建博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53,共5页
通过对三峡库区香溪河流域选取具有代表性石灰土坡耕地进行原位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在不同降雨强度下石灰土中氮磷养分随地表径流的流失规律。结果表明:雨强越大,地表径流量、径流总量、泥沙流失量越大,初始产流时间越短,但是雨强... 通过对三峡库区香溪河流域选取具有代表性石灰土坡耕地进行原位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在不同降雨强度下石灰土中氮磷养分随地表径流的流失规律。结果表明:雨强越大,地表径流量、径流总量、泥沙流失量越大,初始产流时间越短,但是雨强对泥沙流失浓度的影响不显著;不同雨强下TP、TN浓度都随着产流时间的延长逐渐变小,最后趋于平衡,而且雨强越大,TP、TN浓度流失越严重,其中TP主要以PP形式流失,达到80%以上,TN的流失在大雨时PN占优,中雨时以DN占优;地表径流磷素的流失主要以泥沙携带为主,泥沙养分流失浓度与雨强无关,但是泥沙养分流失量却与雨强和泥沙流失量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溪河 石灰土 雨强 养分流失
下载PDF
安徽宿州地区石灰岩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2
13
作者 陈松 桂和荣 孙林华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29-535,共7页
为分析宿州地区石灰岩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采集了石灰岩土壤样品,进行主、微量元素测试,利用SPSS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并采用富集因子和地累积指数方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宿州地区石灰岩土壤主要... 为分析宿州地区石灰岩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采集了石灰岩土壤样品,进行主、微量元素测试,利用SPSS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并采用富集因子和地累积指数方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宿州地区石灰岩土壤主要由Si和Ca构成,元素Ca和Th富集明显,Al亏损严重,其他元素基本与背景值相当;重金属元素Pb、Zn、Cr符合国家一级土壤标准,Cu和As在国家一级土壤和二级土壤之间,重金属污染程度为Cu>As>Cr>Zn>Pb>V;元素Ca与V、Zr主要受控于PC1,指示了陆源碎屑的混染;Pb、Sr和As主要受控于PC2,主要受石灰岩风化的影响;PC3包括Zn、Cu、Al,反映了人类农业活动的影响;结合区域背景推断Cu、Zn主要受人类农业活动(肥料)的影响,As可能和皮革、纺织品等人类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岩土壤 重金属元素 富集因子 主成份分析 宿州
下载PDF
光皮树幼苗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光合生理响应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杜照奎 何跃军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31-35,共5页
为探讨丛枝菌根真菌(AMF)对石灰土基质中光皮树(Cornus wilsoniana)光合生理的影响,并为光皮树菌根化育苗技术提供参考,在大田栽培和盆栽幼苗下接种AMF菌剂,对幼苗生长1年后其生物量及光合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接种AMF菌剂后,... 为探讨丛枝菌根真菌(AMF)对石灰土基质中光皮树(Cornus wilsoniana)光合生理的影响,并为光皮树菌根化育苗技术提供参考,在大田栽培和盆栽幼苗下接种AMF菌剂,对幼苗生长1年后其生物量及光合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接种AMF菌剂后,幼苗生物量显著高于非接种处理,接种AMF菌剂处理的幼苗有较高的菌根侵染率;接种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显著高于非接种处理;AMF菌剂显著提高了幼苗水分利用效率、光能利用效率和CO2利用效率;接种后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叶绿素a/b提高,但差异不显著。大田栽培光皮树接种AMF菌剂幼苗试验所测指标均显著高于盆栽。接种组总生物量较对照差异性显著,接种处理幼苗较非接种处理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土 AM真菌 光皮树 净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人工降雨条件下不同粒径泥沙中氮磷流失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波 李晔 +2 位作者 韩惟怡 秦华 赵建博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43,共5页
针对香溪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严重以及坡耕地传统耕作模式造成的氮磷流失等问题,选取库区典型石灰性土壤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地表径流和不同粒径泥沙中氮磷等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地表径流中不同形态氮素养分的流失过程,均表... 针对香溪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严重以及坡耕地传统耕作模式造成的氮磷流失等问题,选取库区典型石灰性土壤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地表径流和不同粒径泥沙中氮磷等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地表径流中不同形态氮素养分的流失过程,均表现为降雨初期出现浓度峰值,之后随降雨的进行迅速降低,TP输出浓度先有一个较小幅度的下降过程,之后随产流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最后趋于稳定;流失泥沙颗粒组成表现为粘粒(〈2μm)与细砂粒(20-200μm)含量随降雨过程进行有一定增加,而粉粒(2-20μm)和石砾(〉2000μm)含量却有所降低,粗砂粒(200-2 000μm)含量则几乎不变;不同粒径径流泥沙中各养分流失浓度最大的均为粒径〈2μm粘粒,粒径〈200μm的颗粒各养分流失贡献率均高达70%以上,表明水土流失导致土壤中大量细小颗粒与养分流失,其中流失泥沙携带的养分含量与细小颗粒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降雨 石灰土 粒径 氮磷流失
下载PDF
贵州普定喀斯特坡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及其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10
16
作者 田丽艳 郎赟超 +3 位作者 刘丛强 丁虎 赵志琦 刘涛泽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362-2367,共6页
选取贵州省中西部普定县城周边具有不同岩性(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的2个坡地的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采集了不同坡地位置的砂岩黄壤剖面和黄色石灰土剖面,分析了土壤pH值、C/N值、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以及有机碳同位素组成,探讨了黄壤与石灰... 选取贵州省中西部普定县城周边具有不同岩性(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的2个坡地的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采集了不同坡地位置的砂岩黄壤剖面和黄色石灰土剖面,分析了土壤pH值、C/N值、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以及有机碳同位素组成,探讨了黄壤与石灰土δ13CSOC值组成差异和SOC含量沿剖面以及在不同坡地位置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砂岩黄壤和黄色石灰土的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1~79.7和8.2~73.3 g·kg-1;沿坡面顶端到底端,2种土壤类型SOC含量均呈现出坡脚>坡顶>坡腰;除砂岩黄壤坡顶剖面的个别层位外,2类土壤剖面SOC含量均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砂岩黄壤和石灰土剖面δ13CSOC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5.4‰~-20.7‰和-23.2‰~-18.8‰;除黄色石灰土坡腰剖面外,其余土壤剖面的δ13CSOC值均表现为随剖面表层至20~40 cm升高,然后随深度增加而降低,最后趋于稳定的特征;2类坡地土壤SOC含量以及δ13CSOC值的变化反映了不同类型植被残体的输入以及在土壤中的降解累积特征,有助于了解坡地堆积侵蚀以及成土过程对SOC循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黄壤 石灰土 土壤有机碳 稳定碳同位素
原文传递
广西大青山石灰岩山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及其造林绿化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继镐 汪炳根 唐俊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402-409,共8页
研究得知:该范围的石山(石灰岩山)上,在北热带气候及植被条件相互作用下,演变为一类特别肥沃的土壤——石灰土;该类土壤有机质及氮素丰富,保蓄水性能强;钙、镁、钾、铁、锰、锌等元素含量也十分丰富,故称“热带黑钙土”;石山石多土少,... 研究得知:该范围的石山(石灰岩山)上,在北热带气候及植被条件相互作用下,演变为一类特别肥沃的土壤——石灰土;该类土壤有机质及氮素丰富,保蓄水性能强;钙、镁、钾、铁、锰、锌等元素含量也十分丰富,故称“热带黑钙土”;石山石多土少,整体环境恶劣,而局部生境却十分优越,又因该区雨量充沛,即使石山中的石缝、石槽内,只保存5%土质,上面就会覆盖较繁茂的草、灌植被,其中不少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同时,也易于栽培喜钙、喜肥的优良或珍贵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土 土壤 理化性质 造林 广西
下载PDF
典型黄壤和石灰土对Cd的吸附解吸特性 被引量:10
18
作者 赵志鹏 邢丹 +2 位作者 刘鸿雁 何天容 刘艳萍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6期83-86,共4页
为评估Cd在不同土壤中的迁移能力及环境风险,分析了贵州省地带性黄壤和石灰土对重金属Cd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Cd在黄壤和石灰土中的吸附量均随着加入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吸附率逐渐下降。当初始溶液中Cd的浓度达... 为评估Cd在不同土壤中的迁移能力及环境风险,分析了贵州省地带性黄壤和石灰土对重金属Cd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Cd在黄壤和石灰土中的吸附量均随着加入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吸附率逐渐下降。当初始溶液中Cd的浓度达310mg/L时,石灰土与黄壤中吸附的Cd含量达2 626mg/kg和1 507mg/kg,对Cd的吸附率分别为84.74%和48.64%。Freundlich和Henry方程均可以用来拟合Cd^2+在2种土壤中的等温吸附过程,Langmuir和Temkin方程则不适合用来描述,Freundlich的拟合效果最好。在试验浓度范围内,Cd在黄壤和石灰土中的解吸量均随着加入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解吸率逐渐升高最终趋于稳定,黄壤对Cd的解吸率稳定在25%~30%,石灰土对Cd的解吸率稳定在6%~7%。Cd在酸性黄壤中的吸附能力较石灰土弱,解吸性能较石灰土强,环境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解吸 黄壤 石灰土 重金属 迁移能力
下载PDF
土壤中钙形态的连续浸提方法 被引量:10
19
作者 余海 王世杰 《岩矿测试》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36-440,共5页
通过改进的连续浸提技术,把土壤钙的赋存形态划分为5个类型:水溶态、交换态、酸溶态、有机结合态及残渣态,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各形态钙含量及总钙量,各形态钙的加和值与测得的总钙量基本相符,且各形态钙8次浸提的相对标准偏差基本在10... 通过改进的连续浸提技术,把土壤钙的赋存形态划分为5个类型:水溶态、交换态、酸溶态、有机结合态及残渣态,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各形态钙含量及总钙量,各形态钙的加和值与测得的总钙量基本相符,且各形态钙8次浸提的相对标准偏差基本在10%以内。探讨了改进的连续浸提方法提取条件(包括浸提剂、水土比、提取时间、离心速率及离心时间等)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各形态钙可以满足生态地球化学土壤样品评价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形态 连续浸提 原子吸收光谱法 石灰土 黄壤
下载PDF
断陷盆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钙形态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菁 杨程 +2 位作者 靳振江 朱同彬 曹建华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89-895,共7页
选择云南省蒙自市西北勒乡碧色寨村具有典型岩溶地貌特征的草地、人工林地、玉米地(由草地开垦种植玉米2年)和火龙果地(由草地开垦种植火龙果5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浸提(BCR)提取方法测定不同形态钙含量,以探讨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 选择云南省蒙自市西北勒乡碧色寨村具有典型岩溶地貌特征的草地、人工林地、玉米地(由草地开垦种植玉米2年)和火龙果地(由草地开垦种植火龙果5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浸提(BCR)提取方法测定不同形态钙含量,以探讨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石灰性土壤钙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了土壤全钙含量及其形态分布;草地土壤全钙和各形态钙含量均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玉米地最低;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钙的赋存形态主要为交换态(占总量的59.4%~74.8%),有机结合态钙含量最低(占总量的0.5%~1.0%);全钙和各形态钙与有机碳、全氮、全镁、阳离子交换量(CEC)、pH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全钙和各形态钙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是互相影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土地利用类型 BCR提取方法 石灰性土壤 钙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