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生死孝道观与老年临终关怀 被引量:33
1
作者 张鹏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4-36,共3页
为了解决临终关怀发展的尴尬处境,诸如临终关怀机构困境、"供给-需求"冲突、意义世界的冲突等问题,以及传统生死观和孝道观影响下的老年临终关怀问题和生死孝道教育问题,必须深入反思传统生死观和孝道观。因此,试图通过生命... 为了解决临终关怀发展的尴尬处境,诸如临终关怀机构困境、"供给-需求"冲突、意义世界的冲突等问题,以及传统生死观和孝道观影响下的老年临终关怀问题和生死孝道教育问题,必须深入反思传统生死观和孝道观。因此,试图通过生命教育、伦理环境改善、养老模式变革等方式,树立新的生死观和孝道观,以推进老年临终关怀发展,从而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和生命尊严;并结合比较方法、价值分析方法对传统生死观、孝道观与老年临终关怀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终关怀 生死观 孝道观
下载PDF
构建老年人和谐生命——关于老年人生死观的思考 被引量:6
2
作者 陈金香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1年第1期7-9,25,共4页
构建和谐生命,树立合理的生死观,是老年人获得晚年幸福的关键。老年人合理生死观应包括:全面认识死亡,努力保全第一生命,实现延续第二生命,正确理解第三生命,积极建构第四生命。
关键词 老年人 和谐生命 生死观
下载PDF
苏格拉底生死观述评 被引量:3
3
作者 靳凤林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3期90-94,共5页
通过对苏格拉底三次参战远征的人生体验、对雅典命运的高度关注、对传统和同代哲学的怀疑与否定三个重要问题的分析,说明了苏格拉底生死观的复杂成因;通过对苏格拉底关于生死关系、生死与理想、生死与人格、生死与神灵、生死与国法五项... 通过对苏格拉底三次参战远征的人生体验、对雅典命运的高度关注、对传统和同代哲学的怀疑与否定三个重要问题的分析,说明了苏格拉底生死观的复杂成因;通过对苏格拉底关于生死关系、生死与理想、生死与人格、生死与神灵、生死与国法五项内容的探讨,说明了其生死观的基本内容;最后对苏格拉底之死的思想悲剧意义和政治悲剧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生死观 神灵
下载PDF
论日本人的无常观 被引量:5
4
作者 孙晓柳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70-72,共3页
无常观与日本的传统思想文化相接触,不断冲突、磨合,与其他众多要素融合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日本文化中诸要素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这种影响延续至今。从日本古代文学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无常... 无常观与日本的传统思想文化相接触,不断冲突、磨合,与其他众多要素融合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日本文化中诸要素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这种影响延续至今。从日本古代文学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无常观主要表现在其忧患意识与生死观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人 无常观 忧患意识 生死观
下载PDF
赫斯特伍德的悲剧新论——《嘉莉妹妹》中男主人公的中国式批判 被引量:3
5
作者 庞燕宁 李新云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年第2期74-77,共4页
对《嘉莉妹妹》中男主人公赫斯特伍德的悲剧性人生的研究很少,且主要运用丛林法则和城市理论等西方理论,把赫斯特伍德失败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城市化发展和职业特性的外因。本文用以中格西的方法,运用孔子和庄子的思想来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对《嘉莉妹妹》中男主人公赫斯特伍德的悲剧性人生的研究很少,且主要运用丛林法则和城市理论等西方理论,把赫斯特伍德失败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城市化发展和职业特性的外因。本文用以中格西的方法,运用孔子和庄子的思想来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发现赫斯特伍德心中的内因是导致其悲剧人生的最重要的因素,不容忽视。文本中赫斯特伍德追悔过去,盲目幻想,做事极端,而且没有忧患意识,不能防患于未然,不能认清其自身的生命价值,连死亡也不知怎样面对,从而导致了自己的悲剧性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批判 中庸 忧患意识 生死观
下载PDF
古希腊时期的生死观与人生理念
6
作者 刘光斌 刘格华 《克山师专学报》 2004年第1期35-38,共4页
人以外的生物都只是本能的面对生死,而人却能对生死问题展开意识。生死问题在希腊时期已得到重视,希腊哲学家对生死的看法,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状况,影响人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构成希腊人生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古希腊时期 生死观 人生理念 快乐主义 哲学 中道
下载PDF
走进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精神小屋——试析《到灯塔去》所诠释的女性现和生死观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晓燕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70-73,共4页
在《到灯塔去》中,作者从女权主义视角着力打造了两个女性人物——拉姆齐夫人和画家莉丽.布里斯科。前者集中了博爱宽厚、甘于吃苦的女性气质,后者体现了作者独立自尊、知性超脱的女性观念。这两个人物的精神世界构建了一座理想的20世... 在《到灯塔去》中,作者从女权主义视角着力打造了两个女性人物——拉姆齐夫人和画家莉丽.布里斯科。前者集中了博爱宽厚、甘于吃苦的女性气质,后者体现了作者独立自尊、知性超脱的女性观念。这两个人物的精神世界构建了一座理想的20世纪女性的精神小屋,体现了作者对女性现状的独特反思及其独到的美学观和人生观。虽然这座精神小屋由于设计者伍尔芙本人特殊的生活环境和脆弱的身心条件,弥漫着淡淡的忧伤,但它浓缩了英国上层中产阶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段动荡时期的精神世界,反映了英国的社会和文化,蕴涵着作者的社会历史感和对两性身份与创作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姆齐夫人 莉丽·布里斯科 伍尔荚 女性现 生死观
下载PDF
晚唐诗人李贺的生死观——兼论唐代诗人对生与死的理解与诠释 被引量:1
8
作者 沈文凡 赵丹 《长春大学学报》 2009年第7期62-65,共4页
诗人李贺在短暂的生命旅途中,病痛和政途失意造成心理的阴霾在其诗歌中有多方面的表现。诗风的急剧转变也是畏惧死亡的某种心理折射;生命意义的追寻与构建,在美好的仙境中寄托超脱凡世的追求,体现了李贺自我超越的生命态度。儒家中庸生... 诗人李贺在短暂的生命旅途中,病痛和政途失意造成心理的阴霾在其诗歌中有多方面的表现。诗风的急剧转变也是畏惧死亡的某种心理折射;生命意义的追寻与构建,在美好的仙境中寄托超脱凡世的追求,体现了李贺自我超越的生命态度。儒家中庸生死观在唐人思想中有表现,唐朝诗人追求精神超越,说明李贺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品读李贺的诗歌,既能深刻地体悟到李贺本人的生死观,又能进而理解唐人对生死的各种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观 生命意义 精神世界 李贺 唐代诗人
下载PDF
浅析《史记》存在大量“非实录”史料之原因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宇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7期53-55,共3页
《史记》是我国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作为一部信史,在其身上,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史学优良的"实录"传统。然纵观《史记》全书,却发现《史记》中存在大量"非实录"的史料,这便与"实录"传统产生了矛盾。本文以... 《史记》是我国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作为一部信史,在其身上,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史学优良的"实录"传统。然纵观《史记》全书,却发现《史记》中存在大量"非实录"的史料,这便与"实录"传统产生了矛盾。本文以时代生死观的角度,探讨《史记》中存在大量"非实录"史料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录 非实录 生死观
下载PDF
现世的悲歌 生命的颂歌——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10
作者 曹继华 《文教资料》 2006年第5期24-25,共2页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我们解读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一个切入点。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有作者不幸身世的诉说,也有对“发愤著书”原由的阐释,更有对生死观的全新理解,这些也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现世 生命 <报任安书>
下载PDF
轻逸与沉重的肉身——试谈赵玫《上官婉儿》的身体伦理叙事 被引量:1
11
作者 史静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122-124,共3页
给我一个支点,我便可以撬起地球。赵玫在《上官婉儿》中利用身体这个支点,解构了传统男性对女性身体的善恶分明的伦理叙事,而建立了独特的女性身体伦理叙事。探讨这一身体伦理叙事是什么,并进一步深度阐释由身体辐射出的独特生死观... 给我一个支点,我便可以撬起地球。赵玫在《上官婉儿》中利用身体这个支点,解构了传统男性对女性身体的善恶分明的伦理叙事,而建立了独特的女性身体伦理叙事。探讨这一身体伦理叙事是什么,并进一步深度阐释由身体辐射出的独特生死观和灵与肉冲突在当代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伦理 生死观 灵肉冲突
下载PDF
春花秋实——中国人向死而生的“百媚千红”
12
作者 靳珍珍 尹梅 张持晨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9年第1期103-105,共3页
向死而生是每个个体必经的生命轨迹,对于死亡话题,我们不应避而不谈,更不能轻易否认。恰恰相反,我们应做到的是,科学地认识、理解与接纳,这也是我们珍爱生命、接受过去、把握现在、拥抱未来的必要前提和有力保障。
关键词 生命 死亡认知 生死观 人文科学 人文关怀
原文传递
朝鲜德兴里壁画墓的生死观研究
13
作者 杨璐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30-37,共8页
德兴里壁画墓位于朝鲜半岛北部德兴里地区,墓室内的壁画及墨书文字反映了墓主人从中国辗转到高句丽的经历,体现了墓主人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生死观。不同于以往对德兴里壁画墓壁画题材的固定分析模式,文章站在墓主人本位的角度提... 德兴里壁画墓位于朝鲜半岛北部德兴里地区,墓室内的壁画及墨书文字反映了墓主人从中国辗转到高句丽的经历,体现了墓主人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生死观。不同于以往对德兴里壁画墓壁画题材的固定分析模式,文章站在墓主人本位的角度提出了“三重宇宙”这一概念,以“死亡叙述”和空间构建为中心,重新审视壁画内容和墓室结构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在分析、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尝试对德兴里壁画墓作出一些新的认识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兴里壁画墓 生死观 死亡叙述
下载PDF
试析《雅各布之屋》所体现的创作观和生死观
14
作者 李晓燕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47-48,共2页
《雅各布之屋》最大的特点在于主人公雅各布是一位不出场的主角。另一方面,它与《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岁月》等作品一样,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这与作者的生死观和创作观密切相关。
关键词 雅各布 意识流 伍尔芙 创作观 生死观
下载PDF
论日本人的无常观
15
作者 孙晓柳 《江西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68-70,共3页
无常观与日本的传统思想文化相接触,不断冲突、磨合,与其他众多要素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日本文化中诸要素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这种影响延续至今。该文试从日本古代文学、日本人的忧... 无常观与日本的传统思想文化相接触,不断冲突、磨合,与其他众多要素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日本文化中诸要素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这种影响延续至今。该文试从日本古代文学、日本人的忧患意识、日本人的生死观三个方面分析日本人的无常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人 无常观 忧患意识 生死观
下载PDF
从《楚辞集解》看汪瑗的生死观
16
作者 刘伟生 胡旭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83-86,共4页
汪瑗关于"屈原投水说"的辩驳和屈原去楚而隐的观点是《楚辞集解》的核心与灵魂,也是了解汪瑗处世思想的关键。汪瑗在论证屈原去就问题的过程中,实际上表明了自己的生死观。在汪瑗看来,死不可惧,但其条件是要对国家前途命运有... 汪瑗关于"屈原投水说"的辩驳和屈原去楚而隐的观点是《楚辞集解》的核心与灵魂,也是了解汪瑗处世思想的关键。汪瑗在论证屈原去就问题的过程中,实际上表明了自己的生死观。在汪瑗看来,死不可惧,但其条件是要对国家前途命运有益,对自己的身名有益;汪瑗强调仁智并重,并将屈原塑造成仁智并行的圣者形象和有道者形象。汪瑗的学术思想与处世观念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除了民族传统文化的远来积淀以外,个人的身世经历与时代风习的影响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瑗 《楚辞集解》 生死观
下载PDF
先秦儒家生死观解析
17
作者 黄彬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55-58,共4页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儒家生死观。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先秦儒家学派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强调人世间有重于“生”者,为了国家和民族,应“舍生取义”,超越死亡,死而不朽。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死亡观是以道德价值为核...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儒家生死观。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先秦儒家学派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强调人世间有重于“生”者,为了国家和民族,应“舍生取义”,超越死亡,死而不朽。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死亡观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先秦儒家的生死观成为评价人们面对生死的一个标准,并对后世人们的生死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哲学 生死观 渊源
下载PDF
毛泽东的生死观
18
作者 程林辉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5-19,共5页
青年毛泽东的生死观具有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色,晚年则转变为理性主义。人的生命虽然是有限的,但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延长生命的长度和“只争朝夕”的精神扩大生命的内涵。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寿命的长短,而在于是否活得有意义和死... 青年毛泽东的生死观具有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色,晚年则转变为理性主义。人的生命虽然是有限的,但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延长生命的长度和“只争朝夕”的精神扩大生命的内涵。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寿命的长短,而在于是否活得有意义和死得其所。只有那些为人民利益而死、捍卫自己人格尊严和民族气节的人才是高尚的、伟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生死观 体育锻炼 自然法则 只争朝夕 人民利益
下载PDF
略论纳西族的生死观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福泉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7-51,共5页
 纳西族的生死观大致有如下几个层次:一是对永生的探索;二是对长寿的追求和关于生命"连接"的观念;三是从生与死的单纯自然观中升华而出,体现出特有的伦理意识、道德观念及理想精神。
关键词 纳西族 生死观 层次
下载PDF
基督教·佛教生死观及其价值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余秋胤 《改革与开放》 2011年第8X期192-192,共1页
死亡是人类无法回避的伤痛。苏轼的代表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很好的说明了,中国人面对死亡的无奈。在此背景下的宗教的魅力才会难以抗拒。
关键词 基督教 佛教 生死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