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 被引量:16
1
作者 谢玉华 朱筱敏 赵坤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8-64,共7页
随着油气勘探向纵深发展,辽河西部凹陷油气勘探的难度越来越大,现今的勘探面临着复杂的石油地质难题。为了加强西部凹陷的油气精细、立体勘探,提高油气资源的探明率,并借鉴冀东油田、吉林油田和胜利油田油气精细勘探的成果实例,开展西... 随着油气勘探向纵深发展,辽河西部凹陷油气勘探的难度越来越大,现今的勘探面临着复杂的石油地质难题。为了加强西部凹陷的油气精细、立体勘探,提高油气资源的探明率,并借鉴冀东油田、吉林油田和胜利油田油气精细勘探的成果实例,开展西部凹陷的油气精细勘探十分必要,而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是油气精细勘探的基础,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收集了辽河西部凹陷丰富的钻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及古生物资料,通过对本区地震剖面上不整合面的识别、古生物化石的等时地层对比、测井曲线组合的突变面识别等,进行层序边界的识别,并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在本区古近系识别出4个二级层序和11个三级层序。在层序界面识别和层序单元划分基础上,通过制作合成记录,建立井震层序地层格架。层序格架内沉积层序整体分布规律为:沉积中心向南迁移,斜坡沉积厚度薄;南厚北薄,洼陷地层齐全;凸起部位地层发育不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西部凹陷 层序边界 古近系 层序地层格架
原文传递
辽河西部凹陷雷家地区沙四段油气资源结构特征 被引量:9
2
作者 汪少勇 李建忠 +2 位作者 王社教 郑民 吴晓智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728-1741,共14页
油气资源结构是指不同类型油气资源量的大小及空间配置关系,其研究结果能为勘探决策提供重要支撑。辽河西部凹陷中北部雷家地区沙河街组四段发育优质烃源岩和多种类型储层,形成常规、非常规石油协同发育,低熟、成熟石油混合聚集特征。... 油气资源结构是指不同类型油气资源量的大小及空间配置关系,其研究结果能为勘探决策提供重要支撑。辽河西部凹陷中北部雷家地区沙河街组四段发育优质烃源岩和多种类型储层,形成常规、非常规石油协同发育,低熟、成熟石油混合聚集特征。在成藏要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雷家地区沙四段常规油、致密油、页岩油空间分布特征。结合盆地模拟法、小面元容积法、EUR分布类比法、体积法估算雷家地区沙四段生烃量、排烃量、滞留量和聚集量,详细研究了沙四段资源定量组成及分布特征,建立沙四段油气资源结构模型。结果表明,雷家地区沙四段以生油为主,页岩油分布在洼陷中心,致密油环绕页岩油分布,常规油聚集在页岩油和致密油分布区外围。缓坡带—洼陷带—陡坡带剖面上,依次分布低熟稠油、低熟—成熟混源致密油、成熟页岩油和成熟常规油。沙四段烃源岩总生油量为12.9×10~8t,总的石油地质资源量为10.45×10~8t。其中,页岩油地质资源量为7.51×10~8t,占比71.9%;致密油地质资源量为2.25×10~8t,占比21.5%;常规油地质资源量为0.69×10~8t,占比6.6%。页岩油、致密油、常规油地质资源量的比例约为11∶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结构 西部凹陷 雷家地区 沙四段
原文传递
辽河西部凹陷优质页岩层段岩石学类型及其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7
3
作者 毛俊莉 荆铁亚 +3 位作者 韩霞 尚灿 黄双泉 马满兴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5-194,共10页
本文从辽河西部凹陷岩心观察入手,结合岩石薄片鉴定与X衍射全岩定量分析技术,完善了湖相泥质岩类岩石学分类方法。根据新的分类方案,页岩可分为黏土型页岩、长英型页岩和混合型页岩等。其中黏土型页岩呈密集层状构造,黏土矿物为主,有机... 本文从辽河西部凹陷岩心观察入手,结合岩石薄片鉴定与X衍射全岩定量分析技术,完善了湖相泥质岩类岩石学分类方法。根据新的分类方案,页岩可分为黏土型页岩、长英型页岩和混合型页岩等。其中黏土型页岩呈密集层状构造,黏土矿物为主,有机质层状富集,发育在陆源输入相对较弱的环境里;长英型页岩以泥级石英长石为主,镜下层状结构不明显,发育于陆源输入较强的淡水沉积环境;混合型页岩中发育黏土矿物、长英质和碳酸盐岩矿物,无主体成分,有机质以湖泊藻类为主,有机质纹层与黏土或者与碳酸盐岩纹层间互层结构,发育在微咸水至咸水的闭塞湖相环境。有机地化分析和生烃动力学实验研究表明半深湖相-深湖相的具有纹层结构黏土型页岩及混合型(含碳酸盐质)页岩,有机质类型以Ⅰ-Ⅱ1型为主,生烃能力很强,长英类页岩和块状泥岩次之。混合型页岩主要分布盘山洼陷沙四上亚段杜二层段和高升层段,黏土型页岩主要分布在杜家台和曙光斜坡区沙四上亚段杜一层段。混合型页岩区为油田公司近期非常规油气勘探的主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分类 页岩岩石学 地球化学特征 辽河西部凹陷
下载PDF
辽河西部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特征及油源精细对比 被引量:5
4
作者 惠沙沙 庞雄奇 +3 位作者 柳广弟 周晓龙 胡涛 梅术星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081-3098,共18页
为了明确辽河西部凹陷南北部烃源岩条件差异、查明凹陷内不同地区原油来源,采用TOC、岩石热解、Ro、饱和烃色谱-质谱等方法对不同洼陷烃源岩及原油特征分析并进行精细油源对比.结果表明,西部凹陷沙四段烃源岩在北部发育(厚约700 m)、有... 为了明确辽河西部凹陷南北部烃源岩条件差异、查明凹陷内不同地区原油来源,采用TOC、岩石热解、Ro、饱和烃色谱-质谱等方法对不同洼陷烃源岩及原油特征分析并进行精细油源对比.结果表明,西部凹陷沙四段烃源岩在北部发育(厚约700 m)、有机质丰度高、但成熟度较低(Ro<0.5%),有机质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混有少量低等水生生物,沉积于偏还原的咸水-微咸水环境;沙三段及沙一段烃源岩在凹陷南部更为发育,丰度高且成熟度高,有机质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沉积于偏氧化的淡水环境.结果表明,北部原油来自于沙四段烃源岩;中部原油主要来自于沙三段烃源岩(冷家地区原油存在少量沙四段原油混入),而南部原油主要来自于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西部凹陷 烃源岩评价 地化特征 油源对比 生物标志化合物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系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王珏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5-35,共11页
针对研究区砂体成因机制不明确的问题,对辽河西部凹陷A区块于楼油层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应用丰富的岩芯、测井及粒度等资料,对沉积相特征、平面展布及时空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可进一步... 针对研究区砂体成因机制不明确的问题,对辽河西部凹陷A区块于楼油层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应用丰富的岩芯、测井及粒度等资料,对沉积相特征、平面展布及时空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水下分流河道间砂、水下分流河道间泥及前缘席状砂5种微相。目的油层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呈条带状沿北西—南东向展布,整体上表现为基准面下降的水退旋回。从下至上,y_(24)~1小层表现为基准面上升后又下降的震荡过程,y_(23)~1小层表现为基准面上升的过程,而y_(12)~1小层表现为基准面下降的过程。储层非均质性受沉积展布与沉积演化的影响。通过对研究区沉积体系的精细解剖,为"相控建模"和进一步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地质基础,为开发方式的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西部凹陷 于楼油层 扇三角洲前缘 基准面旋回 储层非均质性
下载PDF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heavy oils in the Liaohe Western Depression,Bohai Gulf Basin 被引量:3
6
作者 LI SuMei1,2,PANG XiongQi1,2,LIU KeYu3,GAO XianZhi1,2,LI XiaoGuang4,CHEN ZhenYan4 & LIU BaoHong4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 and Prospect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am,Beijing 102249,China 2 Basin and Reservoir Research Center,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102249,China +1 位作者 3 CSIRO Petroleum,P.O. Box 1130,Bentley WA 6102,Australia 4 Liaohe Oilfield Co. Ltd,PetroChina,Panjin 124010,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S2期156-169,共14页
The Liaohe Oilfield in the Liaohe Western Depression of the Bohai Gulf Basin is the third-largest oil producing province and the largest heavy oil producing oilfield in China. A total of 65 oil samples,35 rock samples... The Liaohe Oilfield in the Liaohe Western Depression of the Bohai Gulf Basin is the third-largest oil producing province and the largest heavy oil producing oilfield in China. A total of 65 oil samples,35 rock samples and 36 reservoir sandston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utilizing conventional geochemical and biogeochemical approaches to unravel the mechanism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heavy oils. Investigation of the oils with the lowest maturity compared with the oils in the Gaosheng and Niuxintuo oilfields indicates no apparent relation between the maturity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heavy oil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heavy oil with primary origin is not likely the main mechanism re-sponsible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heavy oils in the Liaohe Western Slope. The absence and/or depletion of n-alkanes etc.,with relatively low molecular weight and the occurrence of 25-norhopane series in the heavy oils as well as the relatively high acidity of the oils all suggest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heavy oils once experienced secondary alteration. The fingerprints of the total scanning fluorescence (TSF) of the inner adsorbed hydrocarbons on the reservoir grains and the included hydrocarbons in fluid inclusions are similar to that of the normal oils in the area but are different from the outer adsorbed and reser-voired free oils at present,further indicating that most of the heavy oils are secondary in origin. Analyses of bacteria (microbes) in 7 oil samples indicate that anaerobic and hyperthermophilic Ar-chaeoglobus sp. are the dominant microbes relevant to oil biodegradation,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shallow commercial gas reservoirs containing anaerobic bacteria derived gas in the Gaosheng and Leijia teotonic belts. The biodegradation most likely occurs at the water/oil interface,where the forma-tion water is essential for microbe removal and nutrient transportation. We think that biodegradation,water washing and oxidization are interrelated and are the main mechanism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heavy oils. B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oil liaohe western depression BIODEGRADATION water WASHING formation mechanism
原文传递
辽河西部凹陷冷家-雷家地区构造特征与圈闭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周琦 丁文龙 +1 位作者 刘旭龙 聂爽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1年第3期12-14,5,共4页
冷家-雷家地区位于辽河坳陷西部凹陷中段,根据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断层和断裂系统,确定了地层层位和局部构造,分析了圈闭特征。研究区受北东向主干断裂控制,形成陈家洼陷、背斜构造带、斜坡带三个二级构造带。该区断裂构造发... 冷家-雷家地区位于辽河坳陷西部凹陷中段,根据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断层和断裂系统,确定了地层层位和局部构造,分析了圈闭特征。研究区受北东向主干断裂控制,形成陈家洼陷、背斜构造带、斜坡带三个二级构造带。该区断裂构造发育,断层活动复杂,含油层系众多,油藏类型多样。研究表明构造变形是油气聚集的关键因素,断裂、背斜构造的发育对盆地内沉积相带发育和生、储、盖及油气藏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构造地质条件的研究在油气勘探的全过程中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断层 圈闭 地震解释 辽河西部凹陷
下载PDF
辽河西部凹陷欢喜岭地区扇三角洲前缘储层非均质性表征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珏 陈欢庆 +2 位作者 周新茂 杜宜静 李顺明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8-196,共9页
研究区位于辽河油田某蒸汽驱试验区内。以该地区于楼油层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为研究对象,综合400口井测井资料、6口取心井资料及多种测试资料,对该地区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定性及定量的精细表征,分析了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探讨了... 研究区位于辽河油田某蒸汽驱试验区内。以该地区于楼油层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为研究对象,综合400口井测井资料、6口取心井资料及多种测试资料,对该地区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定性及定量的精细表征,分析了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探讨了非均质性对储层开发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调整建议。结果表明,研究区夹层发育泥质夹层、物性夹层及成岩胶结夹层,夹层频率介于0.052~0.17层/m;隔层发育泥质隔层,平均厚度为1.52~3.84m;主力油层单层平均渗透率变异系数介于0.59~1.01之间,平均渗透率级差介于55.51~462.42之间,平均突进系数介于2.37~3.75之间,整体属于中-强非均质性储层;砂体类型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水下分流河道间砂、水下分流河道间泥及前缘席状砂,垂向叠置模式包括连通型、弱连通型及不连通型,平面分布模式包括连片状及条带状。非均质性整体受控于沉积环境与沉积动力作用的演化过程,如发育于可容纳空间变小时期的砂体,由于河道侧向迁移及下切能力强,非均质性较弱。根据非均质性表征结果,提出了调剖注汽、分层注汽等开发调整建议,为进一步扩大蒸汽驱试验及剩余油挖潜提供了坚实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西部凹陷 蒸汽驱试验区 扇三角洲前缘 储层非均质性
下载PDF
重力流沉积的机械分异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董春梅 林承焰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4期9-11,22,共4页
阐明了在现代地面上实际观察到的陡坡碎屑物质重力分异作用,讨论了辽河西部凹陷沙三段陡坡重力流、缓坡重力流、湖底扇和重力流水道4种不同类型的重力流沉积分异规律.分析认为,重力流沉积体系中仍发生重力分异作用,不同类型重力流... 阐明了在现代地面上实际观察到的陡坡碎屑物质重力分异作用,讨论了辽河西部凹陷沙三段陡坡重力流、缓坡重力流、湖底扇和重力流水道4种不同类型的重力流沉积分异规律.分析认为,重力流沉积体系中仍发生重力分异作用,不同类型重力流沉积的分异作用特点不同.陡坡粗碎屑重力流沉积分异作用不甚明显,而缓坡重力流和湖底扇沉积分异作用明显.这对于丰富和发展陆源碎屑沉积分异理论、指导油田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分异作用 碎屑颗粒 重力流沉积 油田勘探
下载PDF
辽河西部凹陷储层成岩作用及有利储层预测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学军 谢庆宾 邹育良 《甘肃地质》 2008年第1期72-78,共7页
通过成岩作用研究与储层综合评价技术,预测辽河西部凹陷南区沙河街组有利储层的平面展布。通过对薄片的鉴定,确定本区砂岩主要类型;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手段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层位、不同沉积环境的成岩作用;... 通过成岩作用研究与储层综合评价技术,预测辽河西部凹陷南区沙河街组有利储层的平面展布。通过对薄片的鉴定,确定本区砂岩主要类型;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手段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层位、不同沉积环境的成岩作用;同时确定主要孔隙类型;以及依据有机质成熟度有关指标等成岩序列和成岩阶段划分标志,进行成岩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划分成岩阶段;通过217口井的薄片资料、沉积相分布和油气分布区图例的分析,确定本区成岩相主要类型;依据岩心测试、测井解释成果,以及孔隙度—深度关系图,发现纵向上储层发育3个主要次生孔隙发育带;通过对储层次生孔隙带形成的主控因素分析得知,通过建立储集物性与沉积相关系、建立成岩作用与储集特征的关系、构造活动与储层发育之间的关系,结合沉积相图、成岩相图、各井储层物性综合评价图,平面上圈定出有利储层、较有利储层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西部凹陷 岩石学特征 成岩作用 成岩相 储层评价
原文传递
辽河西部凹陷大洼地区沙三段陡坡带近岸水下扇识别与刻画
11
作者 叶青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24,I0001,I0002,共14页
辽河西部凹陷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扇体分布及其沉积相特征认识程度低。为了精细识别与刻画大洼地区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近岸水下扇,根据沉积物供给通道与地震属性研究,分析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的沉积特征。结果表明:陡坡带具有构造变换控砂... 辽河西部凹陷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扇体分布及其沉积相特征认识程度低。为了精细识别与刻画大洼地区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近岸水下扇,根据沉积物供给通道与地震属性研究,分析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的沉积特征。结果表明:陡坡带具有构造变换控砂的特征,边界断层具有转换带特征,转换带地势平坦提供沉积物供给通道,物源沿通道入湖形成近岸水下扇沉积;陡坡带地震相特征指示近岸水下扇沉积,沿物源方向地震反射表现为斜交前积反射,垂直物源方向地震反射表现为杂乱丘型反射。陡坡带近岸水下扇具有区别于围岩的高波阻抗和强振幅属性特征,在低勘探程度区刻画两套扇体。该结果为研究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坡带 近岸水下扇 扇体识别 沉积物供给通道 地震相分析 波阻抗反演 振幅属性 沙三段 大洼地区 辽河西部凹陷
下载PDF
断陷湖盆页岩油形成的地质要素匹配:以辽河西部凹陷沙三段为例
12
作者 荆铁亚 王金意 +2 位作者 毛俊莉 钟学彬 张健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8-153,共6页
为了研究我国断陷湖盆陆相页岩油发育的地质条件和富集机理,以辽河西部凹陷沙三段为例,归纳总结了断陷湖盆页岩油聚集的有效性。通过沉积构造分析,岩心观察,岩矿、地球化学、含油量、生烃模拟等实验测试方法研究了泥页岩的生烃潜力、赋... 为了研究我国断陷湖盆陆相页岩油发育的地质条件和富集机理,以辽河西部凹陷沙三段为例,归纳总结了断陷湖盆页岩油聚集的有效性。通过沉积构造分析,岩心观察,岩矿、地球化学、含油量、生烃模拟等实验测试方法研究了泥页岩的生烃潜力、赋存空间和富集条件。结果表明沙三段页岩有机质丰度较高,w(TOC)平均在2%左右;有机质类型以Ⅰ和Ⅱ1等偏腐泥型干酪根为主;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偏低,Ro介于0.4%~0.9%之间,干酪根以生油为主;岩心和薄片扫描电镜均观察到各类孔隙和微裂缝的大量存在,反映断陷湖盆背景下发育的厚层泥页岩具有较好的页岩油聚集条件匹配关系,页岩油资源前景较好。脆性矿物含量较低的特征也为陆相页岩油的开采技术提出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辽河西部凹陷 沙河街组三段 页岩油 聚集机理
下载PDF
辽河西部凹陷沙三段浊积岩储层中钙质夹层研究 被引量:53
13
作者 林承焰 侯连华 +3 位作者 董春梅 刘泽容 信荃麟 黄金柱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72-82,共11页
本文阐明了辽河西部凹陷高升、兴隆台、曙光和冷东四个地区沙三段浊积岩油气储层内的钙质夹层识别标志,定性、定量地揭示了它在剖面和平面上空间分布规律,探讨了它的成因机制,指出了钙质胶结作用和钙质夹层对储层性质与油气分布的重... 本文阐明了辽河西部凹陷高升、兴隆台、曙光和冷东四个地区沙三段浊积岩油气储层内的钙质夹层识别标志,定性、定量地揭示了它在剖面和平面上空间分布规律,探讨了它的成因机制,指出了钙质胶结作用和钙质夹层对储层性质与油气分布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储集层 钙质夹层 浊积岩 凹陷沙
下载PDF
辽河西部致密砂岩储层保护钻完井液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睿 《辽宁化工》 CAS 2013年第10期1235-1237,共3页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部沙三段属于低孔特低渗致密砂岩油气藏,油气资源分布广泛开采难度大。现有的钻完井液体系不能满足安全快速钻井和储层保护的要求,进行了该项目的研究。室内对该区块致密砂岩储层进行了储层物性、敏感性及水锁等方面...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部沙三段属于低孔特低渗致密砂岩油气藏,油气资源分布广泛开采难度大。现有的钻完井液体系不能满足安全快速钻井和储层保护的要求,进行了该项目的研究。室内对该区块致密砂岩储层进行了储层物性、敏感性及水锁等方面的评价,确定了钻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储层损害因素。通过室内试验优选优化了KCl钻完井液体系,并根据储层孔喉大小分布对该体系进行了广谱屏蔽暂堵技术改造。室内评价表明KCl钻完井液体系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体系的润滑性和抑制防塌性好,抗污染能力强,可以满足探井的需要,渗透率恢复率均在82%以上,暂堵深度<1.1cm且易反排。可满足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部沙三段致密砂岩储层保护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西部凹陷南部沙三段 致密砂岩 储层保护 KCl钻完井液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