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探析良附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潜在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良附丸对FD大鼠的干预作用及机制。利用TCMSP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探析良附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潜在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良附丸对FD大鼠的干预作用及机制。利用TCMSP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获取和筛选良附丸的活性成分,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药物的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检索FD相关靶点;药物与疾病靶点相交集后,导入STRING数据库检索蛋白互作关系,筛选关键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Gene Oncology)生物过程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借助AutoDock Tools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预测良附丸有效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度。网络药理学筛选出良附丸的活性成分19个及与FD相关的靶点591个,其中交集靶点253个;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良附丸主要与药物反应、转录的负调控、细胞凋亡的正调控、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通路等生物过程有关,富集在HIF-1信号通路、5-羟色胺能突触、TNF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TRP通道的炎症介质调节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良附丸关键有效成分与靶点MAPK1、AKT1、TRPV1、HTR1A、HTR2A均有一定的结合活性。动物实验构建F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良附丸治疗7 d,检测结果显示,良附丸组能显著缓解FD大鼠的症状,且明显升高5-HT的表达水平,下调TRPV1的表达。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分析和实验验证,证明良附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改善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为进一步的良附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展开更多
目的:系统评价良附丸中药配方颗粒治疗胃脘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8个...目的:系统评价良附丸中药配方颗粒治疗胃脘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8个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22年2月10日,纳入良附丸中药配方颗粒治疗胃脘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使用Stata 12.0软件对总有效率和痊愈率,胃脘痛的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等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并评价安全性。结果:最终纳入11项RCT,共1056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良附丸饮片汤剂相比,良附丸中药配方颗粒能显著提高胃脘痛患者的痊愈率和总体有效率(痊愈率:RR=0.74,95%CI=0.65~0.84;总有效率:RR=0.87,95%CI=0.83~0.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饮片汤剂,良附丸中药配方颗粒在改善患者胃脘痛的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等方面的疗效更加显著(疼痛程度:RR=0.86,95%CI=0.71~1.02;疼痛持续时间:RR=0.89,95%CI=0.74~1.04;疼痛发作次数:RR=0.69,95%CI=0.54~0.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相比于饮片汤剂,良附丸中药配方颗粒能明显降低患者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1,95%CI=0.19~0.88,P<0.05)。结论:与良附丸饮片汤剂相比,良附丸中药配方颗粒治疗胃脘痛患者能进一步提高总体疗效和改善疼痛。受限于纳入研究的质量和样本数量,上述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多中心和大样本的RCT进行验证。展开更多
文摘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探析良附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潜在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良附丸对FD大鼠的干预作用及机制。利用TCMSP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获取和筛选良附丸的活性成分,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药物的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检索FD相关靶点;药物与疾病靶点相交集后,导入STRING数据库检索蛋白互作关系,筛选关键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Gene Oncology)生物过程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借助AutoDock Tools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预测良附丸有效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度。网络药理学筛选出良附丸的活性成分19个及与FD相关的靶点591个,其中交集靶点253个;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良附丸主要与药物反应、转录的负调控、细胞凋亡的正调控、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通路等生物过程有关,富集在HIF-1信号通路、5-羟色胺能突触、TNF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TRP通道的炎症介质调节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良附丸关键有效成分与靶点MAPK1、AKT1、TRPV1、HTR1A、HTR2A均有一定的结合活性。动物实验构建F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良附丸治疗7 d,检测结果显示,良附丸组能显著缓解FD大鼠的症状,且明显升高5-HT的表达水平,下调TRPV1的表达。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分析和实验验证,证明良附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改善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为进一步的良附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文摘目的:系统评价良附丸中药配方颗粒治疗胃脘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8个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22年2月10日,纳入良附丸中药配方颗粒治疗胃脘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使用Stata 12.0软件对总有效率和痊愈率,胃脘痛的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等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并评价安全性。结果:最终纳入11项RCT,共1056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良附丸饮片汤剂相比,良附丸中药配方颗粒能显著提高胃脘痛患者的痊愈率和总体有效率(痊愈率:RR=0.74,95%CI=0.65~0.84;总有效率:RR=0.87,95%CI=0.83~0.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饮片汤剂,良附丸中药配方颗粒在改善患者胃脘痛的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等方面的疗效更加显著(疼痛程度:RR=0.86,95%CI=0.71~1.02;疼痛持续时间:RR=0.89,95%CI=0.74~1.04;疼痛发作次数:RR=0.69,95%CI=0.54~0.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相比于饮片汤剂,良附丸中药配方颗粒能明显降低患者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1,95%CI=0.19~0.88,P<0.05)。结论:与良附丸饮片汤剂相比,良附丸中药配方颗粒治疗胃脘痛患者能进一步提高总体疗效和改善疼痛。受限于纳入研究的质量和样本数量,上述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多中心和大样本的RCT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