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序言何以成专著——考释五四语境下《清代学术概论》的写作缘由 被引量:2
1
作者 吴岩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10年第9期14-18,共5页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是清学史经典著述之一,该书的写作恰逢五四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时。将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引入《清代学术概论》的写作背景之中,揭示梁启超写作此书的缘由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呼应与引导,以此结论,该书不...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是清学史经典著述之一,该书的写作恰逢五四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时。将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引入《清代学术概论》的写作背景之中,揭示梁启超写作此书的缘由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呼应与引导,以此结论,该书不仅是论列清代考据学的学术史著述,更是一部反映五四思潮的思想史著述。探寻梁启超将一篇序言写成一部专著的缘由,应不失为我们解读该书隐于学术背后思想的一个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 五四新文化 胡适
原文传递
梁启超的道德革新思想 被引量:1
2
作者 宋修玲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91-94,共4页
梁启超是研究中国伦理近代化不可绕避的学者。“公德”、“私德”是他道德革新思想中的两个核心概念。梁启超的道德革新思路经历了一个由因袭西方发现我国旧伦理的缺陷,提出培育公德的目标,到规抚使之回归中国传统,扶植私德以建公德的... 梁启超是研究中国伦理近代化不可绕避的学者。“公德”、“私德”是他道德革新思想中的两个核心概念。梁启超的道德革新思路经历了一个由因袭西方发现我国旧伦理的缺陷,提出培育公德的目标,到规抚使之回归中国传统,扶植私德以建公德的路径。在解决公私德对立的问题中他创获了一套使公德、私德并行不悖的道德学框架。这一转变历程展现了道德改革由传统走向现代、以西方营卫中国、从外在规范落实于内在精神,步步深入的建设理路,可以为我国伦理现代化的探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伦理近代化 公德 私德
下载PDF
梁启超对社会主义的阐释与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 被引量:2
3
作者 董四代 郭萌 《武夷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11-15,共5页
在19世纪末,西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媒就有零星介绍。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人认同社会主义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条件。梁启超对社会主义的阐释和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打开了中国人的理论视野,虽然他对社会主义与中国社... 在19世纪末,西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媒就有零星介绍。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人认同社会主义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条件。梁启超对社会主义的阐释和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打开了中国人的理论视野,虽然他对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关系尚不明确,对马克思主义也有误读,但毕竟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化论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初期传播 梁启超
下载PDF
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中心与融合创新——以严复、梁启超、章太炎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薛其林 《长沙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52-55,共4页
鸦片战争以来的近百年间,中国文化的主题是中西文化的冲突、调和与融合创新。因此,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可以说是中学在吸纳西学过程中的重建。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文化价值如何,如何进退?怎样去评估中西文化的优劣?中国传统要不要发... 鸦片战争以来的近百年间,中国文化的主题是中西文化的冲突、调和与融合创新。因此,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可以说是中学在吸纳西学过程中的重建。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文化价值如何,如何进退?怎样去评估中西文化的优劣?中国传统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西方文化要不要吸收,如何吸收?这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十分关注的问题。针对文化上顽固守旧与过度西化两种倾向,严复、梁启超、章太炎提出了“观通”、“化合”、“附益”说,他们从“昌明东方学术”着眼,强调立足本土、化合中西古今,创新中华文化。他们有关未来中国新文化再造的学术探讨,是非常富有实践价值和前瞻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文化中心 中西古今融合创新 五四时期 严复 梁启超 章太炎
下载PDF
康有为一派对陈宝箴父子政治态度的误解与夸张 被引量:1
5
作者 茅海建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9-157,共9页
陈宝箴、陈三立父子与康有为、梁启超、唐才常等人不属于同一政治派系。在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一派对陈氏父子的态度前后有三变。由于御史黄均隆的错误举报,慈禧太后误以为陈宝箴曾保举过康有为,以"滥保匪人"、"招引奸邪... 陈宝箴、陈三立父子与康有为、梁启超、唐才常等人不属于同一政治派系。在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一派对陈氏父子的态度前后有三变。由于御史黄均隆的错误举报,慈禧太后误以为陈宝箴曾保举过康有为,以"滥保匪人"、"招引奸邪"的罪名将陈氏父子革职,康有为等人也由此误以为陈宝箴曾保举过康。康、梁在日本大力宣传陈氏父子在变法期间对他们的支持;并在庚子事变时,宣称陈氏父子是他们的依靠力量,而陈氏父子并没有参加唐才常、梁启超等人在庚子年间的政治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宝箴 陈三立 康有为 梁启超 唐才常 戊戌变法 庚子事变
下载PDF
梁启超“欲强国必由女学”说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史莉琴 肖发荣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59-63,71,共6页
梁启超"欲强国必由女学"说,把女学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强大联系在一起,明确了女学的兴与不兴与国家盛衰、民族存亡的关系。这体现了梁氏在女学问题上的远见卓识和他对民族、对国家的赤诚之心。正是由于梁启超对女学思想的宣... 梁启超"欲强国必由女学"说,把女学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强大联系在一起,明确了女学的兴与不兴与国家盛衰、民族存亡的关系。这体现了梁氏在女学问题上的远见卓识和他对民族、对国家的赤诚之心。正是由于梁启超对女学思想的宣传及其戒缠足、创办女学的实践,才推动了中国近代最早一批女性的觉醒。而这些女性的觉醒,不仅带动了女学思想的宣传,更进一步促进了近代女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女学 戒缠足 女学堂
下载PDF
从《释革》看梁启超的革命观
7
作者 魏义霞 《绥化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5-10,共6页
梁启超写于1902年的《释革》一文,不啻为中国近代的革命宣言,集中体现了梁启超的革命观。他在文中对改良与革命进行了明确区分,进而申明了自己改造中国的行动纲领。梁启超的革命观不仅被他贯彻到史学、文学、宗教和道德等诸多领域,而且... 梁启超写于1902年的《释革》一文,不啻为中国近代的革命宣言,集中体现了梁启超的革命观。他在文中对改良与革命进行了明确区分,进而申明了自己改造中国的行动纲领。梁启超的革命观不仅被他贯彻到史学、文学、宗教和道德等诸多领域,而且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对中国近现代的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释革》 革命观
下载PDF
梁启超论教育的道德公准
8
作者 马延朝 《昭通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75-77,共3页
梁启超认为要想解决道德堕落的问题,必须制定一个道德公准,道德公准要具有普遍性、对等性特点,而同情、诚实、勤劳、刚强最能体现普遍性与对等性特点。要看教育的进步与否,就要看教育能否遵守这四条公准。
关键词 梁启超 道德公准 特点
下载PDF
梁启超的调适的中学与西学观
9
作者 王明伟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46-49,共4页
戊戌变法时期的梁启超从文化决定论出发,将中国的衰落归结为背离了孔子的大同之义,主张引进西学,尤其是政治学,在调适中西的基础之上,重构作为变法理论的新孔教。
关键词 梁启超 中学 西学 调适
下载PDF
解读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10
作者 秦美珊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4年第1期72-77,共6页
《新民丛报》的创办,承载着梁启超希冀透过"德育"和"智育"培养"新民"的理想。《新民说》和《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刊发,即体现了梁启超在追求这一理想时所展开的两个方面。撰述《论中国学术思想... 《新民丛报》的创办,承载着梁启超希冀透过"德育"和"智育"培养"新民"的理想。《新民说》和《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刊发,即体现了梁启超在追求这一理想时所展开的两个方面。撰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过程中,梁启超的立足点有所变化,隐隐透露出梁启超从隐含政治意图的"有为而作"发展到"为学术而学术"的阶段,开始为他日后学术生涯做披荆斩棘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下载PDF
建国以来《新民丛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1
作者 柳丽贺 《黑河学刊》 2017年第4期92-94,共3页
《新民丛报》从1902年2月创刊到1907年11月终结,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的一种重要的刊物,言论风靡一时,执舆论界之牛耳,传于海内外,影响深远。学术界对其的研究可谓硕果颇丰,但目前为止,关于此类成果的整理总结付诸阙如。故拟就... 《新民丛报》从1902年2月创刊到1907年11月终结,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的一种重要的刊物,言论风靡一时,执舆论界之牛耳,传于海内外,影响深远。学术界对其的研究可谓硕果颇丰,但目前为止,关于此类成果的整理总结付诸阙如。故拟就对此研究做一大致梳理,以期能对读者全面了解《丛报》的研究现状及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以及在此基础上开拓新的研究模式,充分挖掘其潜藏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丛报》 梁启超 研究综述
下载PDF
汉语形象与现代性的发生——以梁启超、鲁迅和朱光潜为个案
12
作者 何浩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68-71,81,共5页
本文力图通过分析梁启超、鲁迅和朱光潜的文艺思想,意在反思中国现代性语境与中国汉语表达之间的困境等关系。本文认为,这三位分别从动员大众、启蒙与革命以及语言诗学的角度为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中的汉语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从某种意... 本文力图通过分析梁启超、鲁迅和朱光潜的文艺思想,意在反思中国现代性语境与中国汉语表达之间的困境等关系。本文认为,这三位分别从动员大众、启蒙与革命以及语言诗学的角度为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中的汉语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几位作家的探索不仅包含了此后汉语表达在现代性语境所遭遇到的基本问题,如传统、现代、启蒙、大众、个人表达、现代性批判等,而且开创了汉语切入现代性语境的基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鲁迅 朱光潜 文学现代性 汉语形象
下载PDF
梁启超读者心理学思想探析
13
作者 邹承辉 李萃茂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98-99,共2页
梁启超在探讨艺术问题时,非常注意吸收、运用西方美学、心理学的知识去剖析审美创作现象,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开拓了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的心理分析法,特别是涉及了读者心理因素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读者心理学理论。
关键词 文学 梁启超 读者心理学
下载PDF
梁启超家庭美育发凡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婷婷 蒋明宏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6年第9期79-84,共6页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也是一位成功的父亲。他育有九个子女,几乎个个成功成才,各有所长,在建设中国的不同岗位上都做出了非凡的贡献,这与梁启超对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密切相关的。梁启超的家庭美育也是其家庭教...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也是一位成功的父亲。他育有九个子女,几乎个个成功成才,各有所长,在建设中国的不同岗位上都做出了非凡的贡献,这与梁启超对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密切相关的。梁启超的家庭美育也是其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闪光点,他以身作则、因材施教,通过微励的方式,对他的子女们进行了艺术美、情感美、社会美等家庭审美教育。他的家庭美育实践是成功,是十分值得我们探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家书 家庭教育 传统文化
下载PDF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论略
15
作者 王海林 董四代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00-105,共6页
面对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和社会现代化的理性诉求,梁启超从思想文化和精神层面思考民族解放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辩证扬弃传统思想资源和借鉴吸收泰西学说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民族主义的历史命题。梁启超... 面对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和社会现代化的理性诉求,梁启超从思想文化和精神层面思考民族解放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辩证扬弃传统思想资源和借鉴吸收泰西学说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民族主义的历史命题。梁启超毕生致力于思想启蒙和民族解放,成为20世纪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首倡者,也为今人从历史与逻辑统一上认识民族解放和社会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民族主义 传统文化资源 执中鉴西 社会现代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