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礼俗互动”概念的学术价值及献疑 被引量:2
1
作者 潘斌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8,157,共15页
张士闪等人提倡“礼俗互动”概念并加以推广,可以纠正中国民俗学、社会史研究等领域的一些偏颇认识,体现出当代学者在建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方面的自觉和努力。不过民俗学者所言“礼俗互动”,对“俗”的重要性的强调要远高于“礼”,... 张士闪等人提倡“礼俗互动”概念并加以推广,可以纠正中国民俗学、社会史研究等领域的一些偏颇认识,体现出当代学者在建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方面的自觉和努力。不过民俗学者所言“礼俗互动”,对“俗”的重要性的强调要远高于“礼”,更多呈现的是“俗”对于“礼”的“自下而上”的作用,而忽视“礼”对于“俗”的“自上而下”的作用。一些民俗学者对礼、俗以及二者关系的界定比较宽泛,缺乏“历史性”;在进行礼俗关系的研究或“礼俗互动”概念的论证时大量套用西方理论和概念,缺乏说服力。作为一个已经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概念,“礼俗互动”在民俗学等既有学科论证的基础上,还需要以经学、礼学的眼光来加以检视并丰富其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俗互动
原文传递
秩序与和谐:礼乐制度与行为正义 被引量:5
2
作者 董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1-121,160,共12页
西周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而“礼”则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制度综合”。“礼”作为典制,其现实性上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共生活的多元秩序与和谐。在理念上,“礼”作为制度体系是圣人法天立极、依于天道而建立人道的结果,因此它是由天... 西周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而“礼”则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制度综合”。“礼”作为典制,其现实性上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共生活的多元秩序与和谐。在理念上,“礼”作为制度体系是圣人法天立极、依于天道而建立人道的结果,因此它是由天地人神共构而形成的人道世界的制度典范,充分体现了人为自我立法的价值建构。因“礼之本”在天道,所以在古典儒学的特定语境之下,“礼”具有神圣性内涵。“王”或“天子”以其特定名分现身于“礼”的制度结构之中,他必须成为循礼的典范,而不具有度越于制度规范的特权。“礼”对于“名分”的制约具有现实意义的普遍有效性。“对象性交往关系情境”是一切个体实现其现实生存的基本场域,处于其中的个体(主体)间“名分”的表达具有原则上的对等性,包含责任、权利、义务的平等意义。“名分”之实,即是公开场域中的个体性或公共交往秩序中的主体性。“名分”的恰当体现即是“义”,是在公开性意义上关于个体(主体)行为正义的本质限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综合 对象性交往关系情境 行为正义
下载PDF
“直”和“礼”的“中庸”——孔子之“仁”再辨证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浩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9-86,共8页
孔子或《论语》思想的核心范畴是"仁",但"仁"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论者向有分歧。结合对相关概念的考释,批判性地考察杨伯峻、冯友兰等对孔子之"仁"的解读,可以揭示出孔子所谓"仁"即是"直"和"礼"的"中庸";由于现实原因,孔子... 孔子或《论语》思想的核心范畴是"仁",但"仁"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论者向有分歧。结合对相关概念的考释,批判性地考察杨伯峻、冯友兰等对孔子之"仁"的解读,可以揭示出孔子所谓"仁"即是"直"和"礼"的"中庸";由于现实原因,孔子虽然重视"直",但没有充分展开论述,而是更多地讨论了"仁"和"礼",所以"直"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且往往被混淆于"仁"。然而,倘若真正把握了"仁"的结构性内涵,尤其是注意到"直"在其中的基础位置,则不仅能够准确地理解孔子或《论语》的"一以贯之"之"道",而且有助于认识孔子及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特别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中庸
原文传递
孔子“礼育”思想引论 被引量:1
4
作者 赖换初 《云梦学刊》 2002年第6期16-18,共3页
孔子的“礼育”思想是孔子礼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和方面,它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礼仪、礼义的教育与培养,也包括了古代的政治、法制亦即古代典章制度的教育与培养。“礼育”较德育宽泛,也与“礼教”有着显著区别。
关键词 孔子
下载PDF
王船山夷夏观辨正——以礼以分殊辨别人禽与夷夏为视角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力祥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7-101,共5页
船山是宋明理学的总结者,儒家传统文化的忠实捍卫者,学术界多把他的夷夏观理解为一种狭隘的夷夏观:即从船山的夷夏观推断船山将禽兽与夷狄等同;二是认为船山是典型的华夏主义者,也即大汉族主义者,这是对船山夷夏观的一种误解与误读。如... 船山是宋明理学的总结者,儒家传统文化的忠实捍卫者,学术界多把他的夷夏观理解为一种狭隘的夷夏观:即从船山的夷夏观推断船山将禽兽与夷狄等同;二是认为船山是典型的华夏主义者,也即大汉族主义者,这是对船山夷夏观的一种误解与误读。如果还原船山原典语境和抽离引用者自身的语境,从礼以分殊辨别夷夏为视角,即可还原船山夷夏观的真实存在:即船山本意并非将夷夏等同于禽兽,同时他也并非主张大汉族主义。一旦抽离船山原典的语境和置换引用者自身的语境,就会导致对船山夷夏观的误解与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观 王船山 学思想
下载PDF
试论叔向“礼”的思想 被引量:3
6
作者 高瑞瑞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10-113,共4页
叔向“礼”的思想,包含邦国和个人两个层面,分别强调对晋国盟主地位的尊重和以邦国的利益为重。这一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维护晋国的利益,由此来看,叔向“礼”的思想,是根据当时晋国图霸的需要进行调整的结果。
关键词 叔向 霸政
下载PDF
从礼论的视角看荀子天人关系说 被引量:2
7
作者 廖晓炜 《邯郸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48-53,共6页
荀学的归结点在天下之治,其根本则在于统合个体、社会乃至自然的礼义之道。因此,礼在荀子的思想中无疑占有根基性的地位,其全部思想均由之展开,本文试图从礼论的角度重新思考,厘清长期以来在学界颇具争议的荀子天人关系思想。荀学主张一... 荀学的归结点在天下之治,其根本则在于统合个体、社会乃至自然的礼义之道。因此,礼在荀子的思想中无疑占有根基性的地位,其全部思想均由之展开,本文试图从礼论的角度重新思考,厘清长期以来在学界颇具争议的荀子天人关系思想。荀学主张一种"本体宇宙论"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观,由之说明礼的价值根源的问题,通过哲学史的分析,更可见出,此一观念经由汉唐以至宋明的内在发展脉络;同时,荀学中亦包涵有圣人法天、则道进而达致"明参日月、大满八极"之同于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通常所谓的"天人之分"则是荀子对"天志"等原始宗教观念的回应,其目的在于强调人为的重要性,与天人合一的观念并无内在冲突。与孔孟等其他儒家相同,荀子天人相分的观念是在个体的有限性以及现实的制约性方面凸现出来的,通过时遇、命等观念的分析,可以极为清楚地反映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之分 天人合一
下载PDF
A Distorted Image of Confucius ——on Lin Yutang′s Version of Lunyu(论语)
8
作者 Qiao Hualin (English Dept.of Pingdingshan Teachers′ College) Chen Fanxia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of Henan University,Kaifeng,Henan 467002) 《平顶山学院学报》 1999年第S1期3-5,共3页
Lin Yutang does a great deal in translating and introducing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to western countries,yet he also makes many mistakes in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This essay talks about his three error... Lin Yutang does a great deal in translating and introducing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to western countries,yet he also makes many mistakes in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This essay talks about his three errors. First,he misunderstands the functions of fa(法) in Confueianism. Next,he mistranslates some sayings such as Fafenwangshi(“发愤忘食”), so he distorts the image of Confucius. Last,he doesnot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Sanshierli(“三十而立”)correctly,so that he ignor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li(礼) in Confucius′ whole 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法) Confucius(孔子) li(立) li() Fafen(发愤)
下载PDF
朱熹礼、理关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姜波 刘艳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74-78,共5页
朱熹是儒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他的礼学思想也十分丰富。从天理之角度看,朱熹认为"礼者,理也",但同时也指出二者在内涵上有很大的差异,不能等同。朱熹的"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不仅为礼找到了形上依据,而且又体... 朱熹是儒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他的礼学思想也十分丰富。从天理之角度看,朱熹认为"礼者,理也",但同时也指出二者在内涵上有很大的差异,不能等同。朱熹的"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不仅为礼找到了形上依据,而且又体现了礼的经世价值,是对礼、理二者之间关系精当完备的解释。从性理的角度来看,以"礼"作为人的本性,得益于四端之情"因情见性"的作用,可以找到一定依据。从修养工夫论的角度看,朱熹认为一方面在践礼过程中要以"敬"为本,另一方面心中的敬畏之意也要通过"礼之节文"恰当地表现出来,二者相互交养,才能圆融渐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下载PDF
戴震性善说中的“礼”与“理”
10
作者 褚叶儿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6-122,共7页
在否定了宋儒的天理之后,戴震通过人性中的心知重新论证性善之说。而心知不仅仅是一种理性认知,更确切地说,心知指向具体伦理活动中的具体行为,指向人伦日用之礼。可以说,戴震或许忽视了程朱思想中的一些复杂面向,但是他对于宋明儒学中... 在否定了宋儒的天理之后,戴震通过人性中的心知重新论证性善之说。而心知不仅仅是一种理性认知,更确切地说,心知指向具体伦理活动中的具体行为,指向人伦日用之礼。可以说,戴震或许忽视了程朱思想中的一些复杂面向,但是他对于宋明儒学中内向化、心性化的修养方式的批评,却同时体现出他对理学内部张力的敏锐洞察。戴震对于礼的重视,是因为他认为,人只有在人伦日常中,在一个由礼组成的共同体中,才能真正成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人性论
下载PDF
孔子礼论探微
11
作者 张红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25-28,86,共5页
礼是孔子思想中重要的核心哲学范畴,其内涵较为复杂。立足于"礼是体别""缘情制礼""礼者,履此者也"等三个阐发维度,孔子侧重从作为制度、情感,以及个人修养之礼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说明,不仅突显了孔子礼... 礼是孔子思想中重要的核心哲学范畴,其内涵较为复杂。立足于"礼是体别""缘情制礼""礼者,履此者也"等三个阐发维度,孔子侧重从作为制度、情感,以及个人修养之礼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说明,不仅突显了孔子礼论的具体内容,也有助于启发现代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更好地调节社会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制度 情感 个人修养
下载PDF
仁民、礼民与刑民——先秦儒、法两家爱民论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友广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40,156,157,共13页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政治问题是先秦诸子无可回避的重要论域。有鉴于这一历史时期礼乐崩坏和阶层流动加快的社会现实,以及民众在耕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诸子越来越重视民众的价值和作用,并使如何对待民众这一问题成为...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政治问题是先秦诸子无可回避的重要论域。有鉴于这一历史时期礼乐崩坏和阶层流动加快的社会现实,以及民众在耕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诸子越来越重视民众的价值和作用,并使如何对待民众这一问题成为先秦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儒、法两家而言,出于仁爱立场和对西周贵族政治的推崇,基于对人性可教可化的肯认,儒家中的孔孟主张仁民、荀子主张礼民;出于顺应君王权力日益加强的需要,以及对富国强兵目标的追求,法家认为人性具有自利不可化的普遍特点,因而提出了刑民的主张。这三种爱民论尽管各有千秋,但无疑都已经意识到了民众力量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价值与作用,从而为后世各种政治理论的建构提供了不容忽视的思想资源与理论视角,也为民众在后世的政治结构与政治理论中占有一席之地开启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民论 民论 刑民论
原文传递
中国文化美丽精神的现代阐释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太安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16-24,共9页
宗白华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从中国“启蒙救亡”和世界“现代性精神危机”与“浮士德难题”现代解决的目的出发,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深入开掘并创造性地阐释了以“道(气)”宇宙观念、中国礼乐文化和中庸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 宗白华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从中国“启蒙救亡”和世界“现代性精神危机”与“浮士德难题”现代解决的目的出发,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深入开掘并创造性地阐释了以“道(气)”宇宙观念、中国礼乐文化和中庸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经宗白华这一发掘性研究和现代化转换不仅显示出它的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同时,对世界文化的未来发展和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都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气)宇宙观念 乐文化精神 中庸思想
下载PDF
从墓园祭祀延续儒家“仁”道教化——兼谈马来西亚华人殡葬的礼仪传承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琛发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47-64,共18页
按照儒家的实践,人们不仅是由殡葬到祭祀活动去调适与建构从节哀顺变到慎终追远的情感演变,所有个人也是通过各种周而复始的祭祀活动,内化与升华其眼前到内心代表整体文化与价值的一切,其过程发挥着维续纲常的神道设教作用。以马来... 按照儒家的实践,人们不仅是由殡葬到祭祀活动去调适与建构从节哀顺变到慎终追远的情感演变,所有个人也是通过各种周而复始的祭祀活动,内化与升华其眼前到内心代表整体文化与价值的一切,其过程发挥着维续纲常的神道设教作用。以马来西亚的马六甲与槟城为例,华人借由义冢的祭祀传统,凝聚社会认同,重建伦理纲常与传承文化意识,是有利于南洋华人得以在海外重构华人世界与延续华夏传统的原因之一。当代墓园作为公共空间,若能承担社会责任,传承公冢集文化、历史与社会教育祭祀传统,就有机会成全后人的文化传承、历史认同、人格提升,有利于和谐。如果从举殡到墓园都不能承担慎终追远的意义,起不了载体的作用,其氛围和空间缺乏延续相应于原来思想体系的祭祀传统,则已故者的家人亲属,无疑也可能陷入无从继承、扩展和创新民族文化资本的恶性循环。由此发展下去,被埋葬的将不止是个人,也可能会埋藏掉整体民族归属感,影响当地华人承先继后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纲常 祭祀 义冢 归义 摄义归仁 教化 慎终追远
原文传递
不学不成:工夫论视角下的荀子知识观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楷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8-136,共9页
作为儒家学者,荀子在伦理与政治的意义上肯定了知识的价值,却殊少纯粹知识论的兴趣。在一种自我完善论的哲学背景之下,荀子提出"君子之学以美其身",以主体的自我完善,而非外在的知识作为中心的关切。基于此,荀子认为知识的价... 作为儒家学者,荀子在伦理与政治的意义上肯定了知识的价值,却殊少纯粹知识论的兴趣。在一种自我完善论的哲学背景之下,荀子提出"君子之学以美其身",以主体的自我完善,而非外在的知识作为中心的关切。基于此,荀子认为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知识自身,而在于伦理意义上的效用性,提出"君子审于礼也",强调对知识的学习须以道德作为优先的价值取向。进而,这一知识观体现在早期儒家知识系谱的层面,荀子提出"隆礼义而杀诗书",强调具有客观化品格的礼之于道德修养的基础性意义。另一方面,客观化的礼又需要通过人格的具象化("师")方能发挥其道德教育的功能。故而,荀子每每将"尊师"与"隆礼"对举,更将"尊师"置于"隆礼"之上。最后,在荀子的自然人性论之下,主体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不是作为先验的向善的自然倾向,而是作为一种先天的学以成善的能力而存在的。这显现出"学"的观念在荀子的工夫论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并有一种整体的意义。特别地,在荀子,学是一种"性伪合"("合外内之道,一也")意义上的"生成",而非纯然的"外烁"。了解这一点,对于平实地把握荀子哲学的儒学史意义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工夫论 君子
下载PDF
节制德性视域下荀子的“礼”“欲”之辨 被引量:3
16
作者 晏玉荣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3-87,123,共6页
荀子对于欲望的价值判断是矛盾的,欲望为恶、价值中立、为善等三种理论都有切实的文本依据。但这种矛盾更加突出了礼规范、指引欲望的重要作用,即节制的必要性。荀子通过礼乐制度、社会规范、德性培养三个方面,展示了"以礼治欲&qu... 荀子对于欲望的价值判断是矛盾的,欲望为恶、价值中立、为善等三种理论都有切实的文本依据。但这种矛盾更加突出了礼规范、指引欲望的重要作用,即节制的必要性。荀子通过礼乐制度、社会规范、德性培养三个方面,展示了"以礼治欲"的可行性,使得节制切实有效。荀子通过心能"知"、能"虑"、能"使"的独特功能,合理解释了性恶之人形成节制德性的可能性,受过道德教育的心能实现心灵的转向,遵循"道"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节制 欲望
下载PDF
宗教性——儒家式的思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霞(译) 《基督教文化学刊》 2019年第2期54-78,共25页
问题的起源在儒学被介绍到西方学术的过程中,儒家宗教性的关键哲学词汇和用语艺术已经被亚伯拉罕宗教的价值所覆盖,并未呈现出其自身的价值。的确,在许多人眼中,儒家思想无非是一种毫无生气的、次等形式的基督教。
关键词 亚伯拉罕 儒家思想 儒家宗教性 毫无生气 基督教 西方学术 儒学 宗教
原文传递
辽朝“入閤礼”考论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月新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1-118,共8页
入閤礼在契丹传统礼仪生活和宗教信仰中找不到任何痕迹,其作为朝谒礼仪的一种起源于唐朝,与当时的内朝制度关系密切。唐末因乱礼阙,皇帝渐废正衙视朝,而入閤日重。五代之后皇帝于每月朔望日御正衙入閤成为定制,入閤礼遂成五代盛礼。辽... 入閤礼在契丹传统礼仪生活和宗教信仰中找不到任何痕迹,其作为朝谒礼仪的一种起源于唐朝,与当时的内朝制度关系密切。唐末因乱礼阙,皇帝渐废正衙视朝,而入閤日重。五代之后皇帝于每月朔望日御正衙入閤成为定制,入閤礼遂成五代盛礼。辽太宗时期两次行入閤礼的实践,既体现了在辽初礼制建设中对中原五代礼制的继承,也是契丹国家性质转变的外在表现。辽朝中后期,在国家礼制建设日趋完善的同时,由于受北宋及契丹国家二元政治体制的影响,入閤礼废置不行。但是中央官系统中的东西上閤门司却得以保留,成为职掌辽朝礼仪的主要部门之一,在辽朝中后期国家礼仪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朝 入閤 辽太宗
下载PDF
汉代典客、大行更名考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梓辛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25,共12页
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改典客和大行官名。利用现存各种史料,可以确认典客和大行在更名前是并存的两官,这表明《史记》对此问题的记载属实。典客和大行在更名前应是统属关系。结合典客和大行各自官名的渊源与内涵以及更名发生... 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改典客和大行官名。利用现存各种史料,可以确认典客和大行在更名前是并存的两官,这表明《史记》对此问题的记载属实。典客和大行在更名前应是统属关系。结合典客和大行各自官名的渊源与内涵以及更名发生的政治背景可知,"典客"这一官称因难以匹配当时王国在汉朝的政治定位而被废弃,"大行"则因具有礼书文献的依据和"尊天子"的政治寓意而胜出。同时,是次更名亦应视为文景时期朝臣要求汉廷约束诸侯以及完备天子之礼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客 大行 行人 官名改称
原文传递
明代浙江宗族祠祭祖先述略
20
作者 常建华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1-192,共12页
明代浙江祠祭祖先的形式可以分为庵观附祭与墓祠、家祠、宗祠三种形式。明前期墓祭有墓庵、墓亭、墓祠,士大夫予以肯定。家祠通常祭祀近祖,或有祭祀始迁祖,有违儒家礼制,士大夫也给予认可。家祠事例见于温州府、处州府、金华府、湖州府... 明代浙江祠祭祖先的形式可以分为庵观附祭与墓祠、家祠、宗祠三种形式。明前期墓祭有墓庵、墓亭、墓祠,士大夫予以肯定。家祠通常祭祀近祖,或有祭祀始迁祖,有违儒家礼制,士大夫也给予认可。家祠事例见于温州府、处州府、金华府、湖州府。明中叶绍兴山阴陈氏创祠堂,置祭田,祭祀父祖。金华府义乌陈氏设立祠堂牌位引起关注。明后期浙江温州祠堂仍在继续设置。温州府乐清县李氏、高氏设置大宗祠。金华府东阳许氏祠堂由地方名人专祠转化为族人宗祠,绍兴府余姚吕氏也有始祖祠,由家祠演变为宗祠。吕氏设置祭田,由族众捐置,三房轮流办理祭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 祠堂 方孝孺 苏伯衡 吕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