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08—17期间,漓江先后出现3次洪水,在洪水期间对漓江进行了高频率昼夜监测。发现洪水过程中不同阶段岩溶碳汇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Ⅰ和Ⅴ阶段的河流水化学由于基本未受洪水影响,pH、水温和PCO2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E...2012-05-08—17期间,漓江先后出现3次洪水,在洪水期间对漓江进行了高频率昼夜监测。发现洪水过程中不同阶段岩溶碳汇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Ⅰ和Ⅴ阶段的河流水化学由于基本未受洪水影响,pH、水温和PCO2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EC、流量和HCO3-则相对较稳定;Ⅱ、Ⅲ和Ⅳ阶段由于洪水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的变化特征,其中Ⅳ阶段由于雨后碳酸盐岩的溶解,降雨主要分布于岩溶区及降雨量较小等因素导致Ⅳ阶段流量与HCO3-为正相关,与Ⅱ、Ⅲ阶段相反。利用水化学-径流法计算洪水过程中的碳汇量,碳汇与流量和HCO3-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87和0.33。本次洪水监测期间的碳汇通量为3 491.06 t C,其中洪水过程中的碳汇量是洪水前的4.52倍。展开更多
文摘2012-05-08—17期间,漓江先后出现3次洪水,在洪水期间对漓江进行了高频率昼夜监测。发现洪水过程中不同阶段岩溶碳汇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Ⅰ和Ⅴ阶段的河流水化学由于基本未受洪水影响,pH、水温和PCO2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EC、流量和HCO3-则相对较稳定;Ⅱ、Ⅲ和Ⅳ阶段由于洪水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的变化特征,其中Ⅳ阶段由于雨后碳酸盐岩的溶解,降雨主要分布于岩溶区及降雨量较小等因素导致Ⅳ阶段流量与HCO3-为正相关,与Ⅱ、Ⅲ阶段相反。利用水化学-径流法计算洪水过程中的碳汇量,碳汇与流量和HCO3-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87和0.33。本次洪水监测期间的碳汇通量为3 491.06 t C,其中洪水过程中的碳汇量是洪水前的4.5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