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沆与宋初的“重厚质实”之风 被引量:1
1
作者 徐红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96-100,共5页
宋初的政治形势迫使朝廷急需重厚质实之士主谋大事,以安定社会秩序,维护君主权威。宋初君臣对自身及中央各机构职能的理性思考,也使重厚质实之风得以形成并流行。李沆恰于此时进士及第,其廉洁自律、纯厚坦诚的个人品德,慎名器、尊君主... 宋初的政治形势迫使朝廷急需重厚质实之士主谋大事,以安定社会秩序,维护君主权威。宋初君臣对自身及中央各机构职能的理性思考,也使重厚质实之风得以形成并流行。李沆恰于此时进士及第,其廉洁自律、纯厚坦诚的个人品德,慎名器、尊君主的为臣之道,稳重踏实、崇尚质朴的为政之风,实为重厚质实之杰出代表。在李沆影响下所形成的政治理念,对于宋代中央各部门之间均衡、稳定态势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初期 李沆 重厚质实 政治
下载PDF
李沆治国理念与宋初“循资格”政治范型
2
作者 范立舟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4期11-17,共7页
《宋史》对李沆的评价是"李沆为相,正大光明"。宋代的士大夫政治,拓展了政治体制所赖以依托的基础,提升了知识精英对皇权的认同程度。人才选拔的终极标准来自礼制秩序建构的人性依据,而选拔的首要条件是道德的善。李沆将人才... 《宋史》对李沆的评价是"李沆为相,正大光明"。宋代的士大夫政治,拓展了政治体制所赖以依托的基础,提升了知识精英对皇权的认同程度。人才选拔的终极标准来自礼制秩序建构的人性依据,而选拔的首要条件是道德的善。李沆将人才选拔的原则归纳为"循资格",他在人才选拔与国家治理的关系上,在边疆事务的处理上均表现出踏地务实的政治理念和重厚质实的工作作风。"祖宗之法"被奉之为治国理事之圭臬,即始于真宗时期。李沆奠定了恪守祖宗法度的原则,既达到了抑制帝王偏离政治治理常规的目的,也体现着"用人"与"任法"互补与折衷的原则。李沆"循资格"政治范型体现了"祖宗之法"对于"人治"的限制与规范,既是"人治"的延伸,又蕴含理性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沆 治国理念 循资格 祖宗之法
下载PDF
北宋名相李沆生平及为政思想
3
作者 文娟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6-19,共4页
李沆是北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臣,真宗时位至宰相。他在位期间,重视吏治,"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尤注意抑帝奢心,"日取四方水早盗贼奏之",每谓人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故有"圣相"之... 李沆是北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臣,真宗时位至宰相。他在位期间,重视吏治,"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尤注意抑帝奢心,"日取四方水早盗贼奏之",每谓人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故有"圣相"之美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李沆 为政思想 道教
下载PDF
“险薄”的背后:宋夏战争视域下的梅询历史评价问题
4
作者 朱新亮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7-102,共6页
"圣相"李沆与"险薄"的梅询构成了历史书写中宋真宗时代的正反两种形象,众多笔记小说也敷衍出一个个展现梅询恶劣品行的"生动"故事。实际上,梅询与李沆的冲突主要因为:梅询直率敢言与李沆忍让退避的个人... "圣相"李沆与"险薄"的梅询构成了历史书写中宋真宗时代的正反两种形象,众多笔记小说也敷衍出一个个展现梅询恶劣品行的"生动"故事。实际上,梅询与李沆的冲突主要因为:梅询直率敢言与李沆忍让退避的个人性情相异,梅询急切求变与李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相舛,梅询保卫灵州与李沆放弃灵州的军事策略相违。李沆所谴责的梅询、曾致尧、李夷庚皆是张齐贤一党,李沆指责梅询"险薄"的背后是宋真宗咸平年间李沆、张齐贤两个权力集团的明争暗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询 李沆 险薄 灵州 矛盾
原文传递
“生命的栖居”——论婺源理坑村的天人合一观 被引量:1
5
作者 廖方方 李月 冯柯 《建筑与文化》 2017年第11期67-68,共2页
传统村落民居在人和自然环境意识观念的支配下,古代传统村落建设和建筑活动对于人居环境的关注和顺应,都表现出重视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相亲和的态度,并且因地制宜,表现出力求与自然融合的天人合一的环境意识。
关键词 婺源理坑 栖居 天人合一
下载PDF
论李杭育小说的语言炼金术
6
作者 王海铝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62-65,共4页
李杭育善于在葛川江人的话语腔调与叙事者的话语格调中建构独特的话语系统。通过调侃、夸张、比喻、俚语等的精彩运用和叙事节奏、叙事人称的灵活转换 ,李杭育实现了两套话语系统之间的自然过渡、切换与整合。正是这种语言炼金术 ,使葛... 李杭育善于在葛川江人的话语腔调与叙事者的话语格调中建构独特的话语系统。通过调侃、夸张、比喻、俚语等的精彩运用和叙事节奏、叙事人称的灵活转换 ,李杭育实现了两套话语系统之间的自然过渡、切换与整合。正是这种语言炼金术 ,使葛川江系列小说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和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杭育 小说 语言艺术 话语系统 顺口溜 民谣 俚语
下载PDF
象征与神话——论李杭育小说的叙事策略
7
作者 王海铝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年第1期6-8,18,共4页
李杭育“葛川江系列”小说的整个写作过程,就是寻找葛川江之魂的过程。葛川江是流动的,流浪 是它的魂。象征和神话这两种叙事手法的灵活运用,使李杭育的小说超越了特定的地域,深入到精神与 灵魂的领域。李杭育的整个葛川江情结和他的叙... 李杭育“葛川江系列”小说的整个写作过程,就是寻找葛川江之魂的过程。葛川江是流动的,流浪 是它的魂。象征和神话这两种叙事手法的灵活运用,使李杭育的小说超越了特定的地域,深入到精神与 灵魂的领域。李杭育的整个葛川江情结和他的叙事艺术在《流浪的土地》中得到了集中的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杭育 葛川江 流浪 象征 神话
下载PDF
试论洋务派主张“和戎”外交原因
8
作者 闭雄壮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58-60,共3页
曾国藩等洋务派主张"和戎"外交政策是因为洋人武器强于中国,清政府无力与众列强抗衡,无力同时应付内忧外患,同时"和戎"也是"自强"的内在必要。他们认为,"和戎"外交政策虽会给中国带来一些的损... 曾国藩等洋务派主张"和戎"外交政策是因为洋人武器强于中国,清政府无力与众列强抗衡,无力同时应付内忧外患,同时"和戎"也是"自强"的内在必要。他们认为,"和戎"外交政策虽会给中国带来一些的损害,但在"和戎"外交政策所带来的"和局"情况下,中国可以获得一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并最终实现民族独立和强盛,因此这是中国唯一可行的外交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务派 和戎外交政策 原因 曾国藩 李鸿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