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39篇文章
< 1 2 1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参酮ⅡA诱导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63
1
作者 梁勇 羊裔明 +3 位作者 袁淑兰 孟文彤 刘霆 贾永前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 ,TanⅡA)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细胞诱导分化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将APL细胞株NB4细胞与TanⅡA在体外共同培养 5天 ,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并检测药物作用前后细胞NBT还原能力 ,用流式细...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 ,TanⅡA)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细胞诱导分化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将APL细胞株NB4细胞与TanⅡA在体外共同培养 5天 ,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并检测药物作用前后细胞NBT还原能力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增殖周期、c myc、bcl 2、p5 3、c fos、CD3 3 及CD11b表达。结果  0 .5 μg/mlTanⅡA可诱导 (91.3± 2 .1) %的NB4细胞向终末细胞分化。其中 ,中、晚幼粒细胞占 0 .2 6 ,杆状及分叶核细胞占 0 .6 8;细胞生长明显抑制 ;NBT还原能力显著增强 ;CD3 3 表达下降 ,CD11b表达升高 ;与全反式维甲酸 (ATRA)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 ,TanIIA处理组细胞被阻滞于G0 /G1期 ,S期细胞数明显减少 ,增殖指数降低 ,c myc、bcl 2基因蛋白表达降低 ,c fos、p5 3基因蛋白表达增加。结论 TanⅡA体外能使NB4细胞分化成熟 ,增殖能力下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与NB4细胞增殖、分化相关的基因表达 ,抑制细胞DNA合成 ,从而抑制细胞增殖 ,诱导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 白血病 细胞分化 分子机制
原文传递
蟾蜍灵诱导K562细胞分化和凋亡过程中WT1表达的下调 被引量:52
2
作者 刘云鹏 曲秀娟 +4 位作者 王萍萍 田昕 罗颖 刘世洲 卢香兰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56-359,共4页
目的 研究蟾蜍灵在诱导K5 6 2细胞分化和凋亡中对WT1基因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锥虫蓝拒染法测定细胞增殖活力 ;采用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分析和NBT还原试验检测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 ;采用Westernblot和RT PCR检测WT1蛋白和mRNA的表... 目的 研究蟾蜍灵在诱导K5 6 2细胞分化和凋亡中对WT1基因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锥虫蓝拒染法测定细胞增殖活力 ;采用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分析和NBT还原试验检测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 ;采用Westernblot和RT PCR检测WT1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①蟾蜍灵抑制K5 6 2细胞的增殖 ,2 4 ,4 8和 72h的IC50 分别为 0 .0 2 6 ,0 .0 32和 0 .0 0 6 μmol L。②蟾蜍灵浓度在 0 .0 1~ 0 .0 5μmol L可明显诱导K5 6 2细胞向单核 巨噬细胞分化 ,大于 0 .2 6 0 μmol L时可明显诱导细胞凋亡。③细胞分化早期和细胞凋亡发生前 ,蟾蜍灵明显下调K5 6 2细胞WT1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 蟾蜍灵诱导K5 6 2细胞向单核 巨噬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可能与其对WT1的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WT1 蟾蜍灵 细胞分化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半边旗体内外抗癌作用及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48
3
作者 崔燎 梁念慈 +1 位作者 陈志东 宋芝娟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9-32,共4页
本文观察了半边旗水提液(PWE)和醇提液(PAE)体内外抗癌活性及急性毒性。结果表明,PWE和PAE对培养的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K562有明显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并明显降低HL—60细胞的分裂指数;PWE对小鼠S180肉瘤和小鼠HepA肝... 本文观察了半边旗水提液(PWE)和醇提液(PAE)体内外抗癌活性及急性毒性。结果表明,PWE和PAE对培养的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K562有明显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并明显降低HL—60细胞的分裂指数;PWE对小鼠S180肉瘤和小鼠HepA肝癌有明显的抑瘤作用,低10倍剂量的PWE与低剂量5—Fu联合用药可使5—Fu抑瘤率提高,在抑瘤的同时不降低荷瘤鼠末梢血白细胞数(p>0.05);以75g生药/kg/d小鼠灌胃,连续观察一周无异常;PWE和PAE溶血试验均为阴性。提示急性毒性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边旗 中药毒性 抗癌作用
下载PDF
蟾蜍灵对HL-60细胞的生长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 被引量:35
4
作者 徐瑞成 陈小义 +1 位作者 陈莉 钱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359-361,共3页
目的 研究中药蟾酥有效成分蟾蜍灵 (bufalin)对人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应用MTT比色法观察蟾蜍灵对细胞的抑制作用 ,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结构的改变 ,DNA凝胶电泳、原位缺口标记法和流式细胞术等分析细胞凋亡。结... 目的 研究中药蟾酥有效成分蟾蜍灵 (bufalin)对人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应用MTT比色法观察蟾蜍灵对细胞的抑制作用 ,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结构的改变 ,DNA凝胶电泳、原位缺口标记法和流式细胞术等分析细胞凋亡。结果 ①蟾蜍灵明显抑制HL 6 0细胞的生长 ,半数抑制浓度 (IC5 0 )约为 0 .0 2 5 μmol L ;②典型的细胞形态学改变、DNA片段化和亚G1 峰的检出等证实蟾蜍灵能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 ;③ 0 .0 10 μmol L蟾蜍灵作用 2 4h即可明显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 ,凋亡率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④经蟾蜍灵作用后 ,细胞阻滞于S期 ,继而凋亡 ;⑤蟾蜍灵诱导的细胞凋亡能被核酸内切酶抑制剂氯化锌抑制 ,而不受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的影响。结论 蟾蜍灵对白血病细胞有极强的诱导凋亡作用 ,主要作用于S期细胞 ,该作用不受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HL-60细胞 细胞凋亡 蟾蜍灵 生长抑制
原文传递
自体血浆培养体系对改善白血病骨髓细胞染色体的研究 被引量:46
5
作者 丘镜滢 党辉 +2 位作者 任汉云 王德炳 段爱君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249-251,共3页
对36例次急性、慢性白血病等患者,设计3种培养体系进行骨髓染色体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患者的细胞用自体血浆培养后,其平均中期分裂相指数和较长染色体的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应用的含20%的小牛血清培养结果(P<0.01)。该法对改善白... 对36例次急性、慢性白血病等患者,设计3种培养体系进行骨髓染色体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患者的细胞用自体血浆培养后,其平均中期分裂相指数和较长染色体的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应用的含20%的小牛血清培养结果(P<0.01)。该法对改善白血病骨髓细胞培养效果肯定,可获得高质量的染色体,且简便易行,可作为常规培养体系之一。本文还报告了在部分白血病中检出的染色体畸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染色体畸变 细胞培养
下载PDF
消癌平注射液对白血病细胞NB4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6
6
作者 李东 欧阳建 +1 位作者 李翠萍 陈军浩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47-250,共4页
目的研究消癌平注射液对白血病细胞株NB4的效应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台盼兰染色法检测消癌平注射液对白血病细胞株NB4细胞增殖和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消癌平注射液对NB4细胞周期和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表达的影响。NBT还... 目的研究消癌平注射液对白血病细胞株NB4的效应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台盼兰染色法检测消癌平注射液对白血病细胞株NB4细胞增殖和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消癌平注射液对NB4细胞周期和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表达的影响。NBT还原实验检测对NB4细胞分化的影响。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消癌平注射液能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抑制白血病细胞NB4增殖。诱导NB4细胞发生G0/G1期阻滞,增加P21蛋白质的水平,但不改变P27的表达。对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质的PARP水平没有影响。消癌平注射液能增加NB4细胞表面抗原CD11b的表达,增加NBT阳性细胞数,诱导NB4细胞分化。结论消癌平注射液能通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分化抑制NB4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消癌平注射液 细胞分化 细胞周期
下载PDF
雄黄纳米微粒对于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凋亡及坏死作用 被引量:26
7
作者 宁凝 彭作富 +3 位作者 袁兰 苟宝迪 张天蓝 王夔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6-140,共5页
目的 :考察雄黄纳米微粒对于HL 6 0和K5 6 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与诱导凋亡及坏死作用 ,并初步探寻表现药理活性的化学物种。方法 :采用“溶剂接力”法制备雄黄纳米微粒悬浮液 ,应用MTT法检测雄黄纳米微粒对HL-6 0和K5 6 2细胞的增殖抑... 目的 :考察雄黄纳米微粒对于HL 6 0和K5 6 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与诱导凋亡及坏死作用 ,并初步探寻表现药理活性的化学物种。方法 :采用“溶剂接力”法制备雄黄纳米微粒悬浮液 ,应用MTT法检测雄黄纳米微粒对HL-6 0和K5 6 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通过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形态学观察检测细胞凋亡和坏死 ,并以H3 AsO3 (As2 O3 在该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作为阳性对照。结果 :雄黄纳米微粒的平均粒径为 15 9.0nm。MTT实验结果显示 ,该制剂对于这 2种细胞系均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双染实验表明 ,雄黄纳米微粒可诱导这 2种细胞凋亡和坏死 ,此结果得到形态学观察的进一步证实。结论 :雄黄纳米微粒对于HL-6 0和K5 6 2这 2种细胞系均具有诱导凋亡和坏死的双重作用 ,既含有As-O又含有As-S键的硫代亚砷酸盐可能是表现药理活性的主要化学物种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黄 坏死 诱导凋亡 增殖抑制作用 HL-60 白血病细胞 药理活性 纳米微粒 平均粒径 SO3
下载PDF
冬虫夏草对白血病NK细胞影响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29
8
作者 刘超 卢珊 +1 位作者 姬美蓉 谢毅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267-269,共3页
为探讨冬虫夏草(以下简称虫草)对白血病的作用及抑癌机制,观察了虫草水提液对正常人及白血病患者外周血NK细胞的影响,发现虫草可提高正常人及白血病NK细胞活性,在所使用的剂量范围内(1.56~25mg/ml)呈剂量-效应依赖性(r=0.984,P<0.01... 为探讨冬虫夏草(以下简称虫草)对白血病的作用及抑癌机制,观察了虫草水提液对正常人及白血病患者外周血NK细胞的影响,发现虫草可提高正常人及白血病NK细胞活性,在所使用的剂量范围内(1.56~25mg/ml)呈剂量-效应依赖性(r=0.984,P<0.01;r=0.988,P<0.01)。同时发现虫草可促进淋巴细胞表面CD_(16)抗原的表达,提高与K_(562)细胞的结合率。毒性试验表明对血细胞无毒性作用。认为虫草作为生物反应调节剂用于急性白血病治疗以提高NK细胞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冬虫夏草 NK细胞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检测儿童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 被引量:29
9
作者 徐翀 赵惠君 +7 位作者 吴政宏 薛惠良 汤静燕 陈静 潘慈 李莉 顾龙君 沈立松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95-299,共5页
目的 建立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 (minimalresiduedisease ,MRD)的方法 ,初步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用多种四色荧光抗体组合对患儿初发时的白血病细胞进行检测 ,同时对照多份正常骨髓标本的检测结果 ,以能够使白血病细胞在... 目的 建立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 (minimalresiduedisease ,MRD)的方法 ,初步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用多种四色荧光抗体组合对患儿初发时的白血病细胞进行检测 ,同时对照多份正常骨髓标本的检测结果 ,以能够使白血病细胞在双参数点图上出现的位置完全不同于正常骨髓细胞的位置的抗体组合作为有效组合 ,以这些有效抗体组合对患者诱导治疗结束后的骨髓标本进行监测。对 5 8例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 ALL)患儿初诊时的骨髓标本进行了抗体组合有效性的筛选 ,并对其中的 30例患儿诱导治疗结束后的骨髓细胞进行了监测。结果 有 5 2例 (89.7% )B ALL患儿都可找到适用于MRD检测的抗体组合。四色组合由CD1 0 CD34 CD1 9外加一个有效标志如CD38、CD6 5、CD6 6c、CD2 1 等组成。该方法的敏感度为 0 .0 1% ,远高于形态学检测法。实验中 8例患儿诱导治疗结束后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未见白血病残留细胞 ,但该方法检测结果白血病残留细胞分别为 0 .0 2 8% ,1.4 30 % ,3.0 5 0 % ,0 .0 15 % ,5 .6 6 0 % ,2 .70 0 % ,0 .0 2 7%和 0 .0 6 9%。结论 流式细胞术检测MRD能提高对临床缓解期间患者体内残存白血病细胞数量的评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检测 儿童 B细胞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
原文传递
初诊急性白血病凝血指标异常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被引量:30
10
作者 肖芳芳 胡锴勋 +4 位作者 郭梅 乔建辉 孙琪云 艾辉胜 余长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0-304,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初诊急性白血病(AL)(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除外)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预测出血风险的临床意义,探究引起上述5项凝血指标异常的影响因... 本研究旨在探讨初诊急性白血病(AL)(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除外)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预测出血风险的临床意义,探究引起上述5项凝血指标异常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回顾分析114例AL患者不同凝血指标异常情况下的出血情况,分析年龄、性别、白血病类型、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细胞遗传学变化与凝血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初诊AL的凝血指标异常的发生率高达78.1%;凝血5项均正常的患者亦可能合并轻度出血;异常的凝血指标数量越多,出血程度越重;PT及D-D对其2级出血诊断具有一定敏感性;凝血异常发生率与初诊时骨髓中原始细胞的比例存在相关性(χ2=4.184,OR=1.021,P﹤0.05),与年龄、性别、白血病类型、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细胞遗传学异常无明显相关(P﹥0.05);起病时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与D-D值显著相关(r=0.3,P﹤0.01)。结论:AL患者的凝血指标异常的发生率高;异常的凝血指标越多,则出血程度越重,其中PT及D-D对2级出血诊断具有一定敏感性;起病时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与凝血指标异常(尤其是D-D)存在显著相关性,而老年、高白细胞数及不良细胞遗传学异常与凝血异常无关;通过对PT、APTT、TT、FIB、D-D的监测,为临床判断及防治出血事件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出血 D-二聚体 凝血酶原时间 原始细胞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p73基因异常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刘明利 李蓉生 +2 位作者 林泰秀 竹谷健 郭山春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39-242,共4页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发生及发展的机制。方法 应用RT PCR技术检测 61个ALL细胞系和 53例儿童ALL患者的p73基因mRNA表达情况 ,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应用DNA甲基化酶谱测定、亚硫酸氢钠修饰的PCR和PCR产物...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发生及发展的机制。方法 应用RT PCR技术检测 61个ALL细胞系和 53例儿童ALL患者的p73基因mRNA表达情况 ,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应用DNA甲基化酶谱测定、亚硫酸氢钠修饰的PCR和PCR产物测序等技术对 61个ALL细胞系p73基因第 1外显子的甲基化进行检测。结果  61个ALL细胞系中p73mRNA阴性表达率为31 1 % (61个中 1 9个 ) ;53例原发性儿童ALL患者中 ,p73mRNA阴性表达率为 2 6 .4 % (53例中 1 4例 ) ,p73mRNA阴性表达与ALL无病生存期、总生存期的降低有明显关系。 61个ALL细胞系中 ,39.3 %存在p73基因的高甲基化。正常淋巴细胞和不存在p73基因高甲基化的细胞系表达p73mRNA ,大多数高甲基化的细胞系不表达p73mRNA。结论 儿童ALL患者中p73mRNA存在较高的阴性表达 ,其主要机制为p73基因高甲基化 ,p73基因失活在ALL的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P73基因 甲基化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猪鼻支原体抗原体外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6
12
作者 刘艳红 李艳 +1 位作者 刘先洲 汤纪路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91-594,共4页
目的 探讨猪鼻支原体抗原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以MTT法测定猪鼻支原体抗原对白血病细胞系NB4 、HL 6 0及K5 6 2增殖的影响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K5 6 2细胞凋亡 ;TUNEL法及二苯胺法定量检测细胞凋亡 ;同时观察猪... 目的 探讨猪鼻支原体抗原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以MTT法测定猪鼻支原体抗原对白血病细胞系NB4 、HL 6 0及K5 6 2增殖的影响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K5 6 2细胞凋亡 ;TUNEL法及二苯胺法定量检测细胞凋亡 ;同时观察猪鼻支原体抗原对K5 6 2细胞Bcl 2 Bax表达的影响。结果 猪鼻支原体抗原呈浓度依赖性抑制 3种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在有效浓度的抗原作用下 ,DNAladder显示K5 6 2细胞以凋亡方式死亡 ;TUNEL法获得凋亡率为 38.6 5 %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10 .2 3% ) ;二苯胺法获得凋亡率为 2 5 .0 1%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16 .4 9% ) ;与对照组比较 ,Bcl 2表达降低 ,Bax表达升高 ,Bcl 2 Bax比值下降 (为 0 .6 5 91)。结论 猪鼻支原体抗原呈浓度依赖性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猪鼻支原体抗原通过诱导K5 6 2细胞凋亡的方式抑制其增殖 ,可能是通过降低Bcl 2、升高Bax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猪鼻支原体抗原 BCL-2 BAX
原文传递
三氧化二砷对HL-60细胞及NB4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调节 被引量:21
13
作者 陈峰 徐功立 +1 位作者 李英 张茂宏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366-369,共4页
目的 了解三氧化二砷 (As2 O3)对HL 6 0细胞及NB4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调节作用。方法 利用透射电镜、流式细胞仪、半定量端粒重复扩增 银染色等手段 ,检测细胞的分化、凋亡 ,bcl 2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结果 低浓度As2 O3对HL 6 0及NB4细... 目的 了解三氧化二砷 (As2 O3)对HL 6 0细胞及NB4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调节作用。方法 利用透射电镜、流式细胞仪、半定量端粒重复扩增 银染色等手段 ,检测细胞的分化、凋亡 ,bcl 2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结果 低浓度As2 O3对HL 6 0及NB4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不及全反式维甲酸(ATRA) ,但对其端粒酶活性的下调作用却比ATRA强烈和迅速。较高浓度As2 O3在有效诱导两种细胞凋亡过程中 ,伴随端粒酶活性更迅速的下调 ,同时bcl 2表达水平也显著下降。As2 O3及ATRA对端粒酶活性均无直接的抑制作用。结论 低浓度As2 O3对HL 6 0细胞及NB4细胞端粒酶活性的下调是分化和凋亡作用的叠加。白血病细胞的凋亡与其端粒酶活性调节之间存在相似或相关的调控体系 ,其中bcl 2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三氧化二砷 端粒酶活性 治疗
原文传递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自身白血病T细胞免疫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何学鹏 尤胜国 +4 位作者 卞寿庚 葛薇 李牧 马双 赵春华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629-632,共4页
目的 探讨自体白血病细胞裂解物 (ACL)冲击的完全缓解期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CR)患者骨髓细胞衍生的树突状细胞 (DC)体外能否刺激自体T细胞产生特异性抗AML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方法 应用羊红细胞玫瑰花结程序从AML CR患者的骨髓中分... 目的 探讨自体白血病细胞裂解物 (ACL)冲击的完全缓解期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CR)患者骨髓细胞衍生的树突状细胞 (DC)体外能否刺激自体T细胞产生特异性抗AML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方法 应用羊红细胞玫瑰花结程序从AML CR患者的骨髓中分离出去T细胞的骨髓单个核细胞 (TD BMNC) ,并培养在含联合细胞因子 (GM CSF、IL 4、SCF或TNF α)的条件下以产生DC ,并在培养的第 5天用ACL进行冲击。培养 7d后收获细胞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成熟DC表型。同时 ,这些细胞与经抗CD3抗体激活过的自体T细胞在低浓度IL 2条件下共培养 7d ,以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用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测定溶细胞活性。结果  1 2例AML CR患者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均分化为成熟DC。其中 6例完成CTL活性实验。当效∶靶 =2 0∶1时 ,ACL冲击的DC致敏的自体T细胞与单纯IL 2或IL 2加无抗原冲击的DC组比较对自体AML细胞有明显的杀伤活性 ,而对K562细胞均无明显影响 (P <0 .0 1 )。结论 用AML CR患者白细胞裂解物冲击的骨髓细胞衍生的DC体外致敏自体T细胞可以产生AML细胞相关抗原特异性的C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树突状细胞 抗自身白血病 T细胞免疫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附九例报告 被引量:24
15
作者 上海市中美白血病协作课题组 王小钦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提高对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L)的认识,对其诊断标准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病例。结果和结论ANKL患者常有发热、肝脾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和全血细胞减少,疾病进展迅速,短期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噬血细胞综合征,中位生... 目的提高对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L)的认识,对其诊断标准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病例。结果和结论ANKL患者常有发热、肝脾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和全血细胞减少,疾病进展迅速,短期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噬血细胞综合征,中位生存期小于2个月。目前较公认的诊断标准:①常有发热及肝、脾、淋巴结肿大;②外周血可以有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大颗粒淋巴细胞可以增多,但不是诊断的必要条件;③骨髓涂片和活检均可见较多的大颗粒淋巴细胞浸润;④细胞免疫表型为CD2(+),表面CD3(-),胞质CD3(+),CD56(+), CD57(-),CD11b和CD16可以阳性,无T细胞受体重排;⑤有EB病毒抗体阳性的证据;⑥没有特异的染色体异常,较多见的核型异常为de1(6)(q21q25);⑦排除其他引起大颗粒淋巴细胞增多的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NK细胞 侵袭性 诊断
原文传递
甘草次酸对K56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23
16
作者 柯文娟 刘新月 +1 位作者 陈燕 舒文秀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4-718,共5页
目的研究甘草次酸对髓系白血病细胞系K562体外增殖抑制作用,分析其引起细胞周期的变化及探讨其可能的抗癌机制。方法MTT法检测甘草次酸对K562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Hoechst 33258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的... 目的研究甘草次酸对髓系白血病细胞系K562体外增殖抑制作用,分析其引起细胞周期的变化及探讨其可能的抗癌机制。方法MTT法检测甘草次酸对K562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Hoechst 33258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以及cyclin D1和cyclin E蛋白表达的变化;RT-PCR测定细胞中cyclin D1和cyclin E 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甘草次酸对K562有增殖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呈现为量效和时效依赖性,作用48 h的IC50值为(93.1±3.7)μmol/L。甘草次酸可以诱导细胞发生凋亡,Hoechst染色可见细胞核内凋亡小体。甘草次酸可以诱导K562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同时G2/M期细胞比例减小,S期变化不明显,仅在最大浓度组稍有降低。甘草次酸可以同时下调K562细胞内cylin D1和cyclin E蛋白和基因的表达,下调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结论甘草次酸能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周期阻滞于G0/G1期。该效应可能与其下调周期蛋白cyclin D1和cyclin E表达有关,有望成为新型抗肿瘤中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次酸 白血病 细胞周期 CYCLIN D1 CYCLIN E
下载PDF
丹参酮ⅡA诱导耐维甲酸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及其机制 被引量:14
17
作者 梁勇 宋文秀 +4 位作者 王珺 井丽萍 瞿文 付蓉 吴咸中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66-369,共4页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 TanⅡA)对耐维甲酸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诱导分化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以0 5mg/LTanⅡA处理APL细胞株NB4细胞作为阳性对照,将耐维甲酸的APL细胞株MR 2细胞与1 0mg/LTanⅡA在体外共...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 TanⅡA)对耐维甲酸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诱导分化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以0 5mg/LTanⅡA处理APL细胞株NB4细胞作为阳性对照,将耐维甲酸的APL细胞株MR 2细胞与1 0mg/LTanⅡA在体外共同培养4d,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形态变化,并检测药物作用前后细胞四氮唑蓝(NBT)还原能力,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细胞增殖周期、c myc、bcl 2、p53、c fos、CD33及CD11b表达。结果 1 0mg/LTanⅡA能明显抑制MR 2细胞生长(P<0 01),生长抑制率为73 5%, 0 5mg/LTanⅡA能抑制NB4细胞生长(P<0 01),抑制率为67 7%,TanⅡA对两者的抑制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经TanⅡA处理后,MR 2、NB4细胞形态趋于成熟粒细胞,表现为细胞体积变小,核浆比例缩小,染色质变粗糙,核仁消失,细胞质内嗜苯胺蓝颗粒消失,核形态不规则,可见晚幼粒细胞,且TanⅡA处理NB4细胞后可见杆状核粒细胞。NBT还原实验显示,TanⅡA处理MR 2、NB4组阳性率分别为( 95 30±0 76 )%、(93 20±1 04)%,而相应空白对照组分别为(3 50±1 32)%、( 2 80±0 29 )%,处理组高于对照组(P<0 01)。FCM分析发现,TanⅡA处理MR 2、NB4细胞后CD33表达下降,CD11b表达升高;处理后的细胞G0 /G1 期比例增高,S期细胞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诱导作用 维甲酸 急性早幼粒细胞 白血病 细胞分化 APL 细胞增殖
原文传递
三氧化二砷诱导线粒体通透性转变孔道开放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马晓冬 乔东访 +2 位作者 田雪梅 晏芳 马安德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21,共5页
背景与目的:线粒体通透性转变孔道(permeabilitytransitionpore,PTP)是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和凋亡诱导因子的主要途径,亚砷酸盐可能通过PTP影响细胞凋亡,为了揭示其诱导PTP开放的机制,本实验研究了Ca2+介导的线粒体Ca2+释放(Ca2+-induce... 背景与目的:线粒体通透性转变孔道(permeabilitytransitionpore,PTP)是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和凋亡诱导因子的主要途径,亚砷酸盐可能通过PTP影响细胞凋亡,为了揭示其诱导PTP开放的机制,本实验研究了Ca2+介导的线粒体Ca2+释放(Ca2+-inducedCa2+releasefrommitochondria,mCICR)在As2O3介导的PTP开放及细胞色素C释放中的作用。方法:提取大鼠肝线粒体。通过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As2O3作用下线粒体的膨胀,测定线粒体PTP的开放状态;采用双波长双光束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As2O3作用下测试体系内Ca2+浓度的变化引起的吸光度值的变化,以反映线粒体Ca2+的转运(即mCICR)情况;Westernblot检测线粒体上清液中细胞色素c的含量,反映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的情况。结果:10μmol/LAs2O3和低浓度Ca2+不能引起PTP开放和细胞色素c释放,10μmol/LAs2O3和高浓度Ca2+诱导PTP开放和细胞色素c释放;当抑制mCICR时,As2O3和Ca2+对PTP开放和细胞色素c释放的作用完全抑制。结论:As2O3介导的PTP开放和细胞色素c释放依赖于mCI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AS2O3 通透性转变孔道 钙转运 线粒体 细胞凋亡 大鼠
下载PDF
细胞因子体外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 被引量:14
19
作者 严匡华 尤胜国 +5 位作者 卞寿庚 马冠杰 葛薇 马双 刘世和 赵春华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365-368,共4页
目的 研究细胞因子组合体外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 (DC)的可行性及AML细胞衍生DC(AML D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AML细胞分别在GM CSF +IL 4、GM CSF +TNF α或GM CSF +IL 4 +TNF α 3种细胞因子组合以及不含细... 目的 研究细胞因子组合体外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 (DC)的可行性及AML细胞衍生DC(AML D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AML细胞分别在GM CSF +IL 4、GM CSF +TNF α或GM CSF +IL 4 +TNF α 3种细胞因子组合以及不含细胞因子的培养液中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动态观察、细胞化学染色和细胞免疫表型鉴定DC。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MLC)、FITC标记的葡聚糖摄入实验和LDH释放实验检测DC功能。RT PCR和FISH检测AML DC的特异融合基因。结果 15例AML细胞在 3种细胞因子作用下发生典型的DC形态变化。AML DC的DC相关表面分子CD1a、CD80 、CD86 、CD1 0 6 、CD83和HLA DR等较未培养或不加细胞因子培养的AML细胞表达明显上调 (P <0 0 5 )。AML DC的异基因刺激能力明显高于未培养或不加细胞因子培养的AML细胞 (P <0 .0 5 )。只有用GM CSF +IL 4培养的AML DC有吞噬能力。AML DC与未培养AML细胞致敏的疾病初发时分离的T细胞比较 ,对自体AML细胞无明显的杀伤活性。AML DC仍具有未培养AML细胞的特异融合基因。结论 体外细胞因子可诱导各型AML细胞分化为DC ,细胞因子组合不同 ,AML DC的成熟状态可有一定的差异。AML DC不但起源于AML细胞 ,而且具有正常DC的典型形态、表型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细胞分化 树突状细胞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白细胞介素-4 肿瘤坏死因子-α
原文传递
凌丹康复方配合DC-CIK治疗白血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19
20
作者 刘清池 吴维海 +11 位作者 李刚荣 胡晓东 冯新旺 梁春耕 武大勇 张玉娜 庞宇慧 王荣孝 李建英 马传宝 张慧敏 牛景月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7-350,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凌丹康复方配合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治疗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血液学缓解但未达到分子生物学缓解的白血病患者或残留白血病检测阳性患者20例,其中缓解期急性白血病19例,慢性粒细胞... 目的观察中药凌丹康复方配合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治疗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血液学缓解但未达到分子生物学缓解的白血病患者或残留白血病检测阳性患者20例,其中缓解期急性白血病19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培养DC和CIK,然后再混合培养获得DC-CIK。将DC-CIK经静脉回输给患者,每15~20天回输1次,共输注4~6次。同时服用扶正祛邪中药凌丹康复方。结果凌丹康复方配合DC-CIK治疗20例缓解期白血病患者,达分子生物学缓解,标志基因转阴4例,其中1例为AML1/ETO,1例CBFβ/MYH11,1例IgH基因重排,1例bcr/abl;微小残留白血病转为阴性者3例。治疗后3年完全缓解(CR)为75%,中位CR期25个月(10~37个月)。DC-CIK输注后除5例出现一过性发热,畏寒,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药凌丹康复方配合DC-CIK细胞治疗血液学缓解后白血病,具有明显清除微小残留白血病细胞的作用,是血液学缓解后白血病患者合适的选择,静脉输注安全,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免疫治疗 树突状细胞 杀伤细胞/细胞因子诱导 中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