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纯氮气对储粮害虫致死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37
1
作者 张建军 曲贵强 +1 位作者 李燕羽 曹阳 《粮食储藏》 2007年第5期11-14,共4页
本研究在30±1℃,相对湿度75%±5%的高纯氮气环境中对几种主要储粮害虫进行生物测定并检测结果。玉米象、米象、谷蠹、赤拟谷盗(中山品系)、杂拟谷盗、赤拟谷盗(益阳品系)、嗜卷书虱和锯谷盗的LT50值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34.0h、3... 本研究在30±1℃,相对湿度75%±5%的高纯氮气环境中对几种主要储粮害虫进行生物测定并检测结果。玉米象、米象、谷蠹、赤拟谷盗(中山品系)、杂拟谷盗、赤拟谷盗(益阳品系)、嗜卷书虱和锯谷盗的LT50值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34.0h、32.5h、32.5h、13.9h、13.4h、12.5h、5.4h和5.1h。不同试虫对高纯氮气环境忍耐能力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浓度氮气 储粮害虫 致死
下载PDF
灰飞虱海藻糖酶基因的克隆及RNA干扰效应 被引量:30
2
作者 张倩 鲁鼎浩 +2 位作者 蒲建 吴敏 韩召军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11-920,共10页
RNA干扰(RNAi)不但可以用于研究基因的功能,还可以通过沉默靶标基因干扰特定的生命过程。因此,通过深入研究,发掘高效专一性靶基因和RNAi技术,有可能开辟针对性的害虫RNAi防控新途径。本研究通过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转录组数... RNA干扰(RNAi)不但可以用于研究基因的功能,还可以通过沉默靶标基因干扰特定的生命过程。因此,通过深入研究,发掘高效专一性靶基因和RNAi技术,有可能开辟针对性的害虫RNAi防控新途径。本研究通过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转录组数据分析并结合RACE技术,克隆了灰飞虱两种海藻糖酶的全长基因,分别命名为LSTre-1和LSTre-2,其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JQ027050和JQ027051。它们均具有海藻糖酶基因的典型特征,与已报道的其他昆虫的海藻糖酶基因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并表现出一定的虫种亲缘关系。其中LSTre-1为水溶性海藻糖酶基因,全长2042 bp,开放阅读框编码602个氨基酸,前端有25个氨基酸的信号肽,但无跨膜结构域;LSTre-2为膜结合型海藻糖酶基因,全长2619 bp,开放阅读框编码618个氨基酸,前端有26个氨基酸的信号肽,有2个疏水性跨膜结构域。利用喂食法研究2种海藻糖酶基因dsRNA对灰飞虱的致死效应,发现靶向水溶性酶基因的干扰效应略高于靶向膜结合型的,但两种海藻糖酶基因的dsRNA都可以显著抑制灰飞虱海藻糖酶基因的表达,降低其活力,还能显著抑制试虫的生长,大幅增加试虫死亡率。结果提示,通过适宜途径干扰海藻糖酶基因可以开发防治灰飞虱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飞虱 海藻糖酶 DSRNA RNA干扰 致死效应
下载PDF
转cry1Ac和CpTI双基因抗虫水稻对二化螟和大螟的致死效应及田间螟虫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22
3
作者 高玉林 傅强 +4 位作者 王锋 赖凤香 罗举 彭于发 张志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43-548,共6页
就转crylAc+CpTI双基因抗虫水稻不同生育期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的室内致死特性及田间螟虫的构成进行了研究。室内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大螟都表现明显的致死效应,但水稻生长后... 就转crylAc+CpTI双基因抗虫水稻不同生育期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的室内致死特性及田间螟虫的构成进行了研究。室内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大螟都表现明显的致死效应,但水稻生长后期的致死效果降低。转基因水稻对大螟的致死效应显著弱于对二化螟的,其中,二化螟除在齐穗期和成熟期有少量幼虫(0.5%~6.4%)存活到第4天外,其余均在第4天死亡;大螟在两种转基因水稻上的存活率高于二化螟,且少量个体(〈1.6%)还能化蛹、羽化,但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明显低于在非转基因对照上的。早、晚两季水稻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上两种螟虫虫口数量均显著低于相应的非转基因对照品种,转基因水稻上二化螟虫口减退率〉99%;大螟虫口减退率相对较低,早、晚稻上有所不同,其中早稻〉93%,晚稻仅44%~64%。转基因水稻上残存螟虫中,大螟所占比例明显上升,推测转基因水稻对两种螟虫致死效应差异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二化螟 大螟 致死效应 生态风险 crylAc基因 CPTI基因
下载PDF
诱集植物香根草对二化螟幼虫致死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5
4
作者 鲁艳辉 高广春 +1 位作者 郑许松 吕仲贤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86-495,共10页
【目的】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能够有效诱集水稻害虫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雌成虫在其上产卵,但孵化出的幼虫在香根草上不能完成生活史。本研究旨在明确香根草对二化螟幼虫致死的作用机制,为开发以香根草为基础的水稻螟... 【目的】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能够有效诱集水稻害虫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雌成虫在其上产卵,但孵化出的幼虫在香根草上不能完成生活史。本研究旨在明确香根草对二化螟幼虫致死的作用机制,为开发以香根草为基础的水稻螟虫可持续控制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有机溶剂萃取和硅胶柱层析方法提取香根草有毒活性物质,并利用饲料混毒法测定各提取组分对二化螟3龄幼虫的生物活性,同时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水稻和香根草中营养物质含量以及二化螟3龄幼虫取食水稻和香根草后体内相关解毒酶和消化酶的活性变化。【结果】香根草石油醚萃取物处理二化螟3龄幼虫9、12、15 d后,死亡率分别为38.89%、57.41%、85.19%,显著高于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等其他提取组分处理二化螟幼虫后的死亡率。进一步从香根草石油醚萃取物中分离获得组分1(Fr1)和组分5(Fr5),对二化螟3龄幼虫的具有较高毒性,以0.05 g·mL^(-1)浓度混入人工饲料饲喂3 d后死亡率分别为85.00%和67.67%,说明香根草中含有对二化螟幼虫具有致死作用的有毒活性物质。香根草中总蛋白、纤维素、总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含量分别为9.45μg、1.61%、1.45%、4.00%,均显著低于水稻中相应营养物质含量,其中水稻中蛋氨酸含量是香根草中的7.0倍。而香根草中单宁含量则显著高于水稻中的含量,是水稻中的1.31倍。此外,二化螟取食水稻和香根草3 d后,取食香根草的3龄幼虫体内蛋白酶、淀粉酶、海藻糖酶和蔗糖酶等消化酶的活性显著低于取食水稻幼虫体内相应消化酶的活性;6 d后,取食香根草的3龄幼虫体内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显著低于取食水稻的幼虫;9 d后,取食香根草的3龄幼虫体内羧酸酯酶CarE的活性显著低于取食水稻的幼虫。与取食水稻的3龄幼虫相比,取食香根草的幼虫体内谷胱甘肽硫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根草 二化螟 致死作用 营养物质 解毒酶 消化酶
下载PDF
悬浮物对虾夷扇贝致死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马明辉 宫强 +2 位作者 刘述锡 陈红星 宋云香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6-48,共3页
虾夷扇贝原产于太平洋西部和北部的俄罗斯、朝鲜及日本沿岸等地,适于在低温、高盐度海洋环境中生存、生长。为确定虾夷扇贝适宜的生存环境,研究了悬浮物对虾夷扇贝的致死作用。结果表明:(1)悬浮物对虾夷扇贝的急性致死效应(72h)不强;(2... 虾夷扇贝原产于太平洋西部和北部的俄罗斯、朝鲜及日本沿岸等地,适于在低温、高盐度海洋环境中生存、生长。为确定虾夷扇贝适宜的生存环境,研究了悬浮物对虾夷扇贝的致死作用。结果表明:(1)悬浮物对虾夷扇贝的急性致死效应(72h)不强;(2)高浓度悬浮物对虾夷扇贝具有很强的慢性致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 致死效应 虾夷扇贝
下载PDF
4种昆虫病原线虫对草地贪夜蛾的致死作用 被引量:17
6
作者 梁铭荣 李子园 +3 位作者 戴钎萱 陆永跃 陈科伟 王磊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2020年第2期82-89,共8页
【目的】探讨昆虫病原线虫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侵染效果。【方法】在室内条件下采用生测试验法,测定了小卷蛾斯氏线虫AⅡ、长尾斯氏线虫X-7、夜蛾斯氏线虫SN和嗜菌异小杆线虫H06等4种昆虫病原线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和5龄幼虫的致死作用。... 【目的】探讨昆虫病原线虫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侵染效果。【方法】在室内条件下采用生测试验法,测定了小卷蛾斯氏线虫AⅡ、长尾斯氏线虫X-7、夜蛾斯氏线虫SN和嗜菌异小杆线虫H06等4种昆虫病原线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和5龄幼虫的致死作用。【结果】小卷蛾斯氏线虫AⅡ与草地贪夜蛾数量比为50∶1时,36 h后草地贪夜蛾2龄和5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92%和100%。长尾斯氏线虫X-7与草地贪夜蛾数量比为50∶1时,36 h后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死亡率为80%;在数量比30∶1时,36 h后草地贪夜蛾5龄幼虫死亡率为100%。夜蛾斯氏线虫SN与草地贪夜蛾数量比为400∶1时,36 h后草地贪夜蛾2龄和5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88%和85%。嗜菌异小杆线虫H06与草地贪夜蛾在400∶1时,36 h后草地贪夜蛾2龄和5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32%和67.5%。【结论】小卷蛾斯氏线虫AⅡ具有较好的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潜质,其次是长尾斯氏线虫X-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草地贪夜蛾 致死作用 生物防治
下载PDF
蘑菇菌丝体代谢产物对果蝇的致死效应 被引量:9
7
作者 汪国轮 郭学武 龚建华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1-80,共10页
以果蝇为靶标 ,对 15种蘑菇液体培养产物的毒性进行了检测 ,发现硫磺菌红色变种Laetiporussulphureusvar miniatus和硫磺菌原变种Laetiporussulphureusvar sulphureus液体培养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对果蝇具有致死活性。气升式生物反应器 (Ai... 以果蝇为靶标 ,对 15种蘑菇液体培养产物的毒性进行了检测 ,发现硫磺菌红色变种Laetiporussulphureusvar miniatus和硫磺菌原变种Laetiporussulphureusvar sulphureus液体培养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对果蝇具有致死活性。气升式生物反应器 (Airlift/ff)培养条件下 ,硫磺菌红色变种和原变种培养体系的 pH值均连续下降 ,最终都降至 2 2左右。研究发现致死活性产物被分泌到细胞外 ,离子交换树脂柱层析的线性洗脱分离结果表明活性代谢产物呈酸性 ,进一步分析表明草酸是活性代谢物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蘑菇 硫磺菌 果蝇 致死效应
下载PDF
硫磺菌原变种液体培养代谢物生物活性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汪国轮 郭学武 龚建华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02-706,共5页
硫磺菌原变种Laetiporus sulphureusvar.sulphureus在液体培养条件下对果蝇具有致死效应,研究发现在液体培养过程中分泌到细胞外的代谢产物是致死效应的主要原因,并且上清液对果蝇的生物活性受pH值的影响。离子交换树脂柱和高效液相色... 硫磺菌原变种Laetiporus sulphureusvar.sulphureus在液体培养条件下对果蝇具有致死效应,研究发现在液体培养过程中分泌到细胞外的代谢产物是致死效应的主要原因,并且上清液对果蝇的生物活性受pH值的影响。离子交换树脂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分析表明草酸存在于硫磺菌原变种培养液的上清液中并且是果蝇致死效应和培养体系pH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硫磺菌原变种在气升式反应器ALR/ff培养体系中草酸的浓度、菌丝体量和pH值呈简单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还有另外一种结构未知、在碱性条件下呈紫红色的色素也具有致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蝇 pH值 草酸 致死效应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对蚯蚓的致死效应及回避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黄盼盼 周启星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2-316,共5页
土壤石油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严重影响,其毒害诊断和风险评价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为受试生物,利用受石油污染的实际土壤,将高浓度污染的土壤与清洁土壤混合,配制成不同污染水平的石油污染土壤,通... 土壤石油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严重影响,其毒害诊断和风险评价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为受试生物,利用受石油污染的实际土壤,将高浓度污染的土壤与清洁土壤混合,配制成不同污染水平的石油污染土壤,通过直接暴露的方式,分别以蚯蚓急性毒性死亡率和回避反应作为测试终点,评价了石油污染土壤对蚯蚓的生态毒性。结果显示,石油烃污染土壤对蚯蚓的7d-LC50和14d-LC50分别为32.5和29.4g·kg-1,而土壤中石油烃的浓度为8.0g·kg-1时,蚯蚓即有明显回避反应(回避率达80%),前两者为后者的3.7~4.1倍。可见,与急性毒性实验的测试终点LC50相比,行为测试终点对石油烃的响应更灵敏。蚯蚓的回避反应可更加及时地反映出土壤受石油污染的状况,发挥更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污染土壤 蚯蚓 致死效应 回避行为
下载PDF
不同温度处理对赤拟谷盗的致死作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吕建华 钟建军 +2 位作者 王洁静 史雅 翟卫波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14,共4页
采用水浴加热,研究不同温度(35℃、45℃、55℃、60℃、65℃)下处理不同时间(60 s、75 s、90 s、105 s、120 s)后对小麦粉中的赤拟谷盗幼虫、蛹和成虫的致死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温度、不同处理时间对赤拟谷盗幼虫、蛹和成虫的致... 采用水浴加热,研究不同温度(35℃、45℃、55℃、60℃、65℃)下处理不同时间(60 s、75 s、90 s、105 s、120 s)后对小麦粉中的赤拟谷盗幼虫、蛹和成虫的致死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温度、不同处理时间对赤拟谷盗幼虫、蛹和成虫的致死作用效果差异显著.在处理温度为35℃、45℃时,各个处理时间对赤拟谷盗幼虫、蛹和成虫正常发育没有影响,而在处理温度为55℃以上时对赤拟谷盗幼虫、蛹和成虫具有较强的致死作用.在处理温度为65℃时,处理60 s以上对赤拟谷盗成虫的致死作用效果即达到100%,处理75 s可100%抑制赤拟谷盗蛹正常发育为成虫,处理90 s以上能完全抑制赤拟谷盗幼虫正常发育为成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拟谷盗 高温处理 致死作用
原文传递
高温处理对烟草甲各虫态的致死作用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吕建华 钟建军 +3 位作者 张会娜 马丹 苏新宏 杜阅光 《农业灾害研究》 2014年第3期15-17,20,共4页
[目的]为有效实施烟草储藏害虫综合治理、确保烟草及其制品品质提供新方法。[方法]研究不同温度(25、35、45、55、60、65℃)下处理不同时间(60、75、90、105、120 s)对烟草甲成虫、蛹、幼虫和卵的致死作用。[结果]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温... [目的]为有效实施烟草储藏害虫综合治理、确保烟草及其制品品质提供新方法。[方法]研究不同温度(25、35、45、55、60、65℃)下处理不同时间(60、75、90、105、120 s)对烟草甲成虫、蛹、幼虫和卵的致死作用。[结果]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温度、不同处理时间对烟草甲各虫态的致死作用效果差异显著。在处理温度为25、35和45℃时,该试验各个处理时间对烟草甲各虫态均无致死作用,而在处理温度为55℃以上时对烟草甲各虫态均具有较强的致死作用。在处理温度为60℃时,对烟草甲成虫、蛹、幼虫和卵达到100%致死作用的最短处理时间分别为90、120、75和75 s。[结论]高温处理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害虫防治方式运用到储烟害虫综合治理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甲 虫态 高温处理 致死作用
下载PDF
钩状木霉生物合成纳米银及其杀菌性能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杰 张映 +3 位作者 郭瑞 张琦 杨洪一 王滨松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6-393,共8页
【目的】以钩状木霉为微生物材料合成纳米银粒子,并对其杀菌性能进行测定。【方法】将钩状木霉与2 mmol/L的Ag NO3溶液混合暗培养合成纳米银,采用UV-vis、XRD和TEM等方法对纳米银进行表征;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和热重分析仪测定并计算银... 【目的】以钩状木霉为微生物材料合成纳米银粒子,并对其杀菌性能进行测定。【方法】将钩状木霉与2 mmol/L的Ag NO3溶液混合暗培养合成纳米银,采用UV-vis、XRD和TEM等方法对纳米银进行表征;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和热重分析仪测定并计算银离子的转化率和纳米银的产率;以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受试菌株检测纳米银的杀菌性能。【结果】钩状木霉与硝酸银混合的培养液颜色为红褐色,UV-vis图谱显示在420 nm左右出现了强的吸收峰;XRD图谱出现了4个特征性衍射峰,分别对应纳米银的4个晶面;TEM照片可以看出纳米银多数为球形,具有单分散性;粒度分布仪显示纳米银具有很窄的粒径分布,在1-13 nm之间,平均粒径为6.69 nm;根据原子光谱吸收仪测定的结果得到银的转化率为84.41%,根据热重分析结果得到纳米银的产率为67.12%;纳米银对大肠杆菌的MBC为10 mg/L,MIC为7 mg/L;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BC为5 mg/L,MIC为4 mg/L。【结论】钩状木霉与Ag NO3溶液混合培养可以合成纳米银。合成的纳米银大小均匀,粒径小且分布很窄,具有面心立方结构,是纯净的,产率约为67.12%;纳米银对枯草芽孢杆菌的致死效果好于对大肠杆菌的致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状木霉 生物合成 纳米银 杀菌效果
原文传递
转cry1Ab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幼虫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世贵 叶恭银 +1 位作者 胡萃 舒庆尧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39-643,共5页
测定了转cry1Ab基因水稻"克螟稻1号"对二化螟幼虫的致死和亚致死作用。结果表明,1龄、3龄、5龄幼虫持续取食"克螟稻1号"时,死亡率极高,5龄虽存活了较长时间,但不能正常化蛹。而当取食"克螟稻1号"一段时间... 测定了转cry1Ab基因水稻"克螟稻1号"对二化螟幼虫的致死和亚致死作用。结果表明,1龄、3龄、5龄幼虫持续取食"克螟稻1号"时,死亡率极高,5龄虽存活了较长时间,但不能正常化蛹。而当取食"克螟稻1号"一段时间后,改以亲本对照"秀水11"为食时,除在初期死亡较多外,死亡率不随时间而显著上升,能存活至下一龄期,部分还可化蛹,且幼虫总的历期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幼虫取食一定时间的"克螟稻1号"后改食对照时,除1龄外,3龄和5龄幼虫经处理后所得的蛹均能羽化,其中3龄幼虫经处理后所得的成虫体重和体长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而5龄幼虫经处理后所得的成虫体重和体长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羽化率和产卵量并不显著低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crylAb基因 二化螟 致死作用 亚致死作用
下载PDF
臭氧水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和幼虫的抑制效果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郭培强 赵洪海 +2 位作者 丁建法 陈优明 李世祥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2期94-97,共4页
利用臭氧水处理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以及游离卵和卵囊,测试其对2龄幼虫的致死作用和对卵孵化的抑制作用,同时测定不同次数和不同浓度臭氧水处理对土壤内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群体密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处理浓度臭氧水对2龄幼虫具有致... 利用臭氧水处理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以及游离卵和卵囊,测试其对2龄幼虫的致死作用和对卵孵化的抑制作用,同时测定不同次数和不同浓度臭氧水处理对土壤内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群体密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处理浓度臭氧水对2龄幼虫具有致死作用,在0.60mg/kg浓度处理下,对2龄幼虫的校正致死率达95.25%;当臭氧水浓度低于0.20mg/kg时,臭氧水对游离卵和卵囊内卵的孵化均表现出促进作用;当浓度高于0.50mg/kg时,臭氧水对线虫卵孵化表现出抑制作用;臭氧水能有效降低土壤中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群体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臭氧水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杀线虫剂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水 南方根结线虫 2龄幼虫 致死作用
下载PDF
湛江港区底泥悬浮物对2种海洋动物的致死效应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林诗天 黄一平 +1 位作者 杨锋 莫怡玉 《水产养殖》 CAS 2011年第4期40-43,共4页
为评价湛江沿海涉海工程建设过程中引起的悬浮物质对附近海区海洋动物的影响,研究了底泥液相及不同浓度底泥悬浮物对川纹笛鲷和尖吻鲈的致死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8d的试验时间里,底泥水相对川纹笛鲷和尖吻鲈均无致死效应。底泥悬浮物... 为评价湛江沿海涉海工程建设过程中引起的悬浮物质对附近海区海洋动物的影响,研究了底泥液相及不同浓度底泥悬浮物对川纹笛鲷和尖吻鲈的致死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8d的试验时间里,底泥水相对川纹笛鲷和尖吻鲈均无致死效应。底泥悬浮物浓度≤160mg/L时,川纹笛鲷和尖吻鲈的死亡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底泥悬浮物浓度≥2560 mg/L时,川纹笛鲷死亡率达75%,尖吻鲈死亡率达70%。通过概率单位法计算得出川纹笛鲷的8d半致死浓度为716.14 mg/L,尖吻鲈的8d半致死浓度为1105.096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悬浮物 致死效应 川纹笛鲷 尖吻鲈
下载PDF
磺胺二甲嘧啶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作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丽丽 吕鹏 闫艳春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8年第1期34-39,共6页
通过研究磺胺二甲嘧啶(sulfamethazine,SMZ)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作用,确定关键毒理学参数,分析SMZ暴露浓度、暴露时间对斑马鱼胚胎死亡率、孵化率的影响及致畸效应,评估SMZ对斑马鱼胚胎的发育毒性作用,为预测磺胺类污染物的环境风险... 通过研究磺胺二甲嘧啶(sulfamethazine,SMZ)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作用,确定关键毒理学参数,分析SMZ暴露浓度、暴露时间对斑马鱼胚胎死亡率、孵化率的影响及致畸效应,评估SMZ对斑马鱼胚胎的发育毒性作用,为预测磺胺类污染物的环境风险和生态毒性提供基础数据。以斑马鱼胚胎为受试生物,进行梯度浓度SMZ溶液96 h急性毒性暴露实验,暴露方法为半静态法,每隔24 h更换一次溶液,溶液更换前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确定暴露溶液浓度在理论浓度±20%以内。体视显微镜观察统计12、24、48、72、96 hpf胚胎死亡率和48、72、96 hpf胚胎孵化率,Origin Pro 8.0进行数据分析;显微观察并记录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畸形现象。以死亡率为参数,低浓度SMZ(0.001~10 mg/L)暴露对斑马鱼胚胎死亡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中等浓度SMZ(10~300 mg/L)暴露下斑马鱼胚胎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高浓度SMZ(500~1 000 mg/L)导致斑马鱼胚胎死亡率显著性上升(P<0.05),致死效应主要作用于胚胎发育早期(48 hpf内);在1 000 mg/L SMZ浓度暴露下,96 hpf胚胎致死率约为28%。以孵化率为参数,低于1 mg/L的SMZ对胚胎孵化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1~700 mg/L SMZ对斑马鱼48 hpf胚胎孵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浓度1 000 mg/L SMZ下48 hpf胚胎孵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以致畸率为参数,0.001mg/L以上SMZ诱导48和72 hpf斑马鱼胚胎出现致畸效应,表现为胚胎脊柱弯曲、心包囊肿、色素生成增加、尾部缺失、躯干发育不全等现象。研究表明,低浓度SMZ(0.001 mg/L)对斑马鱼胚胎即表现出较强的致畸性,但其致死效应并不明显;中等浓度SMZ对斑马鱼胚胎孵化具有促进作用,同时降低96 hpf胚胎死亡率,对96 hpf胚胎的最低效应浓度为10 mg/L;高浓度SMZ暴露下,96 hpf斑马鱼胚胎死亡率显著上升,且孵化率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胚胎 磺胺二甲嘧啶 急性毒性 致死效应 致畸效应
下载PDF
UV-B辐射对2种海水轮虫的致死效应 被引量:6
17
作者 冯蕾 唐学玺 +2 位作者 王仁君 肖慧 李杨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21-426,共6页
运用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和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urceus)的致死效应,旨在为阐明UV-B辐射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建立指示UV-B辐射的生态毒理学指标体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UV-B辐... 运用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和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urceus)的致死效应,旨在为阐明UV-B辐射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建立指示UV-B辐射的生态毒理学指标体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UV-B辐射对2种轮虫都有严重的伤害作用,且当辐射强度达一定强度阈值会对其产生急性致死作用。实验测得:UV-B辐射对2种轮虫的急性致死强度阈值为:(50±10)μW/cm2;24h,48h和96h的半致死剂量:褶皱臂尾轮虫为4.393,2.694和1.720kJ/m2;壶状臂尾轮虫为5.856,4.516和1.730kJ/m2。由此可知,本实验UV-B辐射剂量范围和观察时间内,褶皱臂尾轮虫在UV-B辐射处理后的24h和48h内对UV-B辐射的敏感性相对要大于壶状臂尾轮虫,而在UV-B辐射处理后的96h内2种轮虫对UV-B辐射的敏感性则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辐射 致死效应 褶皱臂尾轮虫 壶状臂尾轮虫 急性致死强度阈值 半致死剂量
下载PDF
高温胁迫对异迟眼蕈蚊与韭菜迟眼蕈蚊的致死作用及后续发育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罗茵 祝国栋 +2 位作者 孙夏 王新会 薛明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90-998,共9页
异迟眼蕈蚊Bradysia difformis Frey与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是食用菌的两种重要的害虫,对食用菌的质量及产量危害极大。高温处理是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措施,但其对眼蕈蚊害虫的防治效果研究尚未有报道。【... 异迟眼蕈蚊Bradysia difformis Frey与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是食用菌的两种重要的害虫,对食用菌的质量及产量危害极大。高温处理是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措施,但其对眼蕈蚊害虫的防治效果研究尚未有报道。【目的】为明确高温胁迫对两种眼蕈蚊存活及繁殖的影响,探究高温防治的可行性。【方法】本文探究了高温胁迫(30~40℃)对两种眼蕈蚊各虫态存活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短时高温胁迫对存活幼虫和成虫后续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当温度超过36℃对各虫态产生明显的短时致死效应。4种虫态中,成虫耐热性最差,蛹的耐热性最强。38℃下,异迟眼蕈蚊与韭菜迟眼蕈蚊成虫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为0.493~0.553 h和1.335~1.431 h;蛹LT50分别为1.402 h和2.356 h。经短时间高温胁迫后,存活幼虫后续化蛹明显推迟,成虫产卵量下降,38℃处理2 h,存活异迟眼蕈蚊与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化蛹时间分别推迟3.09 d和1.93 d,产卵量较对照分别下降了74%和60%。经高温胁迫后,存活成虫后续的寿命缩短,繁殖力下降。38℃处理1 h,存活异迟眼蕈蚊与韭菜迟眼蕈蚊雌成虫寿命分别缩短了1.60 d和1.57 d,产卵量较对照分别下降了59%和40%。【结论】高温胁迫(≥36℃)会影响两种眼蕈蚊各虫态存活,并对存活个体后续发育繁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高温处理可作为食用菌生产过程中防治眼蕈蚊的物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迟眼蕈蚊 韭菜迟眼蕈蚊 高温胁迫 致死作用 生长发育 繁殖
原文传递
咖啡果小蠹的假死行为及短时高温对其致死作用
19
作者 韩冬银 詹灿烂 +4 位作者 李磊 王建赟 张方平 孙世伟 符悦冠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9-613,共5页
咖啡果小蠹[Hypothenemus hampei(Ferrari)]是2019年新入侵海南的一种严重威胁全世界咖啡生产的害虫,对海南甚至全国咖啡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重大威胁。为尽快了解咖啡果小蠹的习性,以及为今后该害虫的防控技术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观察... 咖啡果小蠹[Hypothenemus hampei(Ferrari)]是2019年新入侵海南的一种严重威胁全世界咖啡生产的害虫,对海南甚至全国咖啡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重大威胁。为尽快了解咖啡果小蠹的习性,以及为今后该害虫的防控技术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观察了咖啡果小蠹的假死行为和耐饥能力,并探讨短时高温对其致死效应。结果表明:24 h不饲喂任何食料对咖啡果小蠹成虫的假死行为无显著影响;45℃短时高温处理2 h显著提高了咖啡果小蠹成虫出现假死反应的比例和时长,假死反应出现比例达72.0%,假死时长为320.33 s,显著高于26℃下的假死时长(43.26 s)。咖啡果小蠹成虫具有较强的耐饥能力,在不提供任何食料的情况下,其最长存活时间可达204 h,平均存活时长达90.17 h。咖啡果小蠹成虫经短时高温处理后,处理温度与处理时长均显著影响其存活率,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及处理时间的延长,死亡率逐渐增加。45℃处理6 h后校正死亡率达94.92%;处理12 h的死亡率达100%;36℃和39℃处理6 h及以下时长对咖啡果小蠹的存活能力影响较小,36℃和39℃处理6 h,处理后24 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6.94%和23.73%。不同短时高温处理的半致死时间(Lt50)表现为随处理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且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Lt50随着缩短,其中45℃处理后24 h和48 h的Lt50最短,分别为3.11 h和2.70 h;36℃处理的Lt50最长,分别为17.85 h和11.42 h。不同短时高温处理6 h,处理后24 h和48 h的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39.53℃和38.66℃,LT50随观察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果小蠹 假死行为 高温处理 致死作用
下载PDF
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解析17β-雌二醇致死效应的细胞调控过程
20
作者 李亚楠 刘晓艳 +3 位作者 王䶮 刘震 叶明亮 汪海林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3-344,共12页
17β-雌二醇(E2)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内分泌激素,在生理浓度下(0.2~1.0 nmol/L)对生殖系统、乳腺等靶器官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很多研究表明,高剂量(μmol/L~mmol/L)的E2能够诱导肿瘤组织消退和细胞凋亡,其具体调控机制尚不... 17β-雌二醇(E2)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内分泌激素,在生理浓度下(0.2~1.0 nmol/L)对生殖系统、乳腺等靶器官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很多研究表明,高剂量(μmol/L~mmol/L)的E2能够诱导肿瘤组织消退和细胞凋亡,其具体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本工作聚焦于高剂量(μmol/L)的E2致死效应,首先分析了μmol/L水平的E2对HeLa细胞表型的影响,发现在1~10μmol/L下E2以浓度依赖的形式抑制HeLa细胞增殖,并诱导HeLa细胞发生死亡,其中,用5μmol/L E2处理2天后可使约74%的HeLa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并引起约50%的HeLa细胞死亡。在此基础上,为了探究高剂量E2诱导细胞死亡的内在调控过程,将基于固相萃取(SPE)的固定化钛离子亲和色谱技术(Ti 4+-IMAC)与基于数据非依赖采集模式(DIA)的蛋白质组定量技术结合,用于筛选HeLa细胞内参与高剂量(μmol/L)E2致死效应调控过程的磷酸化位点。最终,在5μmol/L E2和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的HeLa细胞中共鉴定到超过10000个磷酸化位点;t检验分析发现,在E2处理后,有924个磷酸化位点(对应599个蛋白质)的丰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显著性水平(p)<0.01,|log 2(倍数变化)|≥1),推测其可能参与调控E2致死效应过程。此外,有453个磷酸化位点(对应325个蛋白质)仅单独发生在E2或DMSO处理后的HeLa细胞样品中,表明这些磷酸化位点在E2处理后发生了磷酸化或去磷酸化,也可能参与E2致死效应的调控过程。分别对以上两种方式筛选的E2调控的磷酸化蛋白质进行富集分析,发现这些磷酸化蛋白质主要参与细胞分裂、核糖体/核质转运、信使核糖核酸(mRNA)加工/剪接及转录等过程,表明高剂量的E2可能通过调控核糖体及mRNA加工等过程影响蛋白质转录,进而诱导细胞发生死亡。此外,我们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家族蛋白(包括MAPK1、MAPK4和MAPK14)上多个磷酸化位点的修饰水平在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固定化钛离子亲和色谱 数据非依赖采集 磷酸化蛋白质组 17Β-雌二醇 雌激素 致死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